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程分析法 newmark-b

合集下载

反应谱与时程比较

反应谱与时程比较

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在设计地震下的比较摘 要:以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的原理为依据,结合实际桥梁单墩模型进行抗震分析,从而得出这两种方法的异同以及它们所适用的范围,并结合它们的优缺点,优化结构动力分析方法的优化。

关键词:反应谱;时程分析;单墩模型;设计地震 0 前言在桥梁抗震计算中,早期采用简化的静力法,5O 年代后发展了动力法的反应谱理论,近2O 年来对重要结构物采用动力法的动态时程分析法和功率谱法进行研究也比较普遍,但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线弹性反应谱法、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和等效静力分析法等几种方法。

其中,反应普法和时程分析法在抗震分析中运用最为广泛。

1 反应谱理论 1.1 反应谱法原理单质点体系在地面运动作用下,运动方程为[18]:...g m x c x kx m x ⋅⋅++=- (1)(1)式中:m —质点质量;..x —质点相对加速度;.x —质点相对速度;x —质点相对位移。

根据单质点体系的振动理论,由Duhamel 积分可知: [][]..01exp ()sin ()t t g x x t t d ξωτωττω=--⋅-⎰(2)对上式微分两次可得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阻尼比ξ的数值很小,可略去阻尼比的乘积项),得到单质点体系的地震相对加速度反应的表达式。

最后得绝对加速度的表达式为:......()0()()()sin ()t t g a D g D s x t x t x e t d ξωτωτωττ--=+=-⎰ (3)进而得到作用在质点上的地震力为()a F t m S =⋅。

1.2 反应普法的优缺点反应谱法以其概念清晰、计算简单而被广泛应用,至今仍是各国规范的基本计算方法。

反应谱法根据规范按四类场地土给出的设计反应谱进行计算,对于量大面广的常规桥梁,只取少数几个低阶振型就可以求得较为满意的结果,计算量少;并且反应谱法将时变动力问题转化为拟静力问题,易于为工程师接受,这些都是反应谱法的优点所在。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系统的刚性性质与动力时程分析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系统的刚性性质与动力时程分析
206 Nhomakorabea工



尼比为=0.05,周期取 Tn=1 s、3 s、5 s,系统的速 0.0001 m/s (速度较小时阻尼力随着 度取较小值 u 速度的变化而快速变化)。采用非线性粘滞阻尼器, 阻尼系数为 cD=30 kN · s/m,阻尼指数分别取 = 1.0、0.7、0.5、0.3,采用式(5)计算系统的刚性比, 结果见表 1。
TIME-HISTORY ANALYSIS AND STIFF PROPERTIES OF NONLINEAR VISCOUS DAMPER SYSTEMS
CHEN Jian-bing1 , ZENG Xiao-shu1 , PENG Yong-bo2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0.25-2.08i 0.17-2.08i 0.21-1.23i 0.46+ 6.27i 0.25+2.08i 0.21+1.23i — — —
=0.7
Abstract: The fluid viscous dampers (FVDs) have received great appeals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Generally, the output force against the damper velocity is a nonlinear function in the form of fractional-power law. The usual damping exponen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s usually 0.3-0.5, with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time-integration methods for nonlinear analysis, such as the Newmark formula and the newly developed KR- formula, etc., would suffer from instability and spurious numerical pulses; whereas the conventional energy-equivalence based formulas suffers from iteration and relatively low accuracy.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stiff properties of the viscously damped nonlinear system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n the backward difference formulas (BDFs) are introduc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BDFs over the above mentioned formulas are demonstrated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ies. The accuracy,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se formulas are examined. Numer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BDFs operate well in guarantee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algorithm, and in gaining high accuracy of solutions of stiff systems. Key words: fluid viscous dampers; nonlinearity; stiff systems; backward difference formulas; time-history analysis

考虑P-△效应的钢筋混凝土空心高墩地震响应分析

考虑P-△效应的钢筋混凝土空心高墩地震响应分析

考虑P-△效应的钢筋混凝土空心高墩地震响应分析郭宜强;肖盛燮【摘要】Considering the two influence of intern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conditions,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eismic response for 78 m reinforced concrete hollow high pier. According to the Newmark - βTime History Analysis, the first two modal maps of piers were done under the Tianjin Seismis which was input into the high - piers. And according to the Newmark successive incremental method, the two modal maps were done under the coupling which includes p - A effects and seismic response. In the graph, seismis response value increases when p - A effects were considered. With the increase in height of the piers, the moment valve of pier buttom increases more and more. When the height of pier approaches 80 meters, it tends to line up.%在考虑二次内力和变形影响条件下,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78 m钢筋混凝土空心高墩的地震动力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将天津地震波引入高桥墩,运用时程分析原理进行分析,得到桥墩的前两阶振型图;运用Newmark的逐次渐进法考虑P-△效应,得到藕合后的振型分析图.分析表明:考虑效应会增加响应幅值;随着桥墩高度的增加,墩底弯矩值增加幅度越来越大,当墩高接近80 m时,趋于直线增长.【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1)002【总页数】5页(P97-100,112)【关键词】P-△效应;空心高墩;地震;动力响应【作者】郭宜强;肖盛燮【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防灾减灾研究所,重庆400074;重庆交通大学防灾减灾研究所,重庆4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1.3我国高墩桥梁发展迅速,例如2011年2月建成通车的四川雅安至西昌高速腊八斤沟特大桥,10号桥墩高182.5 m,加上大桥的连接部分和桥面,通高达到220多米;2008年亚洲第一高墩大桥,陕西延安市黄陵至延安高速公路洛河特大桥,主墩高达143.5 m,桥面高152 m,最大跨度160 m;2009年3月起建的广西六寨至河池高速拉会高架大桥,大桥三大主墩高度在90~110.5 m之间,均为空心薄壁墩,其中第一主墩高达110.5 m,桥面至地面最大高度为138 m。

时程分析法 newmark-b

时程分析法  newmark-b

x(0.4) 0.3349 0.0722 0.2627
x(0.4) 0.0791
x(0.4)
0.2627
x(0.4) 0.4988
fs 0.4 3
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以及 阻尼力和恢复力 3.计算初始加速度 4.确定等效刚度K*和等效荷载 矩阵P*
ct
dfD dx
t
fs (t) fs (t t) fs (t)
[K (t)]x(t)
k
t
dfs dx
t
fD
fD (t t)
fD (t)
斜率c(t )
x
f D
dfD x dx
x(t)
x(t) x(t t)
f s 斜率k(t)
fs (t t)
fs (t)
x fs
dfs x dx
ti
x ti
t
x ti
2
t 2
xi
6
t
2
速度增量为:
x i
x ti
t x ti
x ti
t
x i 2
t
在分析中,将x作为基本变量,由式(7)得
(7) (8)
x i
6
t 2
x i
6 t
x ti
3x ti
将(9)式代入(8)得
x i
3 t
x i
3x ti
t 2
x ti
将(9)和(10)代入增量方程(3)解得位移增量xi
令 x t x t t x t x t x t t x t
{x t } {x(t t)}{x(t)} P(t) P(t t) P(t)
fI (t) fI (t t) fI (t) [M ]x(t t) x(t) [M ]x(t)

1、边界非线性分析

1、边界非线性分析

f L (t ) f N (t )
方程右 侧的 f L (t ) 与左侧 由 K N 计算的节点 力中 内力类 型非 线性弹 簧 的 非线性 成分 相 抵, 因此只有 f N (t ) 对动力分析结果有影响。使用有效刚度矩阵 K N 的原因是因为非线 性弹簧所处的位置当仅考虑结构构件的刚度矩阵 K S 时结构可能成为不稳定结构。 有效 刚度矩阵 K N 是由用户直接输入非线性弹簧刚度的线性特性值。 质量矩阵可由一致质量法或集中质量法计算,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振型可由结构的质量矩 阵和刚度矩阵使用特征值向量法 ( 子空间迭代法或兰佐斯法) 或多重里兹向量法计算。结 构的阻尼矩阵使用振型阻尼方法计算。振型阻尼可使用由用户直 接输入各振型阻尼的方 法,也可使用质量和刚度因子计算各振型阻尼的瑞利阻尼法。程序还提供由各构件阻尼 比通过应变能方法计算各振型阻尼的“应变能因子”法。
8-5-2 边界非线性时程分析概要
如前所述,边界非线性模型由 非线性系统和线性系统构成,边界非线性分析通过将非线 性系统发生的内力转换成线性系统的外部动力荷载在进行结构分析的。
p
p
fN
fL
fN
fL fN : Nonlinear spring & force fL : Effective Stiffness & force
利用程序中的时变静力荷载功能将静力荷载转换为动力荷载。 操作过程如下: ( 1) (2 ) 在主菜单的荷载 > 时程分析数据 > 时程荷载函数中定义时程荷载函数。 在时程荷载函数类型选择“无量刚”,且定义一个如下图所示的 转换荷载。转 换荷载的水平段时间长度要使静力荷载转换为动力荷载后具有足够的衰减时间 达到可以忽略其动力效果的程度。 (3) 在主菜单的荷载 > 时程分析数据 > 时程荷载工况中定义时变静力荷载对应的时程 荷载工况。分析类型选择“非线性”、 分析方法选择“直接积分法”,为了缩 短分析时间可将阻尼比设置为0.99。 (4 ) 在主菜单的荷载 > 时程分析数据 > 时变静力荷载中选择要参与组合的静 力荷载工 况、前面定义的转换荷载、对应的时程荷载工况名称。

基于Newmark-β法的建筑结构地震响应简化计算

基于Newmark-β法的建筑结构地震响应简化计算

基于Newmark-β法的建筑结构地震响应简化计算摘要:地震是人类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分析地震荷载下建筑结构体系的振动响应十分重要。

而对于建筑结构体系,一般将其离散为多自由度体系。

地震荷载下多自由度体系的响应可以采用中心差分法、分段解析法、Newmark-β法、Wilson-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其中Newmark-β法可以用来求解任意荷载下多自由度体系响应分析,包括地震荷载下的多自由度体系响应分析,精度较高。

本文主要结合振型叠加法和Newmark-β法思想,将建筑结构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采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以获得基于Newmark-β法的建筑结构地震响应简化计算程序,最后通过简化算例验证了该算法程序的可行性,且由于Newmark-β法是一种显式求解法,故求解速度较快。

关键词:建筑结构;Newmark-β法;多自由度;地震响应;简化计算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 1000-565X1 引言地震是人类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有关记录表明,二十世纪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至少在120万人以上。

发生在1976年我国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4.2万,因地震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超过百亿元。

减少因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意义重大,其主要途径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随着人类抗震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电子计算机的飞速进步,地震工程的理论和应用得到很大发展。

从早期的线性单自由度分析到如今的高度复杂的结构体系非线性弹塑性分析,并结合大型的模拟地震台作为检验,人们已经积累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反映工程实际的抗震设计方法。

而地震反应的理论分析中,对响应的准确计算和分析是抗震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结构地震响应计算方法经历了从静力法到反应谱法[1],最后落脚在时程分析法[2]的三大发展历程。

静力法只有在自振周期远小于地面运动周期时才足够精确,它忽略了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因而存在很大局限性。

上世纪40年代提出了反应谱理论,但设计过程仍是静态方法,且无法反映许多实际复杂因素。

Newmark

Newmark

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Newmark-β数值积分方法要求:(1)计算程序可以求出多自由度系统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的响应;(2)编写程序流程图;(3)做示例验算;(4)总结分析算法的稳定性及精度。

算例:计算图示结构的响应。

阻尼采用Rayleigh阻尼,α、β值自拟。

答:(1)程序流程图:是否(2)程序代码:%Newmark-β法求多自由度结构的响应dt=0.001; %计算时间间隔a=0.0452; b=0.0463; %计算阻力矩阵的α,β(Rayleigh阻尼) A=0.5;B=0.25; %Newmark-β法中的α,βa0=1/(A*dt^2); a1=B/(A*dt); a2=1/(A*dt); a3=1/(2*A)-1;a4=B/A-1; a5=dt/2*(B/A-2); a6=dt*(1-B); a7=B*dt;%计算所需数据T=30; %计算终点时刻n=T/dt+1;t=0:dt:T; %时间向量m=3; %质点个数M=[1,0,0;0,1,0;0,0,1]; %质量矩阵y=ones(m,n); %位移矩阵v=ones(m,n); %速度矩阵ac=ones(m,n); %加速度矩阵%确定初始位移、初速,计算初始加速度y(:,1)=[0;0;0];v(:,1)=[0;0;0];%K=[t(1)+1,0,0;0,t(1)+1,0;0,0,t(1)+2];%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刚度矩阵K=[1,-1,0;-1,3,-2;0,-2,5];%常量刚度矩阵C=a.*K+b.*M;F=[sin(t(1));0;0]; %t0时刻荷载向量ac(:,1)=M\(F-C*v(:,1)-K*y(:,1)); %t0时刻加速度%计算等效刚度矩阵、位移向量、加速度向量、速度向量fori=2:n%K=[t(i)+1,0,0;0,t(i)+1,0;0,0,t(i)+2];%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刚度矩阵C=a.*K+b.*M;F=[sin(t(i));0;0];F1=F+M*(a0*y(:,i-1)+a2*v(:,i-1)+a3*ac(:,i-1))...+C*(a1*y(:,i-1)+a4*v(:,i-1)+a5*ac(:,i-1)); %等效力K1=K+a0*M+a1*C; %等效刚度矩阵y(:,i)=K1\F1; %计算位移向量ac(:,i)=a0*(y(:,i)-y(:,i-1))-a2*v(:,i-1)-a3*ac(:,i-1);%计算加速度向量v(:,i)=v(:,i-1)+a6*ac(:,i-1)+a7*ac(:,i);%计算速度向量end%提取某些指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向量,绘制响应图plot(t,y(1,:),':b',t,y(2,:),'-r',t,y(3,:),'--g');grid onlegend('质点1','质点2','质点3');xlabel('时间t');ylabel('位移y');figure(2)plot(t,v(1,:),':b',t,v(2,:),'-r',t,v(3,:),'--g');grid onlegend('质点1','质点2','质点3');xlabel('时间t');ylabel('速度v');figure(3)plot(t,ac(1,:),':b',t,ac(2,:),'-r',t,ac(3,:),'--g');grid onlegend('质点1','质点2','质点3');xlabel('时间t');ylabel('加速度ac');程序运行结果:(3)算法稳定性及精度Newmark-β法基于泰勒公式将t(k+1)时刻的速度、位移在t(k)时刻展开,并将未知项做近似替换。

时程分析法 newmark-b

时程分析法  newmark-b

ti
&x&ti
2
t
ti 2
&x&
i
6t
t ti 3
(6)
ti t 时刻的速度向量为:
x&ti
t
x&ti
&x&ti
t
&x& i 2t
t
2
速度增量为:
x&i
x&ti
t x&ti
&x&ti
t
&x& i 2
t
(8)
位移增量为:
x i
x ti
t
x
ti
x&ti
t
&x&ti
2
t 2
&x&i
6
t
3&x&ti
从而可以得出ti t 时刻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向量
x
ti
t
x
ti
x i
x&ti
t
x&ti
x&i
3 t
x&i
2x&ti
t 2
&x&ti
&x&ti t M 1 P ti t fD ti t fs ti t
(11)
fI (t) fD (t) fs (t) P(t)
d
t
ti &x&t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
t
ti
&x&i
t
ti
d
x&
t ti
&x&ti

中心差分法和newmark法

中心差分法和newmark法

中心差分法和newmark法
中心差分法以及Newmark法都是解决结构动力学问题时常用的数值
方法,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中心差分法是结构动力学中常用的一种数值方法,特点是精度高,计
算简单。

中心差分法适用于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通过二
阶龙格-库塔(Kutta)法对二阶微分方程进行数值积分。

中心差分法是在计算速度的基础上对位移和加速度进行数值积分,该
方法通过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相邻两个时刻的平均值得到位移的估计值。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看成变量,将时间离
散化,运用有限差分的方法求解微分方程,从而得到结构的求解结果。

Newmark法是一种较为稳定而精度高的数值方法。

该方法采用了一种先模拟位移,再计算力的反馈的方式,以求解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化,
其基本思想是将结构动力学方程离散化,将实数域上的方程转化为在
有限元离散化后的体系上求解。

在Newmark法中,力的反馈是在位移解出之后计算出来的,因此需
要一个初始条件,即一个初始的位移向量。

解出位移向量之后,计算
出力向量的值,并将其反馈回上一次的分析中,以此持续迭代,直到
结构达到平衡。

总体而言,中心差分法和Newmark法都是求解结构动力学的有效方法,两者各有特点。

中心差分法简单易行,适用于简单的结构动力学问题;而Newmark法适用于复杂的结构动力学问题,其精度高、稳定性好。

选择哪种方法,需根据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newmark-β法

newmark-β法

newmark-β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干净、安全、健康的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水污染治理成为了各国领导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探索高效、经济、环保的水处理技术也成为了各界追求的目标。

其中,新mark-β法(Newmark-β Method)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方法,自2009年开始引起了各界的热切关注。

它是一种针对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土壤气迁移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被用来模拟化学污染物的扩散过程。

新mark-β法正是以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Jeffrey Newmark和James W. Mercer的名字命名的。

这个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被处理的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然后通过数学模拟的方法来研究VOCs在不同土层中的运动情况,预测它们的迁移和扩散趋势。

用这种方案可以有效地模拟VOCs的迁移、捕获效果,及释放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新mark-β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考虑到土壤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也可以考虑微生物和土壤水文地质因素等。

同时,该方法具有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等显著特点。

这意味着,这个方法可以纠正不同土层之间的不均匀性、土壤沉降的影响、便于对土壤污染治理效果的评估等。

除此之外,新mark-β法也可以通过标定质量传递速率和扩散系数来定量计算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从而预测未来污染扩散的趋势。

这对于对污染物处理方案的制定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新mark-β法不仅精准、可靠,而且计算效率高、适用范围广。

这种方法在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相信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下,它将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Newmark_法机理的一种解释

关于Newmark_法机理的一种解释

Vol.31 No.2 Apr.2 01 1
关于 Newmark-β 法机理的一种解释
李鸿晶 1 , 王 通 2 , 廖 旭1
(1.南京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09;2.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上海 200092)
摘要 :一般认为 , Newmark-β 法属于积分类型的动力数值分析方法 , 和基于荷载分段插值类型的数值 方法 不是相同类型的方法 。 在本 文中 , 研究 了这 两类方 法之 间的关 系 , 以最 常使 用的两 种 Newmark 方法 ——— 平均常加速度法和线性加速度法为例 , 从 Newmark基本假定 出发推导出 这两种方 法所具有 的荷 载分布模式 。 结果发现 :平均常加速度法和线性 加速度法与 各时间步 距内荷载分 布模式 分别取 为二 次函数和三次函数时的荷载分段精确法完全相同 , 但平均 常加速度法 在时步的 始末端点 处荷载 是不 连续的 , 且同真实荷载值不重合 。 因此 , Newmark-β 法亦可看作 是一种基 于荷载 分段插 值类型 的数 值分析方法 , 可以从荷载分布模式假定的角度解释 Newmark-β 法 的数值机理 。 最后 , 通过一个 单自 由度体系实例阐释了本文结论的正确性 。 关键 词 :Newmark-β 方 法 ;分段精确法 ;算法机理 中图 分类号 :P315.96 文献标志码 :A
取 τ=Δti即可获得步距末端的反应值 , 考虑到 Δu¨i=u¨i+1 -u¨i, 有
(8)
﹒ui+1
=﹒ui
+
1 2
Δti(u¨i
+u¨i+1
)
(9)
ui+1
=ui

时程分析方法

时程分析方法

杆系模型
视结构为杆件体系。 取梁、 视结构为杆件体系 。 取梁 、 柱等杆件为基本计 算单元。 将结构质量集中于各结点. 即构成杆系模 算单元 。 将结构质量集中于各结点 . 如下图所示。 型,如下图所示。
杆系模型
杆系模型采用杆件恢复力模型以表征地震过程中 杆单元刚度随内力的变化关系, 可方便考虑弹塑性阶 杆单元刚度随内力的变化关系, 段杆单元刚度沿杆长的变化。 段杆单元刚度沿杆长的变化。 根据建立单元刚度矩阵时是否考虑杆单元刚度沿 杆长的变化, 已提出了两类杆单元刚度计算模型: 杆长的变化 , 已提出了两类杆单元刚度计算模型 : 集 中刚度模型、 分布刚度模型。 中刚度模型 、 分布刚度模型 。 集中刚度模型将杆件塑 性变形集中于杆端一点处来建立单元刚度矩阵,不考 性变形集中于杆端一点处来建立单元刚度矩阵 , 虑弹塑性阶段杆单元刚度沿杆长的变化。 虑弹塑性阶段杆单元刚度沿杆长的变化 。 分布刚度模 型则考虑弹塑性阶段杆单元刚度沿杆长的变化, 型则考虑弹塑性阶段杆单元刚度沿杆长的变化 , 按变 刚度杆建立弹塑性阶段杆单元刚度矩阵。 刚度杆建立弹塑性阶段杆单元刚度矩阵。
有限元模型
将建筑结构离散为层间模型或杆系模型, 将建筑结构离散为层间模型或杆系模型,当然可以看成是 有限元模型。 有限元模型 。由于这两种模型都使用了楼盖平面内刚度无限大 的假定,楼层基本自由度数目大大减小,使问题得以简化, 的假定 ,楼层基本自由度数目大大减小, 使问题得以简化, 有 利于提高计算效率。 利于提高计算效率。 但是,对弹性楼板问题、多塔楼问题、柔性楼盖问题, 但是 ,对弹性楼板问题、 多塔楼问题、 柔性楼盖问题, 不 能继续沿用这一假定。使用杆元、 体元、索元、 能继续沿用这一假定。使用杆元、 板( 壳)元 、体元、索元、接 触单元等建立的结构计算模型,适合于更为复杂的结构构造, 触单元等建立的结构计算模型, 适合于更为复杂的结构构造, 这种模型叫做有限元模型。 这种模型叫做有限元模型。因为单元划分尺度可以根据结构受 力工作状态确定,这种模型适合于复杂的结构情况,对一维、 力工作状态确定 ,这种模型适合于复杂的结构情况, 对一维 、 二维和三维问题都是有效的。 二维和三维问题都是有效的。 为减小自由度,提高计算速度,也可以在局部( 为减小自由度,提高计算速度,也可以在局部(如转换层部 结构构造复杂部位)使用划分较细的有限元, 位、结构构造复杂部位)使用划分较细的有限元,在一般部位使 用杆系模型,比如使用楼盖分块刚度无限大的假定建立的模型。 用杆系模型, 比如使用楼盖分块刚度无限大的假定建立的模型 。

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时程分析法又称直接动力法,在数学上又称步步积分法。

顾名思义,是由初始状态开始一步一步积分直到地震作用终了,求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从静止到振动以至到达最终状态的全过程。

它与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最大差别是能计算结构和结构构件在每个时刻的地震反应(内力和变形)。

当用此法进行计算时,系将地震波作为输入。

一般而言地震波的峰值应反映建筑物所在地区的烈度,而其频谱组成反映场地的卓越周期和动力特性。

当地震波的作用较为强烈以至结构某些部位强度达到屈服进入塑性时,时程分析法通过构件刚度的变化可求出弹塑性阶段的结构内力与变形。

这时结构薄弱层间位移可能达到最大值,从而造成结构的破坏,直至倒塌。

作为高层建筑和重要结构抗震设计的一种补充计算,采用时程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规范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弥补反应谱法的不足和进行反应谱法无法做到的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时程分析法的主要功能有:1)校正由于采用反应谱法振型分解和组合求解结构内力和位移时的误差。

特别是对于周期长达几秒以上的高层建筑,由于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段的人为调整以及计算中对高阶振型的影响估计不足产生的误差。

2)可以计算结构在非弹性阶段的地震反应,对结构进行大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从而确定结构的薄弱层和薄弱部位,以便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

3)可以计算结构和各结构构件在地展作用下每个时刻的地震反应(内力和变形),提供按内力包络值配筋和按地震作用过程每个时刻的内力配筋最大值进行配筋这两种方式。

总的来说,时程分析法具有许多优点,它的计算结果能更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能更精确细致地暴露结构的薄弱部位。

时程分析法有关的几个问题:1、恢复力特性曲线;恢复力特性曲线应用于计算必须模型化,常用的有双线型模型与退化三线型模型;退化三线型模型(附图)能较好地反映以弯曲破坏为主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的特性,所以适用于此类构件计算。

2、结构计算模型及分析方法;3、地震波的选用;4、时程分析计算结果的处理。

浅谈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浅谈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浅谈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于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发展到目前为止,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静力法、拟静力法(即反应谱法)、动力法(主要为时程分析法)。

在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结构的一些构件进入屈服状态、结构刚度发生变化、产生塑性区域。

而弹性静力法忽略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和结构的非刚性等重要特性,此时已经不再适用,因此使用弹性静力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

反应谱法能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与地震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它不能给出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更无法给出各构件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内力和变形状态。

为了研究和计算高层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有必要进行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目前,结构的弹塑性分析主要分为弹塑性动力分析和弹塑性静力分析两大类[1] [2]。

1 现有弹塑性分析方法综述1.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即我们常说的Push-over法,主要用于进行变形验算,尤其是在大震下的抗倒塌验算。

它是结构地震相应分析的简化方法[3] [4] [5]。

Push-over法基本步骤大致如下[1]:(1)建立结构的计算模型、确定构件的相关参数以及要采用的恢复力模型。

(2)求出作用在结构上的竖向荷载并求出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以便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组合。

(3)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确定对结构施加的水平荷载分布形式:倒三角或与第一振型等小的水平荷载模式。

水平荷载施加于各楼层的质心处,逐渐单调增加侧向力,以产生的那里跟善意不计算所得的内力叠加后,刚好使一个或者一批构件开列进入屈服状态为宜。

(4)对于上一步进入屈服的构件进行修改,形成一个“新”的结构,修改结构的刚度矩阵并求出“新”结构的自振周期,不断重复第3步直到结构的侧向位移达到预定的目标位移、或是结构变成为机构为止。

记录每一步的结构自振周期并累计每一步施加的荷载。

(5)将每一个不同的结构自振周期及其对应的水平力总量与结构自重(重力荷載代表值)的比值(地震影响系数)绘成曲线,也把相应场地的各条反应谱曲线绘在一起,以此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16_时程分析选项说明

16_时程分析选项说明

时程荷载工况中几个选项的说明动力方程式如下:在做时程分析时,所有选项的设置都与动力方程中各项的构成和方程的求解方法有关,所以在学习时程分析时,应时刻联想动力方程的构成,这样有助于理解各选项的设置。

另外,正如哲学家所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力分析方程同样可由动力方程中简化(去掉加速度、速度项,位移项和荷载项去掉时间参数)。

0.几个概念自由振动: 指动力方程中P(t)=0的情况。

P(t)不为零时的振动为强迫振动。

无阻尼振动: 指[C]=0的情况。

无阻尼自由振动: 指[C]=0且P(t)=0的情况。

无阻尼自由振动方程就是特征值分析方程。

简谐荷载: P(t)可用简谐函数表示,简谐荷载作用下的振动为简谐振动。

非简谐周期荷载: P(t)为周期性荷载,但是无法用简谐函数表示,如动水压力。

任意荷载: P(t)为随机荷载(无规律),如地震作用。

随机荷载作用下的振动为随机振动。

冲击荷载: P(t)的大小在短时间内急剧加大或减小,冲击后结构将处于自由振动状态。

1.关于分析类型选项目前有线性和非线性两个选项。

该选项将直接影响分析过程中结构刚度矩阵的构成。

非线性选项一般用于定义了非弹性铰的动力弹塑性分析和在一般连接中定义了非线性连接(非线性边界)的结构动力分析中。

当定义了非弹性铰或在一般连接中定义了非线性连接(非线性边界),但是在时程分析工况对话框中的分析类型中选择了“线性”时,动力分析中将不考虑非弹性铰或非线性连接的非线性特点,仅取其特性中的线性特征部分进行分析。

只受压(或只受拉)单元、只受压(或只受拉)边界在动力分析中将转换为既能受压也能受拉的单元或边界进行分析。

如果要考虑只受压(或只受拉)单元、只受压(或只受拉)边界的非线性特征进行动力分析应该使用边界条件>一般连接中的间隙和钩来模拟。

2.关于分析方法选项目前有振型叠加法、直接积分法、静力法三个选项。

这三个选项是指解动力方程的方法。

关于振型叠加法、直接积分法可以参考一些动力方程方面的书籍。

newmark-β法求解转子动力学

newmark-β法求解转子动力学

主题:newmark-β法求解转子动力学内容:1. 转子动力学是动力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转子系统在运转过程中的振动特性和稳定性。

2. 在转子动力学的研究中,求解转子系统的运动方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模态叠加法等,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方法在转子动力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3. newmark-β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求解转子动力学问题的方法,它是一种基于有限差分的算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求解非线性动力学问题。

4. newmark-β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转子系统的运动方程离散化,然后利用迭代的方式求解离散化的方程组。

其优点在于能够处理非线性效应和耗散效应,适用于各种转子系统的振动分析。

5. 在应用newmark-β法求解转子动力学问题时,需要首先建立转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转子的几何形状、材料性质、支承刚度等参数,然后对转子系统进行离散化处理,得到离散化的运动方程。

6. 在进行数值求解时,需要选取适当的时间步长和迭代次数,以保证求解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需要对新马克-β方法的参数进行合理的选择,以获得最佳的求解效果。

7. newmark-β法求解转子动力学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进行合理的设定,以保证求解的可靠性。

对于一些特定的问题,还需要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收敛性分析,以评估方法的适用性。

8. 在实际工程中,newmark-β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求解各种转子动力学问题,例如离心压缩机、涡轮机等。

其准确性和高效性得到了工程界的认可和广泛应用。

结论:通过对newmark-β法求解转子动力学的方法和过程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能够帮助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和稳定性,为工程实践提供可靠的数值模拟和分析手段。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非线性和耗散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该方法,以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的需求。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优化和推广newmark-β法,为转子动力学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提供更加可靠和高效的计算方法。

newmark法程序

newmark法程序

用matlab 编程Newmark -β法一、Newmark -β法原理Newmark-β法是一种逐步积分的方法,避免了任何叠加的应用,能很好的适应非线性的反应分析。

Newmark-β法假定:t u u u ut t t t t t ∆+-+=∆+∆+]}{}){1[(}{}{ ββ (1-1)2]}{}){21[(}{}{}{t u u t u u u t t t t t t ∆+-+∆+=∆+∆+ γγ (1-2)式中,β和γ是按积分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进行调整的参数。

当β=0.5,γ=0.25时,为常平均加速度法,即假定从t 到t +∆t 时刻的速度不变,取为常数)}{}({21t t t u u ∆++ 。

研究表明,当β≥0.5, γ≥0.25(0.5+β)2时,Newmark-β法是一种无条件稳定的格式。

由式(2-141)和式(2-142)可得到用t t u ∆+}{及t u }{,t u}{ ,t u }{ 表示的t t u ∆+}{ ,t t u ∆+}{ 表达式,即有t t t t t t t u u t u u tu}){121(}{1)}{}({1}{2----=++γ∆γ∆γ∆∆ (1-3) t t t t t t t u t uu u t u}{21(}){1()}{}({}{ ∆γβγβ∆γβ∆∆-+-+-=++ (1-4) 考虑t +∆t 时刻的振动微分方程为:t t t t t t t t R u K u C uM ∆∆∆∆++++=++}{}]{[}]{[}]{[ (1-5) 将式(2-143)、式(2-144) 代入(2-145),得到关于u t +∆t 的方程t t t t R u K ∆∆++=}{}]{[ (1-6)式中][][1][][2C t M t K K ∆γβ∆γ++=)}{)12(}){1(}{]([)}){121(}{1}{1]([}{}{2t t t t t t t t u t uu t C u u t u tM R R ∆γβγβ∆γβγ∆γ∆γ∆-+-++-+++=+求解式(2-146)可得t t u ∆+}{,然后由式(2-143)和式(2-144)可解出t t u∆+}{ 和t t u ∆+}{ 。

基于Newmark-β法的Matlab简单程序编写

基于Newmark-β法的Matlab简单程序编写

基于Newmark-β法的Matlab简单程序编写李坤明;黄菲【摘要】我们知道,对于结构动力学问题的直接求解往往是比较困难的,而Newmark-β法的出现,很巧妙地将这种困难化解.Newmark-β法是一种时程分析的方法,它将动力学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转化为若干个代数方程逐步求解,是一种隐式积分法,可以得到足够精确的解.本文基于Newmark-β法的理论知识,用Matlab 对一个简单动力学问题的求解进行编程运算.【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8(044)009【总页数】3页(P65-66,90)【关键词】Newmark-β法;编程;结构力学【作者】李坤明;黄菲【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31 逐步积分法在结构动力学问题的分析中,对于承受任意动荷载的线性结构,我们可以采用Duhamel、频域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很方便地求解出所需要的结果。

但是上面的两种方法都用到了叠加原理,所以它们只适用于求解线性结构体系,同时也必须要求这种体系的特性在反应过程中不能发生变化[1]。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重要的结构动力学问题,整个反应体系并不能单纯地认为是线性变化的,比如,在足以引起强烈破坏的地震作用下,很多建筑物的反应,我们都必须考虑非线性反应的影响。

所以,我们还必须要发展对于非线性结构的动力响应的分析方法。

对于非线性体系的动力响应问题,发展出了最有效的分析方法—逐步积分法[1]。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采用一系列的短时间增量Δt来计算反应,而通常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Δt取为等间距的时间步长。

在每个时间间隔的起点和终点建立动力平衡方程,并以一个假设的反应机理为根据,近似地计算在时间间隔内体系的运动(通常忽略在时间间隔内产生的不平衡),体系的非线性特性可以用每个时间间隔的起点所求得的当前变形状态的新特性来说明。

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

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

Analysis Method of Time-history Earthquake
Response
作者: 信春雷
作者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出版物刊名: 交通科技与经济
页码: 50-5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时程分析法 线性加速度法 Newmark-β法 Wilson-θ法 中心差分法
摘要:分析地震工程中动力方程求解逐步积分方法中的线性加速度法、Newmark-β法、Wilson-θ法和中心差分法,明确指出这4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选用数值逐步积分方法问题给出建议,为求解地震反应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 t )}
i
2
( ∆t )
2
x {∆&&}i 6
( ∆t )
2
(7 )
t时刻的加速度:
x x {&&( t )} = {&&( t )} +
i
x {∆&&}i ∆t
( t − ti )
2∆t
(4 )
t时刻的速度:
& & x { x ( t )} = { x ( ti )} + {&&( ti )} ( t − ti ) +
{x ( t
& {x ( t x {&&( t
i
+ ∆t )} = { x ( ti )} + {∆x}i 3 ∆t & & x {∆x}i − 2 { x ( ti )} − {&&( ti )} ∆t 2
D
& & i + ∆t )} = { x ( ti )} + {∆x}i =
i + ∆t )} = [ M ] −1 i
df c (t ) = D & dx t
f D (t + ∆ t )
fD
斜 率 c (t )
f D (t )
& ∆x
& x (t )
∆f D
df D & ∆x & dx
{∆f s (t )} = { f s (t + ∆t )} − { f s (t )} ≈ [ K (t )]{∆x(t )}

x x x {∆f I (t )} = { f I (t + ∆t )} − { f I (t )} = [ M ] ({&&(t + ∆t )} − {&&(t )} ) = [M ]{∆&&(t )}
{∆f D (t )} = { f D (t + ∆t )} − { f D (t )} & ≈ [C (t )]{∆x(t )}
i + ∆t )} = [ M ] −1 i
(11) 11)
({P ( t + ∆t )} − { f
( ti + ∆t )} − { f s ( ti + ∆t )})
{ f I (t )} + { f D (t )} + { f s (t )} = {P(t )}
(1 )
总平衡方程
从而可以得出 ti + ∆t 时刻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向量
& & & x x x {∆&&( t )} = {&&( t + ∆t )} − {&&( t )} {∆x ( t )} = { x ( t + ∆t )} − { x ( t )}
{∆x ( t )} = {x(t + ∆t )} − {x(t )}
∆P(t ) = P(t + ∆t ) − P(t )
df c (t ) = D & dx
f D (t + ∆ t )
fD
斜 率 c (t )
f D (t )
& ∆x
& x (t )
∆f D
df D & ∆x & dx
& x (t ) & x(t + ∆t )
{∆f I (t )} + {∆f D (t )} + {∆f s (t )} = {∆P(t )}
(1 )
f s / x = k = tgα & f D / x = c = tg β
[ 非线性问题: 非线性问题: C ], [ K ] 为时变矩阵
fs
fD
α
x (t )
β
& x (t )
fD
fs
& x (t )
x(t )
2.增量平衡方程 2.增量平衡方程
{ f I (t )} + { f D (t )} + { f s (t )} = {P(t )}
t + ∆t 时刻: 时刻:
(1 ) (2 )
{ f I (t + ∆t )} + { f D (t + ∆t )} + { f s (t + ∆t )} = {P(t + ∆t )}
{∆f I (t )} + {∆f D (t )} + {∆f s (t )} = {∆P(t )}
将(1),(2)两式相减: (1),(2)两式相减: 两式相减
& { x ( ti + ∆t )} = { x ( ti )} + { x ( ti )}
x {&&( t )} ∆t +
i
2
( ∆t )
2
+
x {∆&&}i 6 ∆t
( ∆t )
+
3
位移增量为:
& {∆x}i = { x ( ti + ∆t )} − { x ( ti )} = { x ( ti )} ∆t +
x {∆&&}i
( t − ti )
2
(5 )
对(5)式积分求t时刻的位移: x x {&&( ti )} t − t 2 + {∆&&}i t − t 3 (6) & ( ti )} ( t − ti ) + ( i) ( i) { x ( t )} = { x ( ti )} + { x
2 6 ∆t
2
(5 )
对(5)式积分求t时刻的位移: x x {&&( ti )} t − t 2 + {∆&&}i t − t 3 (6) & ( ti )} ( t − ti ) + ( i) ( i) { x ( t )} = { x ( ti )} + { x
2 6 ∆t
ti + ∆t 时刻的位移向量为:
x {∆&&}i 2
∆t
(8 )
在分析中,将{∆x}作为基本变量,由式(7)得
( ∆t ) 将(9)式代入(8)得
& {∆x}i =
x {∆&&}i =
6
∆x}i − 2 {
6 & x { x ( ti )} − 3{&&( ti )} ∆t
(9 )
将(9)和(10)代入增量方程(3)解得位移增量{∆x}i ----增量方程 增量方程(3) & [ M ]{∆&&(t )} + [C (t )]{∆x(t )} + [ K (t )]{∆x(t )} = {∆P(t )} ----增量方程(3) x
2
2
(5 )
t时刻的加速度:
x x {&&( t )} = {&&( t )} +
i
x {∆&&}i ∆t
( t − ti )
2∆t
(4 )
t时刻的速度:
& & x { x ( t )} = { x ( t )} + {&&( t )} ( t − t ) +
i i i
x {∆&&}i
( t − ti )
x {∆&&}i 2
∆t
(8 )
位移增量为:
& {∆x}i = { x ( ti + ∆t )} − { x ( ti )} = { x ( ti )}
x {&&( t )} ∆t +
i
2
( ∆t )
2
+
x {∆&&}i 6
( ∆t )
2
(7 )
速度增量为:
& & & x {∆x}i = { x ( ti + ∆t )} − { x ( ti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i )} ∆t +
时程分析法
1.运动方程 1.运动方程
& [ M ]{&&(t )} + [C (t )]{ x(t )} + [ K (t )]{ x(t )} = −[ M ]{1} &&g x x
{ f I (t )} + { f D (t )} + { f s (t )} = {P(t )}
[ 线性问题: 线性问题: C ], [ K ] 为常数矩阵
(11) 11)
({P ( t + ∆t )} − { f
( ti + ∆t )} − { f s ( ti + ∆t )})
6
不采用
x x x x {&&( ti + ∆t )} = {&&( ti )} + {∆&&}i = {&&( ti )} +
( ∆t )
∆x}i − 2 {
6 & x { x ( ti )} − 3{&&( ti )} ∆t
df k (t ) = s dx t
& x (t ) & x(t +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