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染色体遗传代谢病

合集下载

遗传代谢病教学大纲

遗传代谢病教学大纲

第一节概述
目标
1、了解遗传学的疾病概念、基因组和基因结构特点及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定义。


2、熟悉遗传病的遗传模式。


3、熟悉遗传病的临床类型。


4、了解基因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

内容
1、一般介绍遗传学的疾病概念、基因组和基因结构特点及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定义。

2、重点介绍遗传病的遗传模式、遗传病的临床类型。

3、简要介绍基因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

第二节染色体畸变
21 一三体综合征
目标
1、熟悉 21-三体综合征的常见染色体核型
2、熟悉 21-三体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
3、了解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4、了解 21-三体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内容
1、重点阐述本病的常见染色体核型和临床表现。

2、详细讲解本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外,强调染色体检查的重要性。

3、结合病因及发病因素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指出高龄孕妇与本病的关系等遗传咨询的作用。

第三节遗传代谢缺陷病
肝豆状核变性
目标
1、了解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理及病理
2、熟悉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了解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原则
内容
1、般介绍本病的基本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一般介绍本病的病理变化。

3、重点阐述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

4、详细讲解本病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D-青霉胺,锌剂)及供给低铜饮食治疗。

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

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

第十五章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第一节概述一、染色体病染色体病是由于先天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引起的具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先天性多发畸形、不明原因智力发育迟缓以及胎儿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染色体畸变在活产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为0.5%~1%。

1.临床表现染色体病按畸变累及染色体的不同分为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常染色体病常染色体病是指由于1~22号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是先天性非进行性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伴有面部、四肢、内脏的多发畸形以及皮肤纹理的改变性染色体疾病性染色体疾病是指由于X或Y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为性发育不全或两性畸形,部分患者表现为生殖力下降、继发性闭经、智力落后等2.诊断方式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二、遗传代谢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内某些酶、膜及受体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遗传缺陷而导致的疾病,大多为单基因遗传病,约80%以上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临床表现①新生儿期新生儿期即发病者病情通常较严重。

①新生儿期神经系统症状是新生儿期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吸吮和喂养困难呼吸异常或暂停消化系统症状拒食、呕吐、腹泻持续黄疸伴生长迟缓肝大伴低血糖和惊厥心血管症状心力衰竭、心脏畸形、心律异常代谢紊乱尿液异味、尿酮阳性、低血糖、高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酮中毒②反复发作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急性症状约1/3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有无症状期,甚或迟至青春期或成人期才发病,感染发热、饥饿、摄食大量蛋白质食物、疫苗接种等可能为发病诱因,患儿在两次发作间期可完全正常。

③慢性渐进性表现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佳、喂养困难、慢性呕吐和腹泻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性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惊厥、感觉障碍及其他中枢和外周神经功能异常较常见进展缓慢者有生长发育迟缓、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和与外界交流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肌肉症状肌力和肌张力低下,在新生儿期即出现的严重全身肌张力低下和进行性肌病极有可能为遗传性疾病所致2.诊断方案由简而繁、由初筛至精确、按一定的步骤选择进行3.治疗和预防治疗目标纠正代谢缺陷及其引发的病理生理改变治疗手段饮食限制、药物干预和其他代谢调控等治疗原则控制毒性代谢产物蓄积、替代终末代谢产物、辅助因子替代治疗、基因转移治疗等预防措施①在人群中和患者亲属中进行携带者检出,进行遗传学咨询,避免近亲婚配②严重的显性遗传的患者要节育或绝育③对高危妊娠进行产前诊断,阳性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终止妊娠,减少严重出生缺陷④广泛开展遗传代谢病的新生儿筛查第二节新生儿筛查一、概述新生儿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通过血液或尿液的检查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或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群体筛查,使他们在临床症状尚未出现之前或临床表现比较轻微时得以早期诊断,从而可以早期进行治疗。

遗传代谢病

遗传代谢病

遗传代谢病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郑军一、定义遗传病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MD)又称先天性代谢缺陷病(inbornerror of metabolism IEM), 是遗传性生化代谢缺陷的总称。

是因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的某种酶、载体蛋白、膜或受体等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编码的产物功能发生改变,而出现相应的病理床症状的一类疾病。

大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在父母有同宗病史、曾有不明原因新生儿死亡、家族中有同样严重疾病史时,临床医师应警惕IEM可能。

某些IEM如尿素循环病-鸟氨酸转氨甲酰酶(OTC)缺乏为X连锁疾病。

先天代谢病(IEM)患儿一般出生时表现正常。

新生儿期发病者一般在出生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症状。

因新生儿应急反应和代偿能力有限,先天代谢病常与感染、严重心肺功能不良等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

当出现有这些非特异表现时高度怀疑先天代谢病很重要,因大多数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治会很快导致死亡。

即使某些代疾病目前尚无法治疗,但明确诊断对以后妊娠的产前诊断会有关键作用。

二、发生率虽然每一种先天代谢病都比较罕见,但因其种类繁多,故其总发生率可高达1/2000。

约有100种先天代谢病在新生儿期会出现临床表现。

三、临床特点1、孕期孕有长链3-羟辅酶A脱氢酶缺乏(LCHADD)及其它脂肪酸氧化疾病胎儿的孕妇可在孕期发生急性脂肪肝及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征)。

但大多数IEM孕期正常。

2、发病时间、方式根据新生儿期出现时间及方式划分二组。

中毒型典型病程是出生时表现健康、无症状,随后临床进行性恶化。

首发症状一般是喂养困难、呕吐、继而神经症状恶化,有嗜睡、呼吸暂停、惊厥、昏迷。

典型疾病为有机酸中毒、尿素循环病(UCD)。

能量缺乏型,最常见表现为势不可挡的神经系统表现,呼吸暂停、惊厥、昏迷,没有无症状期。

此组疾病有线粒体、微体病,非酮性高甘氨酸血症(NKH),钼辅助因子缺乏,原发乳酸酸中毒。

遗传病学在遗传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代谢紊乱研究中的应用

遗传病学在遗传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代谢紊乱研究中的应用

遗传病学在遗传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代谢紊乱研究中的应用在遗传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代谢紊乱研究中的应用遗传病学作为一门研究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学科,近年来在遗传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代谢紊乱的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遗传病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在研究遗传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代谢紊乱方面的应用和意义。

一、遗传性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遗传规律1.遗传方式遗传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多数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例如家族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遗传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家族性肾上腺性别发育不全等。

此外,还有一些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遗传为主的疾病。

2.致病基因目前已知的遗传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大多数是由单基因突变所致。

通过对这些致病基因的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依据。

二、遗传学在代谢紊乱研究中的应用1.代谢紊乱的遗传规律代谢紊乱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常见疾病。

这些疾病大多数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遗传规律,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2.基因诊断随着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诊断已成为代谢紊乱的重要手段之一。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遗传性代谢紊乱的诊断可以通过基因测序、SNP分型等手段进行,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风险,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三、结语遗传病学在遗传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代谢紊乱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遗传学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遗传规律,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遗传代谢性疾病解读

遗传代谢性疾病解读

遗传代谢性疾病解读作者:张敏来源:《人人健康》2018年第05期张敏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

对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肝功异常待查等疾病的诊治积累了较丰富临床经验。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全军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承担军队级科研项目3项。

出诊时间:每周星期一、星期四上午出诊。

我们都知道,基因是指能够表达和产生一定功能产物的核酸序列(DNA或RNA),我们每个人的遗传密码都编写在自己的基因组里。

一旦基因发生突变,即DNA分子中的碱基序列会因为外界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发生异常改变(变异),导致相应密码子决定的蛋白质发生改变,遗传性状改变,影响了蛋白质的正常功能,这时临床上就有可能出现遗传性疾病。

遗传代谢性疾病大多为单基因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果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杂合状态下发病的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杂合状态下不发病,纯合状态下才发病的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如果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依传递方式不同,可分为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病。

除了单基因病,还有一部分遗传代谢病是线粒体病。

之所以提出这个分类是因为线粒体中所含的DNA是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称线粒体基因组,这些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疾病,称线粒体基因病。

如帕金森病、母系遗传出糖尿病等。

此外,还有一些代谢病是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遗传病。

这些基因单独对遗传性状的作用较小,称为微效基因,几种微效基因累加起来,就产生明显的表型效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遗传代谢病的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代谢终末产物缺乏,正常人体所需的产物合成不足或完全不能合成,临床上出现相应症状。

(2)受累代谢途径的中间和(或)旁路代谢产物蓄积,引起相应的细胞、器官肿大,出现毒性和代谢紊乱。

(3)代谢途径受阻,物质的供能和功能障碍导致功能不足。

按影响的代谢路径分类,遗传代谢病的种类大致可分1.糖代谢缺陷,如果糖不耐症等。

小儿遗传代谢性疾病PPT课件

小儿遗传代谢性疾病PPT课件


Company Logo
临床表现
*生长发育迟缓:
患儿出生时体重和身长偏低,肌张力低 下,以后体格发育、语言发育、动作发育 均较同龄小儿落后。

Company Logo
临床表现
*异常体征:
由于软骨发育差,颈背部短而宽、身材矮、 四肢短、手指短而粗、四肢关节柔软、通 贯手、atd角增大。(大于56°)

Company Logo
21-三体综合征
* 又称先天愚型,唐氏综合症 *人类第一个描述的染色体疾病 *最常见的染色体疾病之一 *活婴中发生率约 1/600-800
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母亲年龄是影响发病率的重 要因素。根据国外资料,如果一般人出生时的母亲年龄 平均28.2岁,则本病患儿母亲平均年龄为34.4岁,如母 龄20岁后为1:2000,35岁后为1:300,40岁后为1: 100,45岁后升至1:50。
母亲是本病患者。男性患者不能生育,没有 遗传给下一代的问题。 再发风险为1%。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嵌合体型:
通常具有两个细胞系,其症状表现 取决于异常细胞所占的比例,故差异很大, 但一般较典型者为轻。如果三体细胞很少, 则表现与正常人无异。

Company Logo
临 床表现
*智能障碍:(最主要) 随年龄增大而逐渐明显,智商通常在 25-50之间。

Company Logo
临床表现
*特殊面容:(特征性表现) 眼距宽、眼裂小、两眼外侧上斜,鼻梁 低、鼻子短、鼻孔上翘,嘴小、唇厚、 口半开、舌厚常伸出口外。
Company Logo
概述
遗传病治疗方法
限其所忌 排其所余 补其所缺 手术治疗 基因治疗

遗传代谢病的概念

遗传代谢病的概念

遗传代谢病的概念一、引言遗传代谢病是一类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本文将从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详细介绍遗传代谢病的概念。

二、定义遗传代谢病是指由基因突变导致身体内某些物质的合成或降解过程出现障碍,从而导致物质在体内积聚或缺乏,引起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异常的一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这些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物质。

三、分类根据不同的代谢途径和受累器官系统,遗传代谢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氨基酸代谢异常:包括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酰酸尿症等。

2.脂质代谢异常:包括黄疸型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等。

3.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原贮积病、半乳糖尿病等。

4.溶血性贫血:包括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

5.有机酸代谢异常:包括甲基丙二酰酸尿症、异戊二酸尿症等。

四、病因遗传代谢病的发生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是某个单基因突变或多个基因的复杂遗传模式。

常见的遗传模式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等。

五、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遗传代谢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以下一些共同的表现:1.发育迟缓:患儿生长发育缓慢,身高和体重明显低于同龄人。

2.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智力低下、抽搐、肌张力异常等。

3.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

4.代谢性酸中毒:患者体内代谢产物积累,导致酸中毒。

六、诊断遗传代谢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生化指标、尿液分析和基因检测等。

七、治疗目前,遗传代谢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限制特定营养物质的摄入或补充缺乏的物质来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

例如,苯丙酮尿症患者需要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半乳糖尿病患者需要避免乳制品等。

同时,一些新型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中,例如基因治疗和酶替代治疗等。

八、结语遗传代谢病是一类常见而又危害较大的疾病,对医学界和患者家庭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与诊治

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与诊治

病因
21号染色体呈三体,是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不分离现象所致, 其影响因素有:
1.母亲年龄:妊娠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2.母亲妊娠期腹部照射放射线
母孕年龄
20~25y ~35y
40~45y >45y
发病率
1/2000 1/300 1/100
1/50
3. 某些病毒感染 TORCH(T-弓形虫、R-风疹病毒、C巨细胞病毒、H-疱疹 病毒)
2.单倍体(haploid,n):正常人每一个配子(卵子和精子结合成 配子)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性染色体,X或Y,即 是22+X或22+Y的一个染色体组称作单倍体。
3.基因组(genome):单倍体染色体的全部DNA分子称为基因 组。
遗传性疾病分类
1.染色体病
2.单基因病
3.多基因病
4 .线粒体病 5 .基因组印记
3.了解: 遗传性疾病概述。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的发病机制。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的发病机制及病理。
4.自学: 遗传代谢性疾病概述。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Introduction ) 第二节: 染色体病
足: 拇趾球部呈胫侧弓形纹
5.伴发畸形: 50%伴先心,消化道畸形,隐睾,脐疝。手宽厚、
指短, 脚宽,
头: 短小 面: 扁平 眼: 距宽 眼裂上外斜 鼻: 塌 鼻孔上翘 耳: 短,圆,耳根下移 嘴: 小,半张,伸舌,流涎
实验室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核型
标准型: 47,XX (或XY),+21。占95%。 易位型: 染色体总数是46,其中一个是易位染色体。占2.5%- 5%. 嵌合体型: 部分为正常细胞,部分为21-三体细胞,两种细胞比例不

常见基因缺陷

常见基因缺陷

返回节
9
10
三、同型胱氨酸尿症(HCU)
是蛋氨酸先天代谢障碍所致的氨基酸代谢缺
陷性疾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基本病因是胱硫醚合成酶(CBS)缺乏或活性降 低导致尿中的同型胱氨酸和蛋氨酸增高。
返回节
11
病 因
胱硫醚合成酶缺乏型(简称“合成酶型”),是由
同型胱氨酸变为胱硫醚的代谢途径发生阻滞 ,本 型最为多见。 甲基四氨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缺乏型 (简称“甲基转移酶型”),是同型半胱氨酸变为 蛋氨酸的代谢途径发生紊乱。 5,10-N-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缺乏型(简称“还原 酶型”)。
返回节
7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
以智力发育落后为主的障碍。 外貌: 患儿在出生数月后因黑色素合成不足,毛发、皮肤 和虹膜色泽变浅。 其他: 呕吐和皮肤湿疹常见;尿和汗液有鼠尿臭味。
返回节
8
基因诊断
PAH 基因定位于12号染色体的长臂上,即12q24.1,
包括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编码451个氨基酸 的酶单体。 PAH 基因除了缺失突变外,大多是点突变。 由于PKU 是第一个可以用饮食控制治疗的遗传病, 因此,对PKU 产前诊断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返回节
19
五、半乳糖血症
是一种糖代谢紊乱性疾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发病率大约为1/60,000。
机体无法处理半乳糖而导致1-磷酸半乳糖的
沉积而致病。
返回节
20
病因
半乳糖代谢途径中酶的遗传性缺陷所造成的 代谢性疾病。
半乳糖
GAKL 1(2)
半乳糖-1-磷酸 UDP-葡萄糖 GALE (3) UDP-半乳糖 葡萄糖-1-磷酸 GALT (1)

人类遗传病

人类遗传病

猫叫综合症
症状:两眼 距离较远,耳位 低下,生长发育 缓慢,存在着严 重的智力障碍。 患儿哭声轻,音 调高,很像猫叫。
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
性腺发育不良(Turner综合症)
性腺发育不良(女性)
人类染色体异常:

XYY综合征

在男婴中的发生率为1:900。XYY男性的表型 的正常的,患者身材高大,常超过180cm,大 多数男性可以生育。XYY个体易于兴奋,易感 到欲望不满足,厌学,自我克制力差,易产生 攻击性行为。 原因: 父亲精子形成过程中第二次减数分裂时发生 Y染色体不分离的结果。
染色体疾病 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伴性遗传病
3、优生与优育
生一个聪明健康孩子的科学叫优生学。 禁止近亲结婚 提倡适龄生育 进行遗传咨询 产前诊断
祖父母
叔、伯、姑 父母
外祖父母
舅姨
叔伯姑的子女
自己
兄弟姐妹
舅姨的子女
叔伯姑的孙子女
子女
兄弟姐妹的子女
舅姨的孙子女
叔伯姑的曾孙子女
人类的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白 化病都是遗传病。对人类基因的研究表明,人 类的大多数疾病,甚至普通感冒和肥胖都可能 有人类的遗传基因有关。 讨论: 1.人的胖瘦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2.有人认为“人类所有的病都是基因病”, 你能说出这种提法的依据吗?你同意这种观点 吗?
一、人类遗传病概述
概念: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 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通常分为单 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 异常遗传病三类。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方法: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1、遗传咨询
①检查、了解病史,作出遗传诊断 ②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③推断后代发病几率 ④提出防治政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 断

遗传疾病的识别与预防措施

遗传疾病的识别与预防措施

01
0 2
03
04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 用于遗传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03
干细胞技术:用于遗传疾病的治疗 和修复
05
生物制药技术:用于遗传疾病的治 疗和预防
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遗传疾病的预 测和诊断
02
基因治疗技术:如基因替代、基因 沉默等,用于遗传疾病的治疗和预
社会参与与支持
政府政策: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和支持遗传疾病的研
究和预防工作
社会组织:建立遗传疾病 患者组织,提供支持和帮

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遗 传疾病的认识,加强预防
意识
科研合作:加强国内外科 研合作,共同推进遗传疾
病的研究和预防工作
THANK YOU
汇报人:
遗传疾病的识别与预防措施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预防遗传疾病的措 施
遗传疾病概述
遗传疾病的管理与 治疗
遗传疾病识别方法
预防遗传疾病的公 共卫生策略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遗传疾病概述
遗传疾病定义
遗传疾病是指由基因 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引
遗传疾病的管理与治 疗
建立健康档案
目的:记录个人 健康信息,便于 医生诊断和治疗
内容:包括家族 病史、个人病史、
体检报告等
更新:定期更新 健康档案,确保
信息准确
保存:妥善保存 健康档案,防止
信息泄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定期复查与监测
定期复查:根据 医生的建议,定 期进行复查,以 便及时发现病情 变化

常见基因缺陷

常见基因缺陷
主要受累的脏器有肝、肾、肌肉、脑和小肠等。
返回节
返回节
分型
GSD依其所缺陷的酶可分为11种亚型。 又可根据糖原贮积的主要器官分为肝型、心型、肌型。 其中以肝型较多见,肝型包括I型、III型、IV型、VI
型、VIII型;心型为II型;肌型为V型及VII型。
返回节
基因诊断
可通过各型缺陷酶编码基因的突变来分析和预 测是否存在糖原累积病。
返回节
六、糖原累积症
是一组较少见的婴幼儿先天性隐性遗传性糖原 代谢紊乱性疾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见于男性,多在婴儿期发病,儿童期死亡,
少数可活到成年。 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处理。
返回节
病因与临床表现
GSD多数是由于糖原代谢酶的缺陷而导致糖原 分解或合成障碍,从而产生不同组织器官中糖原 或异型糖原的过多累积。
返回节
基因诊断
酪氨酸血症的基因诊断主要依靠对FAH、HPD和 TAT基因的突变筛选。
研究者已经确认了可导致酪氨酸血症I型的40种 FAH突变,这些突变可导致该酶的不稳定或失活, 从而导致使该酶的活性降低或缺失。
研究者已经确认了10种以上的TAT基因突变,而且, 几乎所有的TAT基因突变可导致酪氨酸血症II型。
返回节
基因诊断
目前的基因诊断主要集中于分析胱硫醚合成酶的 基因型。
可通过绒毛膜绒毛取样(CVS)和羊水诊断来对已 有HCU患儿的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产前诊断。
返回节
返回节
四、酪氨酸血症
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缺陷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发病率约为1/10,000 特征是血液中的酪氨酸水平增高
返回节
临床表现
典型的症状见于胱硫醚合成酶缺乏型的病例,患儿 初生时正常,5~9个月间起病,主要症状是骨骼 异常、晶体脱位、血栓形成、智力发育落后、惊 厥等。

遗传代谢病

遗传代谢病

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DM [ɪn‘herɪtɪd ] a.遗传的[metə’bɑlɪk ] a.代谢作用的[dɪs‘ɔːdə] n.杂乱遗传病genetic diseases[dʒɪ‘netɪk] a.遗传的代谢病metabolic syndrome[sɪndrəʊm ] n.综合征基因病gene disorders[dʒɪ:n]染色体病chromosome disorders[ 'krəʊməsəʊm ]体细胞遗传somatic genetic disorders[səʊ'mætɪk]单基因遗传病single gene inheritance disease[ɪn‘herɪtəns]n.遗传多基因遗传病multi - gene hereditary disease[hɪ'redɪtərɪ] adj.遗传的线粒体遗传病mitochondriopathy[maitə‘kɔndriən]n.线粒体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a. 常染色体的,[dɑmɪnənt ]n.显性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utosomal recessive disorder[rɪ'sesɪv] adj. 隐性的3、性连锁遗传病sex-linked disorder(1)X连锁隐性遗传(2)X连锁显性遗传(3)Y连锁遗传病Y-linked inheritance 白化病albinism ['ælbənizəm]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fenəl‘ki:tə‘njuəriə] Marfan综合征Marfan syndrome(蜘蛛指(趾)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弹力过度性皮肤,橡皮皮肤病)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 [ei‘kɔndrə‘pleiʒi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三体综合征主要临床表型特征相关致病基因21-三体综合征主要临床表型特征Angelman综合征相关致病基因1、15q11-13区域缺失;2、15号染色体的父源同源二倍体;3、印迹基因功能缺失。

AS是由母源染色体15q11-13上编码泛素蛋白连接酶E3的UBE3A基因缺失或表达异常所致。

UBE3A基因在印记基因调控下在人体不同组织表达具有差异性[9],正常颅脑组织内母源UBE3A基因表达活跃,父源UBE3A基因不表达[14]。

由于AS患者母源染色体15q11~13上的UBE3A基因缺失或表达异常,颅内无编码泛素蛋白连接酶E3的UBE3A基因表达,因此AS患者黑质、纹状体、海马及小脑浦肯野细胞蛋白泛素化异常[15]。

然而泛素化异常如何导致AS患者一系列临床表现尚无定论。

Mulherkar等[16]认为,泛素蛋白连接酶E3介导了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前、后膜酪氨酸羟化酶的降解,AS患者因为缺乏该酶,致使黑质纹状体通路功能障碍,从而出现运动障碍、共济失调。

这一理论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揭示了泛素化异常致运动障碍的机制。

近来Proville等[17]提出小脑-皮层网络假说,认为小脑能发放电冲动调节大脑皮层电活动。

有研究者在AS小鼠泛素化异常的小脑浦肯野细胞检测到自发性160 Hz电活动,这种电活动可改变大脑皮层的长时程抑制效应,从而破坏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平衡。

而AS患者的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发作等核心症状均为大脑功能异常的表现。

因此推测,异常泛素化的浦肯野细胞通过小脑-皮层网络改变了大脑电活动,导致AS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18,19]。

该假说从电生理学角度揭示了小脑泛素化异常致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发作的机制。

以上研究表明,UBE3A基因缺陷所致泛素化异常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AS患者出现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语言障碍、癫痫发作等临床表现。

基因缺陷分型UBE3A基因的缺失或表达异常由4种不同方式导致:母源15q11~13缺失、父源单亲二倍体(uniparental disomy,UPD)、印(imprinting centre,IC)缺陷及突变[9]。

近年研究发现,不同基因缺陷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较大差异。

为了推动单基因缺陷病研究的发展,大量研究者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形成原因和临床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1,12]。

Angelman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共同特征(100%) 严重发育迟缓平衡障碍:常表现为共济失调以及四肢震颤运动障碍:步态不稳,程度不重行为特征:频繁大笑、明显的兴奋动作、易激惹、常伴拍手或舞动动作、多动语言障碍:无或极少量词汇,非语言交往能力强于语言能力常见表现(80%)头围增长落后,随访至2岁仍表现为小头畸形,多见于缺失型患者癫痫发作,常3岁前起病,病情可随年龄增长缓解但持续存在于整个童年时期特征性脑电图:可先于癫痫发作出现相关症状(20%~80%)枕部扁平;喜吐舌;吸吮或吞咽障碍;婴儿期喂养困难;巨大下颌;牙间隙宽;频繁流涎;过度咀嚼动作;斜视;皮肤色素减退,与家人相比头发和眼睛颜色浅(仅见于缺失型);下肢过度活动,腱反射亢进;上举或弯曲上肢,尤其是行走时;热敏感增强;异常睡眠觉醒周期;迷恋水;肥胖;脊柱侧凸;便秘新生儿、婴儿期临床特征:出生时通常正常,很快出现严重的发育迟缓。

幼年早期患者发育迟缓,出现无意识发笑伴欢乐姿势、共济失调、震颤及小头畸形。

癫痫:可以始于1岁后,但通常都于3岁前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癫痫发作可在青春期减少或消失。

运动病态:各种运动发育标准迟缓,震颤开始于出生后6个月,患者有特征性共济失调步态伴失调前倾、双脚分开待跑姿势,提臂屈肘。

头面部畸形:出生时面部无异常,部分患者幼时出现小头畸形,可能继发性脑组织发育不良,大多数有后枕平坦,头短畸形。

下颌骨大小正常,但面中部发育不良,常见上唇单薄、眼深陷、张口流涎、牙缝疏。

其他:婴儿期患儿通常手持物品,口含杂物,表现为好动症,该症状可以随年龄增大而改善。

50%-70%的患儿可见毛发、皮肤和眼部色素减退。

William’s综合征相关致病基因7号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片段7q11.23微缺失。

William’s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以心血管病变(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狭窄)、婴儿期高钙血症为主。

智力:轻度到中度智力低下,智商介于40-100之间,平均60;读写能力差,对简单的算术也感到困难;声音嘶哑;听觉过敏;注意力集中时间虽短,但对音乐、唱歌、弹奏乐器有惊人的耐力。

特发性个性:对人友善,健谈多语,喜欢社交。

生长发育:轻度产前生长迟缓,产后发育障碍,身高低于正常人。

颅面部:小头,眉部潮红,眼裂小,内眦赘皮,斜视,虹膜蓝色,眼周围皮下组织丰满;低鼻梁,鼻孔朝上;人中长;唇厚张口;牙釉质发育不良。

心血管:主动脉瓣狭窄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

此外,还可以有周围肺动脉狭窄、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肾动脉狭窄伴高血压。

泌尿系统:两侧肾脏大小不对称,位置异常,肾钙质沉着;膀胱憩室,尿道狭窄,膀胱输尿管回流。

躯干与四肢:关节活动受限;脊柱前变、侧弯或后弯;指甲发育不良;趾外翻,走路笨拙等。

部分患儿会出现短暂性高血钙。

苯丙酮尿症(PKU)相关致病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经典PKU主要原因是因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陷或缺乏,而PAH缺陷或缺乏是由PAH基因突变引起,PAH基因位于12q22-24。

非经典PKU是因四氢生物蝶呤(BH4)缺陷或缺乏,而BH4缺陷或缺乏是由于BH4合成缺陷或再生缺陷引起。

苯丙酮尿症主要临床表现.1.生长发育迟缓除躯体生长发育迟缓外,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

表现为智商低于同龄正常儿,生后4~9个月即可出现。

重型者智商低于50,语言发育障碍尤为明显,这些表现提示大脑发育障碍。

2.神经精神表现近半数合并癫痫发作,其中约1/3为婴儿痉挛症,多在生后18个月以前出现。

约80%有脑电图异常,可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灶性棘波等,癫痫发作可随年龄增长而变换发作形式,绝大多数患儿有抑郁、多动和孤独症倾向等精神行为异常。

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不多见,可有脑萎缩而有小脑畸形,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腱反射亢进,手部细微震颤和肢体重复动作。

3.皮肤毛发表现由于酪氨酸酶受抑制,使黑色素合成减少,故患儿毛发色淡而呈发黄、皮肤和虹膜色浅。

皮肤常干燥,易合并有湿疹和皮肤划痕症。

4.其他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苯丙氨酸经旁路代谢后产生苯丙酮酸和苯乙酸,从汗液和尿中大量排出而有霉臭味(或鼠尿味)。

经典PKU和非经典PKU生后数月内不易区分。

不同的是非经典PKU即使很早开始饮食治疗,神经系统症状2-3月后仍可出现,且进行性恶化。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相关致病基因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SMA致病基因被定位于5q11.2-13.3区域,确定4个相关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基因(NAIP)、基本转录因子IiP44亚单位基因(BTF2P44)和H4F5基因。

其中SMN缺失引起,则会导致SMA发生。

作为SMN的毗邻基因,NAIP缺失只代表缺失程度更大,没有足够证据证实NAIP是SMA的主要致病基因。

BTF2P44亦不是SMA的决定基因,而H4F5被认为是SMA表型修饰基因。

脊髓性肌萎缩症主要临床表现SMA分为三种类型,大多数患者为SMA-Ⅰ型,其次为Ⅱ型,Ⅲ型发病率最低。

1.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也称为SMA-I型或Werdning-Hoffmann病。

本型为3型中最为严重的,部分病例在宫内发病,胎动变弱,半数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即可发病,且几乎均在5个月内发病,能存活1年者罕见。

这些患儿在胎儿期已有症状,胎动减少,出生后即有明显四肢无力,喂养困难及呼吸困难。

临床特征表现:(1)对称性肌无力,首先双下肢受累,迅速进展,主动运动减少,近端肌肉受累最重,不能独坐,最终发展为手足尚有轻微活动。

(2)肌肉弛缓,张力极低。

患儿卧位时两下肢呈蛙腿体位、髋外展、膝屈曲的特殊体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肌肉萎缩,可累及四肢、颈、躯干及胸部肌肉,由于婴儿皮下脂肪多,故肌萎缩不易被发现。

(4)肋间肌麻痹,轻症者可有明显的代偿性腹式呼吸,重症者除有严重呼吸困难外,吸气时可见胸骨上凹陷,即胸式矛盾呼吸,膈肌运动始终正常。

(5)运动脑神经受损,以舌下神经受累最常见,表现舌肌萎缩及震颤。

(6)预后不良,平均寿命为18个月,多在2岁以内死亡。

2.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也称为SMA-Ⅱ型、中间型SMA或慢性SMA,发病较Ⅰ型稍迟,多于1岁内起病,进展缓慢。

患儿在6~8个月时生长发育正常,多数病例表现以近端为主的严重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

许多Ⅱ型患儿可独坐,少数甚至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站立或行走,但不能独自行走。

多发性微小肌阵挛是主要表现。

呼吸肌、吞咽肌不受累,面肌不受累,括约肌功能正常。

本型具有相对良性的病程,生存期超过4年,可存活至青春期以后。

3.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又称SMA-Ⅲ型,也称为Kugelberg-Welander病、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综合征或轻度SMA,是SMA中表现最轻的一类。

本病在儿童晚期或青春期出现症状,起病隐袭,进展缓慢,表现为神经元性近端肌萎缩。

开始为步态异常,下肢近端肌肉无力,蹒跚步态,登楼和蹲下站起困难,渐累及下肢远端和双上肢,举臂困难。

常伴腰椎前突,腹部凸起,腱反射可有可无。

维持独立行走的时间与肌无力的发病年龄密切相关,2岁前发病者将在15岁左右不能行走,2岁后发病者可一直保持行走能力至50岁左右。

可存活至成人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