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驱注入方式及注入参数优化实验研究进展
浅谈如何确定油田聚合物驱注入方案
浅谈如何确定油田聚合物驱注入方案摘要:油田开发后期,一般会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期,此时采用新的采油技术十分必要。
聚合物驱油技术机理相对简单,增油效果较为明显,聚合物驱现在已经成为老油田增产挖潜的主要技术。
在聚合物驱实施过程中,影响其增油幅度的因素很多,聚合物驱注入方案的合理与否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文对如何确定聚合物驱注入方案加以介绍。
关键词:物驱注入方案注入段塞注入浓度分子量一、前言聚合物驱注入方案在聚合物地质油藏工程方案中占有首要的位置。
如何确定聚合物驱的注入方案,应从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用量、注入段塞和浓度及注入方式等各项指标出发,利用室内驱油试验、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等手段,对比技术和经济两种指标来筛选方案。
方案筛选的过程是首先进行室内驱油试验,初步确定聚合物溶液浓度、段塞大小和用量,然后设计不同注入用量、浓度和注入方式,利用数值模拟进行计算,确定各项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
最终综合室内研究试验、数值模拟和经济优化结果,考虑现场实际,选取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和经济效益两者都相对较高时的各项参数作为最佳的注入方案。
二、聚合物驱注入方案的确定1、聚合物相对分子量的优选由于聚合物分子的纤维特性,加上它的延伸和缠绕能力,使得相对分子质量成为其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的作用越强,增粘效果越好。
当然相对分子质量过大,对油层的注入带来困难;相对分子质量太小,聚合物的增粘效果又会大大降低。
因此,在进行聚合物矿场设计时,必须事先研究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油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
室内试验表明,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虽然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溶液通过炮眼剪切降粘损失越大,但其保留粘度仍比低相对分子质量的高。
另外,由于在相同的浓度下,高分子质量聚合物的增粘效果好于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
因此,要达到相同的驱油效果所需的聚合物的量,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要少于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
因此,在注入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只要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油层的渗透率匹配,就应该采用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
聚合物驱注入技术
聚合物驱注入技术摘要:大庆油田聚驱驱替对象转向渗透率更低、层间差异更大的簿差油层后,由于薄差油层对中、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适应性较差,采用同一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造成了薄差油层注入困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驱开发总体效果,聚驱分注技术面临着解决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严重不匹配的挑战。
为此,研究了聚合物驱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实现高渗透率油层控制注入量的同时降低粘损率;低渗透油层适当降低分子量和粘度,并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薄差油层聚合物分注分质分压注入压力一、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的提出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三次采油已成为提高采收率、保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化推广应用,目前大庆油田已成为世界上聚合物驱油规模最大的油田。
大庆油田属于非均质多油层砂岩油藏,层间渗透率级差对聚合物驱效果影响较大,虽然聚合物有一定的调整剖面的作用,在渗透率级差大于2.5时,采收率下降速度加快。
但另一方面,聚合物相对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研究表明,当一套层系注入一种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一套层系的层间渗透率级差就不能太大。
如果层间渗透率级差较大,低渗透率油层的渗透率太低,就会造成聚合物堵塞或注不进低渗透率油层,从而影响聚合物驱效果。
现场应用表明:主力油层聚驱结束后,聚驱驱替对象转向二、三类油层,由于二、三类油层渗透率低,随着吸附捕集作用增加,阻力系数增大,使薄差油层渗流能力大幅度降低,动用程度低。
由于薄差油层对中、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适应性较差,采用同一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造成薄差油层注入困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驱开发总体效果。
研究表明,在厚度比例较大的情况下,当渗透率层间渗透率级差≥2.5时,需要进行分层注入来缓解层间矛盾,当渗透率级差≥5时,不仅要对分层注入量进行调整,同时还要考虑聚合物降低注入低渗透层聚合物分子量的问题,即实现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
聚合物驱注入能力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
/ -、
宝
、
( 2)
籁
幽 也
式 中
——单独 考虑地层 原油黏 度影 响时 ,聚合 物
驱注人 能力与 注水能力 的 比值 ;
崩
,
温
<
划
埘
辍
也
聚合物溶液黏度 ( m P a。 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3 聚 合物 溶液黏 度对 聚合 物驱 注入能 力 的影响
关 系式为 :
0 . 0 0 0 8 W+ 0 . 8 2 2 8 ( 5)
式 中 ,A至 E分 别为各 因素的影 响 因子 。结合 极
差分析原理I 6 1 , 求 得各影 响因子 的重要性排序 为: A( 地 层渗透率 )> C ( 聚合物 溶液黏度 )>D ( 注入速度 )
×
X( ; B + c X
D× + E×
( 6 )
价了聚合物注入 时机对注入能 力的影响 。如 图 5所示 ,
随着 注入 时机 的延迟 ,聚合 物驱注 入能力 增强 。聚合
将式 ( 1 )至式 ( 5)代入式 ( 6)中可得 :
C =A×( 0 . 1 6 0 5×L n K - - 0 . 4 6 6 4 ) + B×( _ - 0 . 0 3 6Xl n p o + 09 . 7 7 1 ) +
注 采 比 1:1
井 网 与井 距 一 注 四采 ,3 0 0 m
2. 3 聚 合 物 溶液 黏 度对 注 入能 力 的影 响
在聚合物溶液黏度为 2 . 5 ~ 2 5 . 5 m P a・ S 的条件下 , 评 价 了聚合 物溶液黏 度对注入能力 的影 响。如 图 3 所示 ,
聚合物驱注入技术——聚合物驱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
分压 注入 后压 力上 升值 相 同。分 析认 为 :低渗透 层段 注入 低分 子 量聚 合物 后 ,聚合 物分 子量 与层 段性 质匹 配趋 于合理 ,使 实际 注入压 力较 高分 子量 时降 低 了一 定幅度 ,导 致分 质分 压注入 后注 入压 力 上升幅 度
与分 压注入基 本相 同。
中国化工贸易
术应用
聚 合物驱 注入 技术
聚合物驱单管 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
唐俊东
( 大庆 油 田有 限责任公 司采 油工程研 究 院。黑龙江 大庆 1 6 3 4 5 3 )
摘 要 :大庆油田聚驱驱替对 象转 向渗透率更低、层 间差异更大的簿差油层后 , 由于薄差油层对 中、 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适应性较差, 采用 同一种分 子量的聚合 物驱替 , 造成 了薄差 油层 注入 困难、动用程度低 , 影响聚驱 开发 总体效果, 聚驱分注技术 面临着解 决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严重不 匹配的挑 战。为此 , 研 究 了聚合物驱 单管多层分质分压 注入技术, 可 实现高渗透率油层控制 注入 量的同时降低粘损率; 低渗透 油层适 当降低分子量和粘度 ,并在 注聚
ZL20 04 1 004 3 755 . 6。
综上所 述 ,聚合 物驱 单管 多层 分质 分压 注入 技术 首次 实现 了聚 合 物驱 多 层分 质 分压 注入 ,对 提 高油 田聚 合 物驱 开发 效果 有 重要 意 义 , 在提 高资 源利 用率 方 面将发 挥重 要 的作用 。该技 术填 补了 国 内外聚 合 物驱 分质分压 注入技 术方面 的空 白 ,达到 国际领先 水平 ,其经济 效益 、 社会 效益显著 。
油规模最 大 的油 田。 大庆 油 田属 于非 均质 多 油层砂 岩 油藏 ,层 问渗透 率级 差对 聚 合物 驱 效果 影响 较大 ,虽然聚 合 物有 一定 的调 整剖面 的作用 ,在 渗透 率级 差大于 2 . 5时 ,采 收率 下 降速度 加 快 。但 另一 方面 ,聚合 物相 对 分子
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进展
物中, 使 其形 成超分 子聚 集体 , 而 若 引入 的是具 有 抑制水 解作
用和水 化能力 的结构单元 , 则 可以合成具有 较好的耐温 抗盐性 能的 聚合 物 , 另外若 加入 小分子 电解 质 , 还可 以增 强疏水 缔 合
作用 , 从而进 一步增 强抗盐性 。 第二种是 分子 复合型聚 合物 , 其 可利 用高分子 复合而使聚 合物链的 自由度降低 , 从而 使溶液得
疏水缔 合水溶性 的 , 其是 通过加入 少量疏水 单体于水 溶性聚 合
条件 与 其他 一些 国家不 同 , 我 国大 部分 油 藏都 属 陆相 沉积 油 田, 水驱 流度较 高 , 非均 质性 较大 , 所 以更适 合于 化学 驱。 作为 化学 驱油技 术的 一种 , 聚 合物 驱油技 术具有 操作 简便 、 成 本较 低、 原料易得 等优点 , 并且该技 术还可 与调 整油水剖 面结合 , 效 果十分优异 。 以下笔者就来谈谈 聚合物驱 油技 术的研究 进展。
低, 达 到改 善 油水 粘 度 比的 目的 , 进 而扩 大 体积 波 和 系数 , 提 高采 油效 率 。 通常 油水 粘度越 大 , 则采 出液的 含水率 上升 速度 就会 越术 , 正可 以在 低 聚 合物 浓 度的 同时 保 持较 高粘 度 。 目前应 用 最 多的聚 合 物为 HP AM( 部 分 水解 聚丙烯 酞胺 ) 和xc ( 黄 胞胶) , 但前 者的 耐温
2 聚合 物驱 油技术 的研 究进 展
( 1 ) 合成耐 温抗盐 的非 缔合型丙 烯酰胺类驱 油聚合物 首
应继 续将 目光放在研发 性能更优 、 性价 比更高 的驱油聚 合物 上
面, 尤 其要拓宽疏水 单体和功 能型单体 的选择面 。 其次, 要继 续
聚合物注入井增注技术研究
聚合物注入井增注技术研究摘要:在注聚区块可能存在注聚压力高问题,原有普通的水力压裂和化学增注措施,都不能很好解决注聚井注入困难的问题,增注效果差,有效期短。
本文在分析措施失效的原因的此基础上,提出了树脂砂压裂和表面活性剂增注两种聚合物增注工艺,提高了聚驱增注措施效果,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聚合物技术研究经济效益前言在注聚区块可能存在注聚压力高问题,原有普通的水力压裂和化学增注措施,都不能很好解决注聚井注入困难的问题,增注效果差,有效期短,都不超过3个月。
在分析措施失效的原因的此基础上,提出了树脂砂压裂和表面活性剂增注两种聚合物增注工艺,提高了聚驱增注措施效果,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树脂砂压裂增注技术2.1聚合物注入井压裂失效原因分析压裂措施对于解除注水井近井地带的污染, 改善储层的渗流条件,增加注入量是有效果的,但在聚合物注入井中应用常规压裂技术却存在有效期短的问题。
虽然采取了增加支撑剂用量、提高支撑剂浓度以及酸压结合等措施,聚合物注入井中的压裂有效期仍不超过3个月。
分析造成聚驱注入井压裂失效原因有两个:一是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高、携砂能力强;二是聚合物注入井的注入压力较高,支撑剂在裂缝中承受较小的闭合压力,使得高携砂能力的聚合物将把支撑剂带入地层深部,造成井筒附近裂缝闭合,压裂失效如图1所示。
图1注聚井压裂失效原理示意图(1—井筒、2—石英砂、3—地层)为验证以上压裂失效原因,室内利用聚合物溶液分别对模拟楔型裂缝内的支撑剂运移情况进行了实验。
实验装置包括聚合物容器、平流泵、人工模拟裂缝和收集器等。
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
图2实验流程图基质岩心采用两块长度为30cm、宽度为4cm、厚度为2cm的均质岩心,其渗透率为1200×10-3μm2。
岩心沿长宽方向形成一条长度为30cm的人工裂缝。
裂缝为一条楔形缝,一端的宽度为3mm,另一端的宽度为5mm。
在裂缝中填充不同的支撑剂后用环氧树脂进行整体密封处理。
聚合物驱后转后续水驱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降低1%的情况下 ,阶段采收率可达:9 3 继续降低注水速度 ,阶段 0 g . %;  ̄ l6 采收率增幅变化不大。后续水驱阶段合理的注入速度应适 当降低 ,降幅 控制在1%左右 ,注采 比保持在0 — . 0 . 0 的水平上。 8 9
33 后 续水 驱 阶段 堵 水 方 式 优 化 .
2 不 同模型 的驱 油效果 平面渗透率呈 “ 河道型”变化 的非均质模型 ,由于采油井和一对注 入井正好部署在高渗透条带上 ,这就加剧了注入流体沿 “ 河道”主流线 突进的趋势 ,使波及体积减小 , 水驱和聚合物驱油效果 都随着渗透率级
差 的增大 ,最终采收率 降低 。不 同级差聚驱增油幅度接 近 ( 1 表 )聚驱 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透带上 。 平面渗透率呈 “ 渐变型”分布的非均质模型 ,其开发效果好 于 “ 河 道型”非均质模 型 ( 表2)不同渗透率级差水驱采收率 比 “ 河道型”非 均质地层高1 4~21个百分点 ;聚驱采收率 比 “ . 1 . 7 河道型”非均质地层高 16 2 3 . ~ . 个百允 。聚驱采收率增值增幅也相对较高。聚驱后剩余油主 7 6 要分布在低渗透带 的边角部位。 表1 “ 河道型”平面非均质模型效果对比 分类 水驱采收率 ( %) 聚驱采收率 ( %) 采 收率增值
选用纵 向渗透率级差为5 倍的典型地质模型 ,对聚合物驱后转后续 水驱阶段 的注采参数进行优化。
31 后 续 水 驱 阶段 合 理 采 液 速 度 优 化 .
f1 长英 , 国松 , 江等. 南油 田聚合 物驱后 进一 步提高采 收率 技术对 策 4庞 徐 王志 河
Il l J 国外油 田工程,0 21 ( : — 6 20 , 52 2 6 )4
以聚驱结束时实际的采液速度为基础 ,设计提液幅度为一 0 2%、0 、 1%、2%、3 %、4 %、5 %等7 0 0 0 0 0 个方案 ,对后续水驱阶段的采液速度
胜坨油田聚合物驱配套地面注入系统优化研究
量下的注入需求。在注入初期 ,由于 注入压 力比较低 ,可以不必要开
增压 泵 ,干线压 力完全可 以满足注入需 求。随着注聚时间的延长 ,可 能部分井的注入压力会逐渐升高 ,可 以及时的将压 力高的注聚井的污 水流程倒到增 压系统 上 ,满足注入需求 ( ) 3 优化混配 工艺配 套模式 在 广泛 调研的基础上 , 目前形成 了 自动 调节删+ 电磁式 旋涡 流量计+ 电磁 流量 计的配套 模式 。旋 涡流 量计用于污水的计量 ,电磁流量 汁计量母液流量 ,自动调节阀按照设 置 的参数 ,与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对 比 ,来测整污水的排量 将以前的
干粉从 』 抖斗经螺旋 『 U
入文 丘 利喷 嘴 , 再 山 鼓 风
搅拌初 步形成 聚合物 混合 液,混合液经 分敞装置 底 部的转输泵输送剑热 化罐 中,在熟化罐 中经过 充分 搅抖 溶解 ,形 成一 定浓度 的聚合物母液 。熟化 好的 母液通过喂入 泵为注 聚泵 供液 ,杀菌 剂甲醛直接 J Ⅲ 在喂入 泵后面 母液经注 聚泵升压 后,与外 来高压水通过静态} 合器混合注入地层 。聚合物母 髭 液的配制 、熟化 采片 自动化控 制 ,母液 单井 计量 采用高压 电磁 流量 { 计,高压 水计量采用旋涡流量计 母液与高压 水采片 混配 比调节阀 , I
技 术 创 新
垦 塑 2u笙第 朔 1~ 旦 墨 … 1 5
胜 坨 油 田聚 合 物 驱 配 套 地 面 注 入 系 统 优 化 研 究
孙 书 荣
(胜 利 油 Ⅲ 分 公 司 胜 利 采 油 厂 ) 摘 要 胜坨油 田进 入特 高含水 开发后 期 ,聚合物 驱取得 了较好 的增油效 果.成为提 高采收 率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 已建聚合
站 ,保证单井注聚管线在 l【眯 以内 ,减少粘度损失 采取 ” 中配 2 x 集 注 .分散注聚”的布局模式 ,还便 丁管理 ,减少定员。 ( 注 聚站采取增压 措施 。针对 污 水千压低的问题 ,在胜 二区 2) 地面工程方案可研阶段 ,对胜二 注聚区注入压 力进行 了预测 ,在流程
聚合物驱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及现场应用
聚合物驱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及现场应用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于一些材料是必要的,而对于这些材料的运输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很多时候会需要特殊的运输方式,以确保材料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位置而不受任何影响。
近年来,聚合物驱多段塞注入技术正在发展,并在现场中得到了应用。
聚合物驱多段塞注入技术是一种技术,主要用于向多个塞子中注入高粘度液体,以及将多个塞子中的内容进行混合。
采用驱动柱挤压技术将压力传递至注入液体,使液体在高压状态下从一个塞子向另一个塞子进行传输,从而实现了混合的目的。
传统的传输方式通常都是在固定的压力范围内持续注入,并且粘度较高的液体较难传输,容易发生堵塞现象,从而影响后续的操作,而聚合物驱多段塞注入技术则是在没有增加额外压力的前提下,实现了粘度更高的液体的运输,从而避免了发生堵塞的现象。
此外,聚合物驱多段塞注入技术在现场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石化行业、精细化工等,它可以使用低压低流量的方式注入高粘度的液体,提高运输的效率,同时可以在指定的位置进行混合和控制,有效地提高了生产率。
在很多生产场合,它可以实现精确的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质量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更加高效,节约了成本。
目前聚合物驱多段塞注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它可以有效的提高现场的效率,节约成本,提高生产加工效果。
它也可以在应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材料的损失,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
总之,聚合物驱多段塞注入技术不仅可以更高效地传输高粘度液体,在现场中也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混合,从而节约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为提高行业生产效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聚表剂驱见效特征及注入参数优化设计
文章标题:聚表剂驱见效特征及注入参数优化设计在石油开采过程中,聚合物驱替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而其中的聚表剂驱更是备受关注。
聚表剂驱作为一种重要的增收技术,在油田开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对聚表剂驱见效特征及注入参数优化设计进行深入探讨,以助力理解和应用该技术。
一、聚表剂驱见效特征1. 聚表剂驱原理聚表剂驱是指通过在油层中注入聚合物溶液,改变油水相对渗透率差,提高原油采收率。
其原理是在驱油过程中产生高分子聚合物与岩石、油水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2. 聚表剂驱见效特征根据已有研究,聚表剂驱见效特征主要包括增油效果、渗透率曲线变化、适应性等几个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聚表剂驱的效果是多方面的,通过研究这些特征可以更好地评估聚表剂驱的效果和适用性。
3. 潜在问题与挑战在聚表剂驱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聚合物的选择、驱替效果不佳等。
对聚表剂驱的研究和应用需要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注入参数优化设计1. 注入剂浓度与注入速度在聚表剂驱的实际操作中,注入剂浓度和注入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优化注入剂浓度和注入速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聚表剂驱的效果。
2. 注入次数和周期合理的注入次数和周期对于聚表剂驱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聚表剂驱的过程中需要对注入次数和周期进行合理规划和优化设计。
3. 渗透率调整在聚表剂驱过程中,渗透率的调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调整渗透率可以有效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油层特征进行相应的渗透率调整。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聚表剂驱见效特征及注入参数优化设计,我个人认为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理论和实践出发,不断探索和优化。
对于成本、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虑,以实现更好的应用效果。
总结:通过对聚表剂驱的见效特征和注入参数优化设计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聚表剂驱技术,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改善二次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实践与认识
改善二次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篇1. 深入研究聚合物驱体系聚合物驱是一种通过注入聚合物溶液改变岩心孔隙结构和岩石表面性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聚合物驱液体系的选择对开发效果影响极大。
应当对各种潜在的聚合物驱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聚合物种类、浓度、分子量等参数的选择。
只有充分了解了聚合物驱液体系的特性,才能更好地改善二次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
2. 优化聚合物驱注入工艺聚合物驱的注入工艺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聚合物驱液的注入效果,需要对注入工艺进行优化。
在注入工艺中,需要考虑流体的黏度、注入速度、注入压力等因素,以确保聚合物液体能够充分地进入到油层孔隙中,提高原油采收率。
3. 控制注入液浓度和排水量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还受到注入液浓度和排水量的影响。
合理控制注入液浓度和排水量,可以有效地提高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
在注入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注入液的浓度和排水量,选择适合的条件来实现最佳的开发效果。
二、认识篇1. 加强理论研究改善二次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需要加强对聚合物驱机理的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聚合物驱的机理,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二次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
需要对聚合物驱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为改善开发效果提供理论指导。
2. 加强实地调查在改善二次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方面,实地调查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了解不同石油藏的地质特征、原油性质等情况,进而更好地制定相应的开发方案。
只有充分了解了油藏的特性,才能更加有效地改善二次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
3. 经验交流与总结改善二次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需要进行经验交流与总结。
在实际开发中,不同的开发技术、方法可能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进行经验交流,总结不同的经验和教训。
只有通过经验交流与总结,才能更好地提高二次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
总结:改善二次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只有通过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更好地改善二次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为我国的油田开发做出更大的贡献。
聚合物驱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研究与应用
2] 年第 1 00 期
李 建云 聚合 物 驱 多层 分质 分 压 注入技 术研 究与 应 用
15 2
变化 . , H在 合物 分 子 链 上 的 剪 切 应 力 可 以 导 致
关键 词 : 薄差油层 ; 聚合 物分注 ; 分质分 压 ; 注入 压 力
中图分类 号 : E 5 .6 T 3 7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6 7 8 ( 0 O O 一 O 2 一 O 1 0— 9 1 2 1 ) 1 1 4 3 聚合 物 驱分质分 压注入 可实现对 注入量 和分子 量 的
摘 要 : 大庆油 田聚驱驱替 对 象转 向渗透 率更低 、 间差异 更大的 簿差油层后 , 层 由于薄差 油层 对 中、 高分子量 聚合 物 的适应 性较 差 , 用同一种 分 子量 的聚合 物驱 替 , 成 了薄差 油层 注入 困难 、 用程度 采 造 动 低 , 响聚驱 开发 总体 效果 , 影 聚驱分 注技 术面 临着解 决聚 合物 分子 量与 油层渗 透率 严 重不 匹配 的挑 战 。
大 庆油 田薄 差 油层 聚合 物 驱过 程 中 , 由于 薄差
油层 渗透 率低 , 随着吸 附捕集 作用增加 , 残余 阻力 系
数 的增 大 , 使薄 差油层 渗流 能力大 幅下降 , 动用程 度
低 , 响了聚合 物驱效 果 。整 体 降低 聚合物 分子 量 , 影
虽然 聚合 物 分 子可 进 入 的 低渗 透 油层 孑 隙 体 积 增 L
2 2 1 分子量 调节元件 .. 由于机 械降解 原 理 , 当聚合 物 溶液 速度 的 急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收 稿 日 期 :0 9 0 — 1 20— 8 4
作者简介 : 李建 云( 9 8 )女 。 17 一 , 黑龙 江 省 汤原 县人 , 读 硕 士研 究 生 , 程 师 , 事 采 油 工程 研 究 。 在 工 从
大庆油田聚合物配制注入技术优化简化
粉 2 . X1 的 配制 、注入 能 力。2 1 年 聚合 物驱 产 油 1 9 1 0 t 5 00 8万吨 , 占大庆 油田总 产油量 的 3 %。 2 2
动调节 ( 母液流量计输 出信号给 自动调节阀) 。根 调节水量进行目的液配制注入。 聚 合物 母 液输送 工 艺 由一管 单 站简 化 为一 管两 据单井配聚量,按比咧 站。在聚驱工业化推广初期 ,因为没有高扬程 、大 单 井 流量 调节 方式 由手 动 改为 自动 ,减轻 了员
1 2 母液输 送 工艺 .
1 配制注入技术发展历程
1 3 注入工 艺 .
1 1 配制工 艺 .’
131 单泵 单 井注入 工 艺初 始 阶段 ..
19 年 ,大庆 油 田首次在采 油三 厂北二 西 、 95 试验阶段 ,针对聚合物配制工艺流程长及设备多导 采油一厂北一西进行聚合物驱油的工业化应用。注 致 的投 资高 、生产维 护成本 高 的问题 ,20 年 , 人工艺依据矿场试验站的工艺技术 ,采用单泵单井 00 经过对配制l艺优化简化 ,开始采用不设专用储罐 流程 ,即每 口注入井独立配置注入泵升压母液 ,根 T 配制 的母液 “ 流程 ” 短 。该流程取消了早期聚合物 据单井注入量的要求调整单泵排量 ,之后按 比例与 配制 中的母液储罐 ,节约总罐容约 5 %;同时省去 水 混 合 。 0 该工艺的优点是每台泵与每 口井的压力 、流量 了熟化罐和储罐中间的转输泵 ,过滤器移至外输泵 匹 配 ,流 量及 压力 调 节时无 需 大 幅度节 流 ,能量 利 出口,外输泵直接从熟化罐中吸取聚合物母液 ,经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聚合物驱油是一项较早发明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经过长时间试验与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又有新的突破,对聚合物注入工艺进行了配套优化,形成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本文对此进行了详尽地介绍,很值的借鉴。
【关键词】聚合物驱;试验;探索聚合物驱技术涉及到注入参数和注入方式的优化、油藏数值模拟、聚合物的配制、聚合物溶液的注入、生产方式的改进、采出液的处理以及动态监测等多个环节,仅仅实现单项技术的突破,不形成配套技术就无法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工业化的推广应用。
为此,从地面工艺和油藏工程等各方面协同攻关,形成了具有最新特点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
1.建立完善的配套工艺1.1优化聚合物配制站和注入站的布局三次采油开发方式具有集中配制和分散注入的特点,聚合物配制站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几个区块提供共享服务,由此,带来了聚合物配制站、注入站的优化布局问题。
从数学规划和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应用网络流规划方法优化布局模型,以投资最省为目的,化选出配制站个数、规模和位置。
1.2全过程动态分析聚合物驱阶段性强,与水驱相比开采时间短,调整余地小,调整难度大。
针对聚合物驱特有的动态反映特点,把整个注聚区调整管理分为注聚前调整、注聚前和后续注水2个阶段,对注入井和油井开展单井动态分析、井组动态分析和区块动态趋势分析,确定各个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落实解决。
1.3分层注入法根据聚合物驱吸水剖面显示,在笼统注入方式下,高渗透层的相对吸入量远高于中、低渗透层,并且随着间渗透率级差的增大以及低渗透油层所占厚度比例的增加,注聚合物的开采效果变差。
在高渗透层聚合物深液低效注入,在低渗透层聚合物驱的动用程度低,制约了聚合物的整体开发效果。
应用分层注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层间吸聚差异较大的问题,提高了较差层段的注入强度,控制较好层段的注入量,进一步扩大了波及体积,控制注聚后期综合含水的回升速度,改善了区块最终开发效果。
聚合物驱强化见效机理及注入浓度优化控制
聚合物驱强化见效机理及注入浓度优化控制靳宝光【摘要】海上油田实施化学驱高效开发新模式,受制于大井距、多层段、强非均质性以及海上平台寿命有限等因素,使得传统聚合物驱方案设计适应性较差且调整余地较小,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进而科学地对聚合物注入方案进行设计、优化和控制成为新模式在海上油田进一步推广的关键.重点对聚合物驱见效阶段的见效机理及强化见效控制对策进行研究,通过核磁共振实验分析聚合物驱见效阶段不同级别孔隙的动用状况,从微观角度揭示聚合物驱见效机理,并基于数值模拟和代理模型对见效阶段注入浓度优化控制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注入聚合物溶液体系的适应性在见效阶段体现为体系的微观流度比改善能力对不同级别孔隙不同油水分布状况的匹配性;②对于见效阶段而言,优化目标实际上是加强动用均衡性,强化见效,使在后期更加难以动用的小孔隙在见效阶段得到有效动用;③在代理模型思想指导下,建立了注入浓度与强化见效主控因素之间的响应面决策模型,可以快速、有效指导聚合物驱全过程注入参数方案设计.【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8(018)017【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海上油田;聚合物驱;见效机理;注入浓度;响应面【作者】靳宝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6海上油田实施聚合物驱,在有限的平台寿命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渤海油田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1—3]。
然而由于海上实施化学驱调整余地小,借用陆上油田“前期注入方案设计、后期注入参数调整”的开发模式[4—6]往往对高效开发的适应性较差,必须在开发初期就充分考虑聚驱全过程中的变化机理和关键问题。
尤其是针对聚驱见效阶段,需要明确见效特征[7,8],掌握见效适应性机理,提出在以满足油井快速见效需求为目标下的注入参数控制策略,为后续见效明显期的稳油控水效果奠定基础。
针对聚合物驱分阶段控制机理认识不清、注入参数快速设计方法空缺的现状,提出了以强化见效为目标的聚合物驱见效阶段优化技术思路,通过室内实验揭示影响聚驱见效的微观机理,进一步基于代理模型思想建立了见效阶段聚合物注入浓度优化设计方法,对于渤海油田聚合物驱全过程优化、实现化学驱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分阶段研究并优化的技术思路对于陆上油田注聚开发调整设计同样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深水稠油开发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实现开发效果,研究者发现了深水稠油开发过程中交替注入参数的优化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研究领域。
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基于海上稠油交替驱油综合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讨论交替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
首先,本文重点对驱油工艺进行介绍,以及水驱驱油技术的应用。
然后,本文从驱油分析的角度,讨论了交替驱油技术的发展现状,从不同角度讨论了驱油参数的优化设计问题。
本文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交替驱油参数优化模型,并通过多模拟场景,对所讨论参数的优化与驱油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最后,本文结合应用实例,提出了海上稠油交替驱油技术的实施策略,以满足市场需求。
海上稠油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有助于降低原油资源的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
驱油是开发海上稠油资源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驱油过程是影响稠油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业内人士研究发现,交替驱油技术可以明显提高海上稠油的开发效果,是深水稠油的有效开发技术。
然而,深水稠油交替驱油中参数的设置选择是影响驱油效果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参数的优化设计引起了业界关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多模拟场景的交替驱油参数优化模型。
模型建立在古兰特和有限量模型的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参数优化理论,采用经验公式法,评估不同参数组合下实现稠油交替驱油效果的可能性。
本文对参数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并在实际应用中,提出了一种海上稠油双曲线交替驱油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鉴于实际应用情况,本文还分析了稠油交替驱油技术的实施策略,以满足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海上稠油双曲线交替驱油参数优化设计模型,并对所讨论参数的优化与驱油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为海上稠油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稠油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总之,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基于海上稠油交替驱油综合技术,讨论了交替驱油技术的发展现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驱油参数的优化设计,以及稠油交替驱油技术的实施策略,为开发稠油资源提高了研究水平,实现了一定的技术突破。
低张力聚合物微球调驱机理及注入参数优化
低张力聚合物微球调驱机理及注入参数优化付美龙;张蒙;胡泽文;汪溢;杜伟【摘要】聚合物微球在溶胀以前粒径较小,能随注入水顺利进入油藏深部,在地层高温作用下,聚合物微球吸水溶胀,粒径变大,最后以架桥的方式堵塞地层喉道,实现油藏的深部调剖.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岩心切面的微球,可以明显看到其运移—架桥—堵塞—变形—突破再运移—再堵塞的调剖过程.宏观机理验证中发现注入聚合物微球后,驱替压力明显上升,证明了堵塞的存在.通过注入参数优选,最后发现0.3%微球和0.5%表面活性剂1:1在0.5 mL/min速度下交替注入0.5 PV,溶胀48 h后的驱油效果最好.【期刊名称】《当代化工》【年(卷),期】2016(045)008【总页数】4页(P1784-1787)【关键词】低张力聚合物微球;驱油机理;参数优化【作者】付美龙;张蒙;胡泽文;汪溢;杜伟【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9;TE397目前,中原油田多数油藏已处于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发阶段[1]。
文25东区块属河流相沉积,层内非均质严重,渗透率表现为正韵律特征,渗透率级差<17倍[2],突进系数<3,变异系数>0.9,总体上表现中等略偏强的层内非均质性[3]。
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层内矛盾进一步加剧[4]。
鉴于中原油田地层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常规三次采油技术难以适应。
为解决中原油田含水率高以及采收率低的现状,油田相继开展了CO2吞吐、N2驱、空气驱、合成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微生物采油等项现场试验[1],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为了克服严重的层间非均质性,增大注入水的波及面积以及洗油效率,文25东区块引进低张力聚合物微球调驱工艺,实现油田的增产稳产。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ll2611l M ile
2Ⅲ
黜藏
S p ec ia l  ̄31|1 a nd G as R e... . . |r s
DOI:10.3969/j.issn.1006—653交替 注入 参 数 优 化 研 究
未志杰 ,康 晓 东 ,何 春百 ,曾 杨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Offshore Oil Exploitation,CNOOC,Beijing 100028,China; 2.CNOOC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 00028。China)
Abstract:Based Oil tile Buckley—Leverett equation of multi—phase flow,a mathematical model nt rapidly characteri— zing the entr y profile in polym er f looding ot m u]ti—Iayer oil reservoir is established to further inhibit the profile rever
义
关键词 :稠 油;聚合物驱 ;剖面返转 ;交替注入 ;参数优化 ;渤海油 田 中图 分 类 号 :TE345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06—6535(2018)0l_0078—07
聚合物微球注入工艺优化实验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9, 41(6), 32-36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jogthttps:///10.12677/jogt.2019.416091Optimized Experiment of PolymerMicrosphere Injection ProcessWeihua Wang1, Yongfu Zhu1, Ting Gao1, Jifang Song2, Shouqin Li3*1Third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Yinchuan Ningxia2Fourth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Yinchuan Ningxia3Dongxin Oil Production Plant,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Sinopec, Dongying ShandongReceived: Oct. 7th, 2019; accepted: Nov. 13th, 2019; published: Dec. 15th, 2019AbstractPolymer microspheres were very effective as a profile control agent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Process optimization was carried out from two aspects of injection volume and injection slu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300 nm microsphere has good adaptability for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When the injection mass fraction is 0.2% microsphere, the plug-ging efficienc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volume. When the injection volume is 0.4 PV, the plugging rate can reach 71.4%, the recovery rate increases by25.2%, and the cumulative recovery rate is 78.9%, which is the best.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injection, periodic injection has better plugging effec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ocess parameters of polymer microspheres in field injection.KeywordsPolymer Microspheres, Enhanced Oil Recovery, Injection Volume, Injection Slug*通信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7个交替周期分流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0
0
0.5
1
1.5
2
2.5
注入量(P V )
图 宽分注入分流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对于层内非均质油层,由于存在层内纵向窜流,分流率曲 线呈脉冲式震荡,交替注入后震荡的更为剧烈
100
水驱
80
分
流 60
率
(% ) 40
20
聚驱
后续水驱
高渗层分流率 低渗层分流率
100
相
80
对
葡I1
吸
60
葡I2
水 量
40
(%) 20
0
0
0.2
0.4
0.6
0.8
注入量(PV)
图 喇南一区3口注入井单元相对吸水量曲线
② 单一段塞注入剖面返转机理
注聚期间,高、低渗层动态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不同,高 渗层呈对数式上升,低渗层呈指数式上升
阻力系数公式
阻力系数变化率公式
R = a e bx l
35
采 30
收 25
率 提
20
高 15
值 10
(%) 5
0
层间非均质
层内非均质 23.7 24.8 20.7
18.5
方案1
方案2
24.3 19.5
方案3
27.5 25.3
方案4
图 不同注入方式采收率提高值
方案1:0.28PV中分+0.28PV高分 方案2:0.28PV高分+0.28PV中分 方案3:0.14PV中分+0.14PV高分+0.14PV中分+0.14PV高分 方案4:0.14PV高分+0.14PV中分+0.14PV高分+0.14PV中分
30
数 20
Rh = c ln x + d
高渗层 低渗层
10
Rl = a ln x + b
0 0.0 0.1 0.2 0.3 0.4 0.5 0.6
注入量(P V )
图 阻力系数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600
阻 500 力 400 系 数 300 变 化 200 率
100
Ih
=
c x
高渗层 低渗层
Il
=
100
水驱
分 80 流 60 率 (% ) 40
20
0
0 .0
0 .5
聚驱
1 .0
1 .5
后续水驱
高渗层分流率 低渗层分流率
2 .0
2 .5
100
80
分 流 60 率 (% ) 40
20
0
0 .0
注入量(P V ) 图 5个交替周期分流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水驱
聚驱
后续水驱
高渗层分流率 低渗层分流率
水驱
聚驱
分 80 流 60 率 (% )40
20
后续水驱
高渗层分流率 低渗层分流率
100
分 80 流 60 率 (% )40
20
水驱
聚驱
后续水驱
高渗层分流率 低渗层分流率
0
0.0
0.5
1.0
1.5
2.0
2.5
注入量(P V )
0
0.0
0.5
1.0
1.5
2.0
2.5
注入量(P V )
图 2个交替周期分流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中国石油
聚合物驱注入方式及注入参数优化 实验研究进展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针对聚驱油层特征,研究了交替注入对改善 非均质油层聚驱效果的作用与机理,确定了非均质 油层合理的交替注入顺序、交替周期和段塞尺寸; 研究了不同分子量、浓度及分子尺寸聚合物体系的 注入能力,给出了聚合物与不同地区油层匹配关系 图版,为聚驱方案个性化设计和提高聚驱效率提供 了技术支持
透层阻力系数变化率,无因次
剖面返转机理:注聚期间,高渗层阻力系数变化率不断下降,低渗层 阻力系数变化率不断上升。注聚初期,高渗层阻力系数变化率大于低 渗层,表现出更大的阻力上升速度,迫使聚合物溶液更多的进入低渗 层,以保持压力平衡。当高渗层阻力系数变化率低于低渗层时,低渗 层开始表现出更大的阻力上升速度,又迫使更多聚合物溶液回流到高 渗层,即发生了剖面返转现象。高、低渗层阻力系数变化率相等点即 是返转时间。
100
80
含 60 水 率 40 (% )
20
0 0.0
聚驱
100
80
交替注入 单一段塞
60 采 收
40 率 (% )
20
0
0.5
1.0
1.5
2.0
2.5
注入量(P V )
图 采收率、含水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单一段塞:0.56 PV(2500万,2000mg/L) 交替注入: 0.14PV( 2500万,2000mg/L + 1500万,1000mg/L )×2
Rh = cln x + d
求x 导得
Il=(Rl)′=(ae bx)′= abe bx
Ih=(Rh)′=(c ln x + d)′=
c x
Rl、Rh分别为聚合物驱阶段低、高渗透层的阻力系数, 无因次;a、b、c、d为常数,随级差、注聚参数的变化取不 同值,无因次;x为累积注入量,PV;I l 、I h分别为低、高渗
① 室内实验及现场统计均发现了聚合物驱的剖面返转现象
100
水驱
80
分
流 60
率 40
(% )
20
聚驱
后续水驱
高渗层分流率 低渗层分流率
0
0
0.5
1
1.5
2
2.5
注入量(P V )
图 单一段塞注入分流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单一段塞:0.56 PV(2500万,2000mg/L)
现场实际资料统计发现,在注聚过程中层间吸水剖面发 生往复变化
40
400
30
阻
力 系
20
数
10
0 0
Rh = c ln x + d
A
B
Rl = aebx
高渗层
C
低渗层
0.1
0.2
0.3
0.4
0.5
0.6
注入量(P V )
图 阻力系数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300
阻 力 系 200 数 变 化 率 100
0 0
Ih
=
c x
Il = abebx
高渗层 低渗层
C′
0.1
a)
Rch =
(c Pmax ln
0
x
+
d)dx
=
cPmax
ln
Pmax
+
Pma(x d
c)
r
=
Rcl Rch
=
aPmax ln Pmax + Pmax (b a )
cPmax ln Pmax + Pma(x d c)
3、交替注入顺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先高分、后中分”交替注入顺序效果好于“先中分、后高分”
图 3个交替周期分流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100
水驱
80
分 流 60
率 40 (% )
20
聚驱
后续水驱
100
80
高渗层分流率
分 流 60
低渗层分流率 率 40 (% )
20
0
0
0.0
0.5
1.0
1.5
2.0
2.5
0.0
注入量(P V )
图 5个交替周期分流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水驱
聚驱
后续水驱
高渗层分流率 低渗层分流率
低 30
渗
层 25
吸 20 液 比 15
例 10 (% )
5
30 28.5 28
0
单一段0 塞 1
2
3
4
5
6
7
8 宽分
交替周期
图 层内非均质油层不同注入方式低渗层吸液比例
②交替周期对分流率曲线形态的影响规律
对于层间非均质油层,合理的交替周期抑制了剖面返转
100
水驱
分 80
流 60 (率% )40
20
0
0.0
0.5
1.0
1.5
2.0
2.5
注入量(P V )
图 单一段塞注入分流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100
80
分
流 60
率
(% ) 40
20
0 0.0
水驱
聚驱
后续水驱
高渗层分流率 低渗层分流率
0.5
1.0
1.5
2.0
2.5
注入量(P V )
图 1个交替周期分流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100
80 分 流 60 率 (% ) 40
20
0 0.0
水驱
聚驱
后续水驱
高渗层分流率 低渗层分流率
100
80
分 流
60
率 (% ) 40
20
水驱
聚驱
后续水驱
高渗层分流率 低渗层分流率
0.5
1.0
1.5
2.0
2.5
注入量(P V )
图 2个交替周期分流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
0
0 .0
0 .5
1 .0
1 .5
2 .0
2 .5
注入量(P V )
图 3个交替周期分流率随注入量变化关系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