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古诗文诵读指导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古诗文诵读指导策略初探
摘要:在现在的网络时代,在电脑、电视充斥孩子们的美好的童年时光的同时,各种问题表现在小学生身上:个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爱、盲目攀比,他们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穿的的耐克、阿迪达斯……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断层,也让孩子们输掉了许多人生宝贵的东西:近视眼随处可见、精神委靡、思想空白,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的!
关键词:低年级古诗文诵读指导
中华文化必须从儿童抓起,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的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在经典诵读中学生会步入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情怀,丰富文化阅历,感受文化韵味。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
一、制定目标要求,讲求诵读效度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语文教学和校本课程诗文诵读指导的目标和要求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段);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段);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高段)。其不同点在于诵读课注重于拓展、积累和欣赏,在对作品形象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情感的体
验上更开放些。
古诗“海洋”辽阔无边。要在这海洋中汲取更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那么学习的空间更是会无限地扩大。在学完李白的《静夜思》后,我们又为学生拓展了三首思乡诗,分别是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及唐宋之问的《渡汉江》。诗意浓郁、诗情真挚。“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文化的经典名句。我们组合这三首诗指导学生一起诵读,就是让学生较充分的体验思乡爱亲的情感,积累、感悟诗文的语句,欣赏诗文的整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好读、读好古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情愫。
我们认为,指导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特别在低年级,旨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法上与语文课教学要求不同,但目标定位一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会背。诵读古诗文是语文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通过激情诵诗、领略诗韵、再现诗境、积累背诗,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诵读古诗文是语文实践的重要载体。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和家长在孩子学前教背古诗的区别就在于此。
二、创新指导模式,注重过程方法
诗文诵读课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在指导模式上与教课本上的古诗应有所不同。古诗文诵读课是课内学古诗的拓展,重积累,重欣赏,更重于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很突出的行为活动,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自能阅读,并着力倡导他们敢于和善于以独特的感受,表达他的意见,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
古诗诵读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读的训练,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文大意之后,指导学生放低声音,轻声诵读,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了诗文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感悟了诗文的意境;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之后,组织学生欣赏入境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配乐诵读。
三、营造审美意境,加深体验领悟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本身又往往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因此在教学中,可逐步培养学生展开想象,凭借想象中的画面再现情境。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而且在想象中还能让学生体味到古诗文语言的美。
我们在指导思乡诗诵读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用多媒体、音乐和图画有机结合于指导全过程,从而营造了诗、乐、画、情融为一体的古诗文审美意境。
首先,音乐相伴进入诗文情境。
出示诗文,指读诗题,学生的情绪在优美的乐曲中稳定,进而专注地谈与想:受音乐感染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范读因音乐渲
染而更为感人。学生朗读、背诵,音乐在教室低回,情感越发真挚。
《渡汉江》的诗文是这样的: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教师在诵读前这样指导:“久居岭南蛮荒之地,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生死不知。诗人日夜思念家人,又担心家人命运,怕听到不好的消息。我们要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在此同时,相应的乐曲响起,教室里顿时安静,学生的诵读开始了,一股浓浓的思乡念亲的情意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第二,图文结合,演绎诗文语句。
古诗文的情境远离学生的生活,描绘此情此景的图画是让学生直观再现情景的重要手段。指导古诗文诵读必须配上相应的图画,这是解读诗文的必备教具。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什么?它是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的习俗,在重阳节大家头插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消灾。这种习俗现已不见,而图画可以再现这种情景。我们还利用图画让学生练说,让学生看图朗读和背诵。诗文很短,离开诗文文字,看图说和读、背,不但可行,还可激发学生进入意境的想象力,培养图文结合和相互转换的思维能力。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让我们把对家乡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
吧!”,形象直观的图画,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教师范读,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纷纷随乐而诵,甚是沉浸。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不仅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文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丰富了语言积累,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提升了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