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论幼儿科学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论幼儿科学教育摘要:《新纲要》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指出:“科学教育应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之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生活既是科学活动的内容,又是科学活动实施的根本途径。幼儿科学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兴趣的过程。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科学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先生认为:“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结合生活,才能显示成效。
“科学是一种思考,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一种正确的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科学教育带领幼儿走进科学的殿堂,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学知识的神奇,体验科学创造的快乐。它是帮幼儿造一条漫游世界的飞机,而不是造一间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幼儿园是航空母舰,真正的驾驶员不是教师,而是幼儿自己。幼儿科学教育
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的生活,更要体现其趣味性、启蒙性和融合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即使是很小的婴儿也已经具有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而且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解释还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一贯性,被称为天真理论。这种天真理论虽然不能和科学理论相提并论,但也是一种系统性的认识。它来自幼儿早期的生活经验,在幼儿早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过,由于经验的局限性,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认识与科学理论常常是相悖的。例如,他们看到影子总是跟随着某个人或物,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也会告诉他“这是某某的影子”,于是,他们就会认为影子是个人或物的附属品,而不是光线照射产生的现象。“即便在黑暗的地方,影子仍然会存在,只是我们看不见它。”单纯学科学是单调枯燥的,特别是幼儿由于年龄小还不能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他们必须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操作和实验来积累经验,否则他们很容易会厌倦。
那怎样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科学活动?
一、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生成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
幼儿亲身经历的生活是科学教育中最好的教材,只有抓住幼儿感兴趣且熟悉的内容,幼儿才有话可讲、乐意交流。科学活动的内容可以是纵向的、横向的,抑或是随机的、日常的,甚至是可以诞生的。以“水”这一内容为例,从知识自身体系和特点出发,对事物进行丰富、扩展或延伸可以设计出如“水的特点”“水的三态变化”“雨、雪、霜的形成”“水与地球生命”等。以事物之间横向联系为线索
进行设计,帮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如:设计多种样式的笔、树、杯子等。“有趣的车”可以抓住“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线索帮助幼儿了解“车”的演变史,既丰富了幼儿知识,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又让幼儿体会到了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以单元的形式将一些相关的内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如围绕“环保”这一主题,设计出“别乱扔垃圾”“甜甜的小溪水”“垃圾去哪里了”“废物巧利用”等科学环保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从而也将科学融合到其他教学活动中。“为什么夏天热?”“为什么冬天冷?”等科学活动,则是根据幼儿日常经验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总结,同时引申,提醒幼儿夏天应该注意什么?冬天应预防什么?这样的内容往往都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相互之间又存在着联系。
二、创设科学探索的环境,将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给了科学活动很大的启示。科学需要求证,需要幼儿解放思想,解放课堂,回归生活。科学小实验应该说是幼儿很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所谓“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幼儿已经不满足教师的一加一等于二的教学,更希望通过自己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更应该解放思想,鼓励幼儿大胆去实践。
在“兔子喜欢吃什么?”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事先准备了一些食物,如苹果、胡萝卜、面包、巧克力、生菜、香肠等,同时,还准备了
画有这些食物的图片。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猜想兔子喜欢吃的食物,我将兔子放在幼儿面前,拿出画有食物的图片,让幼儿说出图片上面画有什么食物,接着便将问题抛给幼儿:兔子喜欢吃这些食物吗?它喜欢吃香肠吗?它喜欢吃苹果吗?……为什么?幼儿根
据自己的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猜想。几个幼儿认为它喜欢吃香肠,而另几个孩子却认为它不喜欢吃。我回答道:“我们做个实验,看它是否吃香肠。”在观察的同时,有几个孩子马上抢着回答:“它喜欢吃生菜,还喜欢吃胡萝卜。”这两个答案得到了一致认同,同时也是观察的时候显而易见的,于是,我又问道:“它不会吃什么?”孩子们认为它不会吃巧克力和糖果,我请幼儿亲自喂兔子吃,验证自己的想法,实践完之后我拿出画有食物的表格,请幼儿把自己认为兔子喜欢吃的食物记录在表格上。然而当我再问的时候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反应:吃苹果,吃生菜,吃胡萝卜,吃糖。答案不一,这个概念显然有问题,有待进一步观察取证。因此第二堂课,我着重让幼儿讨论:“兔子是怎么吃的?”“它是真的吃吗?”“它只是闻闻,没有真吃。”“它是怎么找到食物的?”“它是看的”“闻味道的”我立即启发:“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兔子吃食物究竟是看到的,还是闻到的。想一想,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怎样知道他们不是闻到的,而是看到的呢?”“把它的眼睛蒙住”,于是我们尝试去蒙,但是蒙不住,幼儿又提出给它一个假的胡萝卜(水果店里的塑料胡萝卜),看它会不会去吃,结果兔子走过去闻了闻,没有吃便走开了,同样颜色的真胡萝卜,兔子也走了过去闻了闻,吃了起来。很
快我们便得出了结论:兔子吃东西时是先看,再闻,然后用嘴巴尝。科学探究依靠问题的不断推动,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才能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做中学”首先从提问开始,孩子们是提问的中心,探究的问题应由孩子们提出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则需要为幼儿创设一种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觉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在科学活动中,每一阶段的探究都有明确的目标,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能够获得概念。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可以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是广博而深邃的,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增进幼儿探索欲望并初步形成探索的能力。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科学活动中闪烁出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若干特色[j].教育评论,2003(4).
[2]高一敏.幼儿科学教育新探[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3]邬晓艳,马惠娟.动手动脑学科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汾湖镇北厍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