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宋辽金元960—1368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
第七章宋辽金元(960—1368)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公元960—1127年)、南宋与金(公元1127—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三个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各民族之间有矛盾,有斗争,后来逐步融合。
第一节北宋辽西夏(960—1127)一、北宋的中央集权1.北宋的统一赵匡胤代周称帝以后,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治今山西长治)李筠联合北汉割据泽州(今晋城),淮南节度使(治今杨州)李重进也起兵反对赵匡胤。
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年)六至十一月亲征泽州和扬州,先后灭二李,巩固了他的统治。
此后,赵匡胤即着手准备实现国家的统一。
其战略方针的主要特点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自乾德元年(963年)至开宝八年(975年),北宋先后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势力。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死,其弟光义(太宗)即位,继续进行统一战争。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先后献地投降。
北宋基本上统一了南方,转而全力进攻北汉。
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北汉主刘继元降,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结束。
但是,北宋的统一与汉、唐不能相比,在当时中国境内,除北宋外,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较强的民族政权与它对峙。
2.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君臣总结唐末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的教训,认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于是,在权、兵、钱、法等几个方面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宋初的中央政权在形式上大致沿袭唐朝制度,但实际上省、台、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除少数部门外,多为闲散机构,有名无实。
宰相也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宰执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
但宋朝宰相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亦称“执政”)。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地位略次于执政。
【高一历史课件】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二、金朝入主中原
(二)猛安谋克制度 (1)特点: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同时保持女真民族管理系统。 (2)内容: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
在汉族村落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3)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4)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 (5)效果:节约财政开支,保证较强战斗力。
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②作用:进行军事训练;
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时间
正月上旬 四月上旬— 七月中旬 七月中旬入山 十月以后
活动
捕鹅钩鱼
避暑议政放鹰
射鹿 避寒议政猎虎
一、辽与西夏 (一)辽
契丹人既保持了本民族游牧习性,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
促进了民族交融
一、辽与西夏
(二)西夏 1.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
中的相同之处。
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在治理过程中实行双轨制度,既有本民族的 制度,也有汉族制度。
总结
辽宋关系:在辽宋关系相当的165年中,两相和平时期为122年,其失和者仅为43年而已。 宋夏关系:1038年开始双方不断爆发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
到1084年,宋夏再次交战,到1098年后双方再无大规模战争。 夏金关系:共存110多年的共存关系中,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
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2.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中央机构汉式官称和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一)建立 1.兴起: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以农业、畜牧、狩猎为生。 2.建国: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定都会宁府(哈尔滨), 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 3.对峙:1125年金灭辽, 1127后又灭北宋, 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 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
辽宋夏金的和战ppt1 中图版
完顏阿骨 打
赵构
会宁
临安(杭 州)
宋金议和
第一个阶段:辽、西 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金与 南宋的对峙时期
(一)、契丹的崛起
时间: 916 民族: 契丹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 辽水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 流域,以游牧为主。
下一页
契丹人狩猎归来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11、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12、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28、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29、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30、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宋辽夏金】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
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
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
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
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
所以西夏愿意同北宋议和。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
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
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
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
但是,元昊在国内仍称帝如故,行使君权。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被迫离职。
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发动的一场改革。
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等经济政策,并推行保甲法、将兵法和保马法以强兵。
颁布太学三舍法、贡举法,唯才是用。
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积贫积弱得以缓解。
古代避讳趣谈
古代避讳趣谈与西方诸国以取先人之名表达缅怀纪念之情不同,儒家文化向来强调高低分明、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避讳便是这一制度的一个表现。
为长者讳,为尊者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从查询,但习惯认为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
”帝王作为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尊者,与其相关的讳词更是普通人不能提及的,否则就是对皇权神圣性的挑战,有下狱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帝王避讳最严格的莫过于宋代,宋人避讳之例最严。
《容斋三笔》里就说:“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有五十字者。
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宋太祖赵匡胤,避讳字有匡、筐、涯、眶、惟、勖、眶、胤、靷、引、鈏、酳等,更甚者其远祖、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等已故受追封之人的名讳都一概要避,避讳之字词多达40余。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媾、购、遘,, 避讳的字达50 多个!实在无法避免的常用字,也需要增减笔划或者改变读音,以示区别。
如宋真宗赵恒,“恒”字多见缺末笔者。
物极必反,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宋代,进入元代时,草原民族蒙古入主中原,一改儒家世俗传统,以蒙古族的习惯,父子不避,尊卑无讳,因此避讳几乎终止。
照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的说法,起码从周朝起,中国封建社会就有了避讳制度。
所谓避讳,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即是:“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例如,唐高祖的祖父名虎,凡写到或讲到“虎”,都得改为“猛兽”,或改为“武”。
又如,唐太宗名世民,他死后,“世”字、“民”字都必须回避。
于是,李世勣改名李勣,“为民作主”改为“为人作主”。
避讳制度影响甚广,连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鏐有子跛足,讨厌人说到“茄子”,因“茄子”与“瘸子”音相近。
后改“茄子”为“落苏”。
中国历史简表(宋辽金西夏)
3 孝宗赵昚shèn1162-1189 太祖后裔。受高宗牵制。为岳飞平反,欲收复中原,1163张浚隆兴北伐失败(符离
隆兴/乾道/淳熙
之战),1164与金隆兴议和。乾淳之治,文化发展。禅让,退居重华宫。
4 光宗赵惇dūn1189-1194 绍熙。李后干政。后期患精神病,内禅。
5 宁宗赵扩 1194-1224 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刘太后垂帘听政11年。1023发行交子。对西夏三年之战失败,1044与西夏庆历和议
。富弼与辽谈判,庆历增币。1043免宰相吕夷简,三冗严重,任用范仲淹/富弼/欧
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
4
阳修/包拯(管京城和御史台)/韩琦推行庆历新政,效果良好,仅一年结束(守旧
定/庆历(1041-48)/皇祐/至 派指称改革派为朋党,新政官员后多被贬为地方官)。大将狄青平西夏挑衅和壮族
9 钦宗赵桓 1125-1127 靖康
1126初金侵宋,李纲抗金,金退,贬李纲。贬蔡京、童贯。当年秋金完颜宗望、宗 翰先占太原后陷开封,次年2月废二帝,二帝及妃嫔公主贵戚数千人被虏至金-靖康 之难。金立张邦昌为楚帝(一个月),张迎孟氏复为元佑太后垂帘听政。金册立刘豫 建大齐傀儡政权1130-1137。元祐皇后(孟)密诏赵构称帝。
高宗 赵构 1127-1129 1
建炎/绍兴 2 简宗 赵旉fū 1129 明受
南宋:1127-1279 临安
徽宗第九子,康王。1127对金劫掠东京作壁上观,从河北退入山东,后南下应天府 (商丘)称帝建南宋。启用李纲、宗泽抗金,又向金乞和,8月杀陈东、欧阳澈。逃 扬州(建炎南渡),金南下,又逃镇江(维扬之变)、杭州。1129.3苗傅、刘正彦 兵变,被迫禅让三岁太子,一个月后复位。
1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建隆/乾德/开宝
辽代习俗
狩猎打围为契丹风俗,捕鹅也是契丹旧风。《契丹国志》卷二十三云: 纵鹰鹘以捕鹅雁。 《辽史》有 春捺钵曰鸭子河泺。捺钵 是辽帝春、夏、秋、冬四时游猎,避暑消寒,暂时游幸的场所。它体现了契丹民族生活生产的特色。 鸭子河泺 , 泺 指水泺,即大池或湖。皇帝正月在鸭子河之大湖旁捺钵,约六十日鹅雁才来,鹅来之前进行捕鱼,鹅来后捕鹅。
契丹人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古老的渔猎和新兴的农业,并且,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大。捕鱼和狩猎是契丹传统的生产部门,契丹人盛行凿冰钓鱼和骑射围猎的方法。契丹一直采取游牧方式,每年从四月到八月让畜群自逐水草,九月把畜群赶回冬牧场饲养。耶律阿保机在建辽前后,把大批汉人安置在头下州城从事农业,当契丹占据渤海故地和燕云十六州后,农业已发展为重要的经济部门,到圣宗时期(起始于公元982年),辽朝的经济已完成向半农半牧的转化。
畋猎与政治活动结合,表现在 捺钵 中。 捺钵 是契丹主的四时游猎行宫 ,即《辽史?营卫志》卷三十二所说,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 分春、夏、秋、冬四时的 捺钵.《辽史》卷三十二载: 夏捺钵 ,与北、南僚议国事,暇日游猎.又云 每岁四时,周而复始,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每岁正月上旬,车驾启行,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 ,凡是 拜官 , 权差 等重大问题都要 俟会议行在所 取旨,出给诰敕。
五月,纳凉行在所,南北臣僚会议。 春捺钵在鸭子河,夏捺钵 多在吐儿山 或黑山(赤峰巴林右旗白塔子庙东汗山),或怀州西山;秋捺钵,在伏虎林;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三十里广平淀。冬捺钵时 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契丹人出猎要祭猎神 麃鹿神 ,《辽史》载鹿鹿神:辽俗好射麃鹿,每出猎,必祭其神,以祈多获。麃就是狍子,是当时射猎对象之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与西夏(一)辽1、起源: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3、辽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4、政治制度:(1)南、北面官制: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①职责: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族等游牧民族事务②特点:以北为尊,因俗而治,蕃汉分治(即辽朝固有的制度统治契丹人,用汉人的制度统治汉人)(2)四时捺钵(nàbō)制度: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二)西夏1、起源: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夏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4、政治制度:(一套制度,两种称谓)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二、金朝入主中原1、起源: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立: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上京、今黑龙江阿城)3、宋京对峙: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5、政治制度:(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2)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①特点:兵民合一,生产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
②效果: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6、金朝的兴衰(1)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两宋时期避讳、称谓和排行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作者简介:王曾瑜(1939 - ),男,上海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等,著有<鄂国金佗编、续编校注>、<尽忠报国--岳飞新传>、<荒淫无道宋高宗>、<宋朝兵制初探>、<金朝军制>、<宋朝阶级结构>、<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此书与他人合撰)等专著,历史系列纪实小说<靖康奇耻>等七部,论文选集<凝意斋集>.作者单位:王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5,559~566页【内容提要】避讳、称谓和排行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三者有一定的关联,而在辽宋西夏金代又有其特点。
本文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论述。
我们编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时,第十九章称谓和排行,第二十章避讳,都由朱瑞熙先生执笔,无疑是显示了很深的功力。
尽管如此,我写历史小说时,仍感称谓不够用。
后来自己另撰《略谈宋代的避讳、称呼和排行》,发表于《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
此次为写漆侠先生主编的大部头辽宋西夏金断代史,参对以上两篇,作了不少补充。
由于可与朱瑞熙先生的两章详略互补,就另外单独成文。
因为当时的史料大部分集中于宋,故本文论述只能以宋为主。
_一、避讳古代避名讳的风俗起源很早,辽、宋、西夏、金朝都继承此俗。
辽朝的契丹人、西夏的党项人和金朝的女真人本无避讳的习俗,他们在汉化过程中,也接受此种汉人习俗,但避讳只限于他们的汉名,不包括本族名。
当时官讳的范围颇广,不仅包括皇帝的御名、曾用名,还有皇帝的几代祖宗、皇太子,甚至某些皇后的名讳。
辽圣宗时,宋朝韩亿充辽皇后生辰使,宋仁宗“诏亿名犯北朝讳,改曰权”,[1](P927) 这是为了避辽太祖耶律亿的汉名,辽朝方面的记载则称“韩翼”。
中国工艺美术史 辽宋夏金(8.4.1)--其他门类
近唐异(南)宋
内蒙古奈曼旗陈国公主驸马墓马具
陈国公主墓彩绘银鞯
内蒙古奈曼旗陈国公主驸马墓葬具
金花人物纹银七棱把杯(高 6.4 厘米) 造型与盛唐制品近似,有浓郁的西方风格。
耶
耶
律
律
羽
羽
之
之
墓 金 花 银
银 砚 盒
墓 “ 万 岁
台
唾
”
盂
金
花
赤峰驸马墓银盏托
陈国公主墓金盒
用器
据铭文,当为辽韩德让家庙
错金银仿古器
三、两宋漆 器 产量较高。素髹为主
襄州和温州产品著名
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于高档品种
1 、雕漆
做法:于胎上涂漆数十乃至上百 道,干后,刻图案
历史:相传始于唐,宋内府作品 负盛名,元以来漆器代表
分类: 剔红、黑、黄区别在漆色
剔犀(云雕)漆层以异色 漆相间髹涂,雕刻云纹等,刻纹 立面见相间的异色线纹
被后加上种种不良的象征性,也就不大 以它为题材了。
剔彩,出现在明 今见宋制主要为剔犀,内府剔红
名气大,但少实物留存。原因
日本学者指认的北宋剔黑 (日本藏)
日本学者指认的南宋剔 红与剔黑(日本藏)
2 、戗金银
做法:漆地上刻划图案,于 刻纹内上漆后,填以金银箔 ,效果极富丽
历史:可上溯到西汉填金彩 锥画,南宋作品已极精美
江苏武进南宋墓温州产品图 案疏朗,花纹优美
戗金仕女图朱漆奁(南宋,通高 21.3 厘米) 奁盖上,一仕女持折扇,人们曾相信,折扇在 明由高丽传来,而奁盖装饰证明,此说不确。
3 、堆漆
做法:以漆灰在器表堆塑花纹 历史:始见于汉,长期是夹纻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齐读上面文字,思考:这是在哪件事之后出现的情况?
元昊像
元昊墓
建立时间:1038年 西
建立者:元昊
夏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 916年
契 丹 (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辽 )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 960年
北 宋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
探究活动
有人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条 约,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也有人说,澶渊之盟结束了两国多年的 战争,增进了两国的交往,促进了社会 的发展。
讨论: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
澶渊之盟的评价:
弊: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 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 宋人民的沉重负担。
利: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 展史看,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 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 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促进了双 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北宋与辽的关系:
宋太祖后期:友好关系
和
宋太宗:由主动进攻到消极防御
战
宋真宗:1004年澶州之战
1005年澶渊之盟
和
澶 渊 之 战
内容:
辽军撤回; 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甚至《澶渊之盟》时,宋真宗闻听协 议内容时的欢喜反应,也成了“岁币 轻”的又一佐证。一开始宋真宗误以 为是每年给三百万“岁币”,吓了一 跳却也认了,后来确认是三十万,当 场就喜不自胜,把负责谈判的宋朝大 臣曹利用一顿重赏。
次取得胜利。 原因
的 关
和 宋夏议和
内容
系
影响
宋夏议和
内容:双方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
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方的正 常生产和贸易
辽、宋、西夏、金
契丹国
• 契丹,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 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 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 唐灭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 治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 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 辽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 1125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 延续了93年。
第六课 辽、宋、 西夏、金的并立
主要有两个并立:辽(916年-1125 年),北宋(960-1127年),西夏(10321227)并立.和南宋(1127-11279), 金(1115—1234),西夏(1032-1227) 并立.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 北宋,同年南宋建立,辽在南宋建立 之前就灭亡了,所以辽,金是与南宋 不是并立的.
陈桥兵变
•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 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 (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 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 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陈桥兵变遗址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 辽,西夏和北宋是新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辽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在 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就建立了,契丹是个古老的民族. 后周大将赵 匡胤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976年赵匡胤神秘驾 崩. 宋高宗继位后曾经两次对辽用兵,企图夺回幽州(北京)地区, 辽挫败了北宋的军事行动,从此两国战事一发不可收拾. 真正的大 决战发生在1004年,辽出动大军,挥师南下,直逼宋都城.许多大 臣主张逃跑,宰相寇准坚主抵抗,宋真宗在寇准建议下勉强亲征,结 果宋军将士大受鼓舞,辽军大败. 奇怪的是,虽然打败了辽军,但 还是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宋对辽称臣,每年还要送给辽大量财物.两 国基本维持了和平关系 西夏1038在北宋西北建国,这个好斗的民族 也和北宋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战争。最后结果和辽也差不多,宋对西夏 称臣,每年还要送给西夏大量财物.两国基本维持了和平关系. 落 后就要挨打!宋在初期的几任皇帝危机意识还是有的,他们主动出击, 知道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宋在中后期就越来越软弱,任人宰割, 终于在1127年亡国.
金代习俗
(一)岁时节庆习俗
女真人本来没有历法,也不像汉族人那样纪年庆岁。据《松漠纪闻》卷上所记, 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之则曰,' 我见草青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自兴兵以后,浸染华风,酋长生朝,皆自择佳辰.又据《金史?礼志》卷三十五所载, 金因辽俗,以重午、中元、重九行拜天之礼.没有历法纪时,自然也就没有岁时节庆活动,于是,女真人向宋人和辽人借用岁时节庆习俗。经过几代人的吸收,金代女真人的节日文化同样蔚为大观,与汉人的习俗相近。
女真人射柳和击球的竞技运动在《金史?礼志》卷三十五拜天仪条中有具体的描述。一、射柳: 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弛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 二、击球: 各乘所常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分其众为两队,共争击一球。
先于球场南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或曰,' 两端对立二门,互相排击,各以出门为胜'.球状小如拳,以轻韧木枵其中而朱之。皆所以习跷捷也。 每次比赛,击球要胜三场,射柳要射三发。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端午的活动也在中元、重九时举行,并且,朝廷如此,地方上也如此。宋朝文惟简《虏廷事实》载, 虏人(金人)州军及军前,每遇端午、中元、重九三节,择宽敞之地,多设酒醴、牢饩、饼、饵、果实祭于其所,名曰拜天。祭罢,则无贵贱老幼能骑射者,咸得射柳。中者则金帛赏之,不中者则褫衣以辱之。射柳既罢,则张宴以为极乐也.当此之时,男男女女的百姓都来围观。金朝第六代皇帝完颜永济的皇后刘氏就是在球场围观时被看中而选入宫中的。
第7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北宋是怎样建立 的,你知道吗?
辽朝建立前后 ,内地正处于五代、 十国时期。
五代指后梁、后唐 、后晋、 后汉、后。
北宋的建立和统治
辽
960年, 赵匡胤发动陈 桥兵变,建立 宋朝,定都东 京(今开封) 史称北宋。
北 东京 宋
采取措施(见书) 加强中央集权。
你知道“陈桥兵 变”和“杯酒释 兵权”的故事吗?
第二单元
第7课
辽、宋、西夏、金并立
公元907年 ,唐朝灭亡。
中国进入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 ——五代十国
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对峙
辽 西夏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辽
西 夏
北 宋
你能否从地 图上找出辽、 北宋、西夏三 个并立的政权?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每个政权是怎样 建立的,你知道 吗?
C
A
C
4、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 在与外国侵略势力做斗争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许 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下列人物不属于这个类型 的是( ) A、戚继光 B、岳飞 C、林则徐 D、郑成功
B
5、阅读下列材料: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请回答: ⑴“忠骨”和“佞臣”分别指的谁? ⑵这句话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
6、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 “战”也有“和”,其中“和”是主流。澶渊之 盟指的是( ) A、北宋与西夏的盟约 B、北宋与辽的盟约 C、南宋与金的盟约 D、南宋与西夏的盟约
B
7、你要探寻契丹族的发源地,应该到下列哪一地 区( ) A、黄河上游 B、辽河上游 C、长江上游 D、淮河上游
第7 课
(1115年
辽 宋 西夏 金并立(定稿)
西夏
辽 北宋
◆ (南)宋金对峙
简述金朝的建立
金朝
1115 上京
女真
完颜阿骨打 北京 辽朝
简述南宋的建立
南宋
1127
东京 宋钦宗
宋徽宗 赵构 临安
杭州 宋高宗
了解靖康之变
岳 飞 抗 金 抗 金 英 雄
郾城之战 秦桧(莫须有) 秦桧(莫须有)
南宋 VS 金
结果: 结果: 双方不堪战争之苦, 双方不堪战争之苦,于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 年达成绍兴和议 双方近百年虽有战争但基本维持着 南北对峙的格局
力革旧弊,限制武将权力,转向文治, 力革旧弊,限制武将权力,转向文治,加强中央集权
?
辽统一了北方各部落 北宋统一了内地 916年 年
●
960年 年
● ● ●
1125年 1127年 年 年
内地处于五代十国大分裂状态
◆
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与辽、
辽(契丹) 916—1125) 契丹) ( ) (1038—1127年) 年 西 夏
西夏
金 南宋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金
靖康之变 1127
绍兴 和议
南 宋 北 宋
澶渊 之盟
西 夏
1125 1115 1038
辽
960 916
宋夏 和议
唐
北宋
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
北宋
夏
银川 元昊
兴庆府
结果: 相互征战多次,均为分出胜负。双方达成和议。 结果: 相互征战多次,均为分出胜负。双方达成和议。
宋 、辽、西夏
最终结果: 最终结果:
形成三足鼎力的局面,时战时和! 形成三足鼎力的局面,时战时和!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汇总,填空题简答题必考要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汇总,填空题简答题必考要点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一起学习吧!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之一一、知识要点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关于宋代避讳2
关于宋代避讳2关于宋代避讳2三、官职避讳因避讳⽽改官职名称较常见,其时间则长短不同。
历时短者,如改通判为同判之类,前后不过⼗年⽽已。
《廿⼆史考异》卷六⼗九引《嘉泰会稽志》:“天圣初,以章献明肃太后家讳,避通字,如改通进司为承进司,……诸州通判为同判,通事舍⼈为宣事舍⼈之类是也。
仁宗亲政皆复故。
” [1]历时长者,如部署改称总管、签署改称签书,从宋英宗即位到南宋都如此。
⾄于北宋前期,系追改。
《宋史•⾼化传》:“为鄜延路马步军副都总管。
”钱⽒《诸史拾遗》卷四案⽈:“宋初,武⾂领兵在外者,⽈都部署,⽈副都部署,⽈部署。
英宗即位,始避讳,改部署为总管。
史于仁宗朝诸⾂,如此传为鄜延路马步军副都总管,降滑州总管,改真定路副都总管;……皆依后来避讳之称。
” [2]《宋史•职官志⼆》:“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
”《廿⼆史考异》卷七⼗⼀案⽈:“太平兴国四年(979),置签署枢密院事,以枢密直学⼠⽯熙载为之。
⼋年,以张齐贤、王沔同签署院事。
景德三年(1006),马知节、韩崇训亦为签署。
史家避英宗讳,改署为书尔。
治平中,郭逵以检校太尉同签书枢密院事。
签书之名始于此。
” [3]《宋史•宰辅表⼀》:“太平兴国四年((979)正⽉,⽯熙载⾃枢密直学⼠迁签书枢密院事。
”《廿⼆史考异》卷七⼗四案⽈:“‘签书’当作‘签署’。
张齐贤、王沔、杨守⼀、张逊、冯拯、陈尧叟、韩崇训、马知节、曹玮、王德⽤诸⼈皆除签署或同签署。
史家避讳,追改为‘书’字。
” [4]任职不仅限于避圣讳,⽽且还要避家讳,《唐律疏义》有明⽂规定。
《⼗驾斋养新录》卷六《居官避家讳》条:“《唐律•职制篇》:‘诸府号官称犯祖⽗名⽽冐荣居之者,徒⼀年。
’《疏义》云:‘府有正号,官有名称。
府号者,假若⽗名‘卫’,不得于诸卫任官,或祖名‘安’,不得任长安县职之类。
官称者,或⽗名‘军’,不得作将军,或祖名‘卿’,不得居卿任之类。
皆须⾃⾔,不得辄受。
” [5]这⼀禁令为《宋刑统》卷⼗《职制律•冒荣居官》所沿袭 [6],宋太宗雍熙⼆年(985)诏令、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诏令 [7]及《庆元条法事类》[8]等法律⽂书在原则上予以重申。
#大有学问##历史冷知识#【另类的辽夏金王爵制度】
#大有学问##历史冷知识#【另类的辽夏金王爵制度】历代皇朝的王爵中,最高等级一般都是王,即一字王,与国名相连,可以说就是国王了,很少有封某国王的。
比如唐明宗封马殷为楚国王时,有司就说没有封国王的相关礼仪。
但辽国、夏国、金国的王爵制度就比较另类,在一字王之上,还另有国王,即等级比一字王高的一字国王、两字国王。
都是有制度可循的,并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的没体系哈。
辽国王爵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两字国王、一字国王、一字王、郡王。
见诸史籍的一字国王有鲁国王和鲁斡、魏国王宗政、楚国王萧孝忠等等。
二字国王有燕赵国王洪基、秦越国王阿琏、燕晋国王淳(一作秦晋国王)、宋魏国王和鲁斡、秦晋国王隆庆(从秦国王晋封)。
一字王和郡王太多了就不列举了,简单以隆庆嫡长子宗政为例,宗政初封中山郡王,之后先后晋封潞王、鲁王、宋王、徙封郑王、晋封越国王、徙封赵国王、晋封魏国王。
从宗政的履历可以看出不管是一字王爵,还是一字国王爵中,都存在大国和小国之分,小国改大国是为晋封,同为小国或大国更换王号是为徙封、改封。
西夏王爵从高到低依次是二字国王、一字国王、一字王、嗣王、郡王。
见诸史籍的一字国王有晋国王察哥、齐国王彦忠、梁国王安惠,但均被省称为晋王、齐王、梁王。
两字国王有秦晋国王任得敬,《天盛十五年王受贷契等》中记载还有齐赵国王。
一字王有越王仁友、濮王仁忠、舒王仁礼等。
嗣王有嗣齐王遵顼。
郡王有镇夷郡王安全、清平郡王某、南平王睍等。
以越王仁友为例,因为出身宗室,初封郡王,在平定任得敬之乱有功,功封越王。
按理说他死后,儿子安全可以继承他的王位,当嗣越王的。
但安全和桓宗皇帝关系不睦,桓宗就没有允许安全袭爵,反而把他降为镇夷郡王,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这厮弑君自立了。
金国王爵从高到低同样是二字国王、一字国王、一字王(分大国、次国、小国)、郡王。
金国的二字国王有梁宋国王宗干、秦汉国王勗、周宋国王宗翰、辽越国王杲、辽燕国王宗望、梁晋国王徒单恭。
一字国王比较多,有燕国王撒改、宋国王宗磐、晋国王宗翰、汉国王勗、越国王宗弼、鲁国王昌、兖国王宗隽、郑国王斡鲁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作者:王曾瑜【摘要】:避讳、称谓和排行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三者有一定的关联,而在辽宋西夏金代又有其特点。
本文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论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关键词】:辽宋西夏金避讳称谓排行我们编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时,第十九章称谓和排行,第二十章避讳,都由朱瑞熙先生执笔,无疑是显示了很深的功力。
尽管如此,我写历史小说时,仍感称谓不够用。
后来自己另撰《略谈宋代的避讳、称呼和排行》,发表于《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
此次为写漆侠先生主编的大部头辽宋西夏金断代史,参对以上两篇,作了不少补充。
由于可与朱瑞熙先生的两章详略互补,就另外单独成文。
因为当时的史料大部分集中于宋,故本文论述只能以宋为主。
一、避讳古代避名讳的风俗起源很早,辽、宋、西夏、金朝都继承此俗。
辽朝的契丹人、西夏的党项人和金朝的女真人本无避讳的习俗,他们在汉化过程中,也接受此种汉人习俗,但避讳只限于他们的汉名,不包括本族名。
当时官讳的范围颇广,不仅包括皇帝的御名、曾用名,还有皇帝的几代祖宗、皇太子,甚至某些皇后的名讳。
辽圣宗时,宋朝韩亿充辽皇后生辰使,宋仁宗“诏亿名犯北朝讳,改曰权”,[1](P927)这是为了避辽太祖耶律亿的汉名,辽朝方面的记载则称“韩翼”。
[2](P200)辽朝为了避辽太宗耶律德光御讳,将官名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和银青光禄大夫改名崇禄大夫、金紫崇禄大夫和银青崇禄大夫,(注:参见王曾瑜:《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衔初探》,《凝意斋集》第87—88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又将光禄卿和光禄少卿改名崇禄卿和崇禄少卿。
(注:《宋会要》蕃夷1之35,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第7690页;《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后简称《长编》,卷67景德四年十二月戊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第588页。
)宋朝的御讳涉及颇广,法律上对犯官讳的字有详细规定,(注:参见《庆元条法事类》卷3《名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标点本,2002年,第8—12页。
)以至一些人名、地名、官名等都因犯御讳而改动。
宋真宗冒认道教传说中的人皇之一赵玄朗为祖宗,当时名将杨延朗“下一字犯圣祖名,改为延昭”。
[3](P549)理学家周惇颐本名周宗实,恰好与宋英宗的旧名相同,遂改名惇颐。
到南宋时,其名又犯宋光宗赵惇的御讳,于是宋人又将他改名敦颐,这已是他身后一百几十年的事。
(注:关于周惇颐的名字,《宋史》卷427《周敦颐传》作“敦颐”(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12709页),朱熹:《伊洛渊源录》卷1周惇颐《事状》说:“姓周氏,名惇实,字茂叔,后避英宗旧名,改惇颐。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页)张端:《贵耳集》卷上说:“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
先名宗实,因英庙旧名改,后名颐,又以光宗御名改。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1958年,第11页)以上两说稍异,应以《贵耳集》之说为准。
按周宗实改名周惇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惇颐改名周敦颐,乃南宋人为避宋光宗赵惇名而改,元人修《宋史》显然沿用宋讳,而未加考订。
)宋英宗御讳“曙”字,于是官名部署和都部署就改称总管和都总管。
顾文薦说:“薯蓣,唐代宗讳豫,改名薯药。
本朝避英宗讳,遂名山药。
炊饼,本名蒸饼,避仁宗讳(祯),故改。
”[4](P327)北京大名府成安县所属有洹水镇,到北宋亡国前,尽管宋钦宗即位十分匆遽,还是避“桓”的御讳,改名元水镇。
(注:王存:《元丰九域志》卷1,中华书局标点本,1984年,第8页;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以后简称《会编》卷72,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544页。
)宋高宗上台后,为了避“构”的御讳,将官名管勾文字改为主管文字,勾当公事改为干办公事,管勾机宜文字改为主管机宜文字。
汉人姓氏中有勾姓,“高宗即位,避御名,更勾龙氏”。
[5](P11717)但这只是一种避讳方法,如勾涛是“仍其字而更其音者”,又有勾光祖,则是“加金字”,改姓钩。
[6](P57)宋宁宗庆元时,据洪迈说:“本朝尚文之习太盛,故礼官讲座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
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7](P540)士人在科举考试的各种文字中,若稍有不慎,触犯御讳,就有名落孙山之苦。
西夏皇帝的祖先最初是从汉俗,遵循宋朝官讳,如李彝兴“本名彝殷,避宋宣祖讳(宋太祖父弘殷),改殷为兴”。
其子李克睿,“初名光睿,避宋太宗讳,改光为克”。
但后来也为其最高统治者的汉名避讳,“宋改元明道,(李)元昊避父讳,称显道於国中”。
[5](P13982、13983、13993)金朝特别注重避讳。
宋绍兴三年,即金天会十一年(1134),金使初次到南宋,宋高宗“诏北使经由州县,权避金国讳‘旻’、‘晟’二字”,[8](P326—16)即为金太祖和金太宗的汉名避讳。
金海陵王发动政变,杀金熙宗后,宋高宗特命参知政事余尧弼出使祝贺。
因为后来称帝的金世宗,其父生前的汉名本为宗辅,金世宗认为,自己既当皇帝,父亲的名字不能用“辅”字,就追改为“宗尧”,于是,金朝国史中的余尧弼也就避讳而改名余唐弼。
(注:《宋会要》职官51之17—18,第3544—3545页;《金史》卷60《交聘表》,卷129《张仲轲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第1405,2780页。
)金海陵王立完颜光英(阿鲁补)为皇太子,“以‘英’与‘鹰隼’字声相近,改‘鹰坊’为‘驯鸷坊’。
国号有‘英国’,又有‘应国’,遂改‘英国’为‘寿国’,‘应国’为‘杞国’。
宋亦改‘光州’为‘蒋州’,‘光山县’为‘期思县’,‘光化军’为‘通化军’”。
[9](P1853)此类事实也是宋高宗屈辱外交的一个侧面。
金世宗刚即位,就“御前批送下”,将其父正妻钦慈皇后和自己生母贞懿皇后的名讳,列入官讳。
[10](P684—196)他后来改汉名为雍,于是雍丘县就避御讳,改名杞县。
(注:《金史》卷25《地理志》,第589页只说杞县为“宋雍丘县”,“正隆后更今名”,其实是因避金世宗新御讳之故。
)私讳又称家讳。
北宋的律文规定:“诸府号、官称有犯祖、父名而冒荣居之者,徒一年。
”[1](P1783)但南宋时改为“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嫌名及二名偏犯者,皆不避”。
“诸命官,不得令人避家讳”。
[11](P13)如南宋初武将边顺“除授忠州防御使,内‘忠’字犯曾祖讳,合行回避,诏改荣州防御使”。
大将张俊“除枢密使,以枢使称呼,俊自陈父名密,乞回避故也”。
[12](P2060—2061)当时还有各种避家讳的方式。
宋哲宗“绍圣间,安惇为从官,章惇为相,安见之,但称享而已”。
但到北宋后期,“蔡京在相位日,权势甚盛,内外官司公移皆避其名,如京东、京西并改为畿左、畿右之类”。
有一个薛昂,虽然位至执政高官,却献媚蔡京,“举家为京讳”,甚至自己偶而念了“京”字,“即自批其口”。
另一蔡经国“闻京闽音称‘京’为‘经’,乃奏乞改名纯臣”。
(注:《齐东野语》卷4《避讳》,第64页;《宋史》卷352《薛昂传》,第11122页。
)南宋秦桧权势更甚,趋火附势者为了避他的名讳,“谓‘脍’为‘鱼生’”,甚至还为他的岳父王仲山避讳,“易‘山’为‘’”。
[13](P153)此类则是官场中以避名讳为谄媚之道的实例。
更有甚者,如宋仁宗至和(1054—1056)时,田登任应天府知府,“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
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吏胥只能在榜文中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陆游:《老学庵笔记》卷5,中华书局标点本,1979年,第61页;庄绰:《鸡肋编》卷中,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年,第72页。
)从此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笑话。
二、称谓中国古代的称谓变化很大,各朝各代或同或异,难以一概而论。
据蔡絛说:“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嫔妃为娘子,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
”这些是宫廷中的称谓。
如宋太祖在诏中说:“钱三贯与娘娘作剧钱。
”“娘娘”即是指其母宋昭宪杜太后。
宋哲宗未亲政时说:“娘娘已处分,俾臣道何语?”“娘娘”即是指其祖母宋宣仁高太后。
[14](P3、5)宋仁宗叫刘太后为“大娘娘”,杨太后为“小娘娘”。
[15](P79)宋高宗宠爱两个刘姓女子,“宫中号妃为大刘娘子,婕妤为小刘娘子”。
[16](P42)金海陵王“第二娘子大氏封贵妃,第三娘子萧氏封昭容”。
[9](P1508)看来金人的习俗还要排列第几。
“官家”和“上”是对皇帝的第三人称,而“陛下”则是第二人称,第一人称是“朕”。
[17](P17、32、33)宫中女子或臣僚妻对皇帝则谦称“臣妾”。
(注: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宪圣不妒忌之行》,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0页;《贵耳集》卷下,第56页;彭乘:《墨客挥犀》卷8,《笔记小说大观》本。
)宋宫中的许多称呼其实与民间相同。
皇太后自称“老身”(注:《宋史》卷471《章惇传》,第13713页;《说郛》卷29《朝野遗记》,509页。
)和“老婆”。
南宋初苗刘之变时,宋昭慈孟太后只能以伯母之尊,暂时扶立宋高宗的幼子,说:“是他官家有太子,待老婆与他管事。
”[8](P325—325)南宋亡国前夕,“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
[5](P13726)宋度宗的杨妃年龄不大,在国家危难之际,使用的是民间的女子谦称。
宋哲宗称宋神宗为“爹爹”,而宋宣仁高太后称宋哲宗为“孙子”。
[18](P3047)宋高宗退位后,称宋孝宗为“大哥”,看了宋孝宗书写的《千字文》,说:“大哥近日笔力甚进。
”称宋徽宗为“老爹”、“公公”。
[19](P118、119、125)宋钦宗称宋高宗为“九哥”。
[4](P509)宋宪圣吴太后在未当宋高宗的皇后前,称当俘虏的宋高宗母韦氏为“大姐姐”。
[20)(P60)宋孝宗和宋宁宗都称她为“大妈妈”,而宪圣吴太后也称宋孝宗为“大哥”,慈懿李太后称宋宁宗为“儿子”。
(注:《四朝闻见录》甲集《宪圣拥立》,第12页;乙集《吴云壑》,《皇甫真人》,第52,56页。
)宗室亲王,如北宋末,人称康王(后来的宋高宗)为“大王”。
[21](P479)宋朝许多官名、官署都有简称、别名、通称等,例如宋代的宰相办公所在称政事堂或都堂,“唐之政令虽出于中书、门下,然宰相治事之地,别号曰政事堂,犹今之都堂也”。
[22](卷上)於是“坐政事堂”就成了当宰相的另一种说法。
[14](P49)副相参知政事可简称“参政”。
[5](P3775)枢密院与“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5](P3798)所以位至执政以上就可以称二府或两府。
但从北宋后期开始,武官太尉算是与两府平列,往往不称太尉,而称两府。
大概因为宋时对武人的一般尊称是太尉,为免于混淆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