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戏曲
戏剧与小说的区别
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二者的文体区别一、时间的限制。
小说故事在时间上应无限制,而戏剧的演出时间是有一定的,一般是二到三小时。
所以,表面看来,戏剧故事的心理时间可以完全自由,实际上这种心理时间仍受到物理时间的制约,故事在舞台上的直观呈现一定要在二到三小时之内完成。
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考虑到舞台演出的需要,往往在人生的过程中,截取最短的片断,或是少数几个片断来表现。
二、空间的限制。
小说或口述故事的叙述形式,在场地的变更上完全没有限制,戏剧的故事就不一样了,因为戏剧是把事件发生的空间直接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舞台所能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太多。
三、表现媒介的限制。
小说是用文字或语言来表现,表现的媒介物是文字或语言,而戏剧的媒介物是演员,或者说演员的身体和言语,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指出:“戏剧表现所用的材料(媒介)就是活的人。
”[1](p101) 演员这一媒介的特殊性还在于他既是创造的材料,又是创造工具,还是创造者这三位一体的统一。
四、情绪效果的限制。
叙述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正如美国戏剧家威尔逊在《论观众》中所说:“对观众来说,戏剧是一种集体经验”。
[2] (p278) 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
如果观众一感乏味,他可以随时离开,这就会影响戏剧演出的现场效果。
实际上情绪效果的限制是由戏剧欣赏环境的限制决定的,周宪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代戏剧》中就指出:“戏剧是所有艺术样式中最具有现场效果和群体互动性的艺术样式,因其剧场性和活人面对面地交流,使得戏剧比其他任何艺术更具有直接性和大众性。
”[3](p3)正是由于戏剧与小说所受的限制不一样,使得二者有着各自的艺术形态特征,二者的文体不同可以归纳如下:一、容量不同:小说比较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容量大,篇幅也比较长,而戏剧则要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追求舞台演出所要求的那种集中性和概括性。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2000字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文学、社会、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对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古代小说对戏曲的影响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和流传对戏曲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小说成为戏曲的重要题材古代小说为经典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小说成为戏曲创作中的经典素材。
例如,在戏曲剧本《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等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剧情曲折动人,成为戏曲剧本中的佳作。
2. 小说对戏曲角色塑造的影响古代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以《红楼梦》为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性格鲜明,戏曲在借鉴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也有了更为丰富的人物塑造。
3. 小说对戏曲表演形式的影响古代小说的创作多以“鸟瞰法”和“叙述法”为主。
这种叙事模式对戏曲中的唱腔、口技、腔调等表演形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古典戏曲中,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就是从小说中借鉴过来的。
二、戏曲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戏曲在古代小说的创作、流传、传承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戏曲与小说的相互促进小说和戏曲都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例如,很多古代小说作者都是戏曲曲作者,反过来,很多著名戏曲也是基于古代小说改编创作而来。
2. 戏曲创作对小说情节的改写古代戏曲创作在对小说情节进行改写的同时,也往往改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使小说形象真实生动,具备感染力与艺术吸引力。
3. 戏曲对小说的影响戏曲创作在古代小说传承、演绎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促进了古代小说口传心授、传统传承的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小说的流传保持连续性与活力。
三、结论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小说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成为戏曲表演与传承的重要资源;戏曲则在小说的传承、演绎、改编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整理版]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近代前期,在诗文领域比较敏锐地反映出要求变革的时代强音,而在贴近市井社会的小说戏曲领域,相对显得沉闷,与清中叶出现的杰出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比,虽然题材内容与反映的生活面有所拓展和变化,但总体说来,作家的思想境界明显地呈现滑坡趋势,向正统的封建的社会意识回归的倾向比较突出。
嘉庆、道光以来,直到同治、光绪年间,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与说话艺术有渊源关系的侠义公案小说;一派是文人创作的人情世态小说。
前者承《水浒》一路,后者承《红楼》一路,但在新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都有了明显的转向。
这一时期的戏曲则是雅部急遽衰落,花部兴起,特别是今日有“国剧”之称的京戏蓬勃发展起来。
○第一节侠义公案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及其他清王朝后期步入封建衰世,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惩人心,窒乱阶,整肃纪纲,因而大力宣扬封建的纲常名教,加强文化专制,嘉、道年间成为清代禁毁小说戏曲书刊的高潮时期之一。
另一方面都市文化繁荣,南北方评话评书、弹词鼓词流行,地方戏勃起,曲艺、戏剧、小说三者互相融合,风靡于市井坊间。
这既促使小说接近民众,同时也滋长着徇世媚俗的倾向。
因此,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
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
究其原委,大抵由于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因此,对于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清官与铲霸诛恶、扶危济困的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重要心态。
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需要。
此类小说虽承《水浒传》之勇侠,精神则已蜕变,其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
主要体现在:第一,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
古代“侠”的特质,韩非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是在法外维持正义,具有对封建法权挑战的品格,《水浒传》所谓“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第三十六回);而侠义公案小说则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
中国传统文学的四种形式
中国传统文学的四种形式
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曲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风貌。
一、诗歌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古老、最优美的形式之一。
从《诗经》到唐宋诗歌,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体裁。
它以抒情为主,表现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诗歌也是中国古代士人交流情感和展示才华的重要途径。
二、散文
散文是一种较为自由的写作形式,它可以表达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感受和思考。
从《庄子》到清代散文大师纳兰性德,《红楼梦》中的“脂评”等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相比于诗歌而言,散文更注重文字表达和情感描写。
三、小说
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出现较晚,但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清代小说《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而明代小说《西游记》、元代小说《水浒传》等也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主,通过人物形象和事件来展示社会生活和人性特征。
四、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舞台表演形式,还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
从春秋时期的“楚辞”到明清时期的京剧、豫剧等,中国传统戏曲历经千年发展,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总之,中国传统文学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独特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读者和研究者。
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智慧和文化成果的珍贵遗产。
论古典戏曲的“意境”——兼谈古代戏曲与古代小说及其诗歌的区别
了通过剧 中人物直接的表达外 , 更多的是与景 、 事的结合 , 从而构成王 国维在 《 人间词话》 中所云“ 意与
境浑 ” 的最高艺 术境 界 。 戏 曲意境 论对此 提 出“ 中 出景 , 复含 情 ” 情 景 的创 作 原则 。戏 曲意 境 要求 的 “ ” 是 体现 人 物 性格 景 ,
心理的特定环境 , 是人物形象烘托和对象化 , 与戏曲人物构成有机的整体 , 这即意境 的“ 情境交融” 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的体现。如《 汉宫秋》 中紧一声慢一声的孤雁 鸣, 与汉元帝思念昭君 的心境相应 ; 梧桐雨》 《 中轻一滴重
滴 的秋雨声 , 正好与唐 明皇对杨贵妃追念的热泪交流 。《 西厢记》 莺莺唱的【 正宫 端正好 】 “ :碧云天 , 黄花地 , 西风紧 ,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曲中的秋景 与离别之情融合 , ” 情与景水乳
“ 景 、 三者 的交融统一 , 情、 事” 并通过 自 然明 白的表达和表演 , 有限的境 中 现无尽 的意。它是抒 情与叙 事结 在 表
合 的综合 艺术, 出“ 中出景 , 提 情 景复含情” 的创作原 则。它是再 现与表现 结合的 艺术, 创造 出“ 实为虚 , 实 化 虚
相 生” 美学原则 , 用象征 、 的 利 夸张、 虚拟等 艺术方 法写境 , 造境 , 创造 形象 , 并追 求“ 象外之意” 营造 出意犹 未 ,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9—1 5
作者简介 : 高永江 , 重庆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讲师 , 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 从
第十六讲 宋代的小说与戏曲完整ppt
長篇
都是淺近的文言與不十分成熟的白話夾雜的合用, 在語言的運用上,比起短篇都幼稚得多。
現存的作品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種。
宋人話本的文學特色
得勝頭迴(入話):
宋代的各種戲曲
滑稽戲: 戲曲的最初階段,原是舞蹈、音樂和歌唱的混合形式,在古代,主要是巫覡在祭祀中的歌舞。
多屬志怪傳奇方面,無論內容文體,多沿襲舊風,缺少新創。
其內容大都以詼諧諷刺為主,有時內容也相當嚴肅, 最初的話本(或稱平話),原是很粗略的提綱,但聽故事的大都是平民,為求易於了解,自然要用最流行的白話,同時對於人物、風
景、事態等都得加以細緻的描述, 於是這種底本,便成為完全白話的形式,切於實用。
現存的作品有〈新編五代史平話〉〈角宣和色遺事與〉〈佈大置唐三方藏取面經詩都話相〉三當種。複雜,時人稱為「雜戲」。
傀儡戲與影戲: 傳奇有樂史〈綠珠傳〉、 〈楊太真外傳〉、秦醇〈趙飛燕別傳〉、無名氏〈梅妃傳〉等。
董西廂加入了鄭恆、法聰一類的人物,初步突出了紅娘這位人物的重要性。
宋人話本的文學特色
駢散夾雜:
後代小說中每逢寫到美女、戰爭、結婚等特 殊場面時,總會來一篇駢文或長詩長詞,這 種形式,也是話本遺留下來的。
反映社會內容與生活面貌:
由於話本來自民間,比起唐人傳奇小說更為 大膽、真實。話本中的主角,主要是手工業 者、婦女、商店職工和下層人民,話本反映 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希望。
宋代白話小說的興起
文體來源:
唐代那種講唱兼用、散韻夾雜的變文之傳播, 醞釀成許多文體通俗的民間文學,它們已有 很濃厚的白話成分,成為宋代白話小說的先 聲。
从戏曲到小说——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文学模式的承袭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 u a fL o a g Noma n v  ̄i o r lo u y n r lU ie t n y
A g 2 0 u .,01 Vo . 9 No 4 12 .
从 戏 曲到 小 说
晚 明清初 才 子佳 人 文 学模 式 的承 袭
收 稿 日期 : 0 0— —1 21 0 4 8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47 (0 0 0 0 7 0 0 9— 9 0 2 1 )4— 0 3— 6
作者简介 :徐龙飞( 9 7一) 17 ,男 ,河南平顶 山市人 ,中国戏 曲学 院基础部讲 师 ,文学博 士,主 要从事 明
遇到定情 的交往过程 , 想当然》 《 则只用五 出的篇幅表
现其相遇 、 接近 与定情 ( 第六 出《 遇》 第 十一 出《 梅 、 采 花》 第十二 出《 、 妆语》 第十 四出《 、 意约》 第十 五出《 、 素 盟》 。中篇传奇在小人耿 汝和挑拨 失败之 后 , 主角 ) 男
外出应试之前 , 有近 四千字 的篇 幅描 写两 人传情 、 仍
试 探 、 会 与 定 婚 , 在 戏 曲 中则 一 概 删 去 , 人拨 乱 私 这 小
、
中篇 传奇 、 子佳 人戏 曲与 才子佳 人 小说③ 才
中篇传奇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清初才 子佳人小说 的直接源头 , 才子佳人 小说是 对其 的模 仿与继 承 。 事 实是否真的如此?笔者认为研究者在做此分析 时往往 忽视 了才子佳 人戏 曲这个 重要 环节 。中篇 传奇 、 才子 佳人戏 曲 、 才子佳人 小说 的繁荣 时序可 简单作 如下 图
遇) 考略》 潘 氏《 ( 古代小说文献丛考》 北京 :中华 书局 , 06 , 20 .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摘要小说和戏曲是中国文学的两大重要形式,不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文化交流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研究小说和戏曲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文学表达和文化传承中的互动与影响。
通过对历史背景、文学风格和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小说和戏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引言小说和戏曲是中国文学的两个重要领域,常常被提到并一起讨论。
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历朝历代的文学都有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和传播。
小说和戏曲在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会从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和文化影响等方面探讨小说和戏曲的关系。
历史背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小说和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最早的小说出现在唐代,如《梁公乘龙传》、《牛郎织女传》等,而元代则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期,时代精神追求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戏曲得以兴盛发展。
明、清两代则是中国小说的发展高峰,除了《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之作外,还涌现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和笔记体小说。
而清代的戏曲文化更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大量流传至今的精品无不反映着当时的历史文化。
可以看出,小说和戏曲在时间上的起点以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文学的表现形式和题材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但是,它们在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中却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小说和戏曲在不同的时期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研究对象。
文学特点小说和戏曲在文学特点上同样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小说以叙述性和章回体小说为主,一般包含一些故事和事件的描述,较少对角色的心理深入分析,虽然在精神意义上有重要的表述,但写作手法上缺少形式的变化。
而戏曲则以舞台表演为主,既有对话,还有唱腔和舞蹈等形式构成,形式多样、音乐灵动、动作精湛、色彩艳丽、视觉冲击强烈,它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戏剧和小说结合的例子
戏剧和小说结合的例子
京剧《玉堂春》的核心场子是“起解”与“会审”。
但在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里,全篇近两万五千字,“起解”、“会审”对应的情节只占了三百字不到。
小说浓墨重彩写的许多曲折传奇的情节,在戏中又被大大简化,甚至完全省略。
此例很有代表性。
大体上,小说和戏剧都是讲故事。
但小说每以曲折传奇的情节动人,戏剧则由于舞台时空的约束,一般不适于表现过于复杂的情节。
一般而言,小说(文学)叙事比戏剧紧凑、灵活,因其时空自由度大;戏剧传情比小说(文学)直接、充分,因其真人敷演,传情手段更丰富,言之不足,可以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可以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西方戏剧一典型创作思路是“三一律”,要求时间集中,在一昼夜内,地点集中,固定在一个场景,情节集中,服从于一个主题,以迁就舞台时空约束,弊端是创作桎梏太紧。
中国戏曲一方面以写意手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舞台上的时空自由,另一方面传情重于叙事,并发展了最丰富的传情手段,补短扬长,至理存焉。
现代影视以镜头剪辑极大地打破了传统戏剧面临的舞台时空约束,但写实的表演路线,使其传情手段远不及戏曲丰富。
兴一利必生一弊,戏曲反映生活变形太大,观众如不习惯,必惊怪于它与现实差异之巨,由此便增加了吸引其入境的难度。
黄金无足赤,白玉有微瑕,信然!
第1页共1页。
《游园惊梦》中高潮部分戏曲的运用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游园惊梦》中高潮部分戏曲的运用与文本之间
的关系
《游园惊梦》是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创作的短篇小说,其中高潮部分戏曲的运用与文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小说中,女主角钱夫人应窦夫人的邀请,前往窦家参加宴会。
在宴会上,钱夫人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与郑彦青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与郑彦青一起演唱昆曲《牡丹亭》的情景。
高潮部分戏曲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钱夫人演唱的《皂罗袍》和《山坡羊》这两段昆曲唱词中。
这些戏曲唱词不仅展示了钱夫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也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
唱词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表达了她对逝去青春和美好爱情的怀念,而“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苦闷。
此外,戏曲的运用还与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
小说通过钱夫人的回忆和幻觉,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命
运的不可捉摸。
而戏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也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因此,戏曲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总之,《游园惊梦》中高潮部分戏曲的运用与文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它不仅展示了钱夫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六大艺术体裁
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六大艺术体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裁。
这些体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六大艺术体裁,分别是诗歌、散文、小说、戏曲、辞章和笔记。
首先,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艺术体裁之一。
中国古代的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其特点是形式简练、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思考和关切。
其次,散文是一种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与诗歌相比,散文更注重文字的流畅和叙述的连贯。
中国古代的散文以骈文和辞章为主,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如政治、哲学、文化等。
散文既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可以讨论社会的问题和人生的意义。
例如,韩愈的《师说》一文,通过对师生关系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思考和主张。
第三,小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的小说以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红楼梦》和《西游记》等。
小说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同时也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例如,《红楼梦》通过描绘贾府的兴衰和贾宝玉的爱情经历,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悲剧。
第四,戏曲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和表演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的戏曲有京剧、豫剧、越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戏曲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唱腔的传唱,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给观众,同时也承载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如,京剧《红楼梦》以其精湛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将《红楼梦》的故事搬上舞台,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第五,辞章是一种以修辞和议论为主的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的辞章以骈文和骈辞为主,通过修辞手法和议论技巧,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智慧。
辞章既可以用于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可以用于讨论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观点。
论红楼梦中戏曲的作用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它将文学与戏曲艺术完美地结合在
一起,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戏曲的出现,使《红楼梦》的文学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
提升,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戏曲有助于提升小说的文学性能。
在小说中,戏曲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丰富小说的情节,增加读者的兴趣。
此外,戏曲对提高小说的艺术性也很有帮助,可以帮助作者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错综复杂的情节,更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心理,
使小说更有层次。
其次,戏曲有助于提高小说的文学思想。
在《红楼梦》中,戏曲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比如宫廷政治、家庭关系等。
戏曲的出现,使作者有了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小说的文学思想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戏曲的出现也有助于提高小说的文学艺术性,使小说更具有艺术性。
戏曲的使用,帮助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再现作者的思想,使
小说更有艺术性。
总之,戏曲对《红楼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小说更有文学思想性、文学性能、
文学艺术性,使《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
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文学
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文学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以小说和戏曲文学尤为出色。
浓郁的时代氛围、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孕育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独特魅力。
一、明清小说文学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它不仅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球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明清时期,小说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和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成为了极富艺术价值和人文思想内涵的精品。
1、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四部小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最受人喜爱的经典著作,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红楼梦》是满清乾隆年间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曾纳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并享有“中国小说第一巨著”之誉。
作品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亲情、爱情、友情的描写,表现了社会风俗、思想观念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被誉为“小说中的诗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西游记》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所作的一篇反映中国神话传说题材的长篇小说。
作品让读者跟随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取经团队,沿途领略了各地风情、灵山胜境以及种种险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游记》的影响不仅远及东亚文化,还影响了全世界童话、神话、奇幻小说的发展。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流派中的代表作之一,一举奠定了中国第一宝剑的传统。
小说通过对林冲、宋江等三百一十六个好汉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当时社会人民的生活状况,并独具匠心地体现出反抗封建统治的浓厚态度和精神力量。
《水浒传》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作,也是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作的一部历史小说鸠摩罗什,讲述了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间百战争霸的曲折故事。
作品具有较高的史实价值和艺术价值,纵观历史沉浸其中,看到了不同时代的对比,体味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伟大。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问答
绪论1,古代小说、戏曲为何被称为俗文学?两者主要有哪些相同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按照文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主体的文化层次划分,大致可以分为雅文学和俗文学。
雅文学以诗歌、散文为宗,俗文学以戏曲、小说为主。
小说和戏曲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艺苑中的两株奇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不仅长期垄断了文艺创作的权利,而且把封建等级观念移用到文艺作品的评价上面。
唯此,诗歌、散文一直被尊崇为中国文学的正宗;而小说、戏曲不仅出道迟,而且不断遭到历代统治者的查禁,社会评价也不高。
直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小说、戏曲才得以崭露头角。
至于小说、戏曲与散文、诗歌四家平分天下,则是封建王朝寿终正寝以后的事。
大约宋元以降,人们把诗文称为雅文学,而戏曲、小说则成为相对的俗文学。
小说、戏曲就是在这种备受歧视的逆境中成长和发展的。
相对于作为高雅文学的诗文,通俗文学小说、戏曲备受歧视,命运坎坷。
小说被视为“小道”,称为“短书”,悲剧命运延续了几千年。
清代的康熙皇帝不失为一个开明的有作为的好皇帝,但也曾云:“凡乐观小说者,皆不成材”;清代的才子纪晓岚就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颇多微词;历来正统文人对古代小说不屑一顾。
由于俗文学很少得到关注,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更谈不上研究,所以,小说和戏曲的作者往往不肯署名,无奈之下,用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化名。
小说与戏曲确实有太多的共同点。
小说与戏曲都是通俗文学,都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指归,都具有完整的故事和生动的情节,都通过说、唱等表现手段进行传播。
而其根本的区别则在于,一个是叙事体,一个是代言体;一个是叙述业已结束的故事,一个是表演正在进行的事件。
总之,共同点多,而相异点少。
2,古代小说、戏曲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方面有何不同?首先,古代小说与戏曲题材相互为用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以小说改编为戏曲尤多。
如果将古代小说改编为戏曲,那么戏曲人物形象一般难以达到原来小说人物的境界。
古代小说人物比戏曲人物要丰富复杂得多,戏曲人物性格一般缺少发展变化。
明清小说及戏曲概况ppt
清代小说
• 清代文学成就最大的当是小说,曹雪芹的 《红楼梦》 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顶峰。另
一部长篇巨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 文学史上少有的讽刺杰作,对晚清谴责小说有 极大影响。清后期有李汝珍的《镜花缘》,反 映了作者在妇女问题上的民主性见解。就文言 短篇小说而言,最优秀的是清初蒲松龄所作的 《聊斋志异》。这部短篇小说集集六朝志怪小 说和唐宋传奇小说艺术成果于一体。
•东游记(13) •东周列国志(2)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封神演义(12) •官场现形记 •红楼梦(42) •老残游记(3) •聊斋志异(16) •孽海花 • 儒林外史(16) •三国演义(37) •世说新语(5) •水浒传(18) •水浒後传(6) •搜神记(5) •隋唐演义(2) •桃花扇 •西游记(35)
•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 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 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 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 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 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 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 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 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 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 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水浒传》 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 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明清小说
第四大组制作
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 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 怪小说。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 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 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 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从魏晋南北 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 ──“话本”。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 芽。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 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 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 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 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 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古代小说戏曲
古代小说戏曲的创作手法的异同:1、叙事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叙事文学,都以讲述故事为核心。
(2)不同点:小说是叙述体,小说文本是叙述者的话语,其中总有一个或隐或显的、置身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
戏曲是代言体,其中没有一个叙述全部故事的人,只有将戏曲中各个人物的行动、对话贯穿起来,才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人物刻画的异同。
(1)相同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戏曲共同的使命。
(2)不同点:小说刻画人物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行动描写等等;戏曲肖像描写主要靠化妆,心理刻画多通过演唱和表情,语言行动描写表现出鲜明的表演性和直观性。
3、情节安排手法的异同。
(1)相同点:小说和戏曲的情节安排都讲究奇异性,常用巧合误会手法推动情节发展;都注重场面的设计、细节的描写;都擅长运用道具作为贯穿作品的线索;都注意细针密线,起伏照应。
(2)不同点:戏曲有逻辑高潮和情感高潮之分,而小说便没有这一说。
古代小说、戏曲人物形象的不同:(1)塑造手法不同。
小说用语言文字通过第三人称叙事来刻画人物,戏曲凭借剧本和戏曲舞台,靠演员通过唱、说、念、打、做的表演,来塑造形象。
(2)审美效果不同。
小说人物比较丰富,具有复杂性、含蓄性,而且赋予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
戏曲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直观性,一般不需要想象和联想。
古代小说、戏曲语言的相同点:(1) 通俗性。
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主要阅读对象的审美需要。
(2)趣味性。
如戏曲中的科诨艺术则是表现语言趣味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4)语言的精练、干净、流畅也是古代小说、戏曲语言的共同特征。
戏曲语言的独特性:(1)音乐性是戏曲语言的固有品性,是与戏曲艺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征。
(2)语言的动作性则是古代戏曲语言的又一特点。
(3)戏曲的曲词比较雅致。
古代小说、戏曲的审美特征的异同:1、古代小说、戏曲共有的审美特征:(1)综合性。
戏曲是以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合成的综合艺术;口耳小说则由说、唱、表演等诸因素组合,文本小说除情节叙述之外,又包括诗、词、曲等诸多元素。
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小说和戏曲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从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背景、创作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小说的发展与特点1.1 发展背景明代时期,小说逐渐从诗歌和传奇结构的文学形式中独立出来。
小说以其叙事性强、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清代时期,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1.2 创作特点明清时期的小说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
这些小说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注重情节的设置与发展。
小说多以情节为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展示了作者的叙事才华。
再次,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小说中的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最后,注重思想内涵的表达。
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对社会现象、人性问题、道德伦理等进行思考和探讨的载体。
二、戏曲的发展与特点2.1 发展背景明清时期,在上世纪晚期的小说的影响下,戏曲逐渐成为文艺的主流形式之一。
明代的成就得以传承并丰富发展,清代的戏曲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艺术形式。
2.2 创作特点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明清时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首先,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吸引观众,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其次,强调动作和表情的艺术表现。
戏曲中的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准确地传达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再次,多样化的剧种和剧目。
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如京剧、豫剧等,丰富了观众的选择,并让戏曲艺术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承和发展。
最后,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往往以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和人民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戏曲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寓意深远。
《娇红记》:戏曲与小说人物形象之比较
《娇红记》:戏曲与小说人物形象之比较作者:李春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李春艳(忻州师院专科部,山西忻州034000)摘要: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据元代同名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来的,通过比较戏曲和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可知戏曲在借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对“情”作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丰富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进一步突出了人物个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鲜明的晚明时代精神。
关键词:娇红记;人物形象;言情;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147-02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据元代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来的,其内容叙述一对青年男女申纯和王娇娘的爱情婚姻悲剧。
孟称舜在改编小说《娇红记》的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通过比较二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可以见出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突出了“言情”思想,具有晚明的时代精神。
一、王娇娘形象小说中的娇娘对爱情的态度是慎重理智的、坚定忠贞的、积极的、果敢的。
虽是一见钟情,但申娇二人并未马上密约幽会,私定终身,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试探、考验。
尤其是女主人公王娇娘,确定申纯对自己一片真心后才表明自己的态度。
娇娘对待爱情亦是坚定与忠贞的。
在“拥炉”一节中,娇娘对申纯表白:“果不济,当以死谢君!”①由此可见,娇娘对爱情婚姻无比坚定忠贞的心态,对情的看重甚至超越了生命。
在爱情受到阻碍之时,娇娘是积极的、果敢的。
申娇二人的情事受到飞红妒嫉之后,娇娘放下小姐架子,“屈己以事飞红”,②积极地为二人的爱情之路清除障碍,最终赢得飞红的同情和理解。
戏曲吸收了以上小说塑造娇娘形象的特点,但并非完全照搬,而是在改编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
戏曲中的娇娘对爱情婚姻有自觉清醒的理性认识。
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认为才子佳人共谐姻眷即人生大幸,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宁为卓文君自求佳偶,无学李易安终托匪材”(第四出晚绣),这里明确她要“自求佳偶”,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表明王娇娘对爱情婚姻有着独立的理性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长生殿》和《桃花扇》二、重点掌握:1、《长生殿》。
《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之久,前后易稿三次。
据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
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
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
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有意在他的剧本中采用这个传统题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
《长生殿》全剧共50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
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
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写出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逞侈心而穷人欲”,以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造成他们自身的爱情悲剧;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
作者成功地写出了李隆基倦于政事,耽于安乐,“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把国家陷于苦难的深渊。
他因宠爱杨玉环,而使杨家一门贵显,杨国忠专断朝政,炙手可热。
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不顾万里之遥,命令臣下进贡新鲜荔枝。
贡使的马匹沿途毁坏了庄稼,伤害了人命,全不在意。
作者把《进果》一出安排在《偷曲》和《舞盘》之间,以宫廷的享乐和人民的痛苦形成对比,大有深意。
作者写出了帝王的爱情并不专一,因此李、杨之间尽管缠绵缱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波折和污点。
七夕密誓之后,两人的爱情有所发展和巩固,然而渔阳鼙鼓已动地而来,他们终于自食苦果。
为了平息御林军的愤怒,皇帝不得不在马嵬坡下牺牲妃子,以挽救他自己的政治生命。
从此他感到内疚不已,晚年沉浸于痛苦之中。
作者处理杨玉环这个人物也有特色。
他并不象明人传奇《惊鸿记》那样写“太真秽事”,而是写出了一个帝王宠妃的既骄纵、悍妒又温柔、软弱的典型性格。
在争夺君王的爱情时,她对敌手是毫不留情的,正如她在《夜怨》一出所说:“江采蘋、江采蘋,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
”而当她得宠时,又时时不免“日久恩疏”的惊恐。
作者对她既有批判,又有所同情。
尽管她在马嵬坡下自尽,承担了一切罪恶,但作者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全部罪责归之于她。
《弹词》一出中,以铁笛擅名的李謩说:“休只埋怨贵妃娘娘,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奸,以致庙谟颠倒,四海动摇”,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贿权》、《楔游》、《疑谶》、《权哄》、《进果》等出,写出了皇帝和贵戚的穷奢极侈,宰相的弄权误国,权臣间倾轧不已,官僚们趋炎附势,志士仁人痛心疾首,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郭子仪发出感叹:“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疑谶》),农夫高呼“一年靠这几茎苗,收来半要偿官赋,可怜能得几粒到肚!”(《进果》)都是代表封建社会人民的不平之鸣。
与奸相杨国忠及逆藩安禄山相对照,作者精心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这两个出身低微的英雄人物,他们忠心报国,大义凛然。
郭子仪武举出身,到京谒选,未得一官半职,然而他深怀忧国忧世之心,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天下为己任,终于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灭贼复国。
《疑谶》一场写郭子仪酒楼买醉,作者借此倾注了自己沦落不遇、愤世疾俗的情感。
雷海青是一个乐工,当面痛斥安禄山:“恨只恨泼腥羶莽将龙座渰。
癩蛤蟆妄想天鹅啖。
生克擦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
”并责骂那班降臣:“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
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
”(《骂贼》)以琵琶愤击安禄山,终于慷慨捐躯,作者写来栩栩如生。
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唱词涉及了满族统治者,再加上《弹词》一出表现了浓厚的兴亡之感,触犯了当时的忌讳,为康熙帝和明珠等满族官僚所不喜。
《长生殿》前半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则显然加强了浪漫主义的描写。
作者虽然谴责了李隆基因宠爱杨玉环而致国事败坏,无法收拾,然而对他们两人的爱情悲剧却很同情。
他写李隆基退位后对过去之事有所悔悟,在深宫中为思念杨玉环而无限痛苦。
他让杨玉环的幽魂也知道忏悔,一直怀念上皇。
由于这种“真情”’两人终于在月宫重新团圆。
作者不但对李、杨两人加以美化和净化,而且特别宣扬一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思想。
作者意图总结历史的教训以“垂戒来世”,指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长生殿》是一部写得很出色的传奇戏曲。
作者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对历史素材加以精心选择和剪裁,进行了艺术的概括、集中和虚构,使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而且全剧写得有声有色,许多场面强烈感人,把历史剧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将李、杨爱情和安史之乱两条情节线索互相纠结、发展,组织得有条不紊,在布局和结构上也作了巧妙的安排,随处可见匠心。
他更发展了著名的《琵琶记》中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使宫廷内外、朝野上下、天上人间交相辉映,一齐展现在观众和读者的眼前。
而皇室的享乐和人民的受难,权奸的争权夺利和有识之士的忧国忧世,上层官僚的卑劣灵魂和下层人民的崇高品质,形成强烈的对照,发人深思,是作者的用心所在。
对人物的描写做到了充分的性格化,各种类型的人物都较生动,特别是对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人在一些场合作了细致的心理描写。
曲辞优美,恪守韵调,也是本剧的显著特色。
2、孔尚任的《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
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
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
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而和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
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
阮大铖怀恨在心。
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
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第二章《聊斋志异》一、一般掌握:1、《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蒲松龄对黑暗的封建社会有深切的体验,他在《与韩刺史樾依书》中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聊斋志异》正是作者借鬼狐花妖故事寄托“孤愤”的作品。
蒲松林笔下的很多狐女形象,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往往显示着纯真、善良和有才干的人格。
这些美丽、纯正、善良而有才干的狐女,都是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爱而塑造成功的形象。
作者赞美她们,歌颂她们,正表达了对人世丑恶的大胆的否定。
这个否定,就是对明末清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的批判。
这是贯穿于《聊斋志异》全书的主题。
二、重点掌握:1、《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集志怪与传奇之大成,“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所写,虽“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近于传统的志怪,但“描写委曲、叙次井然”,全是传奇笔法,因此,“聊斋故事”不仅异常曲折动人,而且有极强的艺术真实感。
人狐虽为异类,但在蒲松龄的笔下,他们的交往,都构成一个个感人的传奇故事,“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在《聊斋志异》四百九十余篇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或人或仙,或鬼或狐,无不在极其简洁的描述中表现出鲜明而生动的个性。
例如《青凤》中的青凤,《婴宁》中的婴宁等等,虽然都是年轻的女性形象,但是前者感情缠绵,行为谨慎;后者天真爽朗,无拘无束;个性突出,绝不雷同。
《聊斋志异》的文章,典雅而明快。
无论是叙述故事或写人物对话,都极简洁而富于表现力。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作了这样的分析:《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聊斋志异》之后,颇多模仿之作,但成就不高。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河北献县人)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影响较大的作品,其主要成就如鲁迅所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第三章《儒林外史》一、重点掌握: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如果文字的真实性都受到了怀疑,那么这样的讽刺就无所谓艺术了。
吴敬梓尽量的描写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当然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
吴敬梓笔下的人物或许没有实实在在的存在过,但是那些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平时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些事情司空见惯,但是一旦被作家用艺术的笔法了写出来,我们就会突然觉得这些事情是那么的有意思,充满了启发性。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
讽刺不是简简单单的喜剧,简简单单的喜剧就只是小丑的把戏了。
《儒林外史》的成功之处在于吴敬梓不仅仅是在写喜剧,同时也在写悲剧,将悲剧融入了喜剧之中,让读者在笑过之后,突然间感受到了文字中所蕴含的深深的哀伤。
从而将讽刺的艺术提升,达到升华。
再次,对照法和夸张法的运用。
(1)它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2)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3)作者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第四章《红楼梦》一、重点掌握:1、《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