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人类认识地球极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人类认识地球极其运动的历史教案一、教学内容1.学习目标(1)掌握科学的概念,了解古代科学家对地球的认识和发展历史;(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3)学习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球科学知识。
2.教学内容(1)古典时期,古代哲学家们关于宇宙和地球的认识(2)早期地球说——《地球说》(3)地球球面说——《球面说》(4)早期转动说——《转动说》(5)运动轨道说——《运动轨道说》(6)中世纪的古典观念(7)新的天文学原理的出现——开普勒原理二、教学过程1. 问题提出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宇宙中地球是怎样运动的?2. 交流分享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然后汇报结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古代科学家、开普勒等重要人物的著作中得到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概念。
3. 老师讲解在小组以前老师讲解古代科学家们关于地球的认识,以及地球的运动轨道规律。
4. 小组练习让学生根据老师讲的知识,探究古典科学家的著作,运用它们来理解地球的运动轨道。
5. 巩固练习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让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了解地球的各种运动规律。
6. 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查阅古代著作,写出地球的运动轨道,视觉表示地球的运动轨道。
7. 总结总结学习当天所学知识,让学生复习以便理解。
三、板书设计古典时期古代哲学家:《地球说》《球面说》《转动说》《运动轨道说》开普勒原理四、教学反思该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认识科学的概念和科学实践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地球学的思维技能。
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有余力的兴趣学习科学知识。
总之,通过该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地球,学习它的运动规律与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10
了解“地心说”,锻炼观察和概括能力、锻炼分析和表达能力。
10分钟
(3)日心说
1、介绍日心说的建立者
2、介绍日心说的主要观点以及相应的支持证据
进一步建构观点与证据之间的关系,理解科学真理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让学生了解事物在不断的发展,认识在不断的发展的。
3分钟
4、重新整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人类认识宇宙的兴趣。
1分钟
5、结束课程
以多媒体上出现的大船小船的比较问题引出地球自转而我们无法察觉,又如何知道以及地球如何自转的问题引出下一节学习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的整理记录单
我国古代
地球形状
其他天体的运动
是否地球为中心
地球是否运动
盖天说
浑天说
宣夜说
过程与方法: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1.提问:你所认识的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和哪一位科学家的观点更接近?
2.找出支持自己观点或批判他人观点的证据。
3、完成整理单上的第二部分内容
回顾所学部分历史,查漏补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2分钟
五、总结练习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用各种证据来补充和修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学真理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下推动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及反思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2.了解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且比较这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再一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并且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探索的漫长过程,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1.再一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2.比较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
做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的材料:地球模型、铁丝、亮片、手电筒等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做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初步探讨了地球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不过我们发现这个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多种可能,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历史上人们对地球的运动又有过哪些看法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2.板书课题: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二、探索活动一:阅读相关的资料1.教师引导: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
2.出示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两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3.再出示托勒密地心说的示意图和哥白尼日心说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再看一看,初步了解地心说的观点内容和日心说的观点内容。
4.学生仔细阅读托勒密地心说的资料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提出的时间、观点的内容以及观点提出的依据。
5.全班交流比较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出示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进一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的异同之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4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认证过程,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
本课在教材中是宇宙单元第2课过渡课,其中第一课学生已经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模拟实验保留了四种假说。
本课注重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
并为后边几课继续探讨地球的运动提供了依据。
【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感受过模拟实验,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地球、水星、太阳等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为小组准备的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谈话: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白天看到的太阳和晚上看到的月亮,你们知道他们三个存在着怎样的运动关系吗?生: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 同时地球自转科目版本章节课名科学概念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 2 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学习目标1. 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
2. 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对比“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具体环节设计教学环节页码 内容.教师上课 .情境导入1.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21.地球不动, 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 地球围着太阳转1.3和我们一样,自古以来,人们就试图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
在这方面曾经有过哪些主要的观点和学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1.6西方——地心说克罗狄斯·托勒密(约90 年—168 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在当出的行星体系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它肯定了大地是一个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7托勒密的主要观点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
太阳或星辰的出没太阳地球1.11 西方——日心说尼古拉•哥白尼(1473 年-1543 年),文艺复兴时期波兰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日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他是欧1.12放消地,哥白尼的主要观点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岸时,岸上的低,直至最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 小时自转一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心说”和“日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认识到在资料分析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乐趣: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收集资料引导探究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思维整理拓展延伸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小学科学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小学科学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是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观察、研究和实验,人们逐渐揭开了地球运动之谜,形成了现代的地球科学。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历史和认识。
一、引入活动:观察太阳的运动为了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我们可以从观察太阳的运动开始。
首先,组织学生在早晨和傍晚时分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然后,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太阳的位置和高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太阳的运动规律,即东升西落的规律。
二、活动展开:历史的变迁1.古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接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在古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并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如太阳、月亮和星星)围绕地球运动。
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故事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人类的认知水平,并探讨古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解释。
2.科学革命的发展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开始提出新的观点和发现。
重要的科学革命事件,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望远镜观测以及牛顿的引力理论,为人类的地球运动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突破。
我们可以通过展示科学家的成就和实验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革命对地球运动认识的推动作用。
3.现代地球科学的研究现代地球科学已经深入研究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机制。
通过讨论地球公转、自转、倾斜等基本概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同时,我们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科学技术和观测方法,如卫星定位系统、天文观测设备等,让学生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活动拓展:实验探索地球的运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运动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的自转现象”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规律和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教学后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也有一定的联想。但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从而达到进行持续的长时间观察和尼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你们如何看待他的观点和证据?
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吗?
(三).对两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了解了两种主要学说之后,分别对他们相应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日心说”和“地心说”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日心说”是如何反驳“地心说”的观点的?
你们认为‘旧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如果按这两种学说的观点来做实验,昼夜交替现象都能发生吗?
你们还有哪些新的资料或证据要和大家交流吗?
(四).修正昼夜现象的解释
回忆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帮助学生修正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的解释。希望修正解释的结果,学生还能保留他们的多种解释: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也就是说,希望学生明白,在没有新证据时,不能轻易对解释加以否定。如果学生只想保留一、两种解释,那么就必须寻找更多的证据,如更多其他天文学家和科学的话,看看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观点和证据。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11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小球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
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观点是不容易马上理解和消化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
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
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点,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认为正确的猜测。
同时对于历史上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产生共鸣。
【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大多十岁左右。
学生已经感受过模拟实验,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
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器材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太阳模型、地球仪。
学生:“地心说”和“日心说”阅读资料、篮球、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9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认识的历史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的认证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第2课,但本人将它单独提出来进行教学,淡化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深化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的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的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接受能力都比较强。
他们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所欠缺。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以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四、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模拟地球、太阳的小球。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0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教师先在黑板上贴出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上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以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二、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模拟地球、太阳的小球,图片(托勒密、哥白尼)学生:有关“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
三、重点难点重点:通过阅读了解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和证据,能够对两位科学家的证据提出质疑。
难点:1.在阅读中能够对两位科学家的证据提出质疑。
2.通过了解两位科学家的研究经历能够找到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的脚步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师问:1、你家住在哪里?生1:我家住在地球上。
生2:我家住在中国。
生3:我家住在浙江丽水。
师:我们将住的范围逐渐扩大,浙江、中国都是住在地球上,我们对地球认识吗?了解吗?导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师板书:公元01年2018年历史是指2018年之前的事情。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对于地球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生1:地球回绕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
生2:地球自转一圈就是24小时,一天。
师:复述学生的答案,地球公转、自转我们用一个词来表述?导出“日心说”,1543年哥白尼提出的观点。
师:认识哥白尼本人吗?指名学生朗读哥白尼简介。
师:学生打开课本边看P76页,变思考:a、“日心说”的观点是什么?b、哥白尼是怎样解释?(2分钟后)指一名学生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生1:哥白尼认为地球圆形,地球是运动,24小时自转一圈。
太阳不动,宇宙的中心,其他星体围绕太阳转。
师:圆形与球行有什么区别?太复杂了,谁能表述的更精炼一点,用4个字来描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难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3.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心说”和“日心说”中关于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子啊证据之上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地心说”和“日心说”主要观点和解释教学难点:“地心说”和“日心说”主要观点和解释和比较教学准备:学生:小地球仪、手电筒、平板、记录单教师:小地球仪、手电筒、平板、记录单、课件、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学生上台边做模拟实验边说老师:自古以来昼夜就在不停地交替。
关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曾经有过哪些认识,又有过哪些重要的观点和人物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回到过去,看看人类在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过程中有哪些了不起的发现。
板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二、新课(一)中国古代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几种学说1、天圆地方说2、盖天说3、浑天说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而是像一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之外还有别的世界﹐“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者﹐宇宇之表无极﹐宙之《张(二)、托勒密与“地心说”过渡:时间隧道开启,我们来到公元100年,古希腊。
一位天文学家诞生了,他的理论从13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当时教会公认的世界观。
他就是托勒密和“地心说”。
1、人物介绍:托勒密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
长期进行天文观测。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日月星辰的构成和运动方式并作出成就的科学家。
2、学习“地心说”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地心说”(科学书P75)用“____”划出“地心说”主要观点,“~” 划出论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内容:
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屏幕上是什么画面?(微信)这个创意表达了什么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情境在现实中可以做到吗?
1、师: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你知道哪些说法?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
2、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大屏幕出示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学习了解。
(指名一学生朗读,师相机讲解)
第一类:盖天说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
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
古希腊和古罗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认为大地就象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
与我国古代的认识相反,他们认为这个盾状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浅海(即今天的地中海)。
这片海的四周则环绕着一圈陆地。
在这环状陆地的北边是连绵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古代埃及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大地是身披植物的斜卧男神西布的身躯,天穹则是曲身拱腰、姿态优美的女神吕蒂。
古代巴比伦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的中央是高山形成的圆形大地,周围环绕着大海,海洋的尽头有高耸的悬崖峭壁,这悬崖峭壁是世界的屏障,也支撑着吊钟形的天空,天空中分布着许多的星辰,而大海的尽头有太阳运行的通管,太阳每天从管的东边出来升上天空,下午从管的西边没入管中,晚上则绕过北侧到东边,准备第二天的运作。
古代印度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代印度人认为护持神毗瑟拿,化身为大海龟,海龟的硬壳背上站着三只大象,大象驮着半圆形的大地,大象动一动便会引起地震。
海龟又站在作为水的象征的眼镜蛇的身上。
第二类:浑天说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三、两种观点大碰撞。
(一)谈话:浑天说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了。
于是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和“日心说”。
先来认识两位古代科学家:托勒密和哥白尼。
1.整体感知:
小组讨论: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
2.逐条剖析:
思考1:
“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思考2:
“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思考3: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3.师生小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和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四、修正观点,提升自我
1、根据上面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要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你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
2、从现代科学知识出发,哪些理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
简述: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圆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圆球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并非是一个圆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五、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托勒密地球是球体宇宙中心地球是中心、围绕地球转
日心说哥白尼地球是球体地球在动太阳是中心、围绕太阳转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然后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推理证据和事实证据之间谁更充分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