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合集下载

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有新的探索:(1)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实施开拓性人才培养模式;(2)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坚持启发性人才培养模式;(3)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推进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

集中到一点就是,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总的来说,世界近代史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经历了从讲授“革命史”、“阶级斗争”为主线向以现代化的视角为主线讲授世界近代史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和探索为重点的转变。

在人才培养方面,从注重通才教育向注重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结合,注重综合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经过多年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课程,2005年被评为校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一、开拓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科体系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许多方面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亟待进行改革。

在高等教育诸多的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养成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从现代化的视角讲授世界近代史,开阔了世界史学科的视野,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方法的交叉与融汇,推进了历史学的现实责任感,进而优化了课程结构。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历史。

这段历史以1500年为起点,以1900年为终点。

本课程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从现代化的视角来阐述世界近代历史的演进、嬗变过程,实施开拓性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确定世界史体系?如何划分历史阶段?这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探讨,“人类对世界史体系构建的客观条件,至今尚在成熟的过程中”。

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史学家的回应0 。见5国际历史科学第 19 次大会简报6 ( Proceedings of 19 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 istorical Sciences ) , 奥 斯陆大学 2000 年; 并见拙作: 5探寻/ 全球史0 的理念6 , 5史学月刊6 2001 年第 2 期。
中国人关注/ 世界0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对/ 外国0的介绍也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最早介绍 西方历史的是一些翻译书籍, 直至 1949 年, 研究性的工作仍旧少而又少。专门研究/ 外国史0 在中国史学界几乎是站不住的, 许多在国外留学、以所在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者, 回国后几 乎全都要改做中国史 »。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特殊背景, 1949 年以前, 中国人主要关注欧 美国家, 因此/ 西洋史0这个名称又盛为流行, 取代了具有较大内涵的/ 外国史0。长期以来, 非 中国的历史都由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 西洋史0来表示, 可想而知, 这个概念和/ 世界史0的应有 含义相去有何等之远。同时, 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历史学界何以把/ 中国史0和/ 世界史0截然分 开, 并且不能够形成国际学术界公认的/ 世界史0概念。
从理论上说尽管如此, 在实践中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其指导历史研究的人却并不多, 成 功的作品就更少。对多数历史学家而言, 国别研究是他们的专长, 而且在国别研究中, 他们感 兴趣的也只是一些具体的专题。为数不多的历史学家努力构建/ 整体的0世界史, 但在多数情 况下, 这些/ 世界史0只不过是组合起来的国别史。书写真正的/ 世界史0并不容易, / 世界史0要 求把握世界各地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的逻辑关联, 关联的缺失使多数/ 世界史0作品流 为一团散沙。
在西方史学界最能代表并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这种思想的大概要算斯塔夫里阿诺斯, 他 在其名作5全球通史6中的第一句话就是: / 本书是一部世界史, 其主要特点就在于: 研究的是全 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 关注的是整个人类, 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0为 了强调他的观点, 他还特意引用另一位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的说法作为该书第一章的卷头语: /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 若将其分割再分割, 就会改变其性质, 正如水一旦分解 成它的化学成分, 就不再成其为水, 而成了氢和氧。0 º 有趣的是: 巴勒克拉夫又以荷兰历史学 家赫伊津加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说过的一句话, 作为他自己那本名著5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6 的全书卷首语。赫伊津加曾经说: / 我们的文明首先是以全世界的过去作为它自己的过去的文 明; 我们的历史首先是世界史。0对此, 巴勒克拉夫评论说: / 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 ) ) ) 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 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 ) ) ) 是当前( 史学界) 的主要特征之一。0 »

世界现代史概述

世界现代史概述

世界现代史概述世界现代史是继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之后,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以生产力为标准,所谓人类文明,迄今为止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

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

可以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的,生产力的突破会带动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历史大转变呈现出阶段性。

上个世纪之交,人类文明正处于这样一个现代化转型时期,世界现代史就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阶段。

19世纪后期,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科学革命为前提的,技术的发明进入了按照原理主动创新的阶段,大多数成果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取得了突破,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新兴工业的兴起又带动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新兴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并且向大型化发展。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企业的大型化迫切需要合理地调配企业内部资源,由此又引起管理革命,标准化和流水线逐渐普及推广。

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和管理革命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引起社会的变迁。

首先,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在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超过了农业,工业中技术性强的新兴工业部门的比重逐渐增加。

由此,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也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人口,工人阶级人数空前增加,成为任何人无法忽视的社会力量。

同时,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组成的新中间阶层在19世纪末期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其次,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市场,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也需要新的投资场所。

2024年山东初中历史九年级中考典型卷1(含解析)

2024年山东初中历史九年级中考典型卷1(含解析)

2024年山东初中历史九年级中考典型卷1一.选择题(共25小题)1.自美国建国后,一个幽灵就盘旋在这个立志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头上,这个幽灵就是奴隶制。

这一制度被废除是借助()A.1787年宪法B.美国内战C.独立战争D.民权运动2.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兴办各类世俗教育机构,要求贵族子弟每人必须学会数学和一门外语,否则剥夺其贵族称号的继承权。

这说明彼得一世()A.迫切希望国家统一B.积极向西方学习C.鼓励兴办手工工场D.决心废除农奴制3.1869年,明治政府命令各藩把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上交中央政府;两年之后,明治政府又将旧藩主迁往东京,坐食俸禄。

明治政府此举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废除等级制度C.推行地税改革D.发展近代经济4.1856年,俄国人在克里木战争中遭受了耻辱的失败,即使是坚定的保守派也意识到,俄罗斯正无可救药地落后于西欧列强。

这反映了当时的俄国()A.远远落后于西欧列强B.在克里木战争遭受失败C.农奴制改革的必然性D.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5.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是:“人民受骗了!”该学者作出评价的依据是这次改革()A.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C.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D.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6.“牛顿从理论上研究了力,瓦特则获得了一种能运用于生产中的力。

但正是从牛顿到瓦特,这一科学技术得到发扬光大的时代被开启。

工业化的洪流首先由英国再到欧洲最后涌向世界。

”这段叙述意在说明()A.启蒙思想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B.牛顿力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C.文艺复兴促进了牛顿力学的出现D.工业革命为牛顿力学奠定了物质基础7.18世纪至20世纪初,英语中出现了如electron(电子)relativity(相对论)automobile(汽车)sparkplug (火花塞)gear﹣Shift(变速杆)等新的科学技术词汇。

促使新词汇涌现的时代潮流是()A.工业革命广泛开展B.资产阶级革命此起彼伏C.殖民扩张加紧进行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8.美孚石油公司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现代化研究的新视角--评《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现代化研究的新视角--评《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对 进 行 现代 化 的 国 家来 说 , 代 化 的成 功 经 现 验 固 然 能 为 它 们 提 供 一 些 有 益 的借 鉴 与 指 导 , 但 “ 成 功 的 现 代 化 则 更 让 人 掩 卷 深 思 ” 《 球 透 不 (寰 视 : 代 化 的 迷 途 》, 言 。 以 下 引 文 除 特 别 注 明 现 前 出 处 外 均 引 自本 书 , 省 略 书 名 , 标 页 码 ) 因 为 将 只 , 失 败者 的经历 更 能 引 起 “ 来 者 ” 警 醒 与 反 思 。 后 的 从 世 界 现 代 化 的 历 程 来 看 , 功 者 多 是 善 于 从 别 成
维普资讯
现 代 化 研 究 的 新 视 角
评《 寰球透 视 : 现代化 的迷途》
闵 凡祥
( 南京 大学 南京 2 09 ) 103
2 0世 纪 5 0—6 0年 代 , 着 第 三 世 界 的 崛 起 , 随
“ 代 化 ” 为 学 术 界 研 究 的 一 个 热 门 课 题 。到 现 成
探讨 上 。对 现代 化 进行 总 体 的 、 论 的 、 功 与积 理 成
极 一 面 的讨 论 与 研 究 , 为这 一 时期 现 代 化 研 究 成 的 主 要 特 点 。 对 世 界 现 代 化 进 程 中 出 现 的 失 误 与
细 致 、 实 的 个 案 研 究 基 础 上 , 现 代 化 进 程 中 的 扎 对
失 误 与挫 折 研 究 ” 面 的不 足 。它 是 对 现代 化 研 方 究 领 域 的拓 宽 和 理 论 上 的 创 新 , 且 具 有 巨 大 的 并
8 O年 代 , 着 改 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放 的 进 行 , 国 的 学 术 界 也 随 中

高中历史课程设置

高中历史课程设置

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一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国现今实施的有两个方案,一是教育部方案,一是上海方案。

此外,北京不久前也已确定了另一个方案,即将实施。

按照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历史课的安排是:高一开设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开设选修Ⅰ世界近代史,高三开设选修Ⅱ中国古代史。

这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让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再一次系统地学习中外历史,更多地更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

应该说,这是符合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

但此方案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第二,初高中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益的提高都不利。

诚然,无论是大纲的制定者,还是教材的编写者,都力图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加以区分,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大纲制定者提出了“注意区分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层次性”[1]的原则,而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是:“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偏重感性描写,偏重具体生动,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偏重理性分析,有一定深度。

”[2]但是,在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要点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要真正区分高初中历史教材的层次性实在是太困难了。

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两个循环的编法弊大于利。

”[3]1998年,上海作为发达地区制定了探索性的历史课程标准。

按此标准,实施中外历史合讲的方案。

与此相适应,上海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体例。

这一方案的优点很多,如“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在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上为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由于这种结构体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本有很大差异,教学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有效地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4]但这一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

杨宁一:世界现代史 学术动态

杨宁一:世界现代史  学术动态

杨宁一:世界现代史学术动态一、关于世界现代史的主题关于世界现代史的主题,我国学者以往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世界现代史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第二种倾向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把世界现代史分为两个时期,分别为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近年来,史学界对世界现代史的主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其中从现代化的角度认识世界现代史的看法尤为引人注目。

有学者提出,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存在着许多线索,这些线索有交叉、有平行,涉及方方面面,如生产发展、阶级斗争、思想冲突、政治变革等。

我们可以用所有这些线索来观察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

但所有这些线索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现代化。

由于现代化,世界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成为现代世界。

现代世界是一个漫长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我们就把它叫做“现代化”。

我们考察过去几百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一不是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的。

在政治方面,我们看到战争、革命、突变、改良等,这些都是由现代化的进程引起的,最终发展出一个现代的政治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整合复杂的现代世界。

在经济方面,我们看到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些也都是现代化过程的一个侧面,表现出现代社会巨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对自然的征服力和破坏力。

思想、文化、社会的变化要么为现代化创造条件,要么是现代化的直接后果。

条件和结果有可能互为因果,现代化就在这种递进关系中滚滚而动,最终席卷了全球。

所以,所有那些历史的线索都可以归结为一条主线,即现代化。

几百年的近现代史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近现代世界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现代世界历史即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继承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成果,把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化在全球范围的展开现代化进程最早开始于西欧,不断向全球扩散,到19世纪末,经历了近四百年的时间。

但是,此时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主要局限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日本,亚、非、拉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尚未启动。

世界史思考题

世界史思考题

世界近代史复习思考题“导言”部分复习思考题一、概述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学界有不同观点:(一)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斗争是主线这是苏联学者和过去我国学者所持之观点。

对此,斯大林的三大矛盾说是其典型概括。

刘综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1986版)认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即认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他开始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强调“现代化”为世界近代史主线罗荣渠和钱乘旦等学者认为如此。

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卷》认为世界近代史大约是1500—1900年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

它包含了纵向、横向两种基本趋势。

从前者看,它是世界从前工业社会逐步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同时也是世界从前资本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现代社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历史。

从后者看,它是世界作为整体逐步形成、发展的历史。

(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强调认识和研究世界的横向发展趋势,即世界作为整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分析世界近代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首先,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其次,世界近代史是世界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起始阶段,也是现代世界基本形成和现代社会基本特征初步显现的关键阶段。

从现代化的起源看,世界近代史是现代化的全面启动阶段。

其中,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运动为内容的近代文明的兴起,标志着传统社会的瓦解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现代文明的滥觞在这里产生和发展。

罗荣渠先生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和体系

罗荣渠先生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和体系

关系而是生产力 ?那是因为在现实的世界历史发展中,“ 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
同的生产 关系 相适 应 。同一种 生产 力 、同一 种 生产 方式在 不 同 的历 史 条件 下可 以适 应几 种不 同 的
1 4
温 州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0 0 第 2 2 1) 3卷第 1 期
基础 。
第三 ,现 有 的各种 形式 的社 会 主义还 必 须借用 资本 主义 的力量 来发 展和 完善 自己 。到 目前 为
止 ,世界 上 的各种 社会 主义 还没 有一种 能在 生产力 和经 济发 展水 平上 高 于资本 主 义 。中 国也是 如
此 。引进资本 、引进 国外先 进生 产力 、高 科技 以及 管理 经验 ,发展 市场 经济 ,加 入西 方 国家主 导
的经济 体 系 ,融 入全球 化 ,与 国际接 轨 ,等 等 ,都 是我 国主 动和 积 极地 借用 资本 主义 的力 量来 发
展和 完善 自己的重要 策 略和手 段 。 总之 ,在 2 0世纪 的世 界史 中,除 了二 战 以后 几 十年两 个 阵营之 间的对 峙 ,资本 主义 大体 上 主导 了世 界 。8 O一9 0年 代 以来 ,资本 主 义迅速 向全 球扩 张 ,社会 主义 运 动处 在低 潮 ,这一 局面还
社会 发展 的独 立影 响 ,是随着 生产 力 的发展与 被解放 的程 度而 逐渐 增大 的 。政 治 因素对 社会发 展 的独 立影 响 ,则 由于经 济 因素作用 的增 长而相 对削 弱 。国际因素 则随着 现代 生产 力 的发 展而具 有 愈 来愈大 的影 响和 互动 作用 。’ ’【 ] , 我们 可把这 看成 是近 现代 史与 古代史 的主 要区别 。

世界近代史研究动态

世界近代史研究动态

世界近代史的学术动态杨宁一一、世界近代史体系研究的开拓与论争近十年有关世界近代史体系或史观的讨论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热潮,出现了多个体系并存、相互竞争的局面。

目前主要有五种受到广泛关注的体系和史观。

1.现代化体系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开拓者是罗荣渠先生,他在《现代化新论》中提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突出以生产力标准代替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客观主导标准,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原始生产力、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

自有文字以来的历史时期,文明的演进大约经过四个阶段: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文明、原始工业文明和发达工业义明。

按照罗先生的观点,通常所说的近代历史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次发展浪潮:第一次大浪潮(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向西欧扩散的早期工业化过程;第二次大浪潮(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工业化向整个欧洲、北美扩散并取得胜利的过程,同时在非西方世界产生强大的冲浪,拉开非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序幕。

有学者提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并进而主张“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作者认为,我国世界史学科长期沿用的苏联体系对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曾经起过很积极的作用,但这个体系有它固有的弱点:一是其时代性很强,而其时代背景现在已基本消失了;二是它包容性较小,容不下当代历史学所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

当代中国的主题是现代化,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确实是现代化,这两点是以现代化为主题创建新的学科体系的时代与学术基础。

以现代化为主线,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首尾相接,组成了完整的世界现代化的过程。

该五个阶段分别是: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距今约六七百年。

在此阶段西欧农业文明不断瓦解,产生现代化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资本主义也首先在西欧发生。

世界其他地区在中世纪晚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恰恰都巩固了农业文明,其发展方向与西欧正好相反。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考试题(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 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

这一趋势表明了()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2.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3.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4.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至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儒学体系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5.1670年,康熙颁布十六条箴言,意在总结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

初中毕业考试历史真题试卷8

初中毕业考试历史真题试卷8

重庆市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卷(B卷)(开卷本卷共五个大题,满分50分,与思想品德学科共用90分钟)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

因此他A.重视教育B.倡导节俭C.轻徭薄赋D.虚心纳谏2.右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

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

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A.艺术的繁荣状况B.农业的发展状况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D.开放的社会局面3.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

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这说明A.唐诗影响深远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C.唐诗取材广泛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4.《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的作者是A.施耐庵B.罗贯中C.吴承恩D.曹雪芹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文化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李春――赵州桥B.张择端――《清明上河图》C.宋应星――活字印刷术D.李时珍――《本草纲目》6.右图是2001年在重庆考古发现的唐代某地的街道遗迹,该地从初唐到中晚唐由草市发展为开放型市镇。

它位于今A.云阳B.万州C.合川D.大足7.重庆得名至今已有800余年。

下令改恭州为重庆的是A.唐玄宗B.宋徽宗C.宋孝宗D.宋光宗8.“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该事件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③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④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 ③④9.95年前,一群青年学生发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掀起了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选择题1.“18世纪的英国恰好是煤炭价格低廉而人力成本昂贵的国家。

在逐利的工厂主看来,推广机器生产可以利用廉价的煤炭替代昂贵的劳动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利润。

”据此可知,工厂主推广机器生产的原因是 ( )A.煤炭资源缺乏B.劳动力较丰富C.海外市场广阔D.追逐更大利润2.马克思说:“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大工业。

”通过改进蒸汽机为新的工具提供动力的人是( )A.莱特兄弟B.本茨C.斯蒂芬森D.瓦特3.18世纪中后期,随着大规模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地建造起来,动力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应运而生的技术成果是( )A.珍妮纺纱机B.万能蒸汽机C.发电机D.内燃机4.“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人类社会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开启“铁路运输时代”的是( )A.德国B.法国C.美国D.英国5.造成下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A.外来人口增多B.就业机会的增加C.工厂规模扩大D.工业革命的影响6.19世纪,面对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来自国外的旅行者却为它的魅力所倾倒;有钱的英国人更喜欢乘坐蒸汽轮船在浑浊不堪、散发异味的泰晤士河上游览。

这说明( )A.电力在英国被广泛应用B.人们陶醉于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C.发展工业必须破坏环境D.工业革命成果扩展到全球7.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理论是由两位学者兼战士创造的,这两个人的关系超过了一切古老的传说中最动人的友谊的故事。

”这两个人是 ( )A.法拉第和爱迪生B.卢梭和伏尔泰C.牛顿和爱因斯坦D.马克思和恩格斯8.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马克思的学说”诞生标志是( )A.宪章运动的开展B.巴黎公社的成立C.《共产党宣言》发表D.十月革命的胜利9.下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①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英国宪章运动B.《共产党宣言》发表C.法国巴黎公社D.俄国十月革命10.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发起“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投票活动,最终马克思以最高票数当选。

安十一中历史综合练习三

安十一中历史综合练习三

安十一中历史综合练习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 B.制作磨制石器 C.制作色彩艳丽的彩陶 D.使用耒耜耕地2.文字是对一个民族文明最重要的传承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下列文字没有出现的是( )3.“一带一路”构想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是( )A.南北经济交流的通道 B.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C.世界开始连成一体的航线 D.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4.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历史上,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5.清明节和端午节,都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如果要论证这一点,下列最具说服力的是( )A.神话传说 B.历史书籍 C.政府声明 D.专家解释6.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则材料反映的状况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7.下列是洋务派开办的企业,其中属于民用工业的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轮船招商局8.从“清末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这些关键词中,你能联想到( )A.李鸿章 B.张之洞 C.张謇 D.孙中山9.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黄埔军校 D.清华大学10.历史学家唐德刚谈到新文化运动时说:“白话文运动,在他画龙点睛之后,才走上正轨.”“他”指的是( )A李大钊 B.胡适 C.陈独秀 D.鲁迅11.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进一步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12.在“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活动中,小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是( )①遵义②瑞金③吴起镇④泸定桥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13.郭沫若在满江红·卢沟闻警写道:“庚子耻,犹未雪.卢沟辱,何时灭”“卢沟辱”指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D.南京大屠杀14.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A.平型关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15.下列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北伐战争B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C.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D.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6.右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中华民国成立 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 D.开国大典17.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设置说明了我国实行(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18.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要( )A.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D.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1971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以“’r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作为封面标题.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参加亚非国际会议 B.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下列能代表古埃及文明成就的是(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阿拉伯数字 D.基督教21.伯里克利宣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由全体公民掌握.”这里的“全体公民”是指( )A.全体成年居民 B.全体成年自由民 C.全体男性居民 D.全体成年男性公民22.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和常人无异.这种表现方式体现了(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B.人文主义的思想 C.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D.主权在民的原则23.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华盛顿和林肯分别领导了美国的( )A.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 B.南北战争和独立战争C.南北战争和工业革命 D.独立战争和工业革命24.英雄交响曲把两个伟大人物紧紧地连在一起.一位曾叱咤欧洲几十年,另一位是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这两个欧洲同时代的人物分别是( )A.拿破仑和达·芬奇 B.华盛顿和贝多芬C.拿破仑和贝多芬 D.希特勒和达·芬奇25.小文最近对“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你会推荐他阅读(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26.九年级(2)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右图是他们列出的研究提纲.该研究的主题应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 B.法国大革命C.美国南北战争 D.日本明治维新27.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这两种模式分别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美国“新政”B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C.新经济政策、美国“新政” D.新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模式28.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是( )A.太平洋战争爆发 B.莫斯科保卫战 C.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D.柏林战役29.苏联只存在了69年,其“缔造者”和“终结者”分别是( )A.斯大林、赫鲁晓夫 B.列宁、戈尔巴乔夫C.列宁、勃列日涅夫 D.斯大林、普京30.右图漫画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其中被“夹板”扶持的“小树”代表的是( )A.拉美国家 B.东欧国家 C.西欧国家 D.前苏联二、辨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31.小明同学观察了下面的表格后,认为1976—1979年小岗村村民生活的变迁是因为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你认为他的看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判断:(2分)理由:(4分)三、材料解析与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第34题8分,共34分)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军机大臣无定员,由雍正特旨选任.军机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咨询;参与军国大政的议论;面聆并按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 ——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材料二: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英国革命为克服专制王权铺设了道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发生飞速发展.……于是人们看到:继英国革命以后,又有法国革命……北美独立战争、南美独立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样,所有的欧美国家都走上了追求现代化的道路.——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回答:(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机构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机构: (2分)说明: (2分) (2)材料二中“新政治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回答这种政治制度确立的作用.“新政治制度”是 (2分)作用: (2分)(3)指出材料三宪法的性质.性质: (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认识: (2分)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829年,英国侵华利益集团代言人柏金汉鼓吹: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经君健编严中平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材料三: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荚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1871年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煤炭和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解说词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图一: (2分)图二: (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华外交活动的目的.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南京条约的哪些条款便于增加“英国货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目的: (2分)内容:(4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经济出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 (2分)(4)综合以上材料,提炼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素.要素: (2分)34.(8分)材料论述.1978年中国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更加速了改革开放的酝酿.西欧、日本等国家地区,成为了主要考察地,西欧五国考察团,参观了八十多个工厂、矿山、港口、农场、大学及科研单位,对欧洲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看到:西德一个年产5 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 000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整个欧洲连成一片.农业也是科技型、集约化的,耕地播种、施肥除草、收割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代表团回国后报告:“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摘编自曹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1)写出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会议名称.会议: (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1-5 AABCB 6-10 DDCBB 11-15 BACBD16-20 DCADA 21-25 DBACC 26-30 DBCBC二、辨析31、不正确(2分)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土地改革时颁布的.(2分)小岗村的变化是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1978年的改革)(2分)三、材料解析32(1)军机处(2分)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或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2分)(2)君主立宪制(2分)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美其它国家现代化进程.(2分)(3)社会主义宪法(2分)(4)从专制到民主(民主化);从人治到法治(法制化).(任答一点得2分)33(1)图一:新航路的开辟(2分)图二:三角贸易(2分)(2)打开中国市场(2分)开放通商口岸(2分)协定关税(2分)(3)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4)资本、市场、技术(科技)(每答一点给1分,共2分)34(1)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2)观点: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强国之本;或对外开放才能走向强大,闭关锁国只会导致落后;或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才能保持国家竞争力;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经济的方法和手段.。

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2013年12月22日星期日内容提要:钱乘旦教授是我国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他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对英国及世界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考察。

在钱教授看来,和平渐进的改革是英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色;政治现代化和工业化都存在着3种基本模式,这些模式对现代化后来者都产生过程度不等的影响力;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是现代化,应该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现代化失误与“反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常见的现象,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经验。

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现代化潮流方兴未艾,在中国乃至整个第三世界,现代化依然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最为迫切的目标。

对现代化后来者而言,如何认识与把握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并从现代化先行者的经历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实课题。

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现代化领域的研究专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先生。

制度创新与英国现代化道路记者:作为现代化的开创者,英国在近代历史上曾建立起长达一个世纪的世界霸权。

英国霸权的兴衰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您曾从制度创新角度对英国霸权的兴衰进行了解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此您能否对这一点予以展开阐释呢?钱乘旦:英国的霸权与现代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现代化也就没有它的世界霸权。

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化也是一种制度创新;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

一个时代潮流,往往表现为一种新制度的出现,谁能够做到制度创新,谁就走到潮流的最前面。

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开创了许多世界第一,创新成为英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是政治制度的创新,表现在英国人率先建立起现代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以及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从而实现了政治现代化,并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其次是经济领域内的制度创新,表现为英国首创了一种全新的工业生产力,通过工业革命而率先进入工业化社会,并引领世界各国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另外还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创新,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自由放任”思想、边沁等人的“功利主义”思想、托马斯·莫尔与罗伯特·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乃至从英国工人运动中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等,都表明英国在思想文化的发展上走在时代前列,制度创新的最终结果是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霸主。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职业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职业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职业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

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

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

”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B.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D.经济待遇与政治地位不相称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以及分析问题能力。

从材料“每年收入全部公开。

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以及报纸监督等都说明英国首相受多方面监督。

所以答案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首相2. 下图是一幅近代革命战争形势图,与之对应的斗争要求是A.“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将革命进行到底”参考答案:A地图中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的对象,此时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A正确;B是土地革命时期;C是抗战时期;D是解放战争时期。

3. 借鉴历史,总结历史,再根据现实情况,创造历史,这就是善读史书的毛泽东。

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话正确的理解是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参考答案:B4. “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参考答案:A5.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钱乘旦现代化的缘起现代化在欧美的发展现代化在全球的推进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结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之所以做如此断言,是因为自近代以来,历史的主要内容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的缘起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

然而在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了种种趋向,最终使农业文明走向解体。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业游离于社会主体结构之外,有它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价值体系,这是当时的西欧和其他文明地区完全不同之处。

在其他文明结构中,城市和商业也是有的,有的甚至比西欧更发达,但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商业都被包在社会主体结构之内,压在一个无所不包的国家大屋顶下,无法形成它自己的制度和思想,也就不可能独立发展,形成不了对主体农业文明的挑战。

西欧的情况却导致在城市和商业中出现一种异质文明,这种文明逐步发育,最终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

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一种新的精神发展起来,这种精神赞扬财富,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去发财,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了许多自由:人身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经济活动的自由,以及由此而必然出现的财产自由等等。

所有这些都为一种新的文明创造了前提,社会变动的时机已经来临了。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具有巨大意义。

在中世纪欧洲(尤其西欧),国家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领地。

在领地上,民族的属性没有意义,一国的贵族可以在另一国领有土地,领主不讲究国籍。

欧洲大地因此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基督教是把西欧连接起来的唯一力量。

在这个基督教的大世界里,“国家”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它更多地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很少表现为政治实体。

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民族国家出现后,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

民族国家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

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

由此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各地区都要形成民族国家,于是民族国家的形成就风起云涌,从而破坏了中世纪的结构稳定。

第二,民族国家间相互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夺土地、资源、财富和发展优势,以及(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生存权,它们便征战不已,使世界不得太平。

中世纪的贵族纷争让位于国家之争,新的世界格局形成了。

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转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总之,在近代世界的起点上,人们看到欧洲正在出现巨大的社会变动(农奴制解体、城市与商业的发展、环球航海等等),看到欧洲已经发生大规模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重商主义的发展等等),同时也看到前所未有的暴力活动(国家统一战争、民族独立战争、国家间的争霸战争等等)。

这些都标志着世界正进入一个大动荡的时期,而动荡的发轫处就在欧洲。

此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动荡,以及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但这些事件都没有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相反,却有可能使农业文明更加巩固了。

中国的满清入关,印度的莫卧尔王朝建立,奥斯曼苏里曼大帝的征战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这样,由于西欧完成了社会转型的准备工作,它在发展的趋势上就走到了其他地区的前面,虽说在发展水平上它可能还不如其他地区,比如不如当时的中国。

现代化在欧美的发展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

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王权统一了国家,因此它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就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专制的王权。

虽说专制王权曾经起过进步作用,它形成后却又对进一步的发展构成障碍:专制王权把权力放在一个人手里,这使得国家常会受一人之害;君主再英明也会犯错误,而且这种错误无法受到节制——西班牙的查理五世和菲力普二世,英国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以及法国从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时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同时,专制权力限制人民的自由,使他们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因此,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而英国革命则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

英国革命并没有达到目标,但它却为“光荣革命”的成功,即克服专制王权铺设了道路。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就走上了顺利发展的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发生飞速发展。

美国和法国是紧接其后的国家,它们也都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政治变革,而工业化“起飞”也就接踵而至。

当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汹涌澎湃时,其他欧洲国家便感到了压力,于是就被迫实行变革,不得不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这样就形成了后进企图追赶先进,争相实行现代化的浪潮。

于是人们看到:继英国革命以后,又有法国革命、德国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革命等等;与此同时,则有北美独立战争、南美独立战争、比利时独立战争、波兰的独立企图、德国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无非就是要追赶现代化的潮流,为经济发展创造合适的政治条件而已。

这样,所有的欧美国家都走上了追求现代化的道路,现代化就在这些地区首先传播。

随着民族国家越来越多并纷纷成长,大国的争霸行为也愈演愈烈,从三十年战争开始,国际性战争一再把全欧洲都席卷在内,比如西班牙战争、奥地利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

发展到20世纪,就出现世界性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都是如此。

战争一方面造成巨大的破坏,一方面又把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逼上了现代化道路,从而使现代化向更广阔地域推进。

与此同时,民族国家一方面为现代化提供了保障,一方面却又是战争的根源,造成一次次巨大的灾难。

国际性战争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出现而出现的,不可不说这是现代化的一大抱憾。

工业化发展起来后;新的社会随之出现,社会发生全面变化。

在巨大的变化中,重新进行社会整合变得必不可少了,而为了完成这种整合,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动荡:工人运动,民众造反,种族冲突,利益集团的冲突等等都是整合过程的表现,我们所熟悉的宪章运动、法国工人起义、反谷物法运动、美国南北战争等就都是如此。

这些冲突体现出一个很大的特点,即社会的多样化使利益的不同显得分外显眼,阶级的意识出现了,阶级也相继形成,各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进行斗争;最后又都进入政治领域,体现为各阶级为自己的利益争夺政权。

19世纪是一个阶级斗争的时代,阶级间的战争前所来有;但争取权力的斗争最后又都指向民主政治,在民主制度的框架下,各阶级学会了用和平的方法协凋利益。

整合的过程是漫长的,其中充满艰辛,充满动荡。

民主化的历程非常艰难。

政治转型看起来是最痛苦的转型,尽管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迈出的,但其完成,可能也是在政治领域。

欧美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

在政治领域里,英国走和平渐进改革的路,法国走暴力冲突革命的路,德国走一条人民革命失败、最终由旧统治者领导现代化的路。

其他国家大体上遵循这三种模式,但在具体细节上又各有不同。

在经济领域里,英国是完全的自由放任,法国也基本如此;到德国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德国使用的是统制式的发展方式,国家在经济领域中起很大的作用。

再往后,国家起的作用就更大,俄国从一开始就采用一种强制型的发展方式(从彼得大帝起),到苏维埃时期,发展成完全的国家指令,即计划经济。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

社会主义建构出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用国家的全面控制来推进发展,其目标是避免资本主义的失误,在落后国家快速推行现代化。

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现代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现代化的经历也有先有后。

然而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到20世纪,欧洲北美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成为现代化的先行者。

英国原先的移民殖民地在英国的带动下也搭车先行,成为发达地区。

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

这种变化把全世界带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近现代”(The Modern Times)。

现代化在全球的推进现代化具有一种扩张的本能,从一开始它的扩张性就表现得非常强烈。

事实上,当现代化还在欧洲推进时,它的强制性就使欧洲国家一个个被迫接受了现代化,不得不跟在英国后面实行现代化。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化携带着工业生产力,正是这种力量粉碎了一切抵抗,而使所有障碍土崩瓦解。

当现代化向欧洲(及北美)以外的地区推进时,它的扩张性和强制性就表现得更充分了。

欧美以外的地区比欧洲国家更难接受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因素外,文化的差异也是重大障碍。

事实上,即使在欧洲文化圈内部,由于东、西欧两部分在宗教和传统方面的差异,东部(东正教亚文化圈)在接受现代化方面就比西部(天主教-新教亚文化圈)困难得多,进展也缓慢得多。

欧美以外的地区属于完全不同的其他文化圈,各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信仰,它们在面对一种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新的文明时,抗拒便是本能。

于是,“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在这些地区表现得特别强烈,现代化的进程也特别困难。

在非西方地区,现代化的推进方式也形成重大障碍。

如果说在欧洲各国间现代化的推进是用国家间战争的方式进行的,那么它在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推进时,使用的是侵略与征服。

欧洲刚开始向外扩张,其社会发展水平并不见得比其他地区高,生产能力也不比其他地区强。

那时候,欧洲扩张凭借的是一种新的“精神”,即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鼓励人的冒进,为个人目的可以不顾一切。

相反,在其他地区,社会给个人施加了太多的限制,个人的追求是受到压抑的。

由此可知,解除人的束缚对欧洲来说是何等重要,它实际上把欧洲从落后状态下解脱出来,使它一跃而成为领先。

欧洲的解脱与它的扩张同时并举。

最初,扩张在文明的边缘地区进行,比如在非洲、南北美、太平洋岛屿、澳洲等等。

这时的扩张非常野蛮,伴随着征服、屠杀和种族灭绝。

南美的印第安人几乎被消灭干净,西非则出现野蛮的奴隶贸易,几百万黑人被贩运到美洲。

这种早期的扩张为欧洲集聚了资本,使其以后的发展更为迅速。

工业化开始后,欧洲的力量变强大了,它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开,并最终形成绝对优势。

这时,欧洲的扩张就不限于落后地区了,它逐渐向文明的核心区扩展,西亚北非、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都相继落入它的控制,原先几大文明圈相互间接触甚少的情况由此改观,世界也随之连成了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