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同课异构”的实践与思考
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3篇
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3篇这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带给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此项教研活动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针对需要研究的教学资料,由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来共同研究课堂效果、改善提高课堂效率的工作。
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能够透过授课和听课的教师在此次的课题方面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来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
这种活动不仅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带给了科学的依据。
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带给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
同堂异构的授课方式完全是开放式,自己讲完之后,立即就会听到与本节课资料相同,但风格迥异的另一堂课。
自己的优势、劣势,授课时存在的问题即一览无余。
这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激励。
在你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及时吸取了他人的经验,这样既到达了学习交流的目的,更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课堂中。
活动中我与马春梅老师执教了《四个太阳》一课,虽然是同一篇课文的同一课时,但我们的执教风格与执教方法有很大的差别。
在识字环节中,马老师采用了采用了集中识字的方法。
我重视说话的训练,抓住果园里,果子熟了,有什么,怎样邀请小伙伴品尝果实的香甜,进行语言训练,从易到难,步步深入,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而马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
金黄的什么,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谁来尝尝水果的香甜。
什么热得怎样样,展开语言训练。
我们的课也存有相同的点:都使用了问答引入,在自学一二两段时,都创设了情境和注重语言训练。
在修完课文后,我们使学生利用准备工作的材料,画一个自己讨厌的太阳,并想一想你必须把它赠送给谁?马老师并使学生讲出为什么必须这么画?培育了学生的想象力。
但我们这两节课也都存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马老师的课训练学生感情朗诵比较分散,学生没念的兴趣。
我的课在结尾只使学生图画出来自己心中的太阳,赠送给谁,却没使学生讲出为什么必须这么画。
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
进行取舍。王荣生教授说 : “ 所谓 教学,就要教最紧要处 。 ”也就是
教研 天地2 0 1 3 0 4
的帮助;有效的教学设计则是指教
师所 设计 的教 学环 节 、教 学 方 法 ,
非常敏锐。学习效果远比我直接抛
出问题让学 生思 考要好 , 为 发现
探 索 与
问题本身就已带给学生一种成功的
同课异构 就此 应势 而生 ,成 为教师 成 长 的有 力推 手 。然 而一 次 同课 异 构 教研 活动 的顺 利开 展是 需要 多方
和讨 论法 。 自主提 『 n ] 教 学 必须让 学 生 能学有所 问 ,而质 疑问 难义 建立 在 学生对 课文 的 r 解基 础之 上 ,L 大 J 而 ; 己 l 得 让学 生 熟悉 课文 。 为此 ,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备课 , ,答是 “ 女亦无昕思” ,一问一答直 接连接起来不是更紧凑吗?为什么
效的教学设计。合宦的教学内容是 要 拆分 开来 ? 指教学内容要正确 ,要适合学生的 能提 出这 三个 问题 ,说明 学
学习需 要 ,要给学 生学 习提 供较 大
阅读文本 还是 十分仔 细 的 ,观 察也
问题。倘若难度实在大 ,无法单凭 学生之力解决 ,再南我点拨,引导
说 “ 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 学生解决 整堂课中,学牛的热情
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学生读不 好的,使他读好” 。语文教师需要
“ 言学情 定起点 ” ,简 言之 就是要 根 比常规 的文 言文教 学要 高 ,思 维f F - ; 跃 ,不 时碰撞 智 慧的火 花 同学们 表 现 的质 疑问难 精神
鼎力协助的,很难满足广大教师学 习借鉴的强烈需求 ,加之同课异构 教研活动确定的教学 内容未必是教 师 急待解决的内容。何况古诗有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一种教师间相互观摩、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的活动模式,通过观摩和分享,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以下是我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几点心得体会:
1. 互相启发:在参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发现不同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我可以受到启发,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 知识共享:在活动中,教师们会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和经验,这种知识共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优势资源分享给他人,实现共同进步。
3. 交流思想: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师资力量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让教师们更好地交流和沟通,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周密准备:参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准备相关教学资料,确保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活动的效果。
总的来说,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一种很有益处的教学交流方式,通过这种活动参与,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同课异构,是指在同一门课程中开设不同的教学方式或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我所就读的大学里,同样的课程也经常会存在同课异构的现象。
我参与过几门同课异构的课程,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同课异构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喜欢听课,有些学生喜欢讨论,有些学生喜欢实践操作。
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能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比如,在一门英语课上,老师可以设置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学习。
其次,同课异构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而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比如,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设计有趣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学习。
此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次,同课异构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都是多变的,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不同的学习任务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发展全面的素质。
最后,同课异构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
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需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团队的交流,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分享和教学探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之,同课异构是一种适应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于同课异构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同课异构的思考与实践西安市临潼区教研室徐联君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也由形式上的模仿发展到本质上的创新,课堂教学正在从新课程的“形似”向“神似”转变。
在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单靠教师个体解决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阻碍着课堂教学的发展和深化。
为了使课堂教学不断正向发展和深化,以“同课异构”为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力求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一、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模式。
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课例研究是以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
重在回答“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得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
主要涉及一节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课例研究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
1.什么是“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就是相同内容的一节课。
所谓“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学构思。
这个构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风格和课堂结构等。
由此可见,“同课异构”,就是同一堂课,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的上法。
大家在比较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课例教研活动。
其流程一般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
选择同一教学内容,这决定了“异构”是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自身学识、经验等差异必然导致最后的教学设计带上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
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
能够反映出同课异构的魅力与内涵的,反映不同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恰恰是“异构”。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5篇)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在整个同课异构的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收获,对教育方面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以下是我在同课异构中的心得体会:首先,在同课异构过程中,我意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同课异构中,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只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使他们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通过同课异构,我学会了更加科学、系统地设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在同课异构中,我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在同课异构中,我学会了更多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课异构让我意识到,教学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此外,在同课异构中,我也发现了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总结,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效果。
在同课异构中,我尝试了多种评价方法,例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
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让我明白了,评价不仅仅是给学生打分和排名,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促进个人发展。
此外,在同课异构中,我也更加注重了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节奏和学习兴趣,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个性化教学。
在同课异构中,我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种个性化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课异构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最后,在同课异构中,我也发现了教师间的互动和合作的重要性。
同课异构是一种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和协作。
同课异构学习心得体会 (2)
同课异构学习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学习是指在同一门课程中,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和完成任务。
这种学习方法与传统的同课同构学习相比,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学习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在我的实践中,同课异构学习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和体会。
首先,同课异构学习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兴趣选择适合我的学习任务。
在传统的同课同构学习中,老师通常会给出统一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同课异构学习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这使得我的学习更加自主和个性化。
其次,同课异构学习让我有机会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同课异构学习中,每个学生的任务和学习方式可能不同,这就需要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经验。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学习,我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学会与他人协作和沟通,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最后,同课异构学习让我更好地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在同课异构学习中,我有更多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和方式,这让我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通过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方式的尝试和实践,我逐渐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擅长,对哪些知识和技能更感兴趣,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自己。
综上所述,同课异构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和体会。
它让我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学习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和方式、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以及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我在同课异构学习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并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成果。
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
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同课异构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讲授同样的知识,采用相同的教学手段,而同课异构则是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它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课异构的实践,需要教师首先对班级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
这些模式可以是单独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学生自主探究,或者其他创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需要提供不同的资源和扶持,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取得成功。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同课异构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的反思,我们需要重视的是教师在实践中的角色。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诲者,而是变成了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同课异构还需要教师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们有机会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和资源,如在线课堂、多媒体教学、教学演示或是访问外部资源,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
在同课异构的实践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教学质量的评估。
教学质量的评估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而不是依据老师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都不同。
教师应该认真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总之,同课异构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课异构需要我们一代代教师和教育者不断挑战传统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好的教育未来。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在同课异构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
同课异构指的是将不同的学生分组,每组学习一样的内容,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
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同课异构中,我被分到了一个小组中,我们的任务是学习一篇英语文章。
小组中的成员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的是专业英语学习者,有的则是英语初学者。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这种学习模式感到有些陌生,不知道如何配合和合作。
但是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我们逐渐理解了每个人的优势和不足,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专业英语学习者主要担任了解释和讲解的角色,而英语初学者则提出问题和示范的角色。
通过这种角色分配,每个人都能在学习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同时,我们还通过互相批判和反思来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同课异构的学习,我深刻意识到了团队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
在小组中,每个人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通过不同的角色分工,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此外,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我也能够通过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来拓宽自己的思路,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同课异构的学习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我不仅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模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同课异构”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知识、 身的教学 理 论修 养 、 学法 的 自 教
选取、 能力培养的目 标等, 重新设计本 课的教学方案。 重构可能有不同层次:
本 次活动 中这三 位 教师 , 教材 对
使用电子由 件传递信息) ) 时比较注重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点拨, 倡导
学 生主 动参与, 乐于探 究, 培养 学生交
长处, 可以更好地改正自 身的不足。 这 种收获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是不能体
会 到的, 在以后的备 课 、 上课 中我们 也
的基 础 上 , 于 本 节 、 单 元 的学 科 基 本
并围绕某种相同的教学方法或评价方
法, 针对不同内 容和学生进行异 构。 穆 “ 同课异构” 的特点 “ 同课异构 ” 在对教材 的把 握和教 学 方法 的设 计 上强调 “ 同中求异 、 异中 求同”让 我们清 楚地 看到不 同的教 师 , 对 同一教 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 同的教 不 学策 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 果, 并由此 打开 了教 师 的教学 思路 , 彰显 教 师 教 学个 性 , 继承 和批 判的统一 , 是 真正 体 现了资源共享 , 优势 互补 。同课异构 ” “ 提升了教 师的教学水 平, 优化了课堂结 构, 革了学 生的学 习方 式, 大提 高 变 大 了课堂 效率。 教师身上可以看出以下 从 三点 , : 者课 型新 , 者表 现新 , ①新 教 学 听者耳 目 ; 新 ②活: 启发思 维活, 问设 质
的具体做法以及一些思考。
信息的基础上, 我们要求教师带着问 题解读该课——如果我来上这节课该
失以及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3 中 0 国信息技术教育 21/ 0 1 0 l
第 三 步 : 移 和重 构 。 解 读 他 迁 在 人教 学设 计 、 摩 体验 他人 教学 实 践 观
谈谈我对“同课异构”的认识和思考
运 算 数 据 的特 点 ,快 速地 联 想 到相 应 运算 定 律 的技 能 。( 2 )加 强 运用 运 算定 四 、注重 算法 、算 理教 学 。提 高思维 能 力 律 口算 。教 师尤 其 要 注 意的 是 ,运算 定 律 的运 用 ,不 能 局 限在 学 习定 律 或在 小学 数 学计 算 教学 中 ,学 生 掌握 并理 解 算法 、算 理 ,是 计算 教 学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但 是 有 时有 重算 法 ,轻 算理 的习 现象 ,思 维 能力 得不 到 提 高 ,练 做简便计算时 ,而是要在各种计算过程中,都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运用。 三 、联 系生 活实 际 .培养 估 算意 识 习 巩 固更 是 以机 械式 计 算 为主 。如 :当学 生计 算 异分 母加 减 法 ,通 分没 有 找 估算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策略的一种。《 新课标 》明 最 小公 倍 数 ,大 多数 情况 是 我就 简 单地 说 明应 找 最小 公倍 数 ,对 于 深层 的原 确指出:“ 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 、全面性和概 因 ,提 及 过少 ,甚 至 只字 不 提 。新 课程 下 的教 学模 式 为 :情 境导 入一 呈 现 算 括性的认识。 ”课标对不同学段 的估算教学也提 出了明确的 目标 :“ 能估计运 法一观察 比较 ( 学生 自主探索为主 ) 一 明确算理一巩 固算法 。其 中,算理比 算的结果 ,并对估算 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 较抽象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算法 、算理 ,让学生体验从 估算 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 的过程 中,能选择合适 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 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 ,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的发展。注重探索 的 习惯 。 ”数 学虽 然 与我们 日常生 活 密切 相关 ,小 学 生每 天都 接触 到数 学 ,但 算法、算理的同时.还应注意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统一。因此,在交流多种 由 于受 以往数 学 精 确性 、严 谨 性 的影 响 ,学 生 主 动估 算 的意 识 极 为薄 弱 。教 算 法 时 ,要认 真 分 析 ,不 能 只 看形 式 ,要看 实 质 —— 数 学 思想 方 法 怎 么样 ? 师在平时教学 中,应 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 的生活内容为题材 ,让学生常估 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理清思路 ,要及时寻 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经常 求快速、简洁、容易的方法,这样效率就提高了。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归 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9比1 1 少一些 ,比7 大一些 ;知道 2 7 在2 O 与 宿 ,优 化 才是 数学 的本 质 。 3 O 之间,但更接近3 0 等等 。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总之 ,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综合性 ,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问题 ,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如春游时,同学们想坐游船玩 ,每条 等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培养 ,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 游船 限 乘 6 A. 。1 5 人 需 要租 几 条船 ?每 条 船要 租 金 2 0 元 ,带 5 0 元够 不 够 ?像 维活动充分展开,从而让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 这样 ,从低年级开始 ,不失 良机地让学生估算 ,学生 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 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工作,除了要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 ,教师还应 该 在生 活 中随处 都 有 ,随 时要 用 ,让学 生 从精 确 计 算 中 “ 走 ” 出 来 ,做估 算 的 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对学生计算 中出现 的问题 ,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 有心人。 一 分 析错 误 原 因 ,找 出规律 。只有这 样 ,才 能更好 的提 高学 生 的计算 能力 。
同课异构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作文的。
同课异构教学是一种将不同背景、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共同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同课异构教学中,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我有了一些体会和收获。
同课异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传统教育方式下,教育者往往将同一班级的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统一进行教学,忽略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然而,在同课异构教学中,同一班级的学生被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学生不同,老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程度,教师可以调整相应的课程内容和难度。
这样能够使学生的特点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利用,更好的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同课异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教育学中,合作学习是可以有效提高知识记忆和思考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
同课异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知识的深度掌握和内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愉快地交流,相互探究,不仅可以增强团体凝聚力,也激发了学生们间思想交流的热情和兴趣。
同课异构教学注重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从中获取自主解决的能力。
在同课异构教学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练习的难度、掌握的速度等,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释放更多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虽然同课异构教学是最新兴起的教育形式,但其深受广大教育者和学生的欢迎。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育,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实现学生的特长和需求,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进一步加强对同课异构教学的探究和研究,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教育教学的发展。
对“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实践和思考
值 、 严 和 独 特 个性 的人 , 再 只是 究的主体部分 , 尊 不 同时增进 了同组教师 教育 教学 活动 或思 想 的执 行者 , 而应 间相互 协作 的感 情 , 能更 好地 架设 起 该 以一 种 主 人 翁 的方 式 来 应 对 教 育 教 师 教 育 理 念 向 教育 实 践 转 变 的桥 教学 活动 。 不能 一味 地强 调把 “ 糕 ” 梁 ,通 过教 师之 间更 深层 次 的对 话 , 蛋 做 大做 强 , 模 经 营 , 教 学 上 实 行 促进作为隐性知识 的教育智慧 的显 规 在 “ 一统 ” 大 ,结 果 出现 一 样 的教 学 案 性 化 , 达成 教师 的个 性化 成 长与 发展 例 、 样 的课 堂 讲 授 、 样 的练 习和 的 目标 。 一 一
( 三)同课异构是教研团体专业 类 同于工 厂生 产产 品 。如 果这 样 , 教 化 成长 发展 的需 要 师也会 毫 无个 性可 言 。 校 办学 要有 学 教 研 团 队 专业 化 成 长 是 教 师 专 特色 , 师成 长更应 该 有个 性 。为 了 业 化成 长 的一个 重要 组 成部 分 , 教 也是 教师的专业发展 , 请多给老师们一点 校 本教 研绩 效 的核 心要 素 。“ 同课异 施 展个 性 的 时间和 空 间 。“ 每个 学 构 ” 让 的教 研 方式 为教 师们 的成 长 提供 生 的梦想 、 激情 、 性都 得 以张 扬 ; 个 让 了一 个 很 好 的 交 流 、 习 、 示 的平 学 展 每个教师都有 自由发展 的空间; 让每 台 。 这种 教研 方式 正是 基 于帮助 教师 个 生命 都 享受 到做 人 的尊 严 ; 每个 更 深入 地理 解教 材 ,改 变教 学方 式 , 让 教师都能实现 自 我发展 的价值 。” 这 促 进所 有教 师发 展 的背 景下 产生 的。 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的生命内涵 , 这 种 采 取 比较 研 究 的校 本 教 研 方 式 也 是 新课 程 改 革 向纵 深 发 展 的必 然 要 能 解决 教师 教学 中的实 际 问题 , 打开 求。 教师的思路 ,真正体现同伴互助、 共 ( ) 二 同课 异 构 是 教 师 专 业 化 成 同发展 的特 点 , 是切 实有 效 的教 研方 长发 展 的需要 式。 其最 主要 的优 势 就在 于 以多维 的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现代教育改 角度 、 异 的 风 格 、 同策 略 在交 流 迥 不 革 与发展 的 客观要 求 , 是教 师 自我 中碰撞 、 华 , 也 升 这种 多层 面 、 全方 位 的 生存 与发 展 的 内在要 求 。 源 自教 师 合 作 、 讨 , 它 探 整体 提升 了教 师 的 教 学 随着 课程 改革 的不 断深 人 , 来 越 自身 的课 堂教 学 经验 及 其 对 于 经 验 教研 水平 , 升 了教 研 团队 的整 体 素 提 越多的教育者发现 , 面对不 同的教育 的 不断总 结 、 反思 。反思 是 对教 师 发 质 , 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 对象 , 师要 因材施 教 、 教 因地制 宜 , 采 二 、 同 课异构 ” 教研 模式 “ 的 展 最具 积极 性 的因素 。 同课 异 构 ” “ 能 取不 同 的教学 方法 , 加上 教 师本 人 再 ( ) 一 同课 异构 教研 模式 的建设 使 教 师 群体 深 入 钻 研 教 材 ,设 计 教 教学 理念 的落 差 、教学 经验 的深浅 、 “ 同课 异 构 ” 的研 究 过程 一 般 为 : 学, 充分备课 , 然后讲课。 课后和大家 教学个性的迥异等种种 因素 , 必然导 起 评 价讨 论 ,找 出需 要 完 善 的 地 定课——研究教材 、分析学情 和资 致 不 同教 师 面 对 相 同的 教 学 内容 会 方 ,其他 教 师根 据 自己的实 际 情况 , 源— —撰 写 教 案 或 学 习 预 案— — 组 有 自 己个 性 化 的教 学 设计 , 因此 “ 同 再设计上课 。这样 , 让教师从不 同角 内研 讨 教 案— — 上 课 并 观 摩— — 会 课异 构 ” 为 了一 种 日渐 流行 的校 本 成 度 领略 了不 同的教学 风 格 , 内心 深 诊式 研讨 —— 写 出反 思材料 。 从 研究 形式 。 处认 识 到 自己的不足 , 后 找 到下 一 然 ( ) 二 同课 异构 中的几项 注 意 “ 同课 异构 ” 生 的必然 性 产 步 努力 的方 向。这样 的研究 氛 围 , 极 由 于我 们 必 须 考 虑 同课 异 构 过 ( ) 一 同课 异 构 是 新 课 程 改 革 纵 大 地鼓 舞 了教 师教学 研 究 的热情 。 每 程 中教 师 的 自主建构 , 现教 师 自身 实 深 发展 的需要 次 课 后 , 家 急 着 去 反 思 , 取 别 人 内涵 的丰富 与智 慧 的提 升 ,所 以 , 构 ” 通 过 不 同教 师 对 的意见 , 评价 、 是 去 研讨 , 为下 一位 教师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范文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范文同课异构是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将同一课程的不同老师安排在不同的教室进行教学,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老师进行学习。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合作能力。
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我认为学生们在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合作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
首先,同课异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同课异构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进行学习,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有些学生喜欢听课,可以选择去听讲座式的课程;有些学生喜欢参与讨论,可以选择去研讨式的课程;还有些学生喜欢做实验和动手操作,可以选择去实验室型的课程。
通过这种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学生们更加愿意去参与和投入学习。
其次,同课异构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有了很大的提升。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学生们往往只需要掌握知识点并进行死记硬背。
而同课异构活动中,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理念,学生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老师的课程来体验不同的思维方法。
比如,有些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有些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讲解概念和原理;有些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善于组织实验和实地考察。
通过接触不同的思维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另外,同课异构活动还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独自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缺少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而同课异构活动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组队进行学习和讨论。
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进行学习,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和借鉴彼此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互相学习和帮助,还可以培养出团队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同课异构活动是指同一课程中针对不同学生进行的不同活动。
这种活动的目的是根据
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来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
学习需求。
同课异构活动的总结如下:
1. 个性化学习:同课异构活动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进度和能力来设计不同
的学习任务。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学习
速度和能力范围内进行学习。
2. 激发学习兴趣:同课异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
这
样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综合能力培养:同课异构活动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对于擅长文字表达的学生可以设计写作任务,对于擅长图像表达的学生可以设
计绘画任务,对于擅长口语表达的学生可以设计演讲任务等。
4. 合作学习:同课异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合作、互相学习。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总之,同课异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以满足每个学
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同课异构心得体会(精选10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1我们学校在上周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我也获得了收获,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对同课异构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
我认为同课异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出的课效果不同,各有千秋。
其次,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
另外,同课异构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策略,可以每节课删除不必要教学环节,甚至挑战教学策略,逆策略而动,突破常规,实现效果好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
例如白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
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的突破重难点。
而武老师通过数轴直观地让学生认识了近似数的取值范围,学生很容易掌握用四舍五入方法求近似数。
在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这两节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良作风,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精选5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精选5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120__年11月27日参加了扬州举行的全国典型初中同课异构听课活动,深有感触!同课异构。
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我听的四节课内容是:“线段、射线、直线”上课老师分别是:第一节:扬州教育学院附中:高亮荣老师第二节:洋思中学:封涛老师第三节:宜兴实验中学詹慧老师第四节:杜郎口中学刘桂喜老师四位老师各自给我们展现了同一内容却进行不同教学方法的精彩课堂感受如下:1、精彩的课堂需要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及亲和力。
2、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在第二节课中,封涛老师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当时一个男生每次都举手回答问题,他说“你们班是不是这个男生最聪明?”我想封涛老师会说大家要跟这位男生学习,没想到他却说:“我觉得这位男生是很聪明,但并不是最聪明的,还有许多同学比他聪明,只不过有点含羞而已!3、注重材料的积累、收集、知识的拓宽、延深,不是就知识讲知识而是把知识融于生活、融于社会,让学生有充分发展思维的.空间。
4、课型丰富、导入丰富、内容丰富、气氛特别活跃,这都是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方式。
5、授课语言经典、自然流畅。
有的老师语言的经典幽默,体现了超凡脱俗,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的声情并茂亲切又富有激情,都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6、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科学“同课异构”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科学“同课异构”的实践与思考作者:祝芳芳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2期祝芳芳 [2](浙江省富阳市郁达夫中学浙江富阳 311400)摘要:“同课异构”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校本教研范式,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它以同一主题为核心,以行动研究为基础,以微格分析为手段,以比较研究为方法,以同伴互助为桥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其基本操作步骤是“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年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异质引导”。
其中,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异质发展是教师个性教学的内涵与诉求。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摩擦力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000-00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研活动范式,其实质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
“同课”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相同;“异构”主要体现在执教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措施、教材处理、细节处理等方面差异。
“同课”是基础,“异构”是载体,提升教师水平、释放教师个性风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目的,“比较”是其基本方法与手段。
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1 “同课异构”的基本建构在“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采用递进式的建构策略,即“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学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异质引导”七个步骤,其中,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异质发展是教师个性教学的内涵与诉求。
其基本流程与操作如下图1所示。
2 “同课异构”的学科实践下面以本校徐老师与陈老师执教的、由朱清时主编的“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第二章第六节《摩擦力的利与弊》一课为例,阐述“同课异构”教学的基本流程与具体操作。
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
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内容摘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靠什么?除了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外,更重要地是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经历教学过程中那种“矢志不渝”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使自己不断获得真知灼见,与同行们交流、反思!“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来比较时尚的教研形式,她让教师(无论是执教人,还是听课人)在此类从多角度获得体验:课程的、理念的、方法的…等等,让大家看到了新课程实施中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了践行“改革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的这场课程革命深层次意义,特别是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联系.【关键词】同课异构实践反思新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但也与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各种层次的数学教学比赛和示范课展示活动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些活动中,各位教师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对课标精神的理解既有和谐的共振,也有不同看法的碰撞.虽说能力有大小,见解有高低,但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交流,便可产生“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一、同课异构的界定: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对同一教材的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年级的不同班别,由不同教师实施各自的不同教学设计方案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让不同教师通过不同的构思,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丰富内涵与不同理解和思考角度,同时凸现教师教学个性,彰显数学之魅力.进而通过议课、评课,让参与的教师共同获得专业化成长,并在这种成长中,学生也获得真正的成长!二、同课异构的实践: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教学行为及设计,不仅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而且不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特别是“此时,教学设计的模式与环节是相对自由的、得心应手的.教师心中有‘佛’,而不拘于外形;心中有模式,但又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格式.”[1]正是基于对传统数学教研中“单兵作战”缺陷的反思和对新课改呼唤构建“学习共同体”现状的审视,我们在同课异构的路上摸索前行,下面以本人参加的一次地区优质课教研活动为例,阐述同课异构的历程.1.在异构中碰撞:教学设计决定教学的成败,尽管现代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但没有合理的教学预设,教学生成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说,教师无力把握课堂生成的机遇而形成教育机智.如:七下《8.2消元》第一课时,有四位选手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前三位选手运用都是从实例的引入,分别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而后进行对比,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通过代入消元的方法,以达到转化成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目的.最后一位选手也采用实例引入,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给出四个答案,问哪个答案是这个方程组的解?然后去掉答案后,你是否能知道它的答案.在学生疑惑处适时引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在这一“问”一“擦”再一“疑”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维碰撞”,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熟悉的天平问题入手,在实验中初步感知“代入”思想,并面对现实有一种“急切突破”的冲动:如何代?将此实验抽象成了一个“数学问题”.有了实验的铺垫,学生对于代入的理解与思维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对比两种不同的构思,各有千秋,前者引入自然,从知识层面对比得出方法.后者从实验的角度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但又创造生活的学科特点.2.在碰撞中实践:数学情境是思维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起点.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引发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在实践的过程中,各位选手的主线分明、引入各异.仙居安洲中学郑老师以小记者深入社会,关注“节能行动”开始,从节能与科技的角度引入,培养学生节能意识.玉环城关一中林老师以一则故事来引入化归的概念,然后以临近圣诞节为话题,想买布娃娃和糖果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她的好朋友展开,接近学生的生活.温岭松门镇中学李老师则巧妙的结合椒江二中的一个签名售书活动引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项活动举办地:椒江二中!)对比以上的几种引入,都是从实际生活情景出发,起到不同的效果,而且整节课环绕这条主线展开,充分体现了人文理念.就教育意义来说,安洲中学郑老师有着节能的现实教育意义.就与学生融合的亲和力而言,松门镇中李老师的设计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上课的学校是椒江二中,而且正好举办曹文轩教授的签名售书活动.结合这个活动,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既贴近学生,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实践的操作中,谁能擅于发现身边的事,加以提炼和整合,谁就拥有主动权.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到:数学,就在你的身边!3.在实践中达成: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尽力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实践到理论,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同课异构的课堂中,我们不时的见到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有机的统一,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达成一致.三、同课异构的反思:对于课堂的反思,当然首要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给好课这样“五个实”的标准: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和真实的课(有待充实的课).而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如果说叶教授的“五实”是从“课堂”本身的性质来判断的;那么朱教授的“六度”则是从学生、师生关系、课堂内和课堂外这几个角度来观察的.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遗憾的艺术.因而有缺点的课才是平实的课.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同课异构”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结果,他们在分享结果的同时,更加回味精彩的过程.也正是这样的特点,同课异构能在众多的教研活动中一枝独秀,受到教师的热捧,笔者以为同课异构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在同课异构中动态参与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教学策略不一,对同一内容的课,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构思,因此在课堂上各显所能,带给听课的老师充满个性的精彩课堂、魅力课堂.同课异构,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建构出不同的意义,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达到对教材的“激活”,彰现自己的个性.例如: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引入,平时经常与孩子一起出去游玩的,可以这样引入:“上午8:00,大头儿子一家从家里出发,匀速开往离家50千米的东方太阳城,要在8:40之前到达东方太阳城,请问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爱好体育活动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入:“现有一球迷为了观看姚明打球,在11:20开车出发,匀速驶往50千米远的比赛场地,为了在12:00之前赶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擅于结合实际生活的可以这样引入:“老师按八折买了2件圣诞礼品,付费少于16元钱,你知道礼品的标价每件是多少元吗?”(上课时间为圣诞节前几天).2.在同课异构中关注生成丰实的课即生成性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叶澜教授曾经指出:“如果一个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即使他的研究工作并不像他希望的那么成功,但可以继续有效地进行教学.”[3]相对于一般的教研课来说,同课异构的形式更能产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激起大家的共鸣;教师可以在对比中反思,在交流中提升,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的效果.在同课异构中关注生成,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课堂生成,也是教师之间的生成.教师在教研之前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当与不同的教学思维产生对比时,其感触之多,感悟之深不言而喻.3.在同课异构中反思提升“同课异构”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结合,能切实解决教学中一些问题和困惑,锤炼参与者;“同课异构”用理论诠释实践,用案例解读理论,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参与者;“同课异构”可以借鉴分享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地生成自己的案例,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完善参与者.如:这次活动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起始课,一位选手将鸡兔同笼问题与数学史结合在一起,非常新颖.他从孙子算经的算筹解法(用算筹研究代数)到直观但不成熟的图形解法;从几何解法到算数解法;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组.最后得出:从古代的算筹到现代的方程,是数学工具的进步,就方程而言,方程也有一个的优化的过程.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把方程由一元推广到二元……一部数学演绎史就这样娓娓道来,学生听得入迷,教师听得入神.惊叹之余,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课也可以是这样上的”.“同课异构”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为什么只在比赛时才出现,就不能做到常态化?这可能与同课异构型的课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关,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匀出一些时间来提升自己,同课异构飞入寻常课堂间也就为时不远了.到那时,我们将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成就彼此的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同课异构”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同课异构”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校本教研范式,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它以同一主题为核心,以行动研究为基础,以微格分析为手段,以比较研究为方法,以同伴互助为桥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其基本操作步骤是“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年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异质引导”。
其中,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异质发展是教师个性教学的内涵与诉求。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摩擦力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研活动范式,其实质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
“同课”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相同;“异构”主要体现在执教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措施、教材处理、细节处理等方面差异。
“同课”是基础,“异构”是载体,提升教师水平、释放教师个性风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目的,“比较”是其基本方法与手段。
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1 “同课异构”的基本建构在“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采用递进式的建构策略,即“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学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异质引导”七个步骤,其中,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异质发展是教师个性教学的内涵与诉求。
其基本流程与操作如下图1所示。
2 “同课异构”的学科实践下面以本校徐老师与陈老师执教的、由朱清时主编的“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第二章第六节《摩擦力的利与弊》一课为例,阐述“同课异构”教学的基本流程与具体操作。
(1)理解教材。
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前提工作。
不同的教师对教材与课标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分析。
但大多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最终会趋向统一。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②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③典型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与老教材的横向比较:新教材忽视概念的教学却强调科学探究,强调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想与能力,渗透STS思想……(2)独立设计。
独立设计的路径是个体设计——集体教案——个体教案(修改与完善)。
即使采用集体教案,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具有一定的个性教学风格和特点。
强调独立设计,并不是说要否认集体教案。
这是因为,集体教案的不同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大多数环节都是根据课标要求和集体共案进行适度修改的,在三维目标上、教学重、难点上基本趋同。
但在局部上也存在着差异(见表1)(3)学段说课。
说课环节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置于课后。
放在课前,主要是让教师群体对教师的“教案设计”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便于教师个案的完善或引起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某些环节或不足方面。
置于课后则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诊断、整改与提升。
在教学前徐老师和陈老师分别在年级(学段)备课组进行了说课。
(4)课堂实践与比较创新。
课堂实践是验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可行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主要采用切片比较的方法,复原教学过程,重温教学环节,剖析教学细节,解析教学要素。
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当然,切片要符合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一般规律。
为了更精炼地说明问题,应把课堂实践与比较创新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教学片断一:静止的物体间也存在摩擦两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也有摩擦力,都创设了筷子提米的情境。
徐老师教学过程如下:(实验引领)徐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杯子,杯子里放着一些米。
“中间放了什么?” 徐老师问。
“筷子!”学生大声齐答。
“看一下,我用筷子能不能把米提起来(同时做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筷子……”学生的声音较弱。
“为什么筷子能把米提起来?” 徐老师继续问道。
课堂上一片沉默,稍缓后有两个同学举起了手……而陈老师则在实验前,创设同样情景,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能把大米提起来吗?当学生的情绪和探究动机被激发起来时,再做实验。
最后问:为什么老师能把大米提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学习状态积极。
反思1:创设情境在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参与积极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但同一实验情境,处理方式不一样,效果截然不同。
其实徐老师的情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是因为创设情境的过程比较平直。
当然更多的技巧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并加以总结。
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平时注意研究别人的成功设计,积累典型的教学案例,备课时精心设计,经过一定阶段后,就一定会产生熟能生巧的体验。
教学片断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徐老师在学生做出相关猜想后,以“先探究摩擦大小与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其余的因素留到课后去探究”为由,仅仅探究了教材的两个猜想:摩擦大小与粗糙程度有关;摩擦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而陈老师在学生做出相关猜想后,先运用理论或实例否定了运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然后利用现有器材探究了压力、面积、粗糙程度三个猜想。
反思2: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猜想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间的矛盾,教师如何处理是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仅仅围绕正确猜想展开的教学,显然不是探究式教学的宗旨;所有猜想都要探究也不现实。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猜想,象陈老师那样通过学生已有理论、经验、事实缩小猜想的范围,但对学生容易搞错或者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猜想必须给以验证。
教学片断三: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徐老师利用摩擦概念教学的巩固,让学生例举大量生活中的摩擦事例,并以此为范本,让学生进一步分析上述事例中摩擦的利弊,以及在这些事例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然后总结增大摩擦减小摩擦的方法,再巩固应用。
而陈老师则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出示实验方案:(将直尺用手压在桌面上,尺的一端露出桌沿。
用另一只手拉动直尺,可以发现,手对尺的压力越大,越难将尺抽出┅┅)并问:“增大有益摩擦可采取哪些方法?”学生回答各异。
对此,陈老师总结指出:“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b.使物体接触面变粗糙。
”接着陈老师继续问道:“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点评。
反思3:教学中是让学生去被动验证还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选择的结果无疑是变验证为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层层深入.让学生不但知道要如何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达到自然形成知识与能力的目的。
课后,备课组和参加听课的教师对徐老师与陈老师的课进行了评议,认为:两位老师都对《摩擦力的利和弊》作了精心设计,教学设计紧扣三维目标,并分设不同环节对子目标进行设置与安排;在教学上二位教师都积极采用生活化教学,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场景,初步建构起双主体教学范式,基本养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三维目标。
徐老师能够在教学设计的框架上合理组织教学,并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在问题设计与探究活动中,组织较合理。
另外,还把兴趣与探究延伸到课外,引领学生进行小课题《假设没有摩擦力》的设计与猜想,从多角度去追求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值得借鉴。
但问题是对小结往往由教师来概述,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教学环节的过渡预设性过强,束缚了教学生成,对部分同学缺乏关注和信心鼓励。
陈老师成功的实现了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科学有序,循序渐进、层层剖析、环环相扣,教学在几个高潮中实现了情感与思维的跌宕。
教学在“引入新课——摩擦力”(摩擦力的利与弊)、科学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探究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巩固提高等所预设的环节中紧张有序地开展着,并还组织了压力大小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探究体验活动,是一堂成功的体验式探究教学展示课。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还缺乏激励性的评价,对教学生难点的拓展与巩固还有待于提高等问题。
(5)总结提升。
该阶段主要通过授课人、学科组或相关专家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方式,对“同课异构”进行综合反思与诊断、整改与提升;并根据“同课异构”的科研特征,对不同教师的“特质”与“同质”进行分析,关注教师的“共性发展”,但更关注教师的“个性发扬”,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借鉴、学习、提升的平台。
其操作过程一般通过“自我剖析―→小组诊断―→专家指导―→整改提升”四个环节进行。
①自我剖析。
即在听取听课教师评课议课后,执教者对比另一执教者的教学,进一步自我解剖的过程。
徐老师认为:自己对教学作了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设计而展开,从课首到课尾始终贯彻学生的体验感悟、实验验证等结合学生心理要求、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初步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摩擦力的“利”和“弊”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认知水平得到提升。
但是,对……对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和梯度,对教学生成缺乏必要的拓展。
陈老师则认为:自己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如学生实验、问题探究、小课题学习)等方式,符合学生为本的教学要求;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强,学生能积极参与,兴趣得到激发,因而,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对过程与方法能进行优化与整合,对困难学生能适度引导,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观。
但对静止的物体间也存在摩擦这一教学难点没有充分利用筷子提米这个案例进行突破,只作了浅层化处理。
②小组诊断。
即年段备课组针对第一阶段的教学开展阶段小结。
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科备课组长或相关学科的教研员负责进行。
根据徐老师的课堂教学,备课组长做了如下诊断:本节课徐老师侧重“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和分析论证”环节,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这是教学亮点。
但在本课教学中,教学过于拘谨,教学过程不够流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本人缺乏“特质”要素造成。
另外,预设与生成也是这节课要注意的地方,总体来看,预设过强,没有很好给学生以留白,即对课堂有效反馈做的还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探究不完整。
③专家指导。
是由学科教学专家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评点,肯定成绩,查找不足,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由于学科专家的指导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其对教学完善往往指点迷津的作用。
本次活动的指导专家、浙江省物理特级教师赵力红对陈老师课堂教学评述如下: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新课程“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的理念,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身边的摩擦等各种课程资源,课堂中教师注重在现生活实例,通过大量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观察和体验,来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分析它的特点。
例如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通过“推动木块运动”和“手掌下抽尺”两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