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文言文词类活用吧!文言文词类活用篇1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

(意动用法)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真题与答案

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真题与答案

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5页。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随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到试卷规定的位置上,并将姓名、考生号、座号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除其他答案标号,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答题必须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余秋雨的散文《洞庭一角》中,被看做“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的是()A 人文关怀B 科举制度 C.贬官文化 D.山水情怀2.《文学的趣味》是朱光潜的文章。

以下不属于...该文观点的是()A 对于一章一句的欣赏可以见出一个人的一般文学趣味B.文艺上的好恶和道德上的好恶往往不同,它更加强烈深固C.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D.要弥补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唯一的方法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3.以下关于林语堂的《失败了以后》的说法错误..的是()A.以自我为中心,格调闲适B.构思精巧,立意新颖C.语言精辟,富有哲理D.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4.《聊斋志异》是一部()A 散文集 B.短篇小说集 C.戏曲故事集 D.民间故事集5.莎士比亚极力塑造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A.人文主义者形象B.理想主义者形象C.行动主义者形象D.利己主义者形象6.《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作品,这里的“书”是()A书记 B.书籍 C书信 D.上书7.我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核心分别为()A“义”和“礼” B.“道”和“德” C.“道”和“仁” D.“智”和“仁”8.《游园》中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和“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所用的修辞手法分别是()A 拟人对偶 B.双关用典 C 比喻通感 D.借代对比9.《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是贾平凹为妹妹过生日写的信。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材料之一——词类活用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材料之一——词类活用

三、释词题(本大題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姜氏何厌之有? 17.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18.窈究淑女,君子好逑。 19.尔来四万八千岁。 20.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 21.强公室,杜私门。 22.故言必有三表 23.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24.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25.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例:少时,一狼…其一犬坐于前(《狼》) 像狗一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像一翅样膀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
像狗马那样
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席方平》) 像羊和狼那样
鱼食鲸吞,蝼蚁之微生可悯(《席方平》)像鱼和鲸那样
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像对待兄长一样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C.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苏武传》)
D.臣窃独过之。(《驳<复仇议>》) 填空题: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它是错误”
30.“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昭王求
士》)中的“市”字的意思是 。 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2013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乃、则、焉”共10个) 3.句式:《考试要求》:分辨和掌握判断句、被动句、 倒序句等特殊句式的用法
实词: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二、山东省专升本试题长什么样
2019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2019年)以下不属于《苏武传》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 A.羝乳乃得归 B.王必欲降武 C.屈节辱命 D.汉亦留之以相当
四、名词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备考材料——词类活用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备考材料——词类活用

(2017年)三、释词题(解释加点词,本大题共IO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驳(复仇议)》) 2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3.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24.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汉书·苏武传》) 2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6.“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 2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 28.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史记·管晏列传》) 2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30.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谏逐客书》) 四、翻译题(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史记·管晏列传》) 3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谏逐客书》) 3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 35.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留侯论》) 2017年,释词与
1.专升本古诗文到底有多重要
2.文言实词的考点 3.词类活用试题长什么样
4.典型的几类词类活用
5.其它活用现象 6.训练
1
1.看篇目
(2017年)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论语》的基本文体是 A.对话体韵文 B.论述体散文 C.叙事体韵文 D.语录体散文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结构的基本线索是 A.江水的流动过程 B.月亮的生落过程 C.花林的空间变换 D.白云的飘浮显隐 2017年考题,选择 3.白居易《长恨歌》的体裁属于 题10题古诗文占5题,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七言排律 D.七言绝句 占比50% 4.下列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A.辛弃疾 B.陆游 C.苏轼 D.柳永 5.李清照的《醉花阴》是一首 A.咏物词 B.写景词 C.言志词 D.闺怨词 6.在《文学的趣味》一文中,朱光潜认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 缺”,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知上有欠缺”表现的是 A.自以为知 B.根本不知 C.知得不正确 D.知得不周全 7.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体裁是 A.诗歌 B.散文 C.小说 D.戏剧 8.下列不属于《围城》中的人物是 A.方鸿渐 B.孙柔嘉 C.岳之峰 D.苏文纨 9.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的 A.古巴 B.墨西哥 C.美国 D.巴西 10.下列不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是 A.《麦克白》 B.《李尔王》 C.《哈姆雷特》 D.《罗密欧与朱丽叶》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文档物超所值)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文档物超所值)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第一课天之道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4.背诵、默写全文5.主题思想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常识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二、论证方法: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三、修辞手法: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四、成语演化:1.既来之,则安之2.分崩离析3.祸起萧墙4.开柙出虎5.季孙之忧6.大动干戈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五、重点字词1.过:动词,责备2.与:语助词六、通假字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七、特殊句式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 3.止: 例句出处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 4.见: 例句出处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见解、见识 5.过: 例句出处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第三课《国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识1.孟子的主张、地位2.《孟子》作品的作者、特点3.孟子散文的特点二、论证方法1.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2.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修辞手法1.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排比)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常用文言虚词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之:a) 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 [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

姜氏欲之b) 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c) 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d) 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e)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f)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例] 姜氏何厌之有其是之谓乎我之谓也(《秋水》)g)动词,译为“到”、“往”[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其:a) 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 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c) 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d)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e) 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

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

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

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马伶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知识点总结——席方平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知识点总结——席方平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席方平》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隶率出北门,指示归途,反.身遂去。

“反”同“返”,返回2.请反.见王,王如令我自归,亦复何劳相送“反”同“返”,返回二、词类活用1.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名作状2.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衙,名作动,升堂3.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使……直,伸冤,使动用法4.席至邑,备受械梏..名作动,指酷刑折磨5.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名作动6.愤啼不乳.,三日遂殇名作动,吃奶7.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

名作状4.斧.敲斤.斫,妇子之皮骨皆空。

名作状5.鱼.食鲸.吞,蝼蚁之微生可悯。

名作状6.只宜公门修行,庶还.落蓐之身还,使……还,使动用法7.宜籍.羊氏之家,以赏席生之孝名作动,查抄没收8.其神聪明正直,诉之当有灵异..形作名,灵验奇异的效果9.其父名.廉,性戆拙名作动,名字叫10.冥.行百余里,至郡名作状,在晚上11.炽火..其下,床面通赤烧旺火,名作动12.而乃繁缨棨...[q..ǐ.].戟.,徒夸品秩之尊名作动,装饰马匹,威武仪仗13.乃上下..其鹰鸷之手抬高,压低14.三年间,良沃..遍野形作名,良田三、古今异义指示..归途,反身遂去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下的命令四、特殊句式1.席方平,东安人。

判断句2.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

见……于,被动句3.我将赴地下,代[其]伸冤气耳。

省略句4.其父已收[于]狱中。

被动句(收),省略句5.至狱门,遥见父卧[于]檐下省略句6.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摧残,被摧残,甚,状语后置7.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之]以千金省略句8.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判断句9.闻鬼曰:“壮哉此汉!”主谓倒装10.席念阴曹之昧暗尤甚于阳间,奈无路可达帝听状语后置11.世传灌口二郎为帝勋戚判断句12.窃喜二隶已去,遂转身南向宾语前置13.汝志诚孝。

判断句14.鬼子胡为者!宾语前置15.因犯卤簿,为前马所执被动句16.官府十余员,迎谒[于]道左。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词类活用知识汇总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词类活用知识汇总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古诗文词类活用汇总1.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惊,使动用法,使……受惊吓。

2.爱共叔段,欲立之。

(《郑伯克段于鄢》)立,使动用法,使……立为太子。

3.今京不度,非制也。

(《郑伯克段于鄢》)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郑伯克段于鄢》)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的东西。

7.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8.隧而相见。

(《郑伯克段于鄢》)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9.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启,为动用法,为……开启城门10.既而悔之(《郑伯克段于鄢》)悔,为动用法,为……后悔1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燕昭王求士》)诎:使……屈北:面向北,名作状12.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昭王求士》)13.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燕昭王求士》)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向……学习14.燕兵独追北(《燕昭王求士》)北:动词作名词,败逃的人、军队15.岂远千里哉(《燕昭王求士》)远:意动用法,以……为远16.桓公北征山戎(《管晏列传》)名作状,向北17.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晏列传》)怒,为动用法;名作状,向南18.将顺其美(《管晏列传》)形作名,(君子的)美德19.匡救其恶(《管晏列传》)形作名,(君子的)缺点20.齐桓公以霸(《管晏列传》)名作动,称霸21.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管晏列传》)名作动,穿2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晏列传》)名作动,处在……之下23.然孔子小之(《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24.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25.贵轻重(《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26.晏子怪而问之(《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奇怪27.富国强兵(《管晏列传》)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使……强28.管仲因而信之(《管晏列传》)动词使动用法,使……守信用29.邵忽死之(《管晏列传》)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死30.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晏列传》)动词为动用法,为……发怒31.单于壮其节(《苏武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词类活用(修订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词类活用(修订版)

2016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释词:
名词作动词
2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名词作状语
2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
23.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管晏列传》)
翻译:
名词的意动用法
30.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动动词用的法使
3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乃、则、焉”共10个) 3.句式:《考试要求》:分辨和掌握判断句、被动句、 倒序句等特殊句式的用法
实词: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二、山东省专升本试题长什么样
2019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2019年)以下不属于《苏武传》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 A.羝乳乃得归 B.王必欲降武 C.屈节辱命 D.汉亦留之以相当
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动词的使动用法

9.寡人将谁朝而可?(《燕昭王求士》)
名词作动词
翻译题:
名词作状语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 名词的使动用法
找找有没有活用的词?应该如何解释?
一、考纲是怎么要求的
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 言现象, 具备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大学语文(公 共课)考试要求》
语言知识侧重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言实词考核,要求考 生能解释文言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特别要注意那些古今意义有所不 同的词语,掌握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 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等);文言虚词考核,要求考生能辩识“之、 其、者、所、以、于、而、乃、则、焉”等常见的文言虚词在不同语 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文言句式考核,要求考生能够分辨和掌 握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等特殊句式的用法。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李春贵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规定的10个文言虚词:之(354个)其(109个)者(118个)所(64个)以(138个)于(100个)而(156个)乃(21个)则(50个)焉(12个)本材料收集整理了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中规定的16篇古诗文中出现的包含以上10个文言虚词的所有例句。

之(354个)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郑伯克段于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郑伯克段于鄢》)()既而悔之.。

(《郑伯克段于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公问之.,对曰(《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郑伯克段于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公从之.(《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燕昭王求士》)()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燕昭王求士》)()()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燕昭王求士》)()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燕昭王求士》)()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燕昭王求士》)()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昭王求士》)()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燕昭王求士》)()()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燕昭王求士》)()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通假字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通假字

38.请毕今日之驩(《苏武传》) 39.且单于信女(《苏武传》) 40.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先秦诸子语录》)
“驩”通“欢”,欢聚 “女”通“汝”,你 “共”通“拱”,环绕
41.举笃敬,兴孝弟(《先秦诸子语录》)
“弟”通“悌”,尊敬兄长
42.民恶忧劳,我佚乐之(《先秦诸子语录》)
“佚”通“逸”,安逸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郑伯克段于鄢》)
“参”通“三”,表示数量
5.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辟”通“避”,躲避,避开
6.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厌”通“餍”,满足
7.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帅”通“率”,率领
8.无庸,将自及(《郑伯克段于鄢》)
“庸”通“用”,必要,需要
(2017翻译)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留侯论》) 通“猝”,突然
(2016释词)不顾恩义,畔主背亲(《苏武传》) 通“叛”,背叛
(2010、2016释词)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通“餍”,满足
(2015翻译)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 通“餍”,满足
(2015释词)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管晏列传》) 通“源”,源头
(2007年翻译)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
通“猝”,突然
(2011年释词)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燕昭王
求士》)
“诎”通“屈”,委屈;“指”通“旨”,意旨
(2011年翻译)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
43.昔缪公求士(《谏逐客书》)
“缪”通“穆”,秦穆公
44.而陛下说之(《谏逐客书》)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及常考文言文句子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及常考文言文句子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及常考文言文句子一、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

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关知识,一起来了解下。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知识梳理】◎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古诗文重点实词词义汇编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古诗文重点实词词义汇编


4.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席方平》)
5.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长恨歌》) 只要
6.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红楼梦》)
但 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但是
只要
只管,尽管
只要
1.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
抵消,抵押
2.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 3.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 4.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先秦诸子语录》) 5.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谏逐客书》)
气度,度量
度过,飞越
度过,飞越
度过
1.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管晏列厌传恶》,)讨厌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管晏列传》) 4.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苏武厌传恶》,)讨厌 5.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先秦诸子语录》) 6.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罪也恶(,《不先良秦行诸为子,语此录指》错)误
13.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长恨歌》) 顺从,听从
14.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15.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跟随,随从 跟随,随从
参与
堂房亲属
1.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 只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蜀道难》)
3.但见路有行人,便问城邑(《席方平》)
趁着;利用
用以计算车子的量词,辆 四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2.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
清除,去掉
3.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先秦诸子语录》殿)阶 4.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驳复仇议》)

2018年最新专转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阅读历年真题解析

2018年最新专转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阅读历年真题解析
D、错。使:让。
22.对“藏署,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的理解, 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把渔网藏起来不再滥捕,不如把渔网放在里革身 边,使里革不忘去规劝宣公。 B.收藏好被剪断的渔网,不如将里革安置在宣公身 边,使宜公不忘里革的规劝。
C.把渔网藏起来不再滥捕,不如将渔网放在里革身 边,使宣公不忘里革的规劝。 D.收藏好被剪断的渔网,不将里革安置在宣公身边 ,使里革不忘去规劝宣公。
· 我行其野》 (4) 又如:畜爱(养育爱护)。 (5) 培养;培植 [cultivate]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 大畜》 (庾)翼尝荐温于明帝曰:“桓温少有雄略,愿陛 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晋书》 (6) 又如:人逸马畜 (7) 顺从,驯服 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
最新专转本大学语文 文言文阅读题
2018年文言阅读真题解析
(二)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完成第20-23题。 里革断罟匡君 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②,曰 :“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 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 也③。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 鱼鳖,以为夏槁,助生阜也④。
B、畜功用也。作动词而非名词。
xù 〈动〉 (1) 饲养 [禽兽] 畜鸟者则勿佛也。——《礼记· 曲礼》 (2) 又如:畜置(饲养)。 (3) 养育;天下谁畜之。——《左传· 哀公二十六 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孟子· 梁惠王上》 鸡豚狗彘之畜尔不畜我,复我邦家。——《诗· 小雅
20、A错。登:捕捉。
1.上,升:~山。~车。~门。~天。~台。~场 (chǎng)。~高。~攀。~临。~科。~程。 ~堂入室。 2.踩,践踏,脚向下用力:~踏。踢~。 3.记载:~记。~报。~载。4.谷物成熟:~岁( 丰年)。五谷丰~。 5.立刻:~时。“~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6.进:~崇(进用推崇)。7.方言,穿:~上靴子 。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特殊句式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特殊句式
句子结构图示
形容、数量、名、代
状 语
定 语
主语
时、地、 介宾短语
名、代
形容、副
形容 形容、数量、名、代
状 语
谓语
补 语
定 语
宾语
形容、动
名、代
1949年,伟大的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了腐朽的蒋家王朝。 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古汉语特殊句式结构图示
状 语
定 语
主语
状 语
谓语
补 语
主谓倒装
2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
父》)
被,被动句
四、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
仲之谓乎?(《管晏列传》)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定
3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语后置句 3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判断句
三、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 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 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中,“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 作判断词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
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谏逐客
书》)
定语后置句
213年考题
四、翻译题(每题2分,共10分)
被动句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
齐王纳谏》)
省略“于”
判断句
4.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在专升本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实词和虚词是重要的考点。

掌握好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文意、准确答题至关重要。

实词,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指“我”,“身”指“自身”。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

像“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是“驻军”的意思。

形容词用于描绘或修饰名词、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

例如“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形容“花草鲜艳美丽”。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

量词则是表示计算单位。

代词则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

实词的理解和积累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多读多记。

比如常见的实词“爱”,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意为“疼爱”;在“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则表示“喜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是“爱惜”的意思。

再来说说虚词,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

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而”字用法多样,可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表承接,“觉今是而昨非”;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之”的用法也不少,作助词,有“的”的意思,像“小大之狱”;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作《师说》以贻之”;作动词,“辍耕之垄上”,意为“到……去”。

“以”作介词,可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承接,“樊哙侧其盾以撞”;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

“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战于长勺”“青,取之于蓝”“苛政猛于虎也”。

专升本语文词类活用

专升本语文词类活用

通假字必背《季氏将伐颛臾》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通“拾”,撇开)《谏逐客书》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通“纳”)2.而陛下说之(通“悦”)3.西蜀丹青不为采(通“彩”,彩饰)4.说耳目者(通“悦”),缀着)1.庄公寤生(通“牾”,逆着、倒着)2.姜氏何厌之有(通“餍”,满足)3.不过参国之一(通“三”)4.焉辟害(通“避”,避开)5.无使滋蔓(通“毋”,不要)6.无生民心(通“毋”,不要)7.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通“率”)8.段不弟(通“悌”,指恭敬、顺从兄长)9.食舍肉(通“捨”,放着)10.阙地及泉(通“掘”,挖掘),给予)1.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通“尔”,你们)《氓》1.氓之蚩蚩(通“嗤嗤”,嬉笑的样子)2.匪来贸丝(通“非”)3.于嗟鸠兮(通“吁嗟”,感叹词)4.犹可说也(通“脱”,解脱)5.不可说也(通“脱”,解脱),边)1.宁可共载不(通“否”)2.罗敷前置辞(通“致辞”,答话))1.橘徕服兮(通“来”)2.曾枝剡棘(通“层”)3.圜果抟兮(通“团”,圆圆的/通“圜”,环绕)),停止),佳肴)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凭依)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通“已”,停止)选读《寡人之于国也》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须发斑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秋水》1.不辩牛马(通“辨”)使动/意动必背《季氏将伐颛臾》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2.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谏逐客书》1.来邳豹、公孙(使```来)2.强公室(使```强大)3.娱心意(使```娱乐)4.故能明其德(使```德明)5.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完成事业)《郑伯克段于鄢》1.惊姜氏(使```受惊)6.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使```多;使```安定)《前赤壁赋》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3.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选读《大同》1.以正君臣(使```正常)2.以笃父子(使```纯厚)3.以睦兄弟(使```和睦)4.以和夫妇(使```和谐)5.亲其亲(以```为亲)6.不独子其子(以```为子)```为贤)闻)1.及凯旋而纳之(使```收藏)2.忧劳可以兴国(使```兴盛)```灭亡)1.食以草具(给```吃)2.食之(使```食)3.高枕而卧也(把```垫高)4.于是梁王虚上位(使```虚)5.左右以君贱之也(以```为低贱)6.孟尝君客我(以```为客)7.孟尝君怪之(以```为怪)8.孟尝君怪其疾也(以```为怪)```为子)1.引绳而绝之(使```断开)2.贼以刃胁降巡(使```投降)3.又降霁云(使```投降)```为乐)1.则起而入之(使```进入)```为耻)```为耻)晦暗)1.中军置酒饮归客(用酒食款待)n→v必背《上善若水》1.心善渊(保持沉静)2.与善仁(保持真诚有爱)3.言善信(恪守诚信)4.政善治(治理国家)5.事善能(发挥才能)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繁殖增多)选读《寡人之于国也》1.填然鼓之(击鼓)2.树之以桑(种植)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4.然而不王者(称王)1.臣少多疾病(生病)2.且臣少仕伪朝(做官)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本源)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3.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起来)1.以膏泽斯民(给予恩惠)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冯谖客孟尝君》1.冯谖客孟尝君(做门客)2.衣冠而见之(穿衣戴帽)1.则甘言媚词(说甜言蜜语)2.袖金以私之(袖子里藏着)3.起则上所上寿金(献上)必背《谏逐客书》1.西取由余于戎(向西)2.东得百里奚于宛(向东)3.西并巴蜀(向西)1.旦视而暮抚(在早晨;在晚上)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一天天地)选读《秋水》1.顺流而东行(向东)2.东面而视(朝东)《陈情表》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在外面)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在里面)3.则刘病日笃(一天比一天)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犬马一样)《五代史伶官传序》1.负而前驱(向前)2.一夫夜呼(在夜里)3.乱者四应(在四面)4.仓皇东出(向东)《冯谖客孟尝君》1.晨而求见(在早晨)2.迎君道中(在半路)1.夜披衣坐(在晚上)2.南面召见(向南)必背《郑伯克段于鄢》1.有献于公(献上的东西)《种树郭橐驼传》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观赏游玩的园林)《陌上桑》1.坐中数千人(座位)选读《五代史伶官传序》1.泣下沾襟(泪水)2.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冯谖客孟尝君》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吃的东西,用的东西)《张中丞传后叙》1.及其无救而且穷也(救兵)Adj→v必背《前赤壁赋》1.不知东方之既白(天色发白,天亮)选读《秋水》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2.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陈情表》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五代史伶官传序》1.乱者四应(作乱)《张中丞传后叙》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弄领会)2.不能细也(问的很仔细)《报刘一丈书》1.相公厚我(厚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去时雪满天山路(铺满)选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雨雪:
翻译题: 1.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名词作动词 数词作动词, 存在两属情况
3.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子春秋》) 名词作动词
2009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5.“隧而相见”中的“隧”是名词活用为

名词作动词
三、释词题(每题1分,共10分)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作动词
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
四、翻译题(每题2分,共10分)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形容词作名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8.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谏逐客书》)
29.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燕昭王求士》)
2014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选择题: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 )。 A.单于壮其节(《汉书·苏武传》) B.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C.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 D.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诗经·小雅·采薇》)
2012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三、释词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四翻译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形容词作动词
1.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
请一切逐客。"(《谏逐客书》)
形容词作动词
3.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2007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8.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上邪》) 雨: 名词作动词
四、翻译(每句3分,共9分)
2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
名词作动词
2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 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形容词作动词,宣扬
12.“蚕食诸侯”中的“蚕”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
A.方位或处所 B.工具或凭借 C.态度
(D)
D.比喻
2008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三、词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5分) 16.来丕豹、公孙友于晋。来: 18.辟邪说,难壬人。难: 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言献媚的坏人 19.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苏武传》)斗: 动词的使动用法 四、翻译(每小题3分,共9分)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作动词
2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 23.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管晏列传》)
翻译:
30.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3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动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作动词
形容词作动词
2015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选择题: 4.“却宾客以业诸侯”中的“业”是名词活用为( A )。 A.使动用法 翻译题: B.意动用法 C.状语 D.表示方位与处所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亟:立即
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谏逐客书》)
却:表转折 动词的使动用法
C.单于使使晓武。(《汉书·苏武传》) 使:派遣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而:而且
14.以下各句中的“过”字,意思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留侯论》)
D
)。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C.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苏武传》) D.臣窃独过之。(《驳<复仇议>》) 填空题: 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它是错误” 30.“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昭王求士》)中的“市”
字的意思是

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2013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释词题:
2011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形容词作动词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
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 4.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燕昭王求士》) 动词的使动用法 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9.寡人将谁朝而可?(《燕昭王求士》) 翻译题: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
28.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史记·管晏列传》)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翻译: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谏逐客书》) 名词作动词
2016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释词: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名词的意动用法
2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名词作状语 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名词的使动用法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
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名词作动词
2010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释词题: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王: 名词作动词
一、考纲是怎么要求的
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 现象, 具备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要求》
二、山东省专升本试题长什么样
2017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释词:
23.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24.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汉书·苏武传》)
2006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三、词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5分)
17.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燕昭王求士》) 市: 名词作动词
四、翻译(8分)
22.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涂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 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