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空间方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讲课讲稿
临近空间方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讲课讲稿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5
基于移时正交波形的MIMO-SAR体制研 究
王伟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6
光学遥感运动补偿压缩成像
王泽龙频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赵腾飞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8
基于光纤阵列耦合的多波束光子计数激 光三维成像雷达航空模拟器的设计与验 证
舒嵘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 所
9
咼分辨率对地观测中的图像挖掘研究
张守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10
地球同步轨道对地遥感卫星成像质量仿 真系统
程侃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11
高比能量锂离子蓄电池技术研究
黄莉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12
卫星平台变频动力吸振技术研究
黄俊杰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13
光学遥感图像舰船目标识别系统设计
苗慧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3所
单位
1
基于半粘贴式FBG的蒙皮应变监测机理
研究
王全保
上海交通大学
2
F12纤维织物编织疏密对蒙皮焊接带粘 接性能的影响
邓云飞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
46所
3
移动式临近空间大气密度/温度/风场激
光雷达研究
闫召爱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 究中心
4
临近空间环流和温度的冬-夏季节转换特 征及影响因素
张玉李
19
一种适用于多通道机载SAR/GMTI的改
进DPCA算法
侯丽丽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20
光轴偏心相机内方位元素测试技术研究
马丽娜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21
高动态范围红外点源/成像目标模拟器技 术
(第一讲)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四、资料处理
好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剖面信噪比较高,主要同相轴能可靠地追 踪; (2)波组特征清楚,没有明显的延续相位; (3) 频率成分丰富,既有低频的反射,也有高 频反射,尽管他们可能连续性较差; (4) 偏移正确,没有明显的划弧现象,没有明 显的过偏移或欠偏移现象; (5) 具有较宽的频谱,且有丰富的低频成分, 10Hz的振幅不小于—6dB ;在有效频宽范围内没有 明显的噪音,对于高分辨率地震来说,高截止频率 应达到80—100Hz左右。
一、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意义
一、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意义
高分辨率地震的优越性: (2)含气层的直接标志——亮点和平点 当砂、泥岩的阻抗差别不大时,含气层顶面将 有亮点出现,而气水界面处则应有平点;但由于气 层顶面与气水界面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很小,特别是 地层倾角较小时,常规地震是很难分辨的。地震分 辨率提高后,就有可能同时得到亮点和平点反射。 海洋石油总公司应用亮点加平点的直接标志,在 莺歌海盆地勘探天然气时,钻探4个构造,成功率达 100%,并应用平点圈定气田的含气范围,确定气水 界面,有效地减少了评价井数量,获得巨大的成功。
调谐厚度:调谐振幅对应的地层厚度为 λ*/4 , 此厚度为调谐厚度。 定义:调谐振幅对应的地层的调谐厚度定义 为垂向分辨率。
二、基本原理 1.垂向分辨率 (3)用时间域雷克子波的褶积模型
来讨论垂向分辨率 (a)零相位子波的概念 主周期的宽度b:最大振幅两侧极小值之间的时 间长度。 主瓣:主周期内的波形 旁瓣:主周期外的波形 主峰振幅:主周期内的最大振幅 影响子波分辨率的三个因素: 主波峰:宽度越窄,分辨能力越高 边峰比:比值越小,越有利于分辨 边侧振荡:它的振幅越小,越能提高分辨率
二、基本原理
高分辨率勘探
图5、左图为原始地震剖面频谱;右图为广义S变换重构高分 辨率地震剖面的频谱
3、反Q滤波 反Q滤波是一种补偿大地吸收衰减效应的技术 , 它不仅可以 补偿振幅衰减和频率损失 , 而且还可以改善记录的相位特性, 从而改善同相轴的连续性 , 提高弱反射波的能量和地震资料 的信噪比及分辨率。
1.3 相关排序叠加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 如果CDP道集中各道的噪音水平相差过大, 叠 加过程中, 噪音背景大的个别道不能起到提高信噪比的作用, 反而影 响叠加效果。 这种情况下, 就可以应用相关排序的方法, 控制质量较差的道不参与 叠加。
1.4 相干高精度叠加
该方法用于对经过静校正、动校正后的CMP道集记录或水平叠加 后的资料作相关性高精度叠加处理。 1.5 相位校正技术 由于反褶积的不稳定性, 一般都要对子波的相位特性作一定的假设。 但实际资料由于受剩余相位、有限时长等影响,很难满足假设条件, 都将对反褶积的效果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输出子波的相位, 因此要对 叠后剖面作相位校正处理。
图一、利用前面所述的处理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大沙漠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 探方法攻关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左图为常规剖面,右图为高分辨率剖面。
2、几种地震资料处理中提高分辨 率的方法
在地震资料的采集上,为了获取复杂地区或复杂勘探条件下高精度、 高分辨率资料。宽方位、长排列、高密度、高叠加的观测系统设 计思想,优化采集设计的照明技术,多分量多节点的采集技术,可控 震源技术以及低噪声的震源和仪器的研制,使得地震采集所获取的 原始数据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里对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讲述:
( 1 ) 在地震勘探研究和应用中,将目前普遍采用的以绝对值表示 分辨能力的概念称为分辨力,将以相对值表示分辨能力的概念统 称为分辨率。
高考地理研讨会把握方向有效备考张PPT教案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课件 2
5、可控震源相对地比较接近上述要求,通过各种参数的最佳选 择和匹配,可以改善上述要求的近似程度
5、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质量分析方法
现场操作、实时展示、定量分析、及时反馈
野外采集实时监控系统
实时监控
激发因素监控
激发能量、TB道、井口道
接收因素监控
接收能量、接收点谐振
干扰因素监控
环境干扰能量、面波能量 、
50HZ干扰能量
详细分析
激发位置分析 激发子波分析 激发频率分析 大地吸收分析 高频信噪比临界点分析 信噪比分析 近地表静校正分析 虚反射分析
高程立体图
胶泥埋 深4-
10m
胶泥埋 深6-
12m
低速带厚度分布图
胶泥埋深分布图
激发深度选取技术
2、基于表层结构 激发技术
激发深度选取:调查虚反射面;在潜水面下一定深度
寻找最佳激发岩性,达到展宽地震子波频带目的
8m
激发井 接收井
井下接收道集
浮土 黑 胶 泥
软胶泥
硬土
灰胶泥
0.5m
4.5m 5.0m 6.0m
即与药量的1/6次方成反比 (俞寿朋,1993)
8、加大药量,震源子波振幅增大,但低频成份振幅增加比高频 快,高频成份虽有增强,但所占比例反而减小
9、地震记录上高频成份弱,不仅仅是传播过程中的衰减,震源 子波本身就有高频减弱的作用,药量越大,这种效应越明显
10、震源子波也有低截作用,药量越小,低频缺失越多。一大 一小,一高一低,需全面斟酌
全面展示新成果_指引高分新应用——第八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会场传真Conference Reports
全面展示新成果 指引高分新应用
商业航天论坛
年第5期
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空间信息产业链的年会通过专家研讨与学术交流,全面展现全时空、全天候、全行业、全区域的对地观测能力,彰显高分专项建设工程全线精益求精的科技素养。
围绕高分专项的技术难点、技术热点以及成果应用,年会还设置了先进航天制造技术、临近空间系统与应用技术、对地精确感知技术、协同融合应用技术;商业航天论坛、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个具有特色的高端论坛,充分发挥年会学术交流的引领作用,共同交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术交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建言献策,为国内遥感产业政策研究、技术创新、应用推广搭建最佳平台。
商业航天影响下的遥感卫星与应用技术发展,卫星大数据与碳源碳汇监测、俄乌冲突下的遥感卫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专项展
全面展示应用,大力推进科普
本届年会是高分工程首次面对大众举办综合展览展示的一届盛会。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专项展旨在展示高分专项天、临、空、地一体化观测能力,让天地万物尽收眼底成为现实。
作为惠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工程,塑造“中国高分”分数据‘一键查’、数字地球惠民生”便民服务工程作用,为科技、经济、国防、社会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技术先进、精准高效的空间信息保障。
为引导技术人才聚力高分技术创新、推动高分建设成果全面应用,年会先期面向在校大学生和科研团队,先后组织“院士进校园”、第五届“中科星图杯”国际高分遥感图像解译大赛、第五届高分北斗无人飞行器智能感知技术竞赛等科普和竞赛活动。
逐步壮大高分队伍、积蓄人才力量。
聚焦高分数据政策促进卫星遥感产业发展--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管理与政策分会召开
聚焦高分数据政策促进卫星遥感产业发展--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管理与政策分会召开靳颖【摘要】11月21日,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管理与政策分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高分专项专家委员会综合组主办,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电子研究所承办。
会议的主题为“军民融合,产业应用”,关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国际合作、应用推广、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会议邀请了国内对地观测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用户代表、企业代表参会,通过大会报告、讨论互动,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应用提供有益借鉴与思考。
【期刊名称】《卫星应用》【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2页(P63-64)【作者】靳颖【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11月21日,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管理与政策分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高分专项专家委员会综合组主办,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电子研究所承办。
会议的主题为“军民融合,产业应用”,关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国际合作、应用推广、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会议邀请了国内对地观测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用户代表、企业代表参会,通过大会报告、讨论互动,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应用提供有益借鉴与思考。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数据应用需求日益迫切,卫星遥感应用产业显示出勃勃生机,卫星遥感应用已成为提高技术水平、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并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分专项专家委员会副主席艾长春在会议致辞中指出,会议围绕管理与政策方面进行交流,推动高分建设与应用良性发展。
国家围绕高分专项的管理、政策、知识产权、标准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但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解决高分专项面临的一些问题。
同时大会邀请了一些企业界代表参会,共同关心高分的建设,参与航天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曾澜研究员在《抓住机遇促进我国卫星遥感产业发展》的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卫星遥感在产业中的地位。
高分辨率地球观测与应用
高分辨率地球观测与应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于地球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大量的卫星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从空中更为全面地观测地球,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远远不止眼前的所见,而是更加细致、立体的地球。
在这样的观测下,我们能够收获哪些新的认知和发现?又有哪些方式能够将这些观测结果转变为有效、实用的应用呢?一、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是指以卫星为平台,运用遥感相机、激光雷达等装置,收集和记录地球表面的相关数据,然后运用计算机等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获取更多关于地球表面特征的详细信息。
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技术本身在解析度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如同名的IKONOS卫星就可以实现一米级分辨率的拍摄。
其次,在观测的范围和空间精度上有了更多的扩展,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更多的数据、更高的效率来完成比较大范围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
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所能够解析的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资源、陆地环境等方面。
其中,解析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资源的能力是本技术最为重要的应用方向。
二、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所能够派上用场的领域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所获得的数据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以下是几个实例:1.城市规划:GIS和地图学的应用可以高效地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规划,以及垃圾和排放物的清除与处理等。
同样的,卫星遥感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水资源、能源储备、地表积水和交通拥堵等信息,以帮助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自然资源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是指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生态监测和资源调查等领域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可以准确地检测到森林砍伐、草原退化、土壤侵蚀等现象,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案。
3.灾害监测:通过卫星图像的监测,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把握自然灾害的规模、影响范围以及其对经济、生态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
卫星遥感监测可以及时捕捉到灾害发生的位置、时间及其影响范围,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救援。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讲座材料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讲座材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讲座材料一、地面气象观测场、室要求(一)总体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1.各类仪器的支架(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
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
不得自行设置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置。
2.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
以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3.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4.要设置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5.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尽可能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
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6.必须建设气压室(有条件的应对原气压柜改造),其装修与值班室一致。
7.承担酸雨观测任务的台站必须建立专用酸雨观测工作室,有关建设内容符合《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
8.观测场和值班室的防雷应符合QX 30-2004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
9.在观测场附近适当位置安装实景监控系统,值班室内设监视平台,对观测场进行实时监视;也可以在观测场内安装红外报警器。
10.台站要建立健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职责、质量标准、操作规范、业务流程、考核上岗制度,形成相应汇编。
11.要建立仪器设备、网络、供电等出现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流程。
12.要建立地面气象观测场室规范化建设的各种建设、技术文档。
(二)观测场建设1.场地地面气象观测场应为东西、南北向,大小应为25m×25m,有辐射观测的应为35m(南北向)×25m(东西向)。
受条件限制的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和一般站的,观测场大小以满足仪器设备的安装为原则。
精确感知创新应用——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召开
精确感知创新应用——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召开葛榜军【期刊名称】《卫星应用》【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1页(P65)【作者】葛榜军【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3年12月20—21日,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由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部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高分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宇航学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承办。
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由王礼恒院士担任,栾恩杰院士、王希季院士、童庆禧院士为名誉主席。
会议主题为“精确感知创新应用”。
领域内知名院士、专家、领导和代表共600余人出席会议。
围绕“精确感知创新应用”主题,大会邀请国内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知名专家进行大会报告,系统论述了国内外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技术和应用进展;分设对地观测天基、临近空间、航空、地面及应用技术等四个专题,探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各领域面临的挑战、技术创新和应用产业的发展。
会议共收到论文375篇,经评审入选会议论文集207篇。
其中由学术委员会评选出25篇青年创新基金论文和30篇优秀论文。
大会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对于评选出的青年创新基金论文,有关单位将提供经费支持开展深入研究。
本届学术年会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研讨范围拓展,从首届年会的卫星遥感与应用拓展为天基、临近空间、航空、地面多平台、多领域;二是创新氛围浓厚,不仅关注技术创新,而且关注对地观测领域的平台创新、体系创新和体制创新;三是直面机遇与挑战,紧密结合高分专项实施三年来提出的重大瓶颈和核心难题,研讨更加聚焦。
首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于2012年12月20—21日在北京成功举办。
2013年4月26日,高分对地观测系统工程首发星——高分一号卫星成功发射,高分工程进入边建设、边运行、边应用的阶段,并已取得初步应用成果。
高考地理备考讲座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关于高考地理备考的心得体会。
高考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考验了我们的基础知识,又考察了我们的综合能力。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我结合自身经验和一些优秀教师的指导,为大家分享一些备考策略。
首先,我们要明确高考地理备考的目标。
高考地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为解题打下坚实基础。
2. 综合能力: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绪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作息,确保备考期间身心健康。
针对以上目标,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备考策略:一、基础知识复习1. 回归课本:将课本作为复习的重点,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
2. 做好笔记:整理错题、难题,归纳总结,便于查漏补缺。
3. 系统复习:按照地理学科体系,分模块进行复习,确保全面掌握。
二、综合能力提升1. 刷题练习:通过大量做题,熟悉题型,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 分析总结:对做错的题目进行深入剖析,找出错误原因,避免重复犯错。
3. 拓展延伸:关注时事热点,了解地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题思路。
三、情绪调整1. 合理安排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保证身体和精力充沛。
2. 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3. 适度放松:参加户外活动,与同学交流心得,缓解备考压力。
最后,我想说,高考地理备考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相信自己,努力拼搏,共创辉煌!谢谢大家!。
临近空间
临近空间概述临近空间(Near space)是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由于其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而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临近空间飞行器是指只在或能在近空间作长期、持续飞行的飞行器或亚轨道飞行器或在临近空间飞行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具有航空、航天飞行器所不具有的作用,特别是在通信保障、情报收集、电子压制、预警等方面极具发展潜力。
临近空间,其下面是的空域我们通常称为“天空”,是传统航空器的主要活动空间;其上面的空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太空”,是航天器的运行空间。
“临近空间”这个词目前只是一个学术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官方定义”,对她的称呼也有很多种,如“近空间”、“亚轨道”或“空天过渡区”,美国也有人称之为“横断区”,而中国学术界过去则有“亚太空”、“超高空”、“高高空”等称呼。
临近空间拥有着大气平流层区域(指距地面18到55公里的空域)、大气中间层区域(指距地面55到85公里的空域)和小部分增温层区域(指距地面85到800公里的空域),纵跨非电离层和电离层(按大气被电离的状态,60公里以下为非电离层,60公里到1000公里为电离层),其绝大部分成分为均质大气(90公里以下的大气,上面的是非均质大气)。
应该是一块非常重要和有利用价值的空域。
中国关于临近空间的研究也在悄然起步。
最近,由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研究员张东江博士领衔承担的“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法律问题研究”项目在北京通过鉴定,从而填补了中国临近空间法律规范研究方面的空白。
应用价值短短几年时间,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
目前各国在研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按照飞行速度大致可分为低动态飞行器(马赫数小于1.0)和高动态飞行器(马赫数大于1.0)两大类型。
美军正在开发的临近空间飞行器低动态临近空间飞行器主要包括:平流层飞艇、高空气球、太阳能无人机等。
它们具有悬空时间长、载荷能力大、飞行高度高、生存能力强等特点,能够携带可见光、红外、多光谱和超光谱、雷达等信息获取载荷;可作为区域信息获取手段,用于提升战场信息感知能力,支援作战行动;又可携带各种电子对抗载荷,实现战场电磁压制和电磁打击,破坏敌方信息系统;还可携带通信及其他能源中继载荷,用于野战应急通信、通信中继及能源中继服务。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数据应用研讨会”在秦皇岛召开
都 已开 展 了各种 方式 的国际合作 。其 中,嫦 娥一 / 二号 科学探测数 据 已向全世 界科学 家开放 。 ”
“ 北京 月球与深 空探测 国际论坛 ”由中 国科 学院主 办、中科 院月球 与深 空探测 总体部承 办。本次 论坛 内容包括 国际 太 阳系探 测发展 战略和规 划,月球、火星 、太 阳和小行 星探测 的科学前沿 和热点 问题 ,太 阳系探测相关 技术发 展等 。
地 球系统科 学研 究等 领域发挥重 要作 用。会 议就高 分辨率对 地观测 系统 的应 用潜力分 析 、高分 辨率对地 观测 系统重大 专 项 卫星遥 感数据 政策研 究 、卫星 遥感应用 中标准化工 作 的几 点 思考 、高 分一号 卫星数据 处理情 况等 问题 作 了特 邀报告 。 高 分一号卫 星的主用 户单位 、行业 部委和 区域应用 专家就高分 一号卫 星 的数据 质量及 其存在 的问题进 行 了充分 交流 ,并 就 高分一号 卫星数据 在国土 资源 、农业 、环保 、交通 、海 洋、林业 、区域等方 面的遥感应 用进 行 了深入探 讨 。国防科工 局 重 大专项工 程 中心就 高分辨率对 地观 测系统卫 星遥感 数据 政策 、应 用相关 标准规范 建设等 问题 ,广泛 征求了行业 内有关
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研究
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逐渐成为地球观测领域的研究热点。
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是指通过使用高精度遥感技术、光学探测技术、雷达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大量信息。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技术原理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光学探测技术、雷达等多种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获取地表地貌、地形、植被、气候、土壤等丰富信息,是地球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特殊的传感器和设备对地面等物体的物理量进行测量,再通过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来获取有关该物体的信息的一种技术。
其中,遥感成像技术是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重要手段。
遥感图像中包含大量的空间信息,可以洞悉人类文明活动、自然环境变化、灾难事件等诸多信息。
2. 光学探测技术光学探测技术利用光线对地表进行探测,包括光学相机、激光雷达、红外相机等多种技术。
光学相机是一种通过摄像机和透镜系统来获取地表三维信息的技术,采集到的影像精度高,但容易受到天气和光照的影响。
激光雷达则可以在测量距离和垂直度方面具有很高的精确度,能够获取海拔数据、建筑物高度等信息。
3. 雷达技术雷达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对地表进行探测,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和飞行雷达等技术。
其中,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是获取高精度遥感影像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在不同频段及极化下获取有关地表的微小差异信息,可以用来提取地表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地形等信息。
二、应用领域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城市规划等。
1. 环境监测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可以对海岸线和森林等区域进行监测,及时获取有关环境损害和生态系统变化的信息,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例如,在环保方面应用高分辨率影像,通过改进土地利用来减少污染和改变生态系统结构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2. 资源开发高分辨率地球观测技术还能用于石油、煤炭、金属等资源开发中,提高勘探、开采效率,并可全方位观测和监测地下沉降、矿山垃圾、渣土库等重要信息,确保资源开发过程的安全和平稳。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临近预报方法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基于深度进修的高时空区分率降水靠近预报方法摘要:近年来,随着深度进修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气象学领域也开始探究将深度进修应用于降水预报中。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精密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118地质环境DI ZHI HUAN JING1 引言地质灾害是在各种动力的作用下,使地球发生物质运动或岩土体变形位移,进而导致自然环境、人类生命财产受到损害的一个地质作用过程。
具有突发性、渐变性、影响持久、群发性和多发性等特点,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构成巨大威胁。
在各类地质灾害当中,对我国影响危害最大的是地震、崩塌、泥石流等,其次为地面变形。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为地质灾害日趋严重,规模、数量和分布范围呈增加趋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不断加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缓慢性地质灾害的范围逐渐扩大。
根据相关研究统计,我国共有较大型的崩塌、泥石流灾害点7000处。
近十年来因为泥石流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达近千人,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
因为抽水导致的地面沉2降已经在我国16个城市出现,沉降面积超过50000km。
在上海、天津等地区的沉降量超过1m。
地面沉降导致沿海地区地面降低,并且导致部分城市出现开裂。
地下踩空塌陷在我国大型矿区也非常严重,矿山井下灾害出现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开采活动中,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数十亿,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处理工作。
2 高精度地质灾害空间监测技术基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技术体系方案,全站仪以及水准仪器和近景摄像测量等在很长时间内在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地质灾害空间监测技术的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出现大范围监测地质灾害的技术,而现代空间对地监测技术恰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2.1 InSAR技术InSAR技术是获取卫星与地面点之间距离信息的常用手段,在测量地面点变化信息、三维位置等方面可发挥最佳效用。
常规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会因时间失相干、大气延迟、空间失相干等情况影响应用效果,或者是监测精度达不到要求。
目前InSAR技术的时序分析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推出的临时相干点方法、永久散射体技术和分布散射体干涉方法等基本摆脱了以上因素的束缚,在扩大应用范围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监测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38
中继卫星系统支持高分应用效能提升技术研究
罗丹
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
39
基于多脉冲探测模式的激光三维成像性能研究
周世宏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40
微透镜阵列在红外成像探测中的空间应用研究
陈帅帅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41
适应敏捷卫星的星上GNSS定位技术研究
牛朝
会议
一、
序号
论文题目
第一作者
单位
1
超静敏捷卫星控制设计中的几项挑战与解决思路
关新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2
基于改进RD和方位向CS的GEOSAR成像方法
李德鑫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
星地高速数传系统LDPC编码器ASIC集成芯片设计
张浩
清华大学
4
基于JPEG-LS在轨低复杂度高速图像压缩系统设计
张海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张春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3所
52
一种新型通信信号筛选的可配置滤波器
马定坤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53
卫星图像编码中可逆整型小波变换SIMD实现结构
刘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54
基于模糊自适应扰动观测器的敏捷卫星姿控储能一体化控制
楚中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5
星载低成本大容量体全息光存储技术研究
宋光磊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3所
5
基于移时正交波形的MIMO-SAR体制研究
王伟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6
光学遥感运动补偿压缩成像
王泽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7
P波段星载SAR射频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赵腾飞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8
基于光纤阵列耦合的多波束光子计数激光三维成像雷达航空模拟器的设计与验证
舒嵘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9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中的图像挖掘研究
余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
65
低轨遥感卫星平台长寿命制约因素研究
李潭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二、
序号
论文题目
第一作者
单位
1
基于半粘贴式FBG的蒙皮应变监测机理研究
王全保
上海交通大学
2
F12纤维织物编织疏密对蒙皮焊接带粘接性能的影响
邓云飞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46所
3
移动式临近空间大气密度/温度/风场激光雷达研究
19
3值VMAP传输性能
靳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20
低波段星载SAR成像中的极化色散效应研究
李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1
基于扩展Nyquist稳定判据的磁悬浮飞轮稳定性分析方法
任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
22
天基干涉SAR系统基线选择方法研究
刘发勇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23
角方位元素对敏捷卫星立体成像定位精度影响分析
张守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10
地球同步轨道对地遥感卫星成像质量仿真系统
程侃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11
高比能量锂离子蓄电池技术研究
黄莉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12
卫星平台变频动力吸振技术研究
黄俊杰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13
光学遥感图像舰船目标识别系统设计
苗慧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3所
14
遥感卫星指标体系建设及发展趋势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42
高分一号卫星系统总体技术
白照广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43
星载Mosaic模式SAR系统关键参数设计
王威
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44
带挠性帆板卫星热诱发姿态扰动控制
李丽君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45
微振动对刚体空间相机图像质量的影响分析
张博文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46
基于数据路由的星载高速数据处理系统研究
33
通道误差对星载干涉测高系统的影响分析
孙造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4
对日定向太阳帆板的热耦合结构参数修正研究
陆栋宁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35
对流层延迟效应对星载高分辨SAR成像质量影响分析
张永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6
分布式SAR乒乓双站模式相位同步处理方法
何志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7
对地聚束成像SAR卫星姿态控制技术研究
闫召爱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4
临近空间环流和温度的冬-夏季节转换特征及影响因素
张玉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5
平流层风场模型研究
王帆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6
临近空间的臭氧和辐射场的季节分布特征
商林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基于功率谱分析的卫星地磁场模型研究
常宜峰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8
平流层飞艇脉冲模式表面波等离子体减阻性能分析
司锋
北京国科环宇空间技术有限公司
47
基于飞轮的长寿命卫星对日安全模式设计
杜宁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48
JPEG2000编码器的高效VLSI结构
郭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9
地球同步轨道SAR对频率源稳定度的指标分析
何志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50
星载主被动联合遥感技术
杨斌利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51
新型通用化高性能在轨并行数据处理系统架构技术研究
孙峻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24
星载毫米波SAR系统技术研究
胡庆荣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25
快响卫星智能核心系统
董立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6
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扰动因素分析
孙丹峰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27
星载大型可展桁架式薄膜结构在轨热分布特性研究
王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8
支持遥感图像数据点播的天基系统设计
60
高功率锂离子蓄电池热性能和安全性研究
郭向飞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61
面向高分辨率卫星平台的高静低动刚度吸振技术研究
刘兴天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62
对地观测卫星相控阵数传系统参数设
郑生华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
63
脉冲压缩定点化处理量化噪声分析
马翠梅
北京理工大学
64
基于混合逻辑动态的卫星监测调度方法
张强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29
修正导向矢量的稳健多通道SAR动目标检测方法
秦记东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30
可收拢展开的宽带双圆极化柔性薄膜天线
詹珍贤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31
星载海洋盐度测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技术
李浩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32
低频多芯屏蔽线屏蔽特性测量方法初探
李冉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
崔颖慧
清华大学
15
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高光谱压缩成像方法研究
袁宗泽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6
空间大口径主反射镜温度特性数值分析
张媛媛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17
一种高精度星载P波段SAR电离层效应双频测量校正方法
赵宁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
18
甚高精度星敏感器的光电探测技术研究
闫晓军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56
论基片集成波导缝隙阵天线在对地观测卫星中的应用
贾秀娟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57
基于Capon谱估计的星载SAR自适应DBF研究
冯帆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58
面向军事应用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
李贞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
59
集群微波遥感卫星稀疏随机分布构型成像徐浩工程师
徐浩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