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_真正的科学观_科学的自然观

合集下载

周国平《敬畏自然》

周国平《敬畏自然》

周国平《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周国平1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

我们要记住,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

我们还要记住,人诚然可以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各个虔信的民族都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

2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且自食其恶果。

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

反省的第一个认识是,人不能用奴隶主对待奴隶的方式对待地球,人若肆意奴役和蹂躏地球,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了地球的敌人,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就像奴隶主遭到奴隶的报复一样。

地球是人的家,人应该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管好这个家,做地球的好主人,不要做败家子。

在这一认识中,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

然而,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不容置疑吗?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特权吗?一位现代生态学家说: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

若把这个说法加以扩展,我们便可以说,人是地球的客人。

作为客人,我们在享受主人的款待时倒也不必羞愧,但同时我们应当懂得尊重和感谢主人。

做一个有教养的客人,这可能是人对待自然的最恰当的态度吧。

3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现在大概不会有人公开赞成掠夺性的强盗行径了。

但是,同为主张善待自然,出发点仍有很大分歧。

一派强调以人类为中心,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利用自然。

另一派反对人类中心论,认为从根本上说,自然是一个应该敬畏的对象。

我的看法是,两派都有道理,但说的是不同层次上的道理,而低层次的道理要服从高层次的道理。

合理利用自然是科学,不管考虑到人类多么长远的利益,合理的程度多么高,仍然是科学,而科学必有其界限。

生态不仅是科学问题,而且是伦理问题,正是伦理为科学规定了界限。

4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

敬畏自然(精选12篇)

敬畏自然(精选12篇)

敬畏自然(精选12篇)敬畏自然篇1【教学目标】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2、理解本文题材的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运用,尤其是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和巧妙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层层推进论述观点和语言理解。

2、难点:本文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是怎样演变的?人类之前的生物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地球上的另一个生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人类的飞船又如何能飞上蓝天、登上月球?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受到深刻的震撼吗?二、新课1、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观点:敬畏自然中的敬畏是什么意思?敬畏自然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应该以什么样的关系相处?请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⑴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出现在文中的哪一部分?⑵标上段号,概括段意(或找出每段中能概括段意的关键性语句)。

⑶根据段意划分出段落层次。

2、讨论明确:⑴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论性,文中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观点。

⑵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观点。

第二部分:比较人与自然的智慧。

其中2至4段讲人类的智慧。

5段讲大自然的智慧(比较),第6段讲人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的关系。

第三部分:宇宙有生命,人与其它事物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3、研读课文:本文是议论性散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特点。

因此,文章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引论部分,引出观点,并加以否定。

第二、三部分可以看作本论部分,第四部分则可以看作结论部分。

全文通过层层推进,得出论点。

⑴人们常常认为人与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否定?明确:普遍宣称征服自然,从历史长远、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智慧三个方面加以否定。

《敬畏自然》主题思想

《敬畏自然》主题思想

《敬畏自然》主题思想
《敬畏自然》主题思想
本文从宏观上议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的含义包括敬重和畏惧两个方面。

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和大自然对立起来。

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是一种认识世界的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这一科学自然观下,人类意识到自然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主宰者。

人类需要不断学习珍视自然的宝贵资源,明白自然的规律和循环,寻求与自然的平衡。

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要求人类对自然采取持续发展的方式。

这意味着人类应当守护环境,减少污染和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人类需要采用可再生能源,提倡循环经济,优先选择环保的产品和技术。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也需要建立相互之间的尊重和合作。

人类应该崇尚自然的智慧和智能,学习自然的规律,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经验。

同时,人类也应当尊重自然的权益,保护和维护自然的多样性和生物的生命权。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下,人类需要不断追求和发展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如发展可持续农业、建设生态城市、保护自然遗产等。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自然共同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是一个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新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实践中,人类应当秉持这一观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构建美丽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敬畏自然是真正理性的态度

敬畏自然是真正理性的态度

敬畏自然是真正理性的态度梁从诫(北京环保志愿者)《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

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

事实上,自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

中国古话所说的“沧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问题在于,古代人类的技术能力毕竟有限,在近代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人对自然的改造,一般都在自然能够自我恢复的范围内(当然,其前提是人类影响自然的活动由于某种原因而中止了):城池、宫殿会湮灭,林木会再生,桑田久被荒废也会再变为沧海。

但是时至今日,人类已经掌握了几乎是永久性地改变地球本来面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如果人类仍然认为大自然不过是一个可以任由宰割的顺从的对象,就可能给地球造成不可恢复的负面影响。

因此,人类在实际采用这类技术时,就应格外慎重。

何院士是物理学家,当然比我们更懂得要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而规律正是大自然最重要的内在品质之一。

违反自然规律所造成的长远后果,往往也正好违背人类的初衷,这就是恩格斯所谓的大自然的“报复”。

回顾人类历史,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中国当代史,我们所做的违反自然规律,从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事还少吗?“大跃进”时代的”豪言壮语”,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大炼钢铁,超英赶美”之类的话及其后果,想来何院士也还不致忘记。

谁能保证,我们今后就不会再干这种蠢事呢?至于第二点,所谓畏惧,是指当地球上发生自然的或人为引发的大规模灾难时,人类的避难逃生本能。

而这种本能的依据,就是一个”怕”字。

当发生这类灾难的时候,我想任何人也不会从容地“挺身而上”。

地球上发生这种灾变,既有历史的记录,更存在着将来的可能。

《敬畏自然》课件

《敬畏自然》课件

人类的行为
1 对环境造成影响
工业化、城市化、消费主 义等人类行为对环境造成 严重影响。
2 环境的破坏和改变
人类的活动导了环境的 破坏和改变,这些影响是 不可忽视的。
3 敬畏自然的重要性
面对自然的力量,我们应 该怀着敬畏之心对待自然。
实践敬畏自然
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通过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可以保 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促进环保
倡导绿色能源使用和环境保护, 推动环保意识的普及。
尊重和保护自然界
尊重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不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结论
1
敬畏自然是一种态度
敬畏自然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重和怀疑,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
2
人类的发展需要敬畏自然
人类的发展需要敬畏自然,只有尊重自然,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进步。
3
认真对待自然
我们要认真对待自然,积极传承给后人,让他们拥有美好的自然环境。
《敬畏自然》ppt课件
敬畏自然是一种重要的态度,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自然。保护环境、减少对自 然的破坏,传承给后人。
自然的力量
无处不在
自然的力量无处不在,表现在地球的运行、气候变化、天灾人祸等方方面面。
非常强大
自然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应该敬畏它的威力。
引起的反作用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改变引起了自然的反作用。

谈谈你对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谈谈你对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谈谈你对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和看法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人类的本性和天性。

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也是自然界和地球生态系统的需要。

下面是我对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和看法:1.敬畏自然:敬畏自然意味着对自然的尊重、珍视和保护。

自然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它包含无数的生命体和生态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当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对自然保持谦逊和敬畏的态度。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不去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稳定。

同时,应当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让自然持续地为我们和后代提供生命支持和生态服务。

2.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意味着对生命的珍视、爱护和关怀。

生命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财富,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人类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应当认识到生命的神圣和自身的责任。

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不去侵犯他人的生命和尊严。

同时,我们也应当爱护和关怀其他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自然视为可以任意索取和破坏的对象,而应当把自然看作是我们的伙伴和朋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人类应当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应当与自然进行交流和沟通,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指引和支持。

总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以更加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自然和生命,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繁荣的未来。

以自然之心敬畏自然

以自然之心敬畏自然

以自然之心敬畏自然作者:戴荣里来源:《小康》2019年第06期在云南某个处于亚热带地区的边疆城市,有高等植物六千余种、原生植物五千余种、特有植物一千余種。

在这样的地区,植物种群竟因为缺乏保护而大量消失,让参观者感到十分遗憾。

在一些动植物种群密集的地区,人们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毁坏动植物种群的事件与日俱增。

在强调生态保护的今天,如何让更多动植物种群得到妥善的保护,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人与自然到底应该如何相处?这是摆在现代人眼前最直接的问题。

人要生存,就需要各类资源。

而自然界有些资源有再生性,有些资源缺乏再生性,人类自然要区分开来,予以不同的对待。

最科学的方式当然是遵循自然规律。

动植物种群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首先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对不可再生的矿产等资源,应该科学合理地开发,而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把子孙后代的资源全用完了。

对可以再生的资源,如水资源、动植物资源,则要注意水质、种源的保护,为这些可以再生的资源提供清洁之地和必要的生存环境。

特别是对原生态动植物品种繁多的地区,经济建设的速度要更加科学、合理,该放缓的要及时放缓,不可盲目攀比内地的发展模式,那样会造成大量动植物种源的永远消失。

历史教训无数次告诉我们,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动植物灭亡的主要原因。

人类先要保护自然,才能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享受自然的恩惠。

即使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摆脱对自然的依赖。

以自然的心态敬畏自然,是人类保证持续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需要人类适应自然规律。

乱砍滥伐导致山林毁坏,泥石流暴发。

要遵循山川河流的自然气势、动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就要顺势而为,而不要逆自然规律而动。

这样才能保证动植物多样性的自然延续。

过去我们常常无视自然规律,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今后不要再做这样的傻事了。

人对自然界的爱护体现在先保护后利用上。

有的城市周边过分建设,大量湿地被毁掉,让一个原本生态优美之地变成了热岛效应严重的地区,这是人过度索取大自然的结果。

2022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敬畏自然》课文及教案

2022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敬畏自然》课文及教案

2022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敬畏自然》课文及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敬畏自然》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敬畏自然》课文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这实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却要作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有什么资格与自然对立!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

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滴水来代替大海。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私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完全错了,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

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只是犯错误的历史。

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人类是大自然的模仿者,但他模仿得很拙劣。

他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坟墓呢?谁能断言我们不是在走着一条通向死亡的路呢?常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每种生物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蜘蛛能够制造出复杂而坚韧的蜘蛛网,章鱼 具有极高的伪装能力,而骆驼则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这些生物的独特性,展 现了大自然的无穷创意。
人类的探索与对自然的赞美
探索精神
人类对自然充满好奇,通过科学研究和探险活动,不断揭示自然的奥秘。从发现 地球的形状,到探索宇宙深处,人类的探索精神不断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观察与体验大自然的奥妙
野外探险:走进森林、山川、湖泊, 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
记录自然:通过摄影、绘画、写作等 方式记录自然美景,加深对大自然的 认识和感悟。
观察生物:细心观察动植物的生长、 繁衍,感受生命的奇妙与力量。
这些活动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 自然的奥妙,从而增进对自然的敬畏 之情。
赞美自然
许多诗人、作家和艺术家都用他们的作品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他们将自然的美景 、力量和魅力诉诸笔端,创作出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使人们对自然产生敬 畏之情。
03
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利 用
古代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崇拜现象
古代人类往往将自然力量视为神 秘且强大的力量,对其抱有强烈 的敬畏之情,表现为各种自然崇
谦逊面对
敬畏自然还表现为人类在面对自然时 的谦逊态度。自然的力量和规律远远 超出人类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因此人 类需要以谦逊的心态去面对自然。
阐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征服与利用
历史上,人类往往将自然视为征服和利用的对象。这种观念 导致了大量的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 紧张。
保护与恢复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的 重要性。人类开始关注生态恢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 方面,以期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我们依靠着自然提供的资源,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然而,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忘记对自然的敬畏。

我们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忽视自然的规律,最终自食其果。

然而,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无法对抗。

我们应该敬畏自然,了解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自然界孕育了无数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不要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

比如气候变化、季节更替、潮涨潮落等,这些都是自然界的规律。

如果我们不遵循这些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

不要以为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掌控自然。

科技只是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工具,而不是自然的主宰。

我们应该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让自然能够持续地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

敬畏自然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发展。

相反,我们应该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

总之,敬畏自然是每一个人类都应该持有的态度。

我们应该尊重生命、遵循规律、保持谦逊、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的自然观

我的自然观

我的自然观第一篇:我的自然观当代自然观当代自然观是指在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思想观念,不是指单单爱护自然,更深的是指自然与社会共同发展与和谐生存。

在唯物主义的观点上的一个变化。

把当代人们所追求的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观念。

在自然的发展之初,经过规律的演化,渐变。

由原始自然的一系列的发展,进化,并且适应人们的发展。

在共同生存的前提下和谐共处。

在和谐的同时进行维护,并且在科学的发展下进行。

在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促进自然的发展。

把单一的保护变成有效的利用。

把消极的保护变作积极的探索,将相互之间的依存提高到另一个境界。

在完全没有屏除唯心主义的条件下,人们的另一种对自然观的看法,在充分揭示自然界本质、结构及其辩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人化自然观,再加入唯物主义的思想论证加以协调就形成了当代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基础:(1)天文学:康德的太阳起源演化学说:星云说。

《宇宙发展史概论》(1755)第一次说明了世界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不是从来如此的。

【其中包含了辩证唯物的思想】(2)地质学:赖尔的地球渐变论(1830),说明地壳是逐渐形成的,不是从来如此的。

(3)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物理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说明了运动形态是可以转化的,物质运动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统一性。

(4)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施旺(1839)、施莱登(1838)发现了细胞,细胞学说说明了多种多样生物的统一性(统一于细胞);达尔文(1859)的进化论说明事物是连续发展的,不是从来如此的。

(5)化学:道尔顿的原子论(1808);米勒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1824-1828),打破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界限,说明了事物是有联系的;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的发现(1869)。

基本内容:(1)它指出了自然界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和系统。

在该系统中,从星球到原子以至更小的粒子形成了一个无穷系列和层次;【世界是物质的】(2)相互联系的物体由于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物质是运动的】(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四种基本形式(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提出)为:机械运动、生物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运动的多样性】(4)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的规律性】我的自然观一.什么是自然观何谓自然观,自然观作为一种观念意思形态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敬畏自然──正确自然观的表达

敬畏自然──正确自然观的表达

敬畏自然──正确自然观的表达敬畏自然──正确自然观的表达一句“敬畏自然”竟然在国内一石击起千层浪,甚至被扣上反科学、反人类的帽子。

这让我这一个在海外一直从事环境学研究的中国人十分不解。

因为,在笔者看来,这句话正是在对现代环境伦理与环境科学前沿深刻理解之后所做出的正确自然观的表达。

首先,什么是自然?老子所讲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没有“外力”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可是,自然既然是至大无外的话,有什么能成为“外力”而使只“不自然”呢?是“人”。

人,自有文明以来,也就一直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既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时常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外,以至于将自己看成一个影响“自然”的外力。

虽然人对自然的作用完全也可以看成自然的一部分,但人自己却必须对自身施于自然的外力做认真严肃的审视──如果我们都相信人对自然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被自然反作用着。

如果我们同时还相信我们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的话,我们如何看待自然,或者说持怎样的自然观,就变成了一个异常有意义的事情了。

正确的自然观应该从哪来呢?笔者认为正确的自然观应建立在环境伦理与环境科学这两个基础上。

“敬畏自然”本身虽是环境伦理范畴的表达,但却有着深厚的现代环境科学作为支撑。

如果说面对伦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自然观,面对当时的科学家史料不及的。

因为在这种自然观的作用下,对科学的崇尚被异化成了人对自己的盲目崇拜。

正是注意到了这些忽视,也是为了还原科学精神的本质──“追求为什么”的精神,现代环境科学,在摆脱了旧有的认识论与本体论的束缚后,形成了它自己新的理论基石:混沌理论(ChaosTheory),系统论(SystemTheory),以及热动力学二定律(ThermodynamicLaws)。

这三个基石一方面修正了旧有的科学哲学,另一方面以真正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告诉世人:科学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人面对自然的局限性。

混沌理论告诉了我们未来的不可预知;系统论告诉了我们,系统整体相对于原子、分子同样是有科学意义的实体存在,但人却无法用任何实证或计算模拟的方法穷尽自然系统中所有可能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热动力学二定律道出了我们现在许多貌似科学的环保技术其实是与最根本的科学规律背道而驰的。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自然给予我们无尽的美好和恩惠,让我们享受到了生命的奇妙和丰富。

但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甚至肆意地破坏和污染自然,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自然本身,也危及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因此,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热爱自然热爱自然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之一。

从古至今,无数的诗人、画家、哲学家、科学家等都从自然中汲取了灵感和智慧,创造了不朽的艺术和文化。

自然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和朋友,它教会我们如何观察、思考、创新、合作、感恩等。

热爱自然就是热爱生命,热爱美好,热爱真理。

只有热爱自然,我们才能真正地欣赏自然的魅力和价值,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自己与自然的联系和依赖。

二、敬畏自然敬畏自然是人类最应该具备的态度之一。

自然不是人类可以随意支配和改造的对象,而是一个有着自己规律和秩序的整体。

人类只是自然中众多生物中的一员,并不比其他生物更优越或更特殊。

人类也不能超越或违背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反击和惩罚。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敬畏力量,敬畏智慧。

只有敬畏自然,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和责任,才能真正地尊重和保护自然。

三、保护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大量消耗和浪费自然资源,大量排放和排放污染物质,大量开发和破坏生态系统,造成了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权利,也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未来,保护家园,保护利益。

只有保护自然,我们才能真正地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最理想的目标之一。

在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或冲突,而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如何在处理生命和自然问题时保持态度和敬畏

如何在处理生命和自然问题时保持态度和敬畏

如何在处理生命和自然问题时保持态度和敬畏生命和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作为人类,我们不应该把它们看做是我们的工具或者资源,而应该用一种敬畏的态度去对待它们。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处理生命和自然问题时保持态度和敬畏。

第一部分:生命的尊重生命是一种珍贵的礼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论哪个时期,对于生命的尊重都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开始对生命产生了新的质疑。

例如,人类是否应该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是否应该把动物当做食品来对待?我们不能否认,动物实验在某些方面对人类的医学研究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们也需要考虑到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生命权。

同样的,在人类食品消费中,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浪费和过度捕捞。

在处理生命问题时,我们需要维护其尊严和权利。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种,应该更加注重生命的保护和尊重,使人类和其他生命能够和平地共存于这个星球上。

第二部分:自然的珍视自然是地球上最高贵的力量,创造和维护着我们的生存环境。

然而,人类从未停止地摧毁和破坏这个自然系统。

例如,森林的减少、水源的污染等等,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全球环境的恶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

面对自然问题,我们需要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还需要重视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

在处理自然问题时,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例如,尊重自然地球和地球的物种,尊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坚持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对自然系统的破坏。

第三部分:敬畏的态度保持敬畏的态度,是我们尊重和珍视生命和自然的关键。

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生命和自然,而不是把它们看做是我们的工具或资源。

在处理生命和自然问题时,我们需要感受到其伟大和神秘的力量,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保护和维护生命和自然。

总结生命和自然是无法替代的基本资源和力量,我们需要保持敬畏的态度去对待它们。

在处理生命和自然问题时,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和珍视自然,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只有我们的敬畏态度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保护和维护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敬畏自然-真正的科学观、科学的自然观

敬畏自然-真正的科学观、科学的自然观

敬畏自然-真正的科学观、科学的自然观2008年 5月 12日, 里氏 8. 0级的大地震突然造访四川,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一瞬间, 数以万计的人们被埋进了废墟。

在全世界紧急救援而发展的, 大致是循着畏惧自然崇拜自然藐视自然的过程中, 我们听得最多的口号可能要数地震无情, 人间有尊重自然这样一个过程演进的。

虽然这种阶段的划分不一爱了。

而 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发定准确, 但也基本上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曲折性和渐生时, 铺天盖地的救灾口号却是人定胜天。

这一救灾口号进性。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 人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对大自的改变, 无疑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 面对可知亦不可知的大然持敬畏态度的。

当然, 在不同的阶段, 敬畏的含义可能自然, 中国人的意识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信奉人定不完全一致。

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 , 面对神秘不可知的胜天到主张敬畏自然。

大自然, 人们主要是一种畏惧, 而在今天, 我们重提敬畏自然, 已经不是因为对自然无知而畏惧, 而是在科学认识自然的基础上, 在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 对自然的一种敬仰和尊重。

从畏惧、崇拜自然到藐视自然, 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 说明人类已经掌握了大自然的秘密而滋生出战胜自然的欲念。

然而, 尝够了征服自然的苦头之后, 人类又很快发现, 认识了自然并不等于就能战胜自然, 战胜自然永远都只能是相对的, 是细微局部的, 而敬重自然, 在自然规律许可的范围内生存和发展, 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再次发生了转变从藐视自然到尊重自然。

在人类的参与下, 大自然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

当生产力还很低下的时候,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被限制在一个较小或较低程度的范围之内, 但是, 近代以来, 随着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开始, 大自然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遭到人类的毁损。

11敬畏自然

11敬畏自然

11 敬畏自然知识精讲1.主题解说本文通过对比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通过层层论述,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错误认识,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

2.重点突破提示一:“敬畏自然”就是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提示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发展。

提示三:“敬畏自然”并不是说在大自然面前消极无为,人类既然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那么,人类在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时,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结构图解敬畏自然⎩⎪⎪⎨⎪⎪⎧(1)否定“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2—5)比较人类的智慧和大自 然的智慧(6—7)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8—10)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 宙生命(11)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 结论4.拓展延伸 名人谈自然①自然,你要驾驭它,先得服从它。

——(英)培根②自然使生物互争;自然处处显示:秩序之外有混乱,进步之外有退步。

——(法)柏格森③自然是温和的向导,却并不因温和而缺乏智慧和正义。

——(法)蒙田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近在咫.尺( ) 蓬蒿.( ) 鲲.鹏( ) 狼藉.( ) 对称.( ) 深邃.( ) 混淆.( ) 硕.大(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不自量力 陷阱 呐喊 沾沾自喜B .喜形于色 窃笑 协调 狼藉班班C .相形见拙 揭开 演化 美味佳肴D .精巧绝伦 幼稚 误解 高深漠测3.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人要保持对自然的________:敬畏自然,遵循规律;人与人的和谐在于人要有一种________的心态:待长辈________、待平辈________、对晚辈谦逊,心胸似海,志存高远。

《敬畏自然》读书笔记

《敬畏自然》读书笔记

《敬畏自然》读书笔记《敬畏自然》读书笔记1严春友的《敬畏自然》唤醒了我前所未有的思绪和人应具有的本性。

__前端的一句“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看此之后并没任何遐想和感触,但带着题目的好奇性一直读下去后,回想刚才的句子,忽地有一种神秘而不可抗拒的力量震撼我——“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水滴”。

人类永远那么幼稚。

每个国家的人都在奋斗,都在拼搏,为了显国威而研制出一艘艘航天飞机,扔几个太空垃圾又算得了什么。

而在人类沾沾自喜的后面,隐藏着不可名状的灾难。

人类是聪明的,但聪明的不是人类。

一时的利己私欲便可以掩掩实实地遮住了人类所造成的后果的明亮眼睛,即使造成立无法挽救的后果,懊恼抽泣之后,还是有人故态复还。

“前车颠,后车鉴”,聪明的人们连这显而易见的道理也想不透么?人是聪明的,只是心被利益遮住了光明,失去了明辩能力。

《敬畏自然》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敬畏自然》这篇__,我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篇__使我深刻明白了,我们只有对生命拥有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他的无限生机,我们人类也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在这个星球上,拥有生命神性光辉的也不仅仅只有人类,包括其他一切生物也是如此,比如勤劳的蚂蚁,自由自在的小鸟,高原精灵藏羚羊和海上救生员鲸等,甚至还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及参天的古树,都无不丰富地蕴涵着生命世界的底蕴。

在浩瀚的生物海洋里,有益于人类的生物我们姑且不论,即使是一只害虫,它虽然在人们的厌恶、唾弃和捕杀中生存,但它无意中也为自己的天敌(益虫)提供了食物,从而能保证益虫更好的生存,维系着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确实,我们应该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延续地球的生物链遭到破坏,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记得去年的夏天,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忽然看到有一个小男孩捉住一只蝴蝶后肆意摧残,蝴蝶在惊恐、怯懦和无奈中瑟瑟发抖,小男孩玩儿够了,就任意撕毁那衬托蝴蝶美丽的地方----翅膀,我急忙上前制止他,可还是晚了一步,他已经把蝴蝶重重的扔在地上,我拣起来一看,被玩弄的奄奄一息的蝴蝶在我手中挣扎了几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

“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

“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

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

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

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

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而自从有了这个口号后,我们吃的苦头还少吗?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说:应该以人为本。

他表示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在这里,我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这一观点唱唱反调。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黄河不畅,漫堤决口,淹没了农田60多万亩,约5万返库移民受灾,近3万人无家可归。

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本吗?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吗?我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

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们人类的躯体的话,它当然会生病。

如果承认它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在这个家庭中还有其他成员。

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

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

我希望在我们人类正在面对刚刚发生的大灾难时,真要好好辨一辨,人类需要不需要敬畏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总第113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6,Su m No.113 2008年 第4期SC I ENCE・ECO NOMY・S OC I ET Y No.4,2008敬畏自然:真正的科学观、科学的自然观刘文良(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摘 要:面对自然,科技可以主宰一切的观念是极端错误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是福祉与祸害同行。

正确的自然观应建立在生态伦理与生态科学这两个基础上,“检视科学”与“敬畏自然”应该成为人类文明前进的“护佑神”。

人类不应该将作为智慧结晶的科学置于自然的对立面,在运用科学对自然进行改造时一定要谨慎行事,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监督、制约和改造,是对科学技术负责,更是对人类、对整个宇宙负责。

敬畏自然,才是真正的科学观,也才是真正科学的自然观。

关键词:敬畏自然;科学观;自然观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08)04-0096-04Aw i n g to Na ture:the True V i ew of Sc i ence andthe Sc i en ti f i c V i ew of Na tureL IU W en-liang(D epart m ent of Chi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 in Fudan U 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Abstract:It is an extre mely wr ong idea tha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may contr ol the entire universe.The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not only may bring the blessing t o us,but als o may bring the disaster t o us.The correct vie w of nature should take the ecol ogical ethics and the ecol ogical science as a f oundati on.Carefully exa m ining science and a wing t o nature should become the safeguard of the hu man culture.Man should not take the science as the opposite of the natural.Man must be discrete when he utiliz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t o ref or m the nature.It is res ponsible not only for the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but als o f or man even for the entire universe thatwe often criticize and supervis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 ogy.Awing t o nature is not only the true vie w of scientific but als o the true vie w of nature.Key words:a wing t o nature;vie w of science;vie w of nature 2008年5月12日,里氏8.0级的大地震突然造访四川,一瞬间,数以万计的人们被埋进了废墟。

在全世界紧急救援的过程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口号可能要数“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了。

而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发生时,铺天盖地的救灾口号却是“人定胜天”。

这一救灾口号的改变,无疑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面对可知亦不可知的大自然,中国人的意识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信奉“人定胜天”到主张“敬畏自然”。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大致是循着“畏惧自然—崇拜自然—藐视自然—尊重自然”这样一个过程演进的。

虽然这种阶段的划分不一定准确,但也基本上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曲折性和渐进性。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人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对大自然持敬畏态度的。

当然,在不同的阶段,“敬畏”的含义可能不完全一致。

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面对神秘不可知的大自然,人们主要是一种畏惧,而在今天,我们重提敬畏自收稿日期:2008-09-11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后现代视域中的生态批评研究”(编号:20080430609);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社会与大学生生态教育研究”(编号:XJK06CG D016);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和谐文化视域中的生态批评研究”(编号:08B092)作者简介:刘文良(1971—),男,湖南湘潭人,博士后,副教授。

研究方向:生态伦理与生态批评。

然,已经不是因为对自然“无知”而畏惧,而是在科学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在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对自然的一种敬仰和尊重。

从畏惧、崇拜自然到藐视自然,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说明人类已经掌握了大自然的秘密而滋生出战胜自然的欲念。

然而,尝够了“征服自然”的苦头之后,人类又很快发现,认识了自然并不等于就能战胜自然,“战胜自然”永远都只能是相对的,是细微局部的,而敬重自然,在自然规律许可的范围内生存和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再次发生了转变———从藐视自然到尊重自然。

在人类的参与下,大自然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

当生产力还很低下的时候,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被限制在一个较小或较低程度的范围之内,但是,近代以来,随着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开始,大自然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遭到人类的毁损。

如今,人类已经不得不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大自然,不得不在一种日益恶化的环境中求生存。

人与万物是息息相关的,智慧的人类,应该懂得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将作为智慧结晶的科学置于自然的对立面,在运用科学对自然进行改造时一定要谨慎行事。

“检视科学”与“敬畏自然”应该成为人类文明前进的“护佑神”。

一、检视科学: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然而,纵观近百年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应该看到,科技进步实际上是一首悲喜交集的交响曲。

用荀子的话来说,它既带来“用之以治则吉”的福祉,也带来“用之以乱则凶”的祸害。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为善和作恶的巨大可能性”[1],控制论之父、美国科学家维纳看到控制论存在着“为善”和“作恶”这两种相反的社会作用,但却无法使“为善”的作用都能实现,而把“作恶”的方面予以消灭。

为此,他觉得自己虽对这门科学做出了贡献,但却是站在一个至少是令人不安的道义的位置上。

当爱因斯坦看到原子弹显示出的巨大毁灭力量时,也曾深感痛悔。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由荒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得到了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使人类在更大程度上进入了“自由王国”。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范围内适度地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在很多情况下它又表现为干扰自然进程、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美和生态平衡,透支甚至耗尽自然资源。

人们在享受科技发达所创造的便利、舒适时,也开始为科学发展所困惑。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就看到了技术世界中存在的巨大危险,发出了“拯救地球”的紧急呼吁。

在他看来,由于科技的进步,地球和人的生存根基遭受着严重的破坏;人类生活对现代科技的依赖已达到极端,就像吸毒的人离不开毒品一样。

科技作为现代人与自然交往的中介,特别是与工业化的密切联系,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代化带来的城市化造成了森林锐减,水资源严重匮乏,能源危机频频出现,环境污染日益突出,这些累积的问题成为一笔越来越大的“生态赤字”。

“生态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正是生态赤字最严重的地区。

”[2]即使撇开这些显而易见的危机不谈,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本身也往往蕴涵着一种不可知的危险:神奇的生物技术,使人们维护自身的伦理道德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转基因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对自然界物种的未来来说,很难说不是一种祸害,在英国科学家应用基因技术克隆出绵羊“多莉”后,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克隆技术的讨论和恐惧———科学的发展不正在对人类的存在与未来构成某种威胁吗?为了维护生态和社会的正常运转,科学应该在其中寻找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

当前,在“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的时候,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面如何正确地进行抉择,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如何择取其造福人类的一面而规避其负面效应的问题。

科学技术绝对不能置于被监督的范围之外,失去了制约的科学技术,就像失去了制约的权力一样,将会因为失控而给人类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我们不能拒绝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但是我们需要将知识变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媒介,而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

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由于我们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确实是福祉与祸害同行,甚至是祸害大于福祉。

当然,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人类不恰当地应用科学技术。

在众多技术灾难中,有的是由于少数人好大喜功,急切地使用尚不成熟的技术造成的;有的是为了某种征服的目的,使用了具有危害人类安全的技术造成的;有的是因为滥用科学技术,酿成了技术灾难;有的是因为管理技术落后于工程技术,违规操作,麻痹大意,或者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技术规程造成的等等。

神奇的生物技术,使人们维护自身的伦理道德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转基因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对自然界物种的未来来说,很难说不是一种祸害。

严正的生态警钟已经四处敲响:科学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的存在与未来构成严重的威胁!科学,既要研究事物的有益于人类的一面,也要研究事物的有害于人类的一面,由于人类自己的幼稚,盲目使用或者迷信技术而造成灾难,这显然不能将它归罪于科学。

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掌握在爱神手里,可以造福人类;掌握在魔鬼手里,给人类带来的只能是灾难。

人类正是因为应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作为科技进步伴生物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在不断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类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之间的“二律背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