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篇一: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我眼中的曾国藩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
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
曾国潘反面评价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
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藩实际上死于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击。
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
”••曾国藩也是心狠手辣之军事家,他在家书中即自称“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
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
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当时金陵士大夫有隐语:“昨夜诸侯今庶人,江宁民家尽死人!”(昨夜诸侯今庶人,指“曾”为“国藩”)。
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形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打南京时,屠杀平民无数。
•“汉奸”和“刽子手”是范文澜对曾国藩的基本评价,他这一认识出自谭嗣同和孙中山等抗清志士,结合曾国藩的一生,范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范老称曾国藩为“汉奸”的理由。
范文澜说:“曾国藩是被清廷付与大权的第一人,因为他以血腥的手腕暂时扑灭了汉族人民的大反抗,暂时丞救了清朝的大危机。
”“曾国藩从此不但与清皇帝更亲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与外国侵略者也结合在一起,厉行所谓‘安内攘外’,终于将太平天国的革命火焰淹没在几千万人民的血泊之中。
曾国藩曾是笨小孩,背书背不过贼
曾国藩曾是笨⼩孩,背书背不过贼何谓圣⼈?春秋时鲁国⼤夫叔孙豹称“⽴德、⽴功、⽴⾔为三不朽”,这三不朽是对圣⼈的⼀个评判标准,然⽽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所出现的圣⼈才两个半,其中半个就是曾国藩,然⽽曾国藩少时曾经是⼀个很愚笨的⼈,甚⾄智商低下的⼈。
梁启超曾评价曾国藩说“固⾮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意思是说,曾国藩本来就不是个超群绝伦的天才,跟他同时代的那些历史名⼈、豪杰相⽐,曾国藩是最愚笨的⼈。
在他的⼀篇⽂章⾥曾记载了曾国藩背书竟背不过贼的故事。
⼀个寒冬腊⽉的晚上,天⽓⾮常寒冷,⼀般⼈家早早地就熄灯上床睡觉了,但年仅⼗四岁的曾国藩仍然在埋头苦读。
这时,⼀个⼩偷早就悄悄进来了,趴在曾国藩读书的房间梁上,打算等曾国藩读完书熄灯睡觉后偷东西。
他想这⼤冷天的,这孩⼦点着灯读书,⼤概读⼀会⼉也就睡了,所以他⼀直在房梁上候着。
曾国藩正在背⼀篇古⽂,这篇古⽂也不是很长,⼤概也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样的⽂章,没什么特别难背的,⼀会⼉肯定就背完:“庆历四年春,滕⼦京谪守……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和……百废俱兴……”他是⼀遍遍地读,然后⼀遍遍地背。
但读得慢得要命,背得磕磕巴巴!这⼩偷听得着急啊,听这孩⼦翻来覆去地倒腾这篇⽂章,可就是背不会,他听这孩⼦读⼀遍,背⼀点,再读⼀遍,再背⼀点,这样来来回回⼗⼏遍下来,这贼对这篇⽂章都熟了,他都快背下来了,可让他纳闷的是底下这孩⼦还是背不顺。
这贼虽然等得很不耐烦,可他也只好在房梁上趴在那⼉等着。
这样⼜过了⼤半夜,那贼在房梁上都趴着睡了⼀觉了,可底下这孩⼦还在那⼉背课⽂呢,⽽且还没完全背顺溜呢!等这贼睡了⼜醒,醒了⼜睡,睡了再醒,眼瞅着天都快亮了,他以为背了⼤半个通宵的孩⼦总该背会了,总该要去睡觉了!可出乎意料,这孩⼦还在那⼉磕磕巴巴地背着呢,⼀点⼉要睡觉的意思也没有。
这贼耗了⼀晚上,挨了⼀夜冻,什么也没偷着,⽓不打⼀处来,突然蹭的⼀下就从房梁上蹦下来了。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1. 从历史角度分析
经过小组的集体讨论,我们认为曾国藩对历史的作用还是以积极一面为主的。
首先,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他的教育思想如“耕读”、“勤敬”、“孝友”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培养了一批如李鸿章、左宗棠等外交人才;另外,在文化方面,他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造福了后世。
但其血腥镇压太平运动的行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从个人角度分析
曾国藩的人格有以下过人之处:第一,他面对长子夭折,朝廷不信任等挫折,并未从此消沉,而是愈挫愈勇。
第二,他严于修身律己,坚持每天写日记自省。
第三,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不为钱色诱惑所动。
第四,他为人宽厚,无论对家人还是对下属,都优待有加。
总之,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洋务先驱,思想文化名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为人为官的处世之道,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曾国藩的名言——勤而有恒,事无不成
曾国藩:勤而有恒,事无不成2017-07-22如果要评出近代中国,最让牛人们崇敬的偶像,那么曾国藩绝对名列前茅。
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梁启超先生直呼他为: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奇人。
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意思就是说,近代的这些人中,我只佩服曾国藩。
然而,他以中人的资质,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最终成为半个圣人,不可谓不是个奇迹。
曾国藩总结出人生最大的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的,因为这同样是天道所厌恶的。
1天道忌巧天道是厌恶投机取巧行为的。
不论什么时代,大道至简,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天道忌巧”,语出曾国藩,当时的晚清,在一种虚浮、圆滑、取巧的氛围中,因此曾国藩大胆“去伪而崇拙”。
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曾国荃久攻天京(南京)不下,朝廷令李鸿章助剿。
李一方面不想夺了曾家兄弟的头功,向曾家邀功买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氏,因此私下做了很多小动作。
赵烈文评价李鸿章:“此一事而机械百出,语言处处不同,其图望大功,日夜计算心机之工,细入毫芒。
”而曾国藩的对策是呈上一道诚恳卑约的奏折,坚请速派李鸿章前来,不望有功,但求无过,言语恳切,谦卑恭顺。
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盘明眼人一目了然。
赵烈文得出结论:曾国藩的手段,平直无奇,却实高于李数倍。
曾国藩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曾国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的。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两大名臣”之一,对晚清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都有很大的贡献和影响。
他主张以“止血为先、屯
粮为重”的治国理念,提倡改革派和保守派间的合作,倡导“实学”、“中庸”,主张政治清明,力推“洋务运动”。
曾国藩、李鸿章和曹锟被誉为“晚清三杰”,其中曾国藩被尊为“天下奇才”、“千古人物”。
他的治学、治理、屯垦、航运、军
事等方面的成就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曾国藩在他的一些行为和思想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他对于太平天国的屠杀,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态度等等。
但是,尽管存在这些问题,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他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逝于光绪17年(1891年),享年83岁。
曾国藩其一生不仅立下了卓越的军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师。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理学家国”为出发点,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孔子为楷模,旨在重振儒家道德与文化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将儒家经典加以应用于政治实践,不仅是自我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曾国藩主張文韜武略两手抓,既以步兵為主,又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军事理念,對清廷的西夷政策不置可否,富有实际性的军事思想深受清廷公家所推崇。
曾国藩从他19岁娶妻开始,就一直践行“家国同构”“家国合一”哲学思想,始终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进步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寄托热情。
在“仕途”往生意中不断变换中被传为佳话。
曾国藩的世家背景,强烈的教育观,保守的婚姻制度,家族地位的维护,使得他有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家族荣誉感,幸福,是在关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
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主张以“为民之务”的目标来进行各项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他唯一的儿子早逝,为弥补这一代、空缺,便在家乡挑选名门正后辈的少年用家庭借贷拉拢为自己的养子做参工。
曾国藩这种方式获得人才,开创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助都尉府(地方行政官府)调节门第等级矛盾,使官员不再因世家地位成分相对而引发阶级斗争。
曾国藩也是清朝的功臣。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被派往湖南省担任官职,他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参军、招募城市居民、制造枪炮、建造堡垒等方式,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的攻势,并迅速恢复了受创的湖南经济。
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民众的稾庄权”,以保障农民利益,根据乡试榜首任用官员等等现实改革后遗症开展了大规模的湘绅的改革。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1811年-1875年)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史书记载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历史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曾国藩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他在军事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领导的湘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以严密的组织、精确的计划和灵活的战术战胜了敌人,取得了多次重要的战略胜利。
他在实战经验中总结出的军事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军队,对于中国近代军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曾国藩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主政湖南、湖北期间,通过措施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他注重选拔人才,进行官员考试,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他还提出“以理服人”的治理理念,通过理性讲述和说服来实现统治的目的。
其政治手法非常灵活多样,取法于西方和中国传统,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得到了可观的成效。
他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启示和影响也被后来的政治家所吸收和借鉴。
第三,曾国藩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教育制度和提高教育质量。
他创建了“士官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精通军事科学的人才。
同时,他还创建了讲学堂,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于中国的近代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历史评价中,曾国藩的政治手段和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权威和集权,对于民主制度和平等原则的认同较低。
他在军事上的严厉措施和镇压手段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此外,他对于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中,采取了一系列以屠杀为主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历史评价受到了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曾国藩评价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开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但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成了他为世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确实,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作为一场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而爆发的农民革命,无疑是正义的。
但它的后期却发生了腐化蜕变,对广大人民的骚扰事件屡有发生,对孔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否定。
曾国藩正是打着“爱民”,以及肯定孔子学说的旗号来剿杀太平天国运动的。
曾国藩的立场与行动,与太平天国后期所出现的错误,多少有些关系。
但是,曾国藩为镇压农民运动而不择手段,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再者,曾国藩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借“夷兵”以“助剿”。
这种引狼入室的行为,无疑加剧列强对中国的入侵。
所以在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问题上,曾国藩表现出他的不足。
个人对曾国藩评价
个人对曾国藩评价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是维护封建外交秩序,极力反对外国侵略的著名人物。
作为一位成功的将领,他参与过中国近代历史上大量的军事工作,使中国从外敌的威胁下逐渐实现民族独立并昭示国家尊严。
从政治上讲,曾国藩曾领导了中国晚清期末期的贵族政治,使清朝得以维持长期的稳定,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末清后期领导者,曾国藩有自己的一套大政方针,他立志拯救中国,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解决了各地政治紧张状况,而且进行积极创新,充实了政治改革。
他参与了湘、清、越、南齐、滇等地军事行动,专门解决蒙古、西藏等外来入侵问题,有效解决了当时存在的许多问题,促进了中国近代解放活动的成功。
曾国藩在政治上极具进取性、果断性与冒险精神,通过开辟军事新战法,实践进攻性的策略,以锐气迎敌,大大提升了封建历史的战争实力。
曾国藩不仅是后期清政府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群雄之一,他的战争功绩、学识杰出的军事策略以及对国家的贡献,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曾国藩深知社会是众多因素组合而成的,他主张以尊重及诚信待人,维护官民之间的关系,鼓励内部改革,实行汉朝传统以宽细为主,让整个社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
曾国藩以他独特的政治方式,维护中国封建社会。
总之,曾国藩是一身宝刀未老的年轻将军,一位勇敢英勇的国家拯救者。
他不仅凭借自己的智慧机智,在军事上取得巨大成绩,更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谋求着中国人民自由与福祉的实现。
曾国藩创造了中国新式斗争模式,为实现中华民族国家独立建国而无私奉献,其遗产与中华民族永恒。
曾国藩评析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愚于近人,独服 曾文正。观其收拾 洪、杨一役,完满 无缺。使以今人换 其位,其能如彼之 完满乎?‛ 1917年8月《致黎 锦熙信》
《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
《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是1944年 我在延安时写的。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 的开山祖师,而他的伪善乔装却在社会上有 很大的影响。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 他推崇为‚圣人‛,以为麻醉青年、欺蔽群 众的偶像。为了澄清当时一些人的混乱思想 ,所以有揭穿曾国藩这个汉奸刽子手本来面 目的必要。这篇文章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写 出的。 ——范文澜
“早起”
‚起早,尤千金妙 方,长寿金丹也。‛ ‚吾有二事法祖父 :一曰起早,二曰勤 洗脚,于身体大有裨 益。‛
“五勤”
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
眼勤:接一文,必反复审阅;
手勤:易忘之事,随笔记载;
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
心勤: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劝戒委员四条》
2、节俭
‚以一荤为主,有 客略有增加‛。
“曾国藩热”的背后
各取所需:急功近利或学以致用?
二、曾国藩的为学
(一)读书 (二)“好文章”的标准 (三)“士大夫之学”
(一)读书
道光十八年(1838), 曾国藩中进士。星冈公对 竹亭公说:
‚吾家以农为业,虽 富贵,毋失其旧;彼为 翰林,事业方长,吾家 中食用无使关问,以累 其心。‛
十自 余是 年以 未后 尝, 知公 有官 家京 累师 。,
● ‚作梅言:‘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
得天下皆是好人,存一番薰陶玉成之心,使 人乐于为善’云云。盖讽余近日好言人之短 。‛
“静坐法”
“献章之学,以静 为主。其教学者, 但令端坐澄心,于 静中养出端倪。” ——《明史》
曾国藩评价
中华历史人物评介——我眼中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一代圣相”09人力一班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是什么造就了“一代圣相”?而又是什么造就了以及如何造就我们自己?今天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发表一下自己的鄙见,及提出一些自己的疑惑,希望能与老师切磋切磋。
由于自己的见解确实漏洞百出,所以我想如果用论文的标准格式来写不免有点班门弄斧,故只期以普通文章的格式来与老师交流,且由于能力所限,只能从少数几个方面将这位伟大人物展现出来,并用每段后加以评论的方式来述写,望老师见谅。
一、成长经历说起曾国藩没有人应该感到陌生,那个被骂“满清走狗”,被章炳麟说成是“誉之则为圣相,獻之则为元凶”的人,就是曾国藩。
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我很关心,而一个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那曾国藩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出生于世代务农的家庭,祖父是农民,爸爸却当了教书先生,曾国藩从小也就勤勤奋奋地读书了。
曾国藩20岁考的秀才,比他爸爸早23年考得,不愧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天资在此可以瞥见一二。
他喜欢读史,曾经用一年时间读完《二十三史》,之后进京在翰林院做事。
对于曾国藩的成长经历,老师必定比我有更多了解,故在此只是简略叙述一下。
我在看了他的成长经历后有所感悟的是:人成功确实需要天赋。
而天赋从何而来?一是打娘胎以来的智商、情商,二是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一个自不必多说,从仲永、桑弘羊身上就可以看出什么叫“生而知之者”,那东西貌似有点飘忽,却是实在的天赋,普通人学不来,曾国藩却可算是一个,悟性极高。
第二个是可以创造的,像“孟母三迁”似的例子可以略有理解,而曾国藩的农村家庭背景本身造就了他中国农人特有的谦逊、朴实等内在特质。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篇一: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我眼中的曾国藩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
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曾国藩的评价
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简评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
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
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
曾国藩的作文素材
曾国藩的作文素材篇一《曾国藩:从平凡到非凡的启示》曾国藩,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颗璀璨却又有些争议的星。
我第一次知道曾国藩的时候,心里想:“这是谁啊?听起来名字就很古板。
”但当我开始深入了解他,才发现他就像一本厚厚的、充满惊喜的书。
曾国藩并不是那种一出生就自带光环的天才。
也许他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同学,刚开始的时候普普通通。
他读书的时候,据说也不是那种过目不忘的神童。
我就想啊,他是不是也会在深夜里对着书本发愁,就像我对着那些复杂的数学题一样,感觉脑袋都要大了。
可是,他有一股韧劲。
他就像一只蜗牛,虽然爬得慢,但一直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他的修身功夫那可真是令人惊叹。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连早起都做不到,而他呢,天天早起读书、练字、反省自己。
他每天写日记,这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场和自己的对话,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他会在日记里批评自己今天哪里做得不好,就像自己在打自己的小报告一样。
曾国藩组建湘军的时候,那可真是困难重重。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那昏暗的灯光下,皱着眉头,思考着怎么把一群乌合之众训练成能打仗的队伍。
这就好比我们组队参加比赛,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各有各的想法,一盘散沙。
他可能也有过很多次想要放弃的念头,毕竟面对的困难太多了。
但是他没有,他坚持下来了,湘军在他的带领下逐渐成为一支劲旅。
他在官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觉得他就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他要应对各种官场的尔虞我诈,还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有时候我就想,他这样是不是太傻了?在那个复杂的官场环境里,随波逐流不是更容易生存吗?可是他没有,他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尽管可能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曾国藩的一生,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他告诉我们,平凡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非凡。
他就像一盏明灯,虽然光线不是那么耀眼,但足以给在黑暗中摸索的我们一些方向。
我们不需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伟人,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坚持、他的自省。
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想想曾国藩,他那么多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为什么不能呢?难道我们就甘心一直这么平凡下去吗?篇二《曾国藩: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曾国藩: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这个题目一出来,可能很多人就会和我一样,脑海里冒出无数个问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曾国藩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
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
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它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松动了板结的封建秩序。
清朝政权从此一蹶不振,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这就有利于新的政治经济的因素的产生。
如中央集权的削弱,即部分权力下移,地方督抚则有可能利用这些权力来推动近代化。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
商业和交通业。
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
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
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
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
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太平天国除了有上述功绩之外,也有它的过失。
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
太平天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却又建立起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专制的统治。
封建主义加上神权主义,便形成了太平天国的特权主义,在农民政权中,造成了它的特权阶层。
洪秀全天王就踞特权的顶巅。
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
所谓“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并不意味着农民得到了多少政治自由。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代表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天朝田亩制度》中这种平均主义蓝图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实质上乃是带有反动性的。
第四,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巩固清朝封建统治。
如果说,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都是封建政权,我认为消灭哪一个都是一样的。
巩固哪一个也都是一样的。
太平天国既然已经转化为封建政权,甚至还加上了神权统治,我们就不必因它源于农民,就予以特殊同情。
镇压太平军的湘军士兵又何尝不是源于农民呢?所以只能看政权的性质。
这样一个标榜空想的平均主义的封建主义加神权主义的专制腐败政权,如果统一了中国,难道能比腐败的清王朝好吗?谁好谁坏这要由历史来选择。
而历史的选择是假曾国藩来实现的。
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其历史功过是不言自明的。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
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
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带头人,是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倡导者。
“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
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闳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也是他。
他率先筹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与李鸿章共同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办起了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
曾国藩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近代化。
在曾国藩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基地,而且又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扩散中心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大量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这些书籍不仅为培养我国近代科学技术人才作出了贡献,而且对近代思想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江南制造局一创办,还附设了一机械学校,培养生产技术力量,开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
1872年,曾国藩还采纳容闳的建议,派幼童到美国留学,揭开了我国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历史。
此举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近代化,以及新式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曾国藩促进了我国的海军建设。
曾国藩在世时,我国的近代海军虽然还未形成,但近代海军的发展壮大,他是有谋画之功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化运动,不仅有发轫、首创之功,而且还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
曾国藩的学术思想既带有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色彩,又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一“, 从理到礼”的学术思想。
曾国藩虽一生信奉程朱理学,但其理学思想并不囿于程朱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辨,而是将“理”具体化为“礼”,由“天理”转向“经世之礼”。
他认为“礼”是一种“经世之礼”和“治世之术”,即“礼治”。
他既表示要“恪守程朱”,又主张确守“仲尼之本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人们的思想控制在“古礼”之中,使人们死心塌地为清王朝卖力。
第二,“汉宋兼容”的学术思想。
曾国藩认为,“笃守程朱,不废陆王”不失为治学的好办法。
在历史上,汉学与宋学曾经是对立的两个学术派别,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提出了“不废汉学”的主张,要求两派“克己和众”,扫除门户之见,以此融会汉、宋之学。
尽管曾国藩兼容汉宋之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服务的需要,但这种扫除门户之见的学风在学术上无疑开创了一代新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以文为道”的学术思想。
曾国藩在“文”、“道”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从而强化了“道”的政治性。
曾国藩家训中道德思想以孝为基本核心,包含居家美德、个人道德修养、交接之道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这有助于形成一个公平正义、诚信互爱、简朴清廉、忠义有孝的社会环境。
对现代化进程中公共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所以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是超越前人的,对前人的思想有积极地融合、发扬与舍弃,并对现代文化的产生发展有积极作用。
曾国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