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 《咬文嚼字》 导学案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 《咬文嚼字》 导学案1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3、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观点,通过实例品味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学习难点】分析重点语句所阐明的道理。

【知识链接】1、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能取代它的地位。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2、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3、文艺评论文艺评论也叫文艺批评,是一种带有一定理论性的文艺评判活动。

它以文艺欣赏活动为基础,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出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进而论及作者及其文艺运动、思潮、流派,探讨文艺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推动创作水平的提高。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咬文嚼.(jiáo)字茗.(míng)烟锱铢..(zī zhū)必较中石没镞.(zú)清沁.(qìn)肺腑岑.(cén)寂蕴藉..(yùn jiè)付梓.(zǐ)尺牍.(dú)涎.(xián)2、积累下列词语: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导学案(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学习目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知识链接】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学习议论文的写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知识链接(一)文艺随笔(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二)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1、炼字题如何设问(炼字类题的做题方法)(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2.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三)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三、字词检测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咀嚼.(jiáo) 上乘.(chéng) 锱.(zhī)铢.(zhū)必较拘.(jū)礼B.没镞.(zú) 付梓.(xīn) 清沁.(xīn肺腑) 斟.(zhēn)酌C.岑.(cén)寂憎.(zèng)恶深恶痛嫉. (jí) 胸襟.(jìn)D.蕴.(yùn)藉.(jiè) 尺牍.(dú) 咬文嚼.(jiáo)字流弊.(bì)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援例红彤彤凝炼事过景迁B.含糊兴冲冲揉合锱铢必较C.谨严热烘烘付梓深恶痛绝D.含义耍花招精髓发人深醒四、整体感知1.“咬文嚼字”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2.给文章段落标上序号,并概括段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①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

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

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导学案二、解题1、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咬文嚼字释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题目的含义:在文学,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

三阅读思考1.把握中心: “咬文嚼字”指什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做到?目标是什么?2.掌握材料: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 所举的例子说明什么道理?3.分析论述:各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这些论述你接受吗?能举出相关例子吗?四、文本探究(一)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成果。

(二)学生小组上台展示(一人为代表,其他人补充)探究论题一:郭沫若改字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1)郭沫若朱光潜是怎么看待“你是”,和“你这”这两个句式的区别的?(2)既然郭沫若觉得“你这”的句式表示坚决的判断,所以他又对另外一个句子也做了改动,我们看看,这个句子改动如何?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3)郭沫若是语言大师,朱光潜先生不盲从,指出了他的“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说法的错误,提出:“你这”式的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对朱先生的这种说法,你同意吗?(4)该例采用哪种论证方法,旨在论述什么观点?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明确(1)你这——是坚决的判断(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
自主探究:
1、什么是咬文嚼字?
2、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3、阅读全文,总结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合作探究:
1作者所举的事例中,哪三个跟思想情感的变化最紧密?这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文字和思想情感之间又怎么样的密切联系?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2探究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1郭老改字(教师师范)
2王若虚改句
3贾岛推敲
拓展研究
作者认为:文字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试揣摩以下哪组词语更能表达词人的思想
感情。

1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A醒B 皱C绿D乱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浓)
3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请赏析“绿”字的妙处。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8课 咬文嚼字》导学案(附答案)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8课  咬文嚼字》导学案(附答案)

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金句银段1.谨慎即细心慎重,也就是对外界事物或自身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谨慎是钻石,不谨慎自己的细小行为,最终会损害大的德行。

办事前要调查论证,周密思考,才能成功。

谨慎是进步之根,是和谐之本,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

谨慎是保家之本,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严谨慎重,是智慧之母。

人生的许多遗憾,都是由一个个的疏忽相加而成的。

“诸葛一生惟谨慎”,故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世人称之神机妙算。

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由于不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结果“小不谨,则大事去矣”,终而付诸东流、不可收拾,甚至落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可悲下场。

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时文快递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理念。

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这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

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

王津钟表要花上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咬文嚼字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咬文嚼字导学案

8 咬文嚼字本课话题——怀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作为一个贬义成语,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但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因此就轻易同意这种观点和看法,而是敢于怀疑,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可以说没有怀疑就没有改变,没有创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

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

大胆怀疑,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宪章(清) 2.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4.真正的科学首先教人们怀疑,教人们摸不着头脑。

——乌纳穆诺5.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诺瓦利斯[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倒涎.( ) 憎.恶( ) 剥啄.( ) 岑.寂( )没镞.( ) 茗.烟( ) 付梓.( ) 灞.桥( )讥.刺( ) 清沁.( ) 搅.扰( )【答案】xián zēnɡzhuócén zúmínɡzǐbàjīqìn jiǎ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落⎩⎪⎨⎪⎧落.枕( )落.汤鸡( )大大落.落( ) (2)嚼⎩⎪⎨⎪⎧咬文嚼.字( )咀嚼.( )倒嚼.( ) (3)藉⎩⎪⎨⎪⎧蕴藉.( )杯盘狼藉.( ) (4)乘⎩⎪⎨⎪⎧落入下乘.( )千乘.之国( ) (5)隽⎩⎪⎨⎪⎧隽.永( )隽.秀( ) (6)晕⎩⎪⎨⎪⎧轮外月晕.( )晕.倒( ) 【答案】 (1)l ào/lu ò/lu ō (2)ji áo/ju é/ji ào(3)ji è/j í(4)ch én ɡ/sh èn ɡ (5)ju àn/j ùn (6)y ùn/y ūn2.语境辨析法(7)他说话恶.( )气,真叫人恶.( )心,周围的人都憎恶.( )他。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五) 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案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五) 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和借鉴作者有关“咬文嚼字”的观点。

3.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学习重点】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学习难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在实践中提升炼字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诗论》《谈文学》,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

(二)文体知识:随笔和文艺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

“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解放以后,随笔成为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二、课前预习(一)字音识记剥琢.()岑.()寂憎恶..()()箭簇.()付梓.()陈词滥.()调尺牍.()(二)词义理解咬文嚼字锱铢必较索然无味清沁肺腑自鸣得意不落言筌下乘三、初读课文:给段落标明序号,概括每个段落内容要点。

明确第1段:提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第2段: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不同。

第3段: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4段:说法改变,意味改变。

第5段:更动了文字,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第6段:善用字的联想义。

第7段:误用联想义,出现“套板反应”。

第8段:总结:阅读或写作,要“咬文嚼字”。

四、课上研讨(一)纵观全文,作者关于阅读或写作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在第3段,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3

安徽省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一、教师指导s(一)学习目标和重点: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难点: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二、知识背景作者简介:作者朱光潜,著名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三、基础等级(一)积累与整合: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1、正音: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附:zīzhūzúcén dúchéng yùn jièzǐ)2、了解词义: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五车:指五车书)才高八斗———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二)你的反思:四、发展等级(一)感受与鉴赏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创作意图2、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3、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的道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4、能对课文观点和材料做出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炼字如何赏析?2、研读“‘推敲’的来历”,思考: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你怎样看待朱光潜先生对推敲的评价?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阮阅《诗话总归》)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二、自主训练1、下列诗句哪一个字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研讨与练习四“王安石推敲诗句”,为何最终选定“绿”字?(2)红杏枝头春意“浓”红杏枝头春意“闹”2、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观点。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2、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3、“咬文嚼字”精神与方法的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培养学生掌握古诗炼字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4、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学习内容】一、复习上堂课内容: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2、1——4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什么道理?二、合作探究:(课文第五段)1、思考:这一段举了什么例子?2、你认为用哪个字好?为什么?3、作者认为用哪个字更好,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4、与前面例子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三、欣赏品味,能力提高。

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面的诗句进行赏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问题:比较下列词语:“到”“过”“入”“满”“绿”,哪一个更精彩,更生动?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问题: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牛刀小试下面我们就试着写一写,看下面的故事。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黄山谷:“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语文高中必修五人教新课标 8《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高中必修五人教新课标 8《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预习导学】一、基础知识1.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关于作者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我国现代著名家、_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他曾辗转求学于英法等国,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建国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悲剧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预习案一、“咬文嚼字”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二、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试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探究案一、文章中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二、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当堂检测】1.《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②点③火④笑 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C.①润②翻③蓝④春 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2.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正确的选项()()①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A.摇映B.舞隐C.弄吻D.扶失②山色蒙蒙()画轴,白鸥飞处()诗来。

A.如带B.横带C.入送D.挂入3. 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_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

_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一、预习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2.字词正音咬文嚼()字倒涎()茗( )烟锱铢()必较中石没镞()清沁()肺腑岑()寂蕴藉()付梓()尺牍()3.词语解释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点铁成金: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查阅工具书,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含义?三、细读课文,品味赏析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2 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3 不负言:决不食言。

思考:“推”“敲”哪个更好?四、拓展思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一段对风雪的描写:“(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金圣叹点评水浒,说此处着一“紧”字“意境全出”,绝妙无比。

妙在何处?2.简要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这是因为:3.谈谈“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的表达效果。

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榖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2020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精品导学案第3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

2020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精品导学案第3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

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品艺术
4.本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色?
思路点拨
本文论证严密,具有逻辑性,回答时应先通览全文,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再分 条阐述,联系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
答案:(1)举例讲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文章主体部分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内容都通 过实例来分析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讲议与评析结合,让读者明白什么叫“咬文嚼 字”,怎样“咬文嚼字”,即“嚼”出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文章举例很多,但多而有序,多而有纲。文章紧扣文字和思想情 感这个主旨来写。大结构采用分总式,主体的两部分之间又是层进式的。在讲清了不同 文字不同意味的基础上,文章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才能出新意,解决了 “为什么咬文嚼字”和“怎样咬文嚼字”的问题。
自我 核对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析重点
1.[情境]一般而言,文章开头有点题、渲染气氛、吸引读者、总起全文、引出下文和 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互相呼应等作用。如巴金散文《小狗包弟》开头就写了一个艺术家和 狗的故事,来引出下文叙述他与小狗包弟的往事,并且开头的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与作者和 小狗包弟的往事是形成对照的。
1.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答:①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剧本《屈原》的一句台词。 ②《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③《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④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⑤“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⑥《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⑦“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1.从文章思路看结构文章的技巧。 2.通过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从《咬文嚼字》中学习如何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8《咬文嚼字》导学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8《咬文嚼字》导学案3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点评:①这是作者在文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的观点的一段话,这段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②“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含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出了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3.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4.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我的质疑
③“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中,“通常”表明是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极其恰当,“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很好”的标准。
④作者用“但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表明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点评:①这是作者对韩愈的“推敲”故事的进一步“推敲”,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敢于质疑的精神和研究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②在文中,作者说“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但作者没有沿袭古人和今人的说法,而是结合贾岛吟诗的情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正是做学问所必需的。
③在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两个“似乎”,这两个“似乎”体现了作者的谨严态度。如果去掉,这两句话的语气就变得十分肯定,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也与诗的意境不合。可见语言的严谨正是思想的严谨。
4.点评:①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学贯中西,但他的文章总是如春风化雨,那样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对文学青年、对读者是多么富有爱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 朱光潜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 朱光潜导学案

《咬文嚼字》【学习目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知识链接】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案

第8课咬文嚼字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本文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主张。

3.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咬文嚼字”一词,现在一般用作贬义词,它的含义有: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在本文中,作者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即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人。

他1916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1917年赴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1922年于上海、浙江教学。

他与胡愈之、叶圣陶、丰子恺等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创办开明书店和《一般》(后改名《中学生》)杂志。

朱光潜先后留学于英法两国,广泛涉猎西方文化。

他于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建国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2.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

他所著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超越,也无作品能代替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更是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建国后,朱先生一直潜心研究美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

尤为可贵的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研究,在国际上独成一派。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就不太重视语言修养,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

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了这篇文章,提出:“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6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6
(1)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他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从这个艺术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朱老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推’字能更好地表现诗人冷漠自在、独来独往的意境,‘敲’字,尽管声音不大,毕竟会惊动“宿鸟”的。
学习难点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关于本文的题目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6
编号: 励志语言: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
课题:咬文嚼字 时数(第 周第 3 课时) 班级: 编写人: 编写时间: 审批人:
学习目标பைடு நூலகம்
1、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③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学习目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知识链接】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学习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

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

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一、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展示时分两组:前三后二对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

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二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答: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

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

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

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三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

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

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

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

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

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

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四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

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

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

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五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理由有: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答: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

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

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六背诵如下语段,仔细揣摩并将之运用到以后的阅读鉴赏和文学创作中去。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归纳小结】《咬文嚼字》一文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当堂检测】清代人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东坡和黄庭坚对月赏梅。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亦在。

于是,苏小妹、苏东坡、黄庭坚三人论诗,小妹言:“‘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若联作五言句,各于中间加腰,以何为妙?”东坡沉吟捋须,哦曰:“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佳。

”小妹笑云。

黄庭坚思忖良久,拱手试云:“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亦不佳。

”小妹又笑云。

东坡、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转向小妹,看小妹……小妹又是一笑,轻轻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山谷复吟、品鉴,皆叹神妙。

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动词是什么?神妙处何在?答:这两个动词是“扶”、“失”。

因为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

微风恰似一个美女,依扶细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迷人。

这“扶”、“失”二字,完全与诗的意境相融合,创造一种浮雕美,给人一种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学习反思】我这节课的心情:我的收获:我还有疑惑:余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