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画报

合集下载

民国报业的骄子——《良友》

民国报业的骄子——《良友》

民国报业的骄子——《良友》作者:李闰波来源:《收藏/拍卖》 2011年第1期李闰波说起《良友》,六七十岁以上的文化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毕竟,这个刊物在民国时期太知名了。

《良友》是民国期间最受宠的读物,所以,当代报刊收藏人,没有不把《良友》当作追求目标的。

《良友》画报创刊于1926年2月15日,终刊于1945年10月。

期间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记录社会动态的新闻工具。

虽然生存于“五洋杂居”、“中西杂处”的民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也曾历经几番沉浮,数易经营场地,但自始至终站在时代的前沿阵地,以精美的图片和精悍的文字向世人传播时局变化的准确信息,同时还将镜头伸向世界各地,将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卷和山水美景奉献给读者。

《良友》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画报之一,比当今世界上最驰名的美国《生活》早出版十年,比《苏联建设画报》早出版四年,是中国第一份大型综合性真像画报。

在中国新闻史和华文传媒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因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笔者与《良友》第一次见面,是1994年9月,地点在上海城隍庙。

当时遇到此刊时,心率陡然加快—旧中国居然还有这么漂亮的画报。

初步印象是开本大器,封面美观,非常适合展览。

翻看内页,感觉里边的内容涉及到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既有军国大事,也有社会百科杂闻,还有美术艺术和电影戏剧,很符合自己的需要,于是将收藏民国画报作为重要目标。

兹根据自己的了解,对民国《良友》谈些认识。

《良友》的创办特色《良友》以真相图片为主,配合适量文字内容,反应社会要闻、趣闻、珍闻,是我国第一份连续发行十几年、印刷技术始终保持一流的画报。

该报之所以能被中外广大读者喜爱,原因很多,主要有三点:开本美观大方,封面人物具有很强吸引力封面如同人的五官,是给人第一印象的正面形象,封面带有影星美女和名媛图像,就如同见面时遇到一张甜美的笑脸,给人愉悦心性的感受,尔后产生想看内容的欲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一理。

男性对于女性美的欣赏,原本是天性,在古诗文中很早就有表述。

试析《良友画报》的编辑视野

试析《良友画报》的编辑视野
维普资讯
毋庸 置疑 , 日中国的期 刊事业 已是 一 片繁荣 的景 象 , 考 与体 认 融入 杂 志 , 今 即 以期 启迪 民智 , 用伍 联 德 的话 来 说就 是 便 除 去无 法 准确 统计 的 内部 刊物 ,其 总 数也 已达 80 种 以 “ 业 的方式 而努 力于 民众 的教育 文化事 业 ”。 00 商 上 。 随着如 居伊 ・ 所宣 称 的“ 伴 德波 景观 社会 ” 的到来 , 在上海 、 首 当其 冲 的是进入 世 界 图景 的想 象 。《 良友画报 》 国际 的 广州这 样重 新崛起 的都 市 中 , 《 画报 》《 如 =滩 夕 、城市 画 报》 这样 时事 报 道 比例 相 当 大 , 每期都 以与 国 内时事报 道分 列 的版面 的视 觉性平 面传 媒也 开始吸 引民众 的 目光 。这很 容易让 我们 出现 , 国工人 罢 工 、 国经 济危 机 、 国 总统 选举 、 国军 英 美 美 德 想起 2 世 纪 二三 十年 代期 刊 的荣光一 0 13 年 曾被 当年 出 备 发展 、 贝 尔奖颁 发 、 大利 侵 略埃 塞俄 比亚 的 战争 、 93 诺 意 国联 版界 人士骄 傲地 称为 “ 志年 ”而当时 在上海 , 邹韬奋 的 文 会 议 、 界运 动 大会 ( 运会 )凡世 界 政 治 、 济 、 杂 , 与 世 奥 , 经 文化 时事 字性 《 活周 刊》 生 齐名 ,良友 画报 》 最 负盛名 的视觉 性期 刊 , 皆入《 《 是 良友画报》 视野。不仅有简单 的图片报道 , 良友画报》 《
模式 。无 疑可 以给 今 天 的期刊 或 者 画报 建设 带来 些许 启迪 。 味 的做法 是 ,杂 志从 第 l 以后 就 实现 了所有 新 闻 图片 的 0期
囿于 篇 幅 , 文所 要讨 论 的是 《 本 良友 画报 》 的编 辑视 野 。

民国《良友》画报的文学研究

民国《良友》画报的文学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民国《良友》画报的文学研究
姓名:李欣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贺仲明
20100430
民国《良友》画报的文学研究
作者:李欣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1.宋媛.Song Yuan新旧共存雅俗易位——从《良友》画报看民国二十年代文学时尚[期刊论文]-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
9.宋媛《良友》:趣味化的文化启蒙[期刊论文]-现代传播2010(11)
10.孙堃《良友画报》与20世纪初的女美术家[期刊论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5)
本文链接:htt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hesis_Y1726535.aspx
2.马媛媛.李同法.MA Yuan-yuan.Li Tong-fa《良友》画报创始人伍联德的办报思想[期刊论文]-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24(3)
3.刘永昶民族救亡中的商业媒体觉醒——以《良友画报》为例[期刊论文]-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23(2)
4.李志雄《良友》:画报史上的一朵奇葩[期刊论文]-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
5.吴果中《良友》画报文化地位整体建构的历史考察[期刊论文]-现代传播2007(3)
6.刘永昶试析《良友画报》的编辑视野[期刊论文]-编辑之友2007(1)
7.赵昊.ZHAO Hao《良友》画报与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期刊论文]-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8(4)
8.许卓《良友》画报时政新闻研究[学位论文]2010

《良友》画报

《良友》画报

《良友》画报简介《良友》画报1926年2月创刊,一炮打响,创刊号初版3000册,两三天内售空,再版2000册不足应付,又再版2000册,总共7000册,在当年,是个不错的数目了。

第一期封面是一幅套色照像———一个手捧鲜花、笑靥迎人的少女,这就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女士。

1945年10月,《良友》停刊,20年间,以八开本刊行,共出172期。

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人文需求。

意义《良友》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

当年就有评论说:“《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

”《良友》在世界五大洲都有销路,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赢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誉。

各国大图书馆也竞相收藏《良友》,作为了解中国的窗口。

提起《良友》,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富有旧上海风情的封面女郎形象。

的确,随着二十年代那份以“胡蝶恋花图”为封面的杂志出版,《良友》画报从此被人们知晓,而这样一份刊物也逐渐在世界刊林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良友》画报于1926年诞生于上海,创办者是伍联德先生。

作为一份大型综合画报,它一出现便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1926年2月创刊之时,创刊号共售出7000册,可谓一炮而红。

随后,《良友》画报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受到华侨同胞们的欢迎。

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多个国家都有《良友》画报的忠实读者,影响十分广泛。

在1945年10月停刊之时,《良友》于20年间共出172期杂志和2期特刊。

1954年,伍联德在香港出版了《良友》海外版,直到1968年再度停刊。

《良友》画报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

《良友》画报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

《良友》画报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作者:刘敏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7期摘要:《良友》画报作为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文化记忆的文本载体,呈现了上海时尚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图景,同时建构了上海阴性妩媚的城市文化记忆特征,并成为都市现代性消费主义文化的表征。

关键词:《良友》画报现代性城市文化记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汇集了中国大部分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

正如20世纪初现代诗人庞德得出的结论,他认为,“文学性的叙事只适合欧洲村镇,而大都市,天生就是属于电影的”。

因此对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更多的也会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而对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物质与生活方式报道影像最多最集中的,就是《良友》画报了。

画报创刊于1925年,“其编辑敏感地意识到大众在日常生活层面可能需求一种新的都会生活方式,于是对此做了探索。

很自然,这种需求由画报来满足是最合适的”。

一、文化记忆与城市文化符号罗兰一巴特(Roland Barthes)在其《符号学与都市》(Semiology and the Urban)中指出,人类的空间(不只是都市空间)总是饶富意义的。

城市的空间的确会提供丰富的符号象征,包括建筑、街道等。

过去关于城市象征的记载,多以语言为基础的诗篇来呈现。

从都市符号学(urban semiotics)的角度出发,科斯特(Manuel Castells)进一步指出都市空间是被象征结构化的,他认为空间(城市)的符号学阅读不单纯是对形式解码,而是在既定时势中(时空环境),透过都市为中介,经由社会关系所产生意识形态的过程。

电车、霓虹灯、舞厅等,这就是提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时,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浮现出来的影像,这些就是我们对当年上海成为一个国际现代性都市的城市文化记忆,也可以说是集体感知轮廓的“文化想象”,这些文化记忆和想象我们从何而来,追溯其源头,即是那一时期的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的呈现。

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多诺(Adorno)、马尔库塞(Marcuse)关于文化工业的批评中所说,城市人口的迅速流动,已使城市不具有生活共同体的意义,由于缺少实质的生活意义,城市的文化反而被更精准的操控,这里操控的黑手正是那标榜代表公众的媒体。

摩登女性:《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摩登女性:《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托腮微笑 的女 明星黎 明晖 ;直到第十一期 ( 1 9 2 7年 1月) 中眺望斜前方 的杨依依 。这 些平 日活跃于 银幕与十里洋场
发型 、身 体等外在 形象 的展 示 ,更有其生 活方式 的展 示 , 塑造 了一 系列摩登 女性的形 象 ,引领时代风 尚 。


封面女 郎—— 摩登 女性的符号 文本
Ke yW o r d s : h eY T o u n gCo mp a n i o n; mo d e m l a d i e s
摩登女性 无论在 当今还是在过 去 ,都是一个 备受关注
的话 题 。这个话题 的 出现并不仅仅是 一个文化现 象 ,更是

女性 ,占 9 3 . 6 %。这 些封面女 郎多为电影 明星 、闺阁名媛 ,
i n T h e Y o u n g Co mpa n i o n
GUO Xi a o - yo n g, S HI Ya o
( Ac a d e my o f H i s t o r y ,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 B a di o n g 0 7 1 0 0 2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 h e mo d e m l a d i e s , wh e t h e r t o d a y o r i n t h e p a s t , a r e a t o p i c o f c o n c e m. As a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p i c t o r i a l i n he t Re p u b l i c o f
造 了一系列摩登 女性 的形 象 ,引领 时代风 尚。 关键 词 :( 《 良友 ;摩 登女性 ;形象;建 构; 生活方 式;主体地位

《良友》画报女性研究

《良友》画报女性研究

《良友》画报女性研究余慧娴【摘要】作为当时最流行的时尚杂志,《良友》画报是以女性图像尤其是封面女性图像作为主要方式来传达“摩登”的理念,引领大众生活和都市现代化的。

当然,这些女性不仅是“摩登”的代言人,更凸显了上海地域性的女子风情。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说,《良友》画报还延续了晚清名妓小报所建立的叙事传统。

但与之不同的是,它的这些“摩登”女性形象体现了社会的变革,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The Young Companion, the most popular fashion magazine, using female images especially female cover images as the main way to convey the “modern” concept, leads the public life and urban modernization. Of course, these women not only stands for “modernity”,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Shanghai regional women’s style. In addition, to some extent, “the young companion” carries on the established tradition ofthe late Qing courtesan tabloid. However, these“modern” women relfect the social changes and bear deeper meanings.【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良友》;封面女郎;海派女性;名妓传统【作者】余慧娴【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20世纪20年代的海上文坛,虽然一些新的因子在迅速成长,但海派通俗文学期刊在数量和声势上,都还有很大的影响。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装饰》2005年第11期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民国时期《良友》画报所刊载的有关服饰的内容,总结归纳出其对现代上海服饰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从中概括出当时上海兼容并蓄、趋新善变、崇尚洋派的时尚特征。

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西风东渐《良友》画报由伍联德先生于1925年8月在上海创办,至1945年10月停刊,是一本民国时期百科全书式的画报。

其大量涉及近现代中国军政学工商各界人物肖像、社会风貌和歌舞电影等内容,紧扣时尚生活,间接传播了服饰时尚的理念;又另辟专栏不定期刊登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发表画家兼设计师们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具有“准时装杂志”的意义。

一、《良友》对当时上海服饰的推动作用1. 专业性报道的时尚指导作用首先,《良友》画报不定期地刊登国际流行时装发布会的消息。

其主要通过摄影图片和文字来报道巴黎、伦敦和纽约等各大时装中心的时尚动态。

如《良友》总第60期发表的193 1年“欧美流行夏季时装”,以两幅版面介绍当季的连衣裙、套装等,并配有说明:“领缘皮袖口与黑色反映成趣,额前罩以半截面网,为巴黎流行新装。

”再如总第36期在“欧美时装”栏目中,介绍了“巴黎、纽约春夏时装展览会中几种简单而美观之服”,也有说明:“出门旅行郊外散步此装束甚见精神”、“简便美观春夏咸宜中年妇女喜用之”。

这对当时半推半就地认识、接受洋派文化的中国读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良友》画报经常刊登上海本埠“新装会”的消息。

在总第103期发表的“夏装新案”,由当时的演艺明星梁赛珍、梁赛珠姊妹担任模特展示应季新装,其中有旗袍,更有西式套装与连衣裙。

值得玩味的是,总第106期发表的“夏季新装”是由永安公司“为提倡国产丝绸起见,最近特举行一时装表演会”,但其款式也多为西式,即使旗袍也被披上西式披肩,佐以高跟皮鞋。

再次,《良友》总第13期发表“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由繁而简之变迁”,介绍了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的演变过程,并总结出由繁而简的规律。

《良友》画报建构的上海都市图像

《良友》画报建构的上海都市图像

2 O世 纪 2 年 代 中 后 期 。 海 是 当 时 O 上
月销 2 份 。13 万 9 3年 9月 ,良友 》 报 推 《 画 出 了 “ 元 运 动 ” “ 户 交付 十 元 , 可连 十 。订 即
看画 报三 年— — 三 十 六 期 , 年 另 有 价 值 每
阿 角 的特 刊 一 册 。 此外 , 加 赠 本 公 司 的 还
《 良友 》 画报建构的 上海都市 图像
■ 吴朝虎
【 摘要 】 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 至四十年代 , 良友 画报 不仅 是 在 上海现代都市生活的记录者和 呈现 者 , 更是 现代生 活观念 的倡导者 和都市 图像的建构者 。本文从 良友 创 办时 的社会 背景和受众 分 析入手, 阐释其在 当时上海都市图像 建构 方面发挥 的重要作用 。
异 常 沉 寂 、 寞 。 小 报 鼎 盛 时 期 的再 度 到 落
没代 售处 。 么办 ? 中 生智 , 时 叫 了 印 怎 急 临
刷所 的 几 个学 徒拿 了画 报 , 印 刷 所 临 近 在 的 一 间 叫 奥 迪 安 电 影 院 的 门 口叫 卖 。 ” ⑥ 《 良友 》 报 当 时定 价 大 洋 一 角 , 待 街 头 画 优 读者 , 售小 洋 一角 ( 只 约等 于 大 洋 的八 折 ) 。 新 颖 的画 报 , 低 的价 格 , 速 为 市 民 所 较 迅
前 , 曾 经 尝试 办 过 一 张 四 开 单 张 的儿 童 他
书 券 五 元 ,凭 券 可 购 良友 公 司 出 版 的 图 书 。 ” 通 过 这 些 措 施 ,良 友 》 报每 期最 ( D 《 画 高销 量达 4万 余 份 。据 13 92年 1 2月 “ 上 海 邮 政 局挂 号杂 志销 数记 录 ” 计 ,良友 》 统 《 销量仅次于《 活》 生 周刊 , 居 沪 上杂 志 销 位 量 第 二位 。@ 《 良友 》 第 10期 纪 念 特 刊 对 读 者进 0 行 了 描 述 。 “ 良友 》 人 不 读 : 妇 、 代 《 无 主 现

民国《良友》画报封面与女性身体空间的现代性建构

民国《良友》画报封面与女性身体空间的现代性建构

此, 媒介在社会文化语境下塑造身体的同时, 大众 身体也以 帮助杂志出 版达到两种生意, “ 把杂志卖 给读者和把读者卖 对当代社会文化的体验映射社会, “ 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 给广告主”‘ ) 【) 。因此 , ( 大众媒介最乐于思考封面的艺术 以实现经济和 社会的双赢目 标。 为人的 人一样, 人也创造着社会。【( ) ” 】5 r身体是对一个社会 创造, 7
窗口。 大众媒介的介入, 建构女性身体形象的标准范式, 名媛的 引 摩登图像, 三分之二的版面, 良 两字和 约占 在“ 友” 美 诱更大量群 体参与“ 想自 的 理 我” 虚拟想像。 同时, 从更深层 女照片之间 从右至左依次刊载“ 每月一册 中 华民国十五年 面,它为现代性生活方式的解读提供了历史意义的文本。 - J y十五日出 版第一期” 下行是英文注释: E Y U G , T ON H

化特征, 组成社会身体的内在要素。 正如人类学家道格拉斯 ( r ogs所认为:社会的身体构成了感受生理的身 MayD ul ) r a “ 体的方式。 身体的生理的经验总是受到社会范畴的修正 , 正
民 国《 良友 》 面 : 性 身体 空 间整 封 女 体 概观 的现代性含 义

《 友》 良 画报 1 6 9 年2 1 日 2 月 5 创刊于上海, 1 5 至 9 年 4 是通过这些社会范畴, 身体才得以被认知 , 所以, 对身体的 1月 1 停刊, 2 世纪 2 至 4 年代上海摩登女性展 O 0日 是 O 0 O 生理的 经验就含 有社会的 特定观念。 在两种身体经 验之间 存 在着持续不断的多种意义的交换, 目的在于彼此加强。 【 ”j K 马克思曾说 :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 ’ “ 【( 对于身 睨 体的塑造也是如此。 然而, 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 , 甚至不同阶 现其公共空间的 理想园地。它大胆突 破了中国 女性不出闺 阁 而只 有妓女照片才准许在刊物上刊登的历史惯例, 把现 实真人的照片、 图像刊登在画报的封面上或内页的版面里, 供大众阅 读和欣赏。它将女性从一室闺阁拉向广阔的 社会 开拓了中上层女性的公共空间, 并创造了上海消费社 级各有自 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因而被塑造的身体便 人间, 接受了当 代美的理念与标准的影响, 大众媒介的传播, 会里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 经由 把关于身体的文化标准以及理想的形象话语推演成为 “ 一 封面对于刊物具有无可替代的 文化效应。封面犹如解 个超越地区局限的跨文化的普遍观念和范式” ] , [ ( 形成 读刊物的一面镜子, P 宣告“ 杂志的个性特征、 对读者的承诺 , 标读者” ;封面又是一种促销的工具 , 受众身体的“ 自我”主导身体流行文化的符号意义。 同时也宣告了它的 目 理想 , 因

《良友》画报封面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良友》画报封面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良友》画报封面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梁红玉邸小松摘要:封面女性的形象是《良友》画报最突出的卖点,主要原因是印在封面上的女性一定的是独特的,总能看见最时尚、最新潮的打扮,成了上海都市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纵观《良友》封面女性,她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她们都很前沿,不同点是她们不断更新的装扮,本文将从不同时代封面女性的发型、妆容、服饰等方面进行考察,探析上海女性的审美取向及时尚潮流的走势。

关键词:《良友》画报封面女性形象时尚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都伴随着对女性问题的持续关注,《良友》画报发行时期正逢上海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市的关键时期,都市女性的复杂形象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良友》画报与其他女性类杂志期刊相比,在技术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高质量的图像使得《良友》画报得以更加形象、直观的记录着女性形象的变迁。

翻看《良友》画报,最惹人注意的便是封面女性的照片,女性是画报封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张封面女性的照片深入人心,它不是简单的女性形象再现,而是赋予了时尚理念的新女性,是男性心中的梦中情人,女性争相效仿的对象,既折射出了民国时期上海繁荣的景象,又推动了女性现代化进程。

一、《良友》画报封面女性的外形分析(一)多变的发型辛亥革命前后,发髻仍是女子的主要发式,传统的堕马髻、元宝髻、一字髻和包发仍在年长的妇女之间盛行。

后来,随着归国华侨、华商和外商不断涌入上海开设理发店,使得上海理发业迅速发展起来,发式发型随之应运而生,最流行的莫过于剪短发和烫发。

《良友》画报的发行时间正处于上海女性发型变化的关键时期,从封面女性的发型中便可以窥探出当时最时尚的发型。

20世纪20年代,时尚的发型与年龄密切相关,年轻妇女则采用轻微改良过的晚清盘头款式——S髻,有横S和竖S两种样式,女孩则比较流行扎两个辫子和学生头,刘海也逐渐流行起来。

20年代的《良友》封面女性大多是额前有刘海,后面的头发向后拢成传统发髻。

再见民国时最潮流的杂志——《良友》画报全编(1926-1945仿真影印本)前言

再见民国时最潮流的杂志——《良友》画报全编(1926-1945仿真影印本)前言

再见民国时最潮流的杂志——《良友》画报全编(1926-1945仿真影印本)前言邓咏秋【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1页(P127)【作者】邓咏秋【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北京100034【正文语种】中文《良友》画报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本大型综合性彩色画报,1926年创刊于上海(比美国《生活》画报早了10年),1945年10月在中国内地出版最后一期。

该画报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内容涉及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文化、体育、时尚等等,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为我们留下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图卷,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良友》画报是一份引导潮流的大众杂志。

创刊号上的女子手捧鲜花,她就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

这些封面女郎的服饰妆容举止,即使在今天看,依然是大胆而潮流的。

《良友》在海内外影响深远,鼎盛时每期销量高达4万份。

无论通邑大都,穷乡僻壤,都有《良友》的读者。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她:“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

《良友》约有半数销往海外,在海外华人中享有盛誉。

甚至有称:凡有华人的地方,无不以一睹《良友》为快。

《良友》画报对于中国新闻史、文学史、美术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名新闻学家黄天鹏曾赞美《良友》“为画报开一新纪元”。

1940年,文艺批评家阿英在《中国画报发展的经过》一文中指出:“在现存的画报中,刊行最长而又富有历史价值的,无过于《良友》。

”持续出版20年、共发行174期、刊载过3万多幅珍贵图片的《良友》无疑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文化富矿。

今天的学者、艺术家,或是有着怀旧情愫的一般读者,要想了解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概况、世界要事,要想追寻那个时代的人物、文化,乃至想了解那时的服饰、用品,《良友》画报都是一种极好的参考。

作为画报,《良友》虽然是以图为主,但是其文字内容也占有相当份量。

田汉、郁达夫、老舍、丰子恺、茅盾等许多文学大家都曾为《良友》撰稿,他们的作品使广大读者获得美好的阅读体验。

《良友》画报:眼睛的冰激凌

《良友》画报:眼睛的冰激凌


就 如 同 K 良友 》

样 对 读 者有 着 强
术 的传 人
化空 间

为 时 尚画报 这 种 大 俗 和 大 雅 混

大 的诱 惑 力
杂的 消费 品

提供 了 得 天 独厚 的 经 济和 文

《良 友 》 封 面 女 郎 的 服 饰 最 具 时 代
“良友 》 画 报 应 时 而生
成 了这
文字
封面 女 郎

当下 大多数杂志 封面 都 是性



几 乎是 潮流和 时代的语 言


最初 的
个城市 的精神追 求 与时 尚引领者

感美丽 的女性

用她 们来撩 拨大众 和刺
封 面 女 郎大 多 身着 传统服 饰
宽 松 的短 袄 马 甲或袄 裙 短 装和便装
, 。
比如 较 为
R 良友 》 画 报 以 图 片 为 主

红 男 绿 女 们鱼 贯 而

上 同年 第 8 7 期 《 海 的声 光 电》 展

社 交功能 送人 友

人 们 会 把 自 己照 片 签 名 题 诗


幕新 电影就 要 开 映 了

广播

轮 吹

作为缔 结 友 谊 的方 式
因此


厂 的学 徒在影 院 外面
正 向来 来 往 往


舞 场 里 的 爵士 乐 队

出现 频 率



10
月 才停刊
正 式出

摩天大楼

民族危机下《良友》画报中蒋介石的媒介镜像

民族危机下《良友》画报中蒋介石的媒介镜像

第7卷第21期Vol.7 No.2141作者简介:王雪怡(1991—),女,安徽合肥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

民族危机下《良友》画报中蒋介石的媒介镜像王雪怡(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摘 要: 《良友》画报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画报,在当时中国乃至海外华人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内容涉及面广,横贯中外文化。

作为国统区的主流媒体,它的时政报道集中在国民党,特别是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身上。

因此,本文是通过《良友》这个个体案例,以蒋介石这一人物为研究重点,分为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良友》画报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如何报道这样一个风云人物,承担起作为一个主流媒体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 《良友》;蒋介石;民族危机;形象转变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21-0041-01《良友》从创刊到停刊一共172期,关于国民党方面的报道有320篇,其中关于蒋介石的报道有119篇,约占总报道数量的40%,且在三个阶段中对蒋介石的报道逐渐增加。

期间《良友》推出过两期特刊,分别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特刊》和《蒋委员长寿辰纪念画册》,由此足以证明画报对蒋介石的重视程度,把他放在与孙中山先生相一致的地位,发行特刊。

一、第一阶段:1926年2月(1期)~1931年9月(61期)这一阶段是画报的初创时期,是北伐战争如火如荼的时期。

关于蒋介石的报道有37篇,其中时政性报道有18篇,时尚性报道有19篇。

画报对第一次国民合作抱有极大的期待,对蒋介石的推崇表现出画报帮助蒋介石奠定正统地位,也在极力奠定自己的媒介政治立场。

同时,这个阶段是把蒋介石当作一种时尚资源进行报道,对他的日常生活报道得比较多,也成为一种报道风潮。

第20期刊登了《蒋介石与宋美龄女士合影》,第21期首页就是《蒋介石与宋美龄女士结婚俪影》,之后又花两个版面刊登了这场世纪婚礼的流程图片《蒋宋大婚》。

《良友》画报里的趣味漫画

《良友》画报里的趣味漫画

《良友》画报里的趣味漫画宋 媛(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21)02-0159-02 《良友》画报是1926年创刊于上海的中国第一本大型影像图文杂志,1945年10月停刊,出版时间历时19年之久,共出版了172期。

阿英曾在《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一文中评价这本杂志,“在现存的画报之中,刊行时期最长,而又最富有历史价值的,无过于‘良友’”②。

笔者在图书馆查阅《良友》原刊时深感这本老杂志制作之精美,内容之丰富。

该杂志中不仅有极具史料价值的国际国内摄影图片,而且有很多有趣的漫画,或配合文字内容增强可读性,或反映都市生活、讽刺时局战事,今天读来仍饶有趣味。

然而,这些漫画尚未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笔者认为,《良友》画报的趣味漫画与“良友摄影”、“良友文学”共同构成了一种有趣的文化图景,发挥了独特的文化效用。

需要指出的是,“漫画”一词虽早在南宋洪迈(1123—1202)的《容斋随笔》中就已出现,但那是一种水鸟的名字,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漫画”是由画家陈师曾、丰子恺从日本引入的,其中“子恺漫画”问世时间为1925年③。

正如黄苗子在1936年的文章《论漫画》中所言,“漫画这个名词,十多年前在中国还不大听见”④。

《良友》画报1926年的创刊号上即有“季小波漫画一幅”的字样⑤,可见主编伍联德的漫画意识领时代风气之先。

但那时的“漫画”概念比较模糊,非今天严格意义上的,因此本文也不做进一步的区分。

《良友》创刊后,始终坚持刊登一定数量的漫画作品,经常在杂志最后几页设“漫画之页”专栏,在“征稿启事”中也多次表达对漫画稿件的需求:“趣味深隽之漫画,随时欢迎投稿”⑥。

万籁鸣20世纪30年代曾在良友公司任编辑,他的孪生兄弟万古蟾是《良友》画报的早期漫画作者⑦,在《良友》画报第23-28期上发表了多组连环漫画故事,如描写新时代恋爱的《秘密信箱》、父子间趣事的《五觉》、家庭生活误会的《张冠李戴》,以及描写一位老先生从乡下到上海的趣事《初次旅行》。

《良友画报》忆旧

《良友画报》忆旧

作者: 赵家璧
出版物刊名: 编辑之友
页码: 89-92页
主题词: 良友;画报;印刷质量;二十年;综合性;上海市;出版事业;编辑;现代新闻;出版史
摘要: <正> 《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的新闻画报。

它每期最高印数曾高达四万份,半数分销海外各地,所以人称:有我国侨胞居住的地方,一定能找到《良友》的读者。

在国内同类刊物中,也算它创刊最早,出版历史最长,编辑和印刷质量,也较高一筹。

它是伍联德先生于一九二六年二月在沪创刊的,距今正好一甲子。

现在上海书店把建国前二十年(一九二。

《良友》画报与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

《良友》画报与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

《良友》画报与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赵昊【摘要】<良友>画报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的新闻性综合画报,本文以<良友>画报的图像、文本为依据,以实证方法展示了它对中国现代摄影的作用与影响,阐述了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摄影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对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摄影发展的理解与认识.【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8)004【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良友画报;现代摄影;郞静山【作者】赵昊【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摄影系,芜湖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409《良友》画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新闻性综合画报,是中国现代新闻媒介的典型,综观民国时期《良友》全部图像、文本,它对中国现代摄影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除了刊载大量摄影图片之外,它还将中外摄影界的新动向、新情况,摄影家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地向社会传播,从而大大加强了摄影界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良友》对中国现代摄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初期摄影社团的宣传与支持、对摄影理论与技巧的研究,对世界摄影作品、摄影流派的宣传与介绍,对以郎静山为代表的现代摄影家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扶植,由此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使现代摄影得以在一种多元格局内,不断保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促进了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

民国初期,摄影并未形成气候,摄影学会与活动并不多见,摄影展览活动成为摄影社团的一种重要的工作,以此扩大摄影团体的影响。

《良友》以极大的热情对这些进行宣传,其中包括摄影学会、摄影团体征求会员的广告、展览活动、比赛消息、展览作品选登。

从15期起至129期,报道国内摄影展览15个,第21期刊登了“全国第一次展览大会·摄影展”,还加有编者按。

第37期介绍了中国摄影学会第二届全国展览,第33至122期分别介绍了华社、光社、北平大学摄影学会、复旦摄影学会、广州市展览会、黑白影社、棣华社、中央大学摄影展及摄影家个展。

关于《良友》画报中的审美现代性传播

关于《良友》画报中的审美现代性传播

王国维提出的的“审美是上流社会之宗教”意味着审美主义与市民性联结起来,西欧审美主义论述是随着市民阶层的社会上升而出现的,并成为这个阶层的人生价值诉求的表达式(刘小枫,1998;p.311)。

正如沈从文所描述过的:“能制礼拜六派死命的,使上海的一部分学生把趣味掉到另一方向的,是如像‘良友’一流的人物。

这种人分类应当在‘新海派’。

他们说爱情,文学,电影以及其他,制造上海的口胃,是礼拜六派的革命者。

帮助他们这运动的是基督教所属的学生,是上帝的子弟,是美国生活的模仿者,作为进攻礼拜六运动而仍然继续礼拜六趣味发展的有《良友》一类杂志。

”(臧杰,2009;p.7)城市消闲阶层勾连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审美情态,成就了《良友》的现代美学建构。

这种现代审美感觉的质态可以描述为感性、个体以及时间论三个维度。

1、感性——身体优位性艺术的现代性首先表现为对感性的重新发现和此岸感的强化,恢复此岸世界的感性品质的权利。

杨春时指出,感性层面的现代性,体现为一种世俗精神,它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享乐欲望。

(傅其林,2006;p.37) 现代审美感中的感性原则通常体现为身体的优位性。

感性作为一种理念,必有一个实在的基础——身体。

身体的优位性是现代生活观念史上的重大转折,身体成为享用性的在世者,不再是在世的负担,而是唯一值得赞美的在者。

(刘小枫,1998;p.332) 《良友》画报中最为显露的身体莫过于封面的人物形象,时尚女郎与时装,构成了大部分的《良友》封面。

第一期封面用的是电影演员胡蝶的肖像,今日之名演员,昔日的戏子,“过去关于身体禁忌的话语、戒律都被身体凯旋式的扭行踩碎”(刘小枫,1998;p.332),身体的呈现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一大诉求。

与身体紧密缠绕的服装也是最为频繁的视觉符号,服饰在传统社会是文化价值理念系统的表征,而在现代,服饰依附、服从于身体,服装因某个身体而拥有身份和权利。

身体的优位性强调出:人身的意义和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身体在此世舞台上行走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友画报》
《良友画报》简介:
《良友》画报是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
始终尊奉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以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形式实
录见证了中华历史的嬗变、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流变,镌刻下华
夏民族的心路历程。

从创刊至今,《良友》的足迹遍及全球的华人
地区。

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

2006年,时值《良友》画
报创刊80周年之际良友图书公司齐集了1926-1945年间出版的
172期《良友》画报及2期特刊,重印制作成合订本并开发出一系
列衍生产品.
《良友画报》 - 编年记录:
一期以影星蝴蝶为封面,彩色套印,开中国刊物以名媛为封面的先河。

同年11月出版第一个特刊《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共55页,200幅照片。

创刊人兼第一人总编辑伍联德,后因业务繁忙,不能全心主持编务,第4期后将编务委托于周瘦鹃,因周不擅画报业务,遂聘请当时正在齐鲁大学读书的青年梁得所主持,梁会作画、擅摄影,文笔亦佳,1927年接任总编后力图革新,两年内画报月销量达4万余份,发行全球,号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

梁得所当了8年主编后另起炉灶,离开《良友》。

1930年3月改为影写凹版印刷,质量大为提高,这年8月,第50期篇幅增加至42页,并有3页五彩页。

1938年1-3月因抗战爆发迁往香港。

1939年2月在上海复刊。

1941年9月被日军查封。

1945年一度复刊,后因股东分歧而停刊。

1954年伍联德又在香港复刊,1968年停刊。

1984年《良友》再次复刊,但已远非从前。

1926年2月15日,上海街头。

来往行人从报童手中好奇地接
过一份从未见过的刊物,封面是日后红极一时的女影星蝴蝶。

其中
有大量高质量的照片配上精练的文字,内容涉及新闻和生活的方方
面面。

除了在这些叫卖的孩子手里,没有任何书店或邮局可以买到
它,尽管如此,画报首期却售出7000份--这个当时来说相当可观
的数字。

在以后的近20年中,这本叫做《良友》的杂志逐渐成为
整个上海、中国乃至世界华人界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画报。

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
《良友》诞生之时,整个世界出版界尚无一本类似的图片刊物。

1936年,当美国的《生活》画报自诩为大型综合画报的创始者时,《良友》早已在世界华人圈中风行十年之久。

而《生活》的创刊宗旨中所说“大型的,以图片为主的,便宜的大众刊物。

”恰好是对《良友》最好的概括。

身处读图时代的现代人再度翻开《良友》,不能不叹服于其超前的出版理念。

极具可看性和史料性的内容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新旧制度交替,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良友》用宽广的视角为读者展示各地风土人情,不遗余力地介绍舶来的新事物;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战争形势错综复杂,变幻莫测。

《良友》以迅捷的反应速度报导各国最新的政治局势、风云一时的国际人物。

《良友》的内容几乎囊括了现代杂志关注的所有门类:时政、电影、戏剧、艺术、娱乐、时尚、人物等,这种兼容并包的形式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具可读性。

同时经过80年的岁月沉淀,杂志的图片也已成为宝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在《良友》里,人们看到的是一幅包罗万象的社会风情画卷——战争与和平、生活与艺术,点点滴滴,都印照在《良友》那些历
久弥新的图片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