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教义-新版.pdf
佛教基础知识
• 5.罗汉
• 全称 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和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
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
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a不再生死轮回。
41
佛教主要神灵
大乘
小乘
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最高 果位)
菩 萨 自觉、觉他(第二等果位)
释迦牟尼
佛教文化常识
a
1
主要内容
• 佛教的起源 • 佛教的基本教义 • 佛教的传入和演变 • 汉传佛教的主要流派 •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
2
一、佛教的起源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国 王净饭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29
• (7) 码瑙:此物并非今人所称之码瑙,而是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 • (8) 琥珀:琥珀、蜜蜡从地质学上说是同一种东西,透明的叫琥珀,不透明的
叫蜜蜡。蜜蜡在藏传佛教尤其重视它,用来做念珠和护身符,有强大的辟邪 趋吉功效,黄色蜜蜡还可以催财旺财。 • (9) 珍珠:珍珠是珍珠贝分泌的胶汁状炭酸钙化合物包裹异物而形成的。以大 而圆为贵,一般做念珠、项链。 • (10) 珊瑚: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一种有机石灰质方解石。佛教中一般用红 珊瑚。
➢ 菩萨的定义:菩萨是一个自觉和觉他的人,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 觉悟的众生”,又以觉悟他人为己任。注意菩萨的两个条件:自觉; 觉他。
➢ 从佛和菩萨的定义可以看出,与佛相比,菩萨的功行还未圆满,需要 继续修行,直到自觉觉他达到圆满,方能成佛。
➢ 观音菩萨是一个大菩萨,但不是佛。民间相传观音已成佛。
第二章佛教的教义
第二章佛教的教义一、四谛说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
“谛”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
四谛也称为“四圣谛”,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
四谛又分为两部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或者说,前者侧重于解释世间因果,后者侧重与创造出世间因果。
1、苦谛把社会人生的本质断定为“苦”。
分为“四苦”和“八苦”。
“四苦”指生、老、病、死。
“八苦”是在生老病死外加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阴盛。
怨憎会,即不愿相见的敌对的人偏偏在一起;爱别离,即亲爱的人愿在一起又往往要分离;求不得,即物质生活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五阴盛,即“五蕴”,“蕴”是“集合”的意思,佛教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由五种生灭变化的元素(色、受、想、行、识)所组成。
人一旦有五蕴,就会生苦。
2、集谛指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或根据,内容相当丰富。
大体可以以“五蕴”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加以概括。
五蕴:构成凡夫世间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识。
色蕴——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引起感受作用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
这是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即自我存在的主管的身体及客观的环境;受蕴——此为对于五境的接触所引起心理上的感受作用,即是身体的五根(五种官能)和其所在环境中的事物,发生了感触的心理活动;想蕴——由感触而变成接受的心理活动,如与顺境接触所感到的欣乐,与逆境接触所感受到的悲苦,即是心理上的受取作用;行蕴——此为长生了苦乐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后,接着引起的贪欲、嗔恶,或与之不相关涉的其他心理活动。
通常情况下,总是对于可悦的事物,起了贪欲心;对于不可悦的事物,起嗔恶心,但是也有觉得无关痛痒的,或因甲境而想到乙境上去的;识蕴——此为更进一步,对于所接触的境物,了别识知,即意念或意识的活动。
凡夫众生的生生死死,生来死去的主体,就是识蕴藏。
一般人称之为灵魂,但是,佛教不称为灵魂,而称为识。
佛教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和苦的原因,说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
佛教经籍繁多,其实不超出“四谛”,即“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
佛教宣称:人的一生充满痛苦,有生、老、病、死、别离、怨憎、求欲、烦恼等八苦(即苦谛)。
造成人生苦的原因(即集谛),是不懂佛教真理的缘故,若懂得佛教真理,按照佛的教导修行,就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境界(即灭谛)。
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一定的宗教修行(即道谛)通俗的讲:佛教的基本教义之核心就是一个“苦”字,即人世间充满着苦难,从出生到死,就离不开苦。
佛教说,人生有八种苦,人们都好象浸溺在痛苦的海洋里,真所谓“苦海无边”。
释迪牟尼和他的高僧门徒,把佛教思想当做一只大海里的船,称为“慈航”,把人们从苦海里救出来,叫做“普渡众生”。
人们要领悟佛教的真理,做到“自我净化”,才能被“解脱”,永远脱离人世,不再“生”,也不再“死”,即“脱离苦海”,达到幸福的彼岸(即西方极乐世界)。
人们怎样才能通过“慈航”“超登彼岸”呢?那就要信仰佛教,皈依释教,刻苦修行。
怎样修行呢?要求教徒必须遵守许许多多的“清规戒律”,不能有“七情六欲”,虔诚的信仰,佛经所述的“一切皆空”、“无我”、“无常”及“因果报应”┅┅等等的观点。
(例如西游记里的唐僧就是代表克制“情欲”的化身,孙悟空就是代表“心情”的化身,猪八戒就是代表“欲念”的化身)这就叫做“修行”。
一个人也许一辈子也修不好,也许一时间大彻大悟,便可以“立地成佛”对佛教教义”苦”的误解说人都是苦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事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调,不就是欢喜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言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不是很快乐吗!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了。
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
佛教的基本义理
2、菩提伽耶(印度)。佛祖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
3、鹿野苑(印度)。佛祖释迦牟尼最早传教处。 4、拘尸那迦(印度)。佛祖释加牟尼圆寂地。
佛教教旗
美籍波兰人奥尔高特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的六种光色 设计而得,六种光色为蓝、黄、红、白、橙及前五色的混 合色。其中,横的表示全世界人类的和睦相处,纵的表示 世界的和平。
南传佛教教礼: 一、礼佛:入佛寺、禅修中心、精舍、塔,应至佛殿礼拜, 行合掌礼或三拜礼,平时见到供奉的佛陀塑像,应在适当 的位置行合掌,乃至跪拜之礼。虔诚的佛徒有时遥见寺、 塔即行合掌礼。礼拜时,每一拜都以跪姿行之,不用起身。 礼拜时,可默念南无释迦牟尼佛、三归依、或忆念佛陀的 九个名号,或祝福一切众生皆得离苦得乐。若绕佛,应右 绕而行。
禅思禅悟
人们常因为功利心而疲于奔波,其实我们应该学会以一种 平常心来对待世事,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 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才能活得更轻松。
佛教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 行、智、悲。 愿:象征愿力的是地藏菩萨
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
智: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
悲:象征慈悲的是观音菩萨
佛教三宝
佛宝(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法宝(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 经、八万四千法门) 僧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 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佛教的简介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其意是"释迦族的圣人"。 起源:(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即今尼泊尔境内。
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佛教基本教义3等等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 正语:在语言上把正确的思维表现出来。分 为正反两面。反面=妄言、绮语(骗人)、 两 舌、恶口;正面=善言爱语、隐恶扬善、随喜赞 叹。 △ 正业:在行为上把正确的思维表现出来。 △ 正命:用正当的方法谋生(最好是耕种,不 要经商)。 ▲“定”(意志的坚定) △ 正念: 正确的意念,使思想符合正见; △ 正定:进入 禅定状态。
• ▲今世的三因(爱、取、有):“爱”是通过上 述各种感受所产生的贪欲;“取”是由贪欲导 致的对身外之物的追求;“有”是爱、取所导致 的业因。 ▲ 来世的二果:生、老死,既有今生 的业存在,必然导致来世的生老病死。 4、三法 印:印有印证、印信之意,三法印即区分真假佛 教的三个标准。 ▲ 诸行无常:“行”即一切事 物,“无常”即没有恒常的存在。该法印意为: 一切事物都是 由偶然的因素结合而成的,它们 依缘而起,依缘而灭,变幻无常;
• 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 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 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 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 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 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 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 活。
• 二、五时八教,五时即把释迦牟尼一生的说 教 分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 槃时五个时期;“八教”即针对不同类型的 人 采取的八种教学方法。三、“一心三观”,即一 念心中同时悟“空”“假”“中”三谛。四、 “三谛 圆融”,即空、假、中三谛并具,圆融 无碍。五、“一念三千”,即一念心中具三千大 千世界。
• ▲ 隋唐时期的佛教经典:这一时期的中国佛教 开始分宗立派,各宗派都有作为自己的基 本教 材的论著。 △ 天台宗:最重要的著作有《法华 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均为天 台宗创 始人智顗所作,被称为“天台三大部”。 它们阐释了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一、定慧双修, 止观 并重,即主张宗教实践和佛教义理的把握 并重。
佛教教义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
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
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
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
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现将佛教的基本教义简介如下。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所谓缘起论,即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
缘起论是佛法的代表,是佛教与世界上其它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学流派相区别的根本特征。
缘起论系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
所有佛教之教法均以缘起论为依准。
不管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还是大乘佛教,任何时代或任何地域之佛教宗派,必然以缘起论为其根本教理,反之,则不能称为佛教。
随着佛教的发展,以缘起论为根本教理,逐渐发展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一系列缘起论系统教说。
法印,即作为印证是否合乎佛法的标准。
小乘佛教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之说。
大乘佛教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称一实相印。
所谓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本然之真实。
佛教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四谛,又作四圣谛。
谛,意为真理或实在。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
(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
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
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
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
佛教教义
释迦牟尼生前教示,在他逝世之后,僧团要以佛法为师。因此 对佛陀的教法进行整理以流传后世是十分必要的。于是,在佛陀 涅槃后的90天(五月十五日),由跟随过佛陀的五百比丘,公推大 迦叶为上座(会议主持),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石窟中集会。在会上 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婆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 大迦叶诵出对教理解释和研究的论著,将佛一言一语都记录下来。 形成经、律、论的佛教三藏,比丘们互相传视,并得到与会者的 认可,定为是佛所说。这就是第一次结集。三藏,“藏”,原语 是盛放东西的竹箧(qie)。是容纳收藏的意义。结集两个字含 有编辑的意义。古代翻译家用结集二字是含有“会诵”的意思。
灭谛则宣传解脱的幸福。 释迦牟尼认为人只要抛弃对 主、客观的一切追求,就可以 抵达涅槃的彼岸,得到最高的 幸福。
道谛论述达到涅槃的正确道路 它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个方 面,故又称“八正道”。八正道要 求每个佛教徒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 合佛教的规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 得到解脱。
再放一张现在的乐山大佛照片作为对比,注意看眼睛
1963年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大 佛流泪的照片,国家动用了4千万对大 佛进行清洗,但还是没有能抹去大佛 眼角的泪痕
2002年5月7日上午9时43分,乐山大佛再现难得一见的“神秘 光环”---佛光。乌云还未褪去的乐山大佛上空,突然出现日晕 现象,刚刚升起的太阳四周闪现出一个直径约300米、内红外 紫的五彩光环,色彩时明时暗。千年难遇万人争睹,11时许光 环开始散发出耀眼强光,来自四海的游客无不赞叹这一天下奇 观。不少人双手合十,闭目祈愿,纷纷庆幸大佛之旅带来的吉 祥。中午时分佛光慢慢淡化、散去。整个佛光现象持续了3个 多小时。
释迦牟尼则提出了“缘起论”。他认为世界上 一切事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存在,他把这种 条件称为“缘”。条件具备,事物生起,存在; 条件消失,事物灭亡。佛教常用“诸法(事物) 因缘生,缘尽法还灭”这一偈颂来表述释迦牟 尼缘起论的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缘起论看到了事物相互的作 用与依赖关系,有它的合理性。释迦牟尼又认 为,世界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动中,任何条件都 不可能长久存在,因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久 保留。既然这样,这些事物就不能依靠,不值 得依恋。人若追求这些东西,到头来必然一无 所得。释迦牟尼要求人们认识世界万物的这一 本质,抛弃世界万物,转而追求永恒的存在—
佛教的教义教案
教案第周课型分类讲授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节)教学课题佛教的教义,经典和标记,佛教的供奉对象教学目标了解经典和标记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熟悉佛教供奉的主要对象教学重点佛教供奉的主要对象教学难点佛教的基本教义教学后记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佛教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佛教的传播分为几条线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新课: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一)三法印佛教把“诸行无常,诸发无我,涅槃寂静”作为印证佛法、衡量判断佛教真伪的三个准绳,称之为三法印。
(二)四圣谛四圣谛是释迦牟尼得到和传道的最根本思想,即苦、集、灭、道四条神圣真理。
其中,苦谛是核心。
(三)十二因缘因即原因,缘即条件。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原因,需要条件。
生命三世流迁,体现在12个传递的因果关系中,他们是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三世两重因果,也就是因果报应。
(四)八正道1、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 8、正定(四)三学1、戒学2、定学3、慧学二、佛教供奉的主要对象佛教不信奉神灵,佛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修行取得成果的人。
教祖释迦牟尼和信众们之间是师生关系。
释迦牟尼被称为本师。
根据修行所达到的觉悟程度,崇拜的对象分为三等,即佛、菩萨、罗汉。
(一)常见的佛1、三世佛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来世三世。
在佛教寺庙大殿里大多供奉三尊佛像,有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之分。
横三世佛竖三世佛三身佛三身佛是指释迦牟尼的三种佛身,也即3中不同的像。
三身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应身。
(二)常见的菩萨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地藏菩萨。
文殊菩萨文殊以为妙吉祥。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两侧,合称释迦三尊。
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意译为普贤或者吉祥。
在《华严三圣》中,普贤居左称“诸佛长子”,因代表了身法佛的本体。
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意译为“普观世界而拨苦与乐”。
佛教基础教义苦集灭道
谢 谢 大 家
“五蕴聚合说” 五蕴聚合说” 十二因缘说” “十二因缘说” 业报轮回说” “业报轮回说”
“五蕴聚合”说 五蕴聚合”
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 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众生是由“五蕴”组成, 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众生是由“五蕴”组成,既色、受 、想、行、识。 “诸法无我”:既然众生只是“五蕴”的聚合,是多种因素的 诸法无我” 既然众生只是“五蕴”的聚合, 集合体, 所以我们自身不是独立永存的实体, 集合体 , 所以我们自身不是独立永存的实体 , 没有单独的 自性” “自性” ; 诸行无常” 且有情和世上万事万物处在无休止的变迁之中。 “诸行无常”:且有情和世上万事万物处在无休止的变迁之中。 “五阴聚合说”构成了佛教空观的主要内容。 五阴聚合说”构成了佛教空观的主要内容。 空观的主要内容
总结: 总结:
中国化的佛教哲学融合了中国的儒学、道学 、玄学,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封建传统哲学相结 合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已经成 为中国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要有信仰,一个民族应该有信仰。许多宗 教国家以宗教教义为信仰,美国以自由民主为 信仰……过去中国人信仰皇权,神权。那么,现 在呢?中国人能信仰什么?
“业报轮回” 业报轮回” 说
按照善恶罪福的业报 法则,众生流转在“ 六道”之中,即天道 、人道、阿修罗道、 畜牲道、地狱道、饿 鬼道,形成六道轮回 。
三)灭谛
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 最高理想——涅磐。 “涅磐”是梵文的音 译,意译作“灭度” 、“圆寂”等。涅磐 的根本特点是达到熄 灭一切“烦恼”、超 越时空、超越生死轮 回的境界
“十二因缘”说 十二因缘”
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果 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 。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 生的行为,决定未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 应。 作为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叫作“业”。 “业”分身业(行动)、口业(言语)、意业(思 想)三类,也就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 为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业报。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一、佛陀创教进入佛教寺院的巍峨大雄宝殿,正中有一尊结跏趺坐、表情安祥的佛像。
这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相传2000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释迦族居拘萨属国的迦毗罗卫国。
他们是古印度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
当时的国王叫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耶夫人是与迦毗罗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在佛经中又被尊称为摩诃摩耶(意为伟大的摩耶)。
有一天,摩诃夫人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左肋,从而怀孕。
她在怀胎十月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四月的第八天于蓝毗尼园(Lumbini)停留。
在园中她举手攀一根树枝(无忧树,或娑罗树)休息的时候,释迦牟尼即从她的右肋而出。
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
此日即为浴佛日。
关于悉达多的出生年月古印度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佛经记载他活了八十岁。
此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时,与中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物。
悉达多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波闍波提养育长大。
幼年时代的悉达多生活是优裕舒适的,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冬天御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
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
净饭王对王子寄予厚望,从小就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等等。
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转轮王”。
王子16岁时,奉父命与表妹耶输陀罗完婚,生下儿子罗睺罗。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
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佛学教义的基本常识
佛学教义的基本常识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5日来源:网络转载作者:君合1035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从信仰观念上说,佛教是以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
佛是梵文音译“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即指觉悟了的人。
“觉”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是自己觉悟,二是使他人也得觉悟,三是觉行圆满。
佛教相信,普通人没有上述的任何一种觉,声闻和缘觉有的也只是自觉,菩萨也缺少觉行圆满的内容,只有佛才具备这三项的全部内涵。
小乘一般以佛作为对释迦牟尼个人的尊称,随着佛教的开展,以后渐渐形成了三世佛、十方佛、三身佛、佛数如恒河沙子、佛有无量数等观念。
从基本教义方面说,佛教认为人的生命及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无常的,而且没有丝毫不变的本质或“灵魂”存在,生存就意味着承受无穷尽的痛苦;只有按照佛所给予的启示努力修行,才有可能完全跳出苦海,进入持久欢乐、祥和、自由的涅槃彼岸。
从生命存在形式而言,佛教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生命体不外乎凡、圣两类,总称六凡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彻底摆脱了痛苦,同属于圣类;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同属凡类,合称六道。
六道众生无一例外地要在无边苦海中挣扎,不同的是每一道众生所承受的苦痛有着本质的分别:天的处境较好,人的处境次之,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依次更差。
人等六道的生命体是由五蕴即五种要素构成的。
五蕴是指色(物质现象)、受(感觉)、想(知觉)、行(意志)、识(精神、意识)。
在一定的条件下,五蕴构成了人或其他的生命体;当一定的条件消失时,人或其他的生命体就必然趋向死亡。
不仅生命存在是这样,世界上存在的每一事物也都如此:由一定的因缘而聚合,也因一定的因缘而分离。
基于事物缘起的道理,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六道轮回。
佛教认为,由于普通人认识不到生死无常的缘起本质,往往贪求功名利禄和各种生活享受,甚至为此而处心积虑、不择手段。
如此种种追求贪欲的心理以及因此而发生的各种语言、行为,会在个体生命终结时,形成一种综合的势力即“业力“,成为决定下一生的生命形态、及其生存处境的直接原因。
中国宗教学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
1.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
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
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
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2.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
一)、四圣谛2、集谛:集的巴利语原意为生起。
集谛就是追究生起、造成种种痛苦的原因。
原因:烦恼(贪欲、嗔恨、愚痴)各种烦恼的根本是愚痴或无明,即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实,主要指不明白世间多苦、因果报应、诸法无我等真理,不明白本来无我而执著身心、社会角色等,执著属于这个我的一切为实有。
这为一切烦恼产生的总根源。
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轮转。
3、灭谛:灭,消灭的意思,即消灭、断灭烦恼,从苦中解脱出来,并达到涅槃。
涅槃:1.佛教语。
梵语的音译。
旧译“泥亘”﹑“泥洹”。
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
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2.作为死亡(佛或僧人)的美称。
4、道谛:道是道路的意思。
道谛即熄灭烦恼、达到涅槃道路的真理。
道路:八正道。
二)、八正道八正道:意谓熄灭烦恼,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1、正见。
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
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
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4、正业。
正确的行为。
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
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精进。
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7、正念。
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
第二章 佛教基本教义
第二章佛教基本教义、常用经典、成语和典故第一节基本教义和常用经典一、基本教义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他死后一二百年佛教教团发生分裂,形成以大众部和上座部为代表的众多部派为止,在佛教史上称为原始佛教。
根据原始佛教的经典《阿含经》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以及因果报应的理论。
(一)四谛、八正道"四谛"的字面意思是四个真实不虚的道理,是原始佛教关于人生为何具有苦恼和如何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
1、苦谛是说人生是充满种种痛苦的,也可以说人生是个充满痛苦的过程。
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自由脱离自己所憎恶的环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爱恋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
2、集谛用以揭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
佛教认为人的贪求欲望或"爱"是带来一切苦痛的根本原因,有时把"贪、嗔、痴"看作是万恶之源。
说由于有贪爱的欲望,并且对人生的道理无知(无明,或"痴"),便产生追求金钱利益和名誉的思想和行动,达不到目的便产生嗔怒感情,与别人发生冲突和争斗,从而烦恼丛生,不仅生前痛苦不已,并且招致死后在"五道"或"六道"中轮回。
佛教在有的场合为了强调无知是造成各种苦恼的最根本的原因,便把"无明"置于首位。
佛教虽主张一切事物的生灭、聚散是由因缘(各种内外条件)决定的,但也继承了古老的灵魂不灭的思想。
认为众生生前由于"无明"、"贪爱"等趋使,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善恶行为("造业"),将导致死后灵魂在天界、人间、畜生、饿鬼、地狱的"五道"(加上阿修罗--恶神,为"六道")之间轮回投生,不能从生死苦恼中得到解脱。
传统文化概论 佛教
2、佛教在中国的流传
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印度名僧鸠摩罗什(生活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在佛经的翻译过程中有大 量的儒家和道家学者参加,所以在佛经的语言和 解释中就融入了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 南北朝时期还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如禅 宗祖师菩提达摩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 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
5、新中国的“人间佛教”
“四摄”——皈依佛道应做的四事:
(1)布施摄---向众生施舍财物等 (2)爱语摄---对众生要好言相劝
(3)利行摄---做有利众生的善事
(4)同事摄---与众生相处并教化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
一行(身业) 一思(意业) 皆在作业
是造成种种痛苦的原因
惑(无明):
一是坚信有实实在在 的“我”的存在—— “我执”;
二是坚信外界事物有 其实在的存在——
六道轮回:
天
人 阿修罗
地狱
饿鬼
“法执”
畜生
一、四圣谛(苦、集、灭、道)
灭谛:
断灭苦的根源,消除业与惑, 进入涅槃境界
佛教认为,人生尽管是苦海无边,但绝非没有 希望,其出路就在于断绝苦的根源,不再进入 生命的六道轮回,从而断灭一切烦恼,得到彻 底解脱,达到永恒的寂灭。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
3、隋唐时期的繁荣
隋唐时期佛教主要宗派:
天台宗 华严宗 净土宗 三论宗 律宗 密宗 唯识宗 禅宗 藏传佛教(喇嘛教)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如傣族)佛教,主要 是小乘佛教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
39
3、隋唐时期的繁荣
• 玄奘(600—664)唯识 宗创始人 • 公元629年西行取经, 征程5万里, • 奔波17年,取回657部 佛典 • 代表作:《成唯识论》
佛教
常见的菩萨
1、文殊菩萨 2、普贤菩萨 3、观音菩萨 4、大势至菩萨 5、地藏菩萨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 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 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 为释迦牟尼佛之胁士。即文殊 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 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 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 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 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 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 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 化导摄益。其道场在山西五台 山。
普贤菩萨
我国佛教四大菩萨 (观音菩萨、文殊菩 萨、地藏菩萨、普贤 菩萨)之一。是具足 无量行愿、普现于一 切佛刹的大乘圣者, 与文殊菩萨为释迦牟 尼佛之胁士。以此菩 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 切处,纯一妙善,故 称普贤。
观音菩萨
北宋年间,有位妙庄王,生了3个女 儿,名妙因、妙缘、妙善。三女都到 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 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 出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 出王宫。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 山仙长。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 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 药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 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 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佛祖被其孝 心感动,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 使之成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这个 故事揉进了儒家的"孝"和道家的神 仙思想(妙善修行为"仙长"),是儒 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
2、药师佛
药师佛 又作药师如来、药师 琉璃光如来、为东方净 琉璃世界之教主。据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 功德经》载,月光遍照 菩萨。与日光遍照菩萨 同为药师佛的二大胁士。
弥勒佛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 广为流行的一尊佛。此佛常怀慈悲 之心。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 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 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 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 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 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 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 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 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 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 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 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 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 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 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 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 笑。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第一课 基本教义
第一課基本教義一.教義是什么?即神学,我们相信什么教義是我們明白信仰的重要基礎。
教義可以說是神學,神學和教義是一樣的。
我們把整部聖經裡面有關連的信仰重點歸類,有組織的、有系統的放在一起,就成為神學。
才能明白我们相信的是什么。
什么是基本教義呢?基本教義就是我們信仰的基礎,即我們相信什么。
我們要把整部聖經對神、對世界、對救贖、對罪、對聖靈、對三位一體的神的講論串通,才能夠明白我们信仰的重点。
舉幾個例子:例 1.“三位一體的神”的教義是怎樣來的?我們無法單單從某一章、某一卷聖經知道神是三位一體的,必須把整部聖經從頭到尾唸過,然后把相關的講論組織起來,才能認識“神是三位一體的”這個教義。
(创1:26“我们”,创11:7“我们”,创32:26天使能给人祝福吗?主耶稣在旧约的显现例2. 救恩論講到耶穌基督是世界上惟一的救主,除祂別無拯救。
我們若單唸舊約,是不易完全明白救贖論的,旧约没有清楚的讲到十字架;若單唸耶穌生平,他为我们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不易看到救贖的完整意義的;若單唸保羅或彼得書信,也不能認識完整的救贖論。
没有旧约就没有办法明白耶稣的十字架例3. 我們怎樣知道神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呢?你能从一卷书里看到这三个属性吗?不能!這就是把整本聖經中有關神的教導串通所得出來的結論。
二.教義的功用(为何要明白这些基本教义)1. 在任何环境里,保護我們的信仰(弗4:13,14)与我们信仰不同时,我们会拒绝!“基督教只是宗教之一!”你怎样才能非常清楚知道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加1:6-9)2. 使我們能有健全的基督徒生活(生活与教义无关?)請看下面的例子:聖經論:聖經是基督徒生活、信仰的最高權威和標準,我們若沒有健全的聖經論知識,或對聖經的認識不夠,生活就會出現問題。
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圣经是没有错误的(诗119:106),圣经不能加不能减(摩门经)b. 救贖論: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罪已被耶穌的寶血洗淨,不應該再回到罪裡去,我們可能還會活在罪中得罪神,(罗6:1,2,15);甚至連自己的得救也把握不住?如果我們相信基督是惟一的得救途徑,又怎會沒有傳福音的熱誠呢?c. 末世論:末世論講到耶穌的再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基本教义
主要内容:
?一、世界的本质——“空”
1.世界的本质是空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地存在,都是依照一定的条件生存和毁灭的,都要经历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
在人生上就表现为生老病死,这种状
态就是空。
、
?空是事物不断变化的状态或本性,人们对事物的观念在本质上不具备完全的真理性,这种认识也是空。
2.世界并非神所创造
?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神”的主张。
这里的神主要指的是西方认定的造物主,上帝。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为缘起而产生的,所以是缘起
产生了世界,世界产生了神。
?梵文中的神,是指从情感和内心的扭曲中净化和解脱出来,并获得无上智慧的人,因此,佛可以说是所有获得证悟的人的统称。
?佛教的无神与唯物主义的无神并不一致。
佛教认为鬼神也和人类一样,只是有情众生中的一类,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而是在缘起的支配下,不断不常,相继延
续
?二、缘起产生世界——十二因缘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
“缘”是指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条件,“缘起”: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中依照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是指世界上所有事物
都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之中依据一定的条件
而生灭变化的。
佛教为了说明人生现象,又在缘起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论。
十二因缘说,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链条:
往世今世来世无明(因) —————(果)识、色、名、六入、能、受
爱、取、有(因)——————(果)生、老、死
?三、世界存在的形式——三法印
? 1.诸行无常——一切事物生灭不定
“无常”一词出自《杂阿含经》,就是每一个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无常”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联系到人生现象就是说生、老、病、死。
? 2.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主宰
“无我”是指一切事物不仅形体不会永存,而且精神也会随之消灭,即不存在一个常恒的精神主体。
既然世间的一切是变幻莫测的,那它就不值得人们去追求。
然而世俗之人由于无知,错把“无常”与“无我”的东西当成有常、有我的东西来追求,这就必然陷入痛苦。
? 3.涅槃寂静——超越生死烦恼为清净永恒
佛教所倡导的教义以及它所提出的种种修行的方法,最终都是为了涅槃。
这样就能够
了脱生死轮回,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境界。
涅槃一词的本意是熄灭,也可以称为解脱。
它的主要含义是指摆脱了轮回,熄灭了所
有痛苦和烦恼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这就必须要熄灭人的欲望和贪念,而人的欲望和贪
念直接源于人类的无知,所以人类只有摆脱无知才能从根本上去处人的欲望和痛苦。
小乘佛教认为是与现实世界有本质差别的、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世界,要达到涅槃的
极乐世界,就一定要出家过着禁欲的生活。
大乘佛教阶段所谓涅槃,就是认识世界的真面目。
如《维摩诘经》卷中说“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龙树在《中论》中认为:“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
分别”。
因而大乘佛教并不特别强调出家修行,而是强调在世间普度众生。
?四、佛教的终极目标是涅槃——四圣谛
?四圣谛即佛教所讲绝对正确的四个真理。
这四圣谛分别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一)苦谛:苦谛是指现实世界中充满了苦。
佛教将人生之苦总结为八种,生、老、病、死(是肉体遭受的四种痛苦)碰到自
己所憎恨的人或事情,怨憎交加是苦(怨憎会)、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情离别会痛苦爱别离、
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痛苦(五取蕴)、人对永恒生命追求而不得所产生的痛苦(是精神遭受的四种痛苦)。
五蕴之苦:
1)色蕴,指世间一切物质现象和众生身体所有的感觉器官,总称为“色”。
2)受蕴,即众生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
3)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4)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5)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
?(二)集谛:
佛教认为苦的原因在于造业(过去所思所为的积存)。
烦恼(贪、瞑、痴)和渴爱。
这些都出于“无明”,即把虚幻不实的东西当作真实的目标去追求,故而生出无尽的苦。
?(三)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槃;要是
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槃。
意谓灭除烦恼与痛苦,认识到只有消除了渴爱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才能达到涅槃境界。
?(四)道谛:
道谛是灭烦恼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简说为“三学”:戒(遵守戒律)、定(要通过禅定、
止散乱心)、慧(又译“般若”,明了佛理)。
大乘佛教又将三学发展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四、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
? 1.在修行的目的上:小乘是以追求自我解脱为目的,主要以释加牟尼的学说为主;
大乘修行的目标是要普渡众生。
? 2.在理论学说上:
?小乘教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等,认为佛说的都是实在的,主张“我空法有”,否认永恒不变的灵魂,承认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有一些唯物主义因素。
大乘教的
经典是《般若经》、《法华经》等,对佛说带有自由解释、发挥的色彩,主张“一切
皆空”,既否认永恒不灭的灵魂,也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彻底清除了唯物主义
倾向。
? 3.在对佛的看法上:
小乘认为释迦牟尼是一位觉者,把佛陀尊为圣贤,不重神像塑造,认为佛只有
一个,就是释迦牟尼;
大乘则把佛陀尊为神,强调雕塑华丽的佛像,建筑宏伟的殿堂,供奉佛像,让
人顶礼膜拜,把地方神灵都宣布为释迦牟尼的化身,提倡三世十方有无量无数的诸佛。
4.在追求理想上:
小乘主张修阿罗汉果,求利己、独善,得自我解脱。
小乘完全不承认菩萨。
大乘则主张修持佛果,求利他、普渡众生;还把从事传教活动以拯救他人的比丘
当作菩萨,正式提出菩萨的名称,视之为正见正觉(佛)的准备,即所谓的候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