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许纯祯06-10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寡头市场与博弈
一、思考题
1.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与优缺点。
2.在古诺均衡的条件下,为什么寡头不勾结起来制定高价?
3.为什么会有价格领先,价格领先与产量领先有什么样的不同结果?
4.参加卡特尔的各厂商会按相同的价格出售产品,但不会要求生产相等的产量,为什么?
二、计算题
1.x和y公司是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两家各占市场份额一半,故两家公司的需求曲线均为P=240O-0.1Q,但x公司的成本函数为TC=400000十600QX十0.1Qx,y公司的成本函数为TC=600000+300Qy+0.2Qy,现在要求做出:
(1)x和y公司的利润极大化的价格和产出。
(2)两个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价格冲突?
(3)你是x公司的经理,对y公司的定价有什么反应?
2.在两寡头垄断市场中,每个厂商按古诺模型进行决策。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函数为 Qd=240-10P,两厂商出售同质且生产成本为零的产品,试求均衡时各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各为多少?
3.某厂商按照斯威齐模型的假定条件有两段需求函数:
P=25-0.35Q(当产量为0-20时)
P=35-0.65Q(当产量大于20时)
公司的总成本函数为TC=200+5Q+0.225Q2
(1)厂商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各是多少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2)如果成本函数改为TC=200+8Q+0.25Q2,最优的价格和产量应为多少?
4.假设有两个寡头垄断厂商成本函数分别为:
TC1=0.1Q12+20Q1+100000
TC2=0.4Q22+32Q2+20000
厂商生产同质产品,其市场需求函数为:Q=4000-10P
根据古诺模型,试求:
(1)厂商1和厂商2的反应函数
(2)均衡价格和厂商1和厂商2的均衡产量
(3)厂商1和厂商2的利润
若两个厂商协议建立一个卡特尔,并约定将增加的利润平均分配,试求:
(4)总产量、价格以及各自的产量分别为多少?
(5)总利润增加多少?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根据产品特征,寡头市场可以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两类。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无差别产品,而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有差别产品。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寡头市场可以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寡头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形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有:生产的规模经济;行业中几家企业对某些基本生产资源供给的控制;政府的扶植等。
2.答:古诺模型(Cournot Model)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Augustin Cournot)1838年最先提出的一种双寡头垄断模型。模型分析了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确定自己的最优产量来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古诺模型是一个“背对背”模型。双方不存在勾结的问题。
3.答:在价格竞争的条件下,首先降价的厂商预期会获得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出现了价格领先。而如果是产量优先决定,原因在于首先行动者造成一种既定的事实,不管其竞争对手如何行动,首先行动者将生产较大的份额;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竞争对手只有把首先行动者的较大产出视为既定,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产出。
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首先行动者都会取得优势。在寡头进行产量竞争时首先行动者会取得优势,但是在价格竞争的条件下,首先做出决定的寡头不但不会取得优势,还有可能处于劣势地位。
4.答:卡特尔的成员企业是按照共同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价格。因为不同厂商的成本函数不一样,在这个约定价格下不能确保每个厂商都是个人利润最大化的。因此,不同的成本函数决定了不同的产量份额。
二、计算题
1.解:(1)x公司:
TR=2400QX-0.1Qx
对TR求Q的导数,得:MR=2400-0.2Qx
对TC=400000十600QX十0.1Qx求Q的导数,
得:MC=600+0.2Qx
令:MR=MC,得:2400-0.2Qx =600+0.2Qx
Qx=4500,再将4500代入P=240O-0.1Q,得:P=2400-0.1×4500=1950
y公司:
对TR=2400QY-0.1QY求Q得导数,得:MR=2400-0.2QY
对TC=600000+300Qy+0.2Qy求Q得导数,得:MC=300+0.4QY
令MR=MC,得:300+0.4QY=2400-0.2QY
QY=3500,在将3500代入P=240O-0.1Q中,得:PY=2050
(2)两公司之间存在价格冲突。
(3)这两个企业定价不同,所以确实存在着价格冲突。如果仅从价格上看,x公司处于优势。但在实际中,企业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竞争,而要涉及到企业整体方方面面的考虑。所以,x公司对y公司的定价反应还要考虑其它因素,不能仅考虑价格差异。
2.解:由于该厂商按古诺模型进行决策,从产品需求函数Qd=240-10P中可知,当P=0时,Qd=240。根据古诺模型,这两个厂商利润极大时的产量为 ,整个市场的产量为Q=QA+QB=80+80=160。
将Q=160代入市场需求函数,得P=8。
∴均衡时各厂商的产量分别为80,价格为8。
3.解:当Q=20时,p=25-0.25×25=20(从p=35-0.75×20=20一样求出).然而,当p=20,Q=20时,
对于p=25-0.25Q来说,MR1=25-0.5Q=25-0.5×20=15
对于p=35-0.75Q来说,MR2=35-15×20=5
这就是说,MR在15-5之间断续,边际成本在15-5之间都可以达到均衡。
现在假定TC1=200+5Q+0.255Q2由此得
MC1=5+0.5Q
当MR1=MC1时,25-0.5Q=5+0.5Q得Q1=20
当MR2=MC1时,35-1.5Q=5+0.5Q得Q2=15
显然,只有Q1=20才符合均衡条件,而Q2=15,小于20,不符合题目假设条件,因为题目假定只有Q>20时,p=35-1.5Q才适用。
当Q=20时,利润л=20×20-(200+5×20+0.25×202)=0
(2)当TC2

=200+8Q+0.25Q2时,
MC2=8+0.5Q
当MC1=MC2时,25-0.5Q 得Q1=17
当MR2=MC2时,35-1.5Q=8+0.5Q 得Q2=13.5
显然,由于Q2=13.5<20,不符合假设条件,因此Q1时均衡产量。这时,p=25-0.25×17=20.75,利润л=20.75×17-(200+8×17)+0.255×172=-55.5。利润为负,说明亏损,但这是最小亏损额。
4.解:(1)为求厂商1和厂商2的反应函数,先要求此二厂商的利润函数。已知市场需求函数为Q=4000-10p,可知p=400-0.1Q,而市场总需求量为厂商1和厂商2产品需求量之总和,即Q=q1+q2,因此,p=400-0.1Q=400-0.1q1-0.1q2.由此求得二厂商的总收益函数分别为TR1=pq1=(400-0.1q1-0.1q2)q1=400q1-0.1q21-0.1q1q2,TR2=(400-0.1q1-0.1q2)q2=400q2-0.1q1q2-0.1q22,于是,二厂商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л1=TR1-TC1=400q1-0.1q21-0.1q1q2-0.1q21
-20q1-100000
л2=TR2-TC2=400q2-0.1q1q2-0.1q22-0.4q22
-32q2-20000
此二厂商要实现利润极大,其必要条件是:

得 0.4q1=380-0.1q2
∴ q1=950-0.25q1……厂商1的反应函数
同样,可求得q2=368-0.1q1……厂商2的反应函数
(2)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可以从此二反应函数(曲线)的交点求得.为此,可将上述二反应函数联立求解:
从求解方程组得q1=880,q2=280,Q=880+280=1600
p=400-0.1×1160=284
(3)厂商1的利润л1=pq1-TC1=284×880-(0.1×8802+20×880+100000)=54880
厂商2的利润л2=pq2-TC2=284×880-(0.4×2802+32×280+20000)=19200
(4)在卡特尔中,两厂商的总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得:
MC=MC1=MC2=MR
已知 TC1=0.1q21+20q1+100000
得 MC1=0.2q1+20
同理得MC2=0.8q2+32
再由MC=MC1=MC2,解以上方程组得到:
MC=0.16Q+22.4
从需求函数Q=4000-10P中得:MR=400-0.2Q
令MR=MC 得 Q=1049,P=295,q1=850,q2=199
(5) л1=pq1-TC1=61500
л2=pq2-TC2=16497
总利润:л=л1+л2=77997
由此不难看出,因为两者达成卡特尔协议,总利润增加了77997-74080=3917

第九章 宏观经济核算
一、思考题
1.划出并说明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包括二、三、四部门)。漏出与注入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
2.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GDP与GNP的关系和五个总量的关系。
3.计算GDP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4.在宏观经济纵横比较中运用哪些有关总量?
5.怎样理解宏观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有什么缺欠和局限?
二、计算题
1.用下面的国民收入核算帐户的数据计算GDP、NDP及NI(单位:10亿美元)。
单位:10亿美元
雇员的报酬 194.2
美国出口的商品和劳务 17.8
固定资本消耗 11.8
政府购买 59.4
企业间接税 14.4
私人国内净投资 52.1
转移支付 13.9
美国进口的商品和劳务 16.5
个人纳税 40.5
在美国境内获得的净外国要素收入 2.2
个人消费支出 219.1
2.依据的一组年份的名义GDP及相应的

价格指数,计算实际GDP。
年份 名义GDP
(10亿美元) 价格指数
(1996=100) 实际GDP
(10亿美元)
1960 527.4 22.19
1968 911.5 26.29
1978 2295.9 48.22
1988 4742.5 80.22
1998 8790.2 103.22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1)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假定在社会经济中只有家庭和厂商两个部门。家庭向厂商提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厂商那里获得收入; 家庭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消费支出构成厂商的销售收入; 家庭不用于消费的收入,即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获得贷款,用于投资。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C+I=C+S
(2)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引入政府部门,在模型的社会总需求项下增加一个政府需求(即购买)G, 则Y=C+I+G。社会总供给项下增加一个政府税收(T),则Y=C+S+T。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C+I+G=C+S+T,即I+G=S+T,移项后I-S=T-G,T-G是政府财政收支差额,差额为正是财政盈余,差额为负存在财政赤字。上式可写为I=S+(T-G),此时,如果私人储蓄不能满足私人投资需求,则可用公共储蓄弥补。
(3)引进国外部门,模型中,国外部门购买厂商和家庭的商品与劳务,向政府交纳关税,构成总需求中的出口(X),政府、厂商和家庭购买国外部门的商品与劳务,构成总供给中的进口(M)。于是,社会总需求Y=C+I+G+X,社会总供给Y=C+S+T+M。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C+I+G+X=C+S+T+M,移项后,可变为(I-S)+(G-T)=M-X,左边为储蓄缺口与政府预算缺口,右边是贸易缺口。如果出现I>S,G>T,则扩大进口与引进外资弥补缺口,这就是“两缺口模型”。
在上述三个宏观经济循环模型中,收入流量循环于环形管道。当存在家庭储蓄、政府税收和国外进口时,都会减少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即需求或支出),这是环形管道中收入流量的漏出(Leakage);而家庭消费、政府购买和向国外出口都会增加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这是对环形管道中收入流量的注入(Injection)。
2.答:(1)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是在国外的本国公民获得的收入和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获得的收入之差。这个值为正值时,GNP>GDP,为负值时,GDP>GNP。
(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3)国民收入=国民(或国内)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政府津贴=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润税+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工资和薪金+企业主收入+个人租金收入+个人利息收入

+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非税支付)=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
见图9-4 宏观经济核算中变量关系示意图
3.答: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方法有三种: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
(1)支出法:在一年内,如果以Q1,Q2,Q3,…,Qn表示购买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以P1,P2,P3,…,Pn代表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则国内生产总值为:

(2)收入法:它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参与生产产品与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如果从生产角度看,包括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支付,它构成了产品和劳务的成本。
(3)部门法:它是按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所有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反映出国民收入的来源。
4.答:(1)国民收入的价格调整:
首先确定以某年为基年,以基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100,再计算出其他各年度对这个不变价格的指数,即价格指数(或平减指数),然后用物价指数比较各个年度的国民收入的实际情况。
(2)人均、人时国民收入的计算:
计算方法是当年GDP、GNP或国民收入除以当年的人口数量所得的数值:
人均GDP=当年GDP/当年人口数量
人均国民收入=当年国民收入/当年人口数量
当年的人口数量是指当年7月1日零时的人口数,或当年年初人口数和年末人口数的平均数字,即:
当年人口数量=(当年年初人口数+当年年末人口数)/2
为比较各国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低或经济效率高低,也必须计算人时国民生产总值,即平均一人一小时创造的价值。
5.答: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没有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分析就无法进行,更不能应用于经济实际。
缺欠和局限有:
第一,GDP与GNP都不能反映实际产量水平和真实生活水平。不经过市场交易的活动,如家务劳动、自给性的生产活动等,没有反映出来,市场化程度低的国家GDP与GNP有低估可能。
第二,地下经济活动包括非法与违法经济活动,如贩毒走私、偷税逃税等难以得到反映。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中都隐藏着一个繁荣的、活跃的地下经济部门,如赌博、走私、盗窃、色情业、贩毒等,也称“黑经济”、“隐形经济”等。各国地下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在15%左右,最高的希腊、意大利在25%以上,美国在8%。差异的原因在于:管制的程度与难度;税收的类型与程度;法律实施的效果。
第三,GDP与GNP都不能反映产品与劳务的结构以及技术进步状况。比如两国GDP相同,甲国军

事活动费用庞大,乙国用于文教设施花费较多,由于GDP结构的差别会给甲乙两国人民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在社会经济中生产的技术进步能够降低产品与劳务市场价格,在GDP与GNP中则体现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社会上人们往往只注重GDP和人均GDP的增长率,而忽视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等对人类生活质量与环境空间的严重影响,还忽视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状态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GDP与GNP是反映经济增长与发展结果的总量,而没有反映一个社会为此付出的所有代价与经济效率。
二、计算题
1.(1)GDP=C+I+G+(X-M)= 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净投资+政府购买+(美国进口的商品和劳务-美国出口的商品和劳务)= 219.1+52.1+59.4+(16.5-17.8)=329.3
(2)NDP= GDP-固定资本消耗=329.3-11.8=317.5
(3)NI=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317.5 - 14.4=303.1
2.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指数×100
1960:实际GDP=527.4÷22.19×100=2376.7
1968:实际GDP=911.5÷26.29×100=3467.1
1978:实际GDP=2295.9÷48.22×100=4761.3
1988:实际GDP=4742.5÷80.22×100=5911.9
1998:实际GDP=8790.2÷103.22×100=8516.0
第十章 凯恩斯模型

一、思考题
1.凯恩斯怎样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
2.说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要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与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4.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5.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均衡收入是怎样被决定的?
6.什么是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
7.什么是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推导?
8.IS—LM模型怎样说明均衡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同时决定?如出现不均衡说明调整与达到均衡的过程。
9.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如何影响均衡收入与利息率?
10.简述开放的IS—LM模型及怎样同时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11.对IS—LM模型的分析与借鉴。
二、计算题
1.假定货币供给量为M,价格水平为P,货币需求L=ay-br,(1)求出LM曲线的表达式;(2)试从表达式分析影响LM曲线斜率的因素。
2.假设一个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是C1=1000+0.8Y,I=500。求出(1)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2)若实际为8500,非自愿存货如何变动?(3)若投资增加500,收入增加多少?(4)若消费函数变成C2=1000+0.9Y,投资仍为500,收入、储蓄是多少?投资增加500,收入增加多少?(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3.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四部门为:C=100+0.9(1-t)Y,I=200-500r,NX=100-0.12Y-500r,G=200,t=0.2,L=0.8Y-2000r,MS=800。试求(1)IS曲线;(2)LM曲线;(3)双重均衡时r与Y;(4)双重均衡时,C、I和NX。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通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传统理论不

符合事实,只适用于特殊情况,只有他的宏观经济理论才是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强调《通论》中的“通”字。凯恩斯指出:“如果正统经济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其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
凯恩斯批判了传统理论:
首先,指出真实工资不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为在货币工资没有变动,真实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时,工人仍然愿意受雇而不退出劳动市场,这说明真实工资大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效用。
其次,传统理论认为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失业只有两种: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凯恩斯指出这与实际不符,新提出了另一种失业——不自愿失业,这种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仍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只要消除了不自愿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这是凯恩斯充分就业概念的特殊含义。
最后,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这是把物物交换的规则,或者把支配鲁宾逊经济的规则简单地搬用到现代经济生活。按萨伊定律,传统的利息理论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供给,投资代表货币资本需求,由于利息率的自动调节作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凯恩斯否定这种观点,认为储蓄与投资是不同人分别作出的不同决策,不能简单地自动地联在一起,更不可能永远相等,所以萨伊定律不能成立。因此,凯恩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由于社会的有效需求或总需求不足而出现不自愿失业,实现的均衡也不可能是充分就业的均衡,经常状态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经济危机和失业。
2.答: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他认为,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一般情况下,由于投资不足以弥补收入与消费的缺口,总需求决定的就业水平就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整个经济也就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凯恩斯就业理论要点可概括为如下定理:
(1)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
(2)按照消费倾向,消费支出量决定于收入水准,从而决定于总就业量(根据上述第一条定理)。
(3)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D),有效需求是由消费支出(D1)和投资支出(D2)两部分构成的(D=D1+D2)。
(4)在均衡时,总需求(D)等于总供给(Z)。因此,总供给超过消费有效需求部分等于投资有效需求(D2=Z-D1)。
(5)在均衡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与投资量。因此,就业量决

定于总供给函数、消费倾向和投资量。
(6)总供给函数主要决定于供给的物质条件,它与消费倾向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就业波动主要与投资量有关。
(7)投资量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
(8)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预期利润收益与资本资产的重置成本。
(9)利率决定于货币数量和流动偏好状态。
3.答:有很多因素都影响消费,如收入、价格、利率、资产、制度、风俗等,凯恩斯假定收入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唯一因素。
消费函数是指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唯一的决定因。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在坐标图上,消费函数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曲线的斜率恒定不变。凯恩斯的这种消费函数理论是研究消费者的消费按其收入的绝对水平变化的一种假说,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其特点是APC>0,1>MPC>0,且APC>MPC。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长期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在长期中不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特点是:长期消费曲线为出自原点的直线,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消费与收入保持固定比例K,即斜率不变;在纵坐标上截距为零,表示收入为零时,消费也为零;由于K为固定比例,因而MPC=APC。库兹涅茨认为,在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动。一般地说,长期平均消费倾向高于繁荣时的平均消费倾向且低于危机时的平均消费倾向。
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提出的短期消费函数也称为绝对消费函数。认为长期消费函数是实际上发生的消费和收入的实现值。由于短期消费曲线随时间向上移动,因而不能用一条短期消费曲线连接起来,只能用长期消费曲线连接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的短期消费函数,也称“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决定于相对收入水平。存在着一种消费的“示范效应”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不是递减的,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消费函数称为持久收入假说。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包含两部分。收入分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消费分为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即Y=Yp+Yt,C=Cp+Ct(下标p表示持久,t表示暂时)。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具有固定比例。即Cp=KYp。K不依赖于持久收入的绝对水平,而取决于利息率等非收入因素。在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之间不存在联系。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用生命周期来论述的消费函数,称为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所

获得的收入和财产。人们总是想把一生的全部收入作最佳分配,以获得一生消费的最大满足。他假设人们的储蓄主要是为了老年消费的需要。强调了人们在储蓄与现期满意的消费之间必须权衡选择。
4.答: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部分所占比例,也就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即MPC= 或b= 。一般情况下,消费增量总是小于收入增量而又不会等于收入增量,这样,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即0<MPC<1,即人们收入的增加必然要带来消费的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总是小于收入的增加,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这是由人们的心理本性决定的。按照这个规律,在人们不断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相反不消费即储蓄部分会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在社会生产和收入不断增加时,人们消费支出的增加量总是小于生产和收入的增加量。如果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增加的产品会有一部分不能销售,而且不能销售部分会越来越多,这样,就必然引起产品库存积压,价格降低,生产规模削减,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会随着社会投资的不断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这是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为什么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一是从供给价格看,社会经济活动中投资越多,对资本设备的需求越多,资本设备的价格越高,为资本设备而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如果其他不变,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必将下降;二是从预期收益看,随着投资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未来供给会越来越多,带来销售困难或者降价,引起投资的预期利润率降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有着特殊意义: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削弱了投资的吸引力和私人投资的信心,会引起对资本品的需求不足,即投资不足。私人投资不足必须由国家承担起投资的责任,维持一定的有效需求,解决经济危机与失业,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很好发展。同时,凯恩斯对经济危机的论述认为,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大幅度下降,引起社会投资需求的急剧减少。他认为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资本家保持较高的投资获利的乐观情绪,往往带来过度的投资;在盲目乐观情绪造成的投资过多的错误被觉察后,反而会出现悲观情绪,投资大量缩减,这样,导致出现经济危机以及积累起来的经济衰退。由于人们信心和情绪慢慢恢复,经济也会走向恢复。这就是心理危机论。
5.答:局限于商品市场的简单凯恩斯模型分为两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四部门简单

凯恩斯模型。
两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社会经济中假设只存在家庭和厂商两部门,不考虑政府和国外部门。两部门凯恩斯模型有两个行为方程:Y=C+I,Y=C+S。其中Y表示总支出或总收入,C、S表示家庭预期的消费、储蓄,I表示厂商预期的投资。均衡国民收入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的收入,所以,决定两部门均衡收入的条件是:C+I=C+S,消去C,则I=S,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收入就是均衡国民收入。
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在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政府则构成三部门凯恩斯模型。在存在家庭部门、厂商部门和政府部门情况下,模型中总支出与总收入公式可分别写成:Y=C+I+G、Y=C+S+T。这时,总支出(Y)由消费(C)、投资(I)和政府支出(G)三部分构成,总收入(Y)由消费(C)、储蓄(S)和政府税收(T)三部分构成。三部门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收入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总收入。均衡条件是:C+I+G=C+S+T。两边消去C,得I+G=S+T。其经济含义是,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和等于储蓄和税收的总和。移项可变为:I-S=T-G。它的经济含义是投资与储蓄之差额等于政府支出与税收之差额。
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引入对外经济关系,增加一个世界市场或国外部门。模型中总支出和总收入公式扩展为:Y=C+I+G+X,Y=C+S+T+M。式中X、M分别表示出口与进口。总支出Y分成四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出口(X)。总收入Y也分成四部分: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M)。四部门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收入仍然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总收入。均衡条件应写为:C+I+G+X=C+S+T+M。公式两侧消去C,则得:I+G+X=S+T+M。
6.答:乘数理论是考察和分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或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状态和结果,即研究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是关于投资变化与收入变化的关系的理论。凯恩斯认为,当总投资增加ΔI时,国民收入增量ΔY将是投资增量ΔI的若干倍或K倍,K就是投资乘数,即K= 。投资乘数源于国民经济部门间的相互关联性,是存在于社会化市场化经济中的客观现象与规律。投资乘数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投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按K倍增加;另一方面,投资减少也会引起国民收入按K倍比例减少。
加速原理是根据在现代化大生产过程中,大量应用固定资产的技术特点,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带来消费的增加刺激了产品的需求,则势必要求增加投资以适应扩大了的需求,所以,加速原理所研究的投资是引致投资。加速原理的基本观

点在于,投资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或产量的增加将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度增加。也就是说投资的增加比收入或消费增加的速度要快。
7.答: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就是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点运动的轨迹,称为IS曲线。
推导见书上 “IS曲线的推导” 处
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这时表示利息率和收入的对应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也叫流动偏好—货币数量曲线。
推导见书上 “LM曲线的推导” 处

8.答:把商品市场的均衡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结合起来,合并在一个图中,就达到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又称双重均衡,这就是IS—LM模型。见书上图10-22所示。图中,横轴为收入,纵轴为利息率,IS曲线与LM曲线的相交点E,就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的均衡点。此点不但决定均衡收入水平Ye,而且也决定均衡利息水平re,除E点(Ye,re)外,都是非均衡点,货币市场处在非均衡状态。
调整与达到均衡的过程见书上图10-22。
9.答:(1)IS曲线的移动。
在LM曲线既定条件下,假设储蓄、政府财政收支不变,如果投资增加,IS曲线将会向右移动;同LM曲线在较高的位置上相交,这表示一个较高收入和较高利息率的综合的双重均衡组合。如果投资减少,IS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同LM曲线在较低的位置相交,这表示一个较低收入和较低利息率的综合的双重均衡组合。
(2)LM曲线的移动。在IS曲线既定条件下,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会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同IS曲线在较低的位置相交,这个较低的均衡表示较高收入和较低利息率的双重均衡组合。如果货币供给减少,会使LM曲线向左方移动,同IS曲线在较高的位置相交,这个较高的均衡点表示较低收入和较高利息率的双重均衡组合。
(3)IS曲线与LM曲线的同时移动。
两条曲线的同时移动可以有许多种不同情况的组合。IS曲线右移,LM曲线左移;IS曲线左移,LM曲线右移;IS与LM同时右移;IS与LM同时左移。不但移动的方向可以不同,而且移动的距离也可以不一样。所以,两条曲线同时移动的情况错综复杂,必须进行具体分析。见书上图10-26所示。现在假设,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向右移动,而且变动距离一样,结果是利息率不变,而收入增加。图中投资增加,使IS1向右移到IS2,与LM1的交点为E1,这点表示较高收入水平Y′1和较高利息率水平r′1。为了不使利息率上升,就必须同时增加货币供给,使LM1移动到LM2,LM2与IS2交点E2决定的均衡收入水平为Y2,比E1决定的均衡收入水平增加Y1Y2,而E2决定的均衡利息率和E1一样,都是r1。
10.答:简单凯恩斯模型只有商品市场,可分

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其均衡条件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或总注入等于总漏出。在四部门中,消去C,均衡公式为:I+G+X=S+T+M,G、X同利息率没直接联系,T、M同收入水平都成正相关,从两部门的IS曲线推导出四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在两部门和四部门中是相同的,IS′曲线与LM曲线构成了开放的IS—LM曲线。
开放经济的内部均衡是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均衡,内部均衡 和外部均衡往往是不一致的。只有当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在BP曲线上时,开放经济内部与外部才同时达到均衡状态。
11.答:IS—LM模型完成了三个结合:(1)收入决定论和货币论的结合;(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3)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结合。它既继承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同时又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不少修改与补充,以适应垄断资本与经济现实的需要,为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主张。但是,模型的改进并不表示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在认识上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模型仍然是只关注某些现象,停留在表面及外在联系上,割裂和回避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同经济现实的矛盾关系,如对失业、危机、周期等观点都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和要害。
IS—LM模型是以假想的前提进行逻辑推论的。甚至希克斯也认为,把IS曲线的点看作是均衡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他又说,为了分析起见不妨假设它们是均衡点。当然,在经济研究与分析中,为使错综复杂的事物便于把握,可以做出某些假设,科学的假设是根据事实提出来的,而不是违背事实的主观臆想或虚构。而凯恩斯模型中的某些假设是非科学的。如在商品市场上企业预期的投资和家庭预期的储蓄本来是捉摸不定的,二者的均等更难以论及,可是IS曲线却将二者描绘成无数可能的点的轨迹。又如在货币市场上的货币投机需求是以主观心理规律为基础的,投机需求的货币量是一个难以估算的数值,可是曲线却把假定的货币供给和包括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均等描绘成无数可能的点的轨迹。然后,从IS曲线与LM曲线交点论证两个市场达到双重均衡,这样的逻辑推导出的结论,不可能符合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更不会为实践所证实。
IS—LM模型虽然在总体上并不科学,但是却有某些可借鉴与参考之处:第一,考察与研究国民经济的运行必须包括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不但要研究每个市场的均衡,而且要研究两个市场的双重均衡。还要考察和分析各个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这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均

衡是可参考的。第二,考察和研究社会总收入量与总支出量以及其组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所运用的某些基础概念与方法,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第三,考察和研究开放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条件与调节,对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世界资源,制定科学对外经济政策有着一定意义。
二、计算题
1.(1)由M/P=L,得:Y=M/(aP) + (b/a)r
(2)斜率表达式为 b/a,实际上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和交易需求曲线的斜率,即a和b的值,相对来说a越大,则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敏感度越高,于是LM曲线越平坦;b越大,则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敏感度越高,于是LM曲线越陡峭。
2.(1)由Y=C+I 得 Y=1000+0.8Y+500,均衡收入Y=7500,C=7000,S=500
(2)均衡时Y=7500,则存在1000的存货
(3)由Y=C+I 得 △Y=2500
(4)Y=15000,S=500;△Y=5000
(5)消费函数是C1时,乘数为5;消费函数变成C2时,乘数为10
3.(1)由开放经济的收入恒等式,Y=C+I+G+NX, 得 Y=1500-2500r
(2)由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L=MS,得 Y=1000+2500r
(3)IS曲线与LM曲线联立,得r=0.1,Y=1250
(4)C=2710,I=150,NX=-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