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归地质学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秭归地质实习报告篇11、前言实习的目的、意义培养野外地质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深化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报告的撰写能力,为今后阅读相关文献奠定基础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实习概况实习区位置、交通、经济概况位置:秘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管辖,距湖北省会武汉市1000余公里,县城位于长江南岸的茅坪镇,著名三峡水库坝址所在区。

秘归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诞生于此。

全县境域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县辖7镇5乡,202个行政村,总人口39.5万人(20xx年〉。

交通:水、陆交通比较发达,长江自古以来是黄金交通水路要道,自三峡水库建成后,水路交通更加便捷,容量大幅提升;陆路有江宜高速公路、汉宜铁路、沿江公路干线及通往各乡镇及邻县的公路。

经济状况:全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1)煤z分布于下二叠统的栖霞马鞍山、上二叠统吴家坪、上三叠统沙镇溪和下保罗统香溪组4个层位。

2)金与金银矿z县内产地有4处,均为合金石英脉型产,富集于断层破碎带,具一定规模,品位较高。

3)铁矿z主要贮存于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地层中,属于低磁高磷赤铁矿,有矿床点10处,品位稳定。

1-4个矿层有一定规模,有开采利用价值。

4)地热z县内有温泉点1处,位于平睦河东,唐家堡对岸,处庙娅温泉(又名五龙温泉),出露于奥陶系灰岩中,泉出露标高46Om,无色无昧无嗅,水温29.5"C0水的总硬度为15.14德国度。

总碱度为5.05,pH值为7工属弱碱性硫酸重碳酸续水,涌水量129.6吨/日。

此外还有锺矿、铜矿、铅钵矿、石膏、磷矿、石灰石等矿产。

5)水力资源境内水系发育,除长江外,发育多条:可溪,其中8条水系水能蕴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万千瓦,己部分开发,仍有巨大开发潜力。

现已建成水电站多座,己纳入全国农村小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火电装机容量3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度。

秭归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报告

秭归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报告

秭归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绪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地层.. (4)第一节上元古界 (4)第二节下古生界 (4)第三节上古生界及第四系 (4)第三章岩石 (4)第一节岩浆岩 (4)第二节变质岩 (4)第四章构造 (4)第一节褶皱 (4)第二节断裂 (4)第五章矿产 (4)结束语 (22)附图Ⅰ秭归县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实测地层剖面图(1∶1000) (22)附图Ⅱ秭归县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实测地层柱状图(1∶1000) (22)附图Ⅲ秭归县冀家湾-横墩岩地层构造信手剖面图(1∶5000) (22)附图Ⅳ秭归县雾河填图区地形地质图(1∶5000) (22)第一章绪言实习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图1-1 实习区交通位置图)、地貌特征、水系、气候概况、工农业概况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实习范围及内容、起止时间、组队情况、指导老师、完成工作量(表1-1 实习工作量一览表)(分段叙述,不列小标题)第二章地层概况:实习区主要发育地层简单综述(实习未见到的地层不描述)由老 新依次描述第一节上元古界小叙(总体描述)一、南华系1.莲沱组(Nh1l)2.南沱组(Nh2n)二、震旦系1.陡山沱组(Z1d)2.灯影组(Z2dn)第二节下古生界小叙(总体描述)一、寒武系1.岩家河组(Z2∈1y)2.水井沱组(∈1s)3.石牌组(∈1sp)4.天河板组(∈1t)5.石龙洞组(∈1sl)6.覃家庙组(∈2q)7.三游洞组(∈3sy)二、奥陶系三、志留系第三节上古生界及第四系小叙(总体描述)一、泥盆系二、石炭系三、二叠系1.梁山组(P1l)2.栖霞组(P1q)3.茅口组(P2m)四、第四系第三章岩石总体描述第一节岩浆岩总体描述(岩体由老 新依次描述所观察到的岩体,包括岩体分布位置、岩性描述、岩体特征)一、茅坪复式岩体1.兰陵溪岩体2.太平溪岩体3.堰湾岩体4.东岳庙岩体二、黄陵庙复式岩体1.三斗坪岩体2.青鱼背岩体3.小滩头岩体第二节变质岩总体描述一、区域变质岩总体描述描述几种实习中见到的主要变质岩岩性特征二、动力变质岩1.角砾岩(小渔村组变质岩地层破碎带中)2.碎裂岩(三斗坪岩体中破碎带)第四章构造总体描述区域构造(黄陵穹窿)第一节褶皱总体描述一、上冀家湾陡山沱组二段(Z1d2)倒转向斜(重点)二、九曲垴陡山沱组三段(Z1d3)平卧褶皱三、九畹溪覃家庙组(∈2q)平卧褶皱第二节断裂总体描述一、断层及其组合1.崆岭群小渔村组变质岩中断层2.横墩岩隧道西岩家河组内地堑二、节理1.火炬状节理2.雁行式节理3.剪节理(陈家冲)第五章矿产总体描述一、内生矿产1.月亮包金矿(为太平溪岩体侵入到变质岩中形成。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一、前言2023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实习基地为期两周的野外实习。

这次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也让我对地质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此,我将结合实习经历,从实习背景、实习内容、实习收获等方面,对这次实习进行总结。

二、实习背景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中上游,是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连续完整,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类发育完全,褶皱与断裂等构造现象丰富。

因此,秭归县被誉为“地质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地质科研和教学基地。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基地概况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占地面积90.84亩。

基地设施完善,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澡堂、运动场等,能够满足实习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

2. 实习课程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课程:(1)地质学基础:包括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层、岩石、构造等。

(2)地质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

(3)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层对比、岩性鉴定、构造解析等。

(4)地质灾害调查: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 野外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们先后前往了以下地点进行野外实习:(1)三峡大坝:参观了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和地质条件,了解了地质工程的重要性。

(2)链子崖:考察了链子崖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情况,学习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3)新滩滑坡:考察了新滩滑坡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了解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4)莲沱长江大桥:考察了莲沱长江大桥的地质构造和地基处理方法,学习了地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实习,我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加深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考察三峡大坝时,我了解了地质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 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测量工作,锻炼了我们的野外实践能力。

秭归实习榜报告

秭归实习榜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我于2023年7月1日至7月7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实习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深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以及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二、实习基地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基地占地面积90.84亩,分为教学区和科研区。

教学区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澡堂等设施,科研区则包括专家楼、实验楼、试验场等。

实习基地紧邻三峡大坝,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三、实习内容1. 地质学基础知识学习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产地质学等。

通过课堂讲授、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等多种方式,使我们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野外地质考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

考察内容包括地层剖面、岩浆岩、变质岩、构造地质现象等。

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描述,我们掌握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地质样品采集与分析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质样品的采集、包装、保存等基本操作。

同时,在实验室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岩矿鉴定、化学成分分析等实验操作,了解了地质样品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4. 地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实习期间,我们还学习了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通过参观三峡大坝、链子崖等工程,了解了地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实习收获1. 专业知识提升通过实习,我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能力提高实习期间,我学会了野外地质考察、样品采集与分析等基本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三峡秭归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

三峡秭归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

三峡秭归实习报告实习背景1.实习地概况中国地质大学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东倚秀丽的凤凰山与秭归县城,距县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北瞰三峡区库首部分,南、西均为坡地与耕作区。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

全县辖7镇5乡,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2005),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

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

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

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盆地形。

东部边境扇子山海拔1920米;南部边境云台荒海拔2057米(县境最高峰),茅坪河口海拔40米(县境最低点)。

2.地质背景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

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据老师介绍,整个区域的大背景为鄂西黄陵穹窿。

位于湖北省西部的黄陵穹窿具有基底加盖层双层结构,其暴露的基底主要以黄陵花岗岩为代表。

黄陵穹窿南北长约7 5 km,东西宽近3 6 k m,是长宽比为2:1的长垣形穹窿。

基底由晚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崆岭群、前晋宁期基性一超基性岩体和晋宁期黄陵花岗岩岩基为主的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体构成。

盖层包括震旦系一中侏罗统,围绕基底依由老至新顺序向外呈环形分布。

从西往东,西边是茅坪复式岩体,往东是皇林庙复式岩体。

黄陵穹窿的演化经历了地槽(前南华纪)、准地台( Nh —T。

)、陆缘活化( T 一Q) 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可以划分出前吕梁、吕梁、扬子、澄江一印支、燕山一喜马拉雅( J —Q) 等构造旋回( 熊成云等,2 0 0 4 ) 。

由于晋宁造山运动,基底在新元古代抬升遭受风化剥蚀,之后震旦系南沱组——三叠系地层覆盖在基底之上,各组问均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反映自震旦纪——三叠纪该区持续发生频繁的升降运动。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我们一行人于2023年8月1日至8月5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综合地理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的野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基地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基地总规划面积90.84亩,分为教学区和科研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

2. 野外实习(1)翻坝物流园采石场:我们首先来到了翻坝物流园采石场,观察了花岗岩的出露情况,了解了花岗岩的成因、结构和构造特征。

(2)陡山沱:我们沿江东行20公里,到达陡山沱。

在此,我们观察了新元古代莲沱组沉积岩与黄陵岩基花岗岩古风化壳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并使用罗盘测量了莲沱组长石石英砂岩的产状。

(3)莲沱长江大桥:在莲沱长江大桥的长江对岸,我们观察了莲沱组长石石英砂岩与黄陵岩基花岗岩的古风化壳不整合接触关系,了解了长江流域的地质构造特征。

3. 实验室实习(1)岩石学实验:我们学习了岩石的分类、命名、鉴定方法,并进行了岩石薄片观察、显微镜操作等实验。

(2)矿物学实验:我们学习了矿物的光学性质、化学成分等特征,并进行了矿物的鉴定实验。

(3)地质构造实验: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类型及识别方法,并进行了地质构造模拟实验。

三、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2.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3. 地质知识储备:通过实习,我们对地质地貌、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野外生存技能: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地形、辨别方向、处理突发状况等生存技能。

四、总结本次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们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经过为期两周的秭归地质实习,我对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的自然地理、地质特征、矿产资源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对本次实习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经验。

一、自然地理秭归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三峡库区。

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秭归县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

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

二、地质特征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秭归地区的岩浆岩、变质岩和地层等地质特征。

岩浆岩方面,以茅坪复式岩体和黄陵杂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变质岩方面,重点了解了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特征。

在地层方面,我们对元古宇和古生界等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学习。

三、矿产资源秭归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部分矿产资源产地,了解了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

这为我们今后从事矿产资源调查和评价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地质灾害秭归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如新滩滑坡、链子崖和棺材岩危岩体等。

在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这些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特点以及防治措施。

特别是新滩滑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岩滑灾害之一,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岩滑灾害的典型案例。

五、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秭归地区的地质特征、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调查和观测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实习使我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激发了我继续学习地质知识的热情。

总之,本次秭归地质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实习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秭归县地质实习报告

秭归县地质实习报告

秭归县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秭归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三峡腹地,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秭归县的地质特征,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

本次实习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观测和分析,掌握了秭归县的地质结构、地层、岩石、构造等方面的知识,收获颇丰。

二、实习基地简介秭归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北部,东临宜昌市,西接重庆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

实习基地设立在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毗邻三峡库区。

实习区地处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自然地理我们首先对秭归县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了了解。

秭归县地处长江三峡腹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秭归县的山水风光,了解了当地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

2. 岩石与地层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考察了秭归县的地层和岩石特征。

通过实地观测,我们发现秭归县的地层主要包括元古宇、古生界和新生界。

岩石类型则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岩石的种类、颜色、结构等特征来判断其地质年代和成因。

3. 构造秭归县的构造特征是我们实习的另一个重点。

我们实地考察了褶皱、断裂等构造现象,并学会了如何根据构造特征来分析地质演变过程。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参观了秭归县的地质灾害遗址,了解了当地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和防治措施。

4. 矿产资源秭归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也对其进行了了解。

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矿产的种类、分布和成因来分析地质特征。

四、实习收获与总结通过一周的实习,我们对秭归县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和判断地质现象,提高了自己的地质素养。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地质实习对于地质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秭归实习报告心得

秭归实习报告心得

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秭归县的地质实习。

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验了野外地质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更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心得体会。

一、实习基地简介秭归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这里山清水秀,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连续完整,是开展地质实习的理想之地。

实习基地设施齐全,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澡堂、运动场等,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质现象观察与描述:我们沿着兰陵溪木材检查站、杉木溪大桥、九曲脑中桥、泗溪公园、银杏沱混装码头、湖锦天城采石场、三峡大坝、链子崖等线路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学习了各种地质现象,如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断层、褶皱等。

2. 地质构造分析:通过对实习区地层、构造、岩性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加深了对地质构造学知识的理解。

3. 工程地质调查与填图:我们学习了工程地质调查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工程地质填图,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4.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我们了解了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

三、实习收获1. 专业知识提升:通过实习,我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能力锻炼:实习过程中,我们亲自进行野外调查、填图、取样等工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3. 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实习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沟通能力。

4. 吃苦耐劳品质磨砺:野外地质工作环境艰苦,我们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如恶劣天气、陡峭山路等,磨砺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实习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

国资到秭归的地质实习报告

国资到秭归的地质实习报告

国资到秭归的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秭归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三峡腹地,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独特的地貌景观。

我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国资学院于2023组织了一次地质实习活动,旨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地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参观了秭归的多个地质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研究,收获颇丰。

二、实习地点及路线本次实习地点位于秭归县,实习路线包括了秭归的多个地质景点,如兰陵溪、杉木溪、九曲脑中桥、泗溪公园等。

我们按照预定路线,逐一进行了实地考察。

三、实习内容及收获1. 岩石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例如,茅坪复式岩体和黄陵杂岩体都属于岩浆岩,它们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有关。

而杉木溪附近的沉积岩则是由古代河流沉积物经过长时间压实形成的。

2. 地层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秭归地区的地层分布情况。

秭归地区的主要地层有元古宇、古生界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不同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化石,进一步了解了地球的历史。

3. 构造的认识秭归地区的构造地貌十分显著,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习了许多褶皱和断裂现象。

例如,斜歪褶皱和平卧褶皱是秭归地区常见的褶皱类型,它们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有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许多断裂带,如断层和韧性剪切带等。

4. 矿产的认识秭归地区富含多种矿产资源,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了一些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例如,秭归地区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特定的地层中,这些矿产的形成与古代地质环境有关。

四、总结通过这次地质实习,我们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和研究地质现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地质知识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总之,这次秭归地质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秭归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秭归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提高我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工程地质学的理解,我于2023年X月参加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进行的工程地质实习。

实习期间,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深入了解了秭归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学习了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基地介绍秭归县位于长江三峡库区,地处我国三大梯度带的第二梯度带,大巴山山系的东端。

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紧邻三峡库区,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实习基地内地层出露连续完整,三大岩类发育完全,褶皱与断裂等构造现象丰富,为工程地质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实习路线(1)兰陵溪:考察了兰陵溪地区的地层、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了解了该地区工程地质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九畹溪:考察了九畹溪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岩土工程性质等,分析了该地区工程地质问题的特点。

(3)泗溪:考察了泗溪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岩土工程性质等,分析了该地区工程地质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4)链子崖:考察了链子崖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岩土工程性质等,了解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5)银杏沱:考察了银杏沱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岩土工程性质等,分析了该地区工程地质问题的特点。

(6)泗溪外:考察了泗溪外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岩土工程性质等,了解了该地区工程地质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3. 实习任务(1)收集实习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域地质构造、岩性、水文地质条件。

(2)进行实地勘察,观察地质现象,记录地质数据。

(3)分析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4)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相结合,加深了对工程地质学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技能提升实习期间,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等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写一篇室内地质实习报告的总结与心得很简单,一起来看看吧。

此次室内地质实习,不仅使我们掌握了地质实习的基本要领,还使我们对课程理论知识有了感性认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希望你喜欢。

#xxxx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1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20____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二、地质实习的过程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

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

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

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

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

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201X年X月,我们一行人在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组织下,来到了美丽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进行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加深我们对工程地质知识的理解,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野外生存技能。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1. 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秭归县内的多个地质遗迹,如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

通过对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等特征的观察,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和记录地质现象。

2. 地质分析与讨论: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对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了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地质环境的演变过程等。

通过分析,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3. 室内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实习区域的地层、构造、岩性等特征,我们在室内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了地质图的绘制和分析。

通过室内研究,我们掌握了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4. 实习报告撰写:根据实习内容和要求,我们按照规范格式撰写了实习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实习目的、实习过程、实习成果、实习心得等。

三、实习成果与收获1. 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野外地质考察、地质分析、地质报告撰写等基本技能。

2.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了困难,完成了实习任务。

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野外生存技能的提高: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地形、使用指南针、野外生存等技能,提高了我们的野外生存能力。

4. 对地质工作的认识:通过实习,我们认识到地质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实习心得与体会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优秀7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优秀7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优秀7篇地质实习报告篇一1序言1.1交通位置及地理概况1.1.1交通位置工区为四川江油市马角镇,距江油市57km,距成都市214km。

马角坝地区交通方便,宝成铁路自北向南纵贯该区,国道108线从东南缘穿过,北经广元出川,南经江油、绵阳可达成都。

区内有公路,北通雁门坝,西至澄水,南达文胜等乡镇。

山区有矿山公路和山间大道通行。

附马角坝交通位置图1-11.1.2自然地理马角坝地区位于龙门山系的'前山带。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部为中山区,海拔1200m,东南部为低山区,海拔1000m。

工区最高点大圆包海拔1028m,马角镇海拔640m,切割一般为300-400m,属于浅切割区。

工区山系呈北东-南西走向,属于构造山系。

山间有马角坝、魏家坝等河谷平原。

工区河流属涪江水系,马角坝河自北向南流经工区;主要支流澄水在马角坝镇注入梓潼江。

河水的流量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夏天水流量多,冬天减少,属于典型的上游河流的特点。

工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255ml,其中7-8月280ml,12月10ml。

日照充足,无霜期211天。

四季分明,冬天平均气温4-7o,夏天25o左右。

最低气温-3o,最高气温34.5o。

10月份降雨量74ml,气温8-25o,11月份降雨量25ml,气温2-21o。

1.1.3经济地理马角镇面积146.56km2,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1万。

农业耕地1.18万亩,播种面积2.22万亩。

主要出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蔬菜,年产粮食5300吨,农业总产值791万元。

马角镇以核桃、木耳、黄花为特色农产品。

马角镇有省、市属工矿企业和乡镇企业230多个,其中以水泥厂为主,还有锅厂、钢铁厂、磷肥厂、电石厂、砂厂等,工业总产值1.35亿元。

其中双马矿山是区内最大的企业,年产水泥100多万吨,双马水泥是四川的名牌产品。

马角镇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来自水泥生产。

1.2地质研究简史龙门山区地质调查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

大学生秭归地质实习报告

大学生秭归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地质学科的发展,野外地质实习成为地质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环。

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在湖北秭归的地质实习,这是我国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此次实习,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地质学科的基本知识,还锻炼了野外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地质基础知识培训实习初期,我们接受了地质基础知识培训,包括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产地质学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地质学科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野外实地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先后参观了多个地质点,包括:翻坝物流园采石场:在这里,我们观察了花岗岩的出露情况,学习了野外野簿记录规范和技巧,并了解了黄陵岩基的地质特征。

陡山沱:我们观察了小滩头岩体,与翻坝物流园采石场花岗岩在成分与构造上形成对比,并学习了钾长石环带结构。

莲沱长江大桥:在这里,我们观察了新元古代莲沱组沉积岩与黄陵岩基花岗岩古风化壳不整合接触关系。

兰陵溪、九畹溪、泗溪、链子崖、银杏沱等地:我们学习了地层、岩性、构造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了野外填图、剖面测量等工作。

3. 室内分析研究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室内分析研究,包括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等,进一步了解了样品的地质特征。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取得了以下收获:1. 理论联系实际实习过程中,我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加深了对地质学科的理解。

2. 提高野外实践能力通过野外考察、填图、剖面测量等工作,我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习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四、实习体会1. 地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学习地质学科的重要途径。

2. 野外实习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

秭归地质认知实习报告

秭归地质认知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地质科学的不断发展,野外地质实习成为了地质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质现象、掌握地质知识,提高地质认知能力,我们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开展了地质认知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秭归县的地质概况,掌握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 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质责任感。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地质构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考察了秭归县的褶皱和断裂构造。

通过观察典型地质剖面,了解了褶皱的形成、类型及特征,掌握了断裂的类型、性质和力学机制。

例如,在九畹溪,我们观察到一系列平行排列的褶皱,通过分析推断,这些褶皱可能是由于区域性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

2. 地层实习期间,我们考察了元古宙、古生界等多个地层单元。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岩性、构造、生物化石等方面的观察,了解了地层的沉积环境、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

例如,在银杏沱,我们发现了丰富的三叠纪海相沉积地层,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推断出该地区曾经是海洋环境。

3. 岩石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考察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岩石类型。

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描述和分析,掌握了不同岩石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

例如,在茅坪复式岩体,我们观察到了花岗岩、闪长岩等岩浆岩,通过分析推断,这些岩浆岩可能是由于地壳深部岩浆侵入形成的。

4. 矿产实习期间,我们还考察了秭归县的矿产资源。

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分布、类型、成因等方面的了解,掌握了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知识。

例如,在湖锦天城采石场,我们观察到了大量的石灰岩,通过分析推断,这些石灰岩可以用于建筑材料。

四、实习成果1. 通过本次实习,同学们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野外地质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的方法;2. 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3. 同学们增强了环保意识和地质责任感,为今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秭归研学实习报告书

秭归研学实习报告书

一、前言2023年8月1日至5日,我作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有幸参加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举行的研学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研究,加深我们对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习的详细报告。

二、实习基地简介秭归产学研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占地面积90.84亩,分为教学区和科研区。

基地设施完善,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澡堂、运动场、专家楼、实验楼等,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和生活需求。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

(一)野外考察1. 翻坝物流园采石场:我们首先来到了翻坝物流园采石场,这里出露良好的花岗岩,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黄陵岩基的绝佳环境。

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野外野簿记录规范和技巧,并对花岗岩的识别、描述与命名进行了细致讲解。

2. 陡山沱:沿江东行20公里,我们到达了陡山沱。

沿途两岸郁郁葱葱,江水碧绿,游轮旅客络绎不绝。

在这里,我们观察了小滩头岩体,并与物流园采石场的花岗岩在成分与构造上进行了对比。

3. 莲沱长江大桥:莲沱长江大桥的长江对岸是观察新元古代莲沱组沉积岩与黄陵岩基花岗岩古风化壳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理想观测点。

我们使用罗盘测量了莲沱组长石石英砂岩的产状,并试图在山川沟壑奇景中寻找地质奥秘。

(二)室内研究1. 地质图绘制: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回到基地,进行了地质图的绘制。

通过绘制地质图,我们加深了对地层、构造和地质现象的认识。

2. 研究报告撰写:结合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我们撰写了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实习收获1. 专业知识提升: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我们对地理学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地质图绘制和报告撰写的技能。

2. 实践能力提高: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地质现象,提高了实践能力。

秭归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秭归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本次野外地质实习,我们一行学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指导下,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

实习旨在巩固和深化我们在《自然地理》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基地简介秭归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种类丰富,地质构造明显,是进行野外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

2. 实习目的与任务(1)观察和描述实习区域的地貌、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现象;(2)分析实习区域的地层发育、构造运动、成矿条件等地质特征;(3)了解实习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 实习时间及组队情况实习时间为一周,共分为三个小组,每组5人,分别由三位指导老师带领。

4. 实习内容(1)地貌观测:观察实习区域的地貌类型、形态、分布特征等;(2)地层观测:描述实习区域的地层岩性、厚度、层序、接触关系等;(3)岩石观测:识别实习区域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了解其成因和特征;(4)构造观测:观察实习区域的褶皱、断层、节理等构造现象,分析其成因和发展演化过程;(5)矿产观测:了解实习区域的矿产分布、成因及开发利用情况;(6)地质灾害观测:观察实习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

三、实习过程1. 野外考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组进行了野外考察。

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拍照等方式,对实习区域的地貌、地层、岩石、构造等现象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2. 室内研究回到基地后,我们对野外采集的岩石、矿物、化石等样品进行了鉴定和分析,查阅了相关地质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对实习区域地质特征的认识。

3. 讨论与总结每次野外考察结束后,我们小组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分析了实习区域的地层发育、构造运动、成矿条件等地质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成因解释。

四、实习成果1. 提高了野外地质观测与分析能力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野外地质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对地质现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秭归实习地质报告

秭归实习地质报告

一、前言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地质实习活动。

这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地质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实践能力。

在为期一周的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秭归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矿产及地质灾害等,收获颇丰。

二、实习基地概况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东临宜昌市,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交通便利,距离武汉市约400公里。

实习区地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属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

三、实习内容1. 地层实习期间,我们重点考察了秭归地区的地层,包括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及第四系。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不同地层的特征,如岩性、厚度、产状等。

例如,在九曲脑中桥,我们观察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坚硬,产状平缓;在银杏沱,我们考察了第四系松散沉积地层,岩性松散,厚度较大。

2. 岩石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

在茅坪复式岩体,我们观察到花岗岩,岩性坚硬,结晶度好;在黄陵杂岩体,我们观察到变质岩,岩性坚硬,产状复杂。

3. 构造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

在九曲脑中桥,我们观察到斜歪褶皱,岩层倾角较大;在链子崖,我们观察到断裂,断层错断明显。

4. 矿产实习期间,我们了解了秭归地区的矿产资源,如锰矿、铜矿、金矿等。

在湖锦天城采石场,我们观察到花岗岩,该岩体富含铜矿。

5. 地质灾害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在新滩滑坡、链子崖、棺材岩危岩体等地,我们实地考察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四、实习体会1. 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地层、岩石、构造、矿产等,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

2. 加深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实习期间,我们深入了解了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如地层、岩石、构造、矿产等,加深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 (1)路线一(兰陵溪) (1)路线二(九畹溪) (3)路线三(泗溪) (5)路线四(链子崖) (7)路线五(银杏沱) (9)路线六(泗溪外) (11)小结 (12)前言八月十九日吃完中饭之后,顶着如火的骄阳,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上了即将开往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的长途客车。

一路上,大家有的热烈的讨论接下来的实习,有的由于前一晚太兴奋没有睡好觉在稳稳行驶的客车上闭目养神。

经过气势宏伟的三峡大坝,走过白云缭绕的大山,在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同学们都暗自在心里对这一次的实习又增添了一丝期待。

秭归县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

面积2427平方千米,人口42.3万人,汉族为主。

矿藏资源有煤、铁、铜、磷、硅石、重晶石等,尤以煤炭质好。

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

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

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

东部边境扇子山海拔1920米;南部边境云台荒海拔2057米(县境最高峰),茅坪河口海拔40米(县境最低点)。

秭归县鸟瞰图:这一次的实习,从十九号晚上到达开始,直到二十七号早晨离开实习基地才告一段落。

真正的实习历时六天,在这六天里同学们跟随老师参观了兰陵溪、九畹溪、泗溪、链子崖、银杏沱、泗溪外等几处岩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在饱览湖光山色的同时,我们更是增长了自己对于岩层、地质等方面的了解,所以这一次的实习,大家的收获不可谓不大。

下面我将以每一天的行走路线为主线,阐述这些天我在地质学上一些小小的收获。

路线一时间:2011年8月21上午天气:阴地点:兰陵溪一、黄陵岩体首先我们来到了334省道7公里以西300米处,在这里,我们需要观察黄陵岩体、崆岭群岩体以及在此处的两种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

黄陵岩体为灰白色、黑云母、中粒、角闪斜长花岗岩,包含石英、黑云母、长石等成分。

至于这几种成分的辨认就需要知道它们的特征:石英为油脂光泽的浅色物质,黑云母有金属光泽,角闪石为暗色柱状物质,长石无油脂光泽。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

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

花岗岩是一种火山爆发的熔岩且受到相当的压力在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之构造岩。

在地壳表层形成中,缓慢地移动冷却下来。

属于火成岩之一种,火成岩是由含有硅酸盐熔融物的岩浆或熔岩冷却固化结晶形成的一种物质。

当熔化的岩浆冷凝固结时,矿物即形成于火成岩,像橄榄石、辉石之类。

二、崆岭群岩体崆岭群变质岩为灰色片麻岩,形成于约30亿年前,被称为是大地岩石之母,含有长石、云母等物质,属于混合岩,为片状结构,含有因为高温高压而形成的小型褶皱。

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而且变质程度深,具有片麻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有鳞片粒状变晶,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

片麻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黑云斜长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和A型花岗质片麻 29亿年历史的片麻岩,地球化学判别结果表明它们的原岩均为火成岩。

不同类型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反映它们的原岩具有不同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三、黄陵岩体与崆岭群岩体的接触关系地层侵入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通常分为两种类型:①整合接触。

简称整合。

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即地层是连续的。

②不整合接触。

简称不整合。

上、下地层之间有过长时期沉积中断,出现地层缺失,即地层是不连续的。

在此处,片麻岩先于花岗岩形成,而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片麻岩,并在其中形成了花岗岩。

四、观察崆岭群变质岩的构造情况接下来我们来到了334省道80公里处以西100米观察崆岭群变质岩的构造情况。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可分为褶皱和断裂两种,断裂情况又可以分为断层(有错位)和列隙(无错位)两种。

而崆岭群变质岩为断层地质构造,形成以平移为主,有混合流动的现象。

平移断层处有小型的褶皱,断裂处有断层角粒石。

此处的剖面图草图如下:最后,我们到达了332省道82公里处以西800米处,这里是变质岩结束,沉积岩开始的地方,后者是20亿年前左右形成的震旦系沉积岩。

在这里我们有如下几个任务:1、观察崆岭群变质岩与震旦系沉积岩的分界线;2、识别莲沱组与南沱组的分界线;3、观察莲沱组与南沱组的不整合接触;4、观察陡山沱组;5、观察座椅褶皱现象;五、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的成分及莲沱组、南沱组的接触关系莲沱组为紫红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南沱组为灰绿色冰渍泥岩(且为保水状态),两者的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关系,即岩石的性质与角度均不同,而陡山沱组的主要成分为白云岩。

不整合接触为地质学名词,沉积岩岩层接触关系的一类,与整合接触相对。

有时简称不整合,由于地壳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

根据两套岩层中间的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产状及其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过程,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岩层平行,而以岩层缺失区别于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

无论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都常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

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

②有明显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

③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的差异。

而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六、观察莲沱组与南沱组的交界处九曲垴桥头为莲沱组与南沱组交界处,交界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层:第一层: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夹杂泥岩;第二层:钙质页岩;第三层:白云质灰岩;第四层:泥灰岩夹杂少量页岩;第五层: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的碳);第六层:碳质页岩;第七层: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的碳);路线二时间:2011年8月22日上午天气:小雨地点:九畹溪第二天的行程从334省道84公里处开始,这一次我们要经过好几个景点来观察沉积岩的形成顺序,路线是: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闫家河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覃家庙组。

下面将论述这几组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一、陡山沱组陡山沱组,又被简称为“二白二黑”。

“一白”是指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即座椅褶皱,厚约8米);“一黑“是指灰黑色中薄层含碳质的白云岩和深褐色的含碳质的泥岩、页岩(厚约89米);”二白“是指灰白色厚层的白云岩夹杂薄层、透镜状的硅质条带(厚约60米);”二黑“是指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夹杂硅质岩和白云岩透镜体(厚约44米)。

陡山沱组层间的滑动褶皱草图如下:二、灯影组灯影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中部为黑色薄层状沥青紫灰岩夹杂碎石条带,下部亦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

三、闫家河组闫家河组厚约54米,跨越震旦纪和寒武纪,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深灰黑色薄层白云岩,上部为黑色的含碳质的灰岩夹杂黑色页岩。

闫家河组与水井沱组交界处的地堑草图如下:地堑是指两侧被高角度断层围限﹐中间下降的槽形断块构造。

多指大﹑中型的构造﹐大者延长可达数百公里。

地堑常成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其边界可以是平直的﹐但更常见的是折线状边界﹐一般由多条高角度正断层联合而成。

仅在一侧为断层所限的断陷﹐称为半地堑或箕状构造。

四、水井沱组水井沱组厚约57米,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黑色薄层碳质页岩,中部为黑色碳质页岩和粉沙质页岩,上部为黑色的含碳质的灰岩夹杂黑色页岩。

五、石牌组石牌组是由深灰色薄层粉沙质页岩夹杂饵状灰泥岩以及条带状泥岩几部分混合组成。

六、天河板组天河板组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深灰色薄层条带状灰泥岩,其厚度大约为90米。

同时,这组岩体的特点也十分明显:首先,灰色页岩和泥岩互层;另外,在此岩体中含有一定量的化石。

七、石龙洞组石龙洞组,厚度在36米到86米之间,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夹薄层细晶白云岩,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夹杂灰色风暴角砾岩。

石龙洞组与覃家庙组分界线草图:八、覃家庙组至于覃家庙组则是由薄层状白云岩和薄层状泥质白云岩混合组成而且在岩体中有波痕和干裂。

路线三时间:2011年8月23日上午天气:小雨地点:泗溪日月坪一、震旦纪崆岭群莲沱组沉积岩的分层状况这一天,我们从泗溪日月坪130电杆处出发,沿途观察震旦纪崆岭群莲沱组沉积岩的分层状况。

这一组岩体大致可以分为八层:第一层:灰紫色中厚层砾岩、花岗岩(存在角度不整合);第二层:中厚层含砾粗砂岩(原来是沉积于深海中的);第三层:中厚层粗砂岩(不含砾);第四层:粉砂岩及紫红色砾岩覆层(这是因为沉积环境不一样而形成的);第五层:中厚层粗砂岩;第六层:砂岩和粉砂岩覆层,含灰色凝灰岩;第七层:中厚层砂岩夹杂泥岩;第八层:青灰色砂岩;二、河谷地貌接下来,在泗溪边上,老师向我们讲述了有关于河谷地貌的知识。

河谷地貌是河谷形态及河谷内各种地貌类型的总称。

河谷即河水所流经的线状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蚀冲刷而成。

河谷的形态组成: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

谷底比较平坦,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

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坡麓,谷坡上缘与高地面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河谷的形成和发展:河谷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 3个途径:①下蚀作用加深河谷。

河谷形成的最初阶段,水流侵蚀相对高起的地方,侵蚀下来的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这两种作用不断地进行,使谷底愈来愈低平。

②旁蚀作用促进谷坡剥蚀后退,使河谷拓宽。

谷坡苞蚀后退的过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壑侵蚀作用、块体崩落运动以及支流的旁蚀作用等。

③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陆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延长河谷终端,加长河谷。

这样不断的侵蚀作用就使得河流不断的带走泥沙,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

河川的上游一般以砾石为主,中游以粗沙最为常见,而下游则以细沙为主。

另外上游易形成“V型”谷,下游易形成“U型”谷。

由于地球的自转作用以及地磁的影响,河流并不是如我们肉眼所见的那样顺流直下,而是螺旋式的向前流动。

这样导致了河流对两岸的作用不均匀,日积月累河流两岸会形成凹岸和凸岸,更有甚者会导致河流改道。

而人们利用了这种自然现象,将码头建在凹岸处,避免了船舶在岸边搁浅的麻烦。

三、岩石的产状及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最后,在溪水边观察岩石时,老师教给了我们地质罗盘测量岩石产状的方法。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如图)岩层倾向测量: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真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