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年版)
最新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word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学段目标 (6)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7)第三学段(7~9年级) (7)一、数与代数 (7)二、图形与几何 (10)三、统计与概率 (14)四、综合与实践 (1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6)一、教学建议 (16)二、评价建议 (21)三、教材编写建议 (25)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0)附录 (32)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2)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3)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精选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原平市初中数学2011版课标测试题(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 _________ 、__________ 、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数学课程目标包括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
3、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5、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的过程。
6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____________ ”的理念,促进学生的 _____________ 。
7、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前8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和教师 _________________ 的和谐统。
9、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________ ”与“_______ ”,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_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1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与________ 相结合的方式。
11、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__________ 、其他学科现实三个方面。
12、2011年版稿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______ ”的改革方向及目标价值取向。
2012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初中数学新教材目录(2012修订)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9年级)各章目录及课时参考(2012修订)七年级上(62)第1章有理数(19)1.1 正数和负数(2)1.2 有理数(4)1.2.1 有理数 1.2.2 数轴 1.2.3 相反数 1.2.4 绝对值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1.3.1 有理数的加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1.4.1 有理数的乘法 1.4.2 有理数的除法1.5 有理数的乘方(3)1.5.1 乘方 1.5.2 科学记数法 1.5.3 近似数第2章整式的加减(8)2.1 整式(3)2.2 整式的加减(4)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19)3.1 从算式到方程(4)3.1.1 一元一次方程 3 .1.2 等式的性质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与合并(4)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4)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5)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16)4.1 几何图形(4)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4.1.2 点、线、面、体4.2 直线、射线、线段(3)4.3 角(5)4.3.1 角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4.3.3 余角和补角七年级下(62)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5.1 相交线(3)5.1.1 相交线 5.1.2 垂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2 平行线及其判定(3)5.2.1 平行线 5.2.2 平行线的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4)5.3.1 平行线的性质 5.3.2 命题、定理、证明5.4 平移(2)第6章实数(8)13.1 平方根(3)13.2 立方根(2)13.3 实数(2)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7.1 平面直角坐标系(3)7.1.1 有序数对 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3)7.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2)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9.1 不等式(3)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 9.1.2 不等式的性质9.2一元一次不等式(4)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0.1 统计调查(3)10.2 直方图(3)八年级(上)(62)第11章三角形(8)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11.1.1 三角形的边 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3)11.2.1 三角形的内角 7.2.2 三角形的外角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11.3.1 多边形 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第12章全等三角形(11)12.1 全等三角形(1)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6)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第13章轴对称(14)13.1 轴对称(3)13.1.1 轴对称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13.2 画轴对称图形(2)13.3 等腰三角形(5)13.3.1 等腰三角形 13.3.2 等边三角形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2)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4.1整式的乘法(6)14.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4.1.2 幂的乘方14.1.3 积的乘方 14.1.4 整式的乘法14.2 乘法公式(3)14.2.1 平方差公式 14.2.2 完全平方公式14.3 因式分解(3)14.3.1 提公因式法 14.3.2 公式法第15章分式(15)15.1 分式(4)15.1.1 从分数到分式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15.2 分式的运算(6)15.2.1 分式的乘除 15.2.2 分式的加减 15.2.3 整数指数幂15.3 分式方程(3)第16章二次根式(9)16.1 二次根式(2)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2)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3)第17章勾股定理(9)17.1 勾股定理(4)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第18章平行四边形(15)18.1 平行四边形(7)18.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6)18.2.1 矩形 18.2.2 菱形 18.2.3 正方形第19章一次函数(17)19.1 变量与函数(6)19.1.1 变量与函数 19.1.2 函数的图象19.2 一次函数(7)19.2.1 正比例函数 19.2.2 一次函数 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第20章数据的分析(12)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6)20.1.1 平均数 20.1.2 中位数和众数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2)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13)21.1 一元二次方程(1)21.2 降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7)21.2.1 配方法 21.2.2 公式法 21.2.3 因式分解法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第22章二次函数(12)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22.1.1 二次函数 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1)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3)第23章旋转(9)23.1 图形的旋转(2)23.2 中心对称(3)23.2.1 中心对称 23.2.2 中心对称图形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2)第24章圆(16)24.1 圆(5)24.1.1 圆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 24.1.3 弧、弦、圆心角 24.1.4 圆周角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5)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2)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2)第25章概率初步(12)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3)25.1.1 随机事件 25.1.2 概率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3)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3)九年级下(44)第26章反比例函数(8)26.1 反比例函数(3)26.1.1 反比例函数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3)第27章相似(14)27.1 图形的相似(2)27.2 相似三角形(7)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7.2.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7.2.2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27.3 位似(3)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12)28.1 锐角三角函数(6)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4)第29章投影与视图(10)29.1 投影(2)29.2 三视图(4)课时合计:代数:165;几何:155;统计概率34:合计354。
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
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一一、教材内容北师大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绝对值”。
二、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中,有关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教学精心设置问题串,由浅入深,提出一系列有思维层次或不同理解深度的问题,力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提供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的主动式学习活动。
让学生经历归纳、概括绝对值的若干性质,提炼上述活动中对绝对值代数解释的理解和应用,并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语言及数学符号去表示。
2、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理解相反数、绝对值两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掌握绝对值的相关性质,并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即讨论︱a︱与a之间的关系;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2)教材地位:本节紧承前一节《数轴》的内容,首先从数字特征角度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然后又借助数轴,从几何角度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同时自然从几何的角度引入绝对值的概念,然后又进行了代数解释。
理解并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是有理数大小比较和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又自然过渡到下节课的《有理数的加法》中去。
思维及教学活动连接紧密,使前后形成整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在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有理数的意义,并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初步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体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初步发展了创新意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从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正式用)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2012—2013学年度教师:蔡弘哈密市第五中学第一章《有理数》单元备课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1、本章的主要内容: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2)、有理数的分类:(3)、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概念(4)、数轴:(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的哪些方法(6)、有理数的乘方:掌握(1)a n(其中n是正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其中a、n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当a、n满足什么条件时,a n的值大于0?(7)、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运算法则及运算律(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④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零。
(用符号表述:)(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③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积为正;④几个有理数相乘,若其中有一个为零,积就为零。
初中数学课标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发布时间:2012-12-06 浏览次数: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一、总目标 (7)二、学段目标 (8)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9)第三学段(7--9年级) (9)一、数与代数 (9)二、图形与几何 (12)三、统计与概率 (17)四、综合与实践 (18)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9)一、教学建议 (19)二、评价建议 (25)三、教材编写建议 (3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5)附录 (38)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8)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9)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7.26)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英文名称: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of MiddleSchool Mathematics)课程代码139121402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课程类型必修课开设学期 5学分数 2一、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
它以一般教学论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我国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综合研究数学教育基本理念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
该课程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生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熟悉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准确掌握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明确其对数学教学的指导意义。
掌握新课改以来两个课标的基本内容、特点、价值,树立正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观。
(2)了解教材的编制原理和使用原则,获得全面分析中学数学教材特点的技能,能够剖析教材内容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达到能用、会用中学数学教材的目标,提高分析、处理和使用教材的能力,主要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能力。
(3)树立课程资源的意识,有能力实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有能力驾驭数学教材,并能合理地开发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数学教材。
培养职前教师数学教学的信念,形成热爱数学教学的情感态度。
(二)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三) 大纲内容选编原则(1)本大纲所列各部分与高等师范学校对职前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相符,同时依托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进行选择。
(2)贯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内容宽、新、实相结合,力求理论观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较系统地体现数学教学的主要理论,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并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与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年版)word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一、总目标 (4)二、学段目标 (4)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5)第三学段(7~9年级) (5)一、数与代数 (5)二、图形与几何 (6)三、统计与概率 (9)四、综合与实践 (9)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1)一、教学建议 (11)二、评价建议 (14)三、教材编写建议 (16)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9)附录 (20)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20)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20)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高中老师要面对现实,认真学习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的两本《数学课程标淮》,分析参加课改的初中学生有何特点,要做哪些补缺补漏工作,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才能较好地解决义教课改实验后的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的一种基本素质。
一、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高中数学课程是由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
•必修系列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
•选修系列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
二、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
三、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四、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五、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建模学习活动,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
•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应继承和发扬我国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良好传统。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word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 ...............................................................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一、总目标 (4)二、学段目标 (5)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13)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7)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鲁教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鲁教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篇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
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伺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
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规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最新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测试题(有答案)
一、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B、用教材教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A、成绩B、目的C、过程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 )次。
A、一B、二C、三D、四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和改进教师教学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A 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11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
(25%)1、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三个目标的实现。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体现在: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及案例解读资料
学习的特点
24
第二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删除“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这个内 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也不很紧密,要求学 生了解意义不大,而把“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及 “ 掌握等式 的基本性质” )放在第三学段作为进行演绎证明的基本事实之一。
22
第一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调整的内容包括:
估算的要求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 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估算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有助于清楚地认识和 理解估算的价值与意义。强调了“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明确估 算的重点一是要有具体的情境,二是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实际需要选 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标准(2011年版)》的例6做了上述说明。
10
理念上的变化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
理念上的变化
10个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了解数量 关系是学习字母表示数的重点目的。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了解数量关系。也 为学习简易方程做准备。
。 增加“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强调学生在探索周长与直径比的 过程中认识圆周率
26
第三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完整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一、数与代数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一)具体目标1.数与式(1)有理数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参见例1](2)实数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③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参见例2]⑤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3)代数式①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参见例3与例4]③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参见例5]④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备课初一数学教案
备课初一数学教案【篇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正式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2012—2013学年度教师:蔡弘哈密市第五中学第一章《有理数》单元备课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1、本章的主要内容: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2)、有理数的分类:(3)、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概念(4)、数轴:(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的哪些方法(6)、有理数的乘方:掌握(1)a(其中n是正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其中a、n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当a、n满足什么条件时,a的值大于0?(7)、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运算法则及运算律(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④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零。
(用符号表述:)(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③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积为正;④几个有理数相乘,若其中有一个为零,积就为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法则一: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法则二: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 2011 年版)的通知教基二 [2011]9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2012 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 年版),并于 2012 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
5.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任务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各地要充分重视,统筹规划,全面做好动员、宣传和培训工作,切实解决好师资、实验仪器设施设备配备等条件保障,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5)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8)一、总目标 (8)二、学段目标 (9)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0)第三学段( 7~9 年级) (11)一、数与代数 (11)二、图形与几何 (14)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1)一、教学建议 (21)二、评价建议 (27)三、教材编写建议 (33)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8)附录 (41)附录 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41)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42)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 4~6 年级)、第三学段( 7~9 年级)。
(二)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 1)。
(三)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