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
自考
艺术接受主体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主体不同的 艺术意象 “期待视界” 的再创造
3
艺术品的鉴赏
观
品
悟
范畴 美学
概念
Aesthetica 美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研究的方法
美论
美感论
审美 范畴论 艺术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美的本质) 审美关系 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力量 美的创造 多层累的突创 美的形象性 美的社会性 美的客观性 美的相对性 美的绝对性 美感 美感欣赏活动 审美中的感受 审美中的直觉 审美中的知觉 审美中的表象 审美中的想象 审美中的联想 接近联想 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 审美中的情感 通感 审美范畴 崇高 优美
3、课程内容中的有关概念及命题学说,具体罗列如表 1-3-3 和表 1-3-4 所示。 4、除上述基本概念及命题学说外,6 大版块内容之中余下的各相关知识要点,具体请参见本课 程【笔记】栏目。该笔记基本上完全按照《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进行,因此 知识点的罗列已经非常简明清晰。其中:有关艺术论的第 5、6 章部分合而为一,同时参照其内在 的逻辑结构,将一些知识要点的编排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便更加有利于读者的融会贯通和记 忆理解。
2、课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可以大致分为 2 大部分:一部分是 6 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概 念和理论命题,另一部分是 6 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基本知识及其理论阐释。从学习和考试的 角度来讲,前者基本重在理解上的识记,带有一定的外在客观性,主要命题形式为名词解释和简答 题;后者则注重于理解上的综合归纳,强调对各大版块理论知识的内在融汇和灵活运用,主要命题 形式为选择题和论述题。
1
自考
美学原理课件.第一讲
以人类的头部为例, 只要比较一下动物的头部就可以发现, 越 是低级的动物,其头部就越接近于稳定的几何形状。蚯蚓的头和 身体几乎融为一体, 鱼类的头部大体上是稳定的三角形,猎犬的 头就复杂得多了,大体上是由一个长方形(嘴、 鼻子)和椭圆形
例如,•玛克斯·德索也强调:"审美需要强烈得几乎遍布一切人类活 动。我们不仅力争在可能范围内得到审美愉快的最大强度,•而且 还将审美考虑愈加广泛地运用到实际事务的处理中去。
杜夫海纳更断言:"在人类身上,•有 一种对美的渴望吗?答案应该是肯 定的,即使把这种渴求看作是被文 化唤醒的、或者至少是被文化指 引的一种人为的需要也罢。"
(头)联结起来的,但随着猎犬的追 逐、觅食、撕咬、瞌睡, 头部又时时 打破这种简单的几何形状,由覆盖头 部的肌肉、神经和皮毛,呈现出种种 微妙的过渡、转折和变化, 表现着猎 犬特有的非几何美,至于猴子、猿、 黑猩猩身上的几何形与非几何形的对 立和互补,就更为复杂了。到了人体, 几何形与非几何形背道而驰对立和互 补则更为复杂了。这复杂,就成为人 类的审美对象。
并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明。因此,一 旦遇到事情。人们还是要说:美有 什么用?美有什么大用? 还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如此? 在课堂上,我们更必须作出回答。 我们必须回答。为什么“没有美万 万不能”?这是美学的神圣使命。 审美活动的根源,而不是起源。 起源:何时发生, 根源:为什么发生。
具体的剖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从人类的历史根源的角度, 一个是从人类的逻辑根源的角度。
马斯洛说得更加明确:"审美需要 的冲动在每种文化、每个时代 里都会出现,这种现象甚至可以 追溯到原始的穴居人时代。”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完整版)《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05美学原理 讲义第02讲 美是什么
第二讲“美”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讲第二讲,“美”是什么。
这个是美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直到今天大家还在争论的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对美的概念作两个区分:一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美的概念,和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要加以区分。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譬如说夏天我吃一根冰棍,一根冰棍一吃,哎呀,你说多美呀!再譬如说你肚子饿了,你就说我现在就希望美美地吃上一顿。
这个美字跟我们美学学科的美它不是一个东西,要加以区分。
还有一个是广义的美的概念和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
狭义的美,我们一般就是指比如一朵花很美。
狭义的美就是古希腊的那种美,所谓古希腊的美,以后我们会讲了。
它就是一种单纯的、完整的、和谐的美,没有任何不和谐,非常单纯,非常完整。
像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美。
像还有谁呀?像普希金的诗,就是这种美。
这种优美,这种我们讲的优美。
而广义的美,我们讲的是广义的美,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
那么不仅是优美,譬如崇高、悲剧、喜剧、荒诞,还有我们中国的一些美,这个以后我还会讲。
比如是沉郁,杜甫;飘逸,李白;空灵,王维。
这些都是审美对象,都是美。
但是这个跟我们刚才讲的优美它就不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美,是一个广义的美,就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我们讨论美是什么,就讲广义的美是什么,而不是讨论古希腊的那种优美。
那个是一个比较狭义的美。
这是我们开始要作这么一个区分。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比较早像毕达哥拉斯就对“美”的问题有所论述,但真正在理论上讨论美的问题的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门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篇对话里,柏拉图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与“美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他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分为两大类:1.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美学原理讲义
美学原理讲义第一讲什么是美学教学目标或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知道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和中国美学研究的概况和历史,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的学科。
2、美学学科的基本概况(1)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产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1762)。
在近代科学分门别类地发展的时代,他发现人类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关于人类理性认识的方面,有逻辑学在研究;关于人类的意志行为方面,有伦理学在研究;但关于人类的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科学去研究。
因此他建议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这门科学他命名为“伊斯特惕克”,即感觉学的意思。
1735年,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中,首次使用这个概念,1750年,正式以这个概念来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作为表明对感性认识研究的理论,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对感性认识的研究,即对美的认识和研究。
我们现在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
日本的中江肇民(1847-1901)用汉字“美学”翻译“伊斯特惕克”,为汉语学界所完全接受。
(2)西方美学研究的几种范式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美的姑娘、美的马儿、美的雕象这些形态各异、差异悬殊的对象中,是否存在共性的东西?为何我们能用一个同样的词去形容或描述它们?为此他写了《大希庀阿斯篇》来探询这样一个关乎美的本质的问题,这篇专论包含着一种努力。
即要想使美不仅成为能感觉的,而且成为能把握的。
今天,在西方学界对美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三种相互交叉、又相互排斥的研究范式。
第一,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即试图把握住千差万别的具象后面的共象,即本质。
把握住这个本质,旧能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
这条思路造就了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
重点是探究:美是什么?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
美学原理讲义
美学原理讲义第一讲什么是美学教学目标或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知道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和中国美学研究的概况和历史,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的学科。
2、美学学科的基本概况(1)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产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1762)。
在近代科学分门别类地发展的时代,他发现人类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关于人类理性认识的方面,有逻辑学在研究;关于人类的意志行为方面,有伦理学在研究;但关于人类的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科学去研究。
因此他建议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这门科学他命名为“伊斯特惕克”,即感觉学的意思。
1735年,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中,首次使用这个概念,1750年,正式以这个概念来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作为表明对感性认识研究的理论,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对感性认识的研究,即对美的认识和研究。
我们现在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
日本的中江肇民(1847-1901)用汉字“美学”翻译“伊斯特惕克”,为汉语学界所完全接受。
(2)西方美学研究的几种范式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美的姑娘、美的马儿、美的雕象这些形态各异、差异悬殊的对象中,是否存在共性的东西?为何我们能用一个同样的词去形容或描述它们?为此他写了《大希庀阿斯篇》来探询这样一个关乎美的本质的问题,这篇专论包含着一种努力。
即要想使美不仅成为能感觉的,而且成为能把握的。
今天,在西方学界对美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三种相互交叉、又相互排斥的研究范式。
第一,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即试图把握住千差万别的具象后面的共象,即本质。
把握住这个本质,旧能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
这条思路造就了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
重点是探究:美是什么?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学原理讲义大全
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诗》
• 4、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说 • 李泽厚
• 美是“人旳本质力量旳对象化”,是“自 由旳形式”
第四讲 美旳本质旳初步探索
• 一、美旳本质和人旳本质、生活旳本质旳 关系
• “自由自觉旳活动恰恰就是人旳类旳特 征。”
•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觉得美也。” •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
其用。”
•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
• ④ 方式 • 美旳东西产生快感是必然旳。
• 但凡不凭概念而被以为必然产生快感 旳对象就是美旳。
• 4、黑格尔
• 美旳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内 容旳实在是由理性生发出来旳,是作为理 念旳客观性相。
•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旳统一,在 这统一中,感性形式隶属于理性内容,是 理性内容旳显现。
• 第四种:美学研究审美心理学。(立普斯、 布洛)
• 我国有关美学旳研究主要涉及下列几种方面 旳内容:
• 第一,美旳问题。
•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 第三,艺术问题。
• 五、美学与其他学科旳关系 • (一) 美学与哲学旳关系 • (二)美学与心理学旳关系 • (三)美学与伦理学旳关系 • (四)美学与文艺学旳关系
美学原理讲义简化版
美学原理讲义简化版第一章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鲍姆加通与美学史一、美学的历史1、西方美学思想:关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理论形式。
古希腊、理性精神。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和谐是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与数、比例有关;音乐最能体现。
赫拉克利特:美是和谐,对立因素的矛盾冲突斗争-统一-和谐;美的相对性。
德谟克利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苏格拉底:把善看成美,美就是功用。
柏拉图:“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的”区分;美的本体论——“相”,永恒自存自在无始无终。
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和美的价值;“相”理论存在矛盾;艺术要解释内在本质和规律;美在于“整一性”:秩序、鲜明和匀称。
古罗马:普洛丁:“相”发展为精神实体“太一”,分有神的光辉才美。
朗吉弩斯《论崇高》,崇高的风格、崇高美,崇高的构成:思想、激情、结构、措辞、藻饰。
中世纪:奥古斯丁:一切美来源于上帝,上帝是美本身,超越感官,以心灵认识;精神美高于物质美;物质美是可直接认识的唯一美,对美全面思考的出发点;物质美是精神美的映像。
托马斯·阿奎那:美的三个要素。
和谐、完整(目的论,最终来自上帝)、鲜明(形式美强调的新特点)。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经验论:博克、休谟;唯理论:莱布尼茨、沃尔夫;之间:维科康德、席勒、黑格尔2、中国(略)二、鲍姆加通与美学的建立1、建立的必要性(原因)1750年,《美学》第一卷,美学学科诞生。
美学之父。
Aesthetica 感性学。
人的心意活动:知(理性、逻辑学)、情、意(意志,伦理学)。
要建立一种专门研究感性认识和情感的学科,填补传统哲学中与逻辑学和伦理学相对立的空白的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的新型分支学科。
2、建立的可能性莱布尼茨:人的认识活动(模糊;明晰-混乱/混成、明确)明晰而混乱的认识确实存在,但无法指出其独特的特点。
鲍姆加通:(模糊-一般感性知觉;明晰-混乱/混成—感性认识、明确—理性认识)混乱不同于模糊,是一种明晰的、可靠的认识,具有内在的特殊规律,能够构成知识。
《美学原理》教案
《美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如审美、艺术、审美经验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 提高学生对美学思想的历史和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审美、艺术等。
2. 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历史美学等。
3. 审美经验:审美活动的过程、审美经验的构成、审美心理等。
4. 艺术:艺术的定义、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
5. 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西方美学思想、中国美学思想、当代美学趋势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2. 教学难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审美经验、艺术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体验审美经验。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美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美学的基本概念(2课时)2. 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2课时)3. 审美经验(2课时)4. 艺术(2课时)5. 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3课时)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讨论、提问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作业:包括一篇美学论文和一次艺术作品鉴赏,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占总评的40%。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美学原理》。
2. 参考书籍:相关美学、艺术类书籍。
3. 网络资源:美学、艺术类网站、论文、视频等。
4. 艺术作品:绘画、音乐、电影等。
八、教学进度1. 第一周:美学的基本概念。
2. 第二周: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3. 第三周:审美经验。
4. 第四周:艺术。
5. 第五周: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上)。
6. 第六周: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多选)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
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
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其核心是“和谐为美。
(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
(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
(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
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
(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
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
(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
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
第五章真善美和丑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
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第五,美育与德育的方式不同(情,理)。
B、美与真的关系联系,美是以真作为基础的,美蕴涵着真。
其一、凡是美的事物都是真的事物;其二、美的创造,也离不开对真的把握。
区别:一是就二者存在的形态看;(抽象、具体)二是从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看,分属不同的领域(科学、欣赏玩味);三是从它们与实践的关系看(认识把握、创造);四是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方式不同(真实性、创造性)。
3、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1)美和丑相互依存。
毛泽东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如左拉的《陪衬人》,形式丑对形式美可以起衬托作用。
(2)美丑的转化美丑可以相互转化:旧中国——新中国;人物:好——坏;自然:荒山秃岭——果园良田。
第六章美的产生1、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美产生于劳动2、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度,这中间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作用3、在生产实践中主客体互相联系。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改造自然,也在改造自己,人与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人化的自然”)第七章社会美1、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首先,从人的价值和审美观来说;其次,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关系;其三,当然人的美也有形式美问题:形体、服饰等。
第八章自然美4、自然美具有哪些特征?A、自然美重在形式B、自然美具有多面性。
(1)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是复杂的。
(2)自然美多面性的显示与人们观察、欣赏美的角度也有一定关系。
C、自然美具有易变性。
第九章形式美1、什么是形式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的自然属性(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以及它们有规律的组合(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美的形式就是指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积极方面的宜人的物质形式。
美的形式有两个层次,即内在层次(内形式)与外在层次(外形式)。
内形式是指美的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组织与结构。
外形式包括两个涵义,一是指美的内容的外部表现形态;二是指美的事物外观的装饰成分。
形式美就是由这种外形式演变而来的,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
3、色彩为何具有表情性?举例说明。
色彩具有表情性,包括兴奋与沉静、暖与冷、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
这种表情性与联想和象征分不开。
联想:红、黄、蓝、绿、白、黑等;象征: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
6、形式美的法则都有哪些?(1)、单纯齐一:特征及其审美意义即整齐一律,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
给人以整齐、秩序、节奏的美感。
(2)、对称均衡:特征及其审美意义对称: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上下)两侧均等。
具有较安静、稳定的特征,还起到衬托中心的作用。
均衡: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量上也是大体相当。
均衡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在静中倾向于动。
呼应:较均衡更为自由,虽然形体大小悬殊,却相互照应。
(3)、调和对比:特征及其审美意义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
使人感到融合、协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
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
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
色彩、声音、形体的对比。
(4)、比例:特征及其审美意义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
给人以协调、匀称的感觉。
宋玉:“增之一份则太长,减之一份则太短。
”又如西方的黄金分割比例;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立七、坐五、盘三半。
”山水画中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5)、节奏韵律:特征及其审美意义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时间关系;力的关系)。
把运动中的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
节奏存在于生活、自然、艺术中。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情感的色彩便形成韵律。
(6)、多样统一:特征及其审美意义“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
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
第十章艺术美3、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美学要求,即艺术典型应当是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
“每个人都是典型”是说典型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指的是典型的共性,“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说艺术典型应当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鲜明独特的个性。
“是一个‘这个’”是强调艺术典型的个性特点的重要性,以便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为什么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很重视生活的基础作用?a、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b、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c、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d、创作素材就是生活本身。
第十一章意境与传神1、什么是意境?意境有哪些主要特征?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意境——情境交融,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2)虚实相生(结构)(3)韵味无穷(审美特征)意(情)与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也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为情景交融。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其二2、“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1)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2)意境中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
(3)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4)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第十二章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1、亚里士多德如何将艺术分类的?各种艺术的区别在于创作过程中“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用摹仿的媒介不同来区别画家、雕塑家、歌唱家以及史诗作者;用摹仿的对象不同(好人、坏人)来区别悲剧(比现在的人好的人)和喜剧(比现在的人坏的人);就摹仿的方式来说,有的用叙事手法,如叙事诗;有的有动作手势来摹仿,如戏剧。
启示:涉及到艺术的划分与生活的关系,又触及到各种艺术及其表现手段的不同。
第十三章优美与崇高1、优美与崇高的特点是什么?二者的区别。
优美特点:优美的根本特点在于和谐。
是以其温和、柔弱、清秀、淡雅、纤细、轻盈、幽静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给人一种温柔、喜悦、心旷神怡、顺情适性的感受,这是优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基本的审美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