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学案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word教案 (8)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背景预习课文了解本节课主要讲述自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其中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发展的等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教学课题本节课主要讲述自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其中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发展的等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学习来说,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本单元中,它更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分析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片、动脑筋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最后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兴趣的话,这堂课无疑就成功一半了。
为了达到这样目的,我决定,创设情景,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首先展示中国地图,向学生明确中国地理南北划分的界线,并请学生选择他们愿意居住在南方还是愿意居住在北方,说出原因。
按情理来说,学生的回答是偏向于南方的,我就可以总结出人口的迁移相关的各种因素(社会环境、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等,同时亦为后面对中国古代史上三个大的人口流动原因分析作铺垫),而更明确现在的经济重心在南方,但是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接着再抛出一个问题:经济重心什么会南移呢?它又是什么时候南移的呢?这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初级中学孔潇华【教学目标】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2、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1、分析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1、通过了解两宋经济发展,增强对两宋是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重要阶段的认识2、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增强了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认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南移的原因2、难点:对南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1.古人开门七件事是什么?由茶在我国南宋时期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导入新课。
2.结合学习目标,快速默读新课。
大家都喜欢穿越的小说和影视剧吧,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两宋,为自己设计穿越后的生活蓝图。
设计问题:穿越后,你会向南还是向北走?为什么?学生答:南。
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
(板书课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回顾旧知,引出新知——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表现及发展的几个阶段?思考:南宋时期为什么经济重心会南移?(结合材料,同桌讨论)出示三则材料,分别采用幻灯片填空提示、同桌合作、自己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
学生总结并齐读:三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方面:1、经济方面: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政治方面: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3、自然条件优越。
(板书:经济、政治、自然)三.虚构情节,讲授新知——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1.穿越到两宋,你最想从事哪一种行业?农民、手工业者、还是商人?(出示多媒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分组再精读课文,掌握知识。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设计了一个职业调查表格(内容见幻灯片),帮助学生学习。
2.展示讨论、交流成果:(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收获。
同时出示多媒体)(一)农民组(农业):(1)调查有什么农作物。
历史: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本设计采用以史实为基础,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通过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延伸范围,引导学生扩展思维。
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学习来说,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本单元中,它更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由于本课抽象的东西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情景与现实相关结合,同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但另一方面学生这阶段好奇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不断设疑,以问题带动教学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
学生通过各种资料与信息,归纳出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由北向南迁移,建立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大体认识。
学生归纳出中国在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即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能力。
方法与途径: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虚拟人物角色法。
教师组织检查层层设疑,拓深知识联系。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一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是通过虚拟人物角色等形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步步设疑,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第3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掌握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标志,分析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加之南方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江南地区。
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目“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第三目“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纸币的出现。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古代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便于教师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但本课有一些抽象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应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学习本课。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五、教学方法1、采用了热点问题导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2、在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对比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论从史出。
3、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时间,采用形象生动的叙述和刺激视觉的图片,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商业的发展用材料分析法步步深入,使学生理解深刻。
4、用列表格的方法进行小结,知识梳理会更加清晰。
六、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人民币的图片。
导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大家天天见、天天用,可以说非常熟悉。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汇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掌握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认识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运用比较法,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2)树立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原因。
(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意义。
(2)展示江南地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等。
(2)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如自然环境、水利设施等。
(3)阐述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科技进步等。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如苏州、杭州等,分析其经济发展的特点。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强调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作业布置1. 绘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原因。
2. 选择一个江南地区的典型案例,分析其经济发展的优势。
五、教学反思2.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预测下一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准备相应的解决方法。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宋代南方经济的繁荣1. 农业发展:耕作技术提高,水稻成为主食,茶树种植普及。
2. 手工业进步:纺织、制瓷、印刷等业发展迅速。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3)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
(2)运用历史资料,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提问:同学们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新的内容,寻找答案。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题:请你谈谈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汇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
(2)掌握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3)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
(2)运用地图和数据等资料,直观地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
2.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3.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
3. 地图教学:运用地图和数据等资料,直观地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迹,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2)提问:什么是经济重心南移?为什么经济重心会南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和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4. 地图教学:(1)展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过程。
(2)分析地图中的数据,让学生感受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5.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事迹,如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商业繁荣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经济重心南移与我国历史发展的关系。
2. 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3. 经济重心南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2)掌握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3)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1)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分组讨论,准备合作探究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吗?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探讨其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
历史: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无答案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1、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2、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预习检测】1、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完成下表行业部门发展地位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垦辟农作物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货币完成的?【共同探究】2、这三幅图分别代表了宋朝哪一部门的发展?各部门具体情况如何?【拓展练习】1、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③对外贸易频繁,转为海路为主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叙述错误的是:()A、浙江居民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B、宋代商人能够到非洲从事贸易活动C、王安石看到东京城外棉花长势喜人D、四川居民流通纸币4、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D、麦田面积扩大5、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A、定窑B、钧窑C、景德镇D、哥窑6、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A、北宋后期B、南宋前期C、南宋后期D、北宋前期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家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宋朝谚语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2)除了材料二反映的农业方面外,宋朝的经济发展还在其他方面体现出来,请各举一例。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经济重心的南移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八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维目标][知识识记]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2、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能力培养]1、分析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1、通过了解两宋经济发展,增强对两宋是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重要阶段的认识2、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增强了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认识[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自唐中叶以来,我国历史又一次进入战乱不断、政局不稳的社会动荡时期,虽说北宋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却长期与辽、西夏战事不断,加上南宋与金的战争以及绍兴和议之后,疆域进一步缩小,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两宋时期的南方经济还是得到长足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行业部门发展地位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垦辟芋田农业作物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货币3、为帮助学生加强对“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的表现”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系列图片,以加深对上述成就的理解,如在工具的创新上,展示了“秧马图”“牛转翻车”图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圩田图”是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宋代“刻丝图”,栩栩如生的工艺,宋“清白釉瓷观音像”是两宋时期丝织、制瓷技术的经典之作,而楼船技术的高超又使我们现代人进一步领略了当时造船技术的超前。
4、为加强对本节课重点内容“宋代经济发展对我国后代经济重大影响的认识,”可联系现实中的农作物,像“水稻、棉花”,还可以用生活中令人喜闻乐见的陶瓷来见证陶瓷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宋代瓷都景德镇的来由。
为说明宋代对外贸易的发达,可以用泉州周日山的祁风刻石来见证当时的影子,而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宋海外贸易的崛起原因是由于西夏兴起,阻挡交通,陆路“丝绸之路”不畅,这也造就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word教案 (10)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选择题1、闻得商旅往来贸易,竞用会子,一为免税,二为省脚乘,三为不复折阅。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⑴在这里的“会子”是指()A、银币B、纸币C、铜钱D、商标⑵“会子”在什么时期通行()A、北宋前期B、北宋后期C、南宋时期D、隋唐时期2、经济重心是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我国古代经济呈现出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
据此回答问题:⑴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南方相对安定②南方人口增加③北方民族大融合④政府注意重视农业生产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⑵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出现在哪一时期()A、五代十国B、隋唐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宋朝⑶两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在()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中原地区D、珠江流域⑷经济重心最后完成是在什么时候()A、魏晋时期B、唐中期C、五代D、宋朝3、中国被称为“瓷之国”,到宋朝陶瓷制造业发展到新阶段。
下列对宋朝瓷器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类雪似银的青瓷、如冰如玉的白瓷B、唐三彩代表了最高的成就C、瓷器制作精美D、青花瓷名扬海外4、南宋时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是()A、丝绸B、茶叶C、铁器D、瓷器5、两宋政府设立的市舶司的只能是()A、管理城市商业贸易B、管理船舶的生产C、管理港口D、管理海外贸易二、材料题6、阅读下列材料甲学生说: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的开发是件好事。
乙学生说:不一定是好事。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人口增加,造成环境污染;人们砍伐山林,破坏了江南的植被,对江南的开发没有什么好处。
请回答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参考答案:1、⑴B ⑵B2、⑴A ⑵C ⑶B ⑷D3、C4、D5、D6、他们说的都对,也都不全面。
甲同学看到了南方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忽视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乙同学看到了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但否定了南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含解析)1华东师大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农业:耕田垦辟范围的扩大;占城稻的引进;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纺织业:两浙的丝织产品已跃居全国首位;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陶瓷制造业: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 纸币的产生:北宋时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原因: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许多中原人南街,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宁初期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三、新课导引相传在浙江龙泉地区,有章氏兄弟二人擅长烧瓷。
人们把他们的瓷窑,分别称为哥窑和弟窑。
有一天,弟弟出于忌妒的心理,趁哥哥刚刚烧好一窑瓷器回屋休息的时候,将冷水泼进瓷窑。
过了些时候,哥哥从窑中取出瓷器,一下就惊呆了,因为每件瓷器表面都有很多裂纹。
没想到,坏事变成了好事,人们觉得这些裂纹不仅不影响使用,还有一种装饰美,于是这窑瓷器志了比往常更多的钱。
其实,这只是一个有趣的传说。
瓷器所以出现冰裂纹,是因为人们通壶控制器物胎体和器物表面釉层的物质成分,经焙烧后冷却,釉层的收缩大于胎体的收缩,釉面因而出现开裂,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
冰裂纹以哥窑产品最为著名。
〔思考讨论〕你见过冰裂纹瓷器吗?宋代冰裂纹瓷器是宋代手工业成就的典型代表,宋代手工业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四、教材精华知识点1 南方农业发展原因唐代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步伐。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全国经济的影响。
3.江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南方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贡献。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原因,尤其是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强调南方经济发展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全国经济的影响。
3.提醒学生国的情感。
2.分析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南方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影响。通过具体实例,如江南地区的稻米种植、丝织业等,让学生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优势。
3.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你认为南方经济发展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问题驱动,引导探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为什么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会南移?”“南方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3.合作学习,共同提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分析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偃师市实验中学历史教学资源库(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解教学目标双向表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课程标准]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知识识记]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2、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能力培养]1、分析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1、通过了解两宋经济发展,增强对两宋是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重要阶段的认识2、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增强了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认识[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自唐中叶以来,我国历史又一次进入战乱不断、政局不稳的社会动荡时期,虽说北宋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却长期与辽、西夏战事不断,加上南宋与金的战争以及绍兴和议之后,疆域进一步缩小,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两宋时期的南方经济还是得到长足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2、和学生共同设计《两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表》,帮助学3、为帮助学生加强对“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的表现”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系列图片,以加深对上述成就的理解,如在工具的创新上,展示了“秧马图”“牛转翻车”图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圩田图”是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宋代“刻丝图”,栩栩如生的工艺,宋“清白釉瓷观音像”是两宋时期丝织、制瓷技术的经典之作,而楼船技术的高超又使我们现代人进一步领略了当时造船技术的超前。
4、为加强对本节课重点内容“宋代经济发展对我国后代经济重大影响的认识,”可联系现实中的农作物,像“水稻、棉花”,还可以用生活中令人喜闻乐见的陶瓷来见证陶瓷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宋代瓷都景德镇的来由。
为说明宋代对外贸易的发达,可以用泉州周日山的祁风刻石来见证当时的影子,而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宋海外贸易的崛起原因是由于西夏兴起,阻挡交通,陆路“丝绸之路”不畅,这也造就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无答案)2 华东师大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学习目标①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②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
重点和难点1.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2.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教学过程导学提纲(围绕目标,设计问题,旨在指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2、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4、经济重心南移在哪个朝代成定局?(二)基础知识的全面检测与过关(可采用多种方式来完成,如:学生独立完成或开展生生互动等)1.先进工具的发明、使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下图所示工具属于( )。
A.纺织工具B.灌溉工具C.交通工具D.耕作工具解析:图片中的工具是翻车,翻车能把水由低处汲向高处,提高灌溉能力。
答案:B2.宋代农业进一步发展,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中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的粮食作物是( )。
A.占城稻B.小麦C.高粱D.玉米答案:A3.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这一谚语表明当时最重要的粮仓是( )。
A.辽河流域B.黄河流域补充与完善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C.太湖流域D.淮河流域解析:“苏”指苏州,“湖”指湖州,“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答案:C4.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在( )。
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C5.李刚想上网查阅有关两宋时期的经济现象,下列各项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景德镇成为瓷业中心B.棉布成为北方普通百姓的衣料C.经商可以使用纸币D.在江浙可以看到当地种植的占城稻解析:南宋后期,棉纺织业才兴起,元朝时,植棉技术才传到北方,因此B项不可能在北方出现。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七年级历史下册中,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我国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掌握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全国经济发展的联系。
4.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史料等分析工具,对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过程进行探究。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年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这一主题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认识不够清晰。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浓厚,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将兴趣转化为对历史现象的深入思考。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表面化、片面化现象,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究。
3.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应用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部分学生对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其与全国经济发展的联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南方地区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邀请几位同学简要介绍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江南地区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富饶,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图片来源………… 百谢度谢.岳大麓家出给版我社提经出济史了这么多好 动画图标来源…… 的陈惠建兰议,再见”
资料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师用书》
……………………《一千年一以前中国与世界》
…………《一算吓一跳——北宋的人均GDP 》
……………………《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 《中国古代史(齐涛)》
想一想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 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
但是,同样是宋朝,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 等 等,那么,你究竟是怎么看待它呢?
南宋,俨然成为东南沿海航海的守护神, 不只渔船,商船、战船上也都供奉有妈祖 的神像或神位。
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
时间:东汉末年到东晋初年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之际
共同原因:战乱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⑴中原人口南迁 ⑵社会环境 ⑶原有潜力 过程:⑴孙吴东晋南朝开发 ⑵中唐以后 ⑶宋都南迁后 表现:(1)农业(2)手工业(3)商业贸易 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
从上一节课的学 习,我们了解了辽、宋、 夏、金的并立.特别是 岳飞抗金的故事深入 人心.但是南宋政府的 偏安于一隅的心理使 得轰轰烈烈的抗金运 动“空悲切”。
岳家军以其军纪严 明.作战英勇而声名大 振,让金兵闻风丧胆, 流下了 “撼山易,撼 岳家军难”的感慨.但 这支军队也随着岳飞 的被害而解散.
我叫朱子柳. 战争结束了,我 往南走还是往 北去呢?.
官窑葵瓣洗
定窑孩儿枕
瓷都 【江西 景德镇 】
那 市开 场汝个 如窑窑何三足?场洗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汇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汇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2)掌握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认识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2)运用比较法,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经济重心南移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特点。
(3)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2)如何评价经济重心南移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3. 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发现问题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
4.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知道经济重心南移吗?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优势。
(2)引导学生分析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2)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农业:耕田垦辟范围的扩大;占城稻的引进;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纺织业:两浙的丝织产品已跃居全国首位;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陶瓷制造业: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 纸币的产生:北宋时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原因: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许多中原人南街,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宁初期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三、新课导引相传在浙江龙泉地区,有章氏兄弟二人擅长烧瓷。
人们把他们的瓷窑,分别称为哥窑和弟窑。
有一天,弟弟出于忌妒的心理,趁哥哥刚刚烧好一窑瓷器回屋休息的时候,将冷水泼进瓷窑。
过了些时候,哥哥从窑中取出瓷器,一下就惊呆了,因为每件瓷器表面都有很多裂纹。
没想到,坏事变成了好事,人们觉得这些裂纹不仅不影响使用,还有一种装饰美,于是这窑瓷器志了比往常更多的钱。
其实,这只是一个有趣的传说。
瓷器所以出现冰裂纹,是因为人们通壶控制器物胎体和器物表面釉层的物质成分,经焙烧后冷却,釉层的收缩大于胎体的收缩,釉面因而出现开裂,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
冰裂纹以哥窑产品最为著名。
〔思考讨论〕你见过冰裂纹瓷器吗?宋代冰裂纹瓷器是宋代手工业成就的典型代表,宋代手工业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四、教材精华知识点1 南方农业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社会经济 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唐代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步伐。
表现耕田垦辟范围的扩大,在南方表现得最为突出,圩田是江南人民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
由于水田的增加,水稻已成为南方第一位的粮食作物,而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也具有重要意义。
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当时,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已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棉花的种植,在南宋时已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盛产于南方的茶叶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占城稻的种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大海捞针产于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开始传入我国福建地区。
根据我国古记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物期短,自种至收仅50余日。
大中祥符四年(1012),江淮两浙大旱,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以上地区播种,获得成功,不久,今河南、河北一逞也种上占城稻。
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也成为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知识点2 手工业和商业纺织业宋代丝织业出现南方逐渐超过北方的态势,两浙的丝织产口已跃居全国首位。
许多地方,尤其是江浙地区,出现了不少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
南宋后期,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棉纺织的兴起,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陶瓷制造业(1)宋代制瓷出现许多名窑,后来居上的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精美绝伦的宋瓷窑行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
(2)宋代制瓷业的规模和工艺水平大大超过了前代。
目前,在全国已发现1000多处宋代瓷窑,其中重要的有30多处,其中定窑、钧窑等五大名窑是诸窑中最负盛名的。
造般的技术宋代的造般技术居于世界前列。
海船制造中心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内地江河干流沿岸的州城往往都有制造内河船舶的工场。
纸币的产生(1)宋代商业繁荣,内外贸易空前活跃,促使纸产生。
北宋时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的会子也是发行量很大的纸,与铜钱等并行使用。
(2)作用: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思维拓展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答案(1)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周边契丹、党项、女真民族的兴起与强大,使宋朝和中亚地区的陆路往来中断,必须通过海路与外国发展贸易关系。
当时的人们已掌握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政府实行鼓励政策等。
(2)表现:宋朝政府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当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州东海岸,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
说明宋代,人们习惯上把外国商人秒钟为“蕃客”,把蕃客集中居住的地方称为“蕃坊”,蕃客的专门贸易场所称为“蕃市”,供蕃客学习的学校称为“蕃学。
知识3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思维拓展在宋代,我国南方经济获得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答案(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
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2)南方手工业兴旺。
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3)南方商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
宋代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五、课堂检测例1 下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事项发的哪一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能力。
从图片中的“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例2 (2010·青岛)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期最终完成。
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C.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分析本题考查对南方经济发展原因的理解能力。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多由汉族所建立,因而A 项的表述是错误的,B、C、D三项都是对南方经济发展原因的正确表述。
故选A。
例3 (2010·福州)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完成于()A.东晋B.隋朝C.南宋D.明朝分析本题考查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时期的识记能力。
故答案为C。
例4 (2010·泰州)下列货币中,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分析本题考查识图及识记能力。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故选A项。
例5 (2010·盐城)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这最能说明南方()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B.地理位置重要C.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交通十分发达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成定局,财政收入来自南方最能说明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选C项。
例6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A.山西B.四川C.贵州D.北京分析此题考查识记的能力。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在我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故本题答案为B。
例7 宋代,特别是南宋,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这说明这时全国的经济重心()A.从东部转移到西部B.从西部转移到东部C.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D.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分析此题考查对知识点“经济重心南移”掌握的情况。
由教材内容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例8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A.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B.洞庭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C.黄河流哉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D.珠江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分析题干中的“苏湖”指苏州、湖州。
苏州、湖州在太湖流域。
因此,正确选项是A。
例9 在我国实施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我们自然想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A.南宋B.北宋C.唐朝D.隋朝分析此题考查识记的能力。
由教材内容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六、学后反思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