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

合集下载

《高考真题》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高考真题》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早期国家的特征”,题型是“反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提供了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深层次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生通过王位代际的变化,找出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考查了学生对商周时期的史实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通过史料理解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对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掌握。

(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开创的一种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的权利, 同时又对周天子负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都是具有王族血缘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它以血缘关系为维系政治统治的纽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附于嫡长子继承制。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高考真题精选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高考真题精选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真题精选知识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2019·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选B。

西周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王位继承上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B正确。

禅让制是按才能和威望而非血缘来继承的制度,与材料不符,A错。

材料现象主要和继承制度的变化有关,而非由君主寿命所致,故C错。

西周时期父子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更加受到重视,血缘纽带关系并非弱化,故D错。

2.(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选A。

孝为对父母的爱,悌为兄弟之爱,都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

乐和礼属于礼乐制内容,也是为维护宗法等级服务的,因此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宗法制,故A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故C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3.(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选A。

材料中分封的史实告诉我们,分封有助于把周的制度文化带到被分封的地区,也就是推动了周与诸侯国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具体解析如下:4.(2016·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1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0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0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0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单选题1.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3.例6 [★]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C.才学品德D.皇亲国戚4.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定”的是( )A.殷周成败B.嫡庶亲疏C.分封远近D.爵位高低5.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7.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018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应选C项【答案】C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8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项可表达,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2、〔2018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此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8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解析】此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题含答案1. 以下关于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实行诸侯分封制B. 采用宗法制度C. 实行君主专制D. 实行官员任免制答案:C2. 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是指()。

A. 奴隶制度B. 封建制度C. 贵族制度D. 家族制度答案:D3. 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度是指()。

A. 中央政权分封给各地方的封建贵族B. 中央政权分封给各地方的士族C. 各地方的封建贵族分封给各地方的士族D. 各地方的士族分封给各地方的封建贵族答案:A4. 我国古代的礼制,是指()。

A. 礼仪规范和礼仪习俗B. 礼仪习俗和礼仪舞蹈C. 礼仪规范和礼仪法律D. 礼仪法律和礼仪舞蹈答案:A5. 我国古代的礼制起源于()。

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B6. 春秋时期的国家政权形式是()。

A. 诸侯割据的封建制B. 中央集权的君主制C. 贵族统治的共和制D. 民主制答案:A7. 春秋时期的“三纲五常”是()。

A. 统治阶级的统治原则和伦理规范B. 统治阶级的统治原则和法律规范C. 统治阶级的统治原则和军事规范D. 统治阶级的统治原则和外交规范答案:A8. 春秋时期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是()。

A.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B. 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君为臣纲C. 夫为妇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D. 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答案:A9. 春秋时期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

A. 仁、义、礼、智、信B. 仁、义、礼、智、勇C. 忠、孝、礼、义、信D. 忠、孝、礼、义、仁答案:B10. 春秋时期的“三纲五常”是()。

A. 礼仪制度B. 道德规范C. 政治制度D. 经济制度答案:B11. 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是指()。

A. 家族制度B. 封建制度C. 贵族制度D. 奴隶制度答案:A12. 春秋时期的封建制度是指()。

A. 中央政权分封给各地方的封建贵族B. 中央政权分封给各地方的士族C. 各地方的封建贵族分封给各地方的士族D. 各地方的士族分封给各地方的封建贵族答案:A13.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为主要形式。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答案】B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解析】由材料“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一古代政治制度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一古代政治制度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一古代政治制度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历史二轮复习纲要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二、广东真题:1.(2011?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2.(2010·文综)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3.(2010·文综)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4.(2009·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5.(2009·单科)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6.(2008·单科)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7.(2007·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思维导图】【考点梳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一(解析)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安徽文综卷,12)下列四图反应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答案:A ①③②④分别是元朝、宋朝、西周、秦朝时安徽的地图。

2.(广东文基,20)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 B.明 C.汉 D.秦答案:A 丞相制度起于秦,其后各朝代沿用。

明初,太祖朱元璋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废宰相。

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

故清朝不曾设置丞相。

3.(天津文综历史,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皇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

唐太宗、康熙帝的皇四子都非嫡长子,宋太宗继位是兄终弟及,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明太祖的太子早亡,明太祖死后,皇位由太子的长子即皇嫡长孙继承,这符合宗法制的规定。

4.(宁夏辽宁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答案:A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5.(宁夏辽宁文综,28)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答案:B 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A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

6.(浙江文综卷,14)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C.元代 D.明代答案:B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右图所示相符合。

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7.(浙江文综卷,17)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答案:B。

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写道:“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材料反映夏商周时期( )A.人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B.统治者借神权以加强王权C.人们认为有超人间的鬼神世界D.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解析:材料中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知道一些天象,表明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故D项正确。

答案:D2.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答案:C3.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崩溃C.郡县制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

答案:B4.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

抛去艺术夸X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家国一体B.嫡庶有别C.宗族制度D.君权至上解析: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

答案:D5.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这说明桓帝(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有意防X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解析:根据题意得知,东汉时规定有亲属关系的不可同在一个地方做官,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即把地方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的权力太过强大,故B项错误;避免血缘关系与地方政治结合妨碍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地方官员按照考核推举,题目中并未涉及到,故D项错误。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考真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考真题

【解析】 B项转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答案】 B
上一页
4.(2010·山东高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 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上一页
【解析】 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 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 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 C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返回目录
1.(2010·北京高考)下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 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 )
上一页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 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 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本题应该选择C。 【答案】 C
上一页
5.(2010·江苏高考)“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 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 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 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B.中书省 D.行中书省
A.宣政院 C.理藩院
上一页
【解析】
“土番”即吐蕃,即今西藏地区。元朝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一页
本单元结束, 谢谢使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3.(2010·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 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上一页 ( )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 )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使皇权受到制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B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易错易混点:
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沿用九品中正制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存留察举制痕迹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答案】C
【解析】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相符,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2018·贵州联考)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削弱D.防范官员的腐败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汉设置内外朝制度,明朝时期设置内阁,主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君主对相权的控制,不是防范官员的腐败,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含答案)

历史必修1练习1.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

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

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

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说,帝王们“用一人焉,则疑其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分权是加强集权的有效手段 B.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集权C.通过人事变革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D.黄宗羲借以抨击君主专制3.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

《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B.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D.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4.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

这反映出商周时期A、政权和神权结合越来越紧密B、从神本到民本的文明发展轨迹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趋于严密D、已经出现人民主权的思想倾向5.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论及科举时说:无论是东汉“孝廉”还是宋、明、清“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下产生的。

而且地区分配的要求来自“士”阶层的内部,也不能归之于皇权的片面操纵。

东汉“孝廉”与人口成比例出于“公卿会议”;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

……各地“孝廉”或“进士”往往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

这当然谈不上是代议制,但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

这里余英时强调的是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B.没有坚持“取士唯才是择”的标准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则D.具备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功能6.清《养吉斋丛录》记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军机章京办事处(章京系专指办事官员)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分类汇总)[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分类汇总)[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题组)一、单项选择题1 .(2011 广东文综,4分)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2.(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白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3.(2010山东文综,4分)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4.(2009山东文综,4分)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5.(2009浙江文综,4分)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6.(2008天津文综,4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7.(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8.(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

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

专题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期间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 4 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

这反应出A .禅让制度的长久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 B【分析】从资猜中能够看出,商朝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 代出现12 位王,均匀每代有王,进而能够推导出周朝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 B 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成立后,“传贤”变成“传子”,禅让制崩溃,清除 A 项;资猜中并无明确凭证证明商朝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显然差异,清除 C 项;西周推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增强而非弱化,清除 D 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 4 分)“教民亲爱,莫擅长孝;教民礼顺,莫擅长悌;移风易俗,莫擅长乐;安上治民,莫擅长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 A【分析】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依据资料“教民亲爱,莫擅长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 A 选项切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选领袖的制度,与资料没关, B 选项清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增强的产物,与资料没关, C 选项清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资料没关, D 选项清除。

3.(2019届河南省九师结盟高三模拟)学者吕文郁以为,西周主假如“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假如“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假如卿医生分封陪臣的时代。

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以内分封卿医生,卿医生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朝任何一个期间都不存在。

该学者意在重申A.周朝的分封制拥有必定阶段性特点B.西周期间的等级制度遭到极大冲击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D.传统的政治统治拥有相对的合法性【答案】 A【分析】经过资料“西周主假如‘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假如‘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假如卿医生分封陪臣的时代”能够看出,作者在重申分封制拥有阶段性的特点,故 A 正确;在材猜中,并无看出西周等级制度遇到了冲击,清除 B;经过资料没法得出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清除 C;资料并无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有关信息,清除 D 。

2019届高三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训练(解析版)

2019届高三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训练(解析版)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3小题)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6·课标全国Ⅰ卷·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知识。

解答关键:理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征。

【解析】选A。

注意提取材料信息。

具体解析如下:2.(2016·课标全国Ⅰ卷·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明代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关键:中国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分散地方权力的举措,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效率。

【解析】选B。

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地方权力,提高效率,故B 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和削弱六部的权限,故A、C错误;明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设立巡抚无法体现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错误。

3.(2016·课标全国Ⅱ卷·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

解答关键:熟练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及影响。

【解析】选D。

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客观上必然也会推动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故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B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和学识,世家子弟也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故C说法不正确。

4.(2016•课标全国Ⅱ卷•T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解答关键: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解析】选B。

由材料中信息可知乾隆年间已入台的福建裔移民回乡请祖先牌位的现象骤然增多,表明当时移居台湾的福建人很多;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宗法情结浓厚,敬祖祭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正确;A说法本身有误,移民问题并不是族谱编修的原因,编修族谱是中国人宗法观念的体现;C说法过于绝对;D材料中并未涉及,而且从移民增多可知两岸居民交往频繁。

5.(2016·课标全国Ⅲ卷·T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答关键:把握时间关键词“汉初”。

【解析】选B。

材料中“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这里的“国家档案文献”主要应该是有关国家制度的记述;萧何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是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汉初的史实,汉承秦制,判断B符合题意。

汉初盛行的是黄老之学,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实行崇尚儒家的政策,A 不正确。

材料中体现出已经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C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D与材料无关。

6.(2016·课标全国Ⅲ卷·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前后救济制度的比较。

解答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材料。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中英两国救济制度横向比较,第一问注意分析材料,主要从维护统治方面思考根本目的;第二问比较救济方式,相同点从政府作用、设置机构和关注对象上思考;不同点可以从使用的法律、保障的群体上思考。

注意概括语言要精练。

第(2)题对比考查福利制度,主要从战后福利制度方面回答,结合课文中“福利制度”的相关内容对比材料可得出答案。

答案:(1)共同目的:维护统治(或促进政权认同);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

(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涉及面广;中国救济办法比较单一笼统;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7.(2016•北京文综•T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解答关键:认识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

【解析】选B。

由材料中“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节度使”“中书省”“靖安坊”等信息可以得出是唐代的历史。

节度使制度出现于唐代,故A错误;宋代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且坊市界限消除,故C错误;元代推行行省制度,不存在节度使,D也不符合题意,故选B。

8.(2016·江苏单科·T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题关键:明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选D。

通过材料中“长兄”“长孙”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故D正确。

家族和睦指家族成员间相处融洽,与题中“长兄如父”等不符,故A错误;等级秩序指依据宗法分封制形成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不符,故B错误;贵族世袭指贵族世代继承祖先权力,是先秦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与题中“长兄如父”不符,故C错误。

9.(2016·江苏单科·T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历史记载与考古史料之间的互相印证关系。

解题关键:《史记》中记载的故事与考古史料讲述的都是一个历史事件。

【解析】选D。

《史记》的记载和汉代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比较详细,而汉代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排除A;一个是文字记载一个是石刻,因此B、C也不够确切;《史记》和石刻表现的都是“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主题,因此D正确。

10.(2016·江苏单科·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题关键:明确宋代科举考试中,“糊名法”代表的深层次含义,即更加公平。

【解析】选A。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错误。

11.(2016·天津文综·T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史学理论研究——历史认识论。

解答关键:理解司马迁这句话的含义,尤其是“未必尽同”这句话。

【解析】选D。

题干中司马迁的观点是:生活在当世,记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但今天不一定就与古代完全相同;故D与题意相符。

A中的“历史可以重演”,B中的“不能以史为鉴”,C中的“无须学习古人”这三个观点本身说法都是错误的,都不是正确的历史观。

12.(2016·浙江文综·T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

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