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专题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运动和力这两个概念展开。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什么是运动,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的特点;同时,学生也会学习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物体、形状等方面的知识,对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动和力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明白科学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的启动,引入运动和力的概念。
2.讲解: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通过实验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和探索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一《力和运动》说课稿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一《力和运动》说课稿一、本专题的内容、特点、重难点及结构、应对方法等1、本专题的内容、特点:《力和运动》是力学的主题部分,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知识体系,力学是整个中学物理的基础和核心,历年高考中,力学所占分值比例较大,一般在48分左右,宁夏高考题从 -20XX年的压轴题均为电磁场题型,从20XX年开始,两道必考物理计算大题中,力和运动专题的知识点考察难度增大,分值提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显著提高。
故高三一轮复习中对力和运动的知识点要细致,二轮复习中要对本专题深入,三轮复习中形成经验才能浅出。
2、本专题的重难点: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描述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的规律等应对方法:本专题的内容多,要求高,具体的策略应根据复习的层次来做要求,我认为在三轮复习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准确记忆,应指导学生采用列表统计检查作出不同要求二、《力和运动》专题近五年高考考察情况21.公路急转由表格中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力和运动》这个专题在近年高考中分值逐渐加大,知识点不单纯考察,而是加强综合性,平抛运动结合功和能,例如20XX年实验题22题考到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考纲中二级要求的,难度比较大的,非常重要的反复考察,如20XX年、20XX年涉及地球重力加速度、地球密度的知识点,具有较大的区分度,能拉开学生差距,分段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实际问题,如20XX年的24题分两段,自由落体运动和变速运动运动等。
鉴于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分值愈来愈大,二级要求的知识点考察的频率较高,故二轮、三轮复习中反复要训练,让学生把知识点烂熟于心才能得高分。
三、本专题复习的教学目标及措施由于本专题内容过多,应划分为: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四个小专题操作比较方便,最后再综合,效果较好,具体如下:(一)直线运动1、教学目标:记住位移、速度、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的概念领会概念建立的过程及实质,会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图像,会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图像会画加速度不断增大的加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定性图会画加速度不断增大的减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定性图会画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定性图会画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减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定性图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组成数学方程组解决单向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或往返式匀变速直线运动、追击相遇问题等。
力与运动的关系-说课
《力与运动的关系》说课稿——邵杨本人说课的题目是《力与运动的关系》,属于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本节教材内容短小精悍,知识点集中,是对第八、九两章中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一个归纳总结,是学生建立力和运动关系的关键。
2、本节教材特点通过插图形象描述生活实例,演示小实验进行分析,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将力的作用效果,力和运动的关系放在一起使知识相对集中,并且便于将力和运动关系讲述的更加透彻。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②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③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观察和对事例的分析,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②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领略物理规律中所蕴涵的科学真谛,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飞跃。
4、重点与难点①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
②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具多媒体三、教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逐步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导讨论、实验探究、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并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学法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练习等一些学习过程,从中总结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提高。
五、教学过程本节教材由“力的作用效果”和“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两个部分组成。
1、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板书)引导学生复习第八章有关内容,让学生回忆起“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结论。
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说课教案 -参考教案_物理说课稿.doc
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说课教案|参考教案_物理说课稿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九章力和运动中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理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力和运动》说课稿 -参考教案_物理说课稿.doc
《力和运动》说课稿|参考教案_物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力与运动》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力与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快慢即物体的运动速度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设置运动员比赛的情境,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提出距离与时间,这实际上就是影响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揭示出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二部分是给常见的交通工具、动物等运动速度排序;第三部分从实际操作层面去感知速度,测量走路的速度,在这个活动里面学会测量距离与时间,然后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去计算速度;第四部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的身边出发,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整节课用运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给运动速度排序等,从量化的角度去描述运动。
二、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动并不陌生,从每天自己做的运动到身边各种物体的运动,运动有快有慢,而"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测量运动的速度,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时将运动与能量建立联系,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物理学概念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存在严谨性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小学科学的教学既要保证概念的严谨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材用较多证据和资料,以测量活动和分析活动为首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将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速度的意义并能够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难点∶测量并计算走路的运动速度。
力与运动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B.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用力推小车,小车没动,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D.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慢慢停下来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补偿.
作业设计
同步探究P113第一大题.
教后反思
C.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才有惯性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例题2: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力( )
A.肯定是平衡力
B.肯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例题3:下面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科学家使用了几个非常典型的物理学方法.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伟大定律的发现过程,依然能感受到物理学方法的魅力.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没有使用下列物理学方法中的()
A.理想化实验法B.推理法
C.类比法D.观察法
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汽车受到重力
C.汽车具有内能
D.汽车具有惯性
知识点3:力的合成
问题3:什么是合力?我们可以按怎样的步骤来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合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
4.关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不为零的力,其合力一定不为零
B.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力
A.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静止
B.物体运动方向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物体受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会改变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力和运动说课稿1一、课程标准分析学校物理课程标准,有关本节内容是这样表达的:“通过常见实例或试验观看,熟悉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本节课需要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留教材分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在学问技能方面,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行能在一开头就完好地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同学从熟识的生活事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同学对其共性的思索,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互相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识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转变运动状态和转变物体样子),再以打开房门为例提出力的三要素,学习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使同学渐渐地熟悉力.二、教法分析本节教材中学问的获得都是以同学熟识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上已有的素材,更要充分利用同学的生活阅历来开展教学,从而在情感看法价值观方面培育同学的探究爱好.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是教学的难点,老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要留意引导分析归纳.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试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同学获得必要的体验,是形成力的概念的基础.由于日常所说的力具有不确定的广泛含义,而物理学中对力的概念的界定严格而狭窄,教学中要留意订正对力的一些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熟悉.在熟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体会“作用”两个字的详细内容,知道物体样子发生改变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物体造动状态的改变也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三、学法分析在理解力的概念时,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习时要联系实际,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过试验或实例来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同时也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熟悉力的存在,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力的三要素时,通过生活中开门(关门)等实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在用图示表示一个力时,要学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四、教学目标睇学问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问力的作用是互相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转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五、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试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洁描述出所观看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熟悉.(2)通过活动和生活阅历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六、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和活动,培育同学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加物理学科的观看、试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育同学严谨、规范的科学看法.重点:力的概念.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力和运动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班级物理下册。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四个部分。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力的相互性、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力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相互性。
3.学习二力平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原理。
4.简单机械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砖桥中学李永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对八年级《物理》中《运动和力》课程的复习。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的基础,更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对学生进行力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本节课进行复习的重点之一。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最简单情况,是在学生学习力、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无论是牛顿第一定律还是二力平衡,均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物理知识设下伏笔,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在前段复习中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梳理了力学的一些知识;同时从生活中也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感知性的认识,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整体认知水平很差,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观点:物理规律难学,概念、规律、公式、运用一大堆,好似天书,造成了他们不爱学、不要学,乃至于完全放弃。
这是我们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教法与学法依据学科特点、复习要求、学生认识规律等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演示法、问题探讨、分析归纳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层次,使学生理解深度和广度能够进一层。
1、以具体实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归纳出物理知识。
2、注重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从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学生练习,不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感受学习乐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安排1、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到本堂知识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及在中考中的出题形式。
《力与运动》专题复习说课稿
二、专题内容分析运动与力是中学物理体系的一条重要主线,用动力学观点分析物理问题是中学物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不仅能解答相关的力学问题,而且能解答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复合场中及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动力学问题.对运动和力的考查一直以来是高考的重点,其题型有选择题和计算题,试题较注重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注重与生活、现代科技、社会热点的结合1、有关运动和力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1)力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内容;(2)运动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率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内容;(3)运动与力的关系,主要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其应用,研究了超重与失重、力的平衡、圆周运动、天体运动、汽车启动过程、简谐运动等应用性问题2、复习目标:(1)深刻理解各种性质的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特点、各运动学公式的适用条件,体会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思想方法(2)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熟练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连接体问题(3)综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解决多过程问题(4)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熟练应用平抛、圆周运动知识处理与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相结合的综合问题,以及圆周运动知识与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等知识相综合的问题。
3、高考对运动与力的考查重、难点内容(1)物体的平衡问题(包括用正交分解法、合成法、效果分解法、三角形法、整体法与隔离法等解答物体的平衡问题).(2)运动图象问题(包括运动图象的意义、运用图象法分析物体的运动、运动图象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等).(3)物体的运动问题(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相遇与追及、平抛与类平抛运动、匀速率圆周运动).(4)运动与力的关系问题(包括运用正交分解法、整体法与隔离法解答动力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超重与失重、牛顿第二定律与相对运动的综合、圆周运动和简谐运动的动力学问题、带电粒子在各种场中的动力学问题、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动力学问题等).(5)天体运动问题(包括天体运动的动力学规律、天体运动模型、同步卫星与近地卫星、卫星变轨与回收等)4、知识结构网络三、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1、对物体受力分析,思维缺乏深刻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2、图像知识存在偏差,不能正确认识x-t图象、v-t图象的物理意义,对截距、斜率、面积、交点的意义理解不够,不能正确判断图象表达的信息3、不能对物体的运动情景作出正确分析,不能深刻领会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性,不能正确理解与运用平衡条件,特别涉及受力分析、力的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点的综合问题。
《运动与力》说课稿
《运动与力》说课稿第一篇:《运动与力》说课稿《运动与力》——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谈谈我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指导交流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家知道,约400年前,牛顿的三大定律的横空出世,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而这400年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突飞猛进的知识爆炸时期,可见牛顿三大定律在物理学乃至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将所有力学看做一座高塔,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高塔的奠基石。
而在牛顿三大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因此,本章由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引领学生走进运动和力的世界,在这里,学生是否领会牛顿第一定律,更是能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力学课程的理解与学习。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前后联系:在学习第八章之前,学生对于运动和力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具体体现在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
我们来看看这两章的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总共4个小节。
第七章——《力》总共三个小节。
不难看出,这两个章节,一个是介绍运动的相关知识,一个是介绍力的基本概念和两种常见的力。
接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第八章——《运动和力》。
在这一章节中,总共3个小节,它们分别是: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
容易看出,这一章节中,学习内容包括一个定律,一种分析方法,以及另一种常见形式的力。
而在学习了第八章——《运动和力》之后,学生将进入到第一个处理实际问题的章节,也就是第九章——《压强》。
这里,我们也来看看第九章的具体情况:第九章分为4个小节,在这一个章节中,都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将力学落在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层面上。
第八章正是在这样基础上开始的。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更像是一座桥梁将力学与运动学联系起来,也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
苏科版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力与运动的关系》说课稿(共7页)
苏科版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力与运动的关系》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苏科版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力与运动的关系》说课稿我的说课题目是《力与运动的关系》,是苏科版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内容。
我将从教材、本节课的教法、学法指导、课堂教学过程,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的地位本节教材内容是对第八、九两章中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关系的一个总结,是学生建立力与运动的关系关系的关键。
本节教材特点:一是通过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进行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是书中的插图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较以前的编排有很大的改变,将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关系放在一起使知识相对集中,并且便于将力与运动的关系关系讲述的更加透彻。
学生情况分析分析: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这一观点恰好和建构主义理论相符合,所以,我们就必须分析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①第八章学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条件为本节课的深入讨论奠定基础。
②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许多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对二力平衡现象也比较熟悉。
③但学生在生活中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关系可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不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等其它一些错误的认识都是我们这一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②通过观察和分析,激发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②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②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力与运动”这一单元。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带领学生探索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旨在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基本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单位以及力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力的图示:教授学生如何用图示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力的分类: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类型。
5. 力与运动的关系:探讨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实验探究: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和图示方法,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探究不同类型力的特点,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反馈: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砖桥中学李永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对八年级《物理》中《运动和力》课程的复习。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的基础,更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对学生进行力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本节课进行复习的重点之一。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最简单情况,是在学生学习力、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无论是牛顿第一定律还是二力平衡,均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物理知识设下伏笔,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在前段复习中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梳理了力学的一些知识;同时从生活中也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感知性的认识,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2、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整体认知水平很差,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观点:物理规律难学,概念、规律、公式、运用一大堆,好似天书,造成了他们不爱学、不要学,乃至于完全放弃。
这是我们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教法与学法依据学科特点、复习要求、学生认识规律等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演示法、问题探讨、分析归纳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层次,使学生理解深度和广度能够进一层。
1、以具体实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归纳出物理知识。
2、注重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从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学生练习,不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感受学习乐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安排1、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到本堂知识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及在中考中的出题形式.2、理解概念、规律:对学生不易接受、理解的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以理解概念、规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各部分知识得以贯通.3、归纳总结:通过对惯性定律和二力平衡知识的复习梳理,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清晰、明晰和系统;在知识应用部分对解题步骤进行系统的归纳,使学生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5、练习反馈:通过精选基础习题的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认知情况,便于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运动和力力说课稿
第四节 力
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 用效果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知道物体间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会解 释简单的有关力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要求:经历与力有关的日常生活现 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 分析和概括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力的现象的 观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 和诣相处的情感;通过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探究活 动,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及日常生活中物理规律的积极性。
在总结力的三要素的探究过程中主要 应用控制变量法。
4、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即在受力物体 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 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 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 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 位标出力的大小。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 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了。
力的作用效果为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 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同学们可以认真体会物 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和物 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两个因素,其中一个因 素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改变。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力的符 号用F表示。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 作用点。
设计这些练习,在这里可以起到小结的作用, 还可进一步达到巩固应用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下作业:P39 2、3、4题。
力的三要素
5、物体间力的作用特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特点是相互的。
设计这些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关 注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科技应用带来 的社会进步。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力和运动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属于初中物理“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之一,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
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压强的概念,这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
在学生学习这个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质量、密度、速度、力、简单机械等力学内容;在密度和速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后面的“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等内容都是以压强概念为基础的。
同时压强的知识对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有重要作用。
编者也采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和探究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
展示压力作用效果不同的实例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和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和展示的实例,也容易提出“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猜想,并且容易设计出简单的实验验证猜想,是初中物理中适合学生运用科学探究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学习心理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许多与压强概念有关的问题,但在学习中也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压力的概念,容易与重力混淆。
因此要特别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学生在速度、密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但还不可能掌握这种重要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因而学生在学习压强概念时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等。
可见压强概念的学习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压强概念的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结合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概念,结合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现象。
力与运动说课稿
《力与运动的关系》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的第三小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将原来分散在各节中的有关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什么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以及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集中到一起。
所以本节由“力的作用效果”和“现实世界中的力与运动的关系”两部分组成。
前者包含两个知识点: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后者着重研究物体在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两种情况下将如何运动。
本节内容短小精悍、知识点集中,起到总结、归纳本章所学知识的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总结归纳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物体受平衡力、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改变。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对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
树立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力的作用、力无所不在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平衡力、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法仪器准备:(学生用)小车、气球、乒乓球、弹簧、弹珠(教师用)小车、气球、乒乓球、弹簧、铁架台、细线、小石块、弹珠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给学生小车、气球、乒乓球、弹簧、塑料杯、弹珠让学生对桌上的器材施加力认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手压气球手拉弹簧﹜形变手捏塑料杯手推小车手拍乒乓球﹜?手抛乒乓球引导学生分类,从而引出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这样处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首先逐个播放视频(1)火箭升空(2)踢足球(3)打台球引导学生分析火箭、足球、台球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的变化,火箭由于受到推力由静止到运动、足球由于受到阻力由运动到静止、台球由于受到桌边的弹力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与运动专题说课稿团风中学冯和平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力与运动专题。
下面我准备从新课标高考本专题考点分析及趋势、学情分析、复习目标、教学过程及设计四个方面展开我说课内容:一、新课标高考考点分析及趋势力与运动是高中物理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高中物理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它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从知识点上看,这一部分内容在新课标高考中有8个Ⅱ级要求,7个Ⅰ级要求。
下面以近三年新课标高考试题为参考,分析本专题在高考中的特点。
1.09年新课标宁夏卷选择题当中有两道题涉及本专题的内容,15题考查了天体运动规律,推理能力20题考查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推理能力。
2.00年新课标全国卷选择题当中有四道题涉及本专题的内容,15题考查胡克定律、弹力,理解能力17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力和运动的关系,推理能力18题考查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物体的平衡,推理能力20题考查天体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分析能力3.11年新课标全国卷选择题当中有三道题题涉及本专题内容19题考查天体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推理能力20题考查电场力方向,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轨迹的关系,推理能力21题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和滑块模型,综合分析能力4.三年考卷,计算题24题都是涉及本专题内容09年24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综合能力00年24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综合能力11年24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综合能力5.11年22题实验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测量加速度的方法,实验探究能力经以上分析,本专题考题在高考试题中有以下特点。
⑴题型上看,选择题,计算题,实验题都有可能出现。
⑵从考题的知识点来看,一般综合考查本专题的知识或者与其他电磁专题知识综合起来考查,单独考查本专题某一个知识点的概率小,但可能性依然存在。
⑶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倾向于应用型、能力型的题型,在命题中增加些结合生产、生活等的一些实例,在实例中让考生抽象出物理模型,再用物理模型的知识及规律最后解决问题。
启示:1.重视本专题中一些基本慨念规律的理解2.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3.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落实4.掌握弹簧、滑块等相关模型的变化规律二、学情分析经过一轮复习后,学生所学知识零碎,没有形成体系,碰见一道综合性较大的题目往往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分析,一做就错,但是听老师讲解后,“一听就懂”,方法能力欠缺。
具体表现在:1.运动过程分析不到位,运动学的公式不熟练。
2.力学基础不是很好,不会受力分析或受力分析能力差。
3.不会根据物体的受力特征分析物理情景。
4.时空观念差,对于一些多过程多对象的题型不知如何从时间或空间上寻求解题突破口。
5.不会建模,不善于处理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题型。
三、专题复习目标及意图针对学生目前的现状以及本专题在高考中的特点,制定以下目标1.立足于基础,强化基本慨念规律的理解,弄清物体多种运动形式的特征,熟练掌握其运动规律。
会运用图像分析处理物理问题。
2.搞清楚高中阶段出现的各种性质的力的特征,会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理清知识网络结构,能熟练地综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本专题的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专题内容由于本专题内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我把本专题分为四个小专题。
1. 运动的描述(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以及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方法。
(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以及平抛(类平抛)的规律及分析方法2.力和物体的平衡(1)五种性质的力的特征以及物体的受力分析(2)力的运算法则以及物体的平衡3.外力作用下物体的直线运动(1)力与直线运动的关系(2)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3)常见的直线运动分析及处理方法4.外力作用下物体的曲线运动(1)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2)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以及类平抛运动的力学特征,匀变速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3)圆周运动的规律以及力学特征,离心运动(4)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天体的运动(二)课时安排1. 运动的描述(一课时)2.力和物体的平衡(一课时)3.外力作用下物体的直线运动(一课时)4.外力作用下物体的曲线运动(两课时)5.巩固训练的评讲(一课时)共六课时大约一周的时间(三)教法及策略以落实为目标,上述四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都按照“导---讲-----练”三个环节进行。
由于本专题内容比较多,下面我就以“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这个小专题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个环节:导学课前引导,分发导学案,导学案包括四个部分:知识框架构建、知识要点归纳、易错易混警示、解题方法突破.让学生对复习内容提前预知,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1).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复习时效。
将知识归类,采用框架的形式将学生零碎的知识串起来,让学生整体感知,达到牵一点,起一串的效果。
(2).落实双基,提纲挈领深挖要点。
①力和直线运动的关系②牛顿运动定律③两类动力学问题④超重或失重问题⑤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⑥物体在变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Ⅰ.雨滴下落Ⅱ.机车启动问题Ⅲ.在匀强磁场中金属棒沿导轨运动问题,(3).易混易错归纳总结,消除知识盲点。
列举一轮复习中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习题或者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从而走出知识误区。
如:本专题中【例2】如图所示,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自由伸长到O点并系住物体m,现将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物体一直可以运动到B点,如果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恒定,则()A.物体从A到O加速,从O到B减速B.物体从A到O速度越来越小,从O到B加速度不变C.物体从A到O间先加速后减速,从O到B一直减速运动D.物体运动到O点时所受合力为零【错解】A;物体在O点附近来回运动,因此物体在O点的速度最大,则A选项正确. 【错因】犯以上错误原因是思维定势,过程分析不到位,认为弹簧振子在平衡位置O具有最大速度,这是盲目的模仿,主要是没有好的解题习惯,没有弄清楚力和运动的关系,另外有些同学是受力分析能力差,忽略了摩擦力.【正解】在A点,弹簧弹力F大于摩擦力μmg,合外力向右,物体加速运动;在O点,弹簧弹力减小到零,只受摩擦力μmg,方向向左,物体在A到O之间一定存在某点弹力等于摩擦力,此时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速度最大.故从A到O,物体先加速后减速,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从O到B,合外力向左,物体一直减速运动,加速度一直增大,故C选项正确.【答案】C【思维提升】要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运动方向和合外力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弹力减小到等于摩擦力,即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速度最大,小球的加速度决定于小球受到的合外力.(4).精选例题演练,预知典型例题,达到学教统一.第二个环节:教师讲授(1) .立足双基,从导学案着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点评易混易错知识点。
(2).典题精讲,解题方法能力突破。
①课前精选例题针对学生的现状,精选例题,力求知识点,能力点,物理模型各方面兼顾,达到全面复习巩固的效果.下面我就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小专题讲一下我的做法,在“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小专题中,我从四个角度精选四道例题: 附《力与直线运动》的解题方法突破例题一、正交分解法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例1(2009年上海物理22)如图(a ),质量m =1kg 的物体沿倾角θ=37︒的固定粗糙斜面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风对物体的作用力沿水平方向向右,其大小与风速v 成正比,比例系数用k 表示,物体加速度a 与风速v 的关系如图(b )所示。
求:(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比例系数k 。
例题特点:在多个外力作用下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斜面模型;相关的解题数据,需要学生进行运动分析,结合v —a 图像才能知道。
选题意图:1.学会在动力学中应用正交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学会利用图像获取数据的能力二、连接体问题(整体法与隔离法)●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1kg 的小物块A 放在质量为2kg 的木板B 的左端,B 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右滑动,且A 、B 相对静止.某时刻撤去水平拉力,经过一段时间,B 在地面上滑行了一段距离x ,A 在B 上相对于B 向右滑行了一段距离3m (设木板B 足够长)后A 和B 都停了下来.已知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且,则x 等于( )A 1.5 mB 2 mC 3 mD 4 m考题特点:连接体类的问题;滑块类模型选题意图:1.会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分析连接体问题2.利用过程分析,结合v--t 图像,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三、两类动力学问题●例3【2011年上海高考31】如图,质量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 处,A 、B 间距L =20m 。
用大小为30N ,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t0=2s 拉至B 处。
(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用大小为30N ,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 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 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 。
考题特点:两类动力学问题;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后做匀减速到零的运动模型选题意图:1.掌握两类运动学问题处理方法2.学会临界极值问题的思考方法四.复合场内的直线动力学问题●例4 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AB 是粗糙且绝缘的,AB 长为L ,C 为AB 的中点,在A 、C 之间加一方向垂直斜面向上的匀强电场,与斜面垂直的虚线CD 为电场的边界。
现有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带正电 a /ms -2 (b ) m 4θ (a ) -1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B点开始在B、C间以速度υ0沿斜面向下做匀速运动,经过C后沿斜面匀加速滑,到达斜面底端A时的速度大小为υ。
试求:(1)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匀强电场场强E的大小。
考题特点: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多过程动力学问题选题意图:掌握外加电场后两类运动学问题处理方法②课堂精讲例题典型例题,置于导学案,先让学生完成,在精心批阅之后,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以题目带动知识点,进行适当提炼讲解 ,促成知识点变为能力点。
如:上述例2中, 既涉及到隔离法和整体法以及匀变速规律的应用,同时又涉及到物理过程的分析.我用两种方法讲解这道题:方法一(解析法):先分析滑块和木板各自的运动性质,找出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点,再结合运动学的规律分析求解.这种思路能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隔离法和整体法,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方法二(图像法):利用图像的直观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过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第三个环节:精练针对性精选几道习题,让学生强化补偿训练,巩固专题知识,训练解题技巧.认真落实以上三个环节,我想经过二轮复习,学生的能力一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