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现代科技创新

合集下载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PPT课件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PPT课件
术发展缺乏市场拉动的强大动力; • 专制统治者对科技发展的直接限制:科技的发
展必然带来独立的思想、社会的进步、政治的 改革创新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而统治者为 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变革和创新总是充 满恐惧。
-
21
• 强调道德价值,反对“奇技淫巧”。
-
8
西方的科技探索道路
-
9
古希腊人的科学与理性
• 古希腊人的科技成就举世皆知。当时学 科的分工还不明确,希腊人将各种科学 知识统称为“哲学”他们在科学研究方 面的许多成就都是开创性的。那些著名 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们,实际上都是一个 个学科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德 谟克利特、欧几里德、阿基米德、泰勒 斯、希波克拉底、毕达哥拉斯。)
-
10
古罗马人的传承与发展
• 古罗马人的科学技术在继承了古希腊人成就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深入。在科技上,他们注 重实用工程和崇尚实用的精神。他们的科学成 就主要表现在:建筑规划、水利工程、农业技 术、原始机器制造等方面。
• 他们的技术工艺非常发达,但理性思辩的成果 却比较少。古罗马的这些文化特色同古希腊文 化恰好相互补充。
-
6
其பைடு நூலகம்成就
-
7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 注重实用性:注重实用是中国人传统的价值取 向。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没有用的东西是不 会有人去研究的。这和古希腊人探求纯粹的真 理的追求大相径庭。
• 强调整体观:西方科学注重分析,在研究某一 具体事物时,总能够把它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 分离出来,独立地加以研究和分析。而中国人 则重综合,喜欢从总体上去把握。
-
18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探索
• 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古代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与交流

古代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与交流

古代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与交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种文化传统之一,它们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而且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也互相借鉴、交流、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背景、思想艺术等角度对古代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和交流的探讨。

一、历史与文化背景之对比中西方文化源远流长,各自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中方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西方的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中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礼、乐、孝、友、义等传统道德观念,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平等、竞争和科学精神。

其中希腊文化自古就弘扬人本主义理念,强调自由、民主、人权等。

罗马文化则以法律为基础,强调权利、秩序和实用性。

中西方文化的根源相同,都是基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但是在很多观念上有很大不同的侧重点。

二、哲学思想之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比在哲学思想上特别突出。

古希腊、罗马两次文艺复兴通过哲学思想的介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国儒家和道家也对西方哲学充满了好奇和尊重。

比如,中方儒家注重养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仁、礼、义、智、信”的思想道德理念,而西方哲学也有诸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思想家,他们发掘出“真”,思考“好”,寻找“美”。

不过,中国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法方面的差异很大,主要是体现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方在表达时多以谦虚的口吻、委婉的方式将思维介绍给受众,而西方思维则强调逻辑、证明和分析,善于用辩证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文学艺术之交流文学艺术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领域。

古代中西方文学艺术在形式、表现风格等方面迥然不同,但他们同样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品,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性作品有《易经》《诗经》《论语》《红楼梦》《西游记》等等。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而创新思维则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

创新思维培养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探讨这种关系,并探索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以促进科技创新。

一、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的定义创新思维是指以创新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它包括了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勇于挑战常规和传统观念、不断追求新的解决方案等要素。

科技创新则是指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模式,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或者改进已有产品、服务的过程。

二、创新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1. 激发创新灵感:创新思维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通过跳出思维的固有框架,我们能够更容易地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激发创新的灵感。

2.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注重多角度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更多有效的解决途径。

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能够提高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3. 促进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倡导集思广益,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和碰撞。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团队间的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加强科技创新的效果。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1. 学习多元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一步是学会多元思维。

我们可以通过广泛阅读、观察和体验,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接触到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从而培养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2. 积极思考和提问:在面临问题或者挑战时,养成主动思考和提问的习惯。

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通过积极思考和提问,我们能够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3. 鼓励创新实践:创新思维需要通过实践进行锻炼和提升。

我们可以参与各种创新项目,或者自己构思并实施一些创新实践。

通过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反思,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国近代科技为何落后与西方

中国近代科技为何落后与西方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完成时间课程名称姓名学号专业年级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比较分析摘要:中国是近几千年来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绝的大国,古代的中国曾经在各个方面上都领先于西方,甚至知道十六世纪科技还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近代以来中国却不知不觉落后了,最后甚至被西方的洋枪洋炮炸开了国门,酿成了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

对于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一直有多种不同的分析,本文将从理论、方法、实践等多方面对比近代的中西方科学,以此来探究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关键词:近代中国、科技落后、比较分析世界近代史一般是从英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而中国的近代史开端则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化从时间上看就整整比西方晚了200年。

此外,从文艺复兴(14—16世纪)开始,西方就开始了追求思想自由解放,追求人文主义直到后来的理性主义,而同时期的中国则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几乎达到顶峰,人们思想上并没有自由可言,较为封闭,同一时代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光景,探求出根源将揭示出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

一、理论比较具体分析还需从古代开始,中国古代的科学、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性的指导,几乎全部都是广大劳动人民靠实践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这种实用性思想确实是在当时十分有用,但由于没有成为体系化,很难系统的发展下去,中国只靠经验、思维、想象、直觉等方面的综合,却缺少理论方面的综合,近代科学正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古代中国虽然在各个领域都有出名的著作但却缺乏理论综合分析,十分零散以至于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反观西方,他们的思想根源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哲学的发展有两种结果,其一是进一步理论化,形成严密的符号化的逻辑系统,并严格的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自然科学理论;其二便是与政治伦理等相结合,形成政治论理学。

很显然,西方选择的是前者,而中国则毅然走向了第二条不归路。

同时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思想流派并不落后于古希腊的人文思想,中国并不缺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式的人物,但中国缺乏的是整个国家背景,古希腊的政治文明是小国寡民的产物,但却为欧洲后期的发展诞生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而中国的大一统发展下去只能是哲学逐步沦为统治者统治思想的依据,近代自然科学与我们渐行渐远。

第三十六讲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第三十六讲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第三十六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思考从“会通超胜”说到“古今中外法”在新中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和道路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

这一主张不仅有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是先进的中国人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

早在明朝末年中国人接触“泰西之学”之初,科学家徐光启就有“欲求超胜,必先会通”(《明史·徐光启传》)之说,哲学家方以智亦有“借泰西为剡子,申禹周之矩积”(《物理小识·总论》)之论,史学家万斯同则有“兼通中西之学而折其衷”(《送梅定久南还序》)之见,经学家焦循还有“会通两家(指中、西方)之长,不主一偏之见”之辞。

降至晚清,魏源提出“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海国图志后叙》)的预言,王韬也有“天下之道其终也由异而同,必有人焉融会贯通而使之同”(《瞍园文录外编》)的判断。

这些早期的中西文化“会通”说,虽然还很难与折衷主义完全划清界限,有的也有“中体西用”的倾向,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是冲破华夏中心主义的樊篱,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最先进、最开放的理论。

徐光启等人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做了许多引介西方学术文化的工作。

到了近代,这种古今融合、中外会通的观点,一直成为富有辩证思维的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如章太炎力主会通“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

孙中山则称:“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蔡元培在文化方面,同样也持辩证综合的观念,他主张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尤其是共和先进国之文化,但是也应注意:“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

学习要和独创相结合,要和研究本国的文化遗产相结合,“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试论中西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对现代管理的借鉴

试论中西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对现代管理的借鉴

试论中西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对现代管理的借鉴中西方传统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都有过令人称奇与惊讶的历史。

作为世界文化中的两朵奇葩,二者可以说是平分秋色。

在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抑或是社会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折射到现代生活中的影子。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影响人们外在各种行为方式的精神内核——文化也相应的不断发生交流与碰撞。

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比较中分析其差异和精髓,并进一步探寻适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管理之道也就被赋予了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

天人和谐、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西方传统文化则是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犹太契约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之中,历经基督教文化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种发达的世俗文化。

中西方传统文化由于其产生的文化渊源和地理环境以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不同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整体性与个体性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重视整体,在认识过程中,注重从总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西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个体,在认识事物时侧重对各个部分的深入研究。

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诸方面:首先,在认识世界的方法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所要认识的世界或者说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贯穿于传统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中;西方则不然,他们认为人独立于其所要认识的自然之外,“人为万物之灵”,能够认知自然并在此基础上改造并驾驭自然。

其次,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西方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更倾向个人依赖于社会,每个人都属于一个或多个集体或人际关系网,在集体或关系网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地位,而各种不同的地位需要不同的群体予以认同,这种认同用孔子的思想可以表述为“正名”,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因此,一个人要在群体中有一个被认同的地位,就需要“正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综合思维
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将各个部分综合起来看整体,强调整体和谐与平衡,善于从宏观角度把握问题。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西方文化强调逻辑推理和论证,注重事 实和证据的支撑,善于通过逻辑分析来 解决问题。
VS
直觉思维
东方文化则更注重直觉和感悟,强调经验 和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善于从整体上把 握事物的本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目录
• 价值观念差异 • 社交礼仪差异 • 思维方式差异 • 教育理念差异 • 宗教信仰差异 • 审美观念差异
01 价值观念差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和 独立,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 和目标,重视个人的成就和成功 。
集体主义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谐和 稳定,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 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倡导团结合 作和互相支持。
身”的思想。
05 宗教信仰差异
基督教文化与佛教文化
要点一
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起源于西方,强调个人信仰、救赎与罪恶观念。基 督教教义对西方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如平 等、博爱、宽恕等。
要点二
佛教文化
佛教起源于东方,注重个人修行、因果报应与轮回观念。 佛教教义对东方社会心态、哲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如慈 悲、智慧、禅定等。
中国艺术创作则更注重传统和民族精 神,强调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现代观念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现代观念,倡导自由、平等和民主,强调个人权利、性别平 等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同时,西方文化也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追求时尚和 潮流。
02 社交礼仪差异
见面礼节与称谓习惯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思维方式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比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政治伦理型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型地理环境半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开放性、海洋经济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达代表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出于忧患意识,关注政治伦理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出于好奇、“惊异”思维中心伦常治道认知自然政治 + 伦理 + 哲学 + 哲学家本人的生活体验= 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哲学家 = 政治家 = 道德家 = 文学家/诗人哲学 + 科学 =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哲学家 = 自然科学家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科举制度:读书人醉心于科举,埋头于八股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受到歧视与打击重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的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重科学、重认知2.整体性与分析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1) 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2) 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3) 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阴阳→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中国辩证思维方式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 西方的“原子论”“元气说”—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原子论”—分析性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分析性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3.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分析复杂的世界3.意向性与对象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向性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观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判断价值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以道德判断作为价值判断判断学术价值标准:重“经世致用”,重君主的权术和驭民术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哲学文学化,政治伦理化重视“治人”与“人治”的政治伦理西方思维方式——对象性以自然为认知对象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持尊重客观的态度理性主义: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进行探究摆脱主体意向而导致客体意识以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注重真假选择而非伦理规范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使客体客观化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4.直觉性与逻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直觉性儒、道、佛—孟子:“诚”;老子:“道”;玄学家:“无”;理学家:‘太极”;佛教:“顿悟都靠直觉、灵感、顿悟、领会儒家—孔子:“内省不疚”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论语》:靠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道家—庄子:“道不可言,言而非道”主张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觉体悟宇宙本体佛教—禅宗主张“顿悟”:“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西方思维方式——逻辑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形式逻辑提出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研究论证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断、推理提出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创立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提出整个形式逻辑体系西方中世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也未能从根本上否定理性和形式思维的作用从教会的《圣经》出发5.意象性与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象性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 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采用:意象 - 联想 - 想象替代; 概念 - 判断 - 推理的逻辑论证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集中表现: “立意于象”,“妙象尽意”“微言尽意”,“入理言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西方思维方式——实证性古代希腊人注重:形体,特别是解剖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重定形,而非定性手工业发达:工匠传统近代西方实验科学:实证性培根:创立归纳法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实证主义奥地利马赫和法国阿芬那留斯:创立第二代实证主义德国哲学家石里克:创立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6.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模糊性思维的对象、方法和工具:模糊讲究“设象喻理”、“刻意神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重视直觉体悟疏于分析实证,缺乏逻辑推理描述事物重求其似、其“神”不甚求其真、其实不甚求其精确、清晰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西方思维方式——精确性古希腊人的传统:注重雕塑这种三维艺术精确性思维的基础:二值逻辑“非此即彼”、“非真即假”基本原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重视数学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确定性、规范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理化、符号化注重语言的逻辑性7.求同性与求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求同性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压制异己的先例“汉代孔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径,古今之通义也”科举考试制度:按统一的八股文格式写同类文章表达同种观念和同类观点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维护君权专制为核心,以皇帝圣旨为最高权威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特权制度强化一元化的政治结构把不同思想视为异端规范意识、群体意识、集体主义、同一的价值取向、人格标准、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求同、排异“超稳定”文化西方思维方式——求异性西方智者:对于自然奥秘充满好奇心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西方思维方式随着科学发展而变化科学与民主氛围:不求一成不变西方思维的批判性:继承、怀疑、批判、挑战、否定、求异忌同,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笛卡儿:“怀疑论”主张思想自由、破除奴性、摆脱束缚个体主义: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喜欢各抒己见思维方式——多元化: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寻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重视追根穷源: “为什么” - “是什么” - “为什么”...8.后馈性与前瞻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后馈性一体化政治结构和“大一统”思想:唯圣、唯书、唯上、膜拜祖先,崇尚圣人、经典、权威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以经典之学说为信条、以权威之结论为根据喜欢引经据典,“温故而知新”,“言必称三代”嗜好对经书进行训诂、注疏和考据(即所谓“经学”)结果:重视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以托古求认同,以“古已有之”为立论准则以“古纸堆”而非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西方思维方式——前瞻性前瞻性的主要表现:提出许多预测性、前瞻性的理论和学说,如:柏拉图:理想国哥白尼:日心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德国弗勒希特海姆:未来学9.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内向性内向性的主要原因: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的闭关锁国,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大一统”的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向性的主要表现: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反省内求”“人人可以反求自识,而无事乎向外追索”认为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内向性的思维方式求稳的心理,好静的性格:“静”、“思”、“悟”、“忍”安分守己、知足忍让、重义轻利满足现状、害怕竞争、怯于突破热衷于“窝里斗”、“内耗”,不求向外进取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西方思维方式——外向性外向性的主要原因: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商业、航海业发达古希腊传统:注重研究自然客体,向外探索自然奥秘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追求自由近代以来: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外向性的主要表现: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方式开放型海上大扩张,对外侵略、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求变的心理,好动的性格:“动”、“变”、“争”、“斗”全球观念,宇宙意识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自主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维

自主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维

自主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维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

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新思维。

自主创新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战略思维。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自主”,这是对传统现代化理念的一种超越和创新。

传统现代化常常是一个国家依赖于他国的技术和模式,通过引进、模仿等手段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强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正是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使中国能够摆脱对外技术的依赖,走出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自主创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维之一。

传统的创新往往是由专家和科学家主导,以科研论文和专利发明来体现。

而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创新则更加注重“众创”和“众智”。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普通民众等各个层面的力量共同推动创新的发展,形成了创新的生态系统。

这种众创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创新的活力,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维还注重“跨界融合”。

传统的创新往往注重某一领域的突破,忽视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

然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学科和跨界融合的创新。

中国强调科学、工程、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的融通,鼓励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合作与交流,形成综合性的创新成果。

这种跨界融合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够推动知识的交叉结合,还能够培养出具备多维度思维的人才,为创新的实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自主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但要实现自主创新,并不是一件易事。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创新人才短缺、科研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制约了自主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为了加强自主创新,中国需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更加开放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自主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维,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目标过程中独特的思考方式。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技伦理的影响
西方科技伦理:强调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责任,注重保护人的权利和利益。 中国科技伦理:强调科技发展要符合道德伦理,注重科技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技伦理的影响:西方更注重个体权利和利益,而中国更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和道德伦理。 科技伦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技伦理规范和约束科学家的行为,促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
社会制度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竞争,中国文化注重和谐 西方文化强调创新和变革,中国文化注重稳定和传统 西方文化强调物质利益,中国文化注重道德伦理
宗教信仰差异
西方文化:多 信仰基督教, 强调个人主义 和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多 信仰佛教、道 教等,强调集 体主义和家族 观念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不同,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 响。
科技应用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科技应用领域的不同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影响科技应用的普及和推广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技应用的影响表现在不同领域和层面
西方科技发展的 教训:过度追求 利益和短期效益, 忽视对环境和资 源的保护,以及 技术和人的异化。
中国科技发展的 教训:封闭和保 守的态度,缺乏 创新和突破的精 神,以及技术和 传统的断裂。
中西方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人工智能:中西方在算法和数据领域各有优势,未来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突 破。
PART 04
中西方科技发展 案例分析
中西方的科技发展历程与特点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从古代四大发明到现代高铁、5G技术,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悠久, 强调实用性和经验积累。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中西管理思维差异的启示

中西管理思维差异的启示

中西管理思维差异的启示一、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他们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就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在文化、艺术、科技、哲学、建筑等方面都对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

欧洲文明虽然是人类后起的文明,但却以理性的态度,智慧的精神,塑造了欧洲的文化品格;并由于继承者的发扬光大,对于整个人类文明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文明古国在国家管理、生产管理、军事、法律等方面也都有过光辉的实践。

•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个性自由(创新、创意和创业);自我表现(沉默与活跃);通过自我奋斗获得个人成就(独立与依附);个人利益至上(竞争与息事宁人)。

这些已经成为其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模式、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潜意识、一内在的思维定式而存在于西方社会的各民族心理之中。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是适应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的成果,这些成果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西方现当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1、重视比较管理研究的理念。

该理念认为:一国的文化传统对管理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寻求管理的普遍规律以及管理方式、方法的移植,重视“软管理”的作用。

2、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

为了提高本国的管理水平,必须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企业文化建设,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3、非理性主义思潮兴起中的人本观念。

他们提出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从而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

4、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学习型组织所要进行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一)古典管理理论。

学徒出身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罗于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一、本文概述1、介绍李约瑟难题的背景和起源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问,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史的著名问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李约瑟在研究中发现,尽管中国在古代拥有悠久且辉煌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水利工程、医药学、天文学等,但在近现代的科技革命中,中国却未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种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李约瑟的深思: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如此发达,却在近代科学革命中落后了呢?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史的一次重新审视,也是对全球科技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刻反思。

它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科技是近现代科学革命的唯一源泉。

这个问题也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动力以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一难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中国在近现代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阐述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科学传统?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集中在这样一个悖论上:尽管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科学传统和实践,但为何近代科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在欧洲得以繁荣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科学史的研究,更触及到文明发展、社会结构、哲学观念等多个层面。

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科学传统确实非常深厚。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天文、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都证明了中国人民在科学探索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智慧。

然而,这些传统的科学实践往往是基于经验积累和实用主义的,而缺乏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科学技术往往服务于皇权和王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同时,儒家文化强调人文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于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的兴趣并不强烈。

中国科技创新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科技创新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科技创新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科技创新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科技创新历史。

从古代各个朝代的科技发展到现代的科技革命,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本文将探讨中国科技创新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的科技创新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科技创新可以追溯到商朝和西周时期。

商朝时期的“四铁”(黄铁、钢铁、铜铁和铅铁)制造技术和青铜冶炼技术,为当时中国的农业和战争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而西周时期的青铜文化更是达到了高峰,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

相比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科技创新步伐缓慢了下来。

封建社会的严格等级制度和礼教思想妨碍了科技的发展,创新的思想和心态都受到了限制。

尽管如此,中国在宋代和明代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

宋代的发明家苏东坡在水利工程、农业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明代的农学家徐光启改革了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他发明的“清明上河图”为水利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中国的科技创新一直受到外界的限制。

据发现,明代时期中国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但他们发明的许多知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广和应用。

这与封建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与世隔绝的政策有关。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让中国更加落后于世界科技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科技创新几乎停滞不前。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科技创新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毛泽东时期明确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成立了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员。

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也开始迎头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通过与全球科技领域的合作,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蓬勃发展。

中国科学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特别是在航天、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

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应用导向性。

中国的科技创新非常注重应用价值,强调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中国文化中的科技与创新

中国文化中的科技与创新

中国文化中的科技与创新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科技与创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高科技产业,中国文化中融合了独特的科技思维和创新理念,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古代科技与创新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创新之一莫过于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

这些发明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的巅峰。

指南针的发明为航海和地理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使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火药的应用则极大地推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

除了四大发明,古代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令人叹为观止的科技创新。

例如,宋代的农学家杨万里发明了多级田排水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农田的产量;明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研究出了精确的日晷和天文仪器,为古代航海提供了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信息;明代朱载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鸣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钟表。

这些古代科技与创新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科技与创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在科技与创新领域也不断迈进。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不断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进入了黄金时期,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引擎。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中国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中国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领头羊之一。

在绿色科技方面,中国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不断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中国还大力推进环保科技创新,致力于解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

在航天科技方面,中国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中国的航天器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等任务,为人类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两个极度不同的文化体系,由于历史和地域环境的不同,它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风貌。

在现代全球化的世界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成功交流和商业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竞争、自由和独立是主要价值观,人们通常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谦虚、忍耐、廉洁和敬老尊贤是主要价值观,人们通常重视家庭和社会团体的联系以及长辈的教诲。

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反映在很多方面,比如在交往方式、商业伦理和社会行为中。

比如,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普遍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重视个人隐私和时间,喜欢简短、明了的谈话方式和快速的商业决策方式;而在中国社会中,人们通常重视表面的礼貌和尊重、崇拜权威和长辈、喜欢指责自己而夸赞别人、夸大或含糊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缓慢、小心谨慎的商业决策方式。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注重逻辑思维、理性分析和实用主义;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加强调综合思考、直觉判断和感性认识。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教育、科技和文艺等方面。

在西方教育中,学生们通常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和技能,追求高分数和职业成功;而在中国教育中,学生们通常学习各种文化和艺术,追求全面发展和人格修养。

在科技创新方面,西方通常注重实验和理论验证,提出新的理论和应用;而中国通常注重寻找创造性解决方案,并通过浸透式学习、模仿和改进形成独特的技术和工艺。

在文艺方面,西方注重个性表现和思想力度,追求创意和风格多样性;而中国注重情感表达和积累,追求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的传承与突破。

三、社会行为的不同中西方文化的社会行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通常容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倾向于大胆尝试新事物、追求独立自由和享受生活;而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倾向于谨慎和保守,重视家庭和社会支持,愿意接受权威束缚和规则约束。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

06 跨文化交流挑战与应对策 略
语言沟通障碍及解决方法
语言差异
中文和西方语言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对方语言
掌握基础词汇和表达方式,增进相互理解。
翻译工具
使用翻译软件、在线翻译平台等辅助沟通。
非语言沟通
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传递信息。
文化休克现象及心理调适
01
文化休克
初到异国他乡时可能因文化差异而 感到不适应、焦虑。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
西方
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中国
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
西方
企业家精神强调冒险、创新和竞争,同时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
企业家精神逐渐得到重视,强调诚信、务实和创新,同时积 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和公益事业。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寻求心理 安慰和建议。
03
02
心理调适
保持开放心态,积极面对挑战,逐 步适应新环境。
了解当地文化
学习当地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减 少误解和冲突。
04
尊重差异,寻求共同点
尊重对方文化
避免对对方文化进行贬低或嘲笑。
寻求共同点
关注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增进共鸣 和理解。
包容不同观点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曲线、迂回的思 维方式,注重整体和全局,强调通过 间接的方式达到目的。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和分析,注重事实和证据,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

中国人借鉴西方思维的闪光点

中国人借鉴西方思维的闪光点

中国人借鉴西方思维的闪光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多,中国人开始借鉴西方思维,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这种借鉴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西方,而是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思维的优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人借鉴西方思维的闪光点。

一、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注重团结和和谐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随着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中国人开始借鉴西方的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

西方思维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鼓励不同意见的交流和碰撞。

中国人通过借鉴西方思维,逐渐认识到开放包容的重要性,开始更加注重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中国人更加愿意接纳新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创新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注重传统和稳定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随着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中国人开始借鉴西方的创新的思维方式。

西方思维强调创新和变革,鼓励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领域。

中国人通过借鉴西方思维,逐渐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开始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中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为世界上一个创新的大国。

三、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注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随着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中国人开始借鉴西方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

西方思维强调实际和效益,鼓励追求实际的利益和效果。

中国人通过借鉴西方思维,逐渐认识到实用主义的重要性,开始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效果的实现。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中国在经济、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上一个实用主义的大国。

四、平等合作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注重平等合作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承载着中国人民追求科技发展的梦想和实现现代化的努力。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不仅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科技知识,而且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努力追赶并超越世界科技前沿。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和革命,正式开启了近代化的探索之路。

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留学生赴日本、欧洲等地留学,不仅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还接触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

他们将所学知识带回国,成为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先驱。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主要依靠了留学生的努力。

他们学习了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并引进了西方的机器、医学等技术。

这一大量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科学技术的空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然而,仅仅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

中国科学家们承接了前人的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科技研究工作。

例如,在数学领域,华罗庚等学者进行了一系列数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物理学领域,钱学森等科学家领导团队研制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医学领域,中医药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为了促进科技创新,中国政府也大力支持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建立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基地等科研机构,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这些支持和投资不仅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也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迎来了更加蓬勃的发展。

中国科技企业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华为成为了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的高铁技术也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力。

中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引进外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

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现代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备受全世界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

它与科技积累有密切的关系,科技积累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

中国“感性+顿悟”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而西方“理性+实验”的思维方式偏重推证,二者对科技积累乃至科技创新有不同的作用。

与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起指导作用。

标签:科技创新;科技积累;中西思维一、科技创新与科技底蕴所谓科技创新,即在某一领域的科学或技术方面取得前人所未有的成就,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更合理、更科学、更经济的理论或方法。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技术和科学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生产依靠技术,技术依赖科学的关系,发展到目前的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物质产品生产关系。

随着新科学的进步,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个技术发明,甚至就能够创造和产生一个新兴产业,结果能改变某个领域或整个世界。

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人类思想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特别是思维方式创新的重要性。

在科学技术受到全世界重视并且得到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普遍追寻的一个目标。

这是一种开创性的活动,需要科学家群体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旦成功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引发一个行业和相关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革命,因此,在某一领域完成了科技的创新就意味着在该领域拥有了优先发展的权利。

科技创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科技氛围,需要有深厚的科技底蕴做基础,科技底蕴丰厚与否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

因此,科技创新与科技的积累有密切的关系,科技积累是完成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一般说來,国家的科技底蕴和积累与科技创新成正比,也即科技底蕴和积累多理论创新也越多,理论创新越多的结果带来的是新的技术。

当代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科技发达,这与其近代以来科技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战时期美国相对和平的环境和宽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战争国的科学家,他们也将各国科技发展的成果植于美国的大地上,时至今日已开出了绚丽的科技之花。

中国走的是一条与美国不同的道路。

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工匠传统的国家,自己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不同于西方的科技体系。

古代中国技术先进,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然而在科学理论方面却没有什么建树,这与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是“感性、顿悟”型,观察外部世界依靠感性经验,或说是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之上。

通过顿悟方式来观察和探索世界,就其宏观发明来说,总体是模糊的,方式方法方面则是思辨和形而上的。

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对,崇尚“理性+实验”,探索和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在依靠精确观察和计算,是建立在精确观察和计算基础之上,其过程是用严密的逻辑来开展,然后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探索和得出自然界或社会某方面的规律或法则。

这是一个纯粹化和量化的过程。

两种思维方式各自偏重一个方面,但是在科技积累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思维方式方法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生存环境。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方法的产生各自与自己所在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也因此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方法方面的价值观念、心理特点等也各不相同。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各具特色:中国的思维方式特点是多向度的,立体性的,辐射四周的。

西方的思维思维方式特点则具单线性和分析性的,是容易诱导出的,流线型的。

分析发现认为,中式的思维方式特点是阴阳互补性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特征为二元对立性。

文化方面,宏观方面概括,中国文化是性理科学,西方文化是智性科学。

体现在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方面也互为迥异。

“中方是用心观察和认识世界,西方是用脑认识世界的”[1]。

下面从两个具体方面加以比较。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注重通过感性经验,运用朴素的辩证思维,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在中国,对世界的认识:认为客观外在世界是从混沌状态、虚空中演化。

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的描述是粗线条的,是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和严格考察的,只是思维者们经过感性直观想象的。

中国的典籍中大多探讨伦理、政治等问题,很少涉及科技方面的知识,以墨家、名家为代表的逻辑学派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虽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并未在社会中产生什么实际影响。

《墨子》对科技知识稍有涉略,如“力,刑之所以奋也。

法,所若而然也”[2]。

但这些记述主要限于感性的层次内,是观察性的,是对力学、光学等某些现象的具体描述而非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的系统的理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观察,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3],“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之也”[4]。

另外还有少部分是关于顺应农时、不涸泽而鱼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3]这些论述通常是与人、与治理国家混杂在一起,没有形成单独的体系。

西方的思想家注重理性在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一个井井有条的系统,从第一个思想家泰勒斯开始,他们就积极探索世界的本源。

早期的思想家们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具体的土、气、水、火等物,后来德莫克里特将其发展到原子这一肉眼看不到的元素,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转移到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层面上,树立了理性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毕达哥拉斯更认为“数即万物”,把整个世界还原到一个绝对抽象的、规律性和逻辑性极强的体系里,完全脱离了感性的直观,充分显示了理性的作用。

早期西方的大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往往都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其中包罗万象,除了哲学、逻辑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外,还包括了对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专门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他们对感官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出其中的规律,努力让世界呈现出规律性和有序性。

理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发挥出来。

探讨中国的思想产生之源头,可以认为,中国的思想产生伊始即是与政治、伦理等问题紧密相关联的。

中式思维方式方法形成独特的自己体系,到儒家一统思想后,名、墨等诸家等逻辑学派渐微,形成儒家主宰局面,思想界的主流是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家们主要关注治国、修身平天下大事,对科技的发展则漠不关心,现实科技活动中中,只有工匠和手工艺者在实践中对技术不断加清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新技术和新发明等通过口授等方式传给后人,但是由于工匠和手工艺者缺少外在方面缺少物质条件,内在方面也无文字传承意识,致使这些成果少有载于典籍,即使有,“中国传统思维也限于直观体验的范畴;有许多重要的、伟大的发明,但很少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理论。

当思维形成定势以后,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吸收也往往限于技术应用的层次,难于接受甚至排斥其内含的逻辑思维成果”[5]。

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方面,中式思维方式重要表现为体验和顿悟,人们相互间的交流主要赖于彼此间共同感性经验基础,彼此间心灵互通等,而非赖于理性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的解释。

中式的思维方式中既无三段论模式的大前提、小前提的,也无因果模式的“因为”、“所以”,他们在相互交流时采取的方式是陈述现象或内心所想,由对方去理解和揣度,中式的思维方式者追求的是刹那间的理解和领会,这样的思维方式需要的是交流者间心灵相通,是知音。

中式的思维方式者交流无需要对具体细节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因而,中式的思维方式者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善抓事情的宏观,善于统领全局,缺陷是对于具体细节缺乏把握。

西方思想在产生的时候就重视理性思维,用理性来认识世界,他们认为,世界是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理性的模式产生和发展变化的。

在科技方面,早期,因客观方面的条件限制,中式思维者们在视野范围观察到的视界有限,因而这时他们是以有限的观测事实为起点推理,用理性和逻辑推理和判断思维方式去探究世界的法则。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家们发现了精确性对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他们崇尚科学实验,运用实验手段和器具,观测分析自然现象,并将这些现象带回实验室,开展模拟实验,对观察对象作精确的定量、定性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自然界中的规律,再把这个规律应用到自然界中去。

实验的方法逐渐深入人心,成为西方思想界的又一传统。

西方在理性+实验的思维方式下开创了近代科学,思想界也随之蓬勃发展,各家各派层出不穷。

但无论是在科学界还是在思想界,都少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和学者出现,科学的分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越来越细,科技思想者也由于各自研究的领域不同而分为各自领域的科学共同体,分析其原因,除与当今知识的科技知识极大丰富外,还与人们的思维方式方法有紧密关联。

科学实验中人们对精确的追求越来越细,这也促使科技工作者们的研究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但在全局把握上就有所不足,不那么周到全面了。

经过上面两点的比较,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方法间的差别至为明显。

中式的思维方式其主要任务是宏观的观测和判断世界,宏观地把握世界,目的是解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间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社会方面的思考,对伦理问题和人与自然和谐如何相处的思考,而非思考科学技术方面的具体和微观问题。

西式的思维方式方法的主要任务主要相对中观或微观的,目的是征服自然界,表现形式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思考是抽象的、严密的和逻辑的。

由于任务的不同,思维方式方法也就迥异。

故而中式的思维方式者以体验和顿悟的方式来认识社会伦理问题、政治问题等,不用抽象的逻辑关系。

中式的思维方式者用感性直观的观察分析世界,优势是运用直觉把握总体关系,缺陷是由于从整体上对世界形成综合的看法,不深究具体细节,缺少深刻的洞察而明确的体系,达到的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

西方思维的任务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这些认识任务是形而下的,可以通过实验来获得对其的了解,再通过理性把得到的知识串在一起,形成条理清晰的体系。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追求精确,运用实验和理性从具体细节上完成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明确的体系但缺少深刻的洞察。

因此,中国人能留下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却不能发现天体运行的规律,能极其精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却不能据此提炼出更高层次的理论,而西方人对自然规律和抽象的定理能够做出伟大的发现、给出周密的证明、总结出完整的体系,但却因为缺少对人世的洞察而常常与现实的一切脱离甚远。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因为所侧重的方向不同,因而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

近代科学中心转移到西方,西方大国引领了科技的发展方向,在古代风光无限的中国落在了后面。

对此现象我们要有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并不能能说明西方的思维方式优越、层次高于中式思维方式,而中式思维方式落后、层次低了,实际上,中国的思维方式在科技的积累和创新中同西方思维方式一样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当代中国的科技实力不容小觑这一事实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