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必修 3 的文言文部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部分文言文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1、爱“爱”在文言文中常有“喜爱”“爱护”“吝啬”等意思。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就是“喜爱”的意思;“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则是“吝啬”的意思。

2、安“安”可表示“安稳”“安全”“怎么”“哪里”等。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里的“安”是“安稳”;“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安”是“怎么”。

3、被“被”有“覆盖”“遭受”“表被动”等含义。

“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是“披散”;“忠而被谤”中的“被”就是“遭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里的“被”则表被动。

4、倍“倍”常见的意思有“加倍”“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是“背叛”。

5、本“本”可指“草木的根”“根本”“本来”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本”就是“根本”。

二、文言虚词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假设等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

2、何“何”常作疑问代词,有“什么”“为什么”“怎么”等意思。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是“什么”;“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中的“何”是“为什么”;“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何”是“怎么”。

3、乎“乎”可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揣测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疑问;“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表感叹;“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揣测。

4、乃“乃”有“于是”“才”“竟然”“是”等意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中的“乃”是“于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乃”是“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是“竟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的“乃”是“是”。

语文文言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语文文言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语文文言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古雅、庄重、准确、简练的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严谨,重视修辞手法和修饰手法,注重运用典故、典型语句和成语。

同时,文言文中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和用法,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语文的字义、词义、句义和文义,理解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还需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典故、典型语句和成语的使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文言文的输入技巧:阅读文言文时,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词的意义,通过字词的联想、应用背景知识和查字典等方式理解生疏的字词。

同时,可以注意句式结构,如主谓宾结构、动宾结构、并列句等,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4. 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包括主谓宾结构、主谓状结构、动宾结构、主系表结构等,需要熟悉这些语法结构的基本形式和用法。

此外,还需要掌握文言文中的虚词和语法特点,如助词、后缀、兼词等的用法。

5. 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使用文言文的特点,如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修饰手法等。

可以借鉴古代文人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夸张、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达力和艺术性。

6. 文言文的文化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还需要了解其中的典故、典型语句和成语的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涵盖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和语言技巧。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蜀道难》1、文学常识《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重点字词(1)噫吁嚱:惊叹声,蜀地方言。

(2)蚕丛及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国王。

(3)开国何茫然:多么渺茫不清。

(4)尔来四万八千岁:从那时以来。

尔,那,指开国之初。

(5)西当太白有鸟道:当,对着,向着。

(6)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飞越。

(7)地崩山摧壮士死:传说中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

(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天梯,高险的山路。

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回转。

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10)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倒流。

(1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12)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发愁。

(13)青泥何盘盘: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14)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

参、井,星宿名。

胁息,屏住呼吸。

(15)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16)问君西游何时还:君,指入蜀的友人。

(17)畏途巉岩不可攀: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18)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号,哀号。

(19)雄飞雌从绕林间:从,跟随。

(20)又闻子规啼夜月:子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21)愁空山:愁,使……愁。

(2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于”字表比较,意为“比……还……”。

(23)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4)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盈,满。

(25)枯松倒挂倚绝壁:倚,靠。

(26)飞湍瀑流争喧豗:湍,急流。

喧豗,喧闹声。

(27)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古典诗文02-28 0954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一、通假字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二、古今异义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三、一词多义(1)言感斯人言(言: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2)命遂命酒(命:吩咐,命令)命曰[琵琶行](命:取名)(3)为因为长句(v 写、作)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4)暂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5)幽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6)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7)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四、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送客(于)湓浦口使(之)快弹数曲沉吟放拔插(于)弦中3、被动句感斯人言《寡人之于国也》__《孟子》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在学习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课文的时候应该将重点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有助于我们进行文言文更深一步的学习。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文言句式:1、判断句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2、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3、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4、省略句(1) 省略主语(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百越之君)委命下吏(2) 省略宾语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3) 省略介词聚之(于)咸阳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今:没有)(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关系)(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今:道路,道德)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4)“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5)“从”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6)“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实词1、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合纵)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通“又”)威震四海(通震,震慑)始皇既没(通殁,死)2、古今异义(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今:指划船的工具)(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今:获胜,获得)(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②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③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④动词的使动用法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流血漂橹(漂,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⑤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⑥形容词作动词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⑦形容词使动用法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以愚黔首(愚:使……愚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⑧形容词作动词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一、全文通读《语文高中必修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文言文知识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整理,为大家提供一份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二、文言文常见句式1.假设句假设句是一种表达条件假设的句子。

它由“若”、“如”、“虽”、“即”等词语引导,句子结构比较简单,要注意表达的条件是否合理。

例如:“若夫日出而极目,云收而山现,则百蛮朝服而朝发矣。

”2.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并列而成的句子。

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也要注意使用适当的并列词,如“而”、“乃”等。

例如:“夫诗者,志之所之也,言之所始也。

”3.倒装句倒装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它把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这种句式多用于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的安排上。

例如:“此间乐,不思量,自难忘。

”4.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种事物来象征、比喻另一种事物的句子。

比喻句虽然说的是一件事,但是说的却是另一件事,常常用于修辞手法和形式表达上。

例如:“窈窕之章,俊秀多奇。

”三、文言文常见词汇1.《语文高中必修三》中常见的词语和短语:气魄、才情、遥远、泥沙俱下、承载、渐入佳境、首屈一指、北上广等。

2.名词的分类:名词主要有人名、地名、物名、义名四类,其中人名和地名属于专有名词,物名和义名是普通名词。

3.动词的分类:动词主要有实义动词、虚义动词两种,实义动词表示实际的动作和状态,虚义动词则表示形式上的动作。

4.形容词的分类:形容词主要有基本形容词和派生形容词两种,基本形容词通常表示事物的特征和质量,而派生形容词则是在基本形容词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四、文言文常用词汇解释1.志:意向、志向。

如:“夫诗者,志之所之也,言之所始也。

”2.凝重:庄严、严重。

如:“由是观之,凝重而为之,则罔极物。

”3.澹泊:淡泊、不追求名利。

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澹泊之心,盪漾于江湖。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必修3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蜀道难》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述所筑,公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商隐诗两首》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凶:河遇到饥荒。

河,今境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西南部。

高中文言文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 “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 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为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名词作动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过秦论(指出过失) 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称帝称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 (引,招致) 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自以为关中之固 (险固的地方) 形容词作名词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使……成为 广泛地学习 藏身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于,介词, 从 于,介词, 比 乎,相当于 “于” , “对”
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 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合从缔交 (“从” 通“纵”) 2、制其弊 (“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 (“倔” 通“崛”) 5、赢粮而景从 (“景” 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 (“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8、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1、 天下云集响应 像影子一样 2、赢粮而景从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 像用席子、像用包布、 像用口袋) 内,囊括四海之意 对内 4、内立法度 5. 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向南、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 向东、向北 害之郡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2《寡人之于国》(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二)词类活用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赵氏求救于齐向2.以请以战喻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4.胜谷不行胜食尽予观夫巴陵胜状美而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斗(四)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凹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2.未之有也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3过度法--言传身教。

过度法是在基本学会一种学问或初步把握一种技能后,不满足于牵强记住或刚刚学会的程度,要再多复习、练习几遍,达到进一步结实把握。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文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通假字在文言文阅读中,通假字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

《师说》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之意。

通假字的识别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理解文意,从而准确判断出其本字。

二、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变化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像《寡人之于国也》中“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在古代专指黄河,如今泛指河流。

《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多指黄金。

对于古今异义词,我们要注意积累,通过对比古今意义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丰富多样。

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劝学》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此外,还有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等多种活用形式。

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分析句子成分,判断词语的语法功能,从而确定其是否活用以及活用的类型。

四、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师说》里“学于余”,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3、被动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4、判断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形式。

五、实词的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必修三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实词。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数”,“数罟不入洿池”中读“cù”,细密的意思;“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读“shù”,几、若干。

《劝学》中“劝”意为鼓励;“假”有借助、利用的意思。

实词的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理解和记忆。

高考必考掌握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解析

高考必考掌握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解析

高考必考掌握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解析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讲解学习22页PPT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讲解学习22页PPT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讲解学习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END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பைடு நூலகம்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归纳》教学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归纳》教学课件
(1)寡人之于国也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古义: 古代君主的自称 (2)河内凶 今义:泛指河流。 古义: 黄河 (3)弃甲曳兵而走 今义:一般行走。 古义: 逃跑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今义:保养身体。 古义: 供养活着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古义: 广泛地学习
《劝学》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
(3)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给
假装
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容
临时的、代理的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假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假如
《劝学》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1、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
通“只” 只是、不过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 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 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 通“途” 道路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寡人之于国也》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9)合从缔交 通“纵”,“合纵”
(10)而倔起阡陌之中 通“崛”,兴起
(11)赢粮而景从
通“影”,影子
(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传授,教授
(13)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不,没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过秦论》《师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三)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
(1)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
(2)輮使之然也
(“輮”通“煣”)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5)涂有饿莩
(“涂”通“途”)
(6)虽有槁暴
(“有”通“又”)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驱赶、鞭策)
蒙故业,因遗策
(策略)
(18)以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用、拿)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介词,凭)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认为)
三、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19)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也
(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在)
(15)师不必贤于弟子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古义:指不一定
(16)年十七,好古文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古义:指先秦两汉的散文
(17)明年秋 今义:指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古义:指第二年
(18)因为长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指“因此作”,是连词“因此”和动词“为”构成的两个词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三、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或百步而后止 (有的人)
(1) 或
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时)
莫之或止
(表示不定,没有谁)
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许)
直不百步耳
(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与“曲”相对)
(2) 理直气壮
(正确)
直 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价值,价钱)
直上载公子上座 (径直)
百发百中
(发射)
(6)非蛇鳝之穴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①今义:指把抽象的思想情感放在具体的人身上或事物上
古义:指寄居存身
②今义:指读书用功或对某事物肯动脑筋
古义:指思想意识活动
(7)宽厚而爱人 今义: 指夫妻双方中的一方古义: 指爱护人民
(今8)义:山东山豪东俊省遂并起而亡秦族古矣义:指崤山以东
(9)流血漂橹
今义:指划船的工具 (10)分裂山河
(19)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指色彩
古义:指神态、脸色、姿容
(20)老大嫁作商人妇
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 古义:指年龄大
(21)凄凄不似向前声
今义:指方位
古义:时间副词,指从前、刚才
(22)曲终收拨当心画
今义:指“提醒”
古义:指“在….中心”
(23)整顿衣裳起敛容
今义:指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古义:指整理
(3)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派遣)
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三、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4)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密)
(5)望
吾尝跳动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风尚) (道理) (道路) (途径,方法)
三、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10)
但见悲鸟号古木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只,仅,唯独) (只管,尽管)
但 无他,但手熟尔
(只不过)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只要,只须)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1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坚持,坚决)
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 古义:指广博地、广泛地学习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古义:特指长江黄河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今义:指坏人的党羽、帮凶 古义:指抓子和牙齿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今义:指阴间
古义:指黄土下面的泉水
(死亡)
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动用法,使….灭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
(距,距离)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离开,离去)
去死肌,杀三虫
(除掉,去掉)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放弃,舍弃)
汝可去应之
(前去,到…去)
(9) 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会天大雨,道不通 策之不以其道
舍相如广成传舍
(驿站、客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三、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16)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留给)
(17)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
(“知”通“智”)
(8)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9)约从离衡
(“衡”通“横”)
(10)合从缔交
(“从”通“纵”)
(11)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1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寡人之于国也
今义:指形影孤单的人
(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声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指农历每月十五)
(6)假
善假于物也
(凭借)
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
汉人未可假以兵权
(给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三、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镟之费,而于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
(7)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古义:指盾牌
今义:指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事物分开 古义:指划分
(11)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指学识渊博的人
古义 指求学的人
(12)今之众人
今义: 指大家
古 指一般人
(13)小学而大遗
今义: 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义: 指小的方面学习 (14)吾从而师之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 是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
(利益、好处)
三、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13)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制作)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14)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齐师伐我
(军队)
师旷鼓琴
(乐官、乐师)
(15)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固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本来,原来)
独夫之惦,日益骄固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然、诚然)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锋利)
(12) 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