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三部曲式分析之精华(终止式)
试论复三部曲式创作特点
4.属准备段:插部进入再现部之前,也需要属准备段。但因插 部自身的不稳定性,所以其形态可能与三声中部的属准备段相同, 也可能与整个插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19世纪中叶起,三声中部与插部往往混合在一起,所以19世纪 以后有时将中部统称为“三声中部”,而古典作品却是区分明确的。
四、再现部 1.原样再现:古典主义音乐中应用非常广泛,常不加任何改变地 重复第一部分,至“Fine”让处结束全曲,或中途直接进入尾声。 2.简单再现:通常为变奏再现,比如,仅改变第一部分某种 织体写法,或对旋律作装饰性的处理,和声、调性、调式等不改变 就是常见的简单再现方法之一。这些变奏方法与动力化变奏是一致 的,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变奏的程度及对音乐性格的影响,以不从根 本上改变音乐主题形象为前提。 3.动力化再现:与单三部曲式动力化再现的表现方法完全一 致。但由于复三部曲式的双主题特征,所以动力化再现又常常将中间 部分的主题因素与再现主题结合在一起再现,形成综合性再现部。 五、复三部曲式的引子、尾声和连接 复三部曲式可能出现曲式结构的从属部分,主要是引子、尾声 和连接。 基本曲式的外部扩展,结构可长可短,引子可能相应扩大,甚 至达到乐段规模。再现部结束后的段落,其作用是肯定作品的主要 调性,将整个曲式对比的主题材料加以一定程度的概括。在结构复 杂、规模较大的复三部曲式中,尾声可能也相应很庞大,这时可能会 形成尾声主题,甚至形成音乐的又一次高潮,但这不是典型情况。 六、复三部曲式的变体——复三部—五部结构及双重复三部曲式 在复三部曲式中,中间部分和再现部一起重复或变奏重复一 次,就达到复三部—五部性结构的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三声中部 +再现部+三声中部+再现部。 复三部—五部性结构中,三声中部和再现部的反复通常是联系 在一起的,但反复时,可能在主题材料、和声与调性布局、内部结 构、织体等各方面有所变化,反复时第一部分的缩减变奏极为常见。 双重复三部曲式为五部性结构,既类似于复三部-五部结构, 又类似于回旋曲式。与复三部—五部结构的区别在于中间部分变 奏时,调式调性发生了变化,形成转调变奏;或者是中间部分釆 用了非常强的动力化变奏,既是三声中部的变奏,又产生了新的主 题感,形成了新的三声中部。与回旋曲式的区别在于复三部曲式强 调各大部分之间的对比,各部分段落分明,相互独立,结构比较稳 定、完整,与三声中部之间没有连接部,不同于前后贯穿发展的回 旋曲式。 七、结语 可见,复三部曲式写作技巧具有典型的特征:三个基本部分具 有独立性;外在对比明显,中部较剧烈改变,动力感较强;常有外 部扩展。■
复三部曲式名词解释
复三部曲式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复三部曲式不?复三部曲式啊,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戏剧!主部就像是主角闪亮登场,哇,那叫一个耀眼(比如说贝多芬的开头,那强烈的旋律一下就抓住你了)!然后呢,中部就像是剧情突然转折,变得不一样了,充满了各种新奇的元素(就好像一部电影中间突然出现了一段奇幻的冒险)!而再现部呢,嘿,这就像是主角又回来了,带着之前的辉煌,更加精彩地展现在你面前(像一首歌曲到了高潮部分再次唱响那熟悉的旋律)!
复三部曲式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哦,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魅力。
它能让音乐变得丰富多彩,一会儿激昂,一会儿舒缓,一会儿又神秘莫测(想想看那些经典的交响乐作品,是不是情绪变化多端)。
这就好像是人生啊,有起有落,有惊喜有平淡。
比如说,莫扎特的一些作品中就大量运用了复三部曲式。
那音乐,哎呀,真是让人陶醉(你去听听莫扎特的,感受一下那种美妙的变化)!它能让你一会儿沉浸在欢乐中,一会儿又陷入沉思。
这多有意思啊!
在复三部曲式中,每个部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主部奠定了基础,中部带来了变化和挑战,再现部则给人一种圆满和回归的感觉。
这难道不像我们做事吗?先有个目标,然后遇到困难去克服,最后达成目标那种满足感(就像你努力学习终于考了个好成绩一样)。
复三部曲式就是这样神奇,它让音乐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
它是音乐创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无数音乐家为之着迷,也让我们这些听众能享受到无比美妙的音乐体验。
所以啊,复三部曲式真的超级重要,超级有趣,你可一定要好好了解一下哦!。
曲式常识之复三部曲式
曲式常识之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是复杂化的三部曲式,包含三部分,两端部分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
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
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单二部或单三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复三部曲式的知识,欢迎阅读。
什么是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复合再现三部曲式)是复杂化的三部曲式,包含三部分,两端部分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
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
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单二部或单三部)。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A)的典型结构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它们通常比在*小曲中有较大发展。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单主题的形式,因为复三部曲式强调的是中间部分与两端部分的对比,第一部分即便是对比主题的三部曲式,两主题的对比程度也小于第一部分与中间部分的对比。
第二部分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即中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1、中部为三声中部或*部(B)2、中部为展开部(R)3、中部为连接部(T)4、中部为第一部分材料的发展(A’)5、合成*中部(浪漫派作曲家)(BC,BCD)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往往重复(A)或变化重复(A’)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
中部为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静止的再现。
中部为*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变化的再现。
三声中部Trio原意为三重奏。
后演化为复三部曲式中部的代名词,但不一定包含三个声部。
复三部曲式中具有规范结构(二部、三部曲式等)的中间部分称为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是呈示*的部分,有完整的结构,通常是二部或三部曲式,有时也可以是乐段或复乐段。
三声中部的特点是主题比较平静、稳重,结构较方整,没有不稳定的展开,常与第一部分形成调式、调*的对比。
复三部曲式类型1紧缩的再现部2装饰变奏的再现部3变形的再现部4展开的再现部5综合*的再现部7、复三部曲式各类型的图示A+B+A(A’)A+A1+A(A’)A+R+A(A’)A+T+A(A’)8、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的结构模式(参见参考资料)9、复三部曲式中的对比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往往存在着对比。
复三部曲式
• 首部:单三部曲式或单二部曲式 • 中部:单三二部曲式或段落 • 再现部:首部完全再现或变化再现
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பைடு நூலகம்的不同
• 结构组合 →复: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组成的 →单:乐段 • 规模及复杂程度 →复三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比单三部曲式扩 大、提高了许多,通常会出现全新的对比 主题。 • 重复部分 →复:第三部分几乎总是重复第一部分的内 容。 →单:可能出现三部分各不相同的情况。
复三部曲式 复二部曲式
规范化曲式
• • • • • • • • 一部曲式 单二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 复三部曲式与复二部曲式 回旋曲式 变奏曲式 奏鸣曲式 奏鸣回旋曲式
复三部曲式(三部曲式) 复三部曲式(三部曲式)
§定义及概论 结构
↓
按三部分原则构成 ↓ 每一部分结构为单三部曲式或单二部曲式
对比再现的大型三部结构
谢谢观赏
复三部曲式——精选推荐
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1、概述复三部曲式(复合再现三部曲式)是复杂化的三部曲式,包含三部分,两端部分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
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
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少有⼀个部分是⼤于乐段的结构(单⼆部或单三部)。
2、复三部曲式的第⼀部分第⼀部分(A)的典型结构是单⼆部或单三部曲式,它们通常⽐在独⽴⼩曲中有较⼤发展。
其中⽐较典型的是单主题的形式,因为复三部曲式强调的是中间部分与两端部分的对⽐,第⼀部分即便是对⽐主题的三部曲式,两主题的对⽐程度也⼩于第⼀部分与中间部分的对⽐。
3、复三部曲式的第⼆部分复三部曲式的第⼆部分即中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1、中部为三声中部或插部(B)2、中部为展开部(R)3、中部为连接部(T)4、中部为第⼀部分材料的发展(A’)5、合成性中部(浪漫派作曲家)(BC,BCD)4、复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三声中部(Trio)Trio原意为三重奏。
后演化为复三部曲式中部的代名词,但不⼀定包含三个声部。
复三部曲式中具有规范结构(⼆部、三部曲式等)的中间部分称为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是呈⽰性的部分,有完整的结构,通常是⼆部或三部曲式,有时也可以是乐段或复乐段。
三声中部的特点是主题⽐较平静、稳重,结构较⽅整,没有不稳定的展开,常与第⼀部分形成调式、调性的对⽐。
5、复三部曲式的插部复三部曲式的插部不具有明朗清晰的曲式结构。
⽽表现为⾃由松散的不稳定结构。
插部是展开性的部分,特点是和声和调性不稳定,和声变化频繁;结构不稳定、不完整,主题材料常分裂为乐句、乐节或动机展开;主题材料有时⽐较复杂,有时⽐较统⼀。
以三声中部为中段的复三部曲式中,两端与中部的对⽐多是动与静的对⽐。
以插部为中段的复三部曲式中,两端与中部的对⽐多是静与动的对⽐。
6、复三部曲式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往往重复(A)或变化重复(A’)第⼀部分,因⽽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
中部为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静⽌的再现。
复三部曲式分析报告
复三部曲式分析报告前言在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复三部曲式分析法(也称为三步思考法)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方法。
它通过将问题划分为三个关键步骤,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复三部曲式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和应用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第一步:定义问题在使用复三部曲式分析法时,首先需要明确和定义问题。
定义问题的过程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后续分析的方向和侧重点。
在定义问题时,我们应该确保问题清晰明确,并且能够被具体量化和测量。
例如,假设我们正在考虑为公司推出一款新产品,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该产品的定价。
这是一个明确且可量化的问题,可以作为复三部曲式分析法的起点。
第二步:分析问题一旦问题被定义,接下来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这一步骤旨在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背景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问题,我们可以对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要素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定价问题的例子中,我们需要分析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成本结构等相关因素。
可以进行市场调研、竞争对手分析以及成本估算等工作,以获得足够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第三步:解决问题在完成问题分析后,我们就可以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
这一步骤旨在制定解决方案,并评估各种可能的选择。
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并最终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对于定价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不同的定价策略,如成本加成法、竞争定价法、市场需求定价法等。
然后,我们可以对每种策略进行评估,包括市场反应、利润预测、竞争优势等因素,以确定最佳的定价方案。
应用场景复三部曲式分析法可以应用于各种问题和决策的场景。
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问题,还是组织中的战略决策,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复三部曲式分析法来解决购物决策、职业规划、投资决策等问题。
通过定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步骤,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明智的决策。
复三部曲式
复三部曲式1、概述复杂三部曲(复杂再现三部曲)是一部复杂的三部曲,由三部分组成,两端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
一部典型的复杂三部曲的两端和中间部分形成了对比。
复杂三部曲和单一三部曲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比文章(单一二部或单一三部)大的结构。
2、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a)的典型结构是一部两部或一部三部曲,通常比独立的小曲更为发达。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单一主题的形式,因为复杂的三部曲强调中间部分和两端的比较。
即使第一部分是比较主题三部曲,两个主题之间的比较程度也低于第一部分和中间部分之间的比较程度。
3.复杂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即中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1、中部为三声中部或插部(b)2、中部为展开部(r)3、中部为连接部(t)4.中间部分是第一部分材料的开发(a')5、合成性中部(浪漫派作曲家)(bc,bcd)4、复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三声中部(trio)Trio最初的意思是Trio。
后来演变成复杂三部曲中间的代词,但不一定包含三个部分。
具有规范结构的复杂三部曲(两部、三部曲等)的中间部分称为三声调的中间部分。
三个声调的中间部分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指示性部分。
它通常以两部分或三部曲的形式出现,有时也可以是一段或一段复杂的段落。
三个声调中间部分的特点是主题相对平静稳定,结构相对方正整洁,没有不稳定的发展。
它通常与调式和调性的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5.插入复杂三部曲的一部分复三部曲式的插部不具有明朗清晰的曲式结构。
而表现为自由松散的不稳定结构。
插部是展开性的部分,特点是和声和调性不稳定,和声变化频繁;结构不稳定、不完整,主题材料常分裂为乐句、乐节或动机展开;主题材料有时比较复杂,有时比较统一。
在以三个声调中间部分为中间部分的复杂三部曲中,两端和中间部分的比较主要是运动和静态的比较。
在以插入部分为中间部分的复杂三段式音乐形式中,两端与中间部分的比较主要是静态和动态的比较。
复三部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是一种常见的曲式结构,其组成部分包括三个部分,通常呈现为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的形式。
具体而言,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是较为典型的单主题形式,这一部分通常比在独立小曲中有较大的发展。
第二部分则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包括:
1.中部为三声中部或插部。
2.中部为展开部。
3.中部为连接部。
4.中部为第一部分材料的发展。
5.合成性中部(浪漫派作曲家)。
总之,复三部曲式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单主题形式,第二部分则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形式。
曲式
3. 复三的中部类型:1、集成性指复三部曲式的中部有明显的完满完全终止来划分段落,可以判断出明确的结构类型,调性在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和声动力性弱,材料呈现出明显的呈示性特点,2、展开型指复三部曲式的中部内部没有明确的完满完全终止来划分段落,不能够判断清晰的结构类型,整体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结构团,调性平凡改变,和声动力性强,材料片段化,多采用模进的展开手法,整体体现出非稳定的陈述类型。
14. 结构组织原则:循环(叠部反复出现),循环是多个再现原则的叠加,至少要出现3次叠部,2次插部,来源于欧洲的轮舞曲
15. 早起回旋曲式:18C上半叶,特点a叠部和插部的数量比较多,一般超过3个b叠部和插部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是乐段c叠部和插部对比弱,音乐性格一般比较接近,调性一般都比较温和d叠部进入插部一般都是直接进入,较少用连接过度e这一时期的回旋曲式多表现风俗性的音乐内容,较为简单,质朴。
4. 再现前的准备阶段:属准备,再现前的调性准备;假再现,材料上的准备,指的是在复式结构的音乐中对比展开之后,真正再现之前出现的,采用第一主题的材料,但不在主要的调性上的片段,假再现是真正再现材料上的准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变奏曲式:集中的运用变奏手法,在保持变奏主题的某些特征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改变音乐的其他特征进行变奏,由此获得音乐的发展动力。
6. 变奏曲式的分类:严格变奏(巴洛克时期)a装饰性变奏b固定低音c固定旋律d固定和声,自由变奏(浪漫主义时期)
7. 严格变奏,指变奏的过程中,保持变奏主题的结构规模和类型不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保持主题的旋律骨干音固定低音序进,固定和声序进,固定旋律等方面的要素稳定不变,改变支体等方式获得音乐发展的动力。
8. 装饰性变奏,严格变奏的一种,其特点是在严格变奏的基础上,保持旋律骨干音不变,通过加外音、装饰音,改变音型节奏型等方式来进行变奏。
复三部曲式分析之精华(终止式)
曲式分析各乐句小节数为偶数并成登场关系者,为方整性乐段。
平行乐段两个乐句重复的乐段对比与段两个不重复的乐段三个乐句构成的“呈示——对比——再现”的“三部性”乐段主题发展各阶段的结构功能四句呈现“起承转合”关系的乐段起:呈示,明显的形象特征,并且比较稳定,主题第一次出现。
承:对原始内容的巩固,常用手法是重复,精确的简单重复特别有明显的巩固作用。
转:把陈述的内容加以发展,基本上通过两种方法;A.用展开(包括摸进等)的手法,把主题或其中个别材料加以引申。
B.引进新的对比的主题因素,同时还会配合以调式——和声、音区等变化,造成不稳定的性,并向高潮发展。
上述两种方法常结合运用。
合:结束。
总结。
音乐中决定性的的结束手法是终止,在多声部中,则为旋律及和声的终止,同时节奏作相互配合。
在较大结构中结束时常有主题的再现,即使是找照原重复的再现,也有着对照的作用而具有结束意义。
按照调式、和声的终止式分类终止于原调主和弦——“收拢性乐段”;终止于原调的半终止属和弦——“开放性乐段”;终止于重属调性以完全终止结束——“转调乐段”终止一、终止式的作用乐曲在进行中,由于乐思的发展,形成了乐句、乐段等长短不等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部分,在这些部分的结尾,产生了停顿。
如文学作品的句子一样,用逗号、句号加以区分。
在乐句、乐段停顿处、结束处的典型和声进行,称为终止式。
在大小调和声中,终止式是确定音乐作品句读的重要标志,它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作品调性的核心部分。
结构内部的和声进行亦以终止的进行作为规范,这是大小调和声风格所决定的。
二、终止式的类型终止式分为两大类:稳定终止与不稳定终止。
稳定终止多用于乐段或全曲的结束,有时也用于中间乐句,用稳定的主和弦作结束。
不稳定终止,常用于中间乐句,停留在不稳定的和弦上(属功能和弦为多见)。
根据和声进行的分类,终止式分类:⒈正格终止用Ⅴ—Ⅰ的进行构成稳定终止称为正格终止。
正格终止是古典乐派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
研究报告考研曲式答题分析总结(复三部曲式)精华
考研曲式答题分析性语言方整性结构显得对称、平稳,非方整性结构更显得活泼、灵活,变化丰富,生动形象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适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情绪和富于戏剧性变化的形象。
(造成两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和旋律、节奏等表现因素有关,后者跟乐句长短变化也有密切关系。
)“呼应”关系,体现在和声上:第一句结束在属和弦上,为典型的半终止(音落在短时值的弱拍上,感觉不太稳定),具有开放意义;而第二句则以一个完满的终止式停在了主和弦上(在相对较强的拍子上结束,稳定感较强),具有较强的收拢性。
(旋律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呼应”关系:呼应关系是通过和声和旋律双重作用而实现的。
)在展开中顺着音乐的发展,将原材料加以引申或结合插入新的材料。
结构有时复杂,是由于内容表现的需要,通过结构形式对音乐形象的反作用来强化表现,深化情感,丰富音乐的情趣等,跟某些体裁也有一定联系。
每一部分均为方整性结构,十分对称平衡,旋律清晰,节奏鲜明在移调时改变调性,伴奏织体也随之改变虽然在调性上有更多的变化,但是保持主题形态及结构基本不变有的中部结构稳定,结尾又为开放性,前后连贯一气简单的重复在表现意义上仍是不同的。
起强调、巩固的作用,加深对已陈述的乐思的乐思的感受。
微小的变化使曲调更显丰富活泼音乐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变化重复,造成主题在整个音区的变化,从而给乐思的发展带来新的因素(引起调式、和声功能的变化、对比)(严格摸进和自由摸进)通过和声色彩上的忽明忽暗的变化紧缩模仿带来音乐什么的增加高潮时旋律发展中情感内容最为深刻动人和紧张的时刻,也是使旋律完整统一起来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旋律中都包含着一个不断上升到高潮然后逐渐回落的发展过程。
(高潮时一个区域,结构较为复杂的作品中,高潮往往呈现出多级发展的态势,还要区分主要高潮和次要高潮,并找出它们在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
如整个过程中力度不断增强、节奏越来越密集、音区不断向顶端的最高点或最低点进行、织体不断增厚、以模进为主的逻辑发展等等,形成一个高潮区。
复三部曲式
2021/4/4
7
五、复三部曲式的变体及其它复曲式
• 1、复三五部曲式 (类似单三五部曲式中的变化反复) • 2、复二部曲式 A B C B (相当与有再现单二的
成倍放大)
2021/4/4
8
复三部曲式实例分析曲目
• 1、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二册第105页) • 2、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二册第204页) • 3、贝多芬《第18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一册第87页) • 4、贝多芬《第9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一册第94页) • 5、贝多芬《第4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一册第90页)
2021/4/4
3
二、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结构特征
• 1、首部——一般由派生中部的单二或单三部曲式构成,具 有较稳定的呈示性陈述特征,尾部在主调有完满的全终止。
• 2、中部——有两种类型:
• ①三声中部(Trio)——呈示性中部。(有完整曲式,较稳定)
• ②插部——展开性中部。(无完整曲式,较动荡)
•
两种中部均由新材料构成。
2021/4/4
4
二、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结构特征
• 3、再现部——有两种类型: • ①静止再现——严格再现。包括 Fine D.C • ②动力再现——变化再现。一般表现在:旋律装饰、改变
织体、和声、结构缩减等方面。
2021/4/4
5
三、复三部曲式的复杂化
• 1、倍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的首部已形成小型复三部 曲式。
• 单二或单三 单二或单三 单二或单三
•
或展开性段落 或缩减为乐段
2021/4/4
2
一、概述
• 复三部曲式的主题对比原则是:内部对比弱,外部对比强。
复三部曲式
复三部曲式实例分析曲目
6、柴科夫斯基《四季——八月收获》 (第一册第 页) 、柴科夫斯基《四季 八月收获》 第一册第42页 八月收获 7、肖邦《夜曲》 (第一册第 、肖邦《夜曲》 第一册第101页) 页 8、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册第107页)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第一册第 页 9、比才《卡门序曲》(第一册第119页) 、比才《卡门序曲》 第一册第 页 10、莫索尔斯基《小鸡的舞蹈》(第一册第123页) 、莫索尔斯基《小鸡的舞蹈》 第一册第 页
三、复三部曲式的复杂化
1、倍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的首部已形成小型复三部 、倍复三部曲式 复三部曲式的首部已形成小型复三部 曲式。 曲式。 2、扩大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中部超出单三部曲式结构。 、扩大中部的复三部曲式 中部超出单三部曲式结构。 中部超出单三部曲式结构 3、扩充展开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再现部插入展开性段落。 、扩充展开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再现部插入展开性段落。 再现部插入展开性段落
二、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结构特征
1、首部——一般由派生中部的单二或单三部曲式构成,具 、首部 一般由派生中部的单二或单三部曲式构成, 一般由派生中部的单二或单三部曲式构成 有较稳定的呈示性陈述特征,尾部在主调有完满的全终止。 有较稳定的呈示性陈述特征,尾部在主调有完满的全终止。 2、中部——有两种类型: 、中部 有两种类型: 有两种类型 ①三声中部(Trio)——呈示性中部。(有完整曲式,较稳定) 呈示性中部。(有完整曲式, 三声中部( 呈示性中部。(有完整曲式 较稳定) ②插部——展开性中部。(无完整曲式,较动荡) 展开性中部。(无完整曲式, 插部 展开性中部。(无完整曲式 较动荡) 两种中部均由新材料构成。 两种中部均由新材料构成。
一、概述
复三部曲式分析之精华(终止式)
曲式分析各乐句小节数为偶数并成登场关系者,为方整性乐段。
平行乐段两个乐句重复的乐段对比与段两个不重复的乐段三个乐句构成的“呈示——对比——再现”的“三部性”乐段主题发展各阶段的结构功能四句呈现“起承转合”关系的乐段起:呈示,明显的形象特征,并且比较稳定,主题第一次出现。
承:对原始内容的巩固,常用手法是重复,精确的简单重复特别有明显的巩固作用。
转:把陈述的内容加以发展,基本上通过两种方法;A.用展开(包括摸进等)的手法,把主题或其中个别材料加以引申。
B.引进新的对比的主题因素,同时还会配合以调式——和声、音区等变化,造成不稳定的性,并向高潮发展。
上述两种方法常结合运用。
合:结束。
总结。
音乐中决定性的的结束手法是终止,在多声部中,则为旋律及和声的终止,同时节奏作相互配合。
在较大结构中结束时常有主题的再现,即使是找照原重复的再现,也有着对照的作用而具有结束意义。
按照调式、和声的终止式分类终止于原调主和弦——“收拢性乐段”;终止于原调的半终止属和弦——“开放性乐段”;终止于重属调性以完全终止结束——“转调乐段”终止一、终止式的作用乐曲在进行中,由于乐思的发展,形成了乐句、乐段等长短不等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部分,在这些部分的结尾,产生了停顿。
如文学作品的句子一样,用逗号、句号加以区分。
在乐句、乐段停顿处、结束处的典型和声进行,称为终止式。
在大小调和声中,终止式是确定音乐作品句读的重要标志,它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作品调性的核心部分。
结构内部的和声进行亦以终止的进行作为规范,这是大小调和声风格所决定的。
二、终止式的类型终止式分为两大类:稳定终止与不稳定终止。
稳定终止多用于乐段或全曲的结束,有时也用于中间乐句,用稳定的主和弦作结束。
不稳定终止,常用于中间乐句,停留在不稳定的和弦上(属功能和弦为多见)。
根据和声进行的分类,终止式分类:⒈正格终止用Ⅴ—Ⅰ的进行构成稳定终止称为正格终止。
正格终止是古典乐派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
曲式欣赏与分析
乐曲欣赏分析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信息1班姓名:康佳伟学号:2012210432一、单三部曲式举例:《长江之歌》作曲:王世光作词:胡宏伟分析:A段为前8小节,即前两句歌词。
在A段中除了第二句末端略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第一句的重复。
B段为中间8小节,即中间两句歌词。
乐句起头改用更高的音符,很明显地从上一段进入下一段,前两节提高了三度。
第二句末的“6”音是全曲最高音,将歌曲推向高潮。
A’段为末尾前8小节,即重复段前两句歌词。
除了第二句末端与A段略有不同,其他完全与A段一致。
从以上分析来看《长江之歌》完全符合单三部曲式的特点,充分再现了A段主题乐思,使整首乐曲的形象和结构以及内容保持统一。
二、复三部曲式举例:《G大调小步舞曲》作曲:贝多芬分析:首先为该乐曲的完整图示结构。
A B Aa b c d a b第一部分(A)独立构成单二部曲式,包括前四行,为不带再现的二段体。
主题典雅端庄。
第二部分(B)也是单二部曲式,包括后四行。
主题轻盈活泼,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符合复三部曲式的特点。
第三部分(A)完全再现第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准确再现。
中间部分与两端形成鲜明对比,符合复三部曲式的特点。
三、回旋曲式举例:《献给爱丽丝》作曲:贝多芬分析:《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
主部: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
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
第一插部:B段转到F大调上,出现一个新的曲调,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
主部: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第二插部: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
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
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
表现热烈的情感。
主部: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其结构为ABABC,所以为回旋曲式。
四、奏鸣曲式举例:《贝多芬第十奏鸣曲》作曲:贝多芬分析:呈示部:由弱起的节奏引出8小节的乐句,伴奏在G大调持续上升。
复三部曲式
复三部曲式1、概述复杂三部曲(复杂再现三部曲)是一部复杂的三部曲,由三部分组成,两端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
一部典型的复杂三部曲的两端和中间部分形成了对比。
复杂三部曲和单一三部曲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比文章(单一二部或单一三部)大的结构。
2、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a)的典型结构是一部两部或一部三部曲,通常比独立的小曲更为发达。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单一主题的形式,因为复杂的三部曲强调中间部分和两端的比较。
即使第一部分是比较主题三部曲,两个主题之间的比较程度也低于第一部分和中间部分之间的比较程度。
3.复杂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即中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1、中部为三声中部或插部(b)2、中部为展开部(r)3、中部为连接部(t)4.中间部分是第一部分材料的开发(a')5、合成性中部(浪漫派作曲家)(bc,bcd)4、复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三声中部(trio)Trio最初的意思是Trio。
后来演变成复杂三部曲中间的代词,但不一定包含三个部分。
具有规范结构的复杂三部曲(两部、三部曲等)的中间部分称为三声调的中间部分。
三个声调的中间部分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指示性部分。
它通常以两部分或三部曲的形式出现,有时也可以是一段或一段复杂的段落。
三个声调中间部分的特点是主题相对平静稳定,结构相对方正整洁,没有不稳定的发展。
它通常与调式和调性的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5.插入复杂三部曲的一部分复三部曲式的插部不具有明朗清晰的曲式结构。
而表现为自由松散的不稳定结构。
插部是展开性的部分,特点是和声和调性不稳定,和声变化频繁;结构不稳定、不完整,主题材料常分裂为乐句、乐节或动机展开;主题材料有时比较复杂,有时比较统一。
在以三个声调中间部分为中间部分的复杂三部曲中,两端和中间部分的比较主要是运动和静态的比较。
在以插入部分为中间部分的复杂三段式音乐形式中,两端与中间部分的比较主要是静态和动态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式分析
各乐句小节数为偶数并成登场关系者,为方整性乐段。
平行乐段两个乐句重复的乐段
对比与段两个不重复的乐段
三个乐句构成的“呈示——对比——再现”的“三部性”乐段
主题发展各阶段的结构功能
四句呈现“起承转合”关系的乐段
起:呈示,明显的形象特征,并且比较稳定,主题第一次出现。
承:对原始内容的巩固,常用手法是重复,精确的简单重复特别有明显的巩固作用。
转:把陈述的内容加以发展,基本上通过两种方法;
A.用展开(包括摸进等)的手法,把主题或其中个别材料加以引申。
B.引进新的对比的主题因素,同时还会配合以调式——和声、音区等变化,造成不稳定的性,并向高潮发展。
上述两种方法常结合运用。
合:结束。
总结。
音乐中决定性的的结束手法是终止,在多声部中,则为旋律及和声的终止,同时节奏作相互配合。
在较大结构中结束时常有主题的再现,即使是找照原重复的再现,也有着对照的作用而具有结束意义。
按照调式、和声的终止式分类
终止于原调主和弦——“收拢性乐段”;
终止于原调的半终止属和弦——“开放性乐段”;
终止于重属调性以完全终止结束——“转调乐段”
终止
一、终止式的作用
乐曲在进行中,由于乐思的发展,形成了乐句、乐段等长短不等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部分,在这些部分的结尾,产生了停顿。
如文学作品的句子一样,用逗号、句号加以区分。
在乐句、乐段停顿处、结束处的典型和声进行,称为终止式。
在大小调和声中,终止式是确定音乐作品句读的重要标志,它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作品调性的核心部分。
结构内部的和声进行亦以终止的进行作为规范,这是大小调和声风格所决定的。
二、终止式的类型
终止式分为两大类:稳定终止与不稳定终止。
稳定终止多用于乐段或全曲的结束,有时也用于中间乐句,用稳定的主和弦作结束。
不稳定终止,常用于中间乐句,停留在不稳定的和弦上(属功能和弦为多见)。
根据和声进行的分类,终止式分类:
⒈正格终止
用Ⅴ—Ⅰ的进行构成稳定终止称为正格终止。
正格终止是古典乐派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
⒉正格半终止
用Ⅴ构成的不稳定终止称为正格半终止。
⒊变格终止
用Ⅳ—Ⅰ的进行构成的稳定终止为变格终止。
提示:变格终止在古典时期较少使用,浪漫派与民族乐派使用较多。
⒋变格半终止
用Ⅰ—Ⅳ的进行构成的不稳定终止,称为变格半终止。
⒌完全终止
以Ⅳ-Ⅴ-Ⅰ(全功能)的进行构成的终止称为完全终止。
提示:完全终止是正格终止的另一种形式。
⒍补充终止
补充终止作为段落结束的附加部分,在正格终止或完全终止之后,用变格进行Ⅳ-Ⅰ作补充,构成补充终止。
提示:补充终止属于结构外部扩充,可使乐思表达完整。
⒎阻碍终止
用Ⅵ级(或Ⅳ级)代替主和弦构成的终止称为阻碍终止。
阻碍终止在古典乐派、浪漫派作品中多见。
阻碍终止推迟了主和弦的出现,产生了继续发展的动力。
提示:阻碍终止属于结构内部扩充,是乐曲发展的一种手段。
⒏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
稳定的终止根据其终止的条件,可分为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
半终止因其本身就是不完满的,所以不能再作完满与不完满的划分。
完满终止一般要具备下列条件:
⑴由四五度关系的和弦构成,使用原位;
⑵结束的主和弦处在强拍、原位、根音旋律位置。
缺少上述条件之一者即为不完满终止。
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的使用,要根据作品表现的内容来确定。
结束终止一般用完满终止,中间的稳定终止可用不完满终止。
三、作品中使用终止的一般情况
作品中的终止形式,千变万化,不论哪种形式,哪种手法,都应体现形式的变化和
内容、风格的统一。
乐段是构成曲式的最小单位,是更大曲式的基础,说明乐段终止的使用具有典型意义。
典型的乐段是由两句或四句构成的。
⒈两句式乐段
此类乐段分为上下两句,上句通常使用半终止,下句使用稳定的终止,形成呼应关系。
提示:上句结束在属和弦各音上(Ⅴ、Ⅶ、Ⅱ),用正格半终止;上句结束在下属和弦各音上(Ⅳ、Ⅵ、Ⅰ),用变格半终止;下句的主和弦前出现属和弦各音(Ⅴ、Ⅶ、Ⅱ),用正格终止;下句的主和弦前出现下属和弦各音(Ⅳ、Ⅵ、Ⅰ),用变格终止。
⒉四句式乐段
四句式乐段可分为双平行乐段、起承转合等结构的乐段。
可根据乐段的结构来考虑终止式布局,可使用呼应、对比等手段安排终止式。
如果前后乐段相对部分终止相同,则为乐段重复。
也有的复乐段,前乐段是用完满的终止结束,后乐段结束则用开放性收束或转调。
比主题,在复三部曲式中,没有引子的情况常有,但往往有尾声。
乐段的复杂化手法主要有扩充和缩减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