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黎莉莉(1915——2005)
• 中国电影演员,1915年
生于北平。原名钱蓁蓁。 1926年,在影片《燕山 侠隐》中第一次扮演角色。 1927年,她移居上海, 父亲送她进黎锦晖主办的 中华歌舞团学习歌舞,此 团后改名为明月歌舞团。 她随团曾到过南洋一带演 出,由于她表演出色,与 王人美、胡蝶被称为歌舞 三杰。
• 阮玲玉(1910——
1935)
• 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阮
凤根,学名阮玉英。 1926年,为自立谋生, 奉养母亲,考入上海明 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 作《挂名夫妻》,从此 踏入影坛。在30年代的 中国影坛上,她以重拍 次数最少而成为导演们 乐于与之合作的演员; 又以使观众“每片必看” 而成为最有票房号召力 的演员。
• ( 2 )在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是
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社会结构牢固和传统文 化体系根深蒂固的国家,这种冲突更为突出而持久。 中国的现代 化所蕴含的,不是消极地摧毁传统,而是积极地去发掘如何使传统 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催化剂,追求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即,会通中 西,创新传统。
• 胡蝶(1907——1989)
• 女演员。原名胡瑞华。
胡蝶饰演过娘姨、慈母、 女教师、女演员、娼妓、 舞女、阔小姐、劳动妇 女、工厂女工等多种角 色,她的气质富丽华贵、 雅致脱俗,表演上温良 敦厚、娇美风雅,一度 被观众评为“电影皇 后”。胡蝶横跨默片和 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 三、四十年代我国最优 秀的演员之一。
鲁迅
朱自清
张爱玲
徐志摩
三毛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郁达夫
林徽因
林语堂
季羡林
金庸
钱钟书
绘 画 艺 术
• 林楚楚(1905——1979)
• 林楚楚,原名林美意,
1905年出生于加拿大温 哥华市,中国早期电影 演员。在《玉洁冰清》 中,由于她出色地扮演 了会长女儿钱孟琪这一 角色,影片公映后,林 楚楚的名字开始被人们 记住。她以自然、温情、 和蔼、可亲的表演在银 幕上塑造了一系列中国 “贤妻良母”型的妇女 形象,给观众留下了难 忘的印象。
• 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思考
• ( 1 ) 21 世纪将是东西方各民族、各国家竞相发展自己、激烈竞争
的时代,各种文化都将理所当然地展示自己的风采 。 21 世纪将是 多种文化并存的世纪,不可能有一种主流文化主宰世界。中国文化 将会与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一道在世界 文化的百花园里相互辉映、争奇斗艳。
• ( 3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既是走向世界的过程,又是在中国自已本
土深厚的文化土壤上进行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历经了相当漫 长而艰难的过程,才达到了“中国式”的或“有中国特色”的认识 水平。但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仍需要有一个艰苦地探索和创 造的过程。
中国近代文学
茅盾
老舍
叶圣陶
郭沫若
冰 心
• 周旋(1920——1957)
• 一代歌后“周璇”的名字
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 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 嗓子”,她最大的优势就 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 歌喉,不仅音色细嫩、音 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 经过麦克风传将出来更是 委婉动人。就是不爱听国 语流行曲的人,也会对她 那燕语莺声一般的歌喉留 下了难忘的印象。加上电 影明星的身份和曲折凄凉 的身世,因此深受大众的 青睐与关注。
近代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的近现代转变
•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争论 • 林则徐主持编译 《 四洲志 》 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 • 洋务运动 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
富强之术。 “中体西用”
• 维新派鼓吹君主立宪,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
而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为代表的改良派,从西方文化中搬来了进化论、民权 论,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主张仿效日本明 治维新和俄国彼得改革,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 家。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这种主 张。 在这一时期,许多思想家、 宣传家已不借助传统 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邹容的 《 革命军 》 , 陈天华的 《 狮子吼 》 、 《 猛回头 》
• 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则举起了革
命民主主义的旗帜,从西方文化中进一步搬来了 天赋人权论和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提出了“驱逐 鞋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 以 1915 年 《 新青年 》 的创办为契机,新文化
运动猛然而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人,看到了文化背景、文化机制同社会改革不可 分割的内在联系。他们举起科学与民主的旗帜, 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 五四后文化问题上 主要有三派:“东方文化派”已不再死守“国 粹”,而是力求在东西文化的融合中寻求自己的 生存价值。他们在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时,也 看到了文化“一定的时代性”; “科学方法派” 主张“全盘西化”,但也不得不正视中国传统文 化,着手用近代的“科学”方法去“整理国故” ; “唯物史观派”则开始探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 立一种民族的、科学的“第三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