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是_与_在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4-

22[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w w /s oc [作者简介]阮炜(1955-),男,四川达州人,深圳大学文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哲学及文明

比较研究。

“是”与“在”

阮 炜

(深圳大学英语系,广东深圳518060)

[摘 要]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

都摆脱不了先验的χ=/<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

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

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 一词的语义与其

说是从einai 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 从χ=/<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 并

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

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

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关键词]是;在;存在;判断;本质;实体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 (2005)03-0099-07

一词多义是自然语言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可是如果某一类自然语言用一个词来表示“是”与“在”(及“存在”、“有”)之语义,如果该词作为构词成分成了“ontology ”(存在论)一词,而“ontology ”又是“哲学”的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它就会带来麻烦。希腊语动词einai (不定式)就是这么一个词。因

为其分词形式on 和源于log os (“话”、“语词”

)的logy 构成了ontology 。西学东渐后,在与印欧语系并无亲缘关系的汉语里用单独一个词还是几个语义相近的词来译einai 和相应的西语语词,成为从陈康、王太庆、汪子嵩、苗力田到吴寿彭、赵敦华、杨适等一大批学者共同关注的论辩焦点。在西方,与einai 相应的语词同样引起了不小的困惑和争论,甚至形成了以罗素、卡尔那普等人为一方和以列斯涅夫斯基(Lesniewski )、奎因等人为另一方的两大阵营。前一派主张einai (be )一词多义,其各种用法和含义不能兼容,故而造成了语义混乱;后一派则主张einai (be )虽兼有系词和表“存在”义的功能,却有观念上的联系,能相互规定和包容[1](pp.54-55)。

在我国,赞成列斯涅夫斯基、奎因等人观点的汪子嵩、王太庆先生师承陈康先生,认为“我们要确定任何一个东西时,总是要确定它是什么,说它是什么,同时也说明了它不是什么;在作这种判断

时才有真理和意见的区别,才有真和假之分”[2](p.28)。汪、王二先生还追随塞诺芬和巴门尼德将宇

宙万物之本原归于一,而一就是on (einai 的分词形式,英语译为being )之思路,并认为on 是“神圣”

的。它之所以是神圣的,是因为“它是分辨真和假的决定因素”[2](p.28)。若采纳这种观点,einai (be )

自然不能译为“在”、“有”或“存在”,而只能译为“是”。因为“只有作为联系动词的‘是’才能构成命

题和判断,‘是’和‘不是’构成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2](p.24);也因为“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命题才有真

和假,而逻辑和科学最根本的,就是要研究真和假的问题,如果不分辨真和假,也就不可能有逻辑和 第35卷第3期

2005年5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 ol.35,N o.3M ay 2005

00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5卷

科学了”[2](p.24)。这意味着不仅希腊哲学与希腊语中起系词作用的einai及相应语词之间有深刻关联,而且西方科学的发展与希腊语之间也有深刻关联。

问题是欧洲语言的存在论范畴究竟源自einai(be)一类语词的“在”之语义,还是源自表“存在”语义的那个语词所恰恰兼有的系词功能?也可以这样说:是否由于某种偶然原因,包括希腊语在内的西方语言中起系词作用的符号恰好来自一个兼有“在”之语义和系词功能的词,如einai(be)?这个问题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认知上:(1)人类思维中虽普遍存在χ=γ、χ<γ之先验结构以表达命题或判断(前者如“他是张三”,后者如“马是动物”),但这种结构并非命题判断思维的惟一形式;

(2)χ=/<γ结构虽普遍存在且极重要,但在不同的自然语言里却有不同的句法样式;(3)包括印欧语系语言在内的自然语言里的“在”或“存在”范畴与χ=/<γ结构并非有必然联系,尽管人类在尚未全然摆脱蒙昧状态时,表“存在”义的语音材料或语言符号完全可能被挪作他用,如充当系动词。

应当看到,不仅自然语言中表同一或种属判断时使用系词或有系词功能的句式和语序,而且进行这种判断时,主项必须是名词性成分,而谓项必须包括另一个名词性成分。更重要的是,自然语言中并非一定得用χ=/<γ结构才能表达真或假,也并非只有使用了χ=/<γ式命题,才能分辨真假或表达事实判断。例如回答“老虎吃什么”这一问题,即便不用系词句式也能得出一个真值判断:“老虎吃肉。”再设想,对于“所有天体都绕地球转”这一中世纪认知,如果哥白尼说“地球绕太阳转”,那么他在并非使用χ是γ句式的情况下,也表达了一个符合事实的命题(判断)。事实上,自然语言中不仅所有陈述句都表达命题,或都因直接对事物有所断定而具有命题特征,而且许多疑问句、祈使句甚至感叹句也因预设了判断而能间接地表判断。如“难道地球不绕太阳转吗”这一疑问句,显然包含了“地球绕太阳转”这一判断。

虽然使用非系词句式也能表判断,但χ=/<γ结构在自然语言中仍有不容置疑的普遍性,因为没有它便无以表达同一和种属。这也意味着χ=/<γ结构在人类思维中具有不可取消的先验性。笔者认为,χ=/<γ结构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χ系词γ。除了上文所举主要欧洲语言里与einai语义对应的语词以外,还可以举出以下非印欧语系语言的例子:

(1)χ是/即/为/系/乃γ。(汉语,属汉藏语系。)

(2)χadalahγ。(印尼语,属马来语系:Dia adalah guru teladan;Dia=他,adalah=是,guru=教师, teladan=模范的,他是模范教师。)

(3)χhuuaγ。(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Z aidun huua galibun;zaidun=人名,huua=是[原义为“他”],galibun=征服者,札伊顿是一个征服者[3](p.328)。)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印欧语如希腊语表达χ=/<γ时,系词可在χ和γ之后:如χγeinai。例句:hoi nom oi psyche tes politeias eisin(hoi=冠词[复数主格],nom oi=法律[复数主格],psyche=灵魂, tes=冠词[阴性单数所有格],politeias=政府[阴性单数所有格],eisin=是[einai的第三人称复数],法律是政府的灵魂)。这里,“是/即/为/系/乃”、“ada”、“oci”、“huua”和“einai”均为名正言顺的“系词”。

自然语言也可用类系词句式表达χ=/<γ。如:

(4)χ,γ也:“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僖公二年》)

这个古汉语句子里的“也”可视为表示判断的句法成分。自成一独立语系的日语与古汉语相似:

(5)χha/gaγdesu。(K are ha isya desu;kare=他,ha为提示主语的助词,isya=医生,desu为表判断助词,他是医生。)

这种句式属于χ助词γ助词的表达式,为χ=/<γ的第二种形式。在这里,助词虽不是严格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