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
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txt26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苏东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经历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倡导的蜀学(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上,但主要思想是儒家的。
他的文章如其在《自评文》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率真之美,善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其中《东破题跋》属小品文,中间品书论画的有一百二十篇,涉及笔、墨、书、画等内容,虽篇幅都极短小,但是内容广博,而且不乏提炼,中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一、以自然为核心的书法美学思想苏东坡的思想出入儒、道、佛三家。
但在书法思想上,明显偏于道家的理想。
这表现在他以自然为核心内容的书法美学思想当中。
首先是“至于无”的思想。
他在《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中说:“笔墨之际,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强调书法要达到“无”的境界。
无:是道家哲学范畴,指宇宙的本原,一说作“气”,无形无声,恍兮忽兮,不可感知。
《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就是说,在苏东坡的思想中,书法要深入到宇宙的本原,反映“无形无声,恍兮忽兮”的道的内容。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艺术的手段把握世界。
以此为出发点,就衍生出他对陈规陋习的轻视与对自然天成的尊重,最终导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胜过雕琢的思想的出现。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苏轼的书法特点之一就是结字扁平、横轻竖重。
他的作品呈现出扁平的结字形态,与颜体的书法特点相呼应。
这种书法风格在《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1、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风格主要以楷书为主,但其行、草、隶也有不俗表现。
其中,楷书独具一格,字形秀丽,笔画工整,章法精致,构图整体感强,是中国书法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的书法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2、书法特点:苏轼的书法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墨韵浑厚,遒劲有力;二是结构严谨,章法协调;三是笔画灵动,自由流畅。
苏轼在书法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自由和舒展。
从笔画到整体的布局,都散发着自由的气息。
他的书法像是抽象的诗歌,很少有丝毫的拘束性,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流畅和自由。
3、诗书合一:苏轼的书法艺术更是与其文学创作相辅相成。
书法与诗歌甚至可以说是互通的。
苏轼在其书法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将诗意嵌入到字里行间。
既表达了文章的意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句不断地启迪着他的书法,而书法也不断地为他的诗歌注入新的灵性和美感。
4、意境深刻: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所要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方法,更主要的是营造一种意境和氛围。
《行草中秋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字体豪迈而威严,墨水湿润而浓重,犹如行云流水一般,释放出丰富的诗意,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艺术充分展示了他浓厚的人文情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深受中华民族书法学者的推崇。
其卓越的书法成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良好范例。
苏轼的书学思想总结
苏轼的书学思想总结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书学思想深邃而独特。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同时也对书学(即书法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轼的书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墨守传统与创新并重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既注重传统的积淀,也追求创新的与时俱进。
他深入研究各家法书,吸取传统的精华,并将之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在书法的表现形式上,他善于变通,不拘一格,既能写楷书、行书、草书等,也能兼顾真草、秀草等多种风格。
他对王羲之、颜真卿等前辈大师的书法作品进行研究,并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与改进,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二、注重意境与情感表达苏轼的书法作品追求意境的独特表达,注重情感的真挚传达。
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表达。
他主张以自我内心的感悟来塑造作品的意境,通过形式的美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他的书法作品通常具有清新自然、豪放洒脱的风格,能够把人们带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情感的真挚和思想的深邃。
三、追求自由与个性苏轼在书法创作中一直追求自由与个性的表达。
他主张书法应该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不应受制于传统的刻板定式。
他试图通过书法表达出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
他反对拘泥于经典的模仿,而鼓励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寻求个人的创新与突破。
他尝试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书写,注重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书法风格。
四、追求技法与笔墨的完美统一苏轼不仅在书法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上有所突破,而且对技法和笔墨的运用也注重探索与创新。
他善于运用剪裁的点画、尖顶的笔画、倚结的线条等技巧,使书法作品更加独特与个性化。
同时,他对笔墨的选择与配搭也极为讲究,注重浓淡适度,善于运用浓墨重彩与淡墨干湿的相互对比,使画面产生层次感与动态之美。
他的笔墨运用既充满了技法的功底,又展现了个人的审美追求与风格。
综上所述,苏轼的书学思想在书法领域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
他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以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意境与情感,追求自由与个性的表达,同时注重技法与笔墨的完美统一。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三千多年前,中国文字诞生了。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汉字的书写也随之慢慢升华为一种艺术!因此,出现了书法!书法是一门中国特有古老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枝繁叶茂!说到中国书法,就会谈到书法家!而谈到书法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羲之了,然而,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书法大家同样不得不被提起。
他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是一个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几乎无所不通!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在书法上,苏东坡虽然取法古人,但却不限于严谨的法度,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开创的书法“尚意书风”的先河,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尚自然,是苏轼文艺创作一贯的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
“自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可理解可运用的空间非常大的哲学概念,它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是“非由人之所为者”,与人为相对立,它被认为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中国古代文艺观十分强调情动于中、文形于外这一合乎自然的根本原则,艺术家的“内”和艺术品的“外”这一相对范畴是认识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的逻辑起点。
沿着“内”“外”关系的延展,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是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相对范畴的展开,从而形成以合乎自然而不矫揉造作作为基本内涵而又在意义上不断外延的逻辑体系。
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即是在这个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从唐代经过五代十国到宋初,“尚法”书风一直沿袭下来。
有法可依固然使得书法有了规矩和标准。
苏东坡早年学二王,中年学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杨凝式等,吸取各家所长。
但是又不被束缚在一成不变的法规上,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走自己的路!在中年以后,笔画写得丰满肥润,跌宕生姿,显得雍容敦厚。
形成风格独特的“苏体”。
苏东坡觉得书体各有法度,书法的法度包括各种字体的布局、结构等,都有规律可寻,书法艺术就是要在法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和布局,加以变化,突破创新。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
在 文 媚, 中年 圆劲 , 年沉 着 。 其书 早年 代 表作 为 晚 ” 得 到 了空前提 高 。 这样 的 时代 背 景之 下, 人 的 审美 理 想 中渗 透 了儒 家的 传 统思 想 , 在 治 字 中年 所 书 , 华 个性 , 在政 治生 活上 饱经 忧患 和磨 难 。 使其 但 《 平贴 笔触 精 到 , 态 妩媚 。 文 艺 创 作 中 要 求 在 比较 通 俗 和 具 有 规 范 的 代 黄川 寒食 诗贴 是 , 轼 却是 中 国文 艺 史上 罕 见 的全 能 型 天 丽 工妙 , 表 作品 是著 名的《 苏 表 此 贴 系 元 丰 五 年 (0 2 , 轼 因 “ 台 18) 苏 乌 形 式里 , 现 出 富有 现 实 内容 和 社会 理 想 的 才之 ~ 。 学识 渊 博 , 文章 、 他 在 诗词 、 书法 、 绘 诗 案” 贬至 黄 州时所 写 诗两 首 , 沉郁 苍 内容 。 文 以载 道 , 以采风 ” 旧是 大部 分 文 遭 诗句 “ 诗 依 画等 领域 的 仓作 、 论研 究 方面 皆有较 高 的 0 理 然而 , 宋 内外 矛 盾积 聚 北 凉 又 不 失 旷达 。 用 笔 、 色也 随着 诗 句 语 人追 求 的美 学境 界 。 其 墨 建树 。 从他 的艺 术风 格来 看 , 何 艺术 形式 在 任 苏 轼在 政 治上 坚 持 己见 , 随波 逐 流 的 不 苏轼 手 中都 是 抒情 言志 , 表达 的工 具 。 自我 他 敢 于突破 传统 的 规矩 束缚 , 为己 用, 物 开创 一 种全 新 的风 格样 式 。 无论 是 他在 诗词 创 作 中 开创 的 豪放 派 词风 , 是在 绘 画领 域 中首创 还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1037-1101)是宋代伟大文学家、诗人,也是书法家。
他的书法
技法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历史上的书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书法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愤怒,山水
意蕴,工整刚劲。
首先,行写流畅,这是书法家苏轼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他的书法能够
自如地把握笔墨的气势,动静有度,坚毅有力,富于生气,使书法中
的每一笔都能够流畅的转化。
其次,结构精致,苏轼书法的结构具有一种精致之美,字母得体,笔
画平整,不粗不细,毫无违和,构成了章法抒情的层次感,使人感到
愉悦。
然后,振奋愤怒,苏轼书法除行写流畅外,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振奋愤怒,他用犀利、有力的行写表达出自己书法作品中怒放的情感,带给
人们无穷的力量感。
最后,山水意蕴,他运用山水意蕴,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完美的融
入书法作品之中,把大自然的优美景象展现在细节处,营造出一种优
美的境界,情不自禁感叹他卓尔不凡的书法才华。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具有抒情的特色,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
愤怒,山水意蕴,工整刚劲。
他的书法技巧在历史上一直受到瞩目,
也为后世书法家所学习。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宗师”,其作品影响深远。
他在诗书画艺中展现了道家思想的精华,体现了道家之道的特点和内涵。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苏轼诗中常常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展现了与自然平衡相处的理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山水环绕中的村庄,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和层次感,同时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道家思想中“以自然为师”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苏轼书法也展现了道家之道的风采。
他的书法风格自由优美,富有灵动的笔墨,代表了道家追求自由自在的态度。
苏轼的书法用笔流畅,字体醇厚,富有情感和感染力,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他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着诗意和哲理,能够让人心境宁静,并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深思。
如他的《自叙》一书,以文字表达了自己与世隔绝、享受自由的心态,展现了道家追求真我、超越尘世的精神。
苏轼的绘画作品也透露出道家的意境。
他的画风清新自然,笔墨简练,用色清晰明亮,并且善于独具匠心地运用空白与提点的技法来表现自然景色。
他的画作多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展现了与自然形成一体的观念。
他的画作给人以开阔的视野和超越尘世的感受,深刻地表达了道家追求真我、回归自然的心境。
苏轼在诗书画艺中展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他运用多种艺术形式,传达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真我、超越尘世的理念,体现了道家之道的特点和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思想深度,给人以启迪和反思,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闪耀的瑰宝。
苏轼书法书写技巧
苏轼书法书写技巧
苏轼,字子瞻,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以其精湛的书法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著称于世。
古代书法是中
国为数不多的独特艺术之一,以下是对苏轼书法书写技巧的探讨:
一、用笔精湛
苏轼的书法着重于用笔,尤其是行运用笔。
他的笔法独到,行笔
动态凝重,顿顿有力,追求动静相济、沉稳典雅。
钩势、墨力、弯势
等均使笔势优美生动,书法行云流水,飘逸秀丽。
二、善于运用“留白”
苏轼善于运用“留白”技巧。
这种技巧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有空灵、宽广的视觉效果。
他在书写过程中,往往利用留白增强章节的分明,让字与字之间有了充分的空间,造成更好的视觉空间效果。
三、强调书写姿势
苏轼的书写姿势也是书法技巧的一部分。
他在书法创作中注重姿
势的舒适度,尤其是手腕的稳定。
这样可以使字的笔画更加稳定且富
有力量,营造出一种内敛、深沉的感觉。
四、刻苦钻研
苏轼刻苦钻研,不断学习,精益求精。
他是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除了勤奋的练习,还有不断的修饰、打磨。
他在模仿古代贤人、搜集
书法碑帖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思辨、理解、吸收,使他的书法技巧不
断得到升华和发扬。
以上是对苏轼书法书写技巧的探讨,不仅展示了苏轼的书法造诣,更重要地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书法的时候能够借鉴,提高我们的才能。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一明代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谈书法的时代风格时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1)成为后世评价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滥殇。
清人梁巘继其后在其《评书帖》中以“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元明尚态。
”(2)对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做了简洁明了的概括。
自此以后, 书法界大都认同并沿袭了这种说法。
对苏轼的评价也都基本沿用这样的态度。
近些年方兴未艾的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研究成果非常多,而对于苏轼的评价也大多没有脱出这个窠臼,包括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法专辑、书法理论文章,也同样是基本沿用的这种说法。
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我们真的认真看苏轼的书法轨迹,看苏轼的文艺思想,甚至我们看后人对宋代书法的评价,都会看出,对苏轼如果简单的评为“尚意”,是偏颇的,甚至是模糊的、机械的、不科学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轼的文学成就、哲学思想、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成分。
但是人们认为他是“尚意”的观点,则主要来自于他在论书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所指出的:“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那么,什么是“意”,苏轼所说之“意”,是否是宋人和后人所认为的意?“意”,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语词。
何谓“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 可见意最初为人之心志。
王羲之曾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
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3)萧衍在《梁武帝评书》中评价钟繇说:“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
”(4)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5)唐张怀瓘亦云:“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即终,草则行尽势未尽。
……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
学苏轼行书的启示
学苏轼行书的启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行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而著称于世。
学习苏轼行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书法水平,更能从中汲取深刻的人生启示。
首先,学苏轼行书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毅力。
苏轼的行书精细入微,每一笔每一画都经过精心的构思和反复的打磨,他用心良苦的态度让每一幅作品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美感。
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完美的追求,需要我们耐心地去揣摩和领悟。
在学习苏轼行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一点点地提高自己的笔法和书写技巧。
这种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不仅可以在书法上取得突破,更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成长和进步。
其次,学苏轼行书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苏轼的行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他情感的抒发。
他通过每一笔每一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理解。
学习苏轼行书,我们可以借助他的笔下,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细腻和深邃。
通过模仿他的笔法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让自己的行书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同时,行书也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方式,通过书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用笔墨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让自己的文字更加生动真实。
再次,学苏轼行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
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大家,他的行书中不仅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展现出他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人文精神的高度追求。
学习苏轼行书,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领略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同时,学习苏轼的行书也可以培养我们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崇尚,让我们对于人文价值和艺术追求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学苏轼行书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和领导力。
苏轼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领袖。
他的行书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他的人格魅力和领导力的体现。
学习苏轼行书,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学到很多关于领导力和人际关系的智慧。
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
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苏东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经历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倡导的蜀学(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上,但主要思想是儒家的。
他的文章如其在《自评文》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率真之美,善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其中《东破题跋》属小品文,中间品书论画的有一百二十篇,涉及笔、墨、书、画等内容,虽篇幅都极短小,但是内容广博,而且不乏提炼,中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一、以自然为核心的书法美学思想苏东坡的思想出入儒、道、佛三家。
但在书法思想上,明显偏于道家的理想。
这表现在他以自然为核心内容的书法美学思想当中。
首先是“至于无”的思想。
他在《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中说:“笔墨之际,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强调书法要达到“无”的境界。
无:是道家哲学范畴,指宇宙的本原,一说作“气”,无形无声,恍兮忽兮,不可感知。
《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就是说,在苏东坡的思想中,书法要深入到宇宙的本原,反映“无形无声,恍兮忽兮”的道的内容。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艺术的手段把握世界。
以此为出发点,就衍生出他对陈规陋习的轻视与对自然天成的尊重,最终导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胜过雕琢的思想的出现。
所以在《东破题跋》中,他才提及:“有意于学,此弊之极”,“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在《题萧子云书》中说:“唐太宗评萧子云书云:‘行行如迂春蚓,字字若绾秋蛇。
’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
谈苏东坡的书法思想
谈苏东坡的书法思想谈苏东坡的书法思想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东坡的成就在书法历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的书法思想主要包括美学思想和创作思想两大部分。
苏东坡书法在笔墨寄情、意境营造和书风评价方面颇多新意,体现出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学习苏东坡书法中,我感悟到其书法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寓意深刻的笔墨寄情。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凄凉惆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错综变化的线条,寓意深刻的笔墨,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整篇帖或促局、或开张,或拙涩顿挫,或奔放不羁,线条的律动伴随着时空节奏剧烈变动,使观者心境震荡,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压抑感。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每一点画都透露出不寻常的分量,字里行间仿佛注入了作者的全部悲哀。
然而凝重、厚实的线条则表达出作者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一切的气度。
苏东坡将寓意深刻的情怀透过笔墨完完整整地表达了出来。
第二,含蕴丰富的意境营造。
《黄州寒食诗帖》之所以在书法作品中特立非凡,数百年来时时叩动人们的心弦,是因为它表达了强烈、深刻而含蕴丰富的意境。
书法作品要有意境,从作者的命意、精神状态,到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的融合,是不可缺少的前提。
线条是书法艺术主要的形式手段,文辞是书法作品的题材内容,线条与文辞的完美结合才会构成美妙的意境。
《黄州寒食诗帖》中,线条时间节奏、空间节奏的丰富变化使作品传达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激情,而是这种激情生发、推移的过程,作品中生发、推移的过程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因而特别自然、真实,从而不知不觉把人们引向意境深处。
第三,冲和淡远的书风评价。
苏东坡对于书法作品风格的评论,反映出他书法美学思想的另一重要方面。
苏东坡对于书法的风格是持兼容态度的,他强调书法风格的多样性。
他对杜甫“书贵瘦硬”的审美观提出异议,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书法艺术具有不同的风格和个性,肥瘦各有特点,不应厚此薄彼。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第一篇: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轼诗词有感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轼诗词有感苏轼,是一位千年难得的旷世奇才,其诗文辞赋,绘画书法,都可谓是登峰造极,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学艺术财富。
初识苏轼,是小学一篇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没有浓墨重彩,只寥寥几字让我记住了西湖的美。
在后来中学时学到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后怅然若失。
这是一首苏轼吊念亡妻王弗的词。
十年之后,他与继配王闰之结婚的第六个年头。
某日,是王弗的忌日。
他魂梦相扰,犹记得她小轩窗,正梳妆的样子,不禁情深难抑,宛然可见。
可知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淡淡数笔间勾勒出苏轼对亡妻的深情,十年犹如弹指挥间。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使夜来幽梦相遇,便是深爱之极,“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任凭一句都无法说出口,惟有流泪凝望。
喜欢看苏轼的词,虽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诗词中所承载的感情,但这份读苏轼的诗词所带来的审美感受,是别的诗人无法比拟的。
老庄的道家的审美论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一种自然的审美论。
我赞同这种观点,真正的美不是用多么华丽的语言去修饰去堆砌而成的,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如出水芙蓉的美人,如山泉畅饮之甘甜,给人的感受无需任何华丽的言语所描述,依旧可以如此震撼。
而真正的情感也无需太多华丽繁冗的文字去雕琢,如同苏轼的《江城子》,寥寥数句,最朴质的话语,却真正的触动了读诗人的心,美而不言!曾在朱光潜先生《谈美》中看到人们对待“古松的三种态度”。
一为科学性,犹如植物学家会关注于古松的年代与生长情形;二为实用性,犹如建筑师或伐木工人,更关注于古松的宽高度与砍伐的成本或价值所在;三为审美性,犹如艺术人士对待古松的审美态度,是超功利的,很纯粹的精神与情感的审美关系。
而一旦画家因其之美执意将其画出供自己和他人娱乐享受,或照相师因其之美而忘记只是单纯的欣赏,并将其拍摄成炫耀的图片,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出现本身就破坏了其古松本身之美,不能称为最初纯粹的审美性了。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
古不易的思想囚笼里解放 出来 ,赋予 了中国书法 多样 性表现的 自由的翅膀。 苏东坡的“ 艺术哲学”他的书法 ,
列自 成一体 的书法美学思想 。从其原话引伸 阐述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可以看 出, 真的具备 了一 系列现代的审美精神 , 他 掌握了
系列现代审美原理 , 他的这些一 系列艺术哲学思想与近代 、 现代、 东西方诸 多哲学大家 、 美学家研 究揭示 出来的科学成果是 完全吻合 的, 与现代文 明所揭示 出来 的普遍规律性是完全一致的 , 真的是 “ 具有现代精神 的古人” 。
第 2卷 第 3 7 期
21 年 3 02 月
.
乐 山师范学院学报
Vo .7 N . 1 .o3 2
J un l fL s a e c esColg o ra eh nT a h r l e o e
Mi" 0 2 l. 1 l 2
苏பைடு நூலகம் 坡书 法 美学 思想
陆 林 深
摘 要: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坛 巨匠 , 他还是一个书法理论家 , 一个划时代的书法美学家 , 有一套完整 的书法理论 , 系 有一
经常性 的片言只语 中,许多时候经常在题 跋和论书诗
的形式 中出现 , 并没有专 门的书论著作 , 但从 中闪耀出 来 的光辉思想 ,超越了历代任何一个 书论者 ,非但如 此, 他的书法美学思 想 , 与近现代 东西方 无数学者 、 专 家 、先哲们研究所揭示 出来 的美学原理 ,形成 的系统 的、 完整 的、 具有逻辑科学 的美学思想相 比, 他提前 了
“寓意”而不“留意”——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略论
“ 意” 寓 思想 的提 出
是颜鲁 公的忠义 贯通 日月 。
苏 轼的 书法思想 内容丰 富 , 在《 他 宝绘 堂
颇感 兴趣 , 不能不 影响到 苏轼 。 子说 “ 法 这 老 道 。 顺 。 寓意于 物 , 而不 可 以留意于物 。 寓意于物 , 虽微 自然 ” 庄子也 强调 “ 物 自然” 苏轼 无疑从 中 物足 以为乐 , 尤物不 足 以病 , 虽 留意于物 , 虽微 得 到启 示。 因为书 法是 “ 正 寓意 ” 工具 , 的 苏轼 提 出 了天真 自然 、 无意 求 工的 创作 观 , 与道 这 物足 以为病 , 虽尤物不 足 以为乐。 ”
少小 时须令气 象峥嵘 , 彩色绚 烂。 浙老渐 熟 , 乃
造平 淡 。 实不 是平 淡 , 其 绚烂 之极 也 。 与 侄 ”
其 看作 苏轼 书 法美 学思 想 的代 表 : 子 可 以 “ 君
度。 ”
宋 代 美 学的 特点 之 一就 是 追 求平 淡 。 宋 人 重 视 日常 生 活 情 趣 。 审美 上 , 前 人 的 在 从
“ ” 换 为“ : 魏晋 名±对 高风 绝尘境 界 味 转 悟” 从
东坡所 谓 “ 寓意 ” 指主体 把 书法作 品 当 是
作 一种寄托情 感的工 具 , 而不是 深陷于 对物 的
“ 而 不能 自拔。 留” 寓意 于书 法 , 则可 以“ 悦人 ” , “ 适 ” 这 是以一种 审美的眼 光看待 书法艺术 , 超然物 云 :自言其 中有 至 乐 , 意不 异逍 遥游 。 这 外, 达到 一种 真正 的 自由 。 书法 之所 以能 成 为 种 以书 自 乐 、 以适 意 为 宜 的思 想 与道 家 的 主
唐人 对包 容广 大境 界 的追 求 , 向对 转 家 的“ 道法 自然 ” 想密切相 关。 思 苏轼 把书法 作 的追 求 , 苏轼作 为继 欧阳修之后 的文 为怡 情 养性 的方 式 , 当作 一种 摆脱 世事 烦恼 , 平淡境 界 的崇尚。 可 “ 达 到 自我 完 善 的手 段 。 石苍 舒 醉 墨堂 》 其《 诗 坛领 袖 , 以说是 领导 这一 风气 的 ,凡 文 字 ,
苏轼书学观点浅析
苏轼书学观点浅析作者:李英娜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1期苏轼是中国文明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他的光芒是其他人不可代替的。
他的文章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把词从诗的附庸地位中解脱出来,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他的绘画奠定了写意绘画的理论基础;他的书法位于“北宋四大家”之首,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浪漫主义个性和浓郁书卷气的书法家。
总之,他对诗词歌赋、书画音律无所不精。
像这样全才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中国和世界文艺史上都是杰出的和少有的。
苏轼在书法艺术上能够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创新“古法”,他提出许多书学观点,为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钱穆在《国史大纲》的扉页上曾写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本国以往的历史需保持“温情和敬意”。
我想具体推之于本国书法史,对于沿着中国书法发展脉络前行的先驱们也应该以相同的态度对之。
笔者带着这种“温情与敬意”对苏轼书学观点作一浅析。
主张将学问文章与书法艺术连接在一起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书法家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
没有这种修养便不可能悟到书法艺术的真谛,如苏轼之前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都有极深的文学功底。
但他们只是将自身修养所培养的艺术审美灌输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学问与书法的关系。
这种状态的改变直到苏轼的出现。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书风,强调书法要能表现出渊博的学识,即带有所谓的“书卷气”。
苏轼的书法作品最打动人的就是浓郁的书卷气,而这种书卷气又来自他那洒脱的人格与深厚的文化修养。
这一点我们从苏轼的文章里能得到考证。
苏轼明确“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使通神”,并提出“做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见妙。
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苏轼的这种主张一直影响中国的书法道路九百多年,直至今天。
高超的见解加上深厚的学养,自然超凡绝尘,脱去俗气。
苏轼谈自己的文章快意的话,如“言有尽有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及“及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正可以用来形容苏轼自己的书法艺术。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
于洒酣放浪意忘工拙时序特瘦劲似柳诚恳。
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 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草妙天下,忠义 贯曰月之光。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东坡 书多用卧笔故偏肥。他的字丰富肥壮.风姿妩 媚.笔软墨硬,内含骨力,中锋侧锋并用,卧笔 铺豪.欹侧雄浑。黄庭坚概括其书为“早年姿 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其书早年代表作为 《治平贴》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所书.华 丽工妙.代表作品是著名的《黄川寒食诗贴》。 此贴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 诗案”遭贬至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 凉又不失旷达。其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 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又~气 呵成,达到心手极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此贴 笔意自然,多用侧笔.点画肥重,体势宽博.字 形挺拔,圆劲而有韵味,加之字式与行式往往 偃仰倾仄。更增添了纵逸豪放.痛快淋漓的感 觉。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 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大 行书”。 晚年所书,字形趋扁,卧笔明显,笔道肥 厚而更为老劲雄放。代表作是行书作品《洞
I上接86页) 特征加以区别.中文电影命名习惯上包括与 电影内容相关对象以及对电影类型或主要 情节或重要特征的概括即本此。正因为中文 电影认知理解框架采用整激体活方式,故对 “量”要求高,且有了整体性框架的限制,其可 能出现的个体误差自然要小.就能包容有欠 确切的夸张性修饰语。英文语境则相反.重未 知偏个体.它由点激活点,不求同只求异.通过 对特定电影名称提供的某一相关元素展开 无限定的差异性联想生成电影认知.因“量” 大必然会对想象空间有所限制,相关的修饰 限定语也会影响受众展开自由联想,遑论不 恰当者.故它轻“量”重“质”.为其旨在激活个 体联想而后对之又无法限定之故。 中文语境中电影认知框架与激发方式 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中文电影名称 中某些成分的复现率,如港台的电影命名 的趋同倾向【2]。最明显的例子是电影Toy story(中文名《玩具总动员》)获成功后。“总 动员”在电影动画片中文名称的流行,有:虫 虫总动员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摘要】:苏轼的超然自适,融合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形成了苏学士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个性。
所以也造就了他的书法的美学思想是崇尚自然。
【关键词】:苏东坡书法艺术美学
苏轼作为书法“宋四大家”之首,其成就十分显著。
他的书法美学核心思想是尚自然。
在其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中,“自然”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包含着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本体论范畴和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意自适状态以及风格论上的自然平淡。
他的书法成就正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苏书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笔墨寄情、意境营造和风格评价方面颇多新意,体现出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
苏轼的书法于二王后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其字丰满肥润,跌宕多姿“有天真烂漫之趣”。
笔墨寓意深刻,透露出深厚的文人学养。
苏轼书法还表达了强烈、深刻而含蕴丰富的意境。
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又能将线条与文辞完美地结合起来。
苏书追求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冲和淡远、自然萧散的风格,其书法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苏轼66年的生命里,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困窘,但他未曾颓唐丧志,一直致力于仕途,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的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
他看得开生死,看得开离别,看得开奔波劳苦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到处萍飘泊”。
苏轼位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平生嗜好笔墨。
论书崇尚意趣,主张要有韵外之致,并阐发了人品高低决定书法价值有无的书论观点。
宋代可谓是一个大起大落、大荣大辱、大安大危的历史时期。
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的苏轼,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的思想都在影响和感染着他。
但由于他过人阿的慧根,没有投入任何一种信仰,而是将儒家的弘毅精神与道家的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和佛家的脱俗超世之境圆融地贯穿于自身,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在失衡的社会天平上找到了生存的支点,以一种超脱旷达、傲世超然的心态立足于世。
他说:“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这说明不同的创作状态、创作心境下,其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也不一样。
《法华经》的要义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苏轼借此比喻自己放意写字,字字都得正果,只有
在放意的状态下才能进入书境,真实地表现出个性和神采。
他所说的“放”起码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追求的放意自适创作状态;其二,是指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自然萧散的意韵,“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尚自然是苏轼文艺创作一贯的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
“自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可理解可运用的空间非常大的哲学概念,它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是“非由人之所为者”,与人为相对立,它被认为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中国古代文艺观十分强调情动于中、文形于外这一合乎自然的根本原则,艺术家的“内”和艺术品的“外”这一相对范畴是认识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的逻辑起点。
沿着“内”“外”关系的延展,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是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相对范畴的展开,从而形成以合乎自然而不矫揉造作作为基本内涵而又在意义上不断外延的逻辑体系。
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即是在这个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除了留意于物,掌握规律和法度外,还要有足够的修养,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熟能生巧。
一切优秀的文艺形式,都是创作者先天气质、智慧和后天经历、教养、努力等因素的能动反映,艺术创作必须有创作要求、创作冲动,于是“充满勃郁,而见于外”,艺术创作又必须有深厚功力和高超造诣,于是“不烦绳削而自合”,这样才能“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所以苏轼强调要“技道两进”,他说:“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
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
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
”“技”是外在的技艺,“道”是内在的思想、品性等。
艺术和技术(工艺)原本是不可分的,只是“艺术的美与工艺技术通常看来似乎矛盾冲突,有‘雅俗之分’,因为通常以为艺术是有灵魂的、美的、自然的。
工艺机器是人为的、粗俗的。
但艺术的美也是人为的、非自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