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文化.doc
贵州遵义红色文化简介
贵州遵义红色文化简介
遵义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抢渡乌江等重大战役和战斗,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子尹路95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等决议。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在红军长征途中和中国革命最危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遵义会议会址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一个精神象征而载入史册。
—— 1 —1 —。
贵州吃糖的历史文化
贵州吃糖的历史文化贵州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贵州的历史中,吃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统,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贵州吃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朝时期,贵州就是一个糖业发达的地区。
当时,贵州的糖业主要以甘蔗糖为主,人们利用当地丰富的甘蔗资源,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糖食。
这些糖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还成为了人们交流感情、表达祝福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州的糖业逐渐发展壮大。
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贵州的糖业达到了巅峰。
当时,贵州的糖业除了甘蔗糖之外,还涌现出了一种特色糖食——苗家糖。
苗家糖以苗族传统的制糖工艺为基础,选用当地特产的杂粮、花生、核桃等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苗家糖不仅味道独特,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苗家糖,贵州还有一种独特的糖食——苦荞糖。
苦荞糖是以苦荞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糖食,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
首先,将苦荞加工成苦荞面,然后加入适量的水和糖,搅拌均匀后进行蒸煮,最后制成苦荞糖。
苦荞糖不仅具有苦荞的独特香味,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视为一种健康食品。
在贵州,吃糖不仅仅是一种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
例如,在苗族的婚礼上,新郎会亲手制作一块苗家糖,然后送给新娘,寓意着甜蜜和幸福。
而在苗族的节日里,人们也会相互赠送苗家糖,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爱。
除了苗族,其他少数民族在贵州的糖文化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比如,布依族的糖人、黔东南苗族的糖画等,都是一种非常富有艺术性和民族特色的糖食。
这些糖食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愿。
当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贵州的糖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人们现在可以通过超市、网购等渠道轻松买到各种各样的糖食,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糖食制作工艺。
不过,无论是传统的甘蔗糖、苗家糖,还是现代的糖果、巧克力,贵州人对吃糖的热爱和糖文化的传承始终没有改变。
贵州吃糖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多彩贵州文化发展历程
多彩贵州文化发展历程
贵州的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黔族文化和苗族文化。
自古以来,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观。
在历史上,贵州曾是西南边疆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
唐宋时期,贵州成为中原文化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
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推动了贵州文化的多元发展。
明清时期,贵州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中心。
明代末年,贵州开始设立养正书院,成为培养地方士子和传播科举文化的重要场所。
清代,贵州的文化繁荣进一步提升,成为重要的文化名城。
近现代移民潮和交通发展为贵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使贵州的文化景观变
得更加丰富多元。
同时,铁路和公路的通车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利,促进了贵州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0世纪以来,贵州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政府的重
视和支持下,贵州文化产业快速崛起,形成了以文创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化文化经济体系。
贵州的传统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民间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此外,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独特的文化品牌。
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节日等文化元素,形成了贵州独特的多民族文化景观。
总的来说,贵州的文化发展历程丰富多彩。
从古代的黔、苗文化到现代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保护,贵州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景观不仅丰富了贵州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为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贵州文化_精品文档
贵州文化引言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贵州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贵州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的元素,带您一起了解这个美丽的地方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1. 艺术与手工艺贵州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精湛的手工艺品而闻名。
贵州织锦和苗族银饰是其中的代表。
贵州织锦以其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颜色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的“活化石”。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首饰,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2. 民族风情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有着26个少数民族,如苗族、布依族、侗族等。
每个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贵州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例如,在苗族村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苗族的歌舞表演、品尝到苗族的传统美食,感受到苗族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3. 音乐舞蹈贵州的音乐舞蹈充满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苗族蜡板舞是苗族的代表性舞蹈之一,舞者手持两块蜡板,以奔放的舞姿和轻快的节奏展示着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另外,侗族的大葫芦舞和糍粑舞、布依族的勾栏舞等也都是贵州音乐舞蹈中的瑰宝。
4. 神秘的风景名胜贵州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贵阳青岩古镇等。
这些景点融合了奇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成为了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可以在这些景点中体验到神秘与美丽的并存,领略到了贵州自然风光对贵州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5. 传统节日与习俗贵州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苗族的芦笙节、侗族的鼓楼节、布依族的旱船节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承载着贵州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使贵州文化更加多元且充满活力。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观赏到精彩的表演,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氛围和喜庆的气氛。
结论贵州的文化是一个宝藏,拥有独特的艺术、多元的民族风情、美妙的音乐舞蹈、神秘的风景名胜以及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贵州的非遗文化
贵州是一个有着丰富非遗文化的地区。
以下是一些贵州的非遗文化:
1. 侗族琵琶歌:侗族琵琶歌是贵州省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人弹奏琵琶,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音乐形式在贵州省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
2. 苗族踩堆节:苗族踩堆节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在广场上堆起一座高大的“堆”,然后在上面跳舞、唱歌、吃喝,庆祝丰收和生命的延续。
3. 布依族唢呐:布依族唢呐是贵州省布依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唢呐,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4. 苗族蜡染:苗族蜡染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一种用蜡在布上绘制图案,然后将其染色的技艺。
这种技艺在贵州省的苗族地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
5.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由多人合唱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在特殊的场合,如婚礼、葬礼、节日等场合演唱,表达情感和思想。
6.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乐器之一,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管乐器。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同时演唱歌曲,表达情感和思想。
以上是贵州省的一些非遗文化,它们代表了贵州省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贵州省独特的文化符号。
贵州有名的历史故事
贵州有名的历史故事贵州有名的历史故事贵州自古便是多民族居住的地方,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贵州的历史文化,领略贵州的山水之美与人文之美。
本文列举了一些贵州有名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鬼斧神工的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为中国最大、世界二大喀斯特石灰岩瀑布,也被誉为“鬼斧神工”。
它的美丽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传说:相传在古代,黄果树瀑布是由神仙雕凿而成的,瀑布上方的黄果树是神仙用神力种下的。
于是,这片瀑布便成为了一个传说中仙人修行、获得神通的地方。
2. 传说中的小苗寨小苗寨是贵州省三都县的一个苗族聚居地,因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并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
相传,小苗寨先祖为了躲避战乱,穿越山林走到了这里,并在这块“宝地”上定居下来。
在小苗寨,你可以欣赏到苗族音乐、舞蹈、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3. 坐拥百年历史的黔东南客家围屋群黔东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里有着客家人的足迹。
客家围屋群分布在黔东南州的镇远、岑巩、黎平等地。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形式,通常是若干户人家围绕着一个中心广场而建,具有防御功能和民族特色。
这些围屋群多已有百年历史,是黔东南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
4. “蟠龙谷”中的龙宫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有一处被称为“蟠龙谷”的山谷,其中有一座被称为“龙宫”的石窟,由于这个地方的地势非常险峻,所以很少有人来到这里。
而龙宫中有许多雕塑,墙上还有一些文字、图案,据考古专家考证,这些字、图案都是唐代人留下的,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在龙宫这个地方,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千年之前的贵州先民产生了某种连接。
5. 多彩的异地婚礼村——侗寨在贵州东南部的一些侗族聚居地,有一个古老而有趣的习俗:不同的侗寨之间会定期举行婚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新娘和新郎都要穿上精美的侗族传统服饰,前往对方的家乡,由各自的长辈主持仪式,庆祝他们的婚姻。
贵州历史介绍模板作文素材
贵州历史介绍模板作文素材贵州历史介绍。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贵州的历史文化。
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贵州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州地区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后来又被秦国所统一。
随着汉代的统一,贵州成为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
在唐宋时期,贵州地区成为了大量移民的聚居地。
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艺品,也带来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同时,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得到了保留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贵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多民族聚居地。
明清时期,贵州地区成为了中国西南的重要行政区域。
清朝时期,贵州成为了滇黔总督辖区,这一时期的贵州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同时,贵州也成为了中国西南的重要军事据点,为维护边疆稳定和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以来,贵州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贵州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战场。
贵州的革命先驱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他们的事迹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
解放后,贵州成为了中国西南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贵州,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溶洞和瀑布等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同时,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了这里的一大特色,许多古老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至今仍然在这里举行。
总的来说,贵州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贵州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贵州,亲身感受这里的魅力,了解这里的历史,传承这里的文化。
贵州五大世界遗产介绍
贵州五大世界遗产介绍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省份,其中有五个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地点,分别是黔南布依寨子、镇远古城、黄果树瀑布、贵州喀斯特、白云山。
以下是对这五个世界遗产的介绍和拓展。
1.黔南布依寨子黔南布依族寨子是布依族传统村寨建筑的代表,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摇篮”。
黔南布依寨子分布在贵州省南部的龙里、三都、台江、雷山等地,建筑风格独特,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贵州乡村自然风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镇远古城镇远古城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南部,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建于1368年至1399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镇远古城的城墙长约2公里,城内保存有多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街巷等历史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3.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部,是中国最大的喀斯特瀑布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黄果树瀑布受到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影响,瀑布呈现出壮观的“一落三跳十八级”的景象,落差达77.8米,水量巨大,散发出强烈的水汽和负离子。
4.贵州喀斯特贵州喀斯特分布在贵州省南部的凯里、黔东南、黔西南、黔南等地,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之一。
贵州喀斯特以地貌奇特、独特的地貌景观而闻名,包括喀斯特山地、峡谷、地下河、溶洞、天坑、石林、风景线等,风景秀美、奇异多姿。
5.白云山白云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南,是中国著名的山水胜景区之一,也是贵州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白云山景区包括白云峰、仙女湖、菜园坝、龙潭河、白云洞等多个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以上是贵州省五个世界遗产的介绍和拓展,这些景点的独特性、美丽性、历史性和文化性,都让贵州成为一个不可错过的旅游目的地。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故事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故事
贵州是中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让人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还展示了贵州人民在革命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和奋斗历程。
以下是一些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故事:
1. 贵州苗寨的红色传承
贵州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贵州的苗寨中,一些红色传统被代代相传,让人们了解苗族人民的奋斗和牺牲精神。
这些传统包括苗族的红军队伍、红军阵地和革命历史的展示等。
2. 遵义会议的重要历史地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贵州红色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贵州的遵义市,人们可以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纪念馆,了解这次会议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革命领导人的贡献。
3. 安顺独立师的抗日战斗
安顺独立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重要抗日武装力量,他们在贵州的安顺地区开展了英勇的抗日战斗。
到今天,人们可以参观安顺独立师的纪念馆,了解他们的战斗历史、战斗策略和英勇事迹。
4. 毛泽东的故乡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领导人。
他的故乡在贵州的湘潭,这个地方保存着毛泽东年轻时的足迹和家庭历史。
人们可以参观毛泽东旧居和纪念馆,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发展。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这些故事不仅让人们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还让人们感受到了贵州人民的英勇精神和奋斗历程。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也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贵州历史文化.doc
贵州历史文化专题第一章贵州文化及其界定第一节贵州文化的定义及特点一、贵州文化的定义对于“贵州文化”这一概念,可以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人提及,有人更是妄自菲薄地说,贵州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因为贵州文化更多地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征。
自1995年,由贵州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办的“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贵州学术界才第一次把“贵州文化”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来探讨,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举措。
会上学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有人认为从宏观上来讲贵州并没有形成一种单独的文化,“贵州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局部反映而已。
二、有人认为贵州的种种文化现象,都是在中华文化这个母体上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时候都没有脱离过这个母体。
然而,从微观的角度,即从文化的地域差异来看,“贵州文化”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
综上两种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一种观点,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贵州文化,把贵州文化纳入到中华文化这个大范畴来审视,这种视角在于强调贵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而忽略了贵州文化的个体特征;第二种观点在于强调贵州文化的个性特征,是将贵州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看待,将它与齐鲁文化、三秦文化、塞北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滇文化一样看待。
认为这些区域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逐渐形成的,由于历史、地理和民族的不同,天长日久,产生若干差异,显示出彼此不同的文化风貌,这就是地方特色。
因此认为可以给贵州文化下一个定义:即贵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它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混杂的文化,其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
二、贵州文化的特点“贵州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很不容易把握的问题。
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综于是。
因为“贵州文化”不具有典型性,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样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征,也不像青藏文化那样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贵州历史概况
贵州历史概况在中国,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在黔西县的观音洞,发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是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
在普定县发现的"穿洞文化"遗址,提供了1.6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此生息的证据,而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是从文献资料提供的情况来看,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音zang ke)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
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
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简称"黔"。
今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1年)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积在今贵州沿河到榕江以东,包括铜仁地区和黔东南部分县。
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
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
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贵州建省。
这就是贵州简称"黔"的由来。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中央设置贵州布政使司。
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
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朝廷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
至此,贵州现今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01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
02苗绣苗绣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传统美术的一种重要代表,它代表了苗族妇女的智慧和创造力。
苗绣通过精美的设计和精细的绣绣绣,展现了苗族妇女独特的服饰和装饰品。
03蜡染技艺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蜡染技艺。
蜡染技艺是贵州苗族的传统技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制作。
04水族马尾绣水族马尾绣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水族村寨中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
05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但目前保存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
芦笙舞与芦笙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
06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07花灯戏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苗族芦笙、侗族大鼓舞、布依族苗族舞蹈、彝族古乐、侗族大锣鼓、布依族刺绣、苗族服饰等。
其中,花灯戏是贵州省思南县的一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08阳戏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阳戏、苗族侗族侗族舞蹈、侗族戏曲、苗族传统戏剧、侗族刺绣、苗族刺绣、苗族传统服饰等。
09傩戏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等。
10侗戏侗戏是贵州省黎平县、从江、榕江等地侗族村寨的地方传统戏剧。
侗戏由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11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地形复杂,高山险地是每个布依族地区的自然屏障。
12木鼓舞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木鼓舞。
贵州的苗族文化
贵州的苗族文化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以其多元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其中,苗族文化作为贵州最具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本文将重点介绍贵州的苗族文化,包括其历史渊源、传统习俗、艺术表达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山水,对土地和农业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蹈、歌曲、祷告等形式,彰显了苗族人民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苗族的服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女性喜欢穿着精美的手工绣花服饰,这些服饰通常由苗族妇女亲手制作。
她们使用丝线、棉线等材料,在布料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卉、动物等。
这些绣花服饰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此外,苗族男性还有着独特的服饰风格,如蓝色长衫、白色长裤等,呈现出朴实而又独特的风格。
苗族文化还以其多样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而闻名。
苗族人民喜欢跳舞,他们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如花灯舞、踩竹马舞等。
这些舞蹈通常伴随着传统乐器的演奏,如芦笙、口弦等。
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优美的动作而闻名,能够充分展示苗族人民的激情和活力。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上,舞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除了舞蹈和音乐,苗族人民还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品而闻名。
他们擅长制作银饰、木雕、陶瓷等物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展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族的银饰通常由纯银制成,形状各异,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这些银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受到世界各地的赞赏。
苗族的木雕和陶瓷也同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常常被用于装饰和礼品赠送。
苗族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苗族人民秉持着勤劳和坚韧的精神,为贵州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贵州的历史发展史
贵州的历史发展史
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猿人在贵州境内定居和繁衍。
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州先后出现了夷国、蜀汉、南诏、宋朝、元朝、
明朝、清朝等各个时代的政权。
蜀汉时期,贵州被称为“益州”,隶属于巴蜀郡。
南诏时期,贵州是“黔中”地区,是南诏统治下的重要部分。
在宋朝时期,贵州被划分为
“黔路”一地,成为了边疆重镇,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了元朝,贵州成为了蒙古的治理之下,但受封建制度的局限,政治和经济发展受到
了限制。
明朝时期,贵州成为了“贵州布政司”的辖区,赋税重压民众,引发
了不少起义和抗争。
清朝时期,贵州成为“贵州将军府”的行政区划,随
着治安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贵州的文化和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
自解放以来,贵州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进步,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
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同时贵州也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积极保
护贵州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
中华文化传统之美贵州
中华文化传统之美贵州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传统文化的地方。
这里的山水风景秀丽,人文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华文化传统之美的典范之一。
贵州的传统文化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手工艺、古老民俗和传统节日等。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如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歌舞、布依族的织布技艺等等。
这些民族文化不仅丰富多彩,更是中华文化传统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贵州的传统手工艺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著名的苗绣、侗绣、布依织布等手工艺品,精美细致,传承了千年的技艺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传统之美的瑰宝。
古老的民俗和传统节日也是贵州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比如,苗族的“吃新节”、侗族的“吃新节”、布依族的“吃新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信仰,是中华文化传统之美的生动体现。
贵州的传统文化之美不仅体现在民族文化、手工艺和传统节日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在这里,人们尊重传统,崇尚和谐,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和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传统之美的重要体现。
贵州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地方,这里的中华文化传统之美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希望贵州的传统文化之美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保护,成为中华文化传统之美的重要代表之一。
贵州的历史典故
贵州的历史典故“夜郎自大”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比喻一个人无知,妄自尊大。
夜郎国这个地方,大约在战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史记》中说他是西南夷最大的国家。
楚威王在位的时候,滇、黔、巴都是楚的属地,比邻东越、南越、交趾等国。
根据彝族的传说,夜郎兴起于夏朝时期,经历了武米夜郎、洛举夜郎、萨骂夜郎、金竹夜郎四个朝代。
其中金竹王兴起于“遁水”,传说有一天,一个女子在溪中浣纱,有三节大竹顺流而下,撞上了女子的脚,搁浅在浅水区,妨碍了女子浣纱,于是女子用力去推,想把竹子推走,却怎么推也推不动。
正在这时,竹子中却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女子十分好奇,就把竹子破开,在竹子中得到一个男婴,长得健康、活泼、可爱。
于是,女子把男孩带回去抚养,等到孩子长大,长得孔武有力,高大威猛,被部落首领们推举为夜郎王,以竹为姓。
金竹王果然不负众望,在他的带领下,夜郎吞并了周边的十余个部落和小国,成为了西南夷中最大的国家。
金竹夜郎也是夜郎国有史以来最为强盛的时期。
由于夜郎国水路不通,山峦阻隔,交通不便。
潮湿多雨,多瘴气,牲畜少,没有桑蚕,人民不知礼义,多贫困,语言不通等原因。
所以汉朝一直没有把夜郎放在眼里。
偏偏夜郎不安分,多次造反,不把汉朝当回事。
等到博望侯张骞从西域回来,听说东南两千余里,有一个叫“身毒国(今印度)”的地方,为了打通从西南前往身毒国的道路,便派出使者前往西南夷。
汉朝的使者到了滇国时,滇王进行了热情的接待,并问汉朝使者:“我们滇国与汉朝相比,是滇国大一些还是汉朝大一下?”使者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等到使者到了夜郎国时,金竹夜郎的最后一代国王“不明智”也进行了热情地接待,同时也问了汉朝使者同样的问题:“我们夜郎国与汉朝比较,是夜郎国大一些呢还是汉朝大一些?”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在那个落后的时代,滇王和夜郎王没有文化,不知道什么叫面积,甚至没有走出过大山。
根本就不知道汉朝有多大,所以才会这样问。
所以《史记》才会评价说:“大概是因为道路不通,信息闭塞,他们以为大家都不过是一州之主罢了,哪里知道汉朝的广大呢?”延绵的大山限制了夜郎王的视野,也限制了他的格局。
贵州的传统文化
贵州的传统文化经过考古的发掘和证明我们可以知道贵州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断的发展和继承,进而形成了我们熟悉贵州文化。
但是在这之上还有着不为人知的传统文化,下面就一起走进贵州的传统文化。
作为西部多民族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夜郎文化和移民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
夜郎文化是贵州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双边缘性。
古代夜郎国位于中国西南一隅,其夜郎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具有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的双重优势。
历史上,中央政权往往在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外,控制力较小,使得夜郎人得以保存和发展其后代创造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相对自由的色彩和舒适的原始形态。
二是二元性。
夜郎文化是生长和发展在喀斯特山区的文化。
因为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夜郎人勤劳、淳朴、热情。
夜郎人由于地处偏僻,环境闭塞,一方面渴望了解外界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弱势文化群体,又忍不住对外来文化保持高度警惕,产生排斥心理。
这就造成了夜郎文化的双重性,既开放又封闭。
夜郎人因为开放,一般不排外,不兼容,一直能与移民和各种外来文化共存。
使得夜郎文化难以发展,甚至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第三是神秘。
夜郎文化因夜郎国的灭亡而中断或失传。
因此,寻找、发现、解读夜郎文化,成为当今许多学者和普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
红碑、岩画、悬棺、人头葬、竹王传说、诸王城,以及夜郎人信仰巫术、多神教而形成的各种奇风异俗,都很神秘。
移民文化是相对于贵州本土文化而言的外来文化。
近百年来,移民文化已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与夜郎文化并存,成为贵州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形态。
自秦汉以来,贵州迎来了四个民族的移民:汉族由北向南,氐羌族由西向东,百越族由南向北,苗族瑶族由东向西。
此后,后三个民族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发展,形成了仡佬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壮族、彝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多个民族。
汉族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移民,充分发展了移民文化。
由于多次移民,最终形成了移民文化。
贵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
贵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建筑到神秘的民俗,从壮丽的自然景观到精湛的手工技艺,无一不让人为之着迷。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贵州的镇远古城。
这座古城坐落在舞阳河畔,四周皆山。
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将古城一分为二,形成了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
镇远的古街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
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都保存得较为完好。
走在镇远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西江千户苗寨也是贵州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这里是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上千座苗族特色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气势恢宏。
夜晚,千户苗寨灯火通明,犹如繁星点点坠落人间。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苗族的歌舞表演,品尝到特色的苗族美食,如酸汤鱼、苗族米酒等。
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更是令人赞叹,那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无不展现出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除了建筑和民俗,贵州的海龙屯土司遗址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海龙屯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
它见证了古代土司制度的兴衰,其城墙、关隘、石道等遗迹,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军事防御体系。
站在海龙屯的废墟上,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之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贵州的侗族大歌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音乐,其歌声婉转悠扬,和谐动听。
每逢节日或重要场合,侗族人民就会唱起大歌,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
贵州的织金古建筑群同样值得关注。
织金古城山清水秀,古迹众多。
其中,以财神庙、东山寺、鱼山等古建筑为代表。
财神庙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巧妙,是国内罕见的古建筑。
织金古建筑群融合了汉、彝、苗等多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贵州特色历史文化
贵州特色历史文化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位于云南、四川、湖南、重庆等省市的交汇处,是中国山地区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贵州特色历史文化的一些介绍:1. 侗族文化贵州是侗族聚居地,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
侗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5%。
侗族文化是贵州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包括侗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侗族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还经常用于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
2. 风景名胜区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这些景观包括黔东南三江侗族风景名胜区、贵州荔波天生桥、九龙洞风景区、贵阳花溪公园等。
这些景观体现了贵州省的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并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3. 历史遗迹贵州省还拥有许多历史遗迹,这些遗迹是贵州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历史遗迹包括黄果树瀑布、陵水古城、纳雍龙宫、贵城古城等。
这些遗迹记录了贵州省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贵州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4. 资源优势贵州省还有许多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包括贵州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
贵州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有色金属产区和农产品产区,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
这些资源为贵州省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示。
5. 传统文化贵州省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系统。
这个文化系统包括贵州省的历史、传说、风俗、习惯、宗教和美食等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包括歌舞、戏曲、民俗、民居、传统手工艺和饮食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是贵州省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贵州文化民族文化
贵州文化民族文化贵州的文化多元丰富,其中最为鲜明独特的就是贵州的民族文化。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贵州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底蕴。
下面将从贵州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民族风俗、民族服饰、传统艺术和文化保护等多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历史渊源贵州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早在远古时代,贵州地区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而贵州地区的民族特征开始形成于唐朝时期,唐朝时期,贵州被设为疆理州,这标志着贵州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
此后,贵州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二、民族风俗贵州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风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
比如,苗族的芦笙舞是苗家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动作而闻名。
而布依族的龙船节则是布依族人传统的庆祝节日,人们会手持彩绸在河流上举行盛大的划龙船活动。
这些风俗习惯体现了不同族群的特点和价值观。
三、民族服饰贵州各民族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精美绝伦,往往能够通过外观和细节展示出贵州各民族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例如,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是苗绣,以其绣工精细和色彩鲜艳而著称。
而侗族的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图案和工艺,每一件服饰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四、传统艺术贵州的传统艺术非常丰富多样,其中以民间歌舞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品最为著名。
贵州的舞蹈艺术形式也非常独特,例如,苗族的芦笙舞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动作而著称,杂技、马术等也是贵州的传统艺术形式。
而贵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包括织布、编织等,以其工艺精湛和独特风格而享誉中外。
五、文化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的民族文化,贵州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贵州大力保护和修复了一批古建筑和历史遗址,同时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节庆活动,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此外,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总之,贵州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通过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民族风俗、民族服饰、传统艺术,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历史文化专题第一章贵州文化及其界定第一节贵州文化的定义及特点一、贵州文化的定义对于“贵州文化”这一概念,可以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人提及,有人更是妄自菲薄地说,贵州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因为贵州文化更多地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征。
自1995年,由贵州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办的“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贵州学术界才第一次把“贵州文化”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来探讨,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举措。
会上学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有人认为从宏观上来讲贵州并没有形成一种单独的文化,“贵州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局部反映而已。
二、有人认为贵州的种种文化现象,都是在中华文化这个母体上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时候都没有脱离过这个母体。
然而,从微观的角度,即从文化的地域差异来看,“贵州文化”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
综上两种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一种观点,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贵州文化,把贵州文化纳入到中华文化这个大范畴来审视,这种视角在于强调贵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而忽略了贵州文化的个体特征;第二种观点在于强调贵州文化的个性特征,是将贵州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看待,将它与齐鲁文化、三秦文化、塞北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滇文化一样看待。
认为这些区域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逐渐形成的,由于历史、地理和民族的不同,天长日久,产生若干差异,显示出彼此不同的文化风貌,这就是地方特色。
因此认为可以给贵州文化下一个定义:即贵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它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混杂的文化,其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
二、贵州文化的特点“贵州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很不容易把握的问题。
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综于是。
因为“贵州文化”不具有典型性,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样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征,也不像青藏文化那样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用任何一种地域文化的尺子来衡量它,都不尽合适,因为贵州文化既有汉文化的特征,又有苗瑶的、氐羌的、百越的,濮僚的文化特征,而这些特征又不具有典型意义。
鉴于贵州文化的上述情况,贵州史学界权威学者史继忠先生在其著作《贵州文化解读》一书中对“贵州文化”的特点用了一个“杂”字来概括,认为贵州文化的特点就是“杂”,“杂”是贵州文化的最大特点。
这种“杂”,不单是指贵州文化的来源极其广泛,更重要的是,各种文化固有特质依然保存,彼此间有一些渗透和交融,就整个贵州文化的融合情况看,其表现为“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共性与个性并存,因此可以将贵州文化看成是中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
贵州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包括了若干民族文化的子系统和区域文化的子系统,乃至分子系统。
这恰好就是贵州文化成为一个文化单元的重要依据。
根据史继忠先生的分析,综合贵州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概括贵州文化的特点这就是“共存性”。
因为在贵州文化中既有汉文化的因子,又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而彼此之间又互相留有空间,谁也没有代替谁。
之所以出现这种特性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省份,在贵州共有56个民族,而其中有16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都超过10万以上。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均独自保留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因而在文化上就显得复杂多样,“多元文化”“共存性”是贵州文化最明显的特征。
从族源、迁徙来考察,贵州的居民,很难确定那个民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
也就是说,在贵州的民族中,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绝大部分是从外地迁徙而来,因此,贵州可以说是一个“移民省份”。
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认为贵州是南方古代四大族系交汇的结合部,在我国南方的各族大多与四大族系都有着深厚的族属渊源,并且在语言系属上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在我国南方属氐羌族(氐类)的民族有:藏族、羌族、彝族、傈僳族、白族、纳西族、土家族等,其语言属藏缅语系。
属百越族系(越人)的民族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傣族、黎族,其语言属壮侗语系。
属苗瑶族系(南蛮)的民族有:苗族、瑶族、畲族,其语言属苗瑶语系。
属濮人后裔的民族有:仡佬族、羿子、拉基族等。
其语言属仡基语系。
根据历史文献《史记》的记载,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主要有濮人和氐羌两大族系,当时创造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是濮人,那么氐羌族就是后来随着民族大迁徙进入贵州的。
在夜郎的南部有越人居住,主要分布于两广地区;夜郎的东部居住着苗瑶。
秦汉以后,四大族系在地域分布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动:第一是濮人势力的衰落。
春秋以来,楚国强盛。
楚国曾多次向濮人发动征战,濮人势力逐渐衰落,少数濮人被迫迁徙到湘西、黔东北一带,大部分濮人与其他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在今贵州、滇东、川西南和桂西北的濮人,分别建立了夜郎、且兰、滇、句町、漏卧、僰、邛都等地方民族政权,到汉武帝时期,灭掉夜郎、且兰后,濮人的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以后濮人逐渐被其他民族融合。
唐宋以后,其主体部分形成仡佬族,后因分散及习俗的不同而形成了红仡佬、花仡佬等,在川黔边境的濮人形成了羿子,在黔东的一支形成木佬族。
第二是夷人的东进。
夷人是氐羌族系中较早分出的一支,当时居住在滇东北一带,共有六个部落(武、乍、糯、恒、布、默)。
东迁入贵州的彝族先民主要是布、默两支,即史书所称的“东爨乌蛮”,他们分布在今贵州的西部地区,与濮人错杂而居,并最后征服濮人。
第三是“五溪蛮”的西迁。
西周、秦朝时期,中原统治者把江汉以西一带的少数民族称为“荆蛮”或“南蛮”。
苗瑶的先民就是“南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蚩尤时代“三苗”(苗、瑶、壮)居住中原,涿鹿战争以后,其首领蚩尤战败,退到长江以南两湖、江西一带。
在此以后,苗瑶民族不断西迁,逐渐向贵州方向扩展。
第四是百越的北上。
秦统一全国后,吴越地区被纳入秦的统治范围,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期间,百越各部纷纷自立。
其主要分为东越、闽越、南越、西瓯、骆越。
南越地区在汉初曾建立过南越国,汉武帝灭南越以后,越人逐渐向西北迁徙,进入贵州。
唐宋时期自称“布越”、“布依”的一支逐渐形成单一的民族,史称“蕃”或“仲家”,这就是今布依族之先民;自称“仡伶”的一支成为侗族的先民;称“抚水蛮”或“荔波蛮”的一支成为水族的先民;属于南越的壮族、毛南族、仫佬族此时也进入贵州,而汉族在不同时期也纷纷进入贵州。
由于各民族从四面八方云集贵州,因此在贵州形成了各民族之间“又杂居,又聚居”,“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
这些民族带来了多种文化,并在多民族的环境中发生种种演化,随着人口的流动与文化传播,又加快了这一演化过程。
第二节决定贵州文化特点的诸因素一、贵州民族经济的多元化由于贵州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不同,使各自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汉族姑且不论,仅就少数民族文化来分析,贵州少数民族大体分为四种基本的经济文化类型:濮人很早就以耕田为业,定居而成土著,并以炼丹砂而闻名于世,有穿筒裙、住“干栏”式房屋,贵铜鼓、鼻饮、打牙等特异习俗。
氐羌族中的彝族,原先是“随畜迁徙”的游牧民族。
以后逐渐转化为“且耕且牧”的经济,以养马著称,其俗尚武,惯于骑射。
文字起源很早,历史上曾建立过若干民族政权。
苗瑶早先“好入山壑,不落平旷”,长于狩猎,长期沿袭“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过着“赶山吃饭”的生活,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又因其不断迁徙踏遍万水千山,所以有人把他比着“吉卜赛人”。
百越民族则不然,他们惯居平坝,常住水滨,耕种水田,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是为“稻作民族”。
这些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进入贵州以后,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土壤,同时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生计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貌和文化传统,这是决定贵州文化多元性的原因所在。
二、长期以来封建王朝在贵州推行“土流并治”政策决定贵州文化特点的另一个因素是封建王朝在内地实行流官统治,官员由朝廷随时派遣,调迁。
贵州人口“编户齐民”,土地“按亩升科”,各项政事都按中央的法令处理。
而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官员由当地土著充任,“世袭其职,世守其土,世长其民”,一切事务由土官决断,中央极少过问,由于贵州处于“不内不边”的地位,因此,两种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贵州同时并行,贵州既有“流官”统治,也有“土官”统治,从秦汉到明清都是如此。
由于上述原因,自秦汉开始,中国封建中央政权在贵州既设郡县,又保留部落方国,谓之“郡国并存”。
唐宋时期,在贵州既设有如同内地的“经制州”(正州),又有如同边疆的“羁縻州”(边州),还有接受中央封号的“藩国”。
到了元、明、清初三代,既不断扩大府、州、县的范围,又在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让少数民族官吏充当宣慰司、宣抚司、长官司等。
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后,仍有大量的土弁、土目存在。
所以从制度文化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贵州文化不完全同于内地,也不完全同于边疆。
正是由于贵州的这种“不内不边”的情况,因此,便出现了在流官统治的区域内,汉文化得以顺畅传播,不但有大量汉族移民迁入,而且通过教育、科举、礼教及风俗,使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同样在土司统治的区域,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上升到主导地位,受到重视和提倡。
如在黔西北地区,长期受彝族安氏土司的统治,彝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大量的彝文典籍和彝文碑刻就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在这一地区居住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上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彝化”,如仡佬族和蔡家。
又如在安顺、平坝、镇宁一带的屯堡,是明代卫所制度的历史遗存,大批汉族移民以军事组织的形式驻扎在这里,由于是一种集团性的移民,更由于军事制度的特殊保护,中原及安徽、江南一带的文化长期传承,致使许多明代的文化现象长期保存下来。
包括语言、服饰、石头城堡、军傩等等。
与此相反,在苗家腹地的雷山、台江、剑河一带,原先既无官府的统治,又无土司的管束,苗文化在这里得到自由的发展,保存了大量的古风,这里成为研究苗族文化的一块“宝地”。
可见实行“土流并治”的结果,使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都同时得到了发展。
诚然,由于汉族移民大批进入贵州,自明清以来,汉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主导文化,但它的扩散面主要是在民族杂居、经济发达和交通沿线地区,汉文化并未深入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边远山区。
因此贵州文化呈现出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相对平衡的状态,各有其发展空间。
正是贵州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存的这种局面,所以在总体上很难把握贵州文化的特点,也很难以某种文化来作为贵州文化的代表和标帜。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贵州文化没有特色呢?不能,因为由各种颜色组成的“花”同样是一种特色,所以贵州文化可以说是“杂即特色”。
三、自然环境的影响贵州文化的形成,一方面导源于贵州各民族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不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深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了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带有明显的“山地文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