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形成特色_以同济大学为例_叶明海

合集下载

大创的创新点与项目特色模板

大创的创新点与项目特色模板

大创的创新点与项目特色一、引言大创项目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大创项目中,创新点和项目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创的创新点和项目特色,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二、创新点的意义和作用2.1 什么是创新点创新点是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或新的技术,解决问题或改进现有方案的关键点。

它是项目研究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2 创新点的意义创新点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引领项目的发展方向。

它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项目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同时,创新点也是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和学院认可的关键因素。

三、项目特色的重要性和价值3.1 项目特色的定义和特点项目特色是指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具有独特的亮点和特点,能够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优势。

它包括项目的技术创新、研究方法、实施方案等方面的特色。

3.2 项目特色的重要性和价值项目特色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之一。

具备独特的项目特色能够吸引评审委员和投资人的关注和支持,提高项目竞争力。

同时,项目特色也是项目团队在职场竞争中的优势,能够为团队成员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更多机会和选择。

四、创新点的选取和开发4.1 选取创新点的原则和方法选取创新点首先要考虑其与项目目标的相关性和可行性。

其次,要关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避免重复劳动。

最后,要注重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兴趣,发挥个人的优势。

4.2 开发和应用创新点的策略和方法开发和应用创新点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可以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考察、模拟实验等方式,加深对创新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反馈和调整创新点的具体实践策略。

五、项目特色的打造和展示5.1 打造项目特色的方法和路径打造项目特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重团队成员的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能力
教师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 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创 新性的教学资源和指导。
实践经验
教师是否具备丰富的实践 经验和行业背景,能够为 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和指导 。
社会评价
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 够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 创业精神和实操能力的人 才。
社会影响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 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推动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总结词
系统化课程
详细描述
上海财经大学注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设了涵盖创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 课程。学校还邀请企业家和创业者担任授课教师,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故事,帮助学
生了解创业的全过程。
上海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总结词:专业师资
详细描述:上海师范大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引进优秀教师资源,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教育 能力。学校还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0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 体系
学生评价
创新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 方案。
创业精神
学生是否具备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是否 能够勇于尝试和承担风险。
实践成果
学生是否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取得实际成 果和效益。教师是否采用启发式、探 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创 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 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 业竞争力。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特色介绍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特色介绍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特色介绍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作为高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各高校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下就几所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特色进行介绍。

1.清华大学:创新创业育人平台的建设清华大学创新创业育人平台是清华大学综合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平台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竞赛和实践、提供创业导师资源和投融资支持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该平台还通过开展创客空间建设和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建设,让学生更好地实践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

2.中国科学院:产学研交流平台的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政产学研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发展。

该平台旨在建立全产业链、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和产品,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服务,帮助创业者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3.北京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北京大学在促进创新创业中发挥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作用。

学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

同时,该校还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通过组织创业大赛、提供创业孵化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场地和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其创新梦想。

4.上海交通大学:以生产者与消费者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理念上海交通大学提倡以生产者与消费者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理念。

其创新创业工作特色在于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最新技术进展,提出了“技术源于需求、需求促进技术”理念,力求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上只是几所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特色介绍,相信其他高校也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和特色。

总的来说,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不仅是对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推动,更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参考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参考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参考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的理论和实践双热点,其源于美国,后遍及许多国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创新创业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一:创新伟大、创业崇高、创优光荣创新伟大、创业崇高、创优光荣,在国庆6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邀请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创新创业创优优秀人才代表来到北戴河休假,休假活动的主题为“60年辉煌成就与我国人才的贡献”。

受邀的专家有———心系祖国、自力更生、甘于奉献的“两弹一星”功勋;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敢攀高峰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不怕牺牲、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航天英雄;无所畏惧、饱含深情、无私奉献的抗震救灾优秀专家;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辛勤耕耘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创业报国的留学回国创新创业人才;扎根基层、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优秀教师、医生代表;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而“创新伟大、创业崇高、创优光荣”这句话就来源于此此次活动。

这与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一致的。

国庆假期和同学去登泰山,看见泰安市高高立起“创新伟大、创业崇高、创优光荣”巨型宣传海报。

猛的让我想起选修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

我觉得这与我们当代大学生联系非常紧密。

现在全社会正在掀起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我们国家也正迫切需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而我们大学生掌握着创新创业所应具备的素质,必须紧紧的握住时代的脉搏,手把红旗涛头立,迎难而上,成为创新创业队伍里面耀眼的明星。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义重大,关系着创业者素质的提高,创业观念的转变,关系着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和关注。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需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特别需要鼓励、支持全民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创新创业 张玉臣同济大学 章节测试答案

创新创业 张玉臣同济大学 章节测试答案

创新创业张玉臣(同济大学)章节测试答案1【单选题】于德翔等创立特锐德的背景是什么?()A、工作强度较强B、中国铁路提速C、中国经济转型D、经济发展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2【单选题】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创业企业死亡率最高的阶段是()。

A、8-15年B、最初的1年C、3-8年D、1-3年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3【多选题】特锐德创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A、选准初期切入市场B、优秀的创业者及创业团队C、好产品和技术创新D、良好的政府政策我的答案:ABCD 得分:25.0分4【判断题】特锐德创业阶段的“找对人、走对路、做对事”对创业企业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单选题】创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以创造性能力带来利益回报的新事业;另一个是()。

A、新的环境下的创业B、创立新组织C、培养创新思维D、创造新技术我的答案:B 得分:33.3分2【多选题】哪些是熊彼特定义的创新形式?()A、生产新产品或提供新质量B、引入新生产方法C、延续原来的组织方法D、改善旧市场我的答案:AB 得分:33.3分3【判断题】创业指的是创业者运用创造性能力,识别、评估各种机会,组织、创造或运用各种资源,促使机会实现,以实现价值增值的动态过程。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3创业活动研究(上)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关于创业成功者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大部分未婚B、受过高等教育所占比例很低C、成长过程中主要和父亲生活在一起D、30岁左右开始创业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2【多选题】创业者有哪些共同特征?()A、高风险承担倾向B、高成就需要C、自我控制能力强D、较强的耐力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分3【判断题】创业成功者大多数出生于低等收入家庭。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多选题】以下哪些选项属于创业者的认知类型?()A、归纳演绎B、效果推理C、因果推理D、总结推理我的答案:BC 得分:50.0分2【判断题】创业者与一般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认知模式不同。

高校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刍议

高校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刍议

科技创业月刊㊀2019年第3期高校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刍议杨海斌㊀陶霁月㊀张㊀悦㊀齐小静(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㊀㊀摘㊀要: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有新的变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且掌握了过硬本领的人才基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高等教育为了满足新时代社会需要,满足国内外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的需要.针对理工科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讨论高校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㊁改革实践教学体系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㊁加快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主流教育的一部分,思考建设独立的专业和教育体系㊁构建相关成熟的理论和学术领域的迫切性,浅议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创新大学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关键词:创新创业;理工科本科生;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 64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G2272.2019.03.016作者简介:杨海斌(1973 ),男,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高校党建㊁教育管理;陶霁月(1976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张悦(1979 ),女,文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化示范学院英语计划负责人㊁教务办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㊁交际英语;齐小静(1991 ),女,工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水电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政.通讯作者:齐小静收稿日期:2019G01G200㊀引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争创 双一流 高校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也是建设好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和必要环节.教育部曾先后启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等建设项目.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规律中,理工科大学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又具有其特殊性.1㊀融合专业教育发挥理工科学科优势的必要性理工科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宽厚工科基础知识和素养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㊁对自身专业领域有全面了解而又能结合实际在各自领域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新形势下,高校面对 四个服务 办学方向,致力于把一流的师资㊁一流的科研平台转化为一流的本科教育资源,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过硬本领.以上目标,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探寻以自身主修专业教育为基础和支撑的学科交叉㊁大背景㊁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此种 主㊁交㊁大㊁多 式的 双创 教育发展模式,避免舍近求远㊁ 另起炉灶.1.1㊀思政工作者协同教师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㊀㊀树立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首个着力点,需要后天不断启发㊁引导和教育.目前,各高校㊁院系学生创新创业,参加比赛,均过多依赖于党务㊁思政工作者,如辅导员等.多数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认为自身疲于奔命,没有太多计划或规划认真对待创新创业,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应付学业考核,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认为成绩是 王道 .实际上,大学生培养成本较高,然而仍旧存在就业困难的局面,究其原因,创新创业意识的匮乏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加强对创新型㊁创业型和管理型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培养,教育也实施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 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等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高校起到关键作用,无论是思政工作者还是专业教师均应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引导大学生尽早地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充分地激发出创新创业的热情.1.2㊀学院需要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交叉.坚持教研贯通㊁学产贯通㊁上下游贯通的原则,调整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及时与前沿科学06P I O N E E R I N G W I T H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M O N T H L Y N O .3㊀2019技术接轨,强化理工类学科及相关领域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专业口径,搭建多学科平台,共享不同学科教学资源,提升并开发本科生的发展潜力.做到 一生一方案 因材施教.推动培养计划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制定灵活可选的培养计划方案,使课程设置模块化,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培养,突出兴趣式的培养计划,有的放矢地展开教育.多样化教学模式.不断提升统筹和管理水平,在校内外广泛设立实践教学基地,探索适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华中大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为例,党政齐动,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热情,多年来强调教师深度融入指导,核拨充裕经费和提供科研场地,不断强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交叉.学院思政口协调教务口备赛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注重学科交叉,学院设立 水+ 为主题的 水电杯 水利创新设计大赛,选送3个项目参加全国比赛,最终获全国特等奖成果2个,一等奖成果1个.2017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水电学子获一等奖(M e r i t o r i o u s W i n n e r )2项㊁二等奖(H o n o r a b l e M e n t i o n )4项㊁三等奖(S u c c e s s f u lP a r t i c i pa n t )2项,创水电学子代表华中大参加该项赛事历史最好成绩.参赛的8支队伍中有4支队伍选择了和水电专业相关的流域水电规划㊁水能优化和生态水利相关的选题;2支队伍选择了交通设计与规划的选题;2支队伍选择了交叉学科相关的选题.1.3㊀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课程建设亟待加强梳理专业核心课程,定期 废㊁改㊁立 ,设立项目研发和设计训练的专业必修课程,探求学科专业和科研生产需求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践,进一步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梳理知识㊁自觉发现问题㊁主动分析问题㊁更新知识㊁努力解决问题.围绕专业基础课程,设立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对于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本科生,可以引入工程经济学㊁工程管理学㊁知识产权㊁工程法务㊁创业理论等人文社科领域的课程,提高学生以交叉学科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㊀小班化教学㊁专业导师制,提升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力的必要性㊀㊀如今,多数高校可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主流的高等教育之外,缺乏独立的专业㊁教育体系,更没有相关领域成熟的理论和学术成果.社会总体舆论甚至部分高校内部仍然把创新创业教育当做服务于大学生毕业㊁就业及创业的一种指导方法,把创新创业视为化解学生就业难的无奈之举.系统规范地架构起具有持续发展力的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体系较为艰难.基于实践调研,不只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化㊁全程性和全员化,在高校建立实在的导师制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落实党中央 全员育人㊁全程育人㊁全方位育人 的理念.导师制的建立,可以从意识上以及制度上让教师明确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更深切地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基于理工科背景大学生的培养特点,其与导师更为密切的指导关系,为创新创业教育中导师制的推动和落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条件.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高校老师中,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高校者较多,岗前培训缺乏实际的创业实践学习,创业教育理论的学习也不够.高校应重视提升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职业能力发展.第一,打破固有观念,摆正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向.高校要给予创新创业教育足够的重视,制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丰富教师传统的教书育人观念,有效地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能力.将 四个引路人 四有好老师 落地生根.首先要完善制度建设,组建一支合理且稳步发展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二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全面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三是探求更广泛深入和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机会,拓展教师和专业从业人员交流互访的途径:一方面,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或科研单位了解最前沿的技术革新㊁工艺换代以及设备升级等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从校外邀请经验丰富的从业骨干来传经送宝.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创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从而有力地提升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第二,及时更新知识㊁不断提升业务素养,是创新创业技能的保证.作为导师制教学项目的核心,高校教师应投身到大学生各种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去,以赛促新㊁促建㊁促教;外部环境方面,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定制化的教学科研平台;内部动力方面,支持教师向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化㊁专业化方向发展,充分调动一切教学资源,尤其要正视横向科研项目的成果转换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助推作用,形成具有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的㊁专业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贯通的教学环境,为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供条件.以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化示范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㊁光学工程㊁电子科学与技术交叉培养)为例,2018年,迎来首届学霸班,20人(班级29人)赴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㊁哥伦比亚大学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㊁杜克大学㊁卡耐基梅隆大学㊁东京大学在内16高校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刍议科技创业月刊㊀2019年第3期的世界名校攻读研究生,深造率达85%.毕业生获海外名校o f f e r 70余个,电子与计算机工程㊁电子与电气工程㊁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前30的学校占50%.经研究,该学院除在传统教学外,在小班化教学㊁学业和专业导师配备㊁英语交际训练计划上真抓实干,特别是项目训练,特聘名师,有计划㊁有指导㊁有特色,向国际名校看齐.3㊀完善激励机制,是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激情的重要手段㊀㊀充分激发大学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打开 大众创新㊁万众创业 的新局面,需要系统性的㊁有效性的㊁普遍性的激励机制,满足大学生的物质需求㊁精神需要,评价体系需充分尊重和激发大学生们的活跃而与众不同的思想及创造潜力.近年来,国家愈来愈看重高等学校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育部也响应号召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双创的新举措㊁新计划.探寻并实施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和未来世界局势而做出的积极有效调整.3.1㊀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现状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激励机制,往往更多地侧重对专业课本学习的激励,而缺少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激励.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力度不足,缺少创业实践的锻炼,大学生的兴趣和信心缺乏,创新创业氛围仍不够浓厚,配套师资队伍不足,激励机制未能很好地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研究机构调研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大多来自于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创新意向则更多地来自于高校的激励措施;同学们普遍认为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学分制,其次是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再次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还有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激励措施包括: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奖学金方面的激励,邀请企业家或教授开设相关讲座,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等.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着有益的尝试,有很多经验可循.近些年,各高校都配套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自1997年开始,国内许多高校就已经开始效仿美国高校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一些自发性的㊁有参考性的尝试,比如清华大学开展了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实践项目,复旦大学设立了创业知识及技能的相关课程,武汉大学提出了 创造㊁创新㊁创业 的三创教育理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给予创业学生注册指导和资源支持.以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为例,该院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含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㊁团队协作和领导组织能力㊁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技能,以及采集信息和动手实践本领.在能力评价为导向的学业综合评价体系里,过程㊁阶段评价占比较高,特别是其开放的办学模式,准入和准出时间不固化,如,实验班中考评表现弱者调到普通班,而普通班里创新思维和能力超群者可调至实验班.特优生也实行淘汰制.各个创新团队也一样通过学业综合评价体系的考核退出或优补.师生评价均有所考虑.3.2㊀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思考高校应当激励学生优先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内尝试创新创业,这样的探索更容易取得成功.高校中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设置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讲授创业的含义㊁创业的准备㊁创业的资源和途径等通识概念,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及精神,还应当教授团队的组建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提供大学生践行创新创业想法的条件,以便他们获得实际操作的经验,不断试错和调整.可以尝试小学期,或利用好寒暑假.大学生可以视大学为社会的缩影,在这个更具容错率的区域里大胆放飞自己的想法,广揽资源,勇敢实践.高校广开和打通渠道,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㊁加入兴趣小组或社团㊁咨询校内外相关机构和企业㊁联系创业校友等途径,与社会组织建立合作,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学习㊁实习和服务.并依照现实情况补充评奖评优条目,评定 大学生创新创业 奖学金予以激励.高校应积极探索具体措施,丰富创新创业所需资源的获取渠道,激励从事创新创业的各种实践行为.机制构架要集中于宏观激励和微观激励相辅相成,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热情,挖掘更多潜在的创新创业能力者.营造浓厚的创业大学校园氛围,大力宣传国家以及各地方和高校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利好政策,组织讲座㊁学术交流会和学术报告会等,特别是邀请知名企业家来校交流,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教授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萌发兴趣.针对创新创业课程里有优异成果产出的大学生,奖励 创新创业学分 ,提供校内外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和免息贷款等,解除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给予大学生物质奖励,提供创新创业援助资金,实行校企合作,和校外公司一同设立专项奖学金.对于那些在创新创业方面安于现状㊁停滞不前或在实践过程中犯错误㊁走捷径的大学生,应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使大学生具有危机感,促进他们主动地实施创新创业,提升这方面的能力.4㊀构建大学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㊀㊀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源自于并26P I O N E E R I N G W I T H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M O N T H L Y N O .3㊀2019依赖于专业教育而不能孤立开展.人的创造力是在科学知识㊁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鼓励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进去;从本科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入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使高校的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在统一的框架下规划和实施.创新创业实践是锻炼本科生实践创新本领的必然途径,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落脚点,需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横向上来看,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方式;纵向上来看,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也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式.一般来说,认识实践适用于低年级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在激发创新兴趣的同时,对其培养创新意识㊁启发创新灵感㊁打开创新思路;高年级的本科生应该着眼于包含更丰富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锻炼综合运用专业学科知识㊁技术及方法的能力,重在分析㊁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接触产学研结合的项目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可分割的,两者共同服务于大学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学生只有在扎实地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动手对头脑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加强政治引领,把办学方向教育理念㊁六有大学生要求予以深度融入,以支部为依托,发挥支部作用,将责任㊁使命和知识追求㊁能力建设结合好,利用好第二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注重行业走访㊁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培养.企业界深度融入,才可以成为一个连贯的人才培养链.采取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较为古板的教学方式,将现实的项目带到教学中来,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㊁运作等各个环节,学生必须在企业实习,真刀真枪 进行毕业设计.高校㊁企业双赢,高校毕业生可以在企业了解最新动态㊁实际需求和产品市场,企业可以选留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式,通过各类竞赛践行创新创业教育.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并且在双创教育推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有技能竞赛㊁创新实验大赛㊁创业大赛等不同方式的学科竞赛体系,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及创新潜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上模式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颇具参考意义,能够提升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㊁帮助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以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5㊀结语培养的学生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㊁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㊁较强的创新意识㊁灵敏的商业经营意识以及较快的适应社会能力,是时代所需.通过对高校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落实大学毕业生掌握过硬本领,切实为我国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须遵循开放办学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夯实学生基础,着力培养其动手能力,以能力结构㊁核心素质以及拓展素质为主线构建由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方法㊁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㊁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等构成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1]㊀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1).[2]㊀蔡杰,韦维.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大学教育,2014(8):36G37.[3]㊀刘天.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党史文苑,2009(12):71G73.[4]㊀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G11.[5]㊀刘影.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6]㊀彭小亮,陈奕强. 新常态 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人才资源开发,2016(10):65.[7]㊀费烨,韩艳平,侯玲玲.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变革以沈阳建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5):39G48.(责任编辑㊀吴㊀汉)36高校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刍议科技创业月刊㊀2019年第3期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 T r a i n i n g M o d e l f o r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o f 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Y A N G H a i b i n ㊀T A OJ i y u e ㊀Z H A N G Y u e ㊀Q IX i a o j i n g(S c h o o l o fH y d r o p o w e r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 ,H u a z h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W u h a n43007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U n d e r t h e n e ws i t u a t i o n ,t h e r e a r e n e wc h a n g e s i n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 t h e s o c i e t y f o r c o l l e ge g r a d Gu a t e s .T h eP a r t y a n d t h e s t a t e a t t a c h g r e a t i m p o r t a n c e t o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ed u c a t i o no fC o l Gle g e s t u d e n t s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r e t h e b a s e of c u l t i v a t i ng t a l e n t sw i thi n n o v a t i v e s pi r i t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a b i l Gi t y a n dm a s t e r i n g e x c e l l e n t s k i l l s .T h e y a r e t h em a i n f o r c e i nb u i l d i n g a n i n n o v a t i v e c o u n t r y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f o r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i s t h en e e d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t o m e e t t h e s o c i a l n e e d s o f t h e n e we r a a n d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f i e r c e t a l e n t c o m pe t i t i o n 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 .I n v i e wof t h e p r o b l e m s i n t h ew o r ko f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n d e r gr a d u a t e s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 o f s c i G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 t h en e e d f o r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o f u r t h e r c h a n g e t h e i r c o n c e p t s ,r e f o r mt h e p r a c t i c a l t e a c h i n g s y s t e m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i m p r o v e t h e t e a c h i n gq u a l i t y ,a c c e l e r a t e t h ed e v e l o pm e n to f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 a s a p a r t o f t h em a i n s t r e a me d u c a t i o n ,t h i n k a b o u t t h e u r g e n c y o f b u i l d i n g a n i n Gd e p e n d e n t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a n db u i l d i n g r e l e v a n tm a t u r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a c a d e m i c f i e l d s ,a n d d i s c u s s h o wt o d e v e l o p i t .B r i n g i n g t h e d i s c i p l i n e a d v a n t a g e s i n t o f u l l p l a y a n d i n n o v a t i n g t h e t r a i n i n g mo d e o f i n Gn o v a t i v e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t a l e n t s f o r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o f 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o r d e r t oh e l p g r a d u a t e s e n h a n c e t h e i r e m p l o y m e n t c o m pe t i t i v e n e s s .K e y w o r d s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of s c i e n c ea n de ng i n e e r i n g ;e d u c a t i o nt r a i n i n g m o d e l46。

以创业精神教育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以创业精神教育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五是以创新创造成果为基础 ,提高学生知识创业水平 ;六是 以创业基地建设为载体 ,搭建创业实践活动舞台 。
[ 关键词] 创业精神 ;组织领导 ;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 ; 自我教育 ;实践
【 中图分类号】 G 4 6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7.9 X 2 1)6 0 4 — 2 6 48 3 (0 10 — 09 0
【 收稿 日期] 2 1-10 0 11-5
[ 简介] 刘 世勇 ( 90) 作者 1 7.,男 ,河北 衡水 人 ,中 国地质 大 学副 教授 ,主 要研 究方 向:大 学生 职业 发展 与学 生事 务管 理; 张延平 (9 8) 17一,男 ,
湖 南怀 化人 ,中 国地质 大 学讲 师 ,主要 研 究方 向 :大学 生职 业 发展 ;蒋怀 柳 (9 9) 17 .,女 ,浙江 诸 暨人 , 中国地 质大 学讲 师 ,主要 研 究方 向:大 学 生创业 教 育与 思想 政治 教育 .
为深 入 贯彻 中共 中央 、 国务院 《 关于 进一 步加 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 加 强普 通高 等 学校 毕业 生就业 工 作 的通 知 》和 教 育部 《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 生 自主创 新 的意 见 》精 神 ,认真 落 实 中央 “ 以创业 带 动 就业 ”的 决策部 署 , 中国地质 大 学 以创 业精 神 教 育 为 核 心 ,大 力 推 进 大 学 生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与 实 践 ,涌现 出以 “ 国大 学 生 自强之星 ”张 俊青 为代 中 表 的优秀 创业 典 型群 ,探 索 出一 条具 有学 校特 色 的 创 业 教育 和创 业 实践之 路 。 加强创业教育组织领导 ,形成创业教育与 实践 合 力 学校 领导 高度 重视 大 学生 创业 ,建立 了强有 力 的组 织保 障体 系 。 0 8年 成立 了 “ 学生 创业 指导 20 大 中心 ” ,下 设 “ 导委 员会 ”“ 作委 员会 ”和 “ 指 工 办 公室 ” 指 导 委 员会 ”负责创 业 教育 与实 践 的顶层 。“ 设 计 、资源 统 筹 ,对 实施 创业 教育 中牵 涉全 局 的规 划 、组 织 、考评 等重 大 事宜进 行 决策 。为加 强 组织 领 导 ,形 成创 业 教 育 与实 践 合 力 ,“ 导 委 员会 ” 指 主 任 由分 管学 生工 作 的校 领 导担任 ,副主 任分别 由 分 管 教学 和科 技工 作 的校领 导担 任 ,委 员 由校办 、 科 技 处 、财 务处 、实验 室 设备 处 、教 务处 、学生 处 、 团委 、研 究生 工作 部及 相 关学 院主 要负责 人 组成 。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武汉大学为例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武汉大学为例

49热点观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 —以武汉大学为例注释:[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2]王洪才,刘隽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点[J].《中国高等教育》作者简介:冷俊(1981.11-),女,汉,湖北省武汉市人,博士研究生,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

冷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大学发展转型的一次挑战,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一次考验。

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着重介绍武汉大学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1.武汉大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1.1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1.1.1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适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

2015年,武汉大学设计了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体系,同时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融入通识教育各大模块。

平均每年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近70门次,超过6000人次学生选课学习。

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包括:创新思维与方法、创新管理、创业管理、社会创业、商业伦理与道德、创业与法律等。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主要面向有一定创新创业实践基础的学生,如参加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创业计划大赛等。

旨在通过创新创业实训和模拟指导,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成功。

主要课程包括:创业金融、创业领导力、创业营销等。

创新创业实训项目。

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旨在为学生多渠道搭建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交流的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建设武汉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

学生在项目中取得的成果可申报创新学分。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探索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探索

2024年第8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就业创业指导类)(2021SJGLX1038);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子项目(jg2252)㊂作者简介:王丽萍(1980-),女,山东禹城人,教育学硕士,郑州经贸学院副教授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探索王丽萍(郑州经贸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摘㊀要:借助NVivo12软件,按时间序列对2018-2021年关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49份文本资料进行词频分析,并运用扎根理论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㊂扎根结果分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包括创业主体㊁高校㊁社会和政府四大要素,其中创业主体是中心角色,通过 内部支持 协同合作 外部保障 形成体系㊂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已经取得了坚实的成果,但还存在成长的空间,比如在专创融合㊁家庭因素㊁创业主体的 反哺 作用等方面均需要继续探索㊂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校;扎根理论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8.0080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㊂充分说明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靠高校远远不够,需要将校内㊁校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㊂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发展到生态化阶段,建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是解决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 最后一公里 问题㊂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以期对我国高校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㊂1㊀文献回顾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文化培育㊁生态因子协作以及生态机制等方面㊂1.1㊀生态文化培育研究生态文化培育的研究多借鉴美国㊁以色列等高校的做法,再融入国内 立德树人 的思政元素㊂王志强(2020)认为从多个维度培育校内的创新创业文化,从而构建起所在区域内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和生态系统㊂1.2㊀生态因子协作研究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已初具雏形,但要素与要素之间尚未形成良好循环㊂鲍明旭(2020)认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政府㊁高校和产业同心协力,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㊂1.3㊀生态机制研究现阶段,学者们倾向于思考创业生态系统如何高效运作,研究重点多集中于生态机制研究㊂陈元媛(2021)指出要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机制㊂政府要发挥好 中介 作用,做好创新成果转化的服务工作㊂综上,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生态文化培育㊁生态因子协作以及生态机制等问题上,其中以生态因子协作研究为最多,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以高校为主体,外部要素包括政府㊁企业㊁社会等,但各生态要素之间如何良性协作尚未形成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作模型㊂2㊀研究设计2.1㊀研究方法本文对国内颁布的双创政策文件㊁学术期刊文章等文本进行逐步编码,并在编码的过程中运用NVivo12的词频检索功能对范畴内容进行时间序列上的比较分析,进而找出现阶段双创教育的重心领域㊂2.2㊀数据收集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两个部分㊂一是,收集2015-2021年间的官方文件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官方网站公布的关于 创新创业 的相关政策文件,共收集到9份;二是,收集知网数据库2018-2021年间的期刊论文㊂以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为主题词,检索到121篇北大核心㊁CSSCI 等期刊论文,从中随机选取40篇㊂㊃32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8期3㊀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3.1㊀开放式编码提炼概念与范畴将文本材料进行编码,主要包括开放性编码(OpenCoding)㊁主轴编码(Axial Coding)和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㊂(1)开放式编码㊂将49份文本资料随机选取28份导入NVivo12软件中,并进行编号和命名,对原始文本和范畴的确定进行不断理解㊁整合㊁筛选和比较,同时根据概念间的重复度和出现的频次进行反复推敲,最后形成了60个初始概念编码和18个范畴㊂(2)主轴编码㊂通过主轴编码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一步形成了4个主范畴㊂如表1所示㊂表1㊀三级编码过程主范畴副范畴初始范畴内涵解释创业主体B1创业主体A1个人创业主体校内参与创业的个人A2组织创业主体组织创业主体主要涉及高校㊁地方政府和企业高校社会B2领导体系B3课程建设B4师资建设B5制度建设B6文化建设B7校外合作A3专项工作领导机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总体推进校内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二是统筹协调与社会㊁企业㊁政府等各方的合作A4创业教育专门机构主要任务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学科建设,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教学团队A5理论基础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㊁专创融合课程㊁在线课程等的建设,以及双创教材㊁教学方法改革等研究A6课外实践活动包括非正规课程㊁专业社团㊁第二课堂㊁实践平台等实践活动A7校内师资校内师资包括专职教师和实践教师A8校外师资校外师资包括专家学者㊁企业人士㊁政府人员等A9师资制度包括师资培养㊁激励政策㊁考核评价等制度建设A10学生制度包括创业支持㊁学分认定㊁弹性学制等制度建设A11校内机制主要指保障机制㊁评价机制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A12校内文化建设包括创造高校创新创业的氛围营造和人文环境建设A13校外文化建设包括社交文化和创业文化的打造 营造独立㊁自由㊁创业㊁实干的创新创业氛围A14资源体系高校与社会㊁企业合作,争取创业所需人力㊁技术㊁信息㊁场地㊁资金等资源A15对外合作高校可与名校㊁创业孵化器㊁企业㊁政府㊁公众等进行合作和交流政府B8保障服务A16政府支持政府通过多方来源可从资金㊁场地㊁政策㊁立法㊁科技㊁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A17创业指导服务高校㊁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信息㊁培训㊁商机等多方面服务㊀㊀(3)选择性编码与模型构建㊂经过选择性编码,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梳理出一条 故事线 :高校为创业主体提供 内部支持 ,社会通过 协同合作 为创业主体营造适宜创业的社会文化和资源体系,政府通过 外部保障 为创业主体提供资金㊁场地㊁政策等保障性支持和创业指导服务,创业主体向政府㊁社会和高校反哺科研成果和创新产品与工艺等㊂构建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㊂图1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论模型(4)饱和度检验㊂本研究对剩余的21份文本资料进行了理论饱和度检验,对其进行三级编码后,所得结果基本包括在以上所得范畴中,未发现新的范畴关系结构㊂由此得出,本文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的理论模型是饱和的㊂除此之外,还向本领域两位专家㊁学者请教了编码结果和理论模型,得到了他们肯定,说明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㊂4㊀模型阐释及扎根结果分析下面将阐释模型中的4个主范畴 创业主体㊁高校㊁社会和政府之间的逻辑关系㊂4.1㊀内部支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高校可以从领导体系㊁课程㊁师资㊁制度㊁校园文化等方面为创业主体提供内部支持㊂ 高校 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作为创业主体的 土壤 ,向大学生供给大量 养分 ㊂ 领导体系 通过建设合理的 课程体系 ㊁搭建全面的 师资队伍 ㊁设置科学的 制度体系 ㊂ 高校 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不断提供 物质基础 , 课程体系 和 师资队伍 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生产 知识能量 , 制度体系 保证 知识能量 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流通和循环㊂4.2㊀协同合作协同合作,包括校外文化建设和校外合作㊂校外文化建设指的是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外合作,包括资源体系和对外合作㊂一个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建立,需要国家㊁企业㊁媒体㊁高校㊁家庭等多种要素共同协作㊂4.3㊀外部保障外部保障,主要指的是政府的支持和创业指导服㊃42㊃2024年第8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务㊂政府需要从资金㊁场地㊁政策㊁立法㊁智力㊁管理㊁资源等方面对创业主体给予支持㊂创业指导服务也需要政府从信息㊁培训和项目等方面予以提供㊂如果将高校比作是 根 ,那么政府则更像是 土壤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源源不断向根系输送足够的养分㊂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校为创业主体提供 内部支持 ,与社会 协同合作 为创业主体营造社会文化和资源体系,政府为创业主体提供 外部保障 ,它们之间相互联动共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内外部各种要素的协同作用,最终达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㊂5㊀研究结论与展望5.1㊀研究结论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2018-2021年有关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的49份文本资料进行了逐步编码和系统分析,并按年份对文本资料进行NVivo12词频检索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已经取得了坚实的成果,但还存在成长的空间,比如在家庭因素㊁专创融合㊁创业主体的 反哺 作用㊁ 协同协作 和 外部保障 等方面均需要继续探索㊂(1)生态系统的主体中,缺少 家庭 这一重要主体㊂忽视了 家庭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要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风气和文化, 家庭 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我国自古崇尚中庸之道,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确实有一定难度,需要政府㊁社会㊁媒体等持续宣传,为家庭树立创新创业风气奠定基础㊂(2)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存在 两张皮 现象,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真正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㊂传统的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是什么)和演绎推理(应该是什么)的能力,而创业思维更注重培养溯因推理(可能是什么)能力,在面对当今高度不确定的环境,更需要学生的溯因推理能力㊂除此以外,双创课程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㊁教学形式㊁方法和手段都需要与时俱进㊁不断创新㊂(3)忽视了创业主体(大学生)的 反哺 作用㊂从当前研究来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过于注重自上而下的能量输送,即高校㊁社会和政府向创业主体(大学生),而对创业主体(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 反哺 能力较为忽视㊂高校㊁社会或政府可以建设更多的平台和渠道,让创业主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比如科研成果㊁产品㊁工艺等赋能高校㊁企业和政府,从而形成 能量 闭环㊂5.2㊀研究贡献(1)研究方法创新㊂首次运用扎根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梳理,阐述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借鉴㊂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现今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薄弱点,比如:生态系统的主体中,缺少 家庭 这一重要主体;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存在 两张皮 现象;忽视了创业主体(大学生)的 反哺 作用;针对 内部支持 的研究明显多于协同协作 和 外部保障 等,希望在高校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时予以重点补充和考虑㊂(2)研究理论创新㊂以 故事线 (StoryLine)的形式描绘和构建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㊂当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协作研究㊂本文从整体上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抽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模型,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发展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㊂5.3㊀研究不足与展望(1)研究不足㊂本文以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为基础,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论模型㊂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㊂比如,对数据的收集可能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疫情期间,去高校做访谈的条件有限,未能收集到一手资料,因此,本文收集数据是选取一定量相关政策文件和期刊论文,导致最终的模型构建有可能针对性不强㊂(2)未来展望㊂首先,在选取数据方面,未来的研究可偏重一手资料㊂比如,选择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的高校㊂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更加多样化㊂比如,采用实地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在注重进行结构化或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可同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深入挖掘数据现象,由表及里,探索出更内在的本质,此方式更有利于被访谈者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因此,所得到的信息也往往比个别访谈更加深入和全面㊂参考文献[1]杨晓慧.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8,(1):48-52.[2]王志强,朱黎雨.以色列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1):67-74. [3]鲍明旭.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 基于三螺旋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0): 31-35.[4]陈元媛.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7):94-96.㊃52㊃。

大学: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大学: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大学: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简介大学创新创业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而设立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具体的案例,探讨大学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案例一: XXX公司公司背景XXX公司成立于20xx年,专注于xxx领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行业中领先的企业之一。

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方案XXX公司与某大学合作,在该校开设了一门创新创业课程。

该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商业场景,让学生团队负责解决XXX公司面临的一个挑战或问题。

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团队将进行市场调研、竞争分析、产品设计等工作,并最终提交一个详细的解决方案报告。

XXX公司将提供导师支持和资源支持,同时也会对表现优秀的团队提供奖励或合作机会。

效果评价这门课程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和评价。

通过参与真实的商业项目,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了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一些团队的解决方案甚至得到了XXX公司的认可,并进一步转化为实际的商业合作。

案例二: YYY大学学校背景YYY大学位于某某市,拥有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方案YYY大学通过设立多个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市场调研、商业计划书撰写、营销策略等内容。

这些课程分别由行业内资深专家和成功企业家主讲,旨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此外,该校还开设了常设性的创新孵化器和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想法、接触投资者及行业专家的平台。

效果评价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和支持体系,YYY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其中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总结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不同大学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具体方案及其效果评价。

通过这些实践性的课程,学生们能够在模拟真实商业环境中进行培训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际创业机会和资源支持,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政策逻辑及推进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政策逻辑及推进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政策逻辑及推进策略作者:靳晓光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05期摘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在外部、宏观上沿着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和“以创新引领创业”的战略主线演进,两条主线交汇、融合,不断升级。

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来看,其发展经历了自发探索、多元探索、全面推进、深入推进以及不断升级等阶段。

国家在政策方面则是遵循着转型发展、办学引导、渐进发展以及多元治理等逻辑持续引领推动。

展望未来,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支持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既定战略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朝着教育现代化、打造生态系统、自觉形成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打磨特色。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政策逻辑;推进策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

近些年来,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了系列政策来进行推进。

这些政策有的内嵌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主题中,有的专门聚焦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既分散于党的纲领性文件、政府的发展规划及综合性改革文件之中,也集中见于系统性的专门政策文本之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演进有着清晰的逻辑,认真对其进行梳理、分析,把握政策发展脉络,对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自发探索阶段(1997-2002)创业教育发端于美国,学术界普遍把1947年2月哈佛大学迈尔斯·梅斯在商学院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作为创业教育在大学中首次出现的标志。

1997年,清华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始。

由此,复旦大学、华东师大、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纷纷进行了自发性的探索。

复旦传授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华东师大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武汉大学实施“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科技园为平台对学生的创业给予支持等[1]。

上海高校走创新之路

上海高校走创新之路
加 强, 但薄 弱环 节仍然较 多, 违规违
大力度培养选 拔好 党外干部。 要进 一步 健全 高 校院 系领 导体
制。 要根据 高校 院系的规模 、 资源和 自主权 不 断扩 大的趋 势 ,进一 步完 善 院 系的领 导体 制。 要科 学界 定 院
系的管理职责 ,并且按 照党政合 作 、

理 论联 系实 际 ,学 以致用 ,用有 所 成 。要在 高校 新 一轮发 展 中认真 思 考 高等教 育 发展 的客观 规律 ,正确 把握 好 学校 自身发 展 与服务 社会 的 关 系、创新 突破 与和谐 稳定 的关 系、 依 法 自主办 学 与服 从政 府统 筹 的关 系 、学科建设 与教 书育人 的关系等 ,
使领 导班 子 的工作 体现 时代 性 、把 握规律 性、富于创造 性。
支德 才 兼备 、具 有广 泛代表 性 和
较强参政议政 能力 的党外干部队伍 , 特别是要根据 人大 、 政协 、 政府和 民
主党 派换届 工 作 的要求 ,进 一步加
要 加 大高校 党风 廉政 建设 的工 作力度 。上海 高校 党风廉 政建 设近 年来得 到 高度 重视 ,工作 力度 不 断
纪现 象仍 然存在 。 我们要 深入 研 究
当前高 校 党风 廉 政 建 设 的新 特 点 ,
建立健全体现高 等学校特 点的教 育、 制度、 督并重 的惩防体 系。要强化 监 思想道 德 防线 ,增 强党性 ,提 高觉
悟。 要深入 剖析典 型案例 , 到警钟 做
共 同负 责 的原 则 ,通 过党 政联 席会 议 对 重 大 问题 进 行 集体 讨 论 决 策 。 要 发 挥 院 系党 组 织 政 治核 心 作 用 , 管好政 治方 向, 管好 思想教 育 , 管好 人才培养 , 管好 党的建设 , 切实 发挥 好院系党组 织的政 治核 心作 用。

关于经典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

关于经典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

关于经典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为缓解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党中央、地方政府和高校都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那么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经典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关于经典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篇一一、问题的提出高校扩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专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的同时,也增加了涌向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数量,致使这一层面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经济周期性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大学生的就业境况更加不容乐观。

此外,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更是充分就业难以实现的梗阻性因素。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措施。

在宽松的外部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但是怎样选择目标行业?如何获得各种资源?如何避免创业失败?通过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案例的介绍,对比分析大学生创业的优、劣势,以期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有所启发。

二、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一)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创业是劳动者以个人、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基础,有效整合个人资源,发现、创造机遇并选择、开拓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活动过程。

它需要创业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条件。

大学生作为新兴的创业群体,有着来自自身、外界的优势。

1.专业素质。

大学生与其他创业群体相比,具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具备独特的知识资本。

2.政策支持。

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兴办科技民营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大力支持,包括简化登记注册程序、减免各类费用、优先贷款支持、适当信用贷款、税务减免优惠等多项扶持政策。

各省市也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3.时代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的资源。

大学生创业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创业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创业案例与分析【篇一:大学生创业案例与分析】编辑:weian 摘要:大学生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在校行为也日渐增多。

通过调研,从大学生创业出发,分析探索在校大学生创业主要特点和创业心理主要特征。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引言据统计,我国20XX的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是20XX3.4倍多,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除了增加就业岗位之外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创业。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据调查显示: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不到总数的案例一季,女,中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2005级学生,开设一家画室,从事美术类高考考生的考前培训。

季在创业之前有着非常丰富的勤工俭学的经历,曾先后代理过手机卡的销售、米高轮滑鞋的销售,代理福森造林XX的市场拓展业务,参加湖南软件学院的招生工作,自制圣诞礼物出售,还在超市等地方打工。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兼职后,进入大二学习的季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她投资了10000多元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奶茶店。

当时的创业初衷是想为家里谋一些福利,可由于对合伙人的了解不足,在经营中产生了矛盾,不久奶茶店的经营以失败告终,不但没有盈利,还个人亏损了4000多元。

第一次创业的失败对季的打击很大,身心交瘁,病了一个月。

但一段时间后,她调整状态,以一种不甘心失败的心态,和同学一起投资办起了一个工作室,主要进行广告板和封面的设计,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工作室经营一段时间之后,收回了成本,并且能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但因为工作室的业务与自己的学习课程产生冲突而取消经营。

在有了两次创业的和教训的基础上,季投资2000多元,办起了一家画室。

因为季本人对美术很有激情,而且具有通过美术考试升学的亲身体会和成功经验,画室的经营目前较为顺利,并有一定的盈利。

对于毕业以后将会选择就业还是创业,季还没有明确的想法,如果画室的发展很好的话,还会继续经营下去。

案例二谭、陈,湖南大学大学机械制造05级学生,拥有一家名为星星的碟店,从事影碟的出租和电脑软件与游戏碟的出售。

3CaseShow

3CaseShow

案例正文:上海海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创业1摘要:本案例以上海海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解读了大学生创业者张选军的创业路径,描述了张选军在创业酝酿、企业设立、艰难起步、快速发展、遭遇瓶颈等发展阶段的创业经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路径;企业发展0 引言在同济大学科技园举办的一年一度大学生创业企业经验交流会上,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张选军俨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创业明星,令人瞩目。

张选军在2007年获得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基金20万元创业资助,创立了上海海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称海庭),公司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取得了3000多万的销售收入,可谓是发展迅猛。

令人不解的是,这位成功创业的年轻人应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为何还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是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他所遇到的问题是否是当今大学生创业的典型问题呢?1 宝剑锋从磨砺出1.1 张选军其人张选军,1976年出生于湖南的一个贫寒家庭,1994考入湖南大学,学习化工工业专业。

1998年本科毕业后,进入Viasysten Group广州分公司担任工程师。

两年后跳槽至东莞茂林电子有限公司担任生产厂长,一年后,张选军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管理技能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于是,毅然辞去厂长职位,开始复习考研,并于2001年顺利考取湘潭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004年硕士毕业后,已近而立之年的张选军面临人生的一次抉择,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以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经过慎重考虑,张选军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并于当年进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1.本案例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叶明海、程学斌、史小涛撰写,作者拥有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改编权。

2.本案例授权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使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享有复制权、修改权、发表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汇编权和翻译权。

3.由于企业保密的要求,在本案例中对有关名称、数据等做了必要的掩饰性处理。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中的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中的探索

综 述1 引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形态。

创新创业型社会最根本的是加强全民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筑工程系学生以扎实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深受用人单位喜爱,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此外,受到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越来越多学生投身创业。

本专业毕业生创业率每年均高于浙江省平均值。

想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受益于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其与专业教育的高质量融合[1]。

2 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存在问题和研究现状现阶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缺少联系,创新创业对学生的实用性较差,创新形式较单一。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需要创新,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

吴承卉(金华职业学院)将专业教学、技能竞赛、系列讲座和科研训练相结合,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2]。

蒋婧论述了“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在能力培养和环境营造两方面助力学生创业的路径[3]。

李锐分别从高校、学生自身、企业、家庭、政府五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4]。

3 探索目标依托浙江建筑大省的区域优势和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落实“六共同”育人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办学机制;围绕企业技术升级和“一带一路”国际工程施工的需要,通过五年建设,全面提升专业的综合实力,为浙江建设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建筑工程技术型人才,将本专业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标准”的特色品牌专业。

创新创业工作应基于学院既有的创新创业学院,对新时期市场需求进行调研,结合专业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设创客课程,开展创业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研究。

4 探索路径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渗入教学全过程,学生质量突显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根据就业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解,对应专项能力,划分若干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课程或训练项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与构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与构建

首先, 进一 步修 订学 校人 才培 养 方案 , 将创
新创 业 教 育融 入学校 人 才培养 方 案 中去 ,通过
充 实第 一课 堂 , 深化创 新创 业教 育 。 面 向全校学 生 实现 从新 生 到毕业 生 ,在通 识教 育 以及 专业 教育中. 逐 步贯 穿创新 创业理 念 和精神 。 规 划不 同阶段 学 生 的创新 创业 教育 目标 .在 不 同学 年 阶段 , 安 排 不 同的课 程 , 协调 好理 论教 学 和实践 教 学 的关 系 ,设 置创 新创 业教 育理 论 教学 模块 和实践 模 块学 分 。积极 推进各 教 学单 位教 学方 法、 方式 改 革 , 深入 推广 启发 、 案例 、 讨 论及 仿 真
把 钥匙 打开 一把 锁 ” 。 2 . 创 新 性 原 则 。相 比于学 校 其他 课 程 的 学
大 学 生创 新创 业 教育 是一 项综 合 性 、复 杂 性 的人才 培养 工 程 ,但 从 目前 创 新创 业教 育 发
9 1
习 .大 学 生 的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对 学 生 系 统 掌 握 创 新 创 业 理 论 .特 别 是 将 理 论 成 功 运 用 于 实 践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这 就需 要在 进行 创 新创 业 教
育 时 要把 握创 新 创业 教 育 的特质 ,采 取针 对 性 的创 新 , 以创 新教 育推 动创 新创 业实 践 。 3 . 一体 化 原 则 。大 学 生创 新 创 业教 育 必 须 坚 持 课 堂 内课堂 外相 衔 接 ,学 校 内与 学 校外 相
1 . 主 体 性 原 则 。高 校 大 学 生 的 知 识 结 构 、 能
识、 主 动性 有所 提 高 , 但 还存 在一 些 问题 , 比如 :

大学生创业能力获取途径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获取途径研究
创业能力获取 途径存在 差异 ,社 会 实践 、创业 见习或企 业兼职是 最重要的途径 。依性 别、专业、年级差异 配置创业教育资源 ,是 改善创业教 育实施效果的关键 。
【 键 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能力 ;获取途径 关 【 基金项 目 】 本课题受上海市大 学生科技创 业基金资助。 【 作者简 介 】高国武 ,同济大学产业 管理 办公 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研 究方向 :企业管理;王吟吟 ,同济大
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创业管理 ;叶 明海,同济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 士 ,研 究方 向:市场 营销 和创业管理 ;翟庆华 ,同济大学博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创业 管理。


问题 的提 出
( ch m, 2 0 ; D ulsa dS eh r , 2 0 。 Wi a k 06 o g n h p ed 0 0) a
生创业 获得成功 的重 要基 础 ,只有在创 业者本 人 能
力 综 合 发 展 、创 业 团 队 能 力结 构 搭 配合 理 的前 提
培训或讲座 、 社会实践、书刊和网络资料 、创业见
习或 企业兼 职和 经验 分享会 。其 中,计 入学 分 的选 修 或必 修课 、专业 知识 培训或 讲座 、书 刊 网络 资料 偏 重于从 理论 学 习中提 升创业 能力 ,社会 实践 、创
要 的意义 。 创业 是指通 过投 入必要 的时 间和努 力创 造有价
我 国学 者 彭 刚认 为 ,创 业 能 力 是 一 种 以智 力 为 核
心 ,具 有很 强 的创造性 和社 会实 践性 的能力 ,该 能
力 在个 性 的制约 下形成 并发 挥作 用 。创 业能力 获取
途 径 泛 指 任 何 能 够有 效 提升 创 业 能 力 的途 径 和 方

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探析——以同济创业谷为例

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探析——以同济创业谷为例

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探析——以同济创业谷为例
刘润;杨旭涛
【期刊名称】《高校辅导员学刊》
【年(卷),期】2017(009)002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案例表明,将高校发展对接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社会和市场需求,促进优势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经验.在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同济创业谷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聚焦"最后一公里",整合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创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总页数】6页(P47-52)
【作者】刘润;杨旭涛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上海 200000;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上海 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访中共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建平 [J], ;
2.浅析分享经济助力大学生创业的新模式r——以同济大学创业谷为例 [J], 郭禹辰;王春柠;翟树栋
3.\"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J], 姚威
4.广西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探索——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例 [J], 覃蓝天;朱新辉
5.运用IEO模型理念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内容体系——以“冶商”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性为例 [J], 朱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式探索叶明海,翟庆华,段存广: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形成特色———以同济大学为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形成特色[收稿日期] 2010-08-25[作者简介] 叶明海(1961-),男,浙江宁波人,同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创新创业管理.———以同济大学为例叶明海1,翟庆华1,段存广2(1.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产业管理办公室,上海,200092)[摘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抓手。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关键在于形成特色和体系。

同济大学在此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包括理论教育、实践基地、孵化平台、校园文化和三区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特色格局和体系。

[关键词] 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 G 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 (2010)05-0047-03 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讨论,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话题之一。

经济全球化使创新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大学从社会的外围、边缘走向中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2]。

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具有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其中,人才培养是根本,是大学发展的根基,是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具有能够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承担中华民族振兴重任的战略问题。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意义首先,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大学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建立大学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内容,能有效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其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更高水平要求,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47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年第1卷第5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抓手。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出现了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最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推动创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创业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创业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企业的命运,也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生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途径。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正确引导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矛盾、维护稳定大局、深化高校教育模式改革,而且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形成特色和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特色格局和体系。

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

同济大学探索并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它以国家创新战略和社会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

其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

同济大学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积极探索,努力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融入已有的教育体系中。

创新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首先是培养创新的思维,而课堂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

目前,学校开设了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由学科带头人领衔开设了各专业方向的创新前沿讲座;构建起了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能力、体系创新实践在内的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多种形式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其二,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入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基地。

近年来,学校累积投入超过2000万元,实施“本科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程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建起包括国家工科物理基地、国家工科数学基地等在内的10个教学基地。

这些创新实践基地为同济大学的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软硬件支持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孵化是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延伸环节。

同济大学科技园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形成了以中小企业培养、科技企业孵化、科技园区建设为主体的三大板块有机互动的发展格局。

同济大学创业园依托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等企业孵化平台,在同济科技园内专门批出2000平方米场地,设立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孵化服务。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会充分依托同济大学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大学生科技创业精神、营造创新创业校园环境,挖掘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

此外,学校制定科技、财务、人事等一系列制度,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发展。

其四,形成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创业系列活动和创业社团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渲染了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创新创业过程的实质,模拟社会创新创业的实际,同48模式探索叶明海,翟庆华,段存广: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形成特色———以同济大学为例济大学连续多年开展了多种形式创新创业计划竞赛活动。

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金银铜奖。

同济大学汽车、土木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生获得的国际、国内奖项数十项。

同时,同济大学还举办创业周、创业论坛等主题活动。

同济大学以“创业者协会”和“创业者俱乐部”等社团组织为载体和依托,传承和发展大学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启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其五,形成“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特色模式。

同济大学在“三区联动”和“产学研结合”带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产学研”创新创业模式,使同济大学的科技成果向应用环节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2003年开始,同济与杨浦共同坚持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探索以大学的知识溢出推动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模式。

2009年9月上海国际设计中心的落成确立了三区联动的国际地位,而2010年1月,杨浦区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也使三区联动的发展模式得到充分肯定。

在事关区、校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区、校之间已经基本形成了融合联动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了同济与杨浦的合力作用,在促进同济的科技成果向社会转化的同时,也提升了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水平。

这种特色模式,突出了大学作为创新高地的知识溢出和人才溢出效应,“集群”效应已经显现。

同济大学在以其为核心的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了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的知识型产业生态链,集聚了近1000家设计企业,已有超过120亿的设计产业年产值。

同济的科研创新成果和培养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和推动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利用汽车和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和研发人员优势,与嘉定区共同谋划科技产业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形成了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三、结语近年来,同济大学始终将科研创新与学生培养紧密地有机结合。

一方面,高水平的教师培养高素质学生。

教师通过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不断跟踪国内外学科前沿,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反映到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各类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一批优秀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参与到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来,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同时,学生的创意性成果可申请创新学分。

同济大学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发展良好。

早在2001年,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生徐建选择去甘肃定西创业,成立“定西地区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开发定西马铃薯产业做出了贡献。

土木工程专业的刘英俊放弃了已经签约的工作单位,作为志愿者第一个报名赴西藏,在拉萨市建设局志愿服务1年后,主动要求扎根西藏。

自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成立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更加活跃。

至2009年底,同济分基金立项资助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累计达46个,其中37个项目已成立公司,入驻位于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的大学生创业园。

这些大学生创业企业,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转化同济大学的科研创新成果、带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育的关键,培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承担起民族振兴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大学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校教改的核心任务,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构筑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1] 中国法制出版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2] 亨利·埃茨科威兹,王平聚,李平.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9,27(4):481-488.[3] 顾明远.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决策探索,2010(2):55-56.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