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二)
2022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

2022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
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乌在其为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曰:“不然。
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
02文言文翻译专练(答案)

文言文翻译专练60篇(二)(七)管仲破厚葬齐国好厚葬,材木尽于棺椁。
齐桓公患之,“布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夫.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
②衣裘:裘,皮衣。
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
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
“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
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
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
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无以__没有什么用……____②对__回答___③为_作为、行动___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禁之奈何?用什么办法禁止?③非名之则利之也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句首语气词,__无义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那些__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非名之则利之也)【参考译文】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
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
”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八)董叔攀附权贵”曰:“欲为系援③焉。
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注释]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二)(教师版)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2)【提醒,两个语段不一定完全相连,可能有跳脱。
题目均为“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湖北省十一校高三3月联考)武帝立,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兽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整府省约文书箝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
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
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4分)(2)然则简易之呇,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4分)1.【答案】(1)(李广的)幕帐衙署处理文书、记录军情非常简省,但是也远远地放出斥候,(军队)没有遇到危险。
(省约:简省,简约。
籍:记录。
遇害:古今异义词,遭遇祸患或者危险。
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2)这样看来治理军队简单省事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这一点了。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徒:仅仅;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武帝即位,李广以上郡太守的身份调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
到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
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
说到普通人的性情,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接近祸害的危险,那些士兵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势必将要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
明袁宏道《拙效传》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答案翻译译文(二)

(明)袁宏道《拙效传》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答案翻译(译文)(明)袁宏道《拙效传》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答案翻译(译文)拙效传(明)袁宏道①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
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
古记之矣。
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
冬即余仆也。
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
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时年已四十余。
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
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
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
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
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
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
少役于伯修③。
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
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
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
家严大喜,急引至舍。
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
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
饼价贵,未可市也。
”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
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
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
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
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
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
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
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
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世说新语》两则文言翻译及练习题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一、基础知识(一)、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柳絮()无奕()(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尊君在不:(三)、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待君久不至,已去: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四)、填空:1.《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 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
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4.《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2020年新高考卷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2020年新高考卷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考中)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的考试,考生在各自所在的州、府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署(代理、暂任)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布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布衣)脱粟(粗粮,只脱去谷皮的粗米,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吃粗粮。
),令老仆艺(种植)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买)肉二斤矣!”都御史鄢[yān] 懋 [mào]卿行(巡视)部过,供具(陈设酒食的器具,亦指酒食之类)甚薄(简陋),抗言(高声直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恼怒、发怒)甚,然素(一向,平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久之(很久),陆光祖为(担任)文选(官名,文官的铨选),擢(选拔)瑞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主事。
时世宗享国(享有其国,指帝王在位年数。
整个王朝统治的年代)日久,不视朝(临朝听政),深居西苑,专意(专心)斋醮(zhāi jiào一般指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是一种斋戒祀神仪式,僧道设坛向神佛祈祷。
)。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吉祥的征兆。
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礼官辄(就)表贺,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掷,扔))之地,顾(回头看)左右(近臣,侍从)曰:“趣(赶快、急促)执(抓)之,无使得遁(逃)!”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触动、触犯)忤(违反、抵触)当死,市(买)一棺,诀(辞别、告别)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遣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的样子)。
少顷(一会儿;片刻)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叹息),留中者数月。
遂逮瑞下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究(追究)主使者。
帝初崩,外庭(外朝。
对皇宫内(内廷)而言)多未知。
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被任用),设酒馔(酒食)款(款待)之。
五年全国卷文言翻译真题(2)

之子矣。”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
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
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 (2)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 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②及悼王死, 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题(二)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翻译(一)翻译原则翻译原则: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例:①是可忍,孰不可忍:错误翻译:是可以忍啊,这谁不能忍?正确翻译: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
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
如果连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错误翻译:“死去的这个人好像我的丈夫,不管白天黑夜都很像”正确翻译: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③以头抢地耳。
错误翻译:用头去抢草地上的木耳?正确翻译:用头撞地之意④(老翁)年逾八旬,卒。
错误翻译:(老翁)年龄过了八十岁,去当兵了。
正确翻译:(老翁)年龄超过八十岁,去世了。
⑤屠以后断其股,亦毙之。
正确翻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腿,也杀死了这只狼。
错误翻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自己的大腿,也死了……(二)翻译“六字法”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删“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
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靠近溪边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酒色香醇。
文言文翻译(上课用)

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用本字“早” 换通假字“蚤”。
翻译下列句子:
词类活用,形作动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译:最终让上官大夫去在顷襄王前诋毁屈原 2.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通“剃”
译:第二是被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而受辱 。 3.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译: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翻译下列句子:
委婉:发动战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
译: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委婉:会(决)战
译: (我)现在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你在吴地 会(决)战。
小结:
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均保 留不译 ; 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 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 助词等 , 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偏义复词中陪衬 的词应删去。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句式 ,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句子省略的部分;词类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 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要达到的目的看,文言文翻 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不便用意译。
信:
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 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准确
,语言流畅,语气不走样, 达:翻译出的现代文要表意明确 不能有语病。通顺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过去周朝天元帝喜好声色亡了国,把如今的事情 和那时相比,不是更严重了吗!
翻译 指导
文言翻译 的种类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 和意译两种。
《后汉书·王霸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后汉书·王霸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后汉书·王霸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王霸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后汉书·王霸传》原文及翻译(二)后汉书原文:王霸字元伯,世好文法,父为郡决曹掾,霸亦少为狱吏。
常慷慨不乐吏职,其父奇之,遣西学长安。
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霸率宾客上谒。
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
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
光武即南驰至下亩祠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庠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斯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诡曰:“冰坚可度。
”遂前。
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护度,未毕数骑而冰解。
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
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
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
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拜为偏将军。
四年秋,帝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
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为茂所败。
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
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
”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
霸曰:“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
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
”茂果悉出攻武。
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
霸知士心锐,出精骑袭其背。
茂惊乱败走。
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
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
五年春,帝使大中大夫持节拜霸为讨虏将军。
击荥阳,中牟盗贼,皆平之。
十三年,卢芳与匈奴、乌桓连兵,寇盗尤数,缘边愁苦。
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
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颇识边事,数上书言宜与匈奴结和亲,又陈委输可从温水漕,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
后南单于、乌桓降服,北边无事。
(选自《后汉书·王霸传》,有删改)译文:王霸字元伯,生性喜欢法律,父亲担任本郡决曹掾,王霸年轻时也做监狱官。
专升本文言文翻译之《谏逐客书》(2)

3、谏逐客书﹝1﹞第一段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
翻译:臣听说一些官吏建议您驱逐所有的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原文:昔缪公求士[3],西取由余于戎[4],东得百里奚于宛[5],迎蹇叔于宋[6],求丕豹、公孙支于晋[7]。
翻译: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面从戎国聘请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求来了丕豹和公孙支。
原文: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8],遂霸西戎。
翻译:这五位贤士,都不生长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来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
原文:孝公用商鞅之法[9],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服,获(俘获,战胜的意思)楚、魏之师,举(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安定强盛)。
翻译:秦孝公采用了卫国人商鞅制定的法令,改变了民间的风俗,人民因此而殷实兴盛,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愿意为国家效命,诸侯也亲近顺服,俘获了楚国和魏国的军队,攻取了上千里的土地,国家至今太平强盛。
原文: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东据成皋之险[17],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18],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9]。
翻译:秦惠王采用了魏人张仪的计策,攻占了三川的土地,西面吞并了巴、蜀,北面收得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吞并了楚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区域,控制了鄢城、郢都,东面占据了成皋这个险要的关口,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就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来侍奉秦国,当初所建立的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
原文: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20],强公室,杜私门[21],蚕食(形容像蚕食桑叶一样,逐步攻取各诸侯国领土。
必修二文言文及翻译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
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
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
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
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
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
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
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
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
文言文翻译2:如何译好关键词

译:国忠通过门客探知禄山阴谋,查抄了他的住宅,又上奏将吉温贬
谪到合浦,想要使禄山发怒,进而在皇上面前邀宠。
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明史•郑辰传》 译:正统二年,(郑辰)奉命赈济南畿、河南的饥荒。当时黄 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
综合练习2、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 ,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
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4、古今词
例2
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北史·王轨传 》
译:王轨性情严肃庄重,擅长计谋,加上吕梁大捷,他的威望震 慑敌境,陈朝人都很害怕他。
拆开分别翻译
5、疑难词
结合语境推断疑难词
例1
夜二鼓,乘汐出港,天未明抵岸。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
亭,考其营建颠末。——《厓门吊古记》
文言文翻译精讲2: 如何译好关键词
内容提示
1、展示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2、梳理文言文翻译中的关键词。 3、讲解翻译关键词的要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意译
意译: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
辅助翻译
例: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指南录后序》 译: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
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 镇即下车,持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镇引剑 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后汉书•孙程传》
译:郭镇拔剑击刺阎景,阎景从车上摔下来,左右羽林军用戟叉住阎
《北史·来护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北史·来护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北史·来护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北史·来护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北史·来护儿传》原文及翻译(二)北史原文: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译文:来护儿,来护儿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
吴氏照顾抚养,给予他很多慈母般的教诲。
他从小聪明出众,刚开始读《诗经》,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应该为国家消灭贼兵,以取得功名!”众人为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其志向豪壮。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集锦 (2)

2019模拟高考(大纲卷)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 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 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 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 被杀。 (《明史· 熊鼎传》 ) 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 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 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述,报告皇帝。皇帝 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 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 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以大义相斥责,斥 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2019模拟重庆卷)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 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 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 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江公升迁巩昌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 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惫困乏,士卒越 发骄悍,有的私下出去抢夺民财,没有人敢呵止。 江公巡行郊外,看见几个骑兵快速奔驰超过他的 车,江公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 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 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2019模拟北京卷)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 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 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cī), 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 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
周公有杀死兄弟(指管叔和蔡叔)的负担,齐桓公有(与公子纠) 争夺国君之位的恶名,然而周公凭借仁义弥补了缺憾,齐桓公凭借 功业消除了坏名声,这两个人都是才德杰出的人物。现在因为人的 小过错掩盖了他的大德行,那么天下就没有明君贤相了。所以眼睛 里有了疵斑,不对视力有妨碍的话,就不能用火灼炙。喉咙里有了 疾病,对呼吸没有妨碍,就不能去贯通。黄河边上的坟冢多得数不 清,人们还是认为平坦的。
四川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四:文言文翻译(II )卷

四川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四:文言文翻译(II )卷一、翻译 (共50题;共777分)1. (15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 (10分)翻译句子。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3. (10分)翻译下列句子。
(1)睨之,久而不去。
(2)吾射不亦精乎?(3)徐以杓酌油沥之。
(4)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4. (15分)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重岩叠嶂。
(2)素湍绿潭。
5. (10分) (2016八上·茂名期中)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2)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6. (10分)(2012·苏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
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
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
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一羊。
何追之者众?(2)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7. (5分)(2017·眉山)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泯然众人矣。
8. (20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9. (10分)翻译句子。
(1)左右流之(2)琴瑟友之(3)钟鼓乐之(4)在水一方(5)溯徊从之(6)宛在水中央(7)道阻且跻10. (20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11. (20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文言文翻译训练十七

文言文翻译训练十七(一)卫人教子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
为人妇而出,常也;成其居,幸也。
”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
其父不自罪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所以:用来……的东西。
倍:加倍,动词。
罪:怪罪,归罪。
类:类似,相似。
卫国有个人,当他的女儿出嫁时,教训她说:“一定要偷偷地多积攒私房,做人家的媳妇被遗弃回娘家,是常有的事。
不被遗弃,夫妻能够白头偕老,这是侥幸的。
”他的女儿到了婆家后,果然拚命积攒私房。
婆婆嫌她私心太重,于是把她赶回娘家了。
这个女儿带回的钱财比出嫁时带去的嫁妆还要多出一倍。
她的父亲不归罪于自己教导女儿不正确,反而自以为他增加财富的办法很聪明。
如今做官的人,都这样相似呀。
〔这则寓言揭露了那些贪官污吏惟利是图、寡廉鲜耻的丑恶面目和内心世界。
它也告诫人们,要重视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盲子坠溪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蚤:通“早”。
夷:平坦。
矜:同情。
省:察看,反省。
有个瞎子,路过干涸的小河,不幸从桥上失足坠落。
他两手攀着桥栏干,战战兢兢地紧握不放,自己料想:如果一松手,就必定掉进深潭。
过桥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开手,下面是干涸了的地面。
”这个瞎子不相信,抱着栏杆大哭大叫,久而久之,精惫力尽了,便失手掉到地下,安然无恙,于是讥笑自己说:“咳!早知道下面是干涸了的平地,何必如此自讨苦吃呢!”道路本来是平坦的,但陷入空想,抓住某点感受,就自恐命危的人,看到这个瞎子可以省悟了吧!〔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
〕(三)鲁丹散金鲁丹三说中山之君而不受也,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
复见,未语,而君与之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与规范(二)文言文翻译的口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括号补充,注意句式。
“字字落实”的注意点:4.注意文言中的“谦敬词”、“讳饰词”的翻译。
(1)谦敬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示自我谦卑或尊敬对方的词语。
可分为“谦称”、“敬称”、“谦词”、“敬词”几种。
谦称:如君王自称“寡人”、“孤”,一般人自称“臣”、“仆”、“愚”、“猥”、“小人”、“鄙人”,女子自称“妾”;古人自称其名也是谦称,如《论语》中孔子常自称“丘”。
翻译:对于谦称,一般只要翻作“我”就可以了。
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敬称:如对君王称“王”、“上”、“陛下”,对一般人称“君”、“子”、“卿”、“公”、“足下”、“夫子”、“先生”、“丈人”;古人称人的字也是敬称,如后人常称孔子(孔丘)为“仲尼”。
翻译:对敬称一般可根据语境翻译为“您”或“他”。
谦词: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谦卑的修饰语。
如“窃”、“伏”等,用在表自己动作的动词前以示谦卑。
如,“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翻译:“窃”可翻作“(我)私下里”,“伏”一般不用翻译。
敬词: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尊敬的修饰语。
如“奉”、“枉”、“辱”、“惠”等。
“奉”所修饰的动词是自己的动作,但与对方有关,如“奉送”表示在赠送对方时十分恭敬;“枉”、“辱”、“惠”所修饰的动词是对方的动作,但与自己有关。
其中“枉”、“辱”的意思是,对方这样做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受了屈辱。
如,“辱示”、“猥自枉屈”。
“惠”的意思是对方这样做是对自己的一片好意,如,“惠顾”、“惠赠”。
翻译:“奉”可译作“恭敬地”,“枉”、“辱”可译作“委屈您”,“惠”可译作“承蒙您的好意”。
敬称“类别”(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2)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4)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皇”,“先妣”。
(5)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2)讳饰词:是人们在忌讳使用某一词语,或不好意思说某一词语,所使用的替代或掩饰的词语。
可分“讳词”和“饰词”。
讳词:主要是对“死”的忌讳,有专用语,如“崩”、“驾崩”专指皇帝死,“薨”专指诸侯或大官死。
而一般的人对“死”更有各种隐讳说法,如《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另外,古代一般不用“死”字,多用“没”(殁)饰词:对有些话如直说感到不好意思或比较粗俗,人们常用掩饰词,如将“大小便”说成“如厕”、“洗手”,更有说成“更衣”的,如《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这里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翻成“换衣服”。
5.注意连绵词的正确翻译。
连绵词也称联绵词,是古代很少见的双音节词,不能拆开来解释。
如:“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翻译:“须臾”是“一会儿”,“望洋”是“仰视的样子”,“徘徊”是“回旋不进”。
特别提醒:连绵词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特别多,也常见于其他诗文,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要注意积累辨析。
常见双音节古今异义词举例(3)9.慷慨今义:大方;古义:①理直气壮,意气激昂。
②感慨、悲叹。
例如:①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指南录后序》)②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柳敬亭传》)10.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古义:①有利和应该做的事。
②方便。
例如:①释之既有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史记·张释之列传》) ②倒也便宜。
(《林黛玉进贾府》)11.无赖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义:①胡作非为。
②活泼好玩。
例如:①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那州,纵士卒无赖。
(《段太尉逸事状》)②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6.注意文言中常见的通假字现象。
“通假字”是将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替代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其中被替代的字叫“本字”,用来替代他的字叫“通假字”。
如:《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中“有”通“又”,这里的“有”是通假字,“又”是本字。
说明:(1)课文中有时把古今字也作通假字处理,如《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的“莫”通(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但也作通假字看。
(2)古字古音和今字今音变化很大,有些字的通假已很难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如《前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通“凭”,原是通古代“冯”字下面一个“心”,现已简化成“凭”,是“乘”的意思。
这类通假字要特别注意死记迁移。
古字通假的一般规律如下:(1)音同或音近的异形字互相替代: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见项王”中“蚤”通“早”。
另有“阙”通“缺”,“得”通“德”等。
(2)声旁字替代形声字:如《促织》“昂其直”中“直”通“值”。
另有“从”通“纵”,“景”通“影”,“厌”通“餍”,“辟”通“避”等。
(3)形声字替代声旁字: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中“庭”通“廷”。
(4)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促织》“如被冰雪”中“被”通“披”。
注意:文言中通假现象很多,如果遇到某个字按其通常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就可以利用通假字音近或形近的特点,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它通假的本字,切勿望文生义,导致误解。
常见双音节古今异义词举例(4)12.故事今义:起初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①先例,旧事。
②当两个词解。
例如:①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②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察今》)13.可怜今义:值得怜悯;古义:①可爱。
②值得同情。
例如: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14.束手今义:没办法。
古义:投降。
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15.具体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例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7.注意文言虚词的“兼类”和“兼词”现象。
(1)虚词的“兼类”:指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词义和词性。
如:《石钟山记》“汝识之乎?噌哄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前一个“之”作“它”(代这个典故)解,是代词;后一个“之”作“的”解,是助词。
“词性”也是考题中常说的“用法”。
注意:文言的“兼类”可以根据虚词在句子中不同的位置和它跟其他词的组合关系来判断。
如“于”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表处所时常解释“在、从”,如“拜夫人于堂上”,“大声发于水上”;表对象时常解释“向、对”,如“耻学于师”,“涕泣谋于禁卒”;前面是形容词时,常解释“比”,如“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有时表被动,如“不拘于时”。
(2)虚词的“兼词”: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的单音词,它的读音常是所兼的两个词的拼合。
如《促织》“宰乃赏成,献诸抚军”,“诸”作“之于”解;《论语.子路》“一言可以兴邦,有诸?”,“诸”作“之乎”解。
注意:常作兼词的虚词除了“诸”之外,还有“焉”相当于“于之”、“于此”;“盍”相当于“何不”;。
“耳”相当于“而已”等。
诗歌鉴赏【2009浙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萼。
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分)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4分)【答案】22. ①梅花与雪花②大自然23. 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8.注意虚词的连用现象古代汉语中句末语气词常常连用,有的是两个连用,有的是三个连用。
语气词连用后,仍然分别表达各自的语气,但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表确定语气,重点在“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表限制语气(“罢了”的意思),重点在“已矣”。
9.注意古代特殊的历法节令。
历法:(1)以干支纪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以农历纪月。
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每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末称“晦”。
(3)以地支纪时。
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
如子时(23点至1点),午时(11点至13点)。
(4)以地支表生肖。
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古代通常使用三种纪年法一是帝号纪年法:帝号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的谥号。
我国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
鲁国史书《春秋》记录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衰公十四年”的历史。
“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谥号。
二是年号纪年法:年号是封建帝王为记录在位的年代所定的名号,是皇帝继位后颁布年号用来纪年的,比如康熙41年、建安25年等。
我们习惯上使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明太祖的年号为洪武,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中“元丰”就是宋神宗的年号。
三是干支纪年法: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为一个数,用以称年。
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天干10个,地支12个,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每过60年一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