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窑陶瓷陈列导览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名窑陶瓷导赏词

(数字展厅专用杨思宇康洁)

中国,又被西方世界称为瓷国,可以说,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民族“第五大发明”。湖南陶瓷发展史源远流长,工艺成就璀璨夺目,自东汉至清末窑址四百余处,青烟袅袅,遍布三湘。湘阴窑、长沙窑、醴陵窑……这一串绚丽的名字将实用与审美融为一体,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湘瓷文化。下面,请您随着视觉的转换,进入多彩的《湖南名窑陶瓷数字展厅》。

第一部分:凝土为陶源远流长古代陶器

陶器的出现,与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密切相关,也意味着人类对水、火、土的飞跃性认知。湖南古代陶器分布广泛,湘、资、沅、澧各大流域以及环洞庭湖区域都有出土。其中,在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的陶片,距今已有一万多年,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新石器时代的白陶、红陶、黑陶,纹饰富丽、寓意深邃,是陶瓷史上的艺术佳作。商周以后,很多陶器在造型和装饰上模仿青铜器、漆器,出现了彩绘、漆绘、锡涂等新品种。到了东汉,铅釉陶蓬勃发展,灰陶、硬陶和高温釉陶在实用器中占据了大半江山。

印纹白陶盘

您看到的这件陶盘胎质净白,盘外装饰了各种花纹,有圆圈纹、三角形纹、S形纹等。如果转换器物的角度,您会发现盘底戳印了一个规整的八角星图案。专家们把这个图案称为“八芒日轮”,是太阳神的象征,一般出现在祭祀的神器上。原始先民在祭祀时,会把这件白陶盘高高举起,整个部族仿佛都在享受着太阳光的照耀。他们认为,这样将得到太阳神的佑护。这件小小陶盘由于“八芒日轮”的缘故,被赋予了某种至高无上的神力,难怪一些学者将它称为“艺术神器”。这件印文白陶盘是汤家岗文化遗址中的特色器物,距今六千五百年至七千年。

红陶鬶

这件红胎陶器叫做鬶,是宴会中不可缺少的温酒器物。它流行于新石器时代。鲜艳的色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小小流口只需用手轻轻一捏就做成了。最奇特的地方是它的三只足,为什么会像口袋一样鼓胀?这是为了增加器身的容量,而尖细的足底可以减少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延缓酒的散热。它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三足能保持器物的稳定。这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青釉陶壶

神异的动物图案是这件青釉陶壶最吸引人的地方。陶壶的肩部绘有一只怪鸟,仔细观察,您会发现它长有六只头。《山海经》中说,在遥远的异国有一种鸟,黄色的身子,红色的脚,最奇异的是长了六个头。壶上所绘的很可能就是这种鸟。当然,六头鸟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就像龙凤一样,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或是精神寄托。往下看,还有六头神鹿绕着腹部,或奔跑,或回首,形态各异,栩栩

如生。这件陶器属于高温釉陶,胎质成分、制作方式、烧成温度等,很接近于后来的成熟青瓷,为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绿釉陶猪圈

这件绿釉陶猪圈充满了生活气息。在镂空的猪圈里,养了一头肥胖的猪。它的背脊高高耸起,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猪有所不同,这说明当时的家猪还没进化成现在的样子。猪圈的侧上方有一间敞开的茅房。茅房与猪圈相连,直观的反映了当时农家的生活习俗。这是一件东汉时期盛行的铅釉陶器,它以铜、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烧制,绿色的是氧化铜,红色的氧化铁。这种陶器光亮晶莹,在技术上解决了过去表面粗糙的缺陷,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耐温程度只能达到六百度,而胎在这时还没完全烧结,很容易破碎,胎釉结合不好。因此,铅釉陶器实用性差,大多烧制成明器,如建筑模型、动物等,主要用于随葬。

东汉白瓷豆

这件看起来像烛台的瓷器叫做豆,形制规整、釉色白净、制作精细,腹部外壁有旋状纹饰,圈足做成喇叭的形态。豆最初用来装粮食,后来逐渐用于盛放调味品。它的历史悠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以陶器的形式出现了。商周时期的豆大多是青铜器,有些还配了盖,当时作为一种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这种白瓷豆是东汉时期的器物,豆在当时虽然仍有礼器的功能,但对它的使用已经逐渐减少。白瓷虽然盛行于北方,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但湖南发现的东汉白瓷却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白瓷,这对研究白瓷起源地提供了重要依据。

东汉白瓷鍑

湖南虽然出土了一些东汉的白瓷,但数量不多,因此非常珍贵。这也是一件白瓷,名叫鍑。从外形上看,敞口、长颈、平底,肩上还有两个倒“S”形贴花。鍑的历史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一种重要的炊具。唐代茶文化盛行,鍑成了煮茶用具,与风炉是浑然一体的,在陆羽的《茶经》中,关于鍑的形制和使用方式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到了宋朝,鍑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部分:湘瓷泛青花湘阴窑

湘阴窑是湖南青瓷的重要产地,隋唐时湘阴隶属岳州,因此又被称为岳州窑。从东汉至五代,窑址的数次变迁,并没影响到技艺的传承,反而在瓷器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子,不断革新,愈烧愈精,被陆羽列为最宜煮茶的六大青瓷之一。唐人刘言史在一首煮茶诗中称赞到:“湘瓷泛青花,涤尽昏渴神。”这座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古窑,精品层出不穷,把各时代的特征成功的倒映在了釉色之中。

青瓷对书俑

这件青瓷对书俑造型栩栩如生,人俑头戴晋贤冠,身穿交领长袍,相对而坐。中间有书案,案上还放着笔、砚、简册及一件小巧的手提箱,一人拿笔书写,另一人正要下笔的样子。从神态上看,二人似乎还在讨论着什么。进贤冠,又称为梁冠,是古代儒生常戴的一种冠,冠上的横脊就是梁。《后汉书》中说,可以根据梁的数量来推断人的等级,“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您可以看到,他们的冠上只有一梁,由此推测,他们应该是普通的文书小吏,或许正在校对着某部重要的典籍。这件对书俑自然传神,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当时手工艺术的高超。

执物俑

这一组人俑出土于晋代墓葬,共有73件,他们虽然身着农装,却有很大一部分人手里拿着刀、枪等兵器。您或许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些农民都拿着兵器呢?其实,这正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豪强地主的势力日益增强。他们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并把依附于自己的农民组建成私家武装,称为“部曲”、“家兵”。家兵们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豪强地主看家护院,也参加农业生产,战时则出征打仗,成为维护封建秩序的主要力量。那么这组人俑的原型,应该就是那些被豪强地主武装起来的农民。

青瓷骑马俑

这一组青瓷骑马佣出土于晋代墓葬,共有20件,从人物形象上看,头戴高冠,身着开襟长袍,形态各异,有的拿着兵器,有的在奏乐,还有的正在做记录。晋代皇权不强大,尤其是东晋,王、谢等大家族联合把持着朝政,士族阶层垄断了国家权利和社会财富,士族子弟们仅凭借出身背景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出现了历史上特殊的门阀现象。这些骑马俑应当是模仿当时贵族出行仪仗制作的,虽然釉彩有所脱落,但它们深刻的反映了当时士族阶层高高在上的地位以及奢华无度的生活。

青瓷莲花盘口瓶

这件青瓷莲花盘口瓶最大的特色,就是器身装饰的莲瓣纹。看到这种纹饰,您可能会很自然的把它跟佛教文化联系在一起。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士族成员多为信徒,他们积极建造寺庙、宣扬佛学,甚至有些还出家为僧尼。唐代诗人杜牧曾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形容这一盛况。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位于湘江流域的湘阴窑被深深的打下了佛教的烙印,因此您看到的这一时期的青瓷,常常带有与佛教相关的纹饰。

青瓷莲花座烛台

这件青瓷莲花座烛台是祭祀时的供器,表面施以开片青釉,台座设计成浮雕覆莲,看起来典雅美观。开片又称冰裂纹,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最初是瓷器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制出了开片釉。湘阴窑所出瓷器上的莲花纹饰大多为刻花,简洁明快,以意为主,而这件瓷器却独具特色,采用了浮雕的形式来表现莲花,手法非常罕见。

青瓷龙首盉

这是青瓷龙首盉,龙首形的柄,凤首形的流,在龙首和凤首相对应处,还特意加上了龙尾和凤尾,以保持装饰的完整性。盉原为青铜器,口部浑圆,腹部向外鼓胀,有的三足,也有的四足,用来温酒或是调和酒水的浓淡,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十分流行。这件瓷器仿造了青铜盉,带有强烈的复古风格,在当时的瓷盉中独特具特色。

褐釉印花瓷盒

这是一件用于装化妆粉的小盒子,形态上大体比较规整,盖部因焙烧的原因略微有些塌陷。盒子上装饰有团花草叶莲瓣纹,釉面看起来比较光亮。提到涂脂抹粉,您一定会想到女孩子。其实在古代,脂粉并非女子的专利,男子也常常使用。《汉书》中就有多处地方提到男子使用化妆粉,只是这种行为在当时还不被推崇。魏晋南北朝时,社会风气大变,“傅粉”成了士族男子时尚的事情。

褐釉印花高足杯

这是褐釉印花高足杯,高高的足托起杯身,杯上装饰了团花纹和莲花纹。有意思的是,这件高足杯并没有通体施釉,仅在腹部有褐色釉彩,其它部位露出灰色胎体。外观美丽,使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对于高足杯的起源时间还无法论证,就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是在南朝,到了元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