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与规范(二)

文言文翻译的口诀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

括号补充,

注意句式。

“字字落实”的注意点:

4.注意文言中的“谦敬词”、“讳饰词”的翻译。

(1)谦敬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示自我谦卑或尊敬对方的词语。可分为“谦称”、“敬称”、“谦词”、“敬词”几种。

谦称:如君王自称“寡人”、“孤”,一般人自称“臣”、“仆”、“愚”、“猥”、“小人”、“鄙人”,女子自称“妾”;古人自称其名也是谦称,如《论语》中孔子常自称“丘”。

翻译:对于谦称,一般只要翻作“我”就可以了。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敬称:如对君王称“王”、“上”、“陛下”,对一般人称“君”、“子”、“卿”、“公”、“足下”、“夫子”、“先生”、“丈人”;古人称人的字也是敬称,如后人常称孔子(孔丘)为“仲尼”。

翻译:对敬称一般可根据语境翻译为“您”或“他”。

谦词: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谦卑的修饰语。如“窃”、“伏”等,用在表自己动作的动词前以示谦卑。如,“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翻译:“窃”可翻作“(我)私下里”,“伏”一般不用翻译。

敬词: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尊敬的修饰语。如“奉”、“枉”、“辱”、“惠”等。“奉”所修饰的动词是自己的动作,但与对方有关,如“奉送”表示在赠送对方时十分恭敬;“枉”、“辱”、“惠”所修饰的动词是对方的动作,但与自己有关。其中“枉”、“辱”的意思是,对方这样做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受了屈辱。如,“辱示”、“猥自枉屈”。“惠”的意思是对方这样做是对自己的一片好意,如,“惠顾”、“惠赠”。

翻译:“奉”可译作“恭敬地”,“枉”、“辱”可译作“委屈您”,“惠”可译作“承蒙您的好意”。

敬称“类别”

(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2)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4)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皇”,“先妣”。

(5)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2)讳饰词:是人们在忌讳使用某一词语,或不好意思说某一词语,所使用的替代或掩饰的词语。可分“讳词”和“饰词”。

讳词:主要是对“死”的忌讳,有专用语,如“崩”、“驾崩”专指皇帝死,“薨”专指诸侯或大官死。而一般的人对“死”更有各种隐讳说法,如《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另外,古代一般不用“死”字,多用“没”(殁)

饰词:对有些话如直说感到不好意思或比较粗俗,人们常用掩饰词,如将“大小便”说成“如厕”、“洗手”,更有说成“更衣”的,如《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这里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翻成“换衣服”。

5.注意连绵词的正确翻译。

连绵词也称联绵词,是古代很少见的双音节词,不能拆开来解释。

如:“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翻译:“须臾”是“一会儿”,“望洋”是“仰视的样子”,“徘徊”是“回旋不进”。

特别提醒:连绵词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特别多,也常见于其他诗文,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要注意积累辨析。

常见双音节古今异义词举例(3)

9.慷慨今义:大方;

古义:①理直气壮,意气激昂。②感慨、悲叹。

例如:①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②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传》)

10.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

古义:①有利和应该做的事。②方便。

例如:①释之既有朝毕,因前言便宜事。(《史记·张释之列传》) ②倒也便宜。(《林黛玉进贾府》)

11.无赖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

古义:①胡作非为。②活泼好玩。

例如:①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那州,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

②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6.注意文言中常见的通假字现象。

“通假字”是将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替代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其中被替代的字叫“本字”,用来替代他的字叫“通假字”。

如:《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中“有”通“又”,这里的“有”是通假字,“又”是本字。

说明:(1)课文中有时把古今字也作通假字处理,如《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的“莫”通(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但也作通假字看。(2)古字古音和今字今音变化很大,有些字的通假已很难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如《前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通“凭”,原是通古代“冯”字下面一个“心”,现已简化成“凭”,是“乘”的意思。这类通假字要特别注意死记迁移。

古字通假的一般规律如下:

(1)音同或音近的异形字互相替代: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见项王”中“蚤”通“早”。另有“阙”通“缺”,“得”通“德”等。

(2)声旁字替代形声字:如《促织》“昂其直”中“直”通“值”。另有“从”通“纵”,“景”通“影”,“厌”通“餍”,“辟”通“避”等。

(3)形声字替代声旁字: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中“庭”通“廷”。

(4)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促织》“如被冰雪”中“被”通“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