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铜鼓是广西传统文化的代表
广西壮族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除了权利象征外,还隐藏一特殊功能
广西壮族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除了权利象征外,还隐藏一特殊功能考古界的新闻趣事向来多,且每一件国宝文物背后都有一点小故事。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中原人,特别是春秋时期的达官显贵们,特别喜欢用鼎来彰显自己的权力地位,甚至死时也要把这珍贵之物带到墓室中陪伴自己。
而中国少数民族权贵们也同样有攀比、爱显摆的习惯,不过他们炫耀的不是谁家有没有鼎,而是铜鼓!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曾出土过一件国宝级藏品,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名曰“翔鹭纹铜鼓”,这件翔鹭纹铜鼓可以说就是墓主生前的炫耀品。
不过,铜鼓除了是权力身份的象征,让人有面子外,在众人心中它还是一件载歌载舞的乐器!据了解,最早的铜鼓还有一个另类的用途!1975年,云南出土了中国最原始的铜鼓,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之初,铸造者是中国西南古代濮族人。
它鼓身似釜,且有烟痕。
从烟痕来看,这最初的铜鼓可能是用来做饭的炊具,这跟中原人相当看中鼎十分相似。
在古代,鼎不仅是立国重器,是权力的代表,同时也是古代人用于烹煮肉和盛放肉类的器具。
因而,铜鼓跟鼎在用途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关于铜鼓是炊具这种说法,在其它的一些文献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
到了公元前7世纪左右,铜鼓经过不断的改进,有些铜鼓慢慢作为乐器使用。
后来又经过几个世纪的流传,最原始的炊具,越来越多的演变成了乐器。
原始炊具的鼓变成了乐器,这中间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跟一酒鬼有关的:据说壮族有个叫勤王酒鬼的人,此人天生神力、胆大心细,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就是喜欢喝酒,不管什么样的天气,他都要带着装满酒的葫芦和劳作工具去劳作。
一日,勤王酒鬼在干活是突然来了群猛兽恶魔,勤王酒鬼反应灵敏,可是双拳难敌四手,寡不敌众之下被咬伤了。
没办法,打不过就跑吧!勤王酒鬼边打边向村子里撤去,同时大喊救命。
途中可以用于还击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就剩下手中的葫芦了。
当勤王酒鬼拿着葫芦准备反击时,一个恶魔一口把葫芦咬碎了,里面的酒“咕噜咕噜”往外流,吓的恶魔纷纷后退。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以下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的部分内容。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巴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是侗族传统重大节日和宴请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以祭祀的方式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举行时间在农历三月三日。
活动包括舞龙舞狮、侗戏、侗歌、竹竿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项目,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3. 侗族铜鼓舞侗族铜鼓舞是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宴会等重大场合中跳的一种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极富民族特色。
铜鼓舞的舞蹈姿态优美,舞者踏着节奏跳跃摆动,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4. 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是瑶族、苗族和侗族共同的民间舞蹈表演,是一个融合了苗瑶侗三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
木鼓舞的表演形式活泼多彩,舞者们手拿木鼓,随着节奏欢快起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
5. 瑶族高秧舞瑶族高秧舞是瑶族人民在秋收季节举行庆祝丰收的重要仪式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优美、舞姿舒展,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高秧舞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6. 壮族歌仪壮族歌仪是壮族人民在举行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重大民俗活动时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包括歌唱、舞蹈、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
歌仪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7. 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是壮族、侗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广西壮族铜鼓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壮族人民信仰的象征。
铜鼓代表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本报告将从铜鼓的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历史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晚期,铜鼓在古代被用于表示权力的象征。
到了唐朝,铜鼓逐渐成为壮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载体。
唐朝时期,铜鼓的制作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加入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成为壮族人民崇拜神灵的重要仪器。
明朝时期,广西壮族铜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政府将铜鼓视为国家宝藏,并在民间进行严格的管理。
当时的铜鼓制作技术更加精湛,铜鼓也成为壮族人民礼仪祭祀的重要工具。
清朝时期,铜鼓制作技术更加成熟,成为壮族人民重要的工艺品之一。
铜鼓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走出,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同时,铜鼓也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三、现状现代社会中,广西壮族铜鼓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保护。
目前广西壮族铜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铜鼓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广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铜鼓文化。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其文化保护力度,通过建设铜鼓文化博物馆,举办相关的展览和活动,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在传承和发展铜鼓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从而为凝聚壮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四、结论广西壮族铜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其文化价值不可磨灭,应得到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现代社会中,铜鼓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不断努力,让其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壮族铜鼓纹饰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壮族铜鼓纹饰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作者:喻计耀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壮族铜鼓纹饰的文化本质出发,以视觉语言的角度对铜鼓纹饰进行分析应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途径。
【关键词】广西壮族铜鼓图案纹饰平面设计民族化【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67-02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标识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所接受认可。
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平面设计在整个文化传播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有关设计民族化问题,也使得现代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有了新的风貌。
关注民族传统文化,运用传统元素进行艺术设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使我们的设计作品更好地拥有民族标识,更易被大众所接受。
2016年广西花山岩壁画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元素被现代文明所接受。
广西壮族铜鼓纹饰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图案纹饰引起的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其丰富的纹饰图案更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纹饰资料。
本文从壮族铜鼓纹饰的文化本质出发,以视觉语言的角度对铜鼓纹饰进行分析应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途径。
一、壮族铜鼓纹饰的文化本质铜鼓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文物。
公元前7世纪左右出现于我国云南的西部地区,其纹饰品种繁多、造型奇异,体现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
由于铜鼓产生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以及使用民族大不相同,其纹饰和形态也有所区别,但大致的发展脉络都是简至繁、由具象到抽象,其纹饰蕴含了我们少数民族对自然生活的美好愿望,其中也包含了许多极具形式感的装饰构成。
作为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青铜艺术瑰宝,学界对壮族铜鼓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早在1902年,哲学家黑格尔就撰写了一部关于铜鼓的著作——《东南亚古代金属鼓》,在这部著作中他对铜鼓的纹饰作了详细的描述;20世纪以来,学术界开始对铜鼓有了更为广泛的研究,日本学者一度前往中国、东南亚一带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铜鼓研究更是迈上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广西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铜鼓
广西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铜鼓鼓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种类繁多并在我国广为流传,现在小编给你介绍的是铜鼓!最大古代的铜鼓北流云雷纹大铜鼓是现存世界最大的古代铜鼓。
1972年在北流市六靖镇水冲庵发现的云雷纹大铜鼓是广西最大的铜鼓,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铜鼓。
该铜鼓体型高大,鼓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达300公斤。
鼓面中心是八道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晕圈内布满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叠的雷纹。
关于铜鼓的制作年代,一说为春秋时期,一说为汉代,目前尚无定论。
铜鼓现存于自治区博物馆。
最大的铜鼓2016年1月16日上午11时许,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吴晓红女士在桂林市阳朔县戏楼广场宣布,经南宁市三维房地产测绘有限责任公司专家使用全站仪和手持式测距仪,对桂林人和投资有限公司定制的、位于阳朔戏楼现场的铜鼓实际施测,得出该铜鼓实际尺寸面径为4.198米,身高2.595米,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大铜鼓称号。
而这面铜鼓是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领衔设计制作,经20个工人历时半年多时间铸造完成。
为了见证这面铜鼓挑战吉尼斯纪录,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率参与铜鼓制造的全体工匠一起汇聚阳朔,共同分享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喜悦。
铁匠出身的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上世纪90年代开始摸索大型铜鼓的铸造方法,攻克了铜鼓铸造中的道道难关,经过多年揣摩、反复试验,在历经数不清的失败之后,终于掌握了一次性成型铸造技艺和其他核心技艺。
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吴晓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吉尼斯世界纪录需要十分科学、权威的认证,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对这面铜鼓吉尼斯纪录数据的宣传不能使用“大概”、“基本”等含糊的词汇和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经精准测量,该铜鼓面径为4.198米,身高2.595米,其他数据都不能作为吉尼斯世界纪录来宣传,那样也是十分不科学、不准确的。
在挑战吉尼斯世界最大铜鼓纪录成功后,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也略有遗憾地表示:“这面世界上最大的铜鼓没能落户河池,真的有些不舍,也不甘心。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摘要】广西铜鼓乐源于古代铜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铜鼓分为鸡鸣鼓、镐、钟鼓等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奏方式。
广西铜鼓乐起源于古代铜鼓,是一种融合了汉族、壮族等多种音乐元素的形式。
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师徒相传。
与其他地区的铜鼓乐相比,广西铜鼓乐在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广西铜鼓乐在保留传统特色的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
广西铜鼓乐之衍变主要是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未来,广西铜鼓乐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保护和弘扬南方传统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铜鼓、广西、乐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演奏形式、历史发展、比较研究、现代化、原因、文化价值、未来发展1. 引言1.1 古代铜鼓的发展历史古代铜鼓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铜鼓出现在商朝时期,其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铜鼓的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装饰有各种纹饰和图案。
铜鼓在古代被广泛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的功效。
在周朝时期,铜鼓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乐器,被用于宫廷音乐和乐舞表演。
随着历史的演变,铜鼓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音质也得到了提升。
在秦汉时期,铜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宫廷乐器,被广泛使用于宴会和庆典。
隋唐时期,铜鼓乐成为宫廷乐队的主要乐器之一,被用于演奏各种音乐曲目。
唐代的《乐府诗集》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铜鼓乐的诗歌和乐谱。
古代铜鼓在中国音乐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中国古代乐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铜鼓逐渐演变为不同地区独具特色的铜鼓乐器,其中广西铜鼓乐就是其中之一。
1.2 广西铜鼓乐的特点广西铜鼓乐是广西壮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特色鲜明。
广西铜鼓乐以铜鼓为主要乐器,结合锣鼓、唢呐等民族乐器,音色浑厚激昂,节奏明快有力,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铜鼓文化
⼴西民族传统⽂化——铜⿎⽂化⽂章来源:⼴西民族报⽹蒋廷瑜 2013、10、11中央民族学院闻宥教授在⼆⼗世纪五⼗年代就说过:“假如有⼈问,祖国南⽅⼀带兄弟民族古⽂化的遗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铜⿎。
”现在假如有⼈问,⼴西古代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化遗物是什么?我们同样可以肯定地回答:是铜⿎!铜⿎作为⼀种民族民间乐器,⼤约从公元前⼋世纪起,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嗣后随着民族的迁移和民族间的⽂化交流,沿着⼤江⼤河分布到我国南⽅的⼴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和东南亚各国。
⼴西是铜⿎最重要的分布地区。
铜⿎作为⼀种古⽼的传统⽂物,集冶⾦、铸造、绘画、雕刻、⾳乐、舞蹈于⼀⾝,凝聚了许多民族世世代代的⼼⾎和才智,是研究这些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化的⼀部不成⽂的百科全书。
⼀、⼴西铜⿎⽂化的地位铜⿎在⼴西境内分布⼴泛。
桂东南、桂南和桂西南各县都有古代铜⿎出⼟和流传,出⼟铜⿎最密集的地区是⽟林、贵港、钦州、南宁市境,梧州南部、来宾、柳州等市境也时有出⼟铜⿎纪录。
桂西北⾃龙胜、三江沿桂黔、桂滇边境各县,晚近时期仍有不少民族使⽤铜⿎,传世铜⿎最多的是河池和百⾊两市境内,以红⽔河流域最集中。
如果将出⼟铜⿎和流传铜⿎的地点填⼊⼴西地图,铜⿎分布⾯⼏乎覆盖了整个⼴西,若以县、市为单位计算,曾经出⼟或使⽤过铜⿎的县、市已达79个,占总数88%以上,只有桂东北⾓少数⼏个县与铜⿎⽆缘。
1980年,中国古代铜⿎研究会对全国铜⿎进⾏了⼀次粗略普查,当时收藏在全国各级博物馆、⽂物管理机关和⼤学、科研机关的铜⿎,总数在1360⾯以上,其中⼴西各级⽂物单位所藏则是500多⾯,位居全国第⼀。
⼴西民族博物馆收藏铜⿎300多⾯,不但是全国收藏铜⿎最多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收藏铜⿎最多的博物馆,散藏民间的铜⿎还未统计。
1991年⾄1993年河池地区⽂物管理站对所属11个县市的铜⿎进⾏了专题调查,登记到传世铜⿎1417⾯,仅东兰⼀县就有538⾯,随后东兰县被命名为“铜⿎之乡”。
壮族人的铜鼓文化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最近笔者走进这个“铜鼓之乡”充分领略了壮族人的铜鼓文化的绚丽,感受之深,难以忘怀。
据了解,目前仅东兰就有现存传世铜鼓612面,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东兰铜鼓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依然盛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在千百年传承中,铜鼓被壮族人民以及周边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人视为通神“神器”和权力“重器”,也被当做乐器。在东兰,有位民间“鼓王”,他收藏的铜鼓多达百余面,是目前所知全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人。
说起铜鼓文化,不得不提到红水河。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称南盘江,流至贵州省望谟县与北面而来的北盘江相汇,始称红水河,最后在广西象州县石龙镇汇入柳江,全长659公里,流域面积4.379万平方公里。
红水河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得名。红水河由黔入桂,自西而东横穿广西中部,途径河池市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6个县,在河池市境内长458.6公里,占总长70%,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41.1%。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铜鼓数量和保存使用铜鼓习俗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河池铜鼓文化资源的富聚集区。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整个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广西壮族铜鼓
铜鼓纹饰之太阳纹
• 太阳纹是铜鼓纹饰中最主要 、最普通、最突 出的纹饰,是识别铜鼓纹类型的标志之一。 大多数类型的铜鼓,太阳纹处在鼓面中心, 有光体、光芒和围绕这个中心层层散开的环 晕圈。它是由光体和光芒两个部分组成的, 但是原始铜鼓,只有光体而没有光芒。出现 较早的万家坝型就只有光体而无光芒。之后 有光芒,芒数多少不定。 • 太阳纹崇拜,实先民对太阳崇拜的表现,有 了太阳纹铜鼓的神秘感大大增强了。到了冷 冲型铜鼓出现的东汉初年,太阳纹的光芒已 多为12道。后来人们就把芒道定为12道,取 一年12个月之意。圆则周而复始,象征着铜 鼓像太阳一样神圣,像岁月一样长存
• 图1北流型铜鼓 • 图2万家坝型铜鼓 • 图3灵山型铜鼓 • 图4石寨山型铜鼓 • 图5遵义型铜鼓 • 图6冷水冲型铜鼓 • 图7麻江型铜鼓 •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铜鼓主要装饰纹样目录
• 太阳纹的光体装饰 • 云雷纹的回旋装饰 • 翔鹫纹的具象与抽象风格 • 羽人纹的生活瞬间勾画 • 青蛙问的立体雕像 • 十二生肖纹的多样形式 • 几何纹的构成形式
广西民族民间鼓型的主要类型
1.万家坝型铜鼓:鼓面窄小,鼓胸特别膨胀,鼓足短,足径大,体型小而略扁; 器壁浑厚,器表粗糙,包含着后继铜鼓装饰艺术的萌芽。 2.灵山型铜鼓:鼓身高大,鼓胸较圆,一律附以扁耳、青蛙塑像。蛙背有纹饰, 多见累蹲蛙。花纹有主次,多见线纹、变羽人兽纹等。一般分二弦分晕,部 分鼓身附有牛、鹿、鸟等塑像。
铜鼓纹饰之青蛙纹
• 青蛙纹饰体现在铜鼓上时多呈立体效果 铜鼓边缘最多的雕像便是青蛙,这是铜 鼓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装饰。青蛙塑像 最早出现于冷水冲型早期的铜鼓上。一 般每面铜鼓上塑有8只青蛙。
• 蛙塑崇拜,壮族与与少数民族先民以青 蛙为图腾的图腾崇拜。壮族民间有青蛙 是最大神雷公的女儿的传说。随着时间 的转移,蛙从图腾物,转变为壮族先民 的生殖神,以祈求人口的增殖,物产的 丰收。
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铜鼓
壮 族认 为 铜鼓 是 布 洛 陀造 的 。布 罗 陀是壮 族 口头文 学 中 的始祖 神 , 他 不 但创 造 了天和 地 ,还 造 出 了铜 鼓 ,用 以驱逐 猛兽 。在 壮 族地 区 ,流 传着 “ 铜鼓子大战图额”的传说: 图额是一种猛兽 ,常在河边 出没,经常 吃 掉 下水 打 鱼 的人 ,人们 非 常 害 怕 ,都 不敢 靠近 河边 ,布 洛 陀 叫来 铜 鼓 的孩 子铜 鼓 子 ,派 他 去 收服 图额 ,铜 鼓 子领 命 ,他 叫来 青蛙 为他 引路 , 叫来 飞 鸟为 他 投放 食 物 ,这 样 ,铜 鼓 子 和 图额 大 战七 七 四十 九天 ,终 于 把 图额打 败 了。之 后布 洛 陀命令 铜 鼓 子 化为 一 面铜 鼓 ,并 嘱 咐人 们 , 以 后 遇 到猛 兽 ,就要 敲 打铜 鼓 ,把铜 鼓 子 叫醒 ,他 就 可 以帮助人 们 打败 猛 兽 。 从此 ,壮 族 人 遇 到 困难 就 敲打 铜 鼓 ,人 们在 铸 造铜 鼓 时 ,纹 饰都 必 须 要 有青 蛙和 飞鸟 。瑶 族 也 有 关于 铜鼓 的传说 ,说 铜鼓 本 来 是猴 子们 祭 奠死 去 的祖先 而敲 打 的 ,有 一天 ,一个 瑶 家人 在 旱 地 里 睡着 了,被觅 食 的 猴 子发 现 ,猴 子 误 以 为是 它们 的祖 先 死 了 ,就 把 铜 鼓拿 来 敲打 ,那瑶 家 人被 铜 鼓 声震 醒 ,站 了起 来 ,猴 子们 害 怕 逃走 了,那 瑶 家 人就 把铜 鼓 带 回村寨 ,从 此瑶 家 就有 了铜 鼓 。 在 广 西 ,壮 、瑶 、侗 、 彝等少 数 民族 都 使用 铜 鼓 ,他 们 把铜 鼓看 成 是 神 物。 祭神 、驱 邪 、安 灵 、祈 福 、消灾 、婚 娶 、娱乐 等 生 活 的很 多方 面 ,都 用 到铜 鼓 。铜 鼓 印记着 使 用 它 的 民族 的远 古 记忆 ,承 载 着使 用 它 的 民族 的 民族 思 维和 民族 情感 , 当之无 愧地 成 为广 西 民族 文化 中最值 得 骄傲 的一 件无 价之 宝 。
壮族瑰宝——铜鼓
壮族瑰宝——铜鼓展开全文姚亮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壮文化的瑰宝。
其中包括他擅长的打击乐器——铜鼓。
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
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
鼓腔中空,无铜鼓铜鼓底。
两侧有铜环耳。
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
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
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
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
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
后流传到东南亚地区,如仰光,作用巨大。
一般用于祭祀、乐器、召集、婚庆、节日等等。
主要分类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中期。
流行于云南中部的濮族(即今之彝族先民)人民之中。
这种铜鼓鼓壁较厚,工艺粗糙,鼓面无花纹或花纹较简单,胸大于鼓面,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铜鼓。
由于它的鼓面还残存有炊烟痕迹,足以证明它是古代由做饭的铜釜向铜鼓演变发展过程中,处于炊具与乐器混用的最初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东汉初年。
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章、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
这种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与发展,鼓面较宽,铸造工艺也较精细,纹饰多样,其中有翔鹭羽人、龙舟竞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环形、同心、锯齿等纹饰。
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表现了铜鼓铸造技艺日臻完善、进入了发展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流传。
广西壮族铜鼓纹样的美学分析
广西壮族铜鼓纹样的美学分析作者:董莹莹林燕宁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9期摘要:铜鼓是广西代表性的文化遗产,铜鼓的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社会功能以及特殊文化内涵等。
广西的铜鼓造型纹饰多样,造型夸张,巧妙精致,素以种类齐全、器型硕大、造型各异等特点闻名,更以内涵丰富、原始朴素的纹饰艺术,吸引了许多学者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广西壮族;铜鼓纹样一、广西铜鼓纹饰概述铜鼓是广西壮族造型艺术的经典代表,腰曲胸鼓,无底腹空,给人沉稳厚重饱满的感觉。
鼓面是铜鼓重点装饰的部分,常用太阳纹作为中间纹饰,用光晕圈作为外围装饰,接近鼓边的圈带上常常铸着精致巧妙的圆雕作为装饰物,夸张的造型,雄强有力而又庄重耐看。
鼓胸和鼓腰的部分常常配有许多装饰性的图案纹样。
鼓足部分会空留素底,疏密、虚实相间,效果相得益彰。
这些丰富精致的造型艺术,蕴涵着广西壮族人民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领悟。
广西壮族铜鼓的造型夸张,传雄壮观,图案纹饰生气灵动富有韵律。
广西壮族铜鼓的纹饰种类繁多,图案变化多样,油的朴素简约,有的精致细腻,被中外学者一致认为是中国西南地区铜鼓纹饰的缩影,不仅有装饰的作用效果,还蕴含着对图腾崇拜的隐喻。
中外学者经过长期对铜鼓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将广西的铜鼓纹饰分成了几何纹饰、植物纹饰、动物纹饰以及人物纹饰等,装饰效果生动,视觉冲击力强,抽象程度比较高是其纹饰的总体特征。
而太阳纹、蛙纹、云纹、羽人纹以及鹭鸟纹是广西铜鼓纹饰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有着非常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点,从铜鼓发展初期的稚拙美到中期的意境美再到盛期的形式美,这5种纹饰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生动华美的独特装饰效果。
二、广西铜鼓纹饰的美学分析广西壮族先民对铜鼓纹饰的认识主要是体现在审美的层面上。
铜鼓最早的视觉审美是在铜鼓的使用形象上体现的,随之演变成为艺术形象。
美以致用的审美意识通过铜鼓的图案纹饰传递的信息得以表达。
认识和解读广西铜鼓纹饰图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其美学的分析,首先要从广西壮族铜鼓的主要纹饰着手,对主要纹饰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
铜鼓文化
∙铜鼓文化∙发布时间:2006-04-24被浏览数:1459 铜鼓是广西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独特器物,它绵延数千年,流传甚广,久远的岁月使铜鼓在先民心中不仅是一种器乐,也包含着权力的荣耀,财富的象征,并演变成少数民族虔诚祀礼的神器。
铜鼓以它雄浑的音色给许多少数民族带来欢乐和鼓舞,它以庞大的身躯和瑰丽的纹饰惊艳世人,铜鼓所蕴藏的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让我们为之倾倒。
时光流逝,古老的铜鼓声声不息,千古不灭,置身于广西的少数民族山寨中仍可以领略到那伴着粗犷节奏而深沉辽阔的鼓声。
铜鼓身上的纹饰主要表现少数民族的崇拜物与民族风情,铜鼓纹饰基础以太阳纹、青蛙饰、鹭鸟纹、雷纹、祥云纹、羽人舞、竞渡纹等构成。
大号铜鼓仿制源自于钦州出土的铜鼓原形,现鼓面直径为165公分,身高为85公分。
中号铜鼓仿制源自于贵港出土的铜鼓原形,现鼓面直径为104公分,身高为58.5公分。
小号铜鼓仿制源自于都安出土的铜鼓原形,现鼓面直径为61公分,身高为35公分。
壮族文化农业、手工业的文明壮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
在壮族地区,古籍屡有这样的记载:其民“惟知耕作,不事商贾”。
他们把土地看成生存的命根。
壮族的农业萌发于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壮族祖先,已从山地穴居走向平地河岸,聚成村落,发明石锄、石凿、石铲等农业劳动工具,过着农耕的经济生活。
在考古发掘中,新石器时代有关壮族的文化遗址很多,使用的农业器具也是多种多样,表现出壮族祖先已走向了农业文明。
秦统一前的西瓯、骆越时代,壮族先民们耕种“骆田”。
顾名思义,“骆田”,就是骆越人耕种的田,骆越人分布的地区都有这种田。
汉基中出土的牛耕图和禾仓,又是壮族先民农业发展的有力证据。
唐、宋以后,壮族地区农业获得很大发展。
唐代新泷州,俚、僚的垦田技术水平已相当高。
他们选择平荒之处,用锄锹开为町哇,春时储水,放鲩鱼苗于田水中。
一二年后鱼儿长大,将草食尽,栽上水稻,既收渔利,又能促使水稻生长。
他们种田,不仅使用猪牛粪等农家肥,而且学会煅烧石灰作肥料。
浅谈壮族铜鼓装饰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广西铜鼓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南方古代铜鼓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从古代铜鼓的类型分期来看,广西铜鼓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不断地演化和衍变。
古代铜鼓主要分为大铜鼓、小铜鼓、铜筒鼓、狮子铜鼓和圆洲铜鼓五种类型。
其中,大铜鼓是最古老的一种,也是广西铜鼓乐的原型。
大铜鼓造型宏大,重量约数百斤至上千斤,铜壳厚度一般达到3至4厘米。
大铜鼓的声音雄浑有力,能够在山林中传达信息,被用作军事、崇拜、娱乐和祭祀等多个领域。
大铜鼓通常在城门口、村寨中心和大庙中摆放,是当时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象征。
大铜鼓的音色和节奏具有艺术价值,因此在历史上受到了不同阶层人们的推崇和欣赏。
小铜鼓是大铜鼓的一种改进型,形状相似但尺寸较小、重量较轻。
小铜鼓常用于乡野、农村和道观中,具有群众性和娱乐性。
铜筒鼓是一种管形铜鼓,拥有特殊的音色和音响效果,常用于表演技艺和音乐节目中。
狮子铜鼓是一种形似蹦床的铜鼓,顶部为一尊青铜狮子的造型。
狮子铜鼓的造型雄伟壮观,是广西古代文化中的典范之一。
狮子铜鼓的音乐特点是声音高亢明亮,十分动感勃发,广受壮族人民喜爱。
圆洲铜鼓是一种圆锥形铜鼓,最初与佛教密切相关,是佛教传入广西后的一种文化遗产。
圆洲铜鼓的音色优美神秘,常用于宗教仪式和寺庙音乐演奏当中。
圆洲铜鼓的演奏艺术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南方文化艺术形式。
总体来看,铜鼓的演奏、音乐和文化都在广西地区得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这项传统的南方古代铜鼓文化也不断地演化和衍变。
广西铜鼓乐在现代也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的介绍
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的介绍广西民族博物馆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民族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建于1956年,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现在占地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米。
博物馆以展示和研究广西各民族历史文化为主要任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就是铜鼓。
铜鼓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乐器,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象征之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有30多个民族,其中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上都有制造和使用铜鼓的习俗。
铜鼓一般由铜制成,形状圆润,中空,被称为铜鼓不是因为整个乐器都是铜制的,而是因为两端钉住了铜制的褡,加上皮制鼓面,所以得名为铜鼓。
铜鼓在广西民间被广泛用于民俗活动,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
它们还被用于歌舞表演、乐团演奏等场合,是壮族、瑶族等族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鼓多由手工打造,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铜匠进行精心操作。
铜鼓的外形通常采用壮、瑶、侗、苗等民族传统图案进行装饰,如龙、凤、云、雷等,图案精美,雕刻细腻。
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展览以壮、瑶、侗、苗等民族的铜鼓为主要展品,通过展品和解说,向观众展示铜鼓的制作工艺、历史传承、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观众可以通过展览了解铜鼓在不同少数民族中的用途和意义,体验铜鼓所带来的音乐和文化的魅力。
展览还会通过多媒体、实物复制品等方式,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铜鼓的演奏方式和音乐效果。
此外,博物馆还会举办铜鼓演奏交流活动、讲座等,进一步深化观众对铜鼓文化的认识。
铜鼓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当地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通过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展览,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感受到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这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广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展览是一个展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也是传承和弘扬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平台。
关于铜鼓的介绍
关于铜鼓的介绍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
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
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
2016年1月10日,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的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是1目前世界最大铜鼓铜鼓形状像圆鼓,有各式图案,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越人崇拜蛙)。
铜鼓的直径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
至今中国出土的铜鼓有一千五百多个。
在东南亚各地(老挝)也发现二百多个铜鼓,泰国民间收藏和出土的则有上千个。
“铜鼓”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
”制作铜鼓的以百越中的骆越为多,即是黎族与壮族。
壮族铜鼓舞作文
壮族铜鼓舞作文
铜鼓是壮族人民的一种独特的乐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
壮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而铜鼓舞也是广西壮族人最喜爱的
一种民间舞蹈,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百越民族。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壮族人民的祖先从遥远的北方迁徙到
现在的广西境内。
他们发现这里有大量的铜矿石,便在这里定居
了下来。
在这以后,他们便以铜为乐器,并将这种乐器取名为
“铜鼓”。
在当时,铜鼓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乐器。
后来,随着社会
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不断地发展进步,铜鼓渐渐成为了壮族人
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审美情趣和艺术观念
变化发展,铜鼓逐渐成为了壮族人民自娱自乐、逢年过节、婚丧
嫁娶、生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在广西壮族地区,几乎所有民族都有铜鼓舞,其中以壮族铜
鼓舞最为著名。
广西各地流传着许多关于铜鼓舞的动人传说。
在
广西壮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铜鼓舞,跳起来;铜鼓舞,响起来;跳起来,跳起来;唱起来,唱起来!”
—— 1 —1 —。
幼儿园壮乡铜鼓之韵:文化教案反思
幼儿园壮乡铜鼓之韵:文化教案反思一、前言幼儿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而在幼儿园的文化教育方面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的壮乡,传统文化是极为丰富多彩的,而铜鼓则是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幼儿园的教案中,如何融入铜鼓文化,引导幼儿进行文化体验与学习,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的任务。
本文将从幼儿园铜鼓文化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入手,深入探讨其中的意义和挑战,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铜鼓文化的介绍铜鼓是壮族音乐传统中的重要乐器,也是壮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壮族的传统仪式和节日中,铜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婚礼、祭祀、庆典等。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感,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情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三、铜鼓文化教案设计与实施1. 了解铜鼓文化在设计铜鼓文化教案之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铜鼓的历史、制作工艺、传统使用场景等方面的知识,并理解其在壮族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铜鼓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去。
2. 传播铜鼓文化通过专门的教学活动,如铜鼓音乐欣赏、铜鼓制作体验、铜鼓舞蹈表演等,让幼儿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铜鼓文化。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吸收和理解铜鼓文化的内涵。
3. 融入日常生活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铜鼓文化的元素,如制作铜鼓的玩具、唱歌跳舞时加入铜鼓的节奏等,让幼儿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接触和体验到铜鼓文化的魅力。
四、文化教案反思在进行铜鼓文化教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难题。
铜鼓文化教育需要教师本身对铜鼓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热爱,而这样的教师并不容易找到。
铜鼓文化的教学所需要的器材和空间成本较高,幼儿园可能难以承担。
如何将铜鼓文化与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有效融合也是一大挑战。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但铜鼓文化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
铜鼓文化作为本土化教育资源,不仅能够增强幼儿自我价值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华民族众多民族之一壮族的重要聚集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以下将列举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1.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素以清幽、奇峭、秀丽而著名,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
桂林山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壮族竹编技艺壮族竹编技艺是广西壮族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竹子为原材料,通过剪、削、编、攒等复杂的手工技艺制作而成。
不仅技艺精湛,而且作品美观大方,深受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
3. 壮族民歌壮族民歌是广西壮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旋律、唱法和语言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壮族民歌多以难忘的经历、生活琐事、情感故事等为主题,真实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感受。
4. 梧州大缸大缸是一个独特的农业生产工具,广泛应用于广西梧州的稻田种植。
梧州大缸制作精良、使用安全,已成为梧州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5. 侗族铜鼓文化侗族铜鼓文化是广西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铜鼓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独特,被公认为中国古代铜器制作工艺的瑰宝之一。
侗族铜鼓不仅有音乐价值、雕刻价值,更是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6. 珠玑灵柩珠玑灵柩是广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代表着壮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玑灵柩造型奇特、精致美观,制作过程中融入了众多祭祀和降灵的传统文化元素。
7. 洞头歌仙洞头歌仙是广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古代壮族人民传承下来的非常重要音乐形式。
洞头歌仙除了音乐外,舞蹈、朗诵和表演等元素的结合,更进一步展示了广西壮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8. 青衫调青衫调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歌蒙表演,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衫调曲调悠扬、抒情,通常以爱情故事、民间趣事、古代战争题材等为主要创作内容,被誉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祭龙习俗祭龙习俗是广西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代表着壮族人们祭祀龙神的传统方式及祈求农业、繁丰、平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