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挑山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默读课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联系上下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岳泰山吗?课件出示泰山的图片。

2.泰山以它奇特的景象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而作者来到泰山,让他难以忘怀的不是壮丽的景色,而是一位挑山工,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冯骥才先生一起到泰山去了解挑山工。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欣赏泰山的图片,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继续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明白大意。

1.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和同桌讨论。

(2)在每一个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会认字。

泰、杖、敞、拘、蕴。

指名读一读,集体正音。

重点指导朗读:“杖、敞”是翘舌音。

(2)小组讨论,你用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几个字?

预设:

生1:“杖、拘”是形声字,只要知道声旁和形旁就很容记住它们。

生2:我喜欢用组词的方法记忆生字,比如:泰山、手杖、敞开、拘束、蕴含。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和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字的读音,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三、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也可以默读,注意默读时要做到:不动嘴,不指读。既然是默默地读,就不能动嘴出声,也不能用手指着读,这两条是默读的基本要求。

2.师:通过读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挑山工吗?(肩挑重物上山的人)

3.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泰山是一座怎样的山?谁知道?(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预设:

生1:泰山是五岳之首,很雄伟。

生2:泰山有“十八盘”,很陡。

4.在这样雄伟而陡峭的山路上,行走都很难,更别说肩挑重物往上攀登了,可想而知会更难。

5.那么在泰山上做挑山工,他们要走什么样的路线?

课件出示书上描写折尺形路线的语句:

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课件播放挑山工登山时的视频。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折尺形路线,然后设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从挑山工和游人的行走路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而挑山工的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看到这里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吗?作者对此也产生了疑问,让我们继续看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解开这个疑问。路程长了,用的时间应该比游人多,是这样的吗?

(2)这就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走得比游人都快,这是为什么呢?用作者冯骥才的话说,这真是个不解之谜。

7.要想解开这个谜,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和那个挑山工有几次相遇,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那个挑山工外貌的描写。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对默读不到位的作单独指导。

(2)默读课文后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作者和那个挑山工有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第三次是在五松亭。

生2:写第一次相遇时,作者对那个挑山工进行了外貌描写,突出了他又矮又黑的特点,描写也很形象。

师:对,作者紧紧抓住了那个挑山工又矮又黑的特点,看来描写人物外貌抓住典型特征很重要。

(3)山下相遇,作者和画友很快超过了那个挑山工,不知不觉来到了回马岭。读一读作者此时对那个挑山工的描写。

同时课件出示句子: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

(4)随后作者和那个挑山工差不多同时起程,并很快把他甩在后面,直到看不到。但是却在半山的五松亭看到他正在松树下整理挑子。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师:作者和那个挑山工第三次相遇是在五松亭,作者刚要歇歇脚,猛然发现有个人在那株姿态奇异的古松下整理挑子,那正是他。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生:太吃惊了,觉得不可思议。

师:书上有一个词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

生:惊异。

师:你能不能给“惊异”换个词?

生:惊诧,惊奇,意外。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体会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典型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换词法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词语“惊异”的意思,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8.师:在和那个挑山工的对话中,作者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让我们看看作者和那个挑山工的对话吧!

(1)课件出示对话。

我:“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挑山工:“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同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生多种形式练读对话)

(2)师生总结从中明白的道理:脚踏实地,一心向着目标奋力前行。

(3)指名说说你会怎样学习挑山工这种精神。(自由发言)

9.师:挑山工这样肩挑重物,路线曲折地登上高而陡的泰山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吗?你是从哪里读到的?读出相关语句。

10.师:有一种能力叫概括,老师考考你们的概括能力,刚才你们了解到了挑山工与游人的不同,你们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你的理解吗?

生:因为挑山工不东看西看,所以登山时节约了很多时间。

生:因为心中有目标,所以挑山工不停歇地一直往前走。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方式练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理解挑山工话语中的真正含义,明确挑山工速度不慢的真正原因:步步踏实,持续前行,一心向着目标奋力攀登。通过训练学生运用关联词语,培养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为学生写作打下基础。

四、深化明理,感悟人生。

1.师:作家冯骥才泰山一游,深深地为挑山工的执着所感动,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师:作者仅仅想为我们展现一幅画吗?他最想让我们看到什么?

生1:看到挑山工的那种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去努力的精神。

生2:明确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地向前的精神。

3.师:由事悟理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课文读到这儿,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