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生活化研究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研究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吴海燕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是可塑的。
道德与法治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但是,一些学校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道德意识相对浅薄,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策略一、生活化教学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意义道德与法治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品德和行为习惯对每个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也不例外。
在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为指导,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从而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所产生的问题,借此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传统教学模式目前,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一些小学教师秉持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无法接受生活化教学,他们习惯于按教材死板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不够生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兴趣不能被激发,学生很难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二)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在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由其他学科教师承担,学校不重视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
由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只接受了本学科的专业培训,没有接受过道德与法治的专业培训,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学科教学。
此外,还有学校在课时设计上,直接删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时,将节省的课时给予主科。
在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学习的内容很难应用实际生活由于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与社会环境接触少,学生在课堂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机会不多,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不理想。
德育生活化的内涵解析
德育生活化的内涵解析德育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基石,亦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现今,特别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学者、教师开始将德育的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如心理、社会文化等,并提出关于德育生活化的概念。
本文旨在探讨德育生活化的内涵,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一、德育生活化的内涵首先,我们要分析什么是德育生活化。
德育是教育者把道德思想、思维、行为有机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和实践道德的过程。
在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学科、日常生活和道德认识相结合,形成一种自然的、舒适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自然的、安全的环境中感受到道德,从而实现道德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解释德育生活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营造道德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其次,要给学生以多元化的德育活动,经常组织多样化、有创意性的德育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第三,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觉悟,将传统文化传承到新一代中去;第四,要充分发挥个性特征,扩大学生的德育视野,使学生在社会中有正确的观念和行为。
二、德育生活化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德育生活化的内涵非常的深刻,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首先,它可以让学生在自然、安全的环境中感受道德,避免强制性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其次,它可以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在社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它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使学生在社会中有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三、实现德育生活化方法针对德育生活化的重要性,我们应当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严格落实教育行政,营造正确的道德教育环境;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推动学校的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第三,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传统,增加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要建立有效的协同教育机制,使德育成为感恩、友谊和团结的精神。
德育生活化的内涵解析
德育生活化的内涵解析德育是一个我们都应该重视的课题,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快节奏的时代,坚持德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其内涵,把德育工作生活化,发挥它的作用。
其一,德育就是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和认识道德价值,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为指引,走向一个社会责任心强、精神追求高的时代。
德育的核心是教育,要从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师的引导中体现德育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德性。
其二,德育要以文化的精神为依托,通过文化的传播,让每一个人都接受社会的文明教育,从而达到让我们更臻于完美,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伦理修养,营造一个文明温暖的社会氛围。
其中,娱乐文化尤其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比喻化的手法也更容易将道德传播到更多人面前,故而,利用娱乐文化传播德育精神将发挥起良好的效果。
其三,把德育工作生活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形成有效的德育结构体系。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地方,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如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尽可能地接触到道德的知识和典型的行为,努力令孩子们用正确的观点来审视这个世界。
其四,要从身边的细节做起,如服装要正式整洁;语言要文明、有礼貌;处事要考虑他人而不是自我;处处要守礼节;衣食住行都要加以注意;社会活动中应符合道德规范,以合理慷慨和真诚待人处世,保持平等互助、友善宽容的道德操守,以彰显我们的责任心和人格魅力。
以上就是本文对德育生活化的内涵解析,希望大家能够正确认识德育,积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从身边每一件事情做起,用自己的行为习惯,激发全社会的社会责任心,营造一个文明秩序的和谐社会环境,以共同构筑我们的道德体系,促进全社会的发展进步。
学校德育工作生活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学校德育⼯作⽣活化研究的开题报告学校德育⼯作⽣活化研究的开题报告(2010-12-28 21:04:26)转载分类:课题学校德育⼯作⽣活化研究的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背景德育和学⽣⽣活密切联系。
回归⽣活是改变传统德育⽅法的必由之路。
德育要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活,帮助受教育者在参与和创造⾃⼰积极的道德⽣活过程和实践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其道德⼼理,形成与现代⽣活相适应的道德⼈格。
当前⼩学⽣的思想观念,学习态度、⽣活态度、思想道德、⾏为习惯等⽅⾯,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同学对参与社会活动缺乏热情,对⽗母缺乏关爱,对同学缺乏关⼼和帮助,⾃理能⼒太差。
我们知道⼩学阶段是少年⼉童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明⾏为的最佳时期,也是建设良好⾏为习惯的临界期。
那么,针对如何提⾼学校德育⼯作实效性,结合学校⽣活实际,开展了《学校德育⼯作的⽣活化研究》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活化德育环境的创设研究。
陶⾏知说:“⽣活即教育”.⽣活是德育建设的⼴阔舞台,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创设⼀种健康向上的⽣活环境,促进学⽣在⽣活化的环境中得到德性的养成与发展。
2、在活动中促进学⽣德育建设的研究。
“⾏是知之始,知是⾏之成。
”践⾏,是⼀切知识和思想有所收获的重要途径。
如何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德育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3、在德育建设中如何发挥学⽣的⾃主性。
陶⾏知认为“好的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学”、“‘学’字的意义,是要⾃⼰去学,不是坐⽽受教”,这⼀观点对学⽣德育建设也有积极的借鉴作⽤。
对学⽣进⾏德育的最终⽬的是什么,是让学⽣学会“⾃主”,⾃主地将德放在第⼀。
本课题还将研究在平时的德育建设中如何发挥学⽣的⾃主性。
4、培养教师专业精神的实施策略。
陶⾏知的教育思想中还有⼀个对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论述,即服务精神(“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爱⽣精神(“爱满天下”)、求进精神(“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的长进”)及求真精神(“说真话、求真理、做真⼈”)。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全文完整版
4、通过实践和研究,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本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主要采用:
1、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有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来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理论成果,提供一些可能对本课题研究有着促进作用的有关研究思路和方法。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通过收集深入开展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经验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明确研究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
(3)参加研究学校制定研究计划并付诸实践。
(4)对课堂教学活动观察并记录。主要内容有:课堂行为观察(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学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和任课教师);教后反思等。
(5)对研究结果进行追综分析。主要内容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反馈;教案设计检查督导;学生作业质量分析
(6)对行动研究的反思评价。①参加研究教师的座谈,交流感受;②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座谈,寻找不足;③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代表从各自角度对研究过程与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即研究课题体会(或心得)。
二、选题的目的
1、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从本质上确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这种本质上的确定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在传授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是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其操作性很强,并且融于社会、生活的教学环节很多,它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让德育课洋溢生活气息——德育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Ke r s mo a d c t n c a sa t a in y wo d rle u ai l s; ci t o v o
德育课程课 堂教学的三维 目标 即认 知 、 情感态度观念 、 运用 三者在课堂 中要融为一体 。从认知 目标看 , 就是要求理 解 和掌握基 础知识 ,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合 能力 、 搜集加工 信息 的能力 、 语言表达 能力 、 知识 迁移能力及创新 实践能力
等 , 日常学 习中加以培养 , 回归生活 。从情 感态度观念 在 并
A to ’ a d es Wuin eodr oai a Sh o o u r d rs j g S cn a V ct nl c ol f h S a y o
J ns rv c,12 0Wui g ins,hn i guPoi e 5 0 , j n ,aguC ia a n 2 a J
1德 育课教 学 生活 化 的必要 性
11德 育课教学 生活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
目标来看 , 通过对 生活问题 的探讨对话 , 逐步形 成正确 的观 点, 体验美好情感 , 提高 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运用 目标看 , 新
课程 强调对学生 的过程性教 学 ,这就需要教 师结合教材 内
教育家 陶行知 强调 “ 据生 活而教育 ”培养 活生生 的 依 ,
L n M ef n i g ie g
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信念 ; 提高辨析社会 现象 、 主动参与
社会 生活的能力。《 学与人生》 学生 了解马 克思 主义哲 哲 使
学 中与人生发 展关 系密切的基础 知识 ,提高学生用 马克思
Ab t a t L f s e u ti nBa e n t e wr e ’ o e c i g sr c i i d c o . s d o h i r wn t a h n e t S p a t et i p p r su is n h n c si , d f i o a d r ci , s a e t d e o t e e e st c h y ng
促使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 摘 要】 在 素质教育背景 下,学校 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 学知 识教 育,同时还要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以及 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 为国家的现代化 建设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 才。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 育的
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而道德教育源 自于 生活实践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受到生活的熏陶 ,德 育教 学的 生 活化 就 是把 学 生的 道 德教 育 与其 实际 生 活联 系起 来 ,使 其 更好 地
一
为 学生 的成 长服 务 。
【 关键词 1 德育教 学;生活化 ;相关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 ,在对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时 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反映出道 德教学在学生成长 中所发挥 的重要作用 。通过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使学 生更好地认识 与理解生活 ,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这 样 学生才 能够形成正确 的人生观 、世界 观以及价值 观, 不断严格要求 自己 , 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以及抱负,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 首先 ,应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 国的中 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其适应 能力 比较差 ,针 对这一 问题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 的过 程 中 ,可 以 通过 成 才指 导 、心 理 疏 导 、生 活 督 导 以及思想引导等方 法来帮助中学生逐渐适应其学 习环境 ,不断提高其 适应能力。其次 ,注重学生心 理健康 的培养。在德育 教学 的过程 中教师要把学习 心理 的规律 以及基本知识向学生进行必要 的介绍 , 注重对学生学 习毅力 、意志 、态度 、兴趣 以及动机 等一些非智力 因素的培养 ,有效解决学生心理活动 中的一些学 习障碍 ,这样可 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 活跃以及通畅。第三 , 强化对学生学 习习惯 的培养 。 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直接影 响, 学生的学 习习惯一旦形成其学习行为就会依据 自主 化程序来进行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 良 好 的学 习风 气 是提高学生学 习效率 以及学 习质量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 中学德育教学 中必须要强化对学 生学习习 惯的培养。第 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 个科学的学 习方法可 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 升 ,也 是 学 生 获 得 学 习成 果 的重 要 手 段 ,因 此 ,在 顾 均 开展德育教学 的过程 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学 良 习的内容 ,更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 、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德育教学的逻辑起点 以及重要前提就是交往 , 德育教学离开交往教育就很难实现其促进学生全 面 发 展 这 一 目的 。尤 其 是 现 在 中学 生 多 为 独 生 子 女 , 浙 江省杭 庐中使 县风川 初级中学 在 长期 的州市桐 娇生 惯 养 学生 很难 接 纳 以 及理 解 他 人 ,
德育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德育
德育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德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德育教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逐渐深入人心。
但是,很多人还没有完全理解什么是“德育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德育”,这篇文档将从概念、特点、效果等方面阐述这个概念。
一、概念“德育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德育”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持着一种崇高的道德理念,将其内化于心,使其成为行为准则,同时也是通过德育教育手段在人们生活中发挥其教育作用的过程。
二、特点1.普及性:德育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德育是普及性的。
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年人、儿童,只要是社会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准则,践行自己的道德信仰。
2.自觉性:德育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德育是自觉性的。
它要求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将道德履行作为生活常态,这种自觉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更好地实现自我约束。
3.生动性:德育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德育是生动性的。
它要求人们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生动有趣的德育课程,来吸引、引导人们去实践自己的道德信仰,推进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
三、效果1.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德育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德育可以有效地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通过推动人们在生活中践行道德准则,可以使人们在情感上更好地感受到道德的魅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增强社会责任感:德育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德育可以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可以通过内化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道德责任感会让人在思想上更加关注社会公众利益,实现更广泛的社会调节机制。
3.促进人际交往:德育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德育可以促进人际交往。
它通过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他人利益,秉持善良、真诚的表现形式,有效地塑造了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从而帮助人们拓展了社交范畴,提高了生活质量。
四、结语“德育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德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可以通过去除社会上积弊、促进和谐共处、提升国民素质等方式,构建起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在实现社会变革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更多美好的元素。
德育生活化的内涵解析
德育生活化是指将德育融入到学校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学生日常行为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种德性教育风气。
在学校管理中,倡导以“服务、创新、责任、共融”的
宗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遵守社会公德,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德育生活化要求学校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说,多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学校的课程应该重视传授道德价值和道德素养。
此外,德育生活化还要强调形成文明、文化的生活习惯。
要求学生们学会尊重、维护他人的权利,做一个有礼貌的人,不讲粗俗的话。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们支持社会正义,遵守社会公德,不得做出违背社会法规的行为。
最后,德育生活化要求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采取积极的行为,关心社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平凡中跳脱出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真正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文明习惯,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德育的生活化、活动化研究
德 育的生活化 活 动化研 究
■ 杜茂进
德育的生活化就是 以现代 生活为 中心 ,利用现代 生活资
源, 通过学生 主体 全员参与的道德 生活实践 , 促进学 生道德 自 律体 系的 自主建构 ,从而 提高学生 的道 德生活质量 而进行的
团、 表演 剧组 , 参加 市 、 区级 比赛 , 曾获市重 点高 中合 唱 比赛 思想 等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里 。 此外 , 还邀 请市 内初 中学生看
一
、
二 等奖 , 市 中学生戏剧 、 小品表演 一 、 二等奖 , 通过 师生摄 新 校 , 把校 园文化作为提升学校 形象 的重要方 面来 宣传 , 让进 入 沙洲中学的学生在精神追求 、 人 文素养 上有 一个 高的起点 。 重视班级 和宿舍文化 建设 。学生通 过创设班 级 口号 、 班
场、 疯 狂英语 、 时 事论坛 、 英语 小 品表 演等 , 还邀 请喻旭 初 、 意
的宣传展板 , 如“ 世界文化遗产” “ 著名校友 风采” “ 中华传统文
林杂 志主编 、 曹 文轩 等著名作家开 设文学专题讲 座 , 激 发学生
爱读 书 、 读好 书的情感 ; 邀 请市教研 室朱 治 国讲 授 “ 学 习与人
由学生 组成讲解 团 , 利用 中午 、 放学 、 班会课等 时间, 对学生进
行 宣传 教育 , 陶冶人文素养 ; 结合读书节 , 开展 “ 校园文化知识 竞赛 ” , 把 渗透在校园文化环境 中的历史 文化 、 民族精神 、 科学
艺术 节— — 以“ 真、 善、 美” 为主题 , 成立 了校舞蹈 团 、 合唱
充分体现市体育 田径传统项 目学校 的特色。 生在 自由活动的过程 中感 知 、 体验 、 学习、 提高 , 从而 提高德育 师生精神风貌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人的社会化,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渠道。
然而,现实中许多教师面对生活的真实,发现教学难以回归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疲倦、厌倦甚至逆反。
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是非常必要的。
2、新课程改革呼唤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因此,品德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
本课题旨在探究如何实现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3、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
因此,本课题研究如何使小学生的研究和受教育与生活逻辑相符合,以达到生活化教育的目的。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应包括: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人的社会化,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渠道。
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其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
本课题旨在探究如何实现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使小学生的研究和受教育与生活逻辑相符合,以达到生活化教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而教育也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生活教育提倡在生活中寻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实现教育与生活的有机融合。
同时,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即通过实践和行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在于帮助个人完成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德育需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引导人去建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我区、我校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主体多元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教育的教育,它的理论基础是主体教育论和多元智能论。
主体教育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精神,使其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多元智能论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主体多元学生观认为,学生就是以学为生。
“学”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人生来就有的;“生”是指生活、生存和生命,学生要学会生活(自己的是自己做、别人的事帮着做、劳动技能学着做),学会生存(既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爱惜生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这就是三生有幸。
主体多元德育观认为,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过程就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可以通过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尊重学生的人格,“我要成为最佳的我”等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伴随着我区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我校的学生自主管理也随之如火如荼的展开。
学生自主成立了校级学生管理委员会,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等机构,各个机构的负责人都由全校学生竞聘产生。
学生管理委员会的委员担任校长助理,即“小校长”,协助校长管理学校有关事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学生管理委员会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主持和参与升旗仪式、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内外活动。
在校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各个班级也都实施了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班级管理结构为班、组、队三级,即每个班设6个组,每个组设2个组长。
每个班都有1名班长、2名副班长、12名组长。
学科代表职责由不同的组长兼任,同时在班级还设立了不同的管理型的岗位,如礼仪检查、卫生检查、纪律检查等等。
巧借东风行大船,我区、我校我区、我校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在主体多元理论的指引下,以学校学生自主管理为契机,探究、深化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和品行修养。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中期报告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课题研究中期报告【问题的提出】话中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德育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所关心的人、事、物作为切入点,灵活引导,步步深入,变空洞的说教为潜移默化和自我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生活、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以达到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的目的。
德育的生活化策略的实施必然要以活动来加以联系,活动中凸现德育,德育渗透于生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优化型策略。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目的:教育应不断地丰富、充盈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在德育教育中要细致管理,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满足,管理能力得到增强,以细微之处见精神。
还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一颗爱心包容学生,让点点滴滴的细节都成为德育的宝贵资源。
研究意义:德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并使之成为他们由衷的需要、喜闻乐见因而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
学校德育课程,要打破旧的“课程”框框和“学科”模式,以理论、规范和一定阶段学生生活实践为教材,除了显性的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利用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中一切积极的隐性课程内容,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把其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人总是在生活中敞开并展示为人。
离开了人的生活,人作为人将无立足之地,他只能是被异化、被扭曲,或者被降格。
德育生活化就是还原人于生活之中,把人引向人的真实的、具体的、完整的生活。
德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关注人的生活,把教育趋于生活化。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研究,建立一套方向明确、目标具体、内容适当、方法科学的小学德育目标阶段化体系。
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研究
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研究在我国,中职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长期以来,德育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的创造力缺乏得以发展的学习空间,缺乏一种关系和谐、能力发展的教学氛围。
因此,中职德育课不仅要融入人生观、世界观的内容,更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否则“无生活化的课堂”就会成为中职德育教育的一大讽刺。
因此,中职德育课必须重构课堂——从“知识课堂”到“生活化课堂”。
那么,如何来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堂呢?一、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主体学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才有可能主动进入角色,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才能激发其求知欲望。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主流。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师生关系,要把学生看作人,看作活生生的大写的人,看作有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人,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要,相信学生潜能,爱护学生身心,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使课堂气氛民主化,师生关系朋友化,以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本型学习氛围。
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魅力。
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不是舞台上的唯一主角,相反更需要同学生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换与分享。
因此,我们要坚持生本理念,去倾听,去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获得有机整体的知识,引导学生成长。
二、问题情境创新,让学生乐于参与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问题情境应源于现实生活,紧扣教材,短小精悍,且有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等功能。
例如在教学“量变和质变”时,引入如下情境材料,并提出问题。
在国庆50周年庆典中,国旗护卫队走上了红地毯,众所周知,地毯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消除人的脚步声,而国旗卫士们却在地毯上迈出了脚步声。
德育生活化课题结题
德育生活化课题结题
德育生活化课题的结题是指在德育教育领域中,对于一个特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德育生活化课题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探索如何将德育理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全面发展。
在结题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回答,以下是对于德育生活化课题结题的一些可能的问题和回答:
1. 课题背景和意义:
德育生活化课题的研究背景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这个课题对于学生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2.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课题的研究问题对于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3. 研究方法和过程:
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和途径来进行研究?包括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
具体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
4. 研究结果和发现:
根据研究方法和过程,得出了什么具体的研究结果和发现?这些结果和发现与德育生活化的目标和理念是否一致?有何启示和借鉴价值?
5.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或深入研究?未来在这个课题领域中还有哪些可以探索的方向?
6. 实践应用和推广:
基于研究结果和发现,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德育生活化教育中?有哪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可以推广和应用?
以上是对于德育生活化课题结题的一些可能问题和回答,通过
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回答,可以使得结题内容更加丰富和详尽。
当然,具体的问题和回答还需要根据实际的研究内容来进行调整和补充。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整体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发展都会受到限制。
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学校德育的统一性。
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途径、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追求一流德育工作实效,成了世纪之交人们思考、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然而反思现行的学校德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直言学校德育弊端:……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这一切学校德育弊端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
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其情感生命的成长被压抑、被忽视;其生活被扭曲、被异化。
学校德育要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就急需反思与重构。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目标作了调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并重的价值取向,鲜明地昭示着新课程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功能转变,昭示着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认知体,而是生命体。
学校德育如何促进学生生命体的健康成长,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议题。
(二)我校一贯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关注学生作为真正的人在学校这个生活世界中存在着,不断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让学校教育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中来,使教育教学真正地成为人的精神变革、意义把握和生活实践的生活过程,终将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无悔追求。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90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摘要: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校德育生活化,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它让学生的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回归学生自我。
这是目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研究和实践一、研究背景与价值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要改变以往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过分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等的知识性传授,忽视学生实际生活、个性发展的状况,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学会提炼生活内涵,进而超越自我,创造美好的生活。
为什么要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呢?首先,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
学校德育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
生活世界是德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
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只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注重历史文化人物、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注重以“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等教育学生,把德育变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过程。
教师以德育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德育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学生还因此产生抵触情绪。
确实,这种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缺少平等的对话,缺少学生的需求,缺少让生命感动的活动,可以说,这种德育工作方式的本身就与学校德育宗旨相违背。
二、德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德育生活化的实施,即如何研究,要求对学生的德育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规律并易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予以实施。
德育生活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德育生活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生活化则是人生的真实舞台。
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学生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如何使德育活化、生活化,使其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当前教育界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研究德育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探究如何将德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德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德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与效果,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解决德育难以生根发芽、生活难以与德育结合的问题,推动德育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效果。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德育生活化的概念及其实施策略研究;2. 德育生活化的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研究;3. 德育生活化的评价机制与效果研究。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提出一套科学的德育生活化实施策略,并验证其实施效果;2. 探讨和解决德育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的问题;3. 建立有效的德育生活化评价机制;4. 推动德育生活化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助推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时限为1年,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度计划如下:第一阶段:文献研究,梳理国内外德育生活化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以某中学的某个年级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探讨德育生活化实施的现状和对实施策略的反馈。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实施德育生活化的学校和个案,总结成功之道,并提出相应建议。
第四阶段:总结归纳,根据研究所得,提出德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和实践建议,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并对成果进行总结,并撰写毕业论文。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意义在于探讨如何将德育生活化,发掘德育的潜在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当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同时,通过研究探讨德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并尝试新型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教育生活化研究》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匮乏,没有极强的自理、自立能力,依赖性强,生活基本上都是“温室化”.为此我校进行了”生活教育课程化“研究,将生活教育纳入课程中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的德育教育与生活教育相互脱离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此基础上,我们决定结合我们的生活教育,让德育教育也“生活化”,真正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进行生活学习,在生活教育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道德修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自强的能力。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一切都无法脱离德育内容而进行。
目前,教育与生活相互脱离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中道德教育表现得更为突出。
可以说,与生活世界的相脱离,是道德教育最大的误区,这种脱离使得道德教育无法改善已有的生活和创造新的生活,也逐渐失去生命力。
二、概念界定
1.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2.德育生活化的内涵:陶行知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同样,没有生活做基础的德育是死德育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因此,德育生活化是通过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或者说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
三、研究的策略
为了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挖掘生活教育资源,使生活教育课程化,德育教育生活化,让每位学生都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健康成长。
具体方法如下:
1.多渠并举,挖掘资源,不断更新生活教育内容,实现德育教育生活化.
为了能更好地开发教材,我们围绕学生的饮食起居、学习卫生、道德交往几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生活教育的内容。
我们还融会贯通各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地知识点,然后将其整合到生活教育课程中学习落实。
如我们把环境教育中的“一张纸的旅行”“做个环保警示牌”“把废品变成艺术品”“布置我的房间”整合到四年级生活教育校本课程《蓓蕾》第二单元“绿色行动”中,培养学生的行保意识。
还有思想品德与社会中的“班级规则我来定”整合到四年级生活教育校本课程《蓓蕾》第三单元“我的童年我做主”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在我们对生活教育校本课程不断挖掘开发的过程中,却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劳动体验方面的认识淡薄,没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我们的课程中也缺少大量的劳动实践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农村的种植业、水产业、瓜果采摘等知识技能了解甚少。
而高崖库区正好地处农村,具有我们学校所不具备的丰富的乡土资源,芋头种植基地、水产养殖、花生的种植、苹果栽培、农药的使用、湖水的污染等等都是潜在的丰富的生活教育资源。
高崖库区的孩子具备的生活技能和生活知识恰恰是实验小学的学生所不具备的;反之,实验小学的学生地处县城中心,社区、医院、超市、交通、部队等生活方面的常识也是库区农村孩子们所关心的问题,城市孩子们的科技知识和城市的生活技能在库区孩子的眼里也是很神奇的。
因此我校与库区小学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进行生活教育教材的编写,每个年级都有一本教材。
我们实小编写的生活教育课程教材分别有《迈出自己的脚步》《小小的我》《扬帆》《蓓蕾》《理想随梦飞翔》《启航》,库区小学结合农村生活实际,编写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季风》。
教材的编写本着低年级以卫生习惯、文明礼貌、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为主;中年级以爱劳动、爱校爱家、
爱祖国、爱生活、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为主;高年级以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做人教育、体验生活为主,细化内容,提出具体生活教育目标。
全套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参与生活和体验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大胆创新德育教育生活化教学模式。
我们将生活教育纳入课程中来实施,利用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和大活动课进行学习,优化课堂教学,保障课程实施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生活化教学模式。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全班加小组加个人”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把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相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共同提高。
同时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不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应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我们将生活教育课程安排在课程表中,组织教师上好课。
课堂上教师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创设情景,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情理之中学会生活。
如故事感化法、现身说教法、体验实践法、教师示范法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打破沉闷死板的课堂结构,大胆开放课堂,让学生的请改态度价值观得到良好的体现,让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学习就犹如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成长。
3.开展多种德育活动、生活技能比赛等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我们深入学习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论,以及陶行知、杜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核心的目的。
(1)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
我校定期开展生活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老师全员行动,学生整体参与,积极、热情。
三(1)班的“文明礼仪伴我行”,通过“文明礼仪人人有责”“文明礼仪从我做起”、“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四个版块,从古今中外的名人讲礼仪的小故事说起,让学生去了解文
明、学习文明、实践文明。
整节班会娱乐性强,学生乐于参加和接受,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5)班的“文明礼仪展风采”活动,是学生文明行为的练兵场和班级文明风气的展示台,同时又反映了我校学生的整体文明风貌,达到了生活教育的目的。
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深入每位学生的心田,处处绽放文明之花。
(2)各种类型的生活技能比赛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本领,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进一步倡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学会并掌握生活技能,我校举行了多种类型的生活技能比赛活动,让孩子在积极地参与劳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比赛分年级进行,低年级比赛项目有穿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倒茶端茶等,中年级有洗衣服、叠衣服、穿针钉扣子、剪纸等,高年级有缝挂饰、缝沙包、包饺子等。
这些活动在开展的同时,我们还邀请到库区小学的学生参与,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热爱劳动的意识和情感。
(3)农村生活体验活动。
我们每学期两次到高崖库区体验生活,采用轮流下乡的方式,以年级为单位组织高年级的同学到高崖库区了解体验农村生活情况。
他们走进田间观察记录花生的生长情况,走进果园亲自给苹果套袋,来到农家小院与农村孩子一起烧火做饭,体验着快乐,收获着成长。
同时他们还给库区的孩子讲解城市的交通规则标志以及健康自护自救等生活常识。
这些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城乡的联合,促进了城乡孩子的沟通成长,提高了学生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懂得了热爱生活。
四、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1.3—2011.4)为项目研究的酝酿、准备、方案的确立阶段。
再进一步总结前一段生活教育的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1.5—2011.11)项目研究阶段,具体研究生活教育的模式,丰富生活教育的内容,开展生活教育,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第三阶段(2011.12—2011.1)总结阶段。
全面反思、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组织与保障
1.坚实的科研基础。
实验小学崇尚“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教师们积累了大量的科研经验。
2.丰富的课程资源。
学校地处县城中心,生源面很广,学校建立了佳乐家超市体验岗、小交警体验岗等五处社会实践基地为课程的开发准备了丰富的资料。
3.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对项目研究的各种会议、研讨进行了详细论证和规划,确保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
六、预期研究成果和成果形式
1.我们通过学校生活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城乡和农村小学联合发展的学生生活教育新途径,进一步丰富生活教育课程教材,为学生们构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生活方式,为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提供环境和条件。
2.将生活教育深入课堂内外,培养学生正确地情感态度价值观,确保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实施。
3.教师的素养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得到了发展,变化深刻,具有更强地适应生活的能力,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4.校园变化巨大,处处绽放文明之花。
5.探索出一条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生活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