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具体指水中动物和天上飞禽的活动,向人们报告着某个季节的来临。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

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一内容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吧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1910年赴美国留学,曾在哈佛大学地学系学气象,1918年获博士学位。

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

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三、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时,关注作者如何对写景,又如何同时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四、思维导图:这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熟悉说明文文体。

将是了解思维导图的方法。

由点开始既是概念:(1)物候与物候学。

(2)物候学的相关的意义。

(3)影响物候现象的原因。

五、原文及标注《大自然的语言》原文:(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以下是就业指导网为您搜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理解该文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7分)(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2)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读一读,分析其中物候现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 晚景》二首 其一)
早春天气,鸭子最 先感知春江水暖, 嬉戏水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知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 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 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萌发
ménɡ
簌簌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áo
孕育
yùn
次 第: 一个挨一个地。 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周而复始:指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形容不断循
环的规律。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背景介绍 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 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 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 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一物候学》 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宛敏渭。篇尾编者注明: “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 学》摘编。”原文约4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 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 小标题。
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 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 草长莺飞:江南暮春时节景象。多用来形容春天生机勃勃、万物
复苏的美好景象。
文章梳理
本文可以分为几 个部分?每个部 分都包含哪些自 然段?分别讲了 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5) 第三部分(6-10) 第四部分(11、12)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理的特点。 2.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3.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导入新课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俗话说“蚂蚁 垒窝要落雨”,意思是蚂蚁开始垒窝天就快下雨了。这就是大 自然的语言。
同时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 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2.思路清晰,结构分明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是 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 分话题转到农业生产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相互照应;第三部分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 的四个因素:最后一部分写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再次突出了“ 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相照应。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分明, 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简介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

气象、地理学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

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

他重视并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物候学》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该书1963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73年、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增订再版。

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同志,1890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84岁。

他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是我国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诸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又是我国物候学的创始者,对于我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有卓著的贡献,就物候学而言,他致力于我国古代节气知识的考证和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亲自坚持几十年的物候观测:倡导组织物候观测网,奠定物候观测研究的基础;撰写物候学的论文和专著,并指出我国物候学研究的方向和途径。

直到晚年,还念念要把物候学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其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令人崇敬。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读后感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读后感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读后感
以前吧,我看春天花开了,秋天树叶落了,就觉得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

可竺可桢先生就像是一个揭秘者,他告诉我这些都是大自然在“说话”呢。

就拿桃花来说,它可不是随便什么时候想开就开的,那是受到了气温、光照这些因素的指挥。

桃花开了,就好像是大自然拿着一个大喇叭在喊:“春天来喽,气温合适啦,大家可以活跃起来啦!”这让我突然觉得大自然就像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超级大系统,每个生物、每个现象都是它的单词或者句子,组合起来就是一篇超级神奇的文章。

竺可桢先生在书里还讲了很多关于物候学的知识。

哇,物候学这个词以前对我来说可陌生了,就像一个住在遥远星球上的概念。

但是读完之后,我就明白了,原来它就是专门研究大自然这种“语言”的学科。

它就像一个翻译官,把大自然那些看似平常的现象,翻译成我们能懂的知识。

比如说,某种鸟儿提前飞走了,这可能就是在告诉我们天气要变冷啦,或者是它们栖息地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这就像是鸟儿在给我们通风报信,要是我们能听懂,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像农民伯伯就可以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农事,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都有大自然在旁边“悄悄提示”呢。

而且啊,这书还让我意识到我们人类和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就像住在大自然这个大房子里的房客,要是我们不懂大自然的语言,乱搞一通,比如说乱砍树木、破坏环境,那就等于是在这个大房子里乱砸乱摔东西。

最后呢,大自然这个房东肯定是要生气的,那我们可就惨啦,什么洪水啊、干旱啊这些灾难可能就会找上门来。

所以啊,我们得好好地去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尊重它的规律,这样我们才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一直住在这个美丽又舒适的大房子里。

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 的仪器”,生动形象,突出了生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 要作用。用引号表示强调和特殊意义。
作比较 用生物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 特点——灵活多变,复杂多样。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 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里”具体指代物候观测的手段复杂灵敏,物候观 测的数据综合性强,应用到农事活动中简单而易掌握 。
3.阅读第三部分(6—10),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 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说明。
(2)第7—10段说明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本文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物候学,物 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 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醒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 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大 物候观测对农业 利用物候决定农事活动,简便易行 自 生产的重要性 利用物候观测可及时调整,避免损失
言”,与第一部分相照应。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分明,介绍的物候学 知识通俗易懂。
3.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通俗易懂 本文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和下定义等说
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在说明有关问题时,举出了不同的 事例,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且易于让读者明白。有的不仅举出了 一般情况下的事例,还举出了特殊情况下(如逆温层)的事例。 这样举例,具体而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常常将举例子和作 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BLH)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BLH)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 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 通俗化。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 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 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 言”。
第一自然写什么?按什么顺序?
说明物候现象。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
第二自然段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与说明顺序? 说明劳动人民能根据自然现象安排农事。 举例子,按时间先后及由植物到动物的说 明顺序。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说明顺序怎样?
理层次
说明 对象
说明 内容
(1—3) 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说明 顺序
物候
(4—5) 观测物候现象对农现象来临的因素。 顺 序
(11—12)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
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 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个知识, 然后举例说明。
指循 环往复进行。 草木荣枯: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相差无几:相互差别不大。
气候 复杂多样
知识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的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举例子、列数字 、打比方、 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 摹状貌、作诠释
学习说明方法:
为了将几个因素说明清楚,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七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第八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第九自然段 ——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
第十自然段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品析语言
一、 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例如: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程度副词用恰当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 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 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曾经说过:“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

”这句话意味深长,反映了竺可桢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视和热爱。

在竺可桢看来,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更是一种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语言。

首先,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规律和规则,而这些规律和规则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达。

例如,在物理学中,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同样,在生物学中,遗传密码、蛋白质折叠等现象也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解释。

因此,竺可桢认为数学是一种能够精确描述大自然现象的语言。

其次,竺可桢认为数学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象的语言,更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

在他看来,通过运用数学工具和方法,人们可以发现许多以前未知或难以理解的现象。

例如,在天文领域中,人们利用天文观测数据和复杂的计算方法推导出了许多宇宙现象,如黑洞、暗物质等等。

这些发现都离不开数学工具和方法的运用。

最后,竺可桢认为数学是一种美妙的艺术。

在他看来,数学的美不仅体现在精确性和逻辑性上,更体现在它的美感和审美价值上。

例如,在几何学中,人们通过构造各种形状和图形来探索其内在的美感和规律性。

而在代数学中,则通过运用各种符号和公式来描绘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数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竺可桢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并且数学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象的语言,更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和一种美妙的艺术。

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重视数学这门学科,并且努力掌握其中精髓所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课文详解丨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详解丨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5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内容也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其实,“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次第:依次。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连翘qiáo: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探究1.课文第1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竺可桢先生的生平及其对自然科学的贡献;2. 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地方;3. 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导学内容:第一部分:竺可桢先生的生平介绍竺可桢(1899年-1974年),中国闻名的物理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他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等重要职务,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竺可桢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钻研,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第二部分: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规律和奥秘等待我们去揭开。

竺可桢先生曾说:“大自然是用语言表达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就能听到大自然的声音。

”这句话告诉我们,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语言,只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就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的地方。

第三部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世界里,每一处都储藏着许多未知的奥秘。

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大自然,了解宇宙的起源、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诞生等等。

竺可桢先生在他的科学钻研中,不息地钻研自然规律,探索自然之谜,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第四部分: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珍爱自然。

只有尊重自然、适应自然,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竺可桢先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值得我们进修和传承,让我们从小培养起对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导学活动:1. 通过观看竺可桢先生的相关视频或阅读他的著作,了解他的生平及科学成就;2. 到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3.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索自然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4.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倡导珍爱环境,呵护大自然。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们应该对竺可桢先生的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大自然的伟大的地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感想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感想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感想一、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文章开篇就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不同的物候现象,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这些描写如同画卷一般在读者眼前展开,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二、从科学知识传播角度的感想1. 深入浅出的讲解- 竺可桢先生将复杂的物候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以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为切入点,逐步引出物候、物候学的概念。

例如,他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这样的表述使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物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 科学严谨性- 在阐述物候学的原理和规律时,竺可桢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数据。

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这些确切的数据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让读者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三、从文学性角度的感想1. 语言生动优美- 文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像“翩然”形容燕子归来的轻盈姿态,“簌簌”描绘树叶飘落的声音,这些词语使文章充满了画面感。

同时,拟人手法的运用也很巧妙,如“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将大地拟人化,赋予其生命,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让科学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性。

2. 结构条理清晰- 文章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叙述。

先从自然现象引出物候学的概念,接着阐述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然后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阐述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八年级 下 册第二单元 第5课《《大自然 的语言》

八年级 下 册第二单元 第5课《《大自然 的语言》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 什么说明方法?
分类别
4、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 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 麦插禾。”
引用
5、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 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 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 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 京早10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里只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 fù 一次又一次的循环。
.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1,说明的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内容: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4,说明方法常见的有{
举例子 画图表
分类别 下定义
列数字 作诠释
作比较 打比方
5,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6,说明的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只”突出相差较少,不可删除。 “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
• 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判断说明方法
一、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 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 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 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 天。
“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比喻和拟人 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 出了季节特点?找出你最喜欢的 一句子说一说。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

炎热 孕育果实
• 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 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 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 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段)山脚与山腰比;
(第十段)用“1741到1750十年平均……”与“1921到1930十年平均……”比。
③列数字:一是关注引用的数字要准确无误,体会何谓准确无误;二是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实例见上面)
(第七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说明维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1910年赴美国留学,曾在哈佛大学地学系学气象,1918年获博士学位。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
(8)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第一段)文字即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①1962年的山桃、……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左右”一词,准确、周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②首先是维度。
(“首先”一词,说明维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个。)
③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⑥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第三段)物候学;
(第九段)逆温层。可看做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⑦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的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对事物进行状貌描写,谓之摹状貌。其作用是为了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形象、鲜活、具体。
(“接近”一词,点出了物候学和其他两门科学的相似点。)
④……各种花次第开放,翩然归来。……簌簌地落下来。
(“次第”一词,贴切的表现了花开的次序与状态,渲染了春天的气息,一个接一个的开;“翩然”一词,用语形象,把小燕子活泼伶俐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簌簌”一词,有声有色,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用词生动形象、准确而有魅力。)
风雪载途:风雪,形容气候非常恶劣。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
禾,这里指稻秧。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榆叶梅: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粉红色,核果球形、红色。可供观赏。
纬度:地理学名词,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
(10)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1)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三、学习方法:
学习本篇文章时,关注作者如何对写景,又如何同时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四、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熟悉说明文文体。将是了解思维导图的方法。由点开始既是概念:(1)物候与物候学。(2)物候学的相关的意义。(3)影响物候现象的原因。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经度:地理学名词,一般指球面坐标系的纵坐标,具体来说就是地球上一个地点离一根被称为本初子午线的南北方向走线以东或以西的度数。
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抽青:植物长出芽来。
七、原文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12)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六、注释:
次第:一个挨着一个地。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孕生胎,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6)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7)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第三部分(第6—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八、说明文学习:
(1)说明方法简析:
1举例子:
一是关注“举例词”;
二是理解举例子的作用,增加真实性、说服力、通俗易懂,具体性强;
三是举例子的针对性作用。
(第二段)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
(9)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一 内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吧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九、重要段落分析
第十段中具体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哪些意义。
1首先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有参考价值;
3还可以利用来引植物种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四点意义)
五、原文及标注
《大自然的语言》
原文: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④引用(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使说明更准确,具有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十段)根据英国南部……一例
就是引用了人家的物候文献。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⑤打比方(打比喻):
(第四段)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仪器。生动形象的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第五段)北京物候记录……。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七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
(第八段)如……又如……
(第九段)例如……
(第十段)根据……
②作比较:使事物具体而鲜明,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