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文化.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历史文化专题
第一章贵州文化及其界定
第一节贵州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一、贵州文化的定义
对于“贵州文化”这一概念,可以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人提及,有人更是妄自菲薄地说,贵州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因为贵州文化更多地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征。自1995年,由贵州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办的“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贵州学术界才第一次把“贵州文化”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来探讨,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举措。会上学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有人认为从宏观上来讲贵州并没有形成一种单独的文化,“贵州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局部反映而已。
二、有人认为贵州的种种文化现象,都是在中华文化这个母体上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时候都没有脱离过这个母体。然而,从微观的角度,即从文化的地域差异来看,“贵州文化”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
综上两种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一种观点,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贵州文化,把贵州文化纳入到中华文化这个大范畴来审视,这种视角在于强调贵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而忽略了贵州文化的个体特征;第二种观点在于强调贵州文化的个性特征,是将贵州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看待,将它与齐鲁文化、三秦文化、塞北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滇文化一样看待。认为这些区域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逐渐形成的,由于历史、地理和民族的不同,天长日久,产生若干差异,显示出彼此不同的文化风貌,这就是地方特色。因此认为可以给贵州文化下一个定义:即贵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它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混杂的文化,其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
二、贵州文化的特点
“贵州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很不容易把握的问题。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综于是。因为“贵州文化”不具有典型性,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样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征,也不像青藏文化那样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用任何一种地域文化的尺子来衡量它,都不尽合适,因为贵州文化既有汉文化的特征,又有苗瑶的、氐羌的、百越的,濮僚的文化特征,而这些特征又不具有典型意义。
鉴于贵州文化的上述情况,贵州史学界权威学者史继忠先生在其著作《贵州文化解读》一书中对“贵州文化”的特点用了一个“杂”字来概括,认为贵州文化的特点就是“杂”,“杂”是贵州文化的最大特点。这种“杂”,不单是指贵州文化的来源极其广泛,更重要的是,各种文化固有特质依然保存,彼此间有一些渗透和交融,就整个贵州文化的融合情况看,其表现为“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共性与个性并存,因此可以将贵州文化看成是中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贵州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包括了若干民族文化的子系统和区域文化的子系统,乃至分子系统。这恰好就是贵州文化成为
一个文化单元的重要依据。
根据史继忠先生的分析,综合贵州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概括贵州文化的特点这就是“共存性”。因为在贵州文化中既有汉文化的因子,又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而彼此之间又互相留有空间,谁也没有代替谁。之所以出现这种特性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省份,在贵州共有56个民族,而其中有16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都超过10万以上。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均独自保留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因而在文化上就显得复杂多样,“多元文化”“共存性”是贵州文化最明显的特征。
从族源、迁徙来考察,贵州的居民,很难确定那个民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也就是说,在贵州的民族中,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绝大部分是从外地迁徙而来,因此,贵州可以说是一个“移民省份”。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认为贵州是南方古代四大族系交汇的结合部,在我国南方的各族大多与四大族系都有着深厚的族属渊源,并且在语言系属上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在我国南方属氐羌族(氐类)的民族有:藏族、羌族、彝族、傈僳族、白族、纳西族、土家族等,其语言属藏缅语系。属百越族系(越人)的民族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傣族、黎族,其语言属壮侗语系。属苗瑶族系(南蛮)的民族有:苗族、瑶族、畲族,其语言属苗瑶语系。属濮人后裔的民族有:仡佬族、羿子、拉基族等。其语言属仡基语系。根据历史文献《史记》的记载,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主要有濮人和氐羌两大族系,当时创造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是濮人,那么氐羌族就是后来随着民族大迁徙进入贵州的。在夜郎的南部有越人居住,主要分布于两广地区;夜郎的东部居住着苗瑶。秦汉以后,四大族系在地域分布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第一是濮人势力的衰落。春秋以来,楚国强盛。楚国曾多次向濮人发动征战,濮人势力逐渐衰落,少数濮人被迫迁徙到湘西、黔东北一带,大部分濮人与其他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在今贵州、滇东、川西南和桂西北的濮人,分别建立了夜郎、且兰、滇、句町、漏卧、僰、邛都等地方民族政权,到汉武帝时期,灭掉夜郎、且兰后,濮人的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以后濮人逐渐被其他民族融合。唐宋以后,其主体部分形成仡佬族,后因分散及习俗的不同而形成了红仡佬、花仡佬等,在川黔边境的濮人形成了羿子,在黔东的一支形成木佬族。
第二是夷人的东进。夷人是氐羌族系中较早分出的一支,当时居住在滇东北一带,共有六个部落(武、乍、糯、恒、布、默)。东迁入贵州的彝族先民主要是布、默两支,即史书所称的“东爨乌蛮”,他们分布在今贵州的西部地区,与濮人错杂而居,并最后征服濮人。
第三是“五溪蛮”的西迁。西周、秦朝时期,中原统治者把江汉以西一带的少数民族称为“荆蛮”或“南蛮”。苗瑶的先民就是“南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蚩尤时代“三苗”(苗、瑶、壮)居住中原,涿鹿战争以后,其首领蚩尤战败,退到长江以南两湖、江西一带。在此以后,苗瑶民族不断西迁,逐渐向贵州方向扩展。
第四是百越的北上。秦统一全国后,吴越地区被纳入秦的统治范围,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期间,百越各部纷纷自立。其主要分为东越、闽越、南越、西瓯、骆越。南越地区在汉初曾建立过南越国,汉武帝灭南越以后,越人逐渐向西北迁徙,进入贵州。唐宋时期自称“布越”、“布依”的一支逐渐形成单一的民族,史称“蕃”或“仲家”,这就是今布依族之先民;自称“仡伶”的一支成为侗族的先民;称“抚水蛮”或“荔波蛮”的一支成为水族的先民;属于南越的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