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高一诗三首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一诗三首基础知识点总结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诗歌是文学的瑰宝,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艺术表达形式。
学习诗歌帮助我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在此,我将从诗歌的体裁、意象和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对高一学习的三首诗歌进行总结。
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是唐代最有名的诗之一。
通过读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安静夜晚的景象,用“明月光”和“地上霜”构建一种冷静和凉爽的感觉。
通过对意象的运用,李白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在深夜对自然的思考和凝视。
第二首诗是贺知章的《登鹳雀楼》。
这首七言绝句是唐诗的代表之一。
文章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望长安的壮丽景色。
这首诗通过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示了诗人对长安的想念之情。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的描写,通过对白天和夜晚的对比,以及对顺溜和淙淙声音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回归的情感。
第三首诗是北岛的《波》。
这是一首自由诗,体裁上与传统诗歌截然不同。
北岛通过写波浪的形象,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诗中的波浪既有物质上的存在,又有精神上的呼唤。
通过对波浪的多重意象描写,北岛使诗歌充满了力量和动感。
这首诗以独特的形式和意象,传递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让人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在以上三首诗歌中,我们学到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如,《静夜思》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是诗人使用的比喻手法,通过将明月和地上的霜做类比,诗人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冷漠。
而《登鹳雀楼》中的对比手法,则通过对长安白天和夜晚景色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此外,《波》中的重复手法,则通过对波浪形象的反复描写,给读者带来一种力量和动感。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我们不仅了解了不同的诗歌体裁,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艺术性。
我们学习了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之致橡树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之致橡树知识点《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之致橡树知识点,请参考。
原诗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①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②;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③、流岚⑤、虹霓④。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①攀援:同攀缘比喻投靠有权有势的人往上爬。
[1]②慰藉:安慰。
[2]③雾霭:雾气。
[3]④虹霓:同虹蜺指彩虹⑤流岚:这里指云雾。
创作背景《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
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
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她回忆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的女孩。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开谈喜欢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
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4]作品赏析文学赏析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中国现代诗三首(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新月诗派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
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后期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的《诗刊》为阵地,诗人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朱大楠等。
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
本派诗人以“三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2.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
这本9位诗人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这9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是他们诗歌的共通的主题意向。
九叶派诗人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袁可嘉《〈九叶集〉序》,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是寻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人的感受)。
(参照《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3.穆旦的出现曾经为沉寂疲软的中国诗坛注入了一股激荡的生命活水,令人振奋,催人警省。
然而,在一个更需要现实斗争,更需要群体解放的时代,他的独特的个人思想似乎没有赢得更多的喝彩,继之而来的一个充满理想的新社会也并不乐意接受这位诗人的太多的苦难。
于是,就像一颗巨大的彗星,像一道夺目的闪电,穆旦迅速划过四十年代的夜空,消逝在昏蒙蒙、雾沉沉的地平线上。
(李怡《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2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
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表达。
〔3〕体会这首诗如何表达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
音乐美主要表现在:①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项选择用有色彩的词语。
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之错误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之错误知识点导读:《错误》是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
以下是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之错误知识点,请参考。
作品原文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①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②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4)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①底:通“的”,多见用于民国时期。
②跫(qióng)音:脚步声。
创作背景郑愁予自述该诗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个村落,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
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作品鉴赏鉴赏分析《错误》这首诗,以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将豪放旷达的气质和欲语还休的情韵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
虽然诗中写了思妇和浪子,但与传统的闺怨诗相比,表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感和时空感。
[9]《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
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
第一节两句,以第一人称“我”写游子走过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熔岩”显然借指某个人,至于这个人的性别,在语言文化的规约下很自然会将其认同为“女性”。
前半句中“等”和“季节”赋予了“容颜”以叙事内容和时间限度;后半句是对“容颜如花”这个套板化譬喻的推进和激活,诗人不再甘于用静止的喻体去比附静止的本体,喻体被转化为两种动作状态——开、落。
所以,这个句子就是诗人对一个具有情节性、动作性和时间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
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
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导读:(一)文学常识1.我国新诗的第二个流派——格律(新月)诗派我国新诗在郭沫若《女神》出版后形成了自由体风行一时的局面,但接着就兴起了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诗。
诗终须讲究节奏韵律,不能过分直白松散。
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戴上镣铐跳舞”,并且在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当首推闻一多。
闻一多于1926年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更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徐志摩、朱湘等诗人的应和,迅速形成了以讲求格律为标志的流派,也就是新月诗派。
2.什么是诗歌的意境?诗歌对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必须有选择有剪裁,有选择有剪裁就必定有创造,必定体现出作者情意的融合,便构成意境——即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意(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可见,意境实为意象的扩展,它是由若干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统一的、有内在联系的艺术境界。
(二)重点宇词荡漾青荇漫溯斑斓笙箫漪沦残羹翡翠罗绮佝偻粗糙叫嚣踟蹰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柬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3. 体会象征的诗歌表现手法。
三. 学法指导1.《再别康桥》诗中意象的揣摩2.《死水》中“死水〞象征意义的分析诗无达沽,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阐释《死水》的象征意义。
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深知旧时代的黑暗与污秽,容易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现在读这首诗,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了,体会就可能有所不同,但诗中作者对“丑恶〞所喷发出的激愤、对“丑恶〞的强烈嘲讽,读者会明白地感觉到的。
3.《赞美》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中的农夫象征着在苦难耻辱里苦苦挣所的人民,他们在抗战中不断觉醒,抛母别子为国捐躯。
四. 相关知识1.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某某某某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盟主。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较深。
注重意境的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2.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某某战士。
本名家骅,某某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1946年7月15日在某某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3.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某某某某人。
在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某某、在西南联大求学和任教。
五. 题解1.《再别康桥》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中国现代诗三首是现代诗的代表之作。
以下是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请参考。
(一)《再别康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 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 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1。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中国当代诗三首《致橡树》《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二. 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 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及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 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三. 作者简历: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殿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散文集《心烟》。
她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郑愁予:当代诗人,作家,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南。
1949年夏去台湾,1958年毕业于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创作于此时。
1968年赴美,为美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成员。
1970年入文学院“诗剧作坊”,并获艺术硕士学位。
1984年赴耶鲁大学任教迄今。
海子: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
1982年开始写诗,先后出版诗集《河流》、《传说》、《麦地之瓮》(与西川合印),另外有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杀式》等。
1989年3月26日于山海关卧轨自杀,留下近200万字的遗稿,死后由友人编辑出版《土地》、《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
普希金: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
十九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等,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高一语文诗三首三首知识点
高一语文诗三首三首知识点诗歌是语言艺术中的重要形式,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在高一语文中,学习诗歌是必修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三首经典的诗歌及其知识点。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壮美的自然景观。
它采用对仗工整的七言绝句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壮丽自然的赞叹之情。
知识点包括:- 对仗:诗句中的“尽”和“流”、“目”和“楼”形成了平仄对仗,增强了整首诗的韵律感。
- 押韵:每个句子的最后两个字“流”、“楼”押韵,使诗句更加和谐、朗朗上口。
- 意象描写:通过对景色的描述,诗中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开阔的视野,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2.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融入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意境。
它采用了无韵律的五言绝句形式,简洁明了,容易理解。
知识点包括:- 意境描写:通过床前明月光的描绘,表现了作者独处时的思乡之情,透露出一种安静、宁谧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对月亮和故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 现实与想象的对比:诗中的月亮带有现实的表象,而故乡却成为了内心的寄托,通过对比强化了诗歌的表达力和哲理性。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写了作者因在他乡而与家人分离的思绪,以及在佳节之时倍加思念亲人的心情。
它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通过情感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期望。
知识点包括:- 对仗与韵律:诗歌中的“客”与“亲”、“处”与“人”形成了对仗,起到了音韵的协调作用,使整首诗读起来流畅。
- 比喻与寓意:诗中作者将自己比作孤独的客人,通过对茱萸和登高的描述,传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愿望与期待。
- 内外交融:诗中外部的节日和环境与内心的孤独和思念相互映衬,通过结构上的对比增强了读者对作者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一)《再别康桥》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高一语文 中国现代诗三首 知识全析 人教版
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
3.体会三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学习障碍】1.对徐志摩、闻一多、穆旦三位诗人创作思想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认识。
2.如何把握现代诗学习的切入点。
3.如何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学习策略】策略一:资料卡片积累法资料1:词语集锦(1)青荇(xìnɡ):绿色的水草。
(2)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3)漪沦(yīlún):水上的波纹。
(4)罗绮(qǐ):有彩纹的丝织品。
(5)残羹(ɡēnɡ):吃剩下的美食。
(6)佝偻(ɡ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
(7)倾圮(pǐ):因毁坏而倒塌。
(8)踟蹰(chích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资料2: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中国现代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诗人们大胆张扬个性,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以白话为武器,以崭新的形式建立起新的传统;它广泛地吸取外来诗歌的影响,扬弃传统,推陈出新。
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文学研究会中诸将严肃地实践着“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致力于否定旧诗,开创新诗风,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朱自清、冰心等人,在形式上与风格上进行各种有益的创作。
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成员,“异军突起”,立志创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此后,一大批忠实的时代之子,在时代风云的感召下,共同走上了战斗的道路,并显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戴望舒、汪静之、冯雪峰、蒋光慈、柔石等诗人如群星丽天。
新诗在第一个十年间,以口语入诗,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形式上仍有种种问题。
闻一多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徐志摩、朱湘等人应和,迅速形成格律诗派,亦即新月诗派。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2)
中国现代诗三首(2)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美读《再别康桥》,完成课后练习一。
2.把握“死水”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比赛,教师点评。
三、提示学生注意诗的节拍与节奏,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蓝天白云,云彩变幻,岸边垂柳,水草柔婉,小溪潺潺的课件,伴以柔和的富有田园风情的欧式乐曲,美读全诗,让学生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高度融洽而形成的特有的情韵、意境。
五、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解答思路及参考答案见人教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六、诵读《死水》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七、完成课后练习二(解答思路及参考答案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八、《再别康桥》与《死水》两诗的作者都是新月派的代表,在“格律诗”上有共同之处:1.节奏清纯,富于音韵美。
2.节与节形式相近,内容互相关联,体现了格律诗的“建筑美”。
3.画面色彩鲜明,《再》诗显得清新飘逸,《死》诗语言的鲜明色彩与对象的丑陋可恶构成强烈反差,有极好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预习《赞美》,试着完成课后有关《赞美》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计其一:云彩星辉——金柳作者“悄悄地”走——作别青草——柔波青荇其二:风吹不动、凝滞腐烂(静—动)翡翠桃花动“丑”漂满白沫小珠“笑声”罗绮(反讽)(反讽)花蚊偷酒云霞蛙声作衬,死水沉寂(动—静)美国“死水”的三重象征北洋政府黑暗的中国现实具体的物形——读神——者象具体的事象—征(暗示)征情——联意境况意——想义。
高一必修一诗三首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诗三首知识点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我们经常学习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使它成为了人们感受美的重要途径。
在高一的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几首著名的诗歌,其中包括了杜甫的《登高》,纳兰性德的《采桑子》和北岛的《波》。
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分析来进行探讨。
首先,杜甫的《登高》是一首写景的诗。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自然的山景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诗中的描写非常细腻生动,充满诗意,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这些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高山之巅,感受到了绵延的山脉和壮阔的河流。
同时,诗句中的押韵和平仄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杜甫的艺术才华,也能够从中体会到他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自己的思考。
其次,纳兰性德的《采桑子》是一首写爱情的诗。
在这首诗中,纳兰性德以采桑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痴迷和思念之情。
诗中的描写充满了柔情蜜意,如“终日春衫袖,惟春布不成”、“桑榆未晚凉,待君莫更愁”等等。
这些描写让人体会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爱人的深情厚意。
此外,纳兰性德在诗中运用了对偶、描写等修辞手法来增加情感的表达力度和诗歌的艺术性。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纳兰性德对于爱情的独到见解和深沉情感的抒发。
再次,北岛的《波》是一首抒情的诗。
在这首诗中,北岛以“波”为象征,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回顾。
诗中的描写简洁而深沉,如“波,你是我的眼睛”、“波,你是我的呼吸”等等。
这些简洁而富有韵味的句子,给人以思索和启示。
此外,诗中还有一些对比和修辞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逐光/追光/沉沦/漫杂在波涛里”。
这些手法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更加能够潜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中去。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感悟到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现代诗是十分有趣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
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
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3. 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
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二)《死水》
闻一多,(1899~1946)诗人,文史学者。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另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等研究颇深,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专著。
2.《死水》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
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让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3.《死水》逐节简析
第一节,总写这是一沟凝滞的死水。
它已风吹不动,腐烂到极点,没有一点活力了,作者悲愤地怒吼“不如让它彻底烂掉”。
第二节,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水的肮脏和污浊,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美事物描摹死水,揭示死水华美外表下霉变的本质。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死寂。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用坚决的口气揭露“死水”真面目,指出它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4.“死水”的象征意义。
(讨论)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
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
会。
(2)象征北洋政府。
当时北洋军阀政论制造了震惊中外
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象征黑暗的
中国。
5. 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
不说变“丑”为“美”,而说
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见上)。
这是诗人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始祖
之一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
(3)具有三美特色。
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
同样,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建筑美,又
因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具有内在的音乐美。
(三)穆旦《赞美》
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1947年
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
2.《赞美》写作背景
穆旦,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
1940年留校。
1942
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
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3.《赞美》简析
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
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讲析评价:全诗共分四节。
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中国大地,用
密集的意象群展现于读者面前:辽阔而美丽的大地,起伏不尽的山峦,数不尽的山庄,美丽的河流与草原,动听的鸡鸣与狗吠,在这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上,在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
在这宏大的背景下,又一幅苦难深重的民族生活图景展示出来:说不尽的悲哀,忧伤的眼睛,耻辱生活中佝偻的人民……其实里面包含着诗人深沉的爱,他坚信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三节,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第四节,表达的仍然是诗人“无言的痛苦”,他为这灾难深重的民族而痛苦,为民族难以摆脱的现实而痛苦,但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深深痛苦背后我们可以感受的是一颗不屈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