2017中学考试诗歌鉴赏真题

合集下载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来源于网络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

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真题《采地黄者》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真题《采地黄者》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真题《采地黄者》含答案【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答案】19.采地黄卖地黄20.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19.诗歌的前八句大致意思是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苗又遭霜。

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田里采地黄。

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

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

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农民生活成了问题,为下文写采地黄做铺垫;二、三两联交代农民生活的景况,说明为了活命,农民只得采挖地黄。

第四联具体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

由此可见以上四联为诗歌的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为度荒采地黄。

后六句大致的意思是把采来的地黄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央告对方用这地黄喂对方的肥马,自己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这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叙写的是采地黄者卖地黄的情形。

20.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15诗歌鉴赏(含解析)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15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15:诗歌鉴赏1.【2017届中考贵州省六盘水市卷】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 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

【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2)试题分析:诗言志,读诗就要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一起共鸣.“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游人沉醉在这“琉璃”般的世界中,荣辱皆忘,物我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7届中考贵州安顺卷】古诗词赏析(7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在写法上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其中这些典故涉及作者心目中的两位英雄人物,他们是、。

(2分)(2)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2分)(3)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答案】(1)孙权魏尚(2)“狂”字为全篇定下了豪放的基调。

2017语文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2017语文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2017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二、【新课标Ⅱ卷】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三、【北京卷】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2017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2017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免费范文

2017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免费范文

2017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是《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练习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

2017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渚(zhǔ):水中的小洲。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特点怎样?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对第三联做赏析。

1.清幽、静谧
2.新雨过后松色青翠、清新宜人,人随峰回路转的山道,缘山探寻水源,表现诗人惬意自得、自在恬淡之情。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2017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总之-古诗鉴赏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总之-古诗鉴赏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总之-古诗鉴赏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目录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 (2)(2017.山东卷) (2)(2017.浙江) (3)(2017.天津) (4)(2017 新课标Ⅲ) (5)(2017.新课标Ⅱ) (6)(2017 .江苏卷) (7)(2017.上海) (7)(2017北京) (8)(2017 新课标Ⅰ) (9)(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①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鉴赏诗歌的话言——炼字,一般遵循以下步骤: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意思是“江水回旋,两边的山崖对峙,像两兽相斗;乌云笼罩,太阳隐去,群峰攒聚”。

“斗”字生动地描写了崖石耸峙对立的陡峭、峥嵘之势。

“攒”字刻画了光线不明,群蜂好像连在一起的密集、重叠之态。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青不开对整首诗的理解。

而理解诗歌需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

2017中学考试诗歌鉴赏真题

2017中学考试诗歌鉴赏真题

一、【2017福建省】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二、【2017广东省广州市】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分)宦游:出外做官。

无为:无须,不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三、【2017广西贺州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展现的情景。

(2分) 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

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眼泪;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2.“家书抵万金”传颂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2分)“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2017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有答案

2017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有答案

20仃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有答案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16《诗词鉴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间生活7.。

天词上中宫哪阙两如句此是美由好, 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 的过渡?( 2 分) 指的过渡8.?“(但2愿分人)长久,,说千说里你共对婵娟 (3 分)了莺的【活答泼案可】(爱4;分③)突①出运了用初了春拟乍人暖手还法寒;又②生机写出 勃勃的景象; 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福建省福州市】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 7-8 题。

(5 分) 水调歌头 苏轼千里共婵娟 出,尘之但思作转者向毕人竟世更情热怀爱 这个名”中句的的理“婵解娟。

”1起分舞)弄唯清愿影兄,弟何(似亲在人人)间彼。

8【.答(案3分】)7.(月2亮 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行迷莺争不人足眼暖树,,绿浅”杨草的阴才“争能里”没马蹄 8.(3 分) 问(题言。

之【(有福4理建分即省)可龙)岩(市2】 诗中最“爱几 在哪里? 。

”白字沙用堤得。

好,好之情; 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 工整; 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每点 1 分, 共 4 分) 【福建省三明市】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 7-8 题。

( 5 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雁洛阳边。

7.这是一 的五言律诗。

(2 分) 8.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 式及途经的地点。

2017年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解析

2017年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解析

(2017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D(2)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1)B选项内容与尾联赏析无关,D选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是告诫、提醒要以国家为重。

(2)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考查方向(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1)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和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而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辱使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真题《早上五盘岭》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真题《早上五盘岭》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真题《早上五盘岭》(2017·山东卷·T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题干是“‘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是考查学生炼字能力。

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

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

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来山峰的密集、重叠。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4分)【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本题题目是“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这是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能力诗歌的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一个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看望知己好友,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诗歌的前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XXX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XXX。

XXX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XXX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XXXXXX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XXX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XXX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XXX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XXX时知杭州。

③唐代XXX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XXX有第一人XXX,公是否?”XXX怕被扣留,骗他说:“彼XXX,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XXX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XXX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XXX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XXX非常相似。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7年山东省中考古诗词鉴赏真题解析

2017年山东省中考古诗词鉴赏真题解析

2017年山东省中考古诗词鉴赏真题解析一、【2017年山东省泰安市】五、(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8.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一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答案】C【解析】C项“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分析错误,因为下联的意思是: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表达方式上是记叙,不是写景。

“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分析也是错误的,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ABD项对颈联景物特色、情感基调、描写手法的分析是正确的。

所以选C.19.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B【解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对偶手法分析正确;但诗人写的不是实景,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振翮北飞的“归雁”、随风而去的飞蓬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并不是实写大雁和蓬草。

ACD对首联、尾联的内容和作用,颈联的“独绝千古”的边塞诗特色的分析是正确的。

所以选B。

20.下面诗句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017年全国高考(古诗)诗歌阅读真题

2017年全国高考(古诗)诗歌阅读真题

2017年全国高考(古诗)诗歌阅读真题【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解析】14.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5.“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翻译】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专题

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专题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这首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

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2017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解析

2017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解析

其卓 越的识人之 明 ,为北宋 朝廷及整个 文学史做 了一份 突出 的贡献。在追求公 平正义 的今 天 ,欧阳修 的这一 做法 ,正体 现 了国家选拔任用人才的潮流。
【 考题评价与解析】
这首诗作为 2 0 1 7 年的诗歌鉴赏的考题,极符合考生的实际. 与考生的考场体验如出一辙 ,因此 ,诗歌在内容上没有设置难度 。 这也与全国卷Ⅲ的高考作文 “ 高考 四十年”遥相呼应。诗句也写 出了考生的临场体验,艺术手法上考生亦可心领神会。 第 十 四题 ,选 项上相 较往 年简捷 许 多 ,都 不超过 一行 ,
内容 的表 面 ,选取 与时代相吻合 的诗歌 ;这样 ,鉴 赏诗歌才 不会盲 目。 思想感情 方面 ,选 取一些健康 向上 、愉悦 人心 、志趣高
紫 案 焚香 暖 吹 轻 ,广 庭 清 晓 席群 叶声。 乡里献 贤先德行 ,朝廷列 爵待公 卿。 自惭 衰病 心 神 耗 ,赖 有 群 公 鉴 裁精 。 1 4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 当的两项是 ( 5分) A . 诗 的第一 句写 出了考场肃穆 而怡人 的环境 ,衬托 出作 者的喜悦心情 B . 第三句重点在 表现考生们奋 勇争 先 、一往无前 ,所 以
人看到群英们如此表现而 内心充满希望的喜悦之 隋。
【 备考建议 】
通过梳理 、概述与分析 2 0 1 7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的命题特 点 ,下面对 2 0 1 8年高考古诗鉴赏复习备考,提 如下建议 :
夯 实 基 础 .立足 读 懂 。 高 考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不 偏 不 怪 ,试 题 虽 然 所 选 文 本 是 存 课 本 以外 ,但 它 总 以这 样 那 样 的方 式 与 课 本 建 立 联 系 此, 复 习备考 阶段 ,应高度 重视 中学语 文课本 中的古代诗 歌篇 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7 福建省】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 分)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放弃功名; 尽快回归故里, 与家人团聚。

二、【2017 广东省广州市】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 “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 分)宦游: 出外做官。

无为: 无须, 不必。

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 即使远在天边, 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 即使身在天涯, 只要心意相通, 仍像在身边, 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三、【2017 广西贺州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 请你发挥想象, 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展现的情景。

(2 分)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 思念家人, 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 诗人无心观赏, 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 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 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 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

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眼泪; 鸟儿的鸣叫, 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2. “家书抵万金”传颂千古, 请作简要赏析。

(2 分)“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极言家书珍贵、难得, 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四、【2017 广西柳州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14. 诗歌标题的“酬”字本义是指“答谢” , 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以诗为赠(回赠)。

15.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2 分)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 豁达洒脱的情感。

五、【2017 贵州省安顺市】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 这首词在写法上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 其中这些典故涉及作者心目中的两位英雄人物, 他们是孙权、魏尚。

(2 分)2. 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 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2 分)“狂”字为全篇定下了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 ,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 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3.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3 分)不一致,《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热爱。

六、【2017 贵州省黔东南州】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 名句, 请作简要赏析。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或者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 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七、【2017 贵州省遵义市】(五)(4 分)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 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 分)“清影” 意为清冷的影子(1 分)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 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 分)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八、【2017 海南省】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案大全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第二联用“ 风飘絮”和“ 雨打萍”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 分)8.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 分)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九、【2017 河北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3 分)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 这首诗的颔联, 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 分)乐观豁达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进取向上十、【2017 河南省】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 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

(2 分)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 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 太阳西沉, 长烟苍茫, 城门紧闭, “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 这是静; 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 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 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旦景。

十一、【2017 黑龙江省大庆市】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 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2 分)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 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D.全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 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 由远望写到近望, 再写到凝望。

2.“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赏析。

(3 分)这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 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 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 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十二、【2017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千古传诵,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2 分)这两句特以“落红”和“春泥”为喻.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 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或体现奉献精神)。

十二、【2017 黑龙江省绥化市】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这首词气势恢宏, 意境壮美。

上阕写的是, 下阕写的是, 再现了一代伟人的豪迈气概。

北国雪景,评说历史(英雄)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进行赏析。

运用比喻的手法, 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 高原比作奔跑的蜡像; 同时,“舞、驰”两个又化静为动, 使所描绘的景物生机勃勃, 生动活跃十三、【2017 湖北省黄冈市】【甲】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B)(2 分)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 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 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 头发愈少, 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 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四个地名, 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 分)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 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 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 两诗都写到了“泪” , 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