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1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不过是教学形式的一种和教学手段的一种,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
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
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
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一、案例简述本文将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一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作为案例来简单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也将结合本在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抒发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篇采用故事形式的书刊推介文章,题目本身就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
选取这个题目,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一下的疑问。
首先,这个课题强调这本书是“必读”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书,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读”的范围?这是第一个疑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个地方。
其次,“男孩子必读”。
为什么单单指定男孩子必读?女孩子就不一定要读了么?是不是故弄玄虚?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最后,为什么要以这个为题,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要我们学习什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经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阅读、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包含太多的信息,作为教师该如何围绕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来构思、讲解这节课并且还要保持文章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一个难题。
如果,我们不借助现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运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自己不断的在黑板板书,通过自己文字表述与学生就课本内容回答自己的提问来讲解课文,那样避免不了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毫无新意,也不能很直观的讲解课文,分析课文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也不能保持课文对学生持续的吸引。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案例介绍本案例是关于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一次教学实践。
在此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学教学,通过将数学概念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思维教学环节1. 引入(5分钟)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呈现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例如:假设学生们需要在有限的预算内购买一定数量的食品,他们该如何选择,使得能够得到最多的种类。
2. 信息技术展示(15分钟)教师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一个购物网站,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网上进行商品搜索,并了解商品的价格和属性。
学生们可以在互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观察信息。
3. 组织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食品,并在购物网站上搜索相关的产品。
他们需要比较不同品牌和不同规格的产品,并选择最佳选项。
他们需要将价格、质量和种类进行综合考虑。
4. 分享与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购物策略和选择,让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给予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将购买决策过程与数学概念进行联系,例如利用价格与数量的关系进行比较和计算。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分享内容,以及他们在购物过程中的决策,教师可以初步评估学生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延伸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例如通过购物网站或其他应用程序进行价格比较、货币换算等。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思考。
总结通过将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种融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案例篇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火烧圆明园》马洪中学廖华瑜教学目标: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认知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毁灭过程,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服务的。
2.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或难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并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上网搜索信息的能力。
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网络环境设计与创设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网络上众多的信息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汇编3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汇编3篇【篇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结束了,其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如何将白板和微课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的融合起来,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以这期培训为标榜,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通过这样一套与硬件捆绑的软件,对于已经制造好的课件,教师可在该产品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可用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笔迹进行标注讲解,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插入视频剪辑图片,可以改变背景图和颜色,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如此众多的功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
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
又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先设计、高度结构化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
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引言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和传递大量信息的能力,而数学学科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推理的工具。
在教育领域,整合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案例。
教学案例一:数据分析与统计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他们将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来收集和组织数据,并使用图表和图像来可视化数据。
同时,他们将研究如何计算平均值、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又巩固了数学统计概念的理解。
教学案例二:几何建模与数学推理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几何建模和数学推理。
他们将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创建和编辑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屏幕截图或打印输出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同时,他们将使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几何定理,并应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还培养了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
教学案例三:编程与数学模拟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编程和数学模拟。
他们将研究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逻辑,并使用编程工具来实现数学模拟。
通过编写代码,他们可以模拟数学问题,并观察和分析模拟结果。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编程来解决数学问题,并对解决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学会了编程技能,又深入理解了数学模型和解题方法。
总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提供更丰富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同时,这种整合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简介本文档介绍了一个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其中融合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这个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增强研究体验。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高学生科学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教学内容- 科学原理:重力- 实验:使用视频记录物体的下落过程- 数据分析:使用电子表格制作物体下落的图表教学步骤1. 引入科学原理: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和图片介绍重力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
2. 实验准备:教师向学生展示使用摄像设备记录物体下落过程的实验装置,并解释实验步骤。
3. 实施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摄像设备记录不同物体的下落过程,并保存视频文件。
4. 数据收集:学生将实验得到的视频文件转移到电子设备上,并导入电子表格软件。
5. 数据分析: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物体下落的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6. 结果讨论:学生根据图表,讨论不同物体的下落过程和重力的影响。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 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
- 图表准确性:评估学生制作的物体下落图表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 结果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结果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教学扩展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重力的影响因素,如重力加速度的变化、斜面上物体的下落等。
他们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更多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总结本案例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提供了有趣和实践性的学习体验。
学生不仅学习了科学原理,还获得了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
这种融合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案例背景本次教学案例发生在一所初中,所授学科为历史。
历史学科是一门涉及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述和课本的呈现,使得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变得枯燥和抽象。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教学目标通过引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获取、分析和利用历史信息。
教学过程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多媒体展示、历史虚拟现实(VR)体验、在线互动讨论等,以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包括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
同时,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在线的历史资料和互动讨论区。
导入新课: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一幅古老的历史地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地图背后的历史故事。
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充满了期待。
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多媒体资源,生动地讲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通过历史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得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建筑风格。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直观。
课堂互动:在课程中,教师还利用在线互动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这一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4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4活动背景小学三年级学生研究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的状态变化,老师通过学科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固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再变回液态水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老师计划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一堂融合教学的科学课。
活动过程1. 课前准备:老师将学科视频内容转成GIF动画和图片,放在PPT中作为学生预材料。
并在PPT中嵌入一道Kahoot测试,让学生自主研究并测试自己的掌握程度。
课前准备:老师将学科视频内容转成GIF动画和图片,放在PPT中作为学生预习材料。
并在PPT 中嵌入一道Kahoot测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测试自己的掌握程度。
2. 课堂探究: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实验展示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个过程。
课堂探究: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实验展示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个过程。
3. 信息技术融合:通过PPT中的GIF动画,老师概括性地介绍固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的过程,并在屏幕上手写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反应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信息技术融合:通过PPT中的GIF动画,老师概括性地介绍固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的过程,并在屏幕上手写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反应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4. 拓展延伸:老师安排学生使用Scratch编程软件,设计动画模拟水蒸气变成云、云变成雨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物质状态变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拓展延伸:老师安排学生使用Scratch编程软件,设计动画模拟水蒸气变成云、云变成雨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物质状态变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活动效果本节课以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份,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兴趣。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三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三篇)。
2、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白板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教案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
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以《松鼠》教学教案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该教案为存储于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
课文朗诵配上松鼠的照片和生活习性,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
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教案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
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例5篇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例5篇总结汇报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纳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例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例1《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沟通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社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度挖掘是内容和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渡融合”。
1.信息技术在拼音教学中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有效把握拼音的用法、读法,对于学生日后的认字能力、阅读能力都有帮助。
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刚刚接触拼音的时候,很难马上把握要领。
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它使拼音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将抽象的拼音教学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比如:“zhe”这个音节的教学,需要将声母“zh”和韵母“e”的课件在课前做好,授课时,首先展现“e”,然后在展现小女孩举着“zh”走到“e”旁边的画面,教会小学生声母“zh”和韵母“e”组到一块可以拼出一个“zhe”。
最后,连贯的将这个动画场面播放几遍,同时带领学生读声母“zh”和韵母“e”,着重强调声母“zh”发音需要翘舌,而读韵母“e”的时候需要声音洪亮。
两个部分的连读要连贯,快速。
在边讲解边展现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简洁的把握拼读要领。
2、信息技术在学生熟悉字教学中的应用小学阶段,认字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在小学生认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爱好,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教育与素养教育的整合,学生通过这样新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想象力、规律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拓展。
202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0篇
202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0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趋势,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技能(一)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表现力,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思想教育课讲道理多易枯燥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找到相当多的案例视频等生动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从听觉、视觉上充满兴趣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专注性大大增强了。
(二)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功能,增强感染力: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这是作为现代教师一项新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
笔者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分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教学中,设计课件时,注意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冲击和刺激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丰盛大餐。
(三)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应是教学的全部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不是计算机,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教师本人。
多媒体本身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然的话就会本末倒置、物极必反。
所以多媒体教室中,演示的屏幕位置不能取代黑板,应该给黑板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屏幕应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真正符合其“辅助”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快。
(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简介本文档介绍了一种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案例。
目标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研究效果,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案例描述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设备,结合数码相机和计算机软件等工具,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教学。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案例描述:1. 主题: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
3. 教学内容:- 通过实地考察,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
-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将照片导入电脑。
- 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拍摄的照片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呈现。
- 分享和讨论分析结果,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
4. 教学步骤:- 引入: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一些植物的生长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动植物生长过程的思考。
-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状态,并使用数码相机记录。
- 数据分析:回到教室,将相机中的照片导入计算机,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呈现。
-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
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过程,以及他们对生长特点的理解和表达,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这种教学案例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 加深学生对动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讨论和分享,促进他们互相研究和交流。
结论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实施本案例,学生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提升科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线性方程的解法;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线性方程的解法。
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个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市场上款手机的价格每天降低10%,学生要计算这款手机在一段时间内的最低价格是多少?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拓展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Excel表格,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使用Excel的电子表格功能进行价格计算,并且可以通过改变降价比例,观察价格的变化情况。
3. 实践阶段:学生们分组合作进行实践操作。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利用电子表格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的例子,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一段时间后,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使用Excel进行计算和图表绘制。
4.总结阶段: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通过学生们的展示和讨论,教师可以进一步强调线性方程的解法,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
5. 拓展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如:决定一个城市的出租车费计价方式,学生可以使用Excel的函数和公式来模拟并计算不同距离的出租车费用。
教学评价:对于教学内容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解决方案和展示来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合作学习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具备更多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同时,学生们在小组中的合作学习也能够促进他们的交流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十个案例
06
案例六: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 的应用
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特点
移动学习
指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过程。
特点
便捷性、个性化、交互性、实时 性。
移动设备
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 便携式通讯设备。
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基于APP的学习
开发针对特定课程或知识点的APP,提供学 习资源、互动练习和在线测试等功能。
学习成绩提升
学习动力增强
通过对比混合式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下的 学习成绩,发现混合式学习能够显著提高 学生的成绩。
混合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 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 与到学习中。
综合能力提升
教师能力提升
通过混合式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还提高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B
C
D
提升技能水平
通过游戏化的实践操作,提升儿童的动手 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技能水平。
促进知识掌握
游戏化学习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情境 相结合,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09
案例九: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与 管理
数据驱动决策在教育中的应用概述
数据驱动决策是指基于数据分析、统计和预测来进行决策的 方法。在教育领域,数据驱动决策是指利用教育数据和分析 工具来支持教育决策和改进教育实践。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推荐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 习。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真实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的实现方式
基于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利用人 工智能算法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 求,为每个学生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十个案例
04 案例四:信息技术在化学 课程中的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模拟实验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化学模拟实验, 无需担心实验危险和材料消耗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化学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 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化学实验,观察反应过程和结果 ,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这种模拟实验方法不仅安全 ,而且可以重复进行,方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反应模拟
总结词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帮助学生理 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详细描述
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学生可以 通过观察模拟的反应过程,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机制 。这种模拟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 提高学习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数据分析
05 案例五:信息技术在历史 课程中的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事件模拟
总结词
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过程。
详细描述
利用三维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历史事件的发生过 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这种模拟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实验
总结词
通过远程实验,学生可以在本地计算机上远 程控制物理实验设备,进行实时观测和数据 采集。
详细描述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实验的功能,学生可 以通过网络远程控制物理实验设备,如望远 镜、光谱仪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家中 或其他地方进行实验,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 行学习。同时,远程实验还可以实现多人同 时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效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地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地理)
本案例是一次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案例。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书面知识往往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吸收。
因此,本案例的主题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展示。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网络找到了地球的卫星图和3D展示图,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
地球的全貌。
此外,老师还展示了不同地球仪的样式,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山川、河流、海洋等地理特点。
通过这些生动的展示和语言,老师成功地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感染力,促进了学生地理研究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提升。
在本案例中,学生对这些演示非常感兴趣,自主讨论,引出许多知识和问题。
老师一一为他们讲解和解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快且深刻。
可以看出,本案例的结果非常成功,充分证明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本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即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十个案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每四人小组一份实验报告单、四组小棒:① 6厘米、7厘米、8厘米 ②5厘米、5厘米、5厘米 ③4厘米、5厘米、 9厘米 ④3厘米、6厘米、9厘米
三、教材内容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极具人文特色的文章。它是“
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但不是平常意义上 的序言。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一篇充分 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而这篇小品文带给我 们的是一种文化气息,一种健康的休息。像这类文 章最适合学生作为课外知识拓展来阅读。我们不仅 仅学习文章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对其它 信息的接收。所以我们要了解北京的胡同,还需了 解北京的文化,这大大地拓宽了学习本课的视野, 也为学生了解更多胡同知识、北京知识以及胡同文 化提供了一次契机。
二、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戏剧语言的揣摩, 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感受了《雷雨》的魅 力。一个周朴园就令人捉摸不透,更何况其他 人物呢?总之,《雷雨》是一部内涵丰富、有 点说不清的伟大杰作,因为它写出了人性的复 杂性和丰富性。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阅读《雷 雨》全剧,细细揣摩人物语言,读出一个属于 你心中较完整的周朴园或其他人物。
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材料分析
教学建议
九 《简谐运动》
教学目的: 1、知识:知道机械振动、简谐运动、回复力
的概念;能正确分析弹簧振子振动过程中各物 理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技能: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在研究物理问题 中的作用。 3、方法:巩固用图像法分析物理过程,学会 对物理现象的归因分析。 4、情感: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及科学的 态度
二、自主自学合作探究 1.选择学法:在教师提供的学法资源库中了 解学习的几种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 适的方法自学。 2.合作交流:组内交流段中最欣赏的语句, 说明原因,把自己的体会向全班同学讲解。 3.朗读指导 4.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在课件画面的引领下, 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叙述的前后顺序,体会 文字的优美。 5.指导背诵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引言
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数学学科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案例,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整合教学案例一:计算机编程与数学问题解决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基本的编程概念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编写一个程序来计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或者使用迭代算法来估计圆周率的值。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掌握编程技能。
整合教学案例二:数据分析与统计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实际数据,并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或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学生可以研究如何计
算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
解决。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高数据分析和统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对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运用。
结论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
空间,同时也使得教育更加有趣和具有挑战性。
通过以上案例的实施,学生可以不仅仅在数学学科上取得进步,还可以培养对信息技
术的兴趣和掌握相关技能。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采
用简单明了的教学策略,确保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法律复杂性最小化。
请注意,本文仅为提供一些教学案例,并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案例嘿,咱今天就来讲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就说在我们的课堂上吧,以前上数学课,老师得在黑板上费力地画图、写公式,我们在下面看着也费劲。
但现在不同啦!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一下子就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比如讲到几何图形,课件上那三角形、圆形就像活了一样跳动起来。
“嘿,这不比死板的黑板有趣多啦?”同学们都兴奋地喊着。
英语课也变得超级有趣了!老师通过网络找了好多原声的英语视频、歌曲。
我们一起跟着视频里的角色说英语,就像自己也在那个场景里一样。
有一次看了个关于动物的英语小短片,里面的猴子跳来跳去超可爱,我们笑着模仿猴子的动作和英语台词,“哇,原来学英语可以这么好玩呢!”
还有科学课呢!老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宇宙之中,亲眼看到星球的运转。
“天哪,这简直太神奇了!我感觉自己真的在太空里遨游呢!”大家都被深深吸引住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就像是给教学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它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乐趣和惊喜。
它让知识变得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
让我们能更轻松地理解那些难懂的概念,更深入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呀!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真的是太棒了!它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进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真希望这样的好方法能一直用下去,让更多的同学受益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小小环保员主题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教学课变得更具有效性。
如今天以《小小环保员》主题教学活动为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分析教材内容:小学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惯的最佳期,这时对他们进行环保的教育,形成的环境意识、爱护环境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行为惯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美更是每个家庭所关注焦点,每个家庭选择新房居住时都要选定的干净、美化的环境。
而生活中的垃圾也越来越多,饭店、菜场、各家各户每天不知有多少垃圾被丢弃、污水要排放,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看到垃圾满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叫人无法忍受,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针对这一现状及结合园教学活动,利用多媒教学设计了《我是小小环保员》的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从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分析学生现状:学生独立性比较强,常常去模仿成人活动,具有一定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善于发现和思考,喜爱亲身体验。
(三)目标定位:活动目标对教诲活动起着导向感化,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情况等特点,确立了本次活动的本领、知识、情感方面的目标。
1.经由过程观察、发现、操纵、探究等发挥学生各种感官能动感化,发展学生想像力、判别力、语言表达本领和创造本领等。
2.让学生初步了解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中得到快乐。
3.通过本次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探索欲望,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四)活动重、难点:1.培养学生从小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保护环境,协助学生建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五)活动准备: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寓教育于情境中,特作以下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
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
我是这样导入的: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
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
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
是神奇的自然景观。
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
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生:这里的山太美了!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片断4:情景的设置,乐学的源泉。
师:这里的山很美,这里的水更美。
现在我们坐着竹筏,到九曲溪上游览一番。
请打开“九曲溪”。
画面上出现了九曲溪的风光,溪水很静,很清,几条竹筏在水面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漂行,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
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
他们时而被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能身在其中而欣喜,时而为清绿的水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这天下美景而称奇。
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山水这间,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片断5:广阔的空间,自由地探究。
师:武夷山真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可以点击“美丽的武夷山”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自由浏览教师事先设计的网页。
师: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评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维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
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
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自由浏览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的知识。
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使学生开阔了得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条件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爱莲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
下面以《爱莲说》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教材分析】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
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 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资源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
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多样阅读、感知课文⑴听范读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⑵自由朗读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3、协作学习、疏通文意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
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1、独立思考、质疑发问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究,解答疑问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