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糖尿病认识上的常见误区
专家破解糖尿病认识上的误区
发病 年 龄决 定是 否用胰 岛素
用 胰 岛素 ,担 心 会 有 副 作 用 ,而
另 外 又 有 相 当一 部 分 人 大 剂量 使 用 胰 岛素 。对 此 ,邱 教 授 有 自己 的看 法 : 尿病 是胰 岛 素相 对 或 糖 者 绝 对 缺 乏 导 致 的高 血 糖 症 ,也 就 是 升 糖 激 素 和 降糖 激 素之 间 的 平 衡 失 调 导 致 的 以高血 糖 为特 征 的 综 合 征 。血 糖 调 控 是 由 很多 激 素 控 制 的 ,人体 的 降糖 激 素 只有 胰 岛 素一 个 ,而 升 糖 激 素 却 有 好
DI ABETES W ORLD
专家破解 糖尿病 认识上 的误 区
■ 糖尿病是 一种免疫 性疾 问题 ,我 认 为 糖 尿 病 是 一 种免 疫 病 ,需要综合治疗 一 是否需要用 胰 岛素 ,不
I 生疾病 ,需要 综合 治 疗 。 ”
误区 2
误区
3
虹糖邋 高 趟如 姨 岛素
现 在 很 多 糖 尿病 病 人都 惧 怕
能简单地拿 年龄来 区分 ■ 每人每天使 用胰 岛素不
应超过 5 单位 0
中华 医学 会 内分 泌 学 会 常 委 、 骨 代 谢 病 学 会 副 主任 委 员 、天 津 市 医学 会 副 会 长 、 内分 泌 学 会 主 任 委员 、天 津 医 大 总 医 院 内分 泌 科 主任 邱 明 才 教 授 为 2 0多 名 读 0
仅控 血糖 就 能治疗 糖尿 病
成 很 多 糖 尿 病 病 人都 把 心 思 放 需 要 注 射 胰 岛 素 ; 人 糖 尿病 患 血 糖 越 高 ,形 成 恶 性 循 环 。这 个 在 降糖上 。对 此 ,邱 教授 说 ,“ 人 者 就 都 是 2型 糖 尿 病 ,不 用 胰 岛 理 念 也是 错 误 的 。有 时 候 减 胰 岛
常见的糖尿病认知误区(中)
误 区 五 :空腹 血 糖 正 常 就 不 是 糖 尿 病
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和药物的干预,才能避 免进展为糖尿病。 误 区九 :对 于糖 尿病患者 ,平时只要检
查 血 糖 即可
糖 尿 病 的 诊 断 标 准 是 ,具 有 典 型
“ 三 多 一 少 ” 症 状 , 只 要 空 腹 血 糖 ≥7 . 0
且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水 平 是 一 项 反 映 慢 性
病 。特别 是老年 人 肾糖 阈值增 高 ,对血
糖 反应不 敏感 ,虽然血糖 已经 达到糖尿 病 诊断标 准 ,但 仍无尿糖 ,故 “ 三多一
少 ”症 状 会 在 患 病 多 年 后 才 出现 。
血糖水平 的稳定 指标 ,更 符合糖 尿病 的
病 ,长 期 发 展 可 发 生 严 重 的 大 血 管 和 微
L,就 可以确诊 为糖 尿病 。假如没有典型
这是介 于正 常血糖和糖 尿病血糖 之间 的
一
的临床表 现 ,则 需要在 另外一个 时间重
新 检测上 述指标 ,如血糖 水平再 次符合 诊 断标 准 ,才可 以确诊 为糖尿病 。有时 检 测 空腹 血糖 正 常就 以 为没有 糖尿 病 ,
7 . 8 m m o l /L < 餐 后 2小 时 血 糖 <1 1 . 1
早晨 ,午餐和 晚餐 的血糖如何 经常无法
知 晓 ,此 时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检 测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且 测 定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不 受 饮
m mo l / L ,称为糖耐量受损 f 简称 I G T ) ;③ 空腹血糖 和餐后 2 小时血糖均处于糖尿病
检 查 , 对 于 空 腹 血 糖 >5 . 6 m m o l / L, 且
关于糖尿病的6个认识误区
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切勿轻信 “服 用偏 方 能迅 速治愈 ”的虚假广告。毕 竟 ,糖 尿病的治疗时机非常重要 ,早期治疗可 预防和延缓慢性并发症,减 少病情对生 活质 量 的 影响 。
这种认识不对。在当前糖尿病的治 慢性并发症。
谢指标都达标。圆
参数
治c) 血压 (BP1
总 胆 固醇 (TC) LDL-胆 固醇 HDL一胆 固醇 甘 油 三酯 (TG) 尿 白蛋 白肌 酐 比 (UACR)
6.5% 1 30/80mmHg 4.5mm0I/L(174mg/dI) 2.5mmol/L(97mg/d1) 1 Ommol/L(39mg/d1) 1.5mmol/L(133mg/dI) 男性 :2.5mg/mmol(22mg/g) 女 性 :3 5mg/mmol(31mg/g)
密切相关 。如 果不积极 治疗,有的患者
糖尿病是以慢 }岛奇血糖为特征的。
当然 ,糖尿病也并非不治之症 ,只 虽然短期内没有 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病
大量研究 表明,血糖持续升高或轻微地 持续升高,会对 ^体的心、肾、眼、神经、 血管等组织造成损害。因此,糖尿病的诊
要坚持合 理和规范的治疗,坚持饮食调 节,适 当运动 ,定期监测血糖,防止并发 症 ,糖尿病患者完全可 以获得 与常人相
国调查相 比,糖尿病患病率在 中青年人 是否发病还与环境 因素密切相关— —并 的知 识,用健康 的方式生活 ,就 能减少
群 中增 长迅 猛,25-34 ̄*群 的患病率 不是具 有遗 传背景的人都会发病 ,没有 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防治误区及干预论文
糖尿病防治误区及干预【摘要】目的纠正糖尿病人的错误认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健康。
方法通过向病人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干预其错误认知。
结果病人正确认识了糖尿病,科学合理治疗。
结论在糖尿病防治中,良好的干预至关重要。
【关键词】糖尿病;防治误区;干预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09-01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代谢系统疾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糖代谢紊乱[1]。
发病率非常高,因其能够引发多种并发症,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然而,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这些错误的认知也影响了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1 认识误区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如下认识误区:糖尿病是“富贵病”,我不会得;少吃糖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不能根治,放弃治疗;儿童和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是慢性病,不急就医,并发症出现了在治疗即可;只要自我感觉好,就不必去医院看医生;吃了降糖药,饮食就不用控制了;平时只要经常查空腹血糖就可以了。
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在这两种因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机体就有可能出现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而患糖尿病。
不分年龄大小,况且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的特点,儿童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同样也有增高趋势。
吃糖多少和糖尿病没有关系,正常人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是因为胰岛素的b细胞保证每天适时适量地分泌胰岛素,才使血糖不至于过高或过低。
单纯少吃糖自然也无法避免糖尿病的发生,要预防糖尿病必须从糖尿病的基本原因着手,我们能做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少吃点、勤动点、放松点,尽量避免肥胖等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定期规律的检查血糖。
一旦发现患有糖尿病应积极治疗,不能等待,以免出现并发症增加治疗费用,导致残疾和死亡,得不偿失。
也不要跟着感觉走,没有明显不适,就认为病情得到控制,不去看医生,更不检查血糖,或只检查空腹血糖,单纯一点的血糖不足以反映人的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常见误区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误区(1)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应该严格控制饮食,应该吃糠、吃菜、吃豆腐渣。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糖尿病人本来就缺乏营养,再严格控制饮食,病人的营养就更加缺乏,糖尿病怎么能治好。
(2)还有的病人认为糖尿病人不应该忌口,应该什么都吃。
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糖尿病人体内血糖本来就高,再多吃,血糖就更高,这样就会更增加了胰腺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更加重了糖尿病。
(3)还有的糖尿病人认为自己经常害饿,是因为营养不够,所以应该多吃。
这种观点也是错误。
糖尿病人害饿的原因是体内胰岛素缺乏,营养利用不了,其实体内并不缺乏营养。
所以,糖尿病人应该合理饮食、科学饮食。
(4)有的患者认为小米不含糖,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食物的含糖量在后面的食物成分表中有详细的记述,小米的含糖量和大米和面粉相差无几。
(5)有的患者喜欢吃肉食,认为肉里面含糖很少,可以多吃一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肉虽然含糖很少,但肉和脂肪的代谢也要依靠人体分泌的胰岛素,多吃肉同样也会加重胰腺的负担。
还有很多患者饮食习惯不合理,很少吃肉食,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不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人,都应当适当的吃肉食,应当科学饮食,营养要均衡,不能偏重某一种食品,营养要全面才行。
(6)有的患者认为某些公司卖的“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放心的吃,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象“无糖月饼、饼干”之类的“无糖食品”只是不含葡萄糖,但跟馒头是一样的,是由淀粉构成的,吃进去后会转化成葡萄糖,这样的食品不是不可以吃,正确的做法是将他们跟馒头等主食同等对待,每天进食一顶的量,少吃1两馒头就可以换成吃一两“无糖饼干”。
(7)有的患者认为冬瓜南瓜属于降糖食品,可以治疗糖尿病,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冬瓜南瓜不是药物,是不能起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的,而且大量食用后还会升高血糖。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隔一周以上可以吃一次。
而且量一定要少,一次不要超过3两。
(8)有的患者认为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在糖尿病控制良好的前提下,每天可以吃两次水果,时间最好在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3点左右的两餐之间,水果的量要控制在苹果、梨、桃每次吃1/8,桔子每次吃3-5瓣,香蕉每次吃半个,西瓜每次吃半叶,每次只能吃一种水果。
糖尿病认知三误区
很久了。如果此时要把血糖迅速 恢复正常,就像一个拉着中午艰 难行走的人突然断了绳子会摔倒 一样,人体对突然降低血糖是无 法马上适应的,所以在治疗的时 候一定要遵照医嘱。
糖尿病认知三误区
化趋势,糖尿病已经成为仅次于 癌症和心脑血管病的人类健康的 第三号杀手。一些人对糖尿病的 认识还存在着不少误区,很容易 给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负面 影响。
误区一——血糖恢复正常就是痊 愈
得了糖尿病,就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真正治愈, 哪怕临床症状可以暂时消除。所 以,糖尿病病人千万不要放松警 惕,轻易终止治疗而导致糖尿病 症状卷土重来,贻误病情。
误区二:糖尿病治疗只是降糖
列慢性病变,所以有学者又将糖 尿病称为糖脂病。同时糖尿病病 人还易并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其比率要高于正常人4-5倍,而且 动脉硬化的进展很快。可使血压 上升,甚至发生心机梗死或脑中 风等。所以,为预防并发症的发 生和发展,糖尿病治疗决不能单 纯降血糖。
误区三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降糖误区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降糖误区由于大部分糖尿病病人对饮食治疗的作用不明确,加上饮食成分极其复杂、难以控制,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不甜的食物就能吃很多。
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是吃糖或甜食过量所致。
因此在调节饮食中,只限制含糖量高的甜食,例如蛋糕、糖果、水果、巧克力等,而对米饭、馒头、饼干等不甜的食物不加限制,这是非常不对的。
误区二:天然果糖能降糖。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天然果糖产品。
如某品牌天然果糖的销售商称,自己的产品百分百提取自新鲜果蔬,不会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指数,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食用。
误区三:南瓜可以降糖。
在糖尿病人群中,一直流传南瓜可以降血糖,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些科学研究指出,南瓜中所含有的南瓜多糖对控制血糖有良好的效果。
但南瓜作为一种完整的食物,里面还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会使餐后血糖迅速升高。
因此,“南瓜降糖”是一个“片面”的看法。
因此,糖尿病病人最好是把南瓜当菜吃一点,而不要随意大量进食。
膳为康——全面均衡膳食营养专家误区四:豆制品可以多吃。
很多糖尿病病人认为,豆制品含糖和热量都不高,其中的大豆异黄酮对血糖还有一定控制作用,因此可以多吃一些。
其实,虽然豆制品相对于动物蛋白更适合于糖尿病病人,但对某些患者来说,糖尿病的发病通常会合并肾病,而摄入大量的蛋白质会给肾脏带来很大负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更不能盲目多吃豆制品,以免加重病情。
误区五:吃糖太多引发糖尿病。
这个误区是糖尿病的认知误区中最普遍的了。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因素,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
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吃糖太多简单地画等号。
误区六: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饮食要异于常人。
其实,不论健康人还是糖友,都需要健康的饮食,即选择低脂、营养全面、热量适中的食品。
误区七:一诊断糖尿病就要打胰岛素。
糖尿病,得与未得都要“防”
糖尿病,得与未得都要“防”*导读:我国是世界上三个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专家介绍,目前,许多人包括糖尿病患者本身,对糖尿病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严重地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健康。
所以,糖尿病患者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是防治糖尿病的一项重要工作。
……*糖尿病*误区,你中招了吗?误区一:不以为然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心理误区。
第一次被确诊为糖尿病时,许多患者不相信检验结果,常不屑一顾,特别是那些发现较早、暂时还没有症状的患者更是如此。
很多人对糖尿病不了解,不知道糖尿病的危害有多严重。
误区二: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有些糖尿病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他们往往是在进行健康检查时才被查出患有糖尿病。
因此,他们便自认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或在治疗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殊不知,这样做其危害是极大的。
误区三:把饮食控制得越少越好。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把饮食控制得越少越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
事实上,并非如此。
我们知道,食物是人生存的根本保证。
每天人体对食物的需求是有一个基线的,若低于这个基线,即使血糖控制得好,也无法保障患者的健康。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有些人认为,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否则会使其血糖增高。
其实,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适当吃些水果的。
这是因为水果中所含的果胶等物质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水果中果糖的代谢也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
只是,糖尿病患者在吃水果时要控制水果的摄入量,有所选择地食用一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
误区五:糖尿病是可以根治的。
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治病心切,往往迷信某些广告上炒作的“特效药”,或迷信某某专家的“根治法”,并擅自改换医生为其制定的综合治疗方案,以至于使病情越治越严重,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
因此,可以说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根治此病的方法。
*糖尿病危害,你了解多少?专家指出,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糖尿病患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一旦发生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或者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那就后悔晚矣。
糖尿病常见误区解析
糖尿病常见误区解析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1亿人。
然而,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却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
本文将逐一解析这些误区,以帮助更多的人正确对待糖尿病。
误区一:只有胖人才得糖尿病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实际上,糖尿病并不仅仅是胖人的专利。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患者大多是年轻人,体重正常或偏瘦。
而2型糖尿病则主要由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引发,患者既有瘦人也有胖人。
因此,不仅仅是胖人才会得糖尿病,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这一疾病。
误区二:只有老年人才得糖尿病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虽然糖尿病确实与年龄有关,但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得糖尿病。
尤其是2型糖尿病,近年来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不管年龄如何,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误区三:吃糖会导致糖尿病这也是一个相当常见的误区。
实际上,糖尿病并不是由于过多摄入糖分而引起的。
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这与摄入的糖分并没有直接关系。
当然,过度摄入糖分会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这可能间接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但并不是直接的原因。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适量控制糖分摄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误区四:糖尿病不严重,只需要吃药就可以这是对糖尿病危害的一种低估。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将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可以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问题、眼睛病变等。
而且,仅仅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都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也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误区五:一旦患上糖尿病就无法康复这个误区多半来自一种对于糖尿病的误解。
事实上,即使患上糖尿病,只要及时管理和控制,多数患者还是可以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
解读胰岛素和2型糖尿病的10个认识误区
制病 情 。但 根 据美 国疾病 控制 和预 防 中心 的统
计 ,对 于成 年糖 尿病 患者来 说 ,只有 1 4 %的人 使 用胰 岛素 ,1 3 %的病人 同时使 用胰 岛 素和 口 服药 物 ,5 7 %的人仅 服 用 口服 药 ,还 有 1 6 %的
走出误区1
解读
胰 岛素 和 2型糖尿病
区
当人 们 听到胰 岛素 这个词 时 ,出现 在脑 海 中的形 象往 往是 巨大 的针头 和胰 岛素使 用者 所
终会 需 要胰 岛素 ,但 医学界 并不认 为这是 一 种
失败 。”事实上 ,2 型糖尿 病是一种渐进性 的疾
出现 的低 血糖 现 象 。美 国 《 福克斯 新 闻 网 》对 用胰 岛素来治疗2 型糖 尿病过程 中的一些 认识 误
区和事 实进行 了总结 。
病 ,合理 的饮 食和 坚持 锻炼都 是重 要 的控糖 手
段 ,但用药需求会有变化。
注射胰 岛素会感到疼痛 糖尿病 患者 总是 需要胰 岛素
克 兰德 尔博 士说 : “ 如今 所使 用 的小工 细
并 不 一定 。 1 型糖 尿 病 患 者 ( 约 占到糖 尿
病人通过饮食和锻炼 来控制血糖水平。 用胰 岛素意味着病人控糖 失败 美 国纽 约 爱 因斯 坦 医学 院的 临床 医学教授 和糖 尿病 临床 试验部 门主任 吉尔 ・ 克兰 德 尔博 士说 : “ 2 型糖尿病患者 中有相 当大 比例 的人最
胰 岛素会造 成危险的低血糖 有这种可能性 ,但并不一定 。2 型糖尿病患 者 比1 型糖 尿病患者存在低血糖 的风险要低些 。 大部分2 型糖 尿病人很容 易识 别出低血糖带来 的
症状 ,包 括焦 虑 、双 手颤 抖 、 出汗 和有 吃东 西
打破五误区 警惕糖尿病在你身边“潜伏”
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临床上 糖 尿 病 年 轻 化 趋 势 日渐 明 显 。1 0
“ 多年 轻人 为主要特点 ,典型病例可 多 年前 ,糖 尿病 患 者 的年 龄 在 5 经常酗酒应酬 、暴饮暴食 ,经常熬 出现多尿、 多饮 、 多食 、 消瘦等表 现, 岁左右 ,但近几 年新 诊断的患者年 夜 ,再加上缺乏运动等诸多 因素造 即 “ 三多一少”症状 。疲劳 、创伤 龄大多在 3 0至 3 岁 左右 ,发病年 成营养过剩 ,加重胰 岛的负担 ,最 5 愈合 缓慢 、皮肤干痒 、脚部感到针 龄 明显提前 。
打破糖尿病五大误 区
亚太地 区是糖尿病 “ 红色警戒
4 糖尿病 6
Dl ABETES WO RL D
区” 。进入 2 世纪 ,全世界糖 尿病 体有 自然保护作 用 ,长时 间摄取不 年轻 女孩为减肥 ,喜欢 以肉代饭 , 1
人数 以每 1 0年增 长一倍 的速 度 增 到 能提 供足够糖分 的食物 ,身体就 却容易 造成越减越肥 ,也会给身体 加 ,且增加 的地方 几乎都在亚 太地 会启 动其他升糖激 素 ,促进肝糖 原 带来伤 害。 区。其 中最主要 的原 因就是饮 食习 分解 ,因此血糖不会 降低 。 惯的改变。
会提高 。
摄 取 主 食 时 尽 量 避 免 精 致 加
油脂食 物的人 ,患糖 尿病的风 险就 免 ,重点 是要 “ 量 ” 适 。一 般对 淀 工 的 ,改选全 麦类等富含 天然维生 粉 摄取 的标 准是一 日 3 白饭的量 , 素 、矿物质及纤 维 ,对血糖稳定 有 碗
误 区 二 :吃少 了,就 能控 制 很多人不 吃这 么多淀粉 ,却常一 口 帮 助的食物 。
糖尿病治疗13大常见误区
误区1: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少吃主食有时候,我问患者,你每天吃多少饭。
有的人说,每天一小碗甚至半碗,稍多血糖就高,不敢吃。
这种想法让很多人都不敢吃粮食,然而,却因此出现很多问题。
如果粮食吃不够,能量就会缺乏。
为了补充机体需要的能量,吃进去的鱼、肉等蛋白质就会被当做粮食消耗掉。
久而久之,身体无法维持自身的肌肉量,整个人就会逐渐消瘦。
而长期肌肉萎缩,也会逐渐丧失运动能力。
不吃主食,能量不足,也会导致患者精神焦虑、情绪波动,甚至睡眠不良、多思多虑。
有些患者晚上不敢吃东西,夜里睡不好、翻来覆去。
我会让患者尝试睡前吃点东西,补充身体的能量。
缺乏能量会使人体处于负能量状态,有糖尿病并不意味着身体就要处于一种负能量的状态之中,缺乏能量会让精神和身体都不适应。
那么,主食吃多少合适呢?每天最少5-6两。
我们并不是主张过量地吃,但是必须要按量吃够。
一般不做太重活儿的女性,也可以考虑每天5两主食;男性可以考虑6-7两。
这样分配到三餐的话,每餐大概为1.5-2两(以上均为生重)。
但有人又担心,吃了适量主食血糖升高怎么办。
吃饭后血糖升高,可以通过运动、用药等方法来解决,但绝不能靠不吃主食来解决。
此外,关于餐后血糖需要辩证地看待。
有些年龄在65岁以上,患糖尿病接近十年或十年以上的人,重点观察餐前血糖。
因为老年人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如果应用药物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9mmol/L以下,甚至8mmol/L以下后,下顿饭的餐前血糖会较低,有时身体会难以承受。
因此,这样可能就不会受益于餐后血糖的降低,反而受害于不适当降低的餐前血糖。
聂文涛观点:2007年聂文涛医生提倡糖尿病患者放开主食,验证了古代中医谷物止消渴。
2008年聂文涛医生发现谷物保护曲线。
进一步验证了放开谷物对糖尿病患者平稳血糖的意义。
误区2:糖尿病患者应该以吃粗粮为主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不一定是误区,因为他们的确以吃粗粮为主。
然而,对于有些人,尤其是刚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而言,他们不是爱吃粗粮,而是不敢吃细粮,就诊时往往异常紧张地告诉大夫:“我三个月都没吃过细粮了,全是玉米面、玉米碴、荞面、莜麦面,吃得我眼睛都发花了”。
糖尿病的误区
对糖尿病最常见的几种错误认识糖尿病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减少因为对糖尿病无知而付出的惨重代价。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教育现状是非常落后的,有许多患者在得了糖尿病许多年之后,仍然对疾病一无所知。
许多人不知道怎样检查、怎样正确处理自己的糖尿病。
另外,目前社会上仍经常可以见到使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误入歧途的巫医假药的欺骗宣传。
这些都说明健康的糖尿病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正常人的血糖之所以保持在正常范围,就是因为有充足的胰岛素进行调节。
糖尿病病友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影响了对糖的调节,才出现了血糖增高现象,所以,患糖尿病是因吃糖多了的说法不确切。
不过,糖尿病病友最好还是不吃糖为好。
目前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据文献报道,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与发生糖尿病无明显关系,而且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者糖尿病发病率并不比高蛋白饮食者为高。
但若过多食用白糖等单糖引起肥胖,可以诱发糖尿病。
因为尿里有糖所以叫糖尿病,所以只要注意尿糖就可以了!糖尿病的主要诊断是高血糖,尿糖含量在一般情况下是与血糖平行的,因此,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作为治疗疗效制定的指标之一。
但是并发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后,由于肾糖阈值增加,肾小球滤出糖减少,血糖可以很高而尿糖却很少或测不出,或虽然血糖增加但未达到肾糖阈,尿糖也可阴性;此外,肾小管病变,肾小管吸收糖减少,虽然血糖不高,尿糖也可阳性,此时称为肾性糖尿;尿中的果糖、乳糖或木醇糖等均可使斑氏液呈阳性反应;维生素c、四环素等也可呈假阳性,因此,诊断糖尿病主要依靠血糖值,而不是尿糖。
不吃饭血糖就不会升高!人体摄入或自身合成的葡萄糖,除氧化功能和转变成其他化合物以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外,多余的葡萄糖以糖原形式储存在肝脏、肌肉及其他组织,在空腹或摄入食物中糖分缺乏时,肝肾中的糖原可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再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葡萄糖。
胰岛素可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
警惕糖尿病的4大误区
警惕糖尿病的4大误区一、把握糖尿病最佳治疗时机事实上,在这个时期,糖尿病高血糖已经开始对血管、神经、脏器进行侵害,患者已经能感到乏力、三多一少、手脚麻木的症状。
如果您忽视这些症状,后果会很可怕。
乏力现象不解决,发展下去就会浑身无力,连走路都很困难; “三多一少”现象不解决,症状会越来越严重,最后瘦得皮包骨头;手脚先是麻木冰凉,然后发展成针刺感,最后可能会溃烂导致坏疽、截肢等严重后果。
二、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的病。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的病,所以,只要血糖控制住就万事大吉。
但你想想,很多人血糖指标控制得不错,为什么并发症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一味盯着降糖,结果是一天天加大了用药剂量,由一片加成两片,三片……越加越多;结果是为了降糖,啥也不敢吃不能吃,身体越来越差,越来越瘦。
可现实是,即使你血糖每天控制得很好,并发症仍然可以不断找上门。
陶世强主任指出,如果只盯着血糖指标进行单一“降糖”,最终反而耽误治疗,增加猝死危险。
三、有些不负责的药物起不到治疗的作用在体验到糖尿病的痛苦后,患者都希望药物能尽快起效,病能早点好起来,可是,一些产品往往为了迎合病友这样的心情,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承诺,病友使用后感到失望。
于是再度陷入“频繁换药”阶段,还有的是顾不上考虑降糖药的副作用,几种降糖药在同时吃。
四、糖尿病患者不愿意尝试新药物和治疗方法从而错过康复的机会。
有些人得糖尿病很多年,见得多了,就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想法行事。
这类患者往往容易什么都不愿相信,什么都不敢尝试。
身体有了症状,就根据经验吃点降糖药。
可糖尿病的治疗科研日新月异,患者掌握的知识可能会过时。
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经验,尝试一些有科学道理的新疗法,你就可能终身带病生存,错过了康复的机会。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误区的质性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误区的质性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且长期的慢性代谢疾病,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4.20亿的糖尿病患者。
其中,2型糖尿病(T2DM)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
T2DM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细胞功能失调以及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T2DM患者数量不断增加,预计到2035年全球范围内将有5920万的成年人患有T2DM。
因此,研究T2DM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误区非常重要。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旨在探讨T2DM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误区的表现和原因。
通过对10名T2DM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和观察,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以下三个重要发现:1. 对于糖尿病的认知存在误区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T2DM患者存在对糖尿病认知方面的误区。
例如,部分患者认为糖尿病只是一种小问题,不需要引起过多的关注。
另一些患者则认为如果他们遵循药物治疗,就可以随意食用多量含糖饮食。
这些误区导致了患者在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最终可能导致糖尿病恶化。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T2DM患者存在对药物使用方面的误区。
一些患者习惯将所有药物一并服用,而不是按照医生的建议分开服用;一些患者则会因为自己感觉好转而停止服药,甚至改变剂量使用药物。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糖尿病不受控制,从而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T2DM患者存在对于膳食管理的认识误区。
一些患者并不了解哪些食物可以食用,哪些食物需要限制;一些患者则被迫忍受单调的饮食,影响了他们的饮食习惯。
这些误区可能导致患者饮食不当,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T2DM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误区在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方面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而这些误区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对糖尿病认知的不足、对药物使用的误解以及对膳食管理的不理解等原因所致。
因此,医生和糖尿病预防机构应该针对这些误区进行教育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糖尿病的效果。
糖尿病常见误区解析
糖尿病常见误区解析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关于糖尿病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存在着许多误区。
这些误区不仅容易导致患者治疗困难,还可能对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解析糖尿病常见的误区,并提供正确的认识和对策。
一、误区一:糖尿病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很多人普遍认为糖尿病是老年人的“专利”,因此年轻人对此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年龄逐渐下降。
现在许多年轻人也患有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
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因素成为诱发因素。
二、误区二: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错误观念。
实际上,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但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摄入糖分。
合理摄入适量的糖分是可以被允许的。
糖尿病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控制总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包括糖分在内,以保持血糖稳定。
三、误区三:糖尿病患者一定胖许多人普遍误认为糖尿病就是肥胖的代名词。
事实上,糖尿病与体重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2型糖尿病。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肥胖。
有一些人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有些人体重过低。
因此,糖尿病不应该仅仅与体重相联系,而应该通过其他指标来进行判断和诊断。
四、误区四: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就可以痊愈许多糖尿病患者普遍认为注射胰岛素可以完全治愈糖尿病。
然而,事实上,糖尿病一旦发生就没有办法彻底痊愈。
注射胰岛素只是一种控制血糖的手段,而非治疗方法。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注射胰岛素是必要的;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往往是在口服降糖药物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的选择。
五、误区五:糖尿病患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糖尿病患者被认为不能进行剧烈运动。
事实上,适度的体力活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血糖的下降。
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量的运动并注意控制运动强度。
糖尿病认识6误区
糖尿病认识6误区
郭辉
【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
【年(卷),期】2005(013)012
【摘要】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严格的饮食控制、规范的药物治疗、合理的运动是血糖达标的主要措施。
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治疗及药物、运动与血糖控制的关系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总页数】1页(P20)
【作者】郭辉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博士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认识的误区及护理对策 [J], 马小燕;史蓓洁;范佳;包幸福;沈杰;朱子军
2.糖尿病患者认识上的误区 [J], 申晓龙;沈桂根
3.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认识误区及护理对策 [J], 亓长梅;王秀荣;齐丽丽
4.居民对糖尿病认识误区分析 [J], 潘学玲
5.糖尿病十大认识误区 [J], 本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对糖尿病认识上的常见误区
-当人体血糖值过高,超过规定的水平时就是人们常说的糖尿病,虽然常见但是人们往往不会太过关注糖尿病的防治,导致我国现已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患者出现。
那么,糖尿病应该如何正确治疗呢?
人们对糖尿病认识上的常见误区
1、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饮食要异于常人。
其实,不论健康人还是糖友,都需要健康的饮食,即选择低脂、营养全面、热量适中的食品。
2、糖尿病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事实上,糖尿病最终致人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乳腺癌和艾滋病。
糖尿病认识上的常见误区
3、只有成人才会得糖尿病。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以1型居多。
如今,他们患上2型糖尿病的可能也增加了。
预防措施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少看电视、多参加体育运动、少吃垃圾食品等。
4、吃糖太多引发糖尿病。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因素,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
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吃糖太多简单地画等号。
5、一诊断糖尿病就要打胰岛素。
1型糖友的确需要这样治疗,大部分2型糖友只需通过合理饮食、规律的锻炼和口服药就能控制。
6、肥胖引发糖尿病。
体重指数(BMI)超过25只是引发糖尿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之一。
有很多体重超重的人身体完全健康,一些体重正常的人却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用药上存在的常见误区
1、血糖升高拒服药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单纯饮食控制只能使一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达到血糖满意控制,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仅仅为药物治疗提供了一个基础。
因此对那些单纯饮食控制不能达到治疗目标的糖尿病患者,必须加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2、拒绝胰岛素
众所周知,胰岛素是降血糖最好的武器。
然而,不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存在诸多偏见,甚至认为胰岛素注射后会成瘾,拒绝胰岛素,丧失了治疗机会从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由于以前医学界曾将2型糖尿病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因此许多患者认为2型糖尿病不应该注射胰岛素。
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使用胰岛素一段时期后,一方面消除了高葡萄糖毒性;另一方面可以让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和恢复,可能重新唤起胰岛β细胞对口服降糖药的反应性,这时可考虑改用口服降糖药。
当然,如果自身β细胞功能完全衰退,或者上述合并情况不能去除,就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
3、药物价格高,降糖必定好
目前市场上口服降糖药物种类较多,其价格不一,不少糖尿病患者的头脑中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价格越贵的药物降糖效果越明显,进口药一定比国产的好。
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药物的价格不能作为选择用药的依据,应该根据每位患者自身不同的疾病状态而定。
胰岛素分泌不足与身体对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两大环节,因此口服降糖药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
由于每个患者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的患者需采用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
除要对药物有一定的了解外,还要结合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身高、体重以及其他疾病的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能简单地从价格上来选择。
否则不仅血糖控制得不理想,还有可能损害身体的其他器官。
所以,您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降糖药物。
4、血糖控制马上停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对此病还没有根治的方法,良好的血糖控制和维持,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
但许多患者往往看到自己的血糖达到正常后马上就放松了饮食控制,甚至停药。
恢复血糖正常是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血糖达标后一般应维持原有的治疗。
如果疑有低血糖反应,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服药剂量。
但对老年患者,或者合并有明显的心、脑、肝、肾并发症的患者,血糖水平不宜控制得太低。
每位患者都应向专科医师咨询,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血糖控制目标。
5、药物频繁换,随意联合用
目前,临床上主张的药物联合应用原则一般是:同一类药的不同药物之间避免同时应用;不同类型的药物可以两种或三种联用;胰岛素可与任何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同用。
不同类型药物的降糖机制不同,合用可起到药效互补的作用,从而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更大的降糖作用。
例如磺脲类药物主要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双胍类药物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如此“双管齐下”,可以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搭配有:磺脲类+双胍类、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
此外,大多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和双胍类药物,往往需要几天或几周才能较好发挥作用,所以用药后常常要观察一段时间。
频繁换药,难以达到药物的最大降糖效果。
对已得到较好控制的患者,降糖药更不要任意改动,否则会造成血糖波动,甚至可能加速口服降糖药的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