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分析
2024年乡镇综合体市场发展现状
乡镇综合体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镇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乡镇综合体市场的发展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乡镇综合体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乡镇综合体市场的概念乡镇综合体是指在乡村地区建设一系列服务设施和商业业态,以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和商品销售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综合体。
它将农村与城市的特点相结合,通过提供各种商业、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乡镇综合体市场的现状1. 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镇综合体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大量的乡镇综合体项目相继建设,为乡镇地区带来了新的商业动力和发展机遇。
2.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乡镇综合体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各种类型的综合体项目不断涌现,为吸引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竞争压力。
3. 业态升级和多元化发展乡镇综合体市场不断进行业态升级和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购物中心和超市,餐饮、教育、医疗等服务业也纷纷进驻乡镇综合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 品牌引进和定位升级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乡镇综合体市场开始引进知名品牌并进行定位升级。
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还能给乡镇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和形象的提升。
5. 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乡镇综合体市场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发展乡镇综合体市场,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发展乡镇综合体市场的挑战和对策在乡镇综合体市场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升品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商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宣传和市场推广,提高消费者对乡镇综合体市场的认知度;•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拓宽市场资源;•引进更多的知名品牌,提升乡镇综合体市场的形象和吸引力;•加大对乡镇综合体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研究
体育文化导刊 2020年11月 第11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11 November 2020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研究阳艺武1伍艺昭1黄彩虹2(1.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武汉 430070;2.湖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430068)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及SWOT分析法等,对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内部优势、自身劣势、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审视,提出发展策略。
我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具有多元属性、时代属性、人民属性的内部优势;存在品牌特色不足、发展布局失衡、经营运转困难的自身劣势;面临政策保障、制度创新、环境优化的机遇以及众筹融资困难、行业标准缺位、专业人才匮乏等多元挑战。
结合SWOT交叉分析矩阵,提出发展策略:强化科技引领,探索品牌特色工程;发展绿色产业,厚植生态环境基础;延展辐射范围,聚合全面发展效益;细化政策标准,激活社会资本活力;坚持共享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关键词:体育经济;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策略;SWOT分析Development of Urban Sports Service Complex Based on SWOT AnalysisYANG Yi-wu1WU Yi-zhao1HUANG Cai-hong2(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China)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WOT analysis, thispaper examined the internal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of the urban sports service complex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hina'surban sports service complex has internal advantages of multiple attributes, times attributes, andpeople attributes. It has its own disadvanta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brand characteristics, unbalanceddevelopment layout, and difficulty operations. While it also faces the opportunities of policyguarante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 and the various challengessuch as difficulties in financing, lack of industry standards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 Combined withthe SWOT cross analysis matrix, w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s follows: We should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guidance and explore brand-featured projects, develop greenindustries and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xtend the radiation rangeand aggrega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benefits, refine policy standards and activate the vitality ofsocial capital, and continue to shar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people's sense of happiness andfulfillment.Keywords: sports economics; urban sports service complex; development strategy; SWOT analysis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9GA007);湖北省体育局委托项目(20192H018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创新团队重点项目(2020VI001);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205213011)第1作者简介:阳艺武,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工程和公共体育服务。
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
∙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浙江省房地产业协会浙江东冠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一、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和特征(一)商业地产的含义及其层级商业地产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商业地产是指各种生产性物业(如厂房)、非居住性物业,包括写字楼、出租性公寓、会议中心以及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等。
而狭义的商业地产是专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经营用途的物业,包括零售、餐饮、休闲娱乐、住宿、办公等设施,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都有别于商品住宅。
本文以下指的商业地产是指狭义上商业地产,即指用于商业服务经营用途的物业。
1、商业地产的层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商业地产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本文按照商业地产项目的规模和辐射范围,将商业地产分为市中心级商业、区域级商业、社区商业和街坊商业等四个层级。
市中心级商业地产一般建设规模都比较大,建筑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日均客流量达到50万人次以上,一般处于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级商业地产是次于市中心级的商业地产,一般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日均客流量达到25万人次以上,一个城市一般具有好几个区域级商业区;社区级商业地产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集聚,主要商业业态以满足本地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必需和日常生活服务为主,服务对象主要为本社区居民以及在本地区的商务人士,建筑规模一般在2.5万平方米以上,日均服务人口在5万人次以上,该级别商业是一个城市的主要商业形式;街坊商业地产主要是方便本地居民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为本地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这种商业地产一般以底商形式出现,建筑面积较小,一般只有几百平方米,大的可以到几千平方米。
2、社区商业地产发展潜力巨大社区商业以方便居民生活,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居民生活要求快捷、便利的服务,居民对社区商业的需求日益增加。
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营模式
城市综合体投资、开发、运营模式分析伴随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城市综合体悄然兴起。
所谓“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旅游等生活空间按照城市要求进行有机组合,一般包括三项或三项以上功能,并在各功能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统一的建筑群落。
正因如此,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一般规模巨大、投资巨大,而且涉及的专业众多,影响深远,未来城市综合体开发的要求更高,因此其开发模式与一般的房地产开发绝然不同,需要对城市资源、商业资源、专业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才能实现都市综合体的开发效益及社会影响。
都市综合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现代城市发展对都市综合体要求越来越高,它是城市功能组合体,是一种典型的房地产形态,而不是广泛意义上的建筑形态。
城市综合体强调城市、建筑和市政配套、交通的综合发展,更大程度是将城市环境、建筑空间有机结合,构成一个连续的、协调的空间。
都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定位、开发、服务、管理等不是一个普通的开发商凭经验就能够做到的,它对开发商的自有资金、融资渠道、与银行、土地、规划等方面的良好关系、各种物态的大型项目的开发经验、甚至包括建筑理念上都是个挑战。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进行研究,根据综合体在不同城市的不同位置、城市特性和历史阶段,从投资、开发、运营的角度总结出城市商业综合体的以下几种合作模式:一、独立投资、自建、自营投资者特点:1、雄厚的资金与融资渠道2、成熟的团队与商业地产运营经验3、优势的拿地资源4、大部分为央企、大型国企5、开发地址为一线城市或二三线城市核心区优点:开发建设运营完全自主,商业自持缺点:投资大,对投资商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国内都市综合体的开发大多采取这种模式,这也是都市综合体适应未来发展的开发模式。
如北京华贸中心、东莞第一国际、深圳华润中心就采用这种开发模式。
县级城市综合体可行性分析
县级城市综合体可行性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县级城市也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提升县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不少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打造县级城市综合体。
那么,县级城市综合体是否可行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县级城市现状与问题作为市级城市下一大重要行政区划单位,县级城市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一方面,有的县级城市经济实力强、人口较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中心;而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县级城市的基础设施、区位优势和人才条件都不太理想,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二、县级城市综合体的定义及意义县级城市综合体是指在县级城市内,将商业零售、物流仓储、文化体验、餐饮娱乐、居住社区、健康服务等各项功能有机集成的城市综合体。
县级城市综合体旨在提供更好的消费、娱乐、文化、健康、教育等公共服务,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县民生。
三、县级城市综合体建设的优势(1)政策扶持:政府的政策倾斜是县级城市综合体建设的支持力量之一,例如“十三五”规划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大县级城市产业集聚、商业布局等支持力度。
(2)经济效益:县级城市综合体建设可以提升县内商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进而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民生改善:县级城市综合体将大量的商业、文化、教育、娱乐等业态结合在一起,既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又可以优化城市环境。
(4)品牌效应:通过将各种商业和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品牌和地方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四、县级城市综合体建设的难点尽管县级城市综合体有很多好处,但是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难点。
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场地资源:县城面积和人口密度较小,场地资源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以达到最大化的建设效益问题需要着重考虑。
(2)商业模式:如果场地面积较小的话,商业模式也需要就局限进行调整。
其中,电商模式和线下实体模式必然要做一个取舍。
县城的人口、西部倾斜的资源优势也是要针对性地做出规划。
县级城市综合体可行性分析
县级都市综合体可行性分析一、现阶段县级都市商业中存在的问题1、国内县级都市规模中档,商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商业模式较为简朴,以小百货、超市、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为重要形式,业态传统,分布分散,自然形成的商业中心垄断地位较难打破;由于经济增加和消费能力有限,商业发展难以承受超量商业物业供应和超大致量商业体的生存。
2、县级都市(地级)都市,特别四线(县级)都市的地产开发商,多数含有较强的获取土地能力和建设开发能力,但缺少对商业的理解,商业基本概念含糊、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更缺少商业运行能力,高层次商业开发的难度较大。
因此,基本以销售商铺为主,较少能够持有统一运行。
3、县级都市的商业环境不规范,缺少有理念有实力的开发商和运行管理者,零碎经营租户不敢进入,品牌店、连锁百货、大型连锁餐饮等大商家亦望而却步,造成商源的供应链困难,招商运作难。
卖了一年的商铺还没能租出去投入经营,迟迟开不了业的商业地产项目比比皆是。
二、县级都市商业地产与众不同的特点1、普通而言,县级都市的市级商业中心普通只有一种,由于传统习俗与历史商脉,而深为本地消费客群所认知接受,排他性较强,在非传统市民接受的商业区开发项目,面临一定的投资风险与旺衰制约。
2、本地商业发展处在较低水平,大型商业机构(如出名百货、大型超市)相对较少,对商业地产的运行招商存在一定推广限制。
3、消费客群对于品牌的商品认知度较低,货真价实的国际顶级品牌市场反映冷漠,承认普通,对国内一、二线品牌认知度反而较高。
4、本地强势的低端零售商优先占据商业要塞,开发中高低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商业物业,构筑立体的竞争壁垒。
一定程度的地段区域垄断和不正当霸权竞争,给外来竞争者的商业开发增加许多的潜在风险。
5、县级都市,近五年来商业物业供应量忽然增大,区域内人均商业零售面积甚至远超国内一线发达都市;到处能够见到商铺林立,并且诸多还是围合式的项目内街商铺,商业体量供应严重过剩。
6、产权式商铺返租营销模式盛行,现在,有些商业项目统一运行托管到期后遗留了大量问题,造成投资客的群体上访。
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的开发
交通枢纽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开发与运营一.交通枢纽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特点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一般包括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站点,人流量巨大,在大型城市商业圈具有较高商业价值。
例如,上海大学城城市交通综合体包括轨道交通中心站点、长途汽车站、公交汽车站和大型购物中心、酒店及高尚住宅开发,配套两个城市广场和多个地下停车场。
多物业功能组合。
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包括交通物业和商业物业,商业物业一般包含写字楼、酒店公寓、购物中心。
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规模大,设计和施工都比较复杂,盈利模式比较复杂,投资风险控制难度大,开发和运营单位需要具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调研与论证方法采取了如下调查方法:1.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调查和研究工作相互结合。
在完成上海松江大学城轨道交通综合体项目同时,完成了上海松江与东京城市新区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了松江依托大学城建设上海区域CBD的新思路。
2.消费者调研。
吸纳上海高校在人口研究方面的成果,结合松江实际,充分了解上海区域人口特点,把握上海城市人口变化规律,研究消费者收入与消费习惯。
3.文化主题调研。
城市综合体吸引消费者主要依靠一流的建筑特色和具有文化艺术品味的室内外环境,留住消费者依靠良好的业态组合和商业服务。
三.可行性分析与盈利模式特点可行性分析特点1.基础调查工作由新摩尔公司独立完成,团结商家共同进行市场分析工作,虚心听取政府职能部门意见,利用规划局、商业局等城市出规划和商业网点文件。
2.根据盈利模式要求,引导可行性研究工作,判断不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周密的比较研究,协助甲方正确决策。
表9-3 大学城站点城市综合体项目分析S优势 1.松江区位优势上海松江新城规划起点高2.松江经济发展持续向前3.轨道交通与城市长途客运及公交相互结合,带来较高商业价值。
目前人气不旺,仅仅依靠客运中心并不能满足商业人气需求。
W劣势 1.例如上海龙之梦拥有轨道交通和地铁人流双重优势,因为开发定位不准,经营不善,举步维艰。
日本东京六本木城市综合体案例调研分析
国外城市综合体案例—东京六本木
六本木购物中心及公共空间设计 --美国JERDE建筑事务
毛利庭园/屋顶绿化
六本木新城内不仅有大面积的地上公园,也把绿化引入了一些建筑的 屋顶,形成立体的绿意空间,毛利庭园由原地块既有的公园改建而成, 总面积4300平方米,是一个非常地道的日本传统庭园,是一次在完全 现代感的环境中将花园与建筑形体充分结合的尝试。榉树坡综合设施 的屋顶上种植了稻米等作物那里成为孩子们亲身体验和接触自然的生 动课堂。通过为顾客提供里了参与的空间,使他们获得了体验的感受, 销售了新的生活方式。
概念设计-应用洋流理论
• 充分考虑构思环形布 局,留住顾客的好奇 心。
总体布局效果图
• 充分考虑打 造体验式空 间,详细考 虑顾客的感 受
人流动线的构思
• 在货流动 线合理的 同时,在 人流动线 方面精心 构思。
建筑设计特点
• • • • • • • • • • ■■购物中心建筑设计特点: 内部中庭设计很有特色,采用 内部地面盆景绿化,而且中庭内 部立面设置空中绿化花池和水幕 处理,增加中庭空间的动态特征 中庭上空采用透明的天棚处理, 同时适度遮挡阳光直射,创造出 通透宜人的空间。 ■中庭主要通道采用曲线方式布 置,让顾客在中庭中方便购物。
秋天的六本木 新城
• 秋天到了,稻田中间 插着的老鹰吓跑了偷 吃水稻的麻雀,成熟 的水稻在微风中摇曳。 老师带着小学生来空 中花园劳动,看到成 熟的水稻,感受秋天 收获的喜悦。
不寂寞的冬天
• 冬天到了,周边 的树叶开始飘落, 六本木新城精心 选择的鲜花依旧 开放,让严冬里 的人们看到春天 的希望。
森大厦俱乐部
• 森大厦俱乐部位于森 大厦51层,目前拥有 2500名会员,汇聚了 各个领域的精英,从 欣赏音乐到葡萄酒会, 形式多样丰富了人们 的文化生活,增加了 六本木新城的活力。
如何做商业综合体定位分析
城市综合体定位分析一、宏观环境分析在宏观环境方面,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都可能对城市综合体的定位产生影响。
例如,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能会推动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而政策导向和规划限制可能会制约其发展。
因此,在定位城市综合体时,需要充分考虑宏观环境因素,以确定合适的定位策略。
二、市场需求分析市场需求是城市综合体定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目标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消费者对城市综合体的需求和期望,从而为城市综合体的定位提供依据。
例如,如果目标市场对高端购物、餐饮和娱乐的需求较高,那么可以将城市综合体定位为高端消费中心。
三、竞争态势分析在竞争态势方面,城市综合体需要分析竞争对手的定位策略、优势和劣势,以确定自己的竞争策略。
如果竞争对手已经占据了市场领先地位,那么城市综合体需要寻找差异化点,以吸引消费者。
例如,可以在城市综合体中引入独特的品牌、业态或文化元素,以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
四、自身条件分析在自身条件方面,城市综合体需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确定合适的定位策略。
例如,如果城市综合体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那么可以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竞争力,以吸引消费者。
同时,也需要考虑自身的劣势,如缺乏足够的客流量或消费群体等,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五、目标客户群体分析目标客户群体是城市综合体定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对目标客户群体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需求和期望,从而为城市综合体的定位提供依据。
例如,如果目标客户群体主要是年轻白领和学生,那么可以将城市综合体定位为时尚、潮流和文化的聚集地。
六、定位策略分析在定位策略方面,城市综合体需要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态势、自身条件和目标客户群体等因素,以制定合适的定位策略。
例如,可以将城市综合体定位为集购物、餐饮、娱乐和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化消费中心,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将定位策略转化为具体的业态布局、品牌选择和营销策略等。
城市综合体设计方案
城市综合体设计方案1. 简介城市综合体设计方案是指在城市空间中,集合商业、住宅、文化、娱乐、办公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建筑群。
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项目,更是一个综合服务体系,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和工作场所。
本文将介绍城市综合体设计方案的一般流程和要注意的事项。
2. 设计流程设计城市综合体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1. 规划阶段在规划阶段,需要确定综合体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划分。
主要工作包括: - 分析城市环境和交通状况,确定建筑的定位和规模; - 定义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比例关系; - 分析市场需求和人口结构,制定适当的商业和服务配套; - 考虑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
2.2. 建筑设计阶段在建筑设计阶段,需要制定具体的建筑方案和施工图。
主要工作包括: - 确定建筑的立面设计和结构形式; - 绘制建筑平面布局和立面图纸; - 完善建筑的功能、设备和材料选择; - 考虑建筑的节能和环保设计。
2.3. 室内设计阶段在室内设计阶段,需要对综合体的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和装修。
主要工作包括: - 制定室内的功能分区和布局方案; - 设计室内的装饰风格和色彩方案; - 选择室内的家具、灯具和装饰品; - 考虑室内的照明、空调和消防设计。
2.4. 施工和竣工阶段在施工和竣工阶段,需要进行实际的建设和装修工作。
主要工作包括: - 确定施工进度和质量标准; - 组织施工人员和材料供应; - 监督施工过程和质量; - 完成建筑的验收并投入使用。
3. 注意事项在设计城市综合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3.1. 市场需求在确定综合体的功能和规模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人口结构。
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和人群,提供合适的商业和服务配套,并考虑未来的发展潜力。
3.2. 城市规划综合体的设计要符合城市的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
要保持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和统一,考虑交通和停车的便利性,合理利用空间资源。
3.3. 功能布局综合体的各个功能区域应该合理布局、互相配合。
城市综合体案例分析—东京六本木
城市综合体案例分析—东京六本木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日本东京六本木城市综合体考察报告杨宝民一项目简介东京六本木新城是东京着名的购物中心和旅游中心,该项目在2003年4月开业,目前已经成为了外地游客去东京必到的综合商业设施,坐地铁日比谷线六本木站下车就可到达。
日本东京的六本木新城是日本森建筑公司的一个马拉松项目。
在这个项目的初期,许多人都对这个项目持悲观态度,预测这个项目可能太大了,或者它对于日本传统来说,变化太大、太突然。
同时人们也怀疑建造这样一个项目的时机不对,因为那个时候日本正处于一个最长的衰退期。
长达17年的运作,是任何一家国内开发商都不可能做到的。
其敬业精神,为后代留下一点有价值东西的负责态度,是国内开发商所欠缺的。
森稔社长要整个团队坚持不懈地追求品质,树立世界一流品牌,这也是森大厦株式会社感到自豪的信念。
图1六本木新城在东京的地图位置发展商简介:森稔,森大厦株式会社社长。
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出资兴建了上海森茂国际大厦,该公司一直在日本东京的中心地区从事城市开发事业,上海国际森茂大厦是其在海外进行正式投资的重要项目之一。
森大厦在上海投资的第二个项目是世界最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的建设。
图2空中看东京六本木项目考察的启发不仅在项目技术层面,而且要深入思考我们对留下对后代有价值建筑及商业文化作品的负责态度与敬业精神,提醒我们在前期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心血。
17年的坚韧精神,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总体规划设计特点城市设计与项目设计相互结合,充分利用地铁交通和城市公路交通,园林设计立体化,整体设计趣味化,具有丰富的设计内涵。
(一)总体布局—酒店与购物中心形成综合体图3项目总体布局示意图(二)建筑设计特点美国JERDE建筑事务所负责六本木购物中心及公共空间设计,JERDE在购物中心设计中非常注重将项目设计为旅游目的地,立面变化丰富,不断让顾客产生好奇心,延长顾客的停留时间,很多游客停留一天还没有单调的感觉,实践证明JERDE 的设计思想是成熟的。
综合体调研报告
综合体调研报告
《综合体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综合体项目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综合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综合体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以供相关部门和企业参考。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综合体项目种类繁多,包括商业综合体、文化综合体、住宅综合体等。
其中,商业综合体以购物中心、酒店、娱乐设施为主要建筑形式,文化综合体则以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设施为主要内容,而住宅综合体则结合了住宅、商业、文化等多重功能。
这种多功能结合的综合体项目更好地满足了居民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综合体项目的定位和运营模式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综合体项目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群体的特点进行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群体;另一方面,运营模式的设计要求与市场需求相契合,以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们还对综合体项目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综合体项目将更加注重文化与娱乐的融合,打造具有社交和休闲功能的综合体空间。
同时,科技、环保等元素也将成为综合体发展的新趋势,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综合体项目的发展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有益参考,促进综合体项目的健康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城市综合体建设的经济效益评估
城市综合体建设的经济效益评估城市综合体建设是指针对城市空间布局、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多种手段集中开发和利用城市内的资源,实现城市化融合和立体化发展。
这种城市综合体建设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当地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对这些效益进行评估和分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城市综合体建设的经济效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效益,二是项目建设完成后形成的使用效益。
这些效益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标进行评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城市综合体建设活动首先会带来的就是土地增值效益。
此时,通过土地价格的变化来衡量土地增值效益的大小。
土地价格的变化如何统计呢?可以采用市场调研、公示价和成交价等方式进行收集,进而进行环境因素、基础设施、地区情况、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分析,从而得出影响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
除了土地增值效益外,城市综合体建设还会带来产业发展的促进效益。
这一效益可以通过对项目建设中所涉及的行业的产值、就业人数、税收等进行综合评估。
例如,针对住宅综合体建设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建筑、设计、土建等行业知识的应用外,还将会对相关制造、物流等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带动和影响。
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研究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现状进行产值、税收等方面的经济效益评估。
建设完工后,城市综合体建设还将带来使用效益。
这种效益主要体现在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规模、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
例如,在商业综合体建设中,建成后将会带动包括零售、餐饮、娱乐等在内的各种商业业态的发展,以及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从而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和持久的影响。
这些效益进而可以通过考察商业综合体内主要商业企业的销售额、运营成本、员工规模、税收等方面得出。
综上所述,对于城市综合体建设活动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评估,不仅能够完善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发展方案,还能帮助项目投资者、开发商和政府部门了解项目的实际价值,更好地指导城市经济规划和发展方向。
综合体可行性研究报告
综合体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发展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综合体是指将商业、办公、住宅、娱乐等多种功能融合在一起的综合建筑群,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综合体的概念、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及运营方式等方面出发,对综合体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二、综合体的概念与发展趋势综合体源于日本,最早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
它以一个基地或一个建筑群为依托,将不同种类的商业、办公、住宅和娱乐设施融合在一起,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综合体的核心理念是“一站式服务”,使居民不再需要长途奔波购物、娱乐或工作。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综合体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明显。
三、市场需求与商业机会综合体的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
目前,人们对便利性、舒适性和娱乐性要求不断提高,因此,综合体作为一种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受到青睐。
此外,随着社会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健康和养老等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综合体可以将这些服务与商业设施结合起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综合体还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办公空间,促进创业和经济发展。
四、综合体的规划与建设综合体的规划与建设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选址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交通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
其次,要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人口密度,合理规划综合体的功能布局。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倡导可持续发展。
此外,综合体的设计应注重人性化,提供舒适、便利的服务环境。
五、综合体的运营模式与盈利能力综合体的运营模式有多种选择,如自运营、委托运营和合作运营等。
运营商可以通过租赁商业场地、出售住宅和办公楼、提供娱乐活动等方式获取收益。
同时,综合体还可以通过开展品牌推广、积分营销和活动策划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客户,提高盈利能力。
综合体的盈利能力与地理位置、周边配套设施、品牌认知度等因素息息相关。
六、风险与挑战综合体的发展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太原市城镇体系结构状况与发展趋势
太原市城镇体系结构状况与发展趋势□李金来 一、太原市城镇体系形成的历史回顾太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历来以汾河为依托,城市地域范围亦沿汾河扩展。
古晋阳城创建于公元前497年。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古晋阳城横跨汾河两岸,由都城、东城、中城三部分组合而成,都城在汾河之西,东城在汾河之东,中城横跨汾河,贯连东西二城。
可惜,公元978年,古晋阳城因战争破坏,使这座千年古城化为灰烬,今太原南郊区古城营村,即为古晋阳遗址。
太原今城始建于公元982年,以汾河东岸的唐明镇(今太原市西羊市大关帝庙一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宋代,太原城是座土城,城池成坊,丁字成街,面积约2.2平方公里。
明代,又将宋代以来的太原城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面积约8平方公里。
太原城经明代扩建,基本上确定了以后清代、民国的城市规模。
1949年太原解放时,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人口万。
解放前的太原城镇,就其空间结构来看,它主要是一块受古代有关城制传统影响的旧城区。
由于城区商业街的发展,吸引了人们聚集起来,便自然形成城市的中心区城,也就成了太原城市发展的重点和中心。
所以,解放前太原城市发展是属于单一集中型的发展形式,集中在中心市区。
因此,太原在解放前与周围城镇也就尚未形成城镇体系。
解放后,随着太原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市区工业的扩散,为太原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1、近郊工业区的建立和中心城区用地规模的扩大解放初期,太原全市面积399平方公里,市区仅30平方公里,狭小的地域空间已不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在调整市中心城区界线。
(如53年扩展到阳曲县境内,有个自然村划入新城区)的同时,有计划地在原城市中211919 48心区的外围建设各具有特色的近郊工业区,先后设有北郊、城北、河西北、中、南部、西山、东山、城南、北营等9个工业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体、博览、枢纽、高等教育等1 0 0 个多功能城市综合体的宏大计 划, 以此来实施杭州“城市国际化”战略。
未来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主流模式应是大规模的区域开发, 开发模 式的核心就是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是拉动城市 化进程的重要引擎[8]。未来城市的发展必然是资源更集中, 这是城市 迈向都市化、国际化的标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综合体将是 未来城市物业发展的最终形态。
[3]张汉. 现代西方社会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特点[J]. 重庆大学学报,
(5).
2008(8).
[ 8 ]童悦仲等. 新城市综合体价值高峰论坛[ R ] .深圳: 中国房地产及
[4]谭仲池.城市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住宅研究会,2009.
(上接第 2 4 0 页) 的制度约束和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 使其将经济活动中能源生产 和消费的外部性问题纳入到成本- 收益的经济活动中。“低碳经济” 就是要求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做到“三低”, 为提供环境需求和舒适需 求提供服务。“低碳经济”是为人的经济价值提高提供公共服务功 能新的制度。 任何社会都会面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经济价值在不断提高的 事实。当然,人的经济价值提高时,社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和更好的机 会。制度被视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的供给者。经济增长进程 改变了对服务的需求。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需 要用更加全面的标准衡量, 同时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成本不能用个别 成本衡量经济发展的成本的重要性。从人的经济价值提高的角度, 人 们要求要用更加全面地和科学的标准衡量经济发展成果, 考虑经济发 展过程中社会所付出的代价。某些制度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一个 变量, 而且这些变量是对经济增长的反应。“低碳经济”就是对于现 阶段的经济增长及其方式作出积极反应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从制 度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制度安排是集体选择的结果,是基于人的经济价 值的提高后, 对于社会发展有了某种共同的社会认识的基础上发生 的。“低碳经济”是人的经济价值提高要求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能 够适应新的增长要求的结果。
[1]陈钢.追寻国际经典都市综合体[J].尊地洞察,2007(27).
2006(3).
[2]朱凌波. 2 0 1 0年城市综合体专业报告摘要[ C ] . 北京: 全国工商联
[6]邓汇.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J].人居汇刊,2006(1).
房地产商会-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2010.
[7]邹林,卞洪波.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J].世界建筑,2000
二、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按照特定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城市化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4] : (1 )1 9 4 9 年前。我国城镇体系职能组合结构自古是以行政中心 城市为基础,另外,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决定了此时期的中国 只能是缓慢的城市化。 (2 )1949年至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农村集镇 发展萎缩。 (3 )1 9 7 8 年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城乡户籍制度等政策的调 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吸纳了一部分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带动了小城镇的迅速发展,中国的 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4 )2 0 0 0年后,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 并成 为带动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 接近4 6 % 。 然而,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整体的缓慢,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大大晚 于西方发达国家。 (一)中国早期的建筑综合体
(二)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相继建成一批城市综合体,最早的是 被合称为“双峰并世”的深圳国贸中心和北京国贸中心。后来更涌 现了如上海的新天地、苏河湾, 北京的燕莎、华贸中心、深圳的帝王 大厦、广州的天河城等城市综合体新产品。 最近几年,城市综合体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国各处开花,许 多二线城市乃至三线城市也开始把城市综合体作为改变城市形象和 环境, 进行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等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手 段。例如,杭州提出了建设20个新城,涵盖旅游、商贸、商务、金融、
三、城市综合体发展分析
人类历史上三次大的产业革命直接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 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而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能有效聚集一定区 域内的经济、人力、组织、文化、技术等资源的建筑形式则应运而 生, 反过来也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关系如图1 )
图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参考文献
[5]毛曦.论中国城市早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总之, 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建筑成熟、价值思考为城市综合体 后来发展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城市综合体的盛行: 2 0 世纪7 0 年代至今 7 0 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了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心理等多方面新的矛盾与冲突。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复兴与城市 中心区的价值。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多样性城市回归的潮流, 主 要形式如购物中心、早期历史建筑的改建开发、组合多功能的城市 综合体、城市区域的重新规划等。许多城市的中产阶级也开始重新 回到市中心。城市对繁荣与活力的追求, 成为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的 催化剂。 另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得劳动密集型生产逐渐被知识密 集型生产所代替, 这为城市生产、生活、居住的空间融合奠定了物质 基础。市中心大量集中的第三产业人口为城市综合体提供了持久的 支持力。 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 将人们从长时间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现代人由此获得了较过去高 2-3倍的闲暇时间。因此,人们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游憩空间及内容, 如求知型的图书馆、业余学校,娱乐型的影剧院、音乐厅、体育场,服 务型的商场、餐馆、美容室, 休闲型的公园、画廊等。这也为城市综 合体的出现提出了客观要求。 居住空间的构建模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国外大城市中大量出 现了混合居住区、整体式小区等,即在居住空间中融入多种城市职能, 比如办公、小型工业、多种服务设施, 同时将多种功能立体化地进行 组织。 城市综合体开始在西方国家大量兴起,例如法国巴黎的拉德芳 斯、加拿大多伦多的伊顿中心、日本东京的六本木等。
理论探讨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分析
曾 月 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摘 要】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近几年来,城市综合体已在我国很多大城市开始盛行。本文以城市化历程作为背景,分别追溯了西方国家 和中国的城市综合体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产业革命、城市化和城市综合体之间的逻辑发展关系,以及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城市化 发展过程
随着时代前进与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已由原来的简单聚集、粗略 规划、简单分散的建设模式, 转向有序规划、产业聚合、功能互补的 综合模式[1]。亦即集多种城市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又称HOPSCA, 是将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交通等 城市功能之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 并与城市的交通、环境、发展相 协调的一种开发模式。可以说,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2011. 01
241
理论探讨
在近代中国的大城市,出现了一些功能复合较简单的建筑综合群, 例如建于1 9 0 3年的北京东安市场是2 0 世纪中国最早的综合市场, 建于 1 9 1 8 年的上海永安公司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建筑综合体。1 9 5 0年, 我 国开始从前苏联引入“居住小区”模式, 居住型综合体在我国开始大 量涌现。
求从各方面提高生活舒适度, 城市郊区的综合体开始与步行商业街结 合起来,如美国的休斯顿长廊(The Galleria Huston)。
然而,由于大量的城市高收入人口外流,分散到城市周边,却并没有 形成一个中心区或城市新区,同时还带走了城市的商业和服务业,城区 中主要居住者都是低收入阶层,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致使了城市的衰 落, 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
另外, “邻里单位模式”也开始出现弊端。这种模式虽然简化了 居住空间的组织要素,抽取了组织结构中最有效的表象成分,却忽略或 舍弃了与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6]。当社会从满足 量的需求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 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 地显现出来。因此,1960年以来,西方学者不断反思功能主义城市规划 理论以及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诸多理念, 并进而倡导以社区理论 取代邻里单位模式作为居住空间塑造的理论依据。社会开始出现了 顺应人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讲求城市结构的多重性、功能的复合 性、适当的高密度和功能混合等思潮。
一、西方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一)城市综合体的起源: 建筑综合群 从城市产生之时起,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然而,农耕时代的本 质决定了早期的城市主要是小商小农和少数的手工业者在城市空间 的聚集,导致城市产业结构简单,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城市性质、功能单 一,对外辐射能力较弱,人口聚集能力不快。在早期城市化进程这一漫 长的历史过程,仅在某些较为先进的大城市,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现代都 市综合体的建筑群, 如古希腊的阿索斯广场、古罗马的卡拉卡拉浴 场。 (二)现代城市综合体的雏形: 单功能综合体 1 8 世纪6 0 年代,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工业化所要求的人力、资 本、技术的聚合,使城市这种最适合的发展模式脱颖而出。至此,传统 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被打破, 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 急剧的改变。 同时,由于城市中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较高的薪金待遇, 这一切都吸引着来自乡村的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寻找 机会, 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由此住房紧张、交通拥 挤、环境恶化、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被称之为“城市病”的问题开 始浮现。为了根治“城市病”, 1 9 世纪末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 为基础的城市理论应运而生。到2 0 世纪2 0 年代, 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的倡导下,城市逐步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 向迈进[7]。 城市开始出现功能分区的综合体: (1 )大型公寓或住宅区的出现。由于城市的扩张速度远远赶不 上城市居民的增加速度,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上升,再加上当时功能 主义形体规划观为主流思潮的影响, 西方社会开始出现“邻里单位模 式”,以改变工业革命后住宅街坊中的拥挤、恶劣的居住环境,典型如 法国马赛公寓。 (2 )工业办公区的出现。这是由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工厂数量 的需求增加导致的, 以芝加哥的办公区为典型。这种办公综合体多是 大楼的底层和裙楼做商业零售,塔楼部分是宾馆和办公用房,将多种功 能和形式结合在一栋建筑中, 满足市中心工作人员和游客的购物、餐 饮和住宿等要求。 功能分区原则虽然能很好地协调各部分的比例, 防止城市功能的 混乱, 却易使城市发展偏向单一化, 导致了当时城市发展计划中贬低 “高密度、传统街坊和开发空间的混合使用”, 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 样性。不同空间的单一化分割,相互间缺少内在的必要联系,不但没有 创造出新的城市空间秩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整体的混乱,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我更新产生严重制约。 (三)二战结束后城市综合体的缓慢发展 1945年二次大战后,由于工业化和商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城市化 速度也日益加快, 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60%以上。“城市 病”更加严重,市中心区聚集了大量的低收入者,人们开始认为城市特 别是市中心区不再适合居住。另一方面,汽车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中产 阶级普遍拥有私人汽车, 大量高速公路的修建也使驾车出行十分方便 快捷。同时婴儿潮也使得人口迅速增加, 人们不得不到城市中心区之 外寻找新的居住地点, 这时环境幽雅开阔、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城 市郊区成为首选。西方许多大城市开始出现郊区化趋势。 郊区化趋势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如大批企业开始 到郊区投资建厂、零售业外迁、城市空心化现象等, 但最主要的还是 开始出现了商住结合型综合体,由于中产阶级搬到郊区居住后,强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