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分析

合集下载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第14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14.1 复习笔记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1.明初的政治(1)中书省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形成①明承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总管一省军、政、司法。

②废除行省1376年,废除行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司法、军政,合称“三司”。

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

③废除丞相制度a.1377年,设通政使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

b.1378年,朱元璋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

c.1380年,朱元璋借丞相胡惟庸专权谋反事件,废中书省及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建立内阁a.明太祖仿宋制设立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明成祖挑选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设立内阁。

c.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英宗时,内阁票拟成为定制。

⑤票拟与批红奏章先送到内阁,由阁臣提出处理意见,用墨笔书写在小票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称为票拟。

皇帝看后,撕去小票,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称为批红。

内阁票拟只有经皇帝批红之后才能生效,然后作为正式谕旨下发。

(2)监察制度的建立①都察院朱元璋设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后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②六科给事中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分六科,六科给事中负责稽察六部事务。

(3)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的创立①五军都督府a.明初,由大都督府掌管全国军队。

为分散军权,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管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

b.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

兵部奉旨调兵遣将,但不治军。

五军都督府则治军,而无调兵遣将之权。

②卫所制度a.概述明朝军队分为卫、所两级,卫、所官军皆为世袭。

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卫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锦衣卫
厂卫(东厂、西长、内行厂) 检校
四鼓冬冬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改成“忧”如何? 何时得遂回圆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明朝是传统政治的恶化吗?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运筹帷幄,善于攻战。
军纪严明。胡大海:不杀人,不掠妇女,不
焚毁庐舍。 礼贤下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口语公文
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的评价





顺治:其自汉高以下,明代以前, 何帝为优? 范文程等:汉高祖、文帝、光 武、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俱 属贤君。 顺治:此数君又孰优? 陈名夏:唐太宗似过之。 顺治: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 明太祖。即唐太宗并数君德政, 皆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明太 祖所定制度章程,规画周详,历 代之君,实皆不及也。 范文程等:诚如上谕! —— 清初君臣对话
明朝经济的恢复
鼓励耕织
重视水利 发展工商业 设立黄册、鱼鳞图册
专制皇权的加强
取消丞相
设立特务机构 严惩贪污
废丞相的诱因——胡惟庸案
练习第三题说明什么?
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皇帝的书记(朱元璋太忙,一天
要批200多件奏章) 票拟、批红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 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 相同。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 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 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 也。——叶向高
特务政治的建立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专制皇权的加强
一. 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高中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ppt2

【高中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ppt2

“买不尽松江布, 收不尽魏塘纱。”
“湖广熟, 天下足。”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 伽马航海比较表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 伽马
地区
西洋 航海情况
美洲
印度
比较结果
时间 次数 人数 船数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船62艘(连小 船共计200多艘) 大船长151.8米, 宽61.6米 到达亚非30多个 国家和地区
1492-1504 年 4次 1500人 17艘
1497-1498 年 1次 60人 4艘(一说3 艘) 120吨,100 吨,50吨 到达印度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员最多 船只最多
用明成祖的 话来说就是 “宣教化于 海外诸藩 国”, 用《明史· 郑 和传》的话 来说就是 “示中国之 富强”
樊树志—— 《国史概要》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明朝 前期 的经 济与 政治
复兴 农村 经济
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徭役 移民屯田政策 鼓励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 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 废中书省、丞相,权分六部 中央: 明朝前期经 济迅速恢复
调整官制 皇权的 设特务机构 强化 整顿吏治 文化专制
设内阁制度
皇帝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
财政
(三司)
行政
副 宰
军事

(三衙)
卫 马 军 司 卫 步 军 司
度 盐 户 相 相 支 铁 部
密 侍 殿 侍

前 司
①秦:始设丞相
②汉武帝时:组成内朝和外朝 ③唐太宗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④北宋:相权一分为三,并设正副二相 ⑤明太祖时:废丞相制度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明清经济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明清经济
从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的130年间, 从南洋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加上中日贸 易而运入的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的规模。
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单位:万两)
150 100 50 0 1570—1580年 1600—1609年 1630—1640年
透过货币看明清经济
问题3:巨额白银运入中国后,是否进行了 资本的积累? 明朝北部军事地带(九边)各项费用支出 额每年即需350-450万两; 皇室消费及各项赏赐岁费也不下220-250 万两。 雍正时,支出兵饷一项,1700余万两, 文武百官俸禄(加养廉银)总计451万两。
明清时期的经济
一、明清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局:国家统一,社会较安定;
2、政策: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特别是调 整了赋税制度。(根本) 3、民族: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更有利于民族交流。 4、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5、文化:《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著作介绍 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 6、前代的基础
1377-1812年增长倍数
6 4 2 0 5.04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
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 力殆尽”的政策。
“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
1.18
却拥有充裕的劳力,……技术 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 用劳力的手段。” 《中国的现
代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兹曼教授主 编
人口
耕地
问题2: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如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莲纹碗
清乾隆胭脂红珐琅 彩鼻烟壶
清代粉彩瓷
纺织业发展情况表
上古时期 西周以后 汉代 唐代 元代 明代
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丝织业发展,品种丰富,花色精美 丝绸远销欧洲,“丝国” 缂丝技艺 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为中心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主要衣料

中国古代史明清

中国古代史明清

中国古代史明清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进行探讨。

一、政治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朝廷政治内外部斗争频繁,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明朝中后期,朝廷逐渐衰落,边患频仍,而清朝于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了新的政权。

在政治制度方面,明朝实行的是皇帝专制制度,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

而清朝则采用了满族统治者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实行宗法制的封建主义国家模式。

两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缺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丝绸之路的传统贸易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明朝中后期,国际贸易逐渐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国内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而清朝则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清朝建立了“长短粮物价及其税役制度”,推行牛羊耕种法,改善了农业生产力;同时,清朝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清朝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也发生了显著的变迁。

明朝时期,社会风气尚重义理,封建礼教严厉。

但随着朝政腐败和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级分化也进一步加剧。

而清朝在统治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和宗教政策,以提高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清朝实行“差役制度”,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毕竟,清朝的统治是通过武力征服而来的,对于汉族人民的影响和接受程度也不同。

四、文化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繁荣和转变。

明朝时期,自然科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的传播逐渐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

散文、戏剧、诗歌等文学形式也蓬勃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杰出的作品和文人。

而清朝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历史学明清时期的变革及影响力分析

历史学明清时期的变革及影响力分析

历史学明清时期的变革及影响力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

本文将围绕历史学的视角,分析明清时期的变革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一、政治变革1. 政治制度改革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明朝前期的建文、永乐、嘉靖皇帝相继改革政治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实行了许多政治制度改革,如刑法、土地制度等。

清朝建立后,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有所调整,实行了清代的“多层次”政治体系,以八旗、册封制度等为代表的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经济政策调整明清时期,经济政策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明朝时,重商主义逐渐崛起,国家实行官营商业和海禁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清朝建立后,康乾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但也大力发展内地经济,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和管理,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二、社会变革1. 社会阶级调整明清时期,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末年,随着农民起义的兴起,农民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

清朝建立后,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封建社会秩序,加强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和商人的控制。

2. 文化传统延续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

明朝时期,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等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播得到了重视。

清代则在继承明朝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儒家思想的传统传承,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

三、经济变革1. 农业发展明清时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

明代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和耕作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清朝建立后,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2.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积极发展。

明朝时期,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商人地位逐渐提高,商业城市迅速发展。

清代则进一步加强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各地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纷纷涌现。

闭关锁国时期的明清经济及其教案

闭关锁国时期的明清经济及其教案

闭关锁国时期,指的是明清两朝期间,除了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越南、琉球、朝鲜)进行少量贸易外,对外实行封闭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经济与教案角度分析闭关锁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一、明清经济概况明朝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南方,其中江浙地区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明朝初期,晚明末年,皆有改革措施。

明初期经济较为繁荣,主要是通过和南洋国家的贸易而得到了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在宦官朱权的刻意推动下,开拓了西域贸易,向中亚各国出售中国丝绸、瓷器、香料、药材等物品,换取马匹、宝石、珍珠、金银等,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民族压迫、经济萎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处于低谷。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的建立,给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契机。

清朝初期采用的是“农本主义”政策,提倡农业生产,注重经济建设,亲自到各地勘察水利灌溉工程,要求官员赈灾又防灾,发展棉绸和蚕桑业,充分利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潜力,逐渐恢复了经济。

二、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在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统治者对外围的扩张愿望不强,外交政策过分保守,封锁海路,使得民间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种锁国封建思想,使国家与外界的联系停滞,经济发展得不到外来资金的支持,自然"日间一寸,胃口却一丈",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制度因素明清时期的封建土地制和农民的地主专制制度,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减弱。

同时,为了维持封建制度下的权贵阶层,各级官僚实行均田制中的政令性分田,使得耕作土地过少难以为继。

每个农户只有几亩地,不能集中经营,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无法搞起大规模、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也就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

3.自然因素中国自然地理面积辽阔,而且自然条件的分布十分不均衡。

虽然中国既有北方的宽广平原,又有南方的湿润热带,但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不相同。

加上很多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蝗虫灾害、疾病等,反复不断,致使农业生产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也造成了国民经济向海洋开放发展的不利影响。

大明王朝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大明王朝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大明王朝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大明王朝: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导言:大明王朝,亦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而独特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大明王朝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经济发展1. 中央集权和行政改革大明王朝的前期,经历了朱元璋创立的明朝初期,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使得政府拥有强大的统治力。

此外,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如设立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完善了行政管理体制。

2. 农业生产的振兴大明王朝注重农业生产,推行了多项农业政策和技术革新,如《增修田畴法式》等法令,以及农业工具和农艺的改良。

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

3. 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大明王朝时期,商业繁荣,特别是都市地区的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广泛的贸易,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技术。

4. 工商业的兴起大明王朝时期,工商业逐渐兴起,手工业和家庭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丝织业和瓷器制造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两个支柱产业,为国家贡献了可观的税收和出口收入。

二、文化繁荣1. 文人雅士的兴起大明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文人雅士们经历了战乱之后,开始专注于文化建设以及文学艺术的创作。

他们积极追求自己的个性和风格,逐渐形成了明代文学的特色。

著名的文人有杨慎、文征明和唐寅等。

2. 书画艺术的繁盛大明王朝时期,书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绘画作品以水墨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同时,书法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著名的书法家有祝允明和宋应星等。

3. 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明王朝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学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如明星表的发明。

此外,在农业、医学、地理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4. 教育体制的改革大明王朝重视教育,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

明朝各个时期,欧洲国家在干什么?和它们相比,明王朝地位如何?

明朝各个时期,欧洲国家在干什么?和它们相比,明王朝地位如何?

明朝各个时期,欧洲国家在干什么?和它们相比,明王朝地位如何?在很多人的眼中,中国一直到明朝时期,中国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还是科技上,文化上都远远领先于世界。

许多人认为,中国落后于世界是在清朝。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我通过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化四大方面对明朝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对比,看看到底明朝有没有落后于世界。

明朝前期(1368—1449)在15世纪中期之前,欧洲还处于封建制度向民族国家的过渡阶段。

英国和法国爆发了长达百年的战争,史称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

西班牙半岛正在为获得国家独立而战斗,形成了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和葡萄牙三个国家。

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公实力迅速提升,开始走上了独立的道路。

15世纪中期,对于欧洲来说最大的时间莫过于1453年的东罗马帝国灭亡。

而同时期的明朝由于实现了统一,其实际控制的疆域面积一度达到了700万平方公里左有(大部分时间在400平方公里左右)。

相对于四分五裂的欧洲来说,明朝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在经济方面,欧洲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而且还经历了黑死病等打击,而明朝的小农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人口迅速提升。

因此,明朝也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不过在文化和科技上,欧洲就已经打破了中世纪的黑暗。

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文艺复兴,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等文学家已经出现于世界文学和思想的舞台。

他们开始打破中世纪的黑暗,寻找更为理性的世界。

世界法、民族国家学说等理论被提出。

而中国此时程朱理学被奉为正统思想,实行了八股文取士,文化上已经开始落后。

此时中国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开始形成,小说开始繁荣。

明朝中期(1449——1582)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随后,明朝的内忧外患不断发生,蒙古高原的瓦剌、鞑靼、倭寇等不断入侵。

在内部,发生了夺门之变、壬寅宫变等政变,不过还好也出现了“弘治中兴”、“嘉靖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使得明朝的统治还能够得以维持。

明代长江流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变迁

明代长江流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变迁

明代长江流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变迁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经济和社会变迁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而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在农业经济和社会变迁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农业经济发展在明代时期,农业始终是中国经济的中心。

在长江流域,农业经济以粮食种植和水稻种植为主。

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也逐步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明代农业经济时期,农民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1.粮食生产的增加到明代时期,长江流域的豫、皖、苏、浙四省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产区。

其中,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粮食生产也比较集中。

主要种植的作物有稻米、小麦、豆类、甘蔗等。

稻米是长江流域的主要作物之一,江南地区的稻米产量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名列前茅。

而春、秋两季的小麦也是当时的重要作物之一,全国各地无论干旱还是涝水,种植小麦都能取得一定的收成。

2.农耕工具的进步明代农耕工具逐渐得到发展和改进。

铁脚耙和骨角耙代替了木制耙子,使得农民的耕作更为轻便、高效。

如果农民用木耙进行耕作,容易让土壤受到破坏;而铁脚耙和骨角耙虽然价格比较高昂,但是更加适合长江流域地区的农田进行耕作。

3.农村商业的兴起在明代前期,农村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模式被打破,农民的交易范围逐渐扩大。

除了能够互换一些日常用品和家具之类的生活物资外,农民还可以互换一些农产品。

农民通过交换农产品,在平时可以补贴家庭开支,在丰收年可以发家致富。

这种有机会互处理的交易模式,最后发展成了一个完善的商业体系。

在这个背景下,广泛的商业交易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社会变迁明代长江流域的社会变迁非常广泛和深入。

农村的商业南风吹过,人口的增加,对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变迁方面,封建主义前的土地所有权和社会政治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1.乡村的债务长江流域的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

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

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中国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明清时期的特点。

一、经济明清时期的经济变化可以描述为从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过程。

在明初,因为观念的限制,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商人和贸易商将中国财富带出国门。

如此一来,中国的经济基础和贸易势力都不发达。

但到了中晚明,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朝廷的政策放宽,西洋使节的频繁来访,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狮子摇头和银元的引入,货币经济逐渐普遍化,并进行了大量的贸易。

而清朝时期,华南的农民经济和手工业逐渐发达,家庭农业生产逐渐走向城镇化和商品化,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商品经济。

清朝还进一步开放了海外贸易,并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议,使贸易畅通了国内和国际的渠道,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契机。

同时,明清时期的税制和财政体制也有很大的变化。

在明朝,主要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土地税、关税,以及征收入格税。

在清朝,主要的财政收入来自于矿产和关税。

此外,清朝还建立了专职的财政机构来管理财政收支,实行知县某一范围内承担监管职责的制度。

这一制度不仅激励了地方官员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还鼓励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社会明清时期社会变化也非常明显。

明朝前期,社会贵族数目较多,胡越地区数个领主频繁抗争,封建地主主义盛行;而到了明朝后期,革官派复兴,社会重视才华,中下层农民靠卖耕畜来弥补家用,这种现象甚至成为当时的羡慕和模仿的对象。

在清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凤凰台逐渐成为社会文化中心,而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妇女需求的满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此外,明清时期的两性关系也有着广泛的变化。

在明朝,各种婚姻制度得以制定,明代婚姻制度更加重视婚礼流程,因为明代认为婚礼是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契约。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1.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明朝前期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明朝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文献,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明朝前期经济与政治的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2. 设计一份思维导图,展现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
3.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拓展知识视野,如阅读《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读物。
五、案例亮点
本章节的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以下五个突出亮点:
(三)小组合作,提升能力
本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多元化评价,促进成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这种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他们持续进步的动力。
2. 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中的改革与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明朝前期的历史环境中,本章节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氛围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历史简介1368年~1644年,明朝初期建都应天府,明成祖时迁都顺天府。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亡。

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明初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明朝释放大量元朝的驱口,并禁止庶民之家蓄养奴婢。

规定地主以佃户代役,必须出一石,以资助其费用。

积极推行发展农业的政策。

下令鼓励农民复业归耕,开垦荒地。

或额定授予荒地,或听其尽力垦种;或免租税三年。

屯田有民屯、军屯、商屯三种。

为了使屯田制度顺利推进,政府将大量耕牛发给屯种的军士和农民。

明朝政府注意棉花和桑、麻等种植。

规定凡农民有地五亩至十亩者,要栽种桑、麻、木棉各半亩,有利于丝织业和棉织业发展。

明朝政府大力组织农民兴修水利。

洪武时,政府在南京和其他省所属州县设立“预备仓”,规定府、州、县各置东西南北四仓,储粮备荒,多者万余石,少者五千石,遇灾荒,则用以贷给贫民。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明初通过大量垦荒,耕地数明显增加。

粮食总产量也逐步提高,明朝政府税粮收入有所增长。

明朝的官营手工业,如采铁、铸铜、造船、制瓷、织染、军器火药的制作,在质量上已超过前代水平。

商业更加频繁,作坊、店铺林立。

明初社会生产力虽比以前有所发展,但封建的生产关系依然存在。

皇帝、王公和一般地主继续占有大量土地。

亲王、勋贵之家不仅有赐田和赐佃,而且凭借权势扩展自己的土地。

洪武四年,明朝政府以江南各地田产多的人户为粮长,催督赋税。

明初沿袭宋元制度,田赋分夏秋两季缴纳,主要征收米、麦、绢、布、银钞。

明代田赋徭役主要按照里甲、随丁田起征。

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官制废丞相,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隶于皇帝。

由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分掌全国各卫所,并使其与兵部分权。

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军权被分割。

“三法司”机构为都察院、大理寺、刑部。

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百官,大理寺司驳正,最后由皇帝裁决。

中央设置通政使司,接纳天下臣民的章奏。

第5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zxls_20190412084723)

第5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zxls_20190412084723)

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
是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1、 君权与相权 含

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
中央集权: 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
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
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中央与地方
2、产生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
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保证生产发展。
刑狱司(地方:通判) 元朝:御史台 明清
(地方:按察司) 。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君主专制主义); 2、人治高于法治(官僚政治浓厚); 3、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4、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贯穿始终; 5、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二、明清经济: (一)农业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即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
1、明朝(1368——1644年)
1368年朱元璋建立,1644年明亡。
2、清朝(1636——1912年)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 统治结束。
(1)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 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 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第5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明清时期主要考点
政治: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军机处 的设置
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 ;商帮 思想: 王阳明心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文艺:明清小说、京剧 文人画
概述:古代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

吴国章理论主成败,细节见高低简析《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的课堂实践

吴国章理论主成败,细节见高低简析《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的课堂实践

理论主成败细节显高低——简析《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的课堂实践青浦高级中学吴国章由吴淦老师执教的高一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一课,作为教研组“注重课堂技能,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课例研究案例,本人有幸先后三次参与听课及教案修改完善的过程,现就吴淦老师的执教及教学设计的完善过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理论支撑下的历史会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编写说明强调,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外历史的会通,着力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在教材编排体系上,采用的是中外通史合编体例。

这就决定了历史课的教学应该将具体的历史现象置于宏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加强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比较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整体的历史意识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考察本课,我认为无论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基本贯彻了以上理论,因而从整体上保证了教学的成功。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课讲述的是明朝的经济和政治,但授课者首先考虑的是明朝的整个历史。

如在课文的“导入”部分,首先以某网友“我为什么喜欢明朝”为题,以明朝的历史线索、明朝的统治阶层和统治结构以及明朝的建筑成就等作答,表面看是一个为“导入”而设的开场白,事实上已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明朝的宏观情景,为学生了解完整的明朝作了一个铺垫。

第二,将课文的具体知识内容置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宏观场景中考察,特别突出具体历史事件的历史继承和后续影响。

如对于本课的两大内容,即“明朝的经济和政治”的处理,授课者没有单纯地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内容或背景、影响等课本内容上,而是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具体地讲,在讲述分析“明朝经济”时,使之与元朝以来经济变化进行比较,特别分析江南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巧妙地借明朝经济发展诠释中国整个古代经济的变化,有融会贯通之效。

同样,对于“明朝政治”的分析,以秦朝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为线索,既突出明代政治机构的特殊性,又强调这种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对秦以来君主专制统治的继承与强化,更使学生认识到它对今后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的深远影响。

明代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明代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明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明朝,从洪武元年宣告开国,到崇祯十七年江山易主,共持续了27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发展和成熟,多民族的同一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空前繁荣,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明朝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历史地位一、政治方面(一)废除中书省制度,内阁制度形成。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

洪武九年,废除行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名,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

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地方军政。

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属于中央相关部门。

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县。

洪武十年七月,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稍夺中书省的“关白”之权。

十一年三月,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复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尚书听命于皇上,直接对皇帝负责。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太祖进而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

自此,丞相制度废除,皇帝权力更大了。

明太祖废丞相后,繁忙的政务和大量的奏札,非一人精力所能料理,于是在洪武十三年九月,设置春官、夏官等四辅官,命其详看奏章,赞协政务。

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又仿照宋殿阁之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

永乐年间,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可以参与机务,但未置官署,批答仍出自皇帝的御笔。

宣德初年,开始让内阁和个别部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于疏面进上,称为“票拟”,然后呈皇帝“易红书批出”。

到了正统初年,英宗朱祁镇以九岁登极,年龄幼小,太皇太后专一委政内阁,使票拟制度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建立“厂卫” 制 ——开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之先例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职责:侦察、辑捕、审讯等。 遍布各地,
无孔不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 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危险的毒瘤。特务 机构层层叠叠,密如蛛网,严刑滥杀,使人感 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之祸,如同头上悬剑,这 种惨酷的恐怖气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朕自即位以来,尝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 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
二、 内阁制度和皇权的加强
1、废除中书省、丞相,权分六部。 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确立内阁制度
始于-太祖 确立-成祖 此后不断完善 提问:有哪些职责?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
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
谚语的历史信息:
“苏湖熟,天下足。” 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超出北方,成为 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说明一、是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 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练习与测评(1)参考答案
1.有,主要是抚百姓,因为他是由农民起义而得天下,深知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导入]
请你辨一辨 :这两个皇帝是一个人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
前者相貌合乎历史,后者进行了美化。
美国学者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在 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认为,后世流传的丑 陋的朱元璋像是由于画师的故意丑化。
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如秦始皇嬴 政、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 祖赵匡胤以及明太祖朱元璋,你认为 哪位皇帝的经历最有特点的?

自秦汉以来,原先中央的大部分权力掌握 在丞相手中,他既是皇帝的助手,又起着 限制君权的作用。地方改为三司后,对地 方的控制、指挥权也都集中到中书省来。 丞相的职权愈重,权威就愈大,朱元璋是 不能容许“宰相权重”的,他借机废除了 中书省,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延续了1500多 年的丞相制度,将原来由丞相统辖的六部 升格,直接听命于皇帝,“一人之下,万 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 空前提高。他以皇帝兼行丞相的职权,成 为体表现: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 出现大量抛荒土地。朱元璋致力于复兴农村经济,下令农 民归耕,承认由农民开垦耕种的荒田归农民自有,并减免 徭役和赋税。同时,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政策,多次调 集无田农民前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屯种。为使屯田顺利推行, 政府向屯田之家配发大量耕牛和农具。 朱元璋还鼓励农民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责令地方 官督促,从而优化了农产品结构,为丝、棉织业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明初政府还推行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改 善了官营手工业工匠的劳作状况。此外,政府还重视水利 工程的修复与兴建,元末水利失修、河滥成灾的情况得以 明显改观。 经明初的一系列措施,明朝前期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 产力逐步提高。
以史为鉴
躬览庶政
加强皇权
回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创建 巩固 完善 强化 极端 秦 汉 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辅助皇帝 “内朝”来抗衡以丞相为首“外朝”
隋、唐 三省执行宰相职务,分散相权。 宋、元 明、清 “重文轻武”、设中书省

洪武13年杀了胡惟庸后,朱元璋下了一道诏书,将他的动机暴露无遗: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多贤相,然 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 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 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
小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 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 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 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 的出了一身冷汗。 问: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 坐,却知天下事”的?
特务机构锦衣卫。
练习与测评(3)参考答案
明内阁权力仅仅限于批答之权,而批答 又必须得到皇帝的面授后才能拟定,只相 当于文书的职能。可见,内阁必须完全遵 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 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 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具有拟定、审查和 执行的权利不可同日而语。说明了相权消 亡,皇权强化的实质。
朱元璋:
放牛娃——打短工——游方和尚流浪汉 参义军—— 招女婿——争夺天下之豪杰
朱元璋卑贱的出身以及早期的经 历有没有影响他的执政风格呢?
明朝的建立: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定都应天(南京)——北京
明初面临怎样一个社会状况?对此朱元璋是如何做的?
经过元末的动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 “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 绝”“人皆流亡,地多荒秽”……
朱元璋在致力于复兴经济的同时, 还大力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 安,面对严峻的形势,朱元璋为了朱家统治的长 治久安,他开始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巩固统治的 办法,那就是要加强皇帝的权力,让所有的臣民 都无条件地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
材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葬在南京城 外钟山,这就是著名的明孝陵。他在遗诏中评价自己 “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奈起自微寒,无古人博知, 好善恶恶,不及远矣……”。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 比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 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 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一、明初的经济恢复
1、原因 经济衰落、凋敝,土地大量抛荒
2、措施 : a.开垦荒地,归民所有,减免赋税 b.移民屯田,配发农具 c.鼓励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 d.改善官营工匠状况 e.重视水利建设 3、效果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请同学列举史实加以说明。 (从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棉花栽种、 手工业的规模,分工等方面)
历史与现实: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 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 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