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行为
居民储蓄行为的再解释: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关 键 词 : 蓄 行 为 ; 恩 斯 消 费 理论 ; 命 周期 持 久 消 费 理论 储 凯 生
一
、
问题 提 出与 文 献 回顾
率 以及 与 之 相 伴 的 高 投 资率 等 问题 。王 德文 (04 等 从 人 口 20 ) 结构 转变 的角 度 , 析 了 我 国 高 储 蓄 率 的原 因 , 分 结果 表 明 , 人 均 收 入 水平 及 其 增 长 速 度 是 决 定 储 蓄 率 高 低 的 主要 因素 , 人
配 偶 而进 行 竞 争 性 储 蓄 ) 。可 见 , 们 大 多 是 从实 证 的 角 度探 他 讨 影 响储 蓄率 的 因素 。 且 使 用 的数 据 基 本上 是 17 后 的 并 9 8年 数 据 。本 文 中 , 们试 图在 生命 周 期 持 久 收入 假 说 框 架下 , 我 对 各 个 时 期 的居 民储 蓄 行 为 做 一 个 统 一 的解 释 ,并从 实 证 的 角
养 比之 间 存 在 正 相 关 关 系 。 We 和 Z ag 2 1 ) 为 传 统 观 i h n (0 0 认 点 不 能 充 分解 释 中 国居 民的 高储 蓄率 现 象 .发现 男 女 性别 比
例失调 ( 男多 女 少 ) 解 释 高 储 蓄 率 的 重 要 因素 ( 性 为 寻 找 是 男
度 寻找 支 持 。
有 效 的 拉 动 内需 政 策 提 供依 据 。 图 1是 15 0 9年 我 国居 民 家 庭 储 蓄 率 和 人 均 收 入 932 0
水平 ( 折合 为 15 9 3年 物 价 水 平 ) 。我 们 可 以看 到 以 下几 个 特
征 : 是 , 15 一 从 9 3年 到 17 9 8年 , 均 收 入 水 平 低 速 增 长 的 同 人 时 . 民 家 庭 储 蓄 率 由 72 %下 降 到 47 % ; 是 , 17 - 居 . 6 . 5 二 从 98 19 9 4年 。 均 收入 水 平 和居 民家 庭 储 蓄 率 都表 现 出 上 升 的趋 人 势 . 民家 庭 储 蓄 率 由 47 %上 升 到 3 . % ; 后 , 19 - 居 . 5 35 最 7 从 94 20 0 9年 . 经 济 高 速 增 长 的 同 时 , 民家 庭 储 蓄 率 由 3 . % 在 居 37 5 快 速 下 降 到 2 .9 居 民家 庭 储 蓄率 所 表现 出来 的这 种 波动 38%。 性 . 否 隐含 着 某 中 内 在 的 、 致 的 逻 辑 关 系 , 将 是 本 文研 是 一 这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因素分析
济发展 提供 了有 力 的资金 支持 ,为我 国金融 环境 的稳 健运 行提供 了保 障 。但是 ,高储 蓄行 为 的弊端也 随之 凸显 。 近 些年来 ,我 国居 民不 断下 降 的平 均消 费倾 向伴 随着高储 蓄 的发生 而 长期存 在 。在 我 国这种 经济增 长需 要 消费需求 来 拉动 的情况 下 ,储蓄 高增长 现象 实非 政策 当局所 乐见 。 由 于高储 蓄 的存在 ,使 得 投资 需 求 和净 出 口拉 动 经 济 增 长 , 进而形 成 了经济 运行 的 内在 不稳 定性 。此外 ,由于居 民 的 高储 蓄增加 了商 业银行 的风 险 ,这是 因为在 中国居 民储 蓄 存 款 主要形 式是 银行存 款 。风险 向银行 的集 中阻 碍 了整 个 金融 系统 和 国民经济 的快速 发展 。另外 ,由于高储 蓄 的存 在 ,居 民用 于消 费 的资 金有 限 ,影 响 了整 体 的消 费水 平 , 使 得居 民的福利 水平受 到 限制 。
纪艳香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因素分析
市场 调 研
影 响 我 国居 民储 蓄 行 为 因素 分 析
纪 艳 香
( 云 南财 经 大 学 财 政 与经 济 学 院 ,云 南 昆明 6 5 0 2 2 1 )
[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经 济快速 发展 ,居 民储 蓄呈现 出很 明显 变动 。本 文 分析 了影 响居 民储 蓄 变动 的主要
2 我 国储蓄 现状
2 . 1 中国居 民储 蓄额 的变 化 中国居 民收入分 配格 局 自经济 体制 改革 以来发 生 了巨 大变 化 。其 中变 化 之 一是 其 在 国 民 收入 所 占比 重 明 显 提 高 。所 以 ,居 民的 消费和储 蓄 等经济 活动 对经 济发 展的 意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对货币政策信息的反应探析
o e ma r ~ c n my r sd n s t e u i t n fn t n lma r - o t 1 T e p l y ma i g a d h u e od s vn no mai n ft c o e o o , e i e ti h h mae e d o a i a c o c n r . h o i - k n n o s h l a i g i f r t h o o c o
A s at I hn , o shl aigiama r a eoea f nn i sesT ehg a f o shl aigo e bt c: nC ia hueodsv j r i t vr l a c l st h i rt o ueodsv nt r n s o p tn h lo f i aa . h e h n h
费对经济 调控的反应迟 钝 ,同时由于相关保障制度不 健 全 ,居 民承受着过 多的 医疗 、教育 等方 面的压力 ,
d tc ig o e c n r lb n n Ch n r a g d b h n , i h r s lsi h a d e c in o o s h l a ig t u r n y p l y ee t ft e t a k i i a a e lg e e i d wh c e u t n t e t r y r a t fh u e od s v n o c re c oi n h a o c i fr t n a d f r e a e st e a t ia e u lcma a e n f c so u r n y p l y no mai n t r o u h we k n h n i p t d p b i n g me tef t fc re c o i . c e c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分析报告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分析报告居民储蓄存款说到底是一种金融行为,反映着居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习惯。
从宏观层面看,储蓄存款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居民储蓄存款意义、储蓄存款总体情况、储蓄存款行为的影响因素、未来趋势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居民储蓄存款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储蓄存款对居民个人和国家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储蓄存款可以保障个人的消费能力和生活品质,同时具备投资和创业的能力;对于国家经济而言,储蓄存款可以为金融供给提供有力支撑,帮助经济稳定增长和资金融通。
从储蓄存款总体情况来看,中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89.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8.7%。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更快,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45.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2%。
这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人收入水平和家庭财务状况。
收入水平高的个人和家庭往往更有能力进行储蓄存款。
其次是利率水平。
较高的储蓄存款利率可以刺激居民进行储蓄,相反,较低的利率则可能导致居民选择其他投资方式。
此外,金融稳定性和信用环境也会对居民储蓄存款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金融稳定和信用环境可以增强居民对储蓄存款的信心。
最后,金融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拥有金融知识和意识的居民更容易形成长期的储蓄存款习惯。
未来,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变化。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倾向于更多关注享受当下而非长期储蓄存款。
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可能会提供新的投资选择,吸引部分资金从储蓄存款流向其他金融产品。
再者,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居民可能需要更多的储蓄存款来应对养老和医疗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和趋势,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居民储蓄存款行为。
首先,提高利率水平,让储蓄存款具有更高的回报率,增加居民进行储蓄存款的动力。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1. 引言储蓄是个人和家庭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个国家来说,居民的储蓄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已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
在近几年的增长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均呈现增长的态势。
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增速略高于农村居民。
这一趋势部分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渐缩小。
同时,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结构也在逐步优化。
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明显高于居民收入增速,这意味着居民储蓄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居民债务相对稳定,债务负担较轻,也为居民储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因素3.1 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收入水平可以提供更多的储蓄资金,从而增加居民的储蓄存款。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也为储蓄存款的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3.2 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对居民储蓄存款有着直接影响。
当经济增长稳定、通胀率低和就业水平较高时,居民更愿意将多余的资金储蓄起来。
而当经济不景气、通胀率高和就业市场不稳定时,居民可能更倾向于消费而非储蓄。
3.3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对居民储蓄存款起着重要作用。
较高的利率能够提高储蓄存款的吸引力,鼓励居民进行储蓄。
而较低的利率可能会降低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
3.4 政策导向政策导向也是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居民进行储蓄,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储蓄奖励政策等。
4. 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展望展望未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有望继续稳步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资金将继续增加。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居民对养老金的需求也将推动储蓄存款的增长。
我国居民储蓄情况分析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作者黄礼康学籍批次1003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深圳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李雪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放款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存贷倒挂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
我国居民的储蓄虽经过7次降惠,仍持续较快增长。
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本文对我国储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问题;经济政策目录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 (1)(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 (1)(二)储蓄率的成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1)二、我国居民现阶段储蓄状况 (2)(一)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 (4)(二)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 (4)三、降低储蓄率的对策 (4)(一)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4)(二)缩小城乡差距、降低不确定性 (4)(三)改革二元社会经济体制 (5)(四)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 (5)(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优化完善市场 (5)(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走出去 (5)四、居民储蓄结构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6)(一)注重对实物资产累积的研究 (6)(二)推进股票市场的规范建设,大力发展国债流通市场 (6)(三)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6)(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消费转型,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6)(五)全方位大力刺激消费潜力,避免“高收入停滞” (7)五、结论与对策 (7)(一)根据全文得出的分析结论 (7)(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7)参考文献 (9)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广义的讲,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而且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居民储蓄行为”资料汇编
“居民储蓄行为”资料汇编目录一、自然灾害与居民储蓄行为基于汶川地震的微观计量检验二、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三、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四、我国房产税改革效果评估及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自然灾害与居民储蓄行为基于汶川地震的微观计量检验汶川地震是中国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这次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自然灾害与居民储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以汶川地震为例,运用微观计量方法进行检验。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自然灾害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对经济增长、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其中,灾害对储蓄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些研究表明,自然灾害会降低居民的储蓄水平,因为灾害会导致财产损失和收入下降,从而增加消费和借贷。
另一些研究则发现,灾害对储蓄的影响是复杂的,可能存在长期和短期效应。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我们对汶川地震进行了全面的文献研究,以了解灾害的背景、影响和恢复情况。
我们收集了汶川地震受灾区的居民储蓄数据,运用微观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灾害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当地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在灾害发生后的短期内,居民的储蓄水平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财产损失和收入下降导致的。
然而,在长期内,居民的储蓄水平逐渐恢复,这可能是由于灾后重建和政府补贴等措施的实施。
我们还发现,灾害对不同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的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
本文基于汶川地震,探讨了自然灾害与居民储蓄行为之间的关系。
通过微观计量分析,我们发现灾害对储蓄行为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
在短期内,灾害会导致财产损失和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储蓄水平。
但在长期内,政府补贴和灾后重建等措施可能会促进储蓄的恢复。
我们还发现灾害对不同收入和教育程度的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
近三年居民储蓄数据
近三年居民储蓄数据近三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数据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近三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总体情况从近三年来的数据来看,我国居民储蓄总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2018年,我国居民储蓄总额达到72.7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8.6%;2019年则增长了8.9%,达到了79.7万亿元;到了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依然实现了5.7%的年增长,达到了84.3万亿元。
可以看出,尽管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总量仍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第二部分:储蓄存款作为储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储蓄存款不仅是家庭长期稳健理财的基础,也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国储蓄存款增长也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
2018年,我国储蓄存款余额为67.7万亿元,同比增长7.9%;2019年则增长了8.1%,达到了73.1万亿元;2020年,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7.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8%。
虽然储蓄存款增长放缓,但总体来看,储蓄存款规模为居民储蓄总额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形式的稳步增长也反映出了我国居民对稳健理财的需求。
第三部分:证券、保险等非储蓄存款除了储蓄存款外,证券、保险等其他非储蓄存款类型也逐渐成为普通居民理财的重要内容。
在这些形式中,保险资金规模增长最为明显。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资金规模为18.4万亿元,2019年则增长到了22.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0.1%;到了2020年,则增长到了26.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8.2%。
而证券及其他投资基金的规模增长则较为平稳,2018-2020年其规模分别为3.3万亿元、4.4万亿元、4.9万亿元。
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居民对非储蓄存款的需求逐渐增加,且保险资金也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部分:小结总的来看,近三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数据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
储蓄存款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居民对非储蓄存款的需求逐渐增加,特别是保险资金规模的增长较为明显。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居民储蓄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储蓄水平较低,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原因及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有数据显示,居民收入水平与储蓄率之间并不呈正相关关系,部分居民储蓄水平较低。
对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居民收入水平对储蓄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居民储蓄行为背后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的文章。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程度,深入了解居民储蓄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研究储蓄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居民增加储蓄意识,提高储蓄率,实现个人财富的增值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借助实证分析结果,可以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更科学的理财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财务目标和实现财务自由。
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启示。
1.3 研究意义储蓄是居民金融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经济安全,也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可以帮助了解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储蓄倾向,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居民收入水平、通货膨胀率、财务知识水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以及税收政策等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和合理储蓄。
研究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还可以对金融机构提供指导。
了解不同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可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设计更合适的储蓄产品,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不确定性预期对我国居民消费与储蓄行为的影响
终消费 占GD 的比重开始降低 , 19 年 P 从 91 的6 %下降到 了2 0 年的5 %。 0 6 18 05 21 2 0
年与20 0 7年 分 为 4 % 和 4 % ,比 99 88 国 际 水平 略低 2 %。 0
缺乏完善白 社会保 障体 制 ,大多数家 庭包 勺们只能加强储 蓄 教育支出来自随着我 国教 育产业化 的发
展 ,我 国 政 府 教 育 支 出增 长 乏力 ,占 GDP
2 01年至今 ,储蓄 存款增长速度重 新加 0 快 ,2 01到 2 0 0 0 6年 间平均增长率 达到 1 %。 在居民存款高速增加的同时 , 5 企业存 款、政府存款也在不断增加。2 0 0 6年我国 储蓄率达到 4 %,是世界上储蓄水平最高 6
境 的影响加深等 ,都强化 了中国人对未来
收入 的不确定性 ,导致 中国人不得不削减 现期消费 ,增加储蓄。 2未来支出不确定。 在我国 , 除了未来 收入 不确定外 ,未来支出也具有较大 的不 确定 性。中国人 的未来 支出主要体现在医 疗、教育和住房三个方面 : 医疗 支出。上世纪 8 O年代 以来 , 我国 为缩 减 公共 服务 开 支 ,进 行 医疗体 制改 革 ;公立 医院获得的政府拨款很 少,被迫 像企业一样运营 ,结果就是个人 医疗 支出
我国增年缓 年先增为 此 保出。 2政开以 0 长高政 经府始后 ,持台策 0 速 放, 8 多财 我 度长 济 后政 国 在
与货 币政策 ,推进刺激经济增长的重大举 措—— 消费、 资与出 1 , 投 3 带动 经济增长 。 由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 ,我国经济增 长不可能再继续走过度依赖投资和 出1 3这
年 1 % ,占人 均可 支配 收入 的比重 由 4 0 4 提 高到 7 7 % %;农 村居 民居住支 出 自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实证研究
收稿 日期:o l O 1 2 o —l 一3 怍者简升: 王面 华(9 3 . 黑龙江喑尔滨人. 1 7 一) 女.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分 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技术 经济 、 企业战
文 章 编 号 :0 8 6 8 2 0 ) 1 0 2一O 1 0 —1 5 ( 0 2 0 —0 6 6
我 国居 唐
( 京 机 械 工业 学 院 北 工 商彗 理 丹 院 . 北 京 1( 8 ) o3 5 o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国经济快 速发 展, 民生 活水平 不 断提 高, 年 来 我 人 近
维普资讯
第 1卷 第 1 7 期 20 0 2年 3月
北 京 机 械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O u n B r g I s tt o or ̄ e i t ue f n n i M ̄hn x iey
vo . 7 No 1 I1 . Ma . 0 2 r2 0
略 的 研 究。
维普资讯
第 1期
王丽 华等 : 我国居 民储蓄行 为实证研究
* 对企业 的 负面影 响 。居 民储蓄 余额 过 快增 长 , 消费需 求就 会相应 减少 . 致市 场供 过 导 于求 . 使某些具 有价格 刚性 的消 费品, 这 由于 消费 需求 不足 , 导致产 品库存 严重积 压. 企业 经济 效 益下 降。 同时, 某些厂 商竞相 降 价以增强 市 场竞 争 能力 . 是 在产品成 本不能大 幅度 降低的 但 条 件下 , 投资 利润率必定 会下 降 。 * 对宏观 经济 的影 响。投资是 经 济发展 的推 动器 , 而储 蓄的急剧扩 张 从 一定程 度 上会缩 减企业 投资规 模. 资下 降必然导致 经济 增长 放 慢, 投 不利 于国 民经济 的总 量 和结 构平 衡 _ ; l 居 民储 蓄是潜 在的货 币购买力 . 着经济体 制改 革 的进一步 深入 , 随 居民储蓄 存款 的能量 一旦释放 出来 , 巨额储 蓄余额对 市场 的冲击 力和破 坏力 是 不可 低估 的 。通 过 对我 国居 民储蓄 的利 弊分 析. 目前金 融形势来 看 , 何 引导和使用 好 巨额 居民储 蓄是 我国经济健 康发 展的关 键所在 。 从 如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现象的理性分析
居 民增 收 . 有 相 当一 部 分来 自居 民 的“ 储 蓄 ” 超 储 还 超 。 蓄 的 出现 . 方 面 是 居 民储 蓄 意愿 的增 强 . 一 即居 民愿 意 减 少 当前 的消 费 和 投 资 而更 多地 进 行 储 蓄 :另 一 方 面 表 明 居 民在 进 行 资 产 选 择 时 .更 倾 向于 选 择 银 行 存 款
中图 分 类 号 :82 2 F 3 .2 (0 7 0 — 13 0 10 - 3 1 20 )8 0 4 —3
0 引 言
近 年 来 .我 国 的居 民储 蓄率 一直 维 持 在 较 高 的水 平 .而 且 我 国 居 民储 蓄 存 款 的增 长速 度 远 远 高 于 同期 的经 济 增 长 速 度 和 居 民收 入 增 长 速度 。储 蓄存 款 余 额
维普资讯
V leE g er gN .2 0 aL ni e n o8 0 7 i n i ,
价 值 工 程 20 0 7年 第 8期
对我 国居 民高储 蓄现象 的理性分析
Th t n lAn lsso e Re i e t ’Hih S vn si r Co n r e Ra i a a y i ft sd n s o h g a i g Ou u ty n
N ni nvrt o eh oiclN ni 10 5C ia aj gU i s y f c nl i , aj g2 04 , h ) n e i T ga n n
摘 要 :长期 以来 , 国的居 民储 蓄 率 水 平 一 直居 高 不 下 。居 民的 高额储 蓄 无疑 是 把 双 刃剑 , 经 济 既 有积 极 作 用 , 有 负 我 对 又 面 影 响 分 析 了居 民 高储 蓄现 象的 原 因及其 对 经 济 的 影响 。 最后 提 出 了相 应 的对 策建 议 。
对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对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作者:张旋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2期[摘要] 运用预防性储蓄理论和缓冲存货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储蓄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建立消费模型,证明我国消费行为存在―过度敏感‖现象,并对这些实证结果做出解释。
实证结果更好地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这也印证了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关键词] 预防性储蓄理论缓冲存货模型过度敏感1 引言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是近年来研究储蓄的主要理论框架,但是对许多消费行为不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预防性储蓄理论,作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一个实用并且前景广阔的扩充,强调储蓄不仅仅是为了在生命周期内扩展配置其资源,同时也是为了对不确定性事件加以保险。
预防性储蓄假说在吸收了理性预期思想的基础上,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从而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来考察消费者的跨时优化选择行为。
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的急剧下降而进行的储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收入和支出的变动所至,不确定性与财富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不确定性越高,财富的积累就会越多。
较大的收入不确定性会提高预防性储蓄。
在预防性储蓄模型中,通常消费者有一个最佳的财富与收入之比的目标值,如果实际比值高于目标值,消费将大于收入,财富总值将下降;如果比值低于目标值,消费将小于收入,财富值就会增加(Lusardi,1998)。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不确定性的增长将导致更多的储蓄,采用预防性储蓄假说研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下的居民储蓄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预期的将来收入不确定而拥有较低的当前财产的人,其收入的暂时性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其他人;具有相对风险厌恶的理性人对暂时收入过度敏感,储蓄过多,并有较高的消费的预期增长率(Zeldes,1989)。
本文首先利用缓冲存货模型分析家庭的收入和消费过程。
浅析我国居民的“超储蓄”行为现状和对策
伯说 :“ 化无处不在 。你的一切 ,竞争对手 明天就可 以模仿 , 文
但 他 们 不 能模 仿 我 们 的 文 化 。 可见 企 业 文 化 是 形 成 企 业 核 心 竞 — 争 力 的深 层 次 因 素 ;三 是建 立一 套 合 理 的 人 才 任 用 和 培 养 制 度 。 当今 社 会 ,企 业 的竞 争 归 根 到 底 是 人 才 的竞 争 。 在 知识 和 经 济 全 球 化 的今 天 ,市 场 竞 争 日益 激 烈 ,人 才 争 夺 战 更 为 为 白 热 化 ,
一
民储蓄存款突破 1 万亿元 , 到1 15 9 亿元。 4 达 00 9 4 数据显 示, 0 5 2 0
2 我 8 7 万亿元 ,同比增长 途径 有:重视产 品的基础设计:认真实行全 面质量管理:将内在 年 1 月末 , 国人 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2 2 1 9 % 。截 至 2 0 8. 5 O 5年 1 末 ,我 国城 乡居 民储蓄 存款 达到 2月 品质和外观形 象有机结合 :努力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一旦顾客觉 得企业形象好 的话 , 在情感上 已经倾 向与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 综上所述 ,顾客忠诚 度是 由很 多因素决定的 ,只有企业根据
超储蓄
消费
居民 ” 超储蓄 ” 是指居 民储蓄存款高速 增长 , 储蓄的增速 高于 具有高层次客户忠诚度 的公司一般也 同时具有较高的员工忠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一种经济现象 。即储蓄量不仅来 自增收 , 诚度。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流动率 非常高 , 该企业要想获得一个 还 有一部 分缘 自压缩现有消费。 较高 的客户忠诚 度 ,那简直就 是不可 能。 员工队伍建设 的好坏 我国居民的 “ 超储蓄 ”行为的现状 直接决定 了一 个企业在 自身业务领域 中的生存位置和档 次 ,并
居民储蓄行为的再解释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陈冠宁
在 已 有 的 研 究 中 ,李 扬 和 殷 剑 峰 (2005)从 人 口 结 构 变 化 、 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的综合角度,分析了中国高储蓄
率以及与之相伴的高投资率等问题。 王德文(2004)等从人口 结构转变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结果表明,人 均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是决定储蓄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人 口结构转变对储蓄率也有显著的影响。 郑长德(2007)运用面 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人口结构转变对各地区储蓄率的影响,分 析表明,储蓄率和少儿抚养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同老年抚 养 比 之 间 存 在 正 相 关 关 系 。 Wei 和 Zhang(2010)认 为 传 统 观 点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现象, 发现男女性别比 例失调(男多女少)是解释高储蓄率的重要因素(男性为寻找 配偶而进行竞争性储蓄)。 可见,他们大多是从实证的角度探 讨影响储蓄率的因素,并且使用的数据基本上是 1978 年后的 数据。 本文中,我们试图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框架下,对 各个时期的居民储蓄行为做一个统一的解释, 并从实证的角 度寻找支持。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本文首先从中国居民的消费和收入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入手,运用有关的消费理论,对各个时期所表 现出来的现象作了一些探索性的解释。 结果发现,只要结合各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政策实际,其实这些消费行为可以 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一个框架下作出解释,也就是说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表现出来一致性,并且得到了实证上 的支持。 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出现低迷的关键时期,要帮助中国经济筑底回升,一项最有效的措施是拉 动内需,这就需要制定稳定居民收入杂的。 于是在 1950 年代,莫迪利安尼和弗里德 曼提出了生命周期— ——持久收入假说, 他们基于社会上大多 数人们选择稳定生活方式的假定, 将人们一生的消费与一生 的收入联系起来, 即人们会在其一生中平均地分配其一生的 资 源 ,其 含 义 在 于 :(1)在 一 个 既 定 的 时 期 ,个 人 消 费 不 是 由 该 期收入决定 ,而是由整个一生的收入决定 ;(2)持久收入的边 际 消 费 倾 向 (MPC)很 大 ,而 暂 时 性 收 入 的 边 际 消 费 倾 向 (MPC) 较 小 ,或 说 暂 时 性 收 入 对 消 费 的 影 响 小 ,对 储 蓄 的 影 响 大 ;(3) 个 人 可 以 利 用 储 蓄 或 借 款 来 平 滑 消 费 路 径 ;(4)储 蓄 是 未 来 的 消 费 。 可 见 ,生 命 周 期 — — — 持 久 收 入 假 说 是 从 微 观 主 体 的 决 策 行为来解释储蓄和消费行为的。
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的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的分析一、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概述二、政策环境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三、收入水平和家庭支出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四、金融产品创新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五、未来趋势与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政策环境、收入水平和家庭支出、金融产品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概述从19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特别是2000年后,居民储蓄存款迅速攀升,达到了高峰。
然而,从2010年开始,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开始下降,为何会出现这一变化?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来解读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二、政策环境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政策环境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我国的经济主要是通过投资来实现增长,因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来吸引居民的储蓄,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
然而,近年来,国家开始加强居民消费的引导,以促进经济发展,这也影响了居民储蓄的变化。
在2015年,央行开始放开储蓄利率管制,将居民储蓄利率与市场利率相挂钩。
此举一方面加大了居民储蓄的风险,另一方面却也为居民带来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如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的投资,加速了居民储蓄转型的进程。
三、收入水平和家庭支出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还与个人收入水平和家庭支出水平息息相关。
通常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储蓄存款率越高;相反,收入水平越低,消费支出越高,储蓄存款率越低。
在过去,由于我国的收入差距较大,所以居民储蓄存款率相对较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家庭储蓄存款的减少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些压力。
四、金融产品创新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速,居民投资理财产品的选择越来越多,这对居民储蓄的转移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为吸引更多客户,也推出了更为丰富的储蓄产品。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 1 )D e e p i n g o f s o c i a l a g i n g w i l l i n c r e a s e t h e h o u s e h o l d s a v i n g r a t e ;( 2) i mp e r f e c t p e n s i o n
第3 O卷 第 l 2期
2 0 1 3年 l 2月
统 计 研 究
S t at i s t i c a l Re s e a r c h
Vo 1 .3 0 .N o | 1 2 De c .2 0 1 3
老龄化背景下我 国城镇居 民储蓄行为研究
刘 雯 杭 斌
内容 提 要 : 近年来 , 我 国城 镇 居 民储 蓄率 一 直 居 高 不 下 , 国 内外 学 者 已从 诸 多 角 度 深 入 研 究 了影 响 中 国 高 储 蓄 率 的 因素 , 但大多局限在相关经济研究层 面 , 对 体 制 的 研 究 相 对 匮 乏 。 本 文 基 于 缓 冲储 备 储 蓄 理 论 , 对养老 金“ 多
t o l a r g e d i f f e r e n c e o f p e n s i o n b e n e f i t s b e t w e e n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b u s i n e s s u n i t s a n d e n t e r p r i s e s ;② L o w c o v e r a g e o f p e n s i o n
a na l y z i n g t h e f a c t o r s t h a t a f f e c t Chi na h i g h s a v i n g r a t e f r o m ma n y a n g l es ,b ut mo s t o f t h e m a r e l i mi t e d t o t h e e c o n o mi c
2023居民储蓄率数据
2023居民储蓄率数据摘要:一、介绍二、2023 年居民储蓄率数据概述三、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因素四、居民储蓄率对经济的影响五、结论正文:一、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率的变化成为了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储蓄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它是反映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重点关注2023 年我国居民储蓄率的数据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二、2023 年居民储蓄率数据概述根据2023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5.6%,较上年略有上升。
这意味着在2023 年,我国居民每收入100 元,其中有45.6 元被用于储蓄。
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居民的储蓄意愿较强,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因素1.收入水平:居民储蓄率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这使得居民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
2.消费观念: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渐增强,消费观念从传统的节俭向适度消费转变,这使得居民储蓄率有所提高。
3.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对居民储蓄率也有影响。
在我国,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对未来的担忧减轻,更愿意将资金用于储蓄。
4.投资渠道:投资渠道的多样化程度影响居民储蓄率。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渠道逐渐增多,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这使得部分居民将资金从储蓄转向投资。
四、居民储蓄率对经济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较高的居民储蓄率有利于积累社会财富,为投资和消费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稳定金融市场:居民储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较高的储蓄率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3.增加消费潜力:居民储蓄率较高意味着消费潜力较大,这有利于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五、结论综上所述,2023 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5.6%,反映了居民较强的储蓄意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名称: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完成时间:年 6 月7 日答辩时间:年 6 月9 日专业:经济管理班级:07经济管理2班姓名:苗晓伟学号:指导教师:杜美丽- I -摘要居民储蓄存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高储蓄率支持了高水平的投资率和资本积累率,而资本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当一个国家有大量储蓄时,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和潜在产出水平都将快速增长。
然而如果居民储蓄存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会阻碍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的居民存款出现了“超储蓄”现象。
本文从绝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入手,描述了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现状,总结出我国居民储蓄的“超储蓄”现象,分析了“超储蓄”的消极效应,并进一步对“超储蓄”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居民“超储蓄”产生的原因有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收入结构严重失衡;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消费总需求受到抑制;金融资产结构严重失衡,居民投资需求受到抑制;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手持现金减少。
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超储蓄”的建议与对策,应从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超储蓄”现象。
关键词:居民储蓄行为超储蓄- II -目录摘要 (1)1 前言 (1)1.1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1)1.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2 储蓄基本理论概念 (1)2.1 储蓄的含义 (1)2.2 储蓄理论 (2)3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现状分析 (2)3.1 我国居民储蓄现状 (2)3.2 “超储蓄”的消极效应 (3)4 我国居民“超储蓄”的原因分析 (4)4.1 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尊定基础 (4)4.2 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手持现金减少 (4)5 坚决我国居民“超储蓄”行为的对策 (5)5.1 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 (5)5.2 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6)5.3 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关系 (6)参考文献 (8)致谢 (9)- III -1 前言1.1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居民储蓄持续、飞速增长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与此同时,高储蓄率、储蓄的高增长速度也对经济、金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导致了经济增长质量的下降,投资效率低下和我国的持续的贸易顺差。
另一方面,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加重了银行体系的负担。
因此,储蓄问题的研究的意义不仅只是停留在经济学范畴内,而且也深入到了金融学的范畴。
储蓄的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方面,储蓄的稳定增长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基本上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另一方面,储蓄的飞速增长又会造成消费和储蓄比例的不协调增长、投资的效率低下,进而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衡。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储蓄与消费此消彼长的关系,高储蓄率和储蓄的飞速增长都激励了企业以扩大外贸的方式来弥补内需,进而导致了持续的国际贸易顺差。
储蓄的变动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储蓄与居民存款储蓄的稳定关系,储蓄的稳定增长就意味着居民存款储蓄的稳定增长。
到2007年底,我国的货币银行存款已经达到14万亿元。
庞大的居民存款为金融机构的经营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如果存款储蓄不能稳定的增长,甚至出现大规模的变动,这将成为金融体系最大的隐患。
另一方面,储蓄的飞速增长也就意味着居民存款储蓄的飞速增长,进而导致了商业银行存差的不断增加。
因此,对于中国储蓄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1.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从绝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现状,总结出我国居民储蓄的“超储蓄”现象,分析了“超储蓄”的消极效应,并进一步对“超储蓄”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居民“超储蓄”产生的原因有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超储蓄”的建议与对策,应从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金融制度,发展个人金融产品五方面来解决“超储蓄”现象。
2 储蓄基本理论概述2.1 储蓄的含义储蓄指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
居民的储蓄为居民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居民储蓄的分为实物储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和金融储蓄两种形式。
金融储蓄又分为金融资产储蓄、银行储蓄和现金储蓄三类。
在收入外生的条件下,储蓄研究即消费研- 1 -究。
2.2 储蓄理论2.2.1 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理论是一种短视性的消费——储蓄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指出,影响个人储蓄行为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类。
主观因素指个人的储蓄动机,受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客观因素指现行收入水平。
消费者根据其当期的收入来决定消费和储蓄。
绝对收入理论所描叙的是一种“短视”型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这种消费者的决策原则是以当期收入为标准的。
当期收入决定当期消费和储蓄,当期收入的变动会转化为储蓄和消费。
2.2.2 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属于前瞻性的消费——储蓄理论。
莫迪格利安尼、布伦博格假设消费者面对一个依赖于现在和今后一生总消费的效用函数,试图将自己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从而达到效用最大化。
因此,这一理论的消费行为人是一个前瞻型的消费者。
生命周期理论所描叙的是一种前瞻型的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不仅会考虑当期收入,而且会综合考虑今后一生的收入。
然而在实证方法上所描述的行为人却是一个短视型的行为人。
因为现实生活中收入是变动的,在适用性预期的框架下,前期的收入是预测未来收入的主要指标。
因此,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证结论经常表现为:消费会受到持久性收入的影响,而持久性收入又是当期收入和前期收入所决定的。
消费最终还是受当期收入的影响。
但是无论消费是否受当期收入的影响,储蓄都是与当期收入相关。
只是当消费受当期收入影响时,收入的变动会部分转化为储蓄,储蓄的增长就比较缓慢;当消费不受当期收入影响时,收入的变动完全转化为储蓄,储蓄的增长就比较快。
3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现状分析3.1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现状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7年12月,GDP突破20万亿元,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
尽管近年来央行为了鼓励投资和拉动内需,创纪录的连续八次降息,并开征了20%利息税,高储蓄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持续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却消费不足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超储蓄”的现象。
投资的根本源泉来自居民储蓄。
从政府部门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会形成财政赤字,公共债务积累扩大,但是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看,我国已处于“超储蓄”状态。
- 2 -近年来我国居民“超储蓄”主要表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储蓄存款的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储户结构与地区结构极不平衡。
二是近年来储蓄存款增加的刚性和稳定性增强。
尽管中央银行采取了许多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做法,包括连续地大幅度降低存款利率和开征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但居民增加银行存款的势头一直不减,并且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例有所上升。
在最近由央行组织的储户问卷调查中,有34.1%的储户认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更多地储蓄最合算,比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继续维持高位。
而在调查居民家庭拥有的最主要金融资产时,选择储蓄存款的人数也最多,占被调查对象的68.8%。
由此看来,储蓄存款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的重要地位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撼动的。
上述居民“超储蓄”的特征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均储蓄存款低和存款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了储蓄存款总量增加的刚性和稳定性。
低收入群体收入预期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所以在基本解决温饱后,要进行大量的预防性储蓄;中等收入阶层有较稳定的收入预期,但当前却无力进入更高层次的消费,又缺少适当的消费信贷支持,只好选择积累性的储蓄;高收入阶层人数不多,但货币资金充裕,他们主要受制于市场上消费品和服务的种类、档次和质量的不合意,以及投资品种与渠道的欠缺,所以选择存款作为投资性储蓄。
从地区不平衡角度看,东部地区储蓄充足,但投资需求却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在开发中有较强的资金需求,却缺乏自身储蓄的支撑。
3.2 “超储蓄”的消极效应按理说,中国的储蓄率较高并不是什么怪事,因为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国家的储蓄率要普遍高于欧美国家的储蓄率,对此有学者解释为主要是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从历史发展看,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其储蓄率也应高于已没有过高增长压力的发达国家。
有人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认为高储蓄率既体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习惯,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充足的储蓄存款既表明人们对未来改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已有充分准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也显示了人们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任和信心。
也有人是从消极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认为居民储蓄存款过高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和居民收入两极分化问题的突出,也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不合理和居民投资工具的匮乏。
上述分析当然都是很有意义的,也确实给人很多启发。
但我们认为,就目前来说,居民“超储蓄”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因为它是哪些经济现象的结果或显示,而是它可能成为哪些经济后果的原因或前兆。
在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背景和金融制度环境下,居民“超储蓄”引致其他一些令人不快的经济金融后果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首先,居民“超储蓄”会使本已增长乏力的宏观经济局面进一步恶化。
从1998年以来,国内经济受需求约束的特征逐渐显露,在外贸增长受阻的情况下,投资与消费的内在扩张动力也明显不足,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由此从“适度从紧”悄然转向“积极”和“稳健”。
而居民“超储蓄”可能会从两方面给刚刚稍有起色的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超储蓄”会直接导致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这不仅弱化了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也间接影响了投资本身的增长,从而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超储蓄”的存- 3 -在使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降低,投资乘数缩小,也使银行超额储备增多,货币政策传导阻滞,从而将削弱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其次,居民“超储蓄”有可能进一步弱化我国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降低全社会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银行业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加大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相应减缓了信贷资金投放,大量储蓄存款要么上存中央银行以获取准备金利息,要么以买国债形式借给政府,要么拆借给金融机构,而投放到实体经济中的比例较低。
这样一方面银行“惜贷”使得大量的储蓄囤积在银行系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投资;另一方面,很多有投资机会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民间投资却得不到金融支持,抑制了一些具有增长潜力的投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