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背后的真命题
关于“胡焕庸线”形成因素的研究
关于“胡焕庸线”形成因素的研究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了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参观了国家博物馆,他对在场学者发问:胡焕庸线是否具有可破性。
本文通过对“胡焕庸线”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学者研究其可破性提供帮助。
标签:地理;胡焕庸线;人口分布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先生采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了‘,中国人口密度图”,并于1935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
该文将各地人口统计数据进行整理,从而绘制出中国人口密度及分布图,并提出“瑷珲—腾冲一线”(即“黑河一腾冲线”)为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该线采用了科学的方法进行绘制,对我国人口地理理论的建立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流动人口的数值也在逐年加大。
但是,“胡焕庸线”所展现的人口分布规律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推翻。
本文通过对“胡焕庸线”之东南部与西北部的自然环境与生产要素进行比对,最终总结出导致“胡焕庸线”形成的因素。
1.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对‘胡焕庸线”的东南部与西北部选取了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两个角度进行比较,突出表现“胡焕庸线”两边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生产能力的显著差异。
在自然角度中,通过对两边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的比对,得出环境容纳量是导致“胡焕庸线”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人文因素里,通过对两边的生产能力进行比对,推断出生产力导致“胡焕庸线”形成的重要因素。
2.关于“胡焕庸线”的定义及解读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所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论述日:“今试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四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记七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胡焕庸线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一百周年之际,地理学界给出了一份这样的答案。由 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这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 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
王铮、吴静通过建立“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演变的自主体模拟模型”,重现了伴随气候变化而来的土地资源数 量和农业产出的波动,并模拟显示出大约在公元918年,中国南方人口总数超过北方人口总数,此后人口分布南 重北轻的格局始终再未改变。换言之,中国人口分布的南重北轻的格局在唐末到五代之间开始形成。此后随着气 候温暖期的结束,至1240年,中国人口的东西分布差异最终形成,从而出现胡焕庸线所展示的人口分布特点。
王铮等学者研究发现,因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波动,人口则因农业产出的区域不同作相应变化,从而 形成了后来胡焕庸所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这仅是解释胡焕庸线成因的一个主要理论。
在汉唐时期,西部的黄土高原及关中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因而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从而成为历代中国 政治、经济中心。唐中期曾频繁从长安迁都洛阳,除了政治、经济上的解释,长安地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是 重要原因之一。宋代以后,气候变化日益表现出“胡焕庸方向”的趋势,中国人口、文化、经济重心遂逐渐南迁 长江流域。明清两代,政府虽然大力经营甘肃,但胡焕庸线以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自给已成问题。
胡焕庸线
黑河-腾冲线
01 分界线简介
03 作者介绍 05 研究背景
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是什么线?据人民网11月28日的消息,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人居科学研究展。
人居环境科学是此次展览的关键词。
这一理论体系由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在1994年提出。
在李克强看来,这一学术概念事实上与城镇化发展息息相关。
他对展板上“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几个字高度评价:“这与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不谋而合。
”人民网的报道还提到,当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时,李克强更给现场的专家学者抛出一个重大课题。
李克强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
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事后,部分媒体和观察人士将李克强的这个问题总结为“胡焕庸线怎么破”。
“总理给我们布置了一个重大学术课题呀!”有关专家表示将联合多个高校和学科对此进行研究。
要想回答“胡焕庸线”怎么破,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
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划分时的人口国土比),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
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2010年1月的《科学时报》曾刊登《神奇的中部主轴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一文,在文中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胡焕庸和“胡焕庸线”:“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军转干申论与写作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2)
军转干申论与写作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2)(1~2/共2题)注意事项申论与写作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一、申论与写作1.近两年来,“胡焕庸线”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关注而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其中一个问题是中国如何打破“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分界线,由中国人文地理学奠基人胡焕庸提出,其背景是当时对国内人口是否过剩的大讨论。
1935年,他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
该文称:“今自黑龙江爱辉(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4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7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
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
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这条从黑龙江省爱辉县到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被后人称之为“胡焕庸线”,简称“胡线”,它揭示了中国东密西疏的人口分布特点,这一发现对地理学界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理所”)副研究员陈明星指出,“胡焕庸线”第一次明确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也指明了背后存在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差异以及空间布局研究的特色。
“胡线”的神奇之处在于,其倾角与第二、三阶梯地貌线相似,也和400mm等降水量线相似,甚至与公路交通运输网突变线分布相似,还和QQ同时在线人数分布图中的突变线有高度的重合……陈明星认为,“胡线”不仅仅是一条人口地理界线,也是一条综合的生态环境界线。
如今80年过去了,有研究表明,“胡线”整体向西北方向偏移,且东南和西北人口密度均在增加,但其揭示的人口分布格局却没有多大变化。
中科院地理所教授封志指出,2010年中国东南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仍大体保持在解放初期的94%比6%的水平。
胡焕庸线 小论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将胡焕庸线看作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现,这条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
这条人口分界线与中国版图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吻合,也说明这条分界线不但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分界线,更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分界线,也是重要的人文地理差异分界线。已经有学者发现,胡焕庸线在中国干旱与湿润区的分界线、高原与平原的分界线、城市群、交通网疏密的分界线,甚至工业基地分布疏密、现代化地域差异都有很高的相似性。气候区划分、地形地貌划分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所在,也是形成城市、交通、经济和现代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胡焕庸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人口分布差异,更重要的是,这条线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
为人口研究所,胡先生出任所长.胡焕庸80年代人口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提出了一个科学的中国人口区划方案。他根据我国各地人口密度和其他人口状况的差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把全国分为8个人口大区:黄河下游区、辽吉黑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沿海区、晋陕甘宁区、川黔滇区、蒙新区和青藏区。这一成果是胡焕庸线的继续和深入。它为我国因地制宜地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打破“胡焕庸线”背后的发展鸿沟
打破“胡焕庸线”背后的发展鸿沟作者:吴兢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1期自黑龙江黑河(原名瑷珲)到云南腾冲,约呈45°倾斜的一条线,便是著名的“胡焕庸线”。
这条线,由中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手工绘出,清晰展示当时中国人口密度的突变—96%:4%,东南侧地狭人稠,西北侧地广人稀。
80多年岁月沧桑,中国人口从4.58亿变成13.9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区域发展规划数轮更新,人口政策多次适时调整……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胡焕庸线”却岿然不动:东南侧人口占比,从96%变成了约94%,仅相差2个百分点。
当然,合理的人口分布,并不等于人口的绝对平均分布。
作为人口密度突变线的“胡焕庸线”,其背后存在的现实发展鸿沟亟待消弭。
一个现状:人口格局稳定这条神秘的“胡焕庸线”,将中国分为迥然不同的两个自然和人文地域。
在人口学家眼里,它是人口稠密与稀疏区域的分界线;在环境专家眼里,它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基本与400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在农业专家眼里,它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在人文地理学家眼里,它是青山绿水与大漠高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
“胡焕庸线”两侧,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在胡焕庸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80多年来,“胡焕庸线”又为何如此稳定?粗浅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
随着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逐步减少,但其始终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
自然环境是形成“胡焕庸线”的首要原因,这也使得“胡焕庸线”保持稳定。
其二,经济生产布局与自然环境一脉相承。
伴随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因素日益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尽管如此,自然环境还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外部条件,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日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我国东部地区依赖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良好的教育等快速发展,“胡焕庸线”展示的人口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天津南开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二地理测试题含解析
天津南开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二地理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胡焕庸线是由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该线从黑河市至腾冲市,揭示了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的东南和西北分异,该线东密西疏的人口格局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有“不可破”的特性。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导致胡焕庸线不可破的原因是()A. 自然环境B. 城市化C. 交通D. 农业4. 结合表格可以表明()A. 东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在减少B. 西北地区人口数量在增加C. 西北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东南地区D. 西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率低于东南地区5. 下列哪些说法可能使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发生显著变化()A. 西部地区城市化速度适度加快,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B. 加快东部地区的建设,形成东部城市群C. 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东西分配不均的状况D. 加强东部地区的交通建设,完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参考答案:3. A4. B5. A 3. 由材料分析可知,黑河市至腾冲市为我国的人口界线,界线东南人口多和西北人口少,由于东南部降水充沛,地形平坦,城市众多,经济发达,界限的西北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地形崎岖,经济落后,因此城市分布较少,人口较少。
自然环境难以变化,因此受其影响,人口分布状况也难以改变,故答案选A。
4. 读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我国东南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A错误;从表格数据可知,西北地区的人口比重和人口密度都在增加,说明人口数量在增加,B正确。
西北地区的人口比重只占百分之五左右,而东南部人口的比重占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因此东南部的人口数量远远大于西北部,C错误;通过计算可知,西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率高于东南地区,D错误。
故答案选B。
5. 西部地区城市化速度适度加快,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能够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经济的发展格局,从而促进人口迁移方向和人口分布的格局,A正确;加快东部地区的建设,形成东部城市群,会使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的格局不会改变,B错误;自然资源东西分配不均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不了的,C错误;加强东部地区的交通建设,完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会进一步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不了人口的分布格局,D错误。
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及形成原因
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及形成原因
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
对比线。
那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及形成原因是什幺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是什幺胡焕庸线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于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译成英文,供当时军民利用与参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将胡焕庸线看作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
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现,这条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
由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出版的《发现西部》一书写道:“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一句话,是大多
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
”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一百周年之际,地
理学界给出了一份这样的答案。
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这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
在工业文明的21世纪,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1胡焕庸线的形成原因胡焕庸线形成有其自然背景。
“它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
什么是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
什么是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扛鼎者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绘制的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格局大致不差。
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扛鼎者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绘制的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格局大致不差。
这条被称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同时还负载、分割着许多神奇的自然与社会的元素。
有人说它只是农耕文明不可逾越的界线,但工业文明下它所暗藏的规律依旧。
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诸如国土资源、环境、粮食安全等,有必要研究胡焕庸线两侧地带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一百周年之际,地理学界给出了一份这样的答案。
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这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
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
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在工业文明的今天,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历史上的高度胡焕庸线主要描述了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由此得出我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
这张人口密度图被附在其于1935年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之后。
很难想象在战乱频起、民生凋敝的年代,完成这项工作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如何看待“胡焕庸线”
如何看待“胡焕庸线”“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线东南面36%的国土上居住着96%的人口(划分时的人口国土比),目前居住着94%的人口,并无太大改变。
去年底李克强总理提出“胡焕庸线”如何破的命题,希望“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随后引起广泛讨论。
人口向东南沿海和少数大城市集中,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难以改变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我国人口明显呈现向东南沿海和少数大城市集中的趋势,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沿海地区有很大的地理优势。
经济发展需要开放贸易,国际贸易依赖海运。
这意味着企业若是出口导向型的,则一定会选择在沿海地区布局,只有产品体积比较小、附加值高的东西可以选择空运。
不过通过空运的产品在整个制造业中的份额非常小。
这表明沿海靠近港口的优势非常重要,中国整个人口的布局不会被少数依靠空运的企业改变。
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的区别在于农业社会的核心投入品是土地,土地天然是分散的;但现代经济的核心投入品是资本和人。
这个时候,规模经济规律就会引导工业和服务业集聚发展,而不是分散发展。
给定技术水平,集中发展成本就低,分散发展成本就高。
成本高低决定了产品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城市发展、经济和人口向少数地方集中的坏处显而易见是“城市病”问题。
这是很多人主张限制大城市发展的理由。
人们常常认为政府应该去控制城市人口,直接让城市变得更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认识误区。
政府的职能应该是通过改善治理,让个人和企业自主选择在哪里生活和工作,而不是直接采取措施限制个人进入大城市。
政府和市场共存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决策共同决定了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也决定了个人是到东部来还是到内地去、到大城市来还是到小城市去,就形成了所谓“城市体系”。
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大国发展会遇到“不可能三角”问题,即统一、效率和平衡这三个目标之间存在内在的冲突,不可兼得。
胡焕庸线:这条分界线为何如此神奇
胡焕庸线:这条分界线为何如此神奇本报记者 雷册渊 整理 今天是中国人口日。
在中国的人口地理版图上,有一条重要的分界线——“胡焕庸线”。
这条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的直线,于83年前由中国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扛鼎者胡焕庸先生提出,不但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无论外部条件如何变化,“胡焕庸线”依然“岿然不动”。
甚至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2亿人同时登录QQ的在线示意图也印证着这条神奇的分界线。
那么,“胡焕庸线”从何而来?奥妙在哪儿?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最早由“大数据”得来的中国人口地理大发现 1935年,34岁的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
在这篇文章的末尾,有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地图,并提出了一条区分人口稀密程度的界线,一头是东北黑龙江的爱辉(旧名“瑷珲”,今黑河市北部),一头是云南的腾冲。
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线的东南侧,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却占96%,线的西北侧,面积占64%,人口只占4%,两侧人口密度相差了40多倍。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1949年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胡焕庸线”之所以著名,其中很重要一部分源于其绘制的科学性。
很难想象在战乱频起、民生凋敝的年代,完成这项工作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据胡焕庸的学生吴传均院士回忆,当时中国的总人口约为4.75亿人,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1万人,将4万多个点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手工画2万多个点,再计算等值连线,耗费的功夫是惊人的。
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
更令世人惊奇的是,八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人口从4.7亿变成13.8亿,经济规模增量巨大,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政策更是数度适时调整……然而,无论外部条件怎么变化,“胡焕庸线”却总能“岿然不动”。
转载·神奇的胡焕庸线
转载·神奇的胡焕庸线胡焕庸线标题:胡焕庸划出了“一条神奇的分界线”作者:文/ 宋文明邵红能中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被称作“胡焕庸线”,该线将中国南北向分割为两部分。
线两侧的面积比为57%:43%,两侧的人口比是5.8%:94.2%。
这条“胡焕庸线”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古代农耕和游牧民族分界线,以及现在的“八纵八横”高铁网、物流运输密度、春运迁徙路线,甚至QQ同时在线人数,都有意无意地基本重合了。
这条线也成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乃至投资人和企业家们最关注的人文地理分割线。
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1998年4月30日),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最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中国人口地理学,并提出著名的“胡焕庸线”。
该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得到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的一致认可。
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
他以黑河-腾冲线为界,将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划分成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分方案。
同时,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鞠躬尽瘁,投身地理教学〗胡焕庸幼年丧父,家境清贫。
读到高小时,学校已开设了英文课,英文教员路芹祥在课外辅导他阅读供中学生阅读的《泰西五十轶事》,为他以后学习多种西方语文打下了基础。
1915年,胡焕庸考取了江苏省立第五中学。
艰苦的生活条件激发了他学习的潜力,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成了他之后为人师表的榜样,影响了他的一生。
1926年,胡焕庸和凌纯声等几位同学用互助互济的方法,集资赴欧留学。
他在法国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学习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师从白吕纳等名师。
1928年回国后,他任中央大学地学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1930年,胡焕庸任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1934年,被推举为中国地理学会首届理事。
中国地图上最“牛逼”的一条线:看大自然是如何划分中国的!
中国地图上最“牛逼”的一条线:看大自然是如何划分中国
的!
中国地图上最“牛逼”的一条线:看大自然是如何划分中国的!
2018-02-05
我们都知道,中国地图是一只雄鸡的形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张地图上有一条神秘又牛逼的“线”,它看不见,但却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935年,中国地理专家胡焕庸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胡焕庸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区。
几十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巨变,但唯独这条线从未变过。
当时,这条线是根据我国人口来划分的。
线的西北方向,国土面积占64%,却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头,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96%的人口。
不过后来经过不断的证实,它不仅分体现人口分布,更是大自然对中国的划分!
它是地形分界线
它是高铁路网分界线
它是教育资源分界线
它是雾/霾分界线
它是风景名胜分界线
就是这么神奇的一条线,感觉无论何种资源,都逃不过它的划分。
要说如果才能突破这条线?恐怕是国家发展要考虑的问题了,那就是大力发展西部,不追求人口上的平均,而是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上的均等。
童大焕:控制中国城市化的神秘地理线
童大焕:控制中国城市化的神秘地理线童大焕:控制中国城市化的神秘地理线著名时评人童大焕在自己的新著《定位中国:认清我们的时代和时代中的我们》一书中指出,有一条自然地理线——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在控制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1935年,胡焕庸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
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在工业文明的今天,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胡焕庸线主要描述了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由此得出我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早已成为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现象加以有力的理论论证。
瑷珲—腾冲线的出现廓清了这一分界,影响深远,成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多年后,美国学者将之称为“胡焕庸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
胡焕庸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古道西风瘦马,以东则是小桥流水人家。
胡焕庸线的形成有其自然背景。
“它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曾向《科学时报》记者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我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而在1230年以前,气候形势并不如此。
1230—1260年的气候突变,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
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
在汉唐时期,西部的黄土高原及关中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因而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从而成为历代中国政治、经济中心。
唐中期曾频繁从长安迁都洛阳,除了政治、经济上的解释,长安地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宋代以后,气候变化日益表现出“胡焕庸方向”的趋势,中国人口、文化、经济重心遂逐渐南迁长江流域。
“胡线”的自然地理意义
“胡焕庸线”的自然地理意义:“胡焕庸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胡线”南北跨度达30多个纬度,在这条线两侧自然条件的差异十分明显,自北向南可按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别划分为四段:爱辉—霍林河段、霍林河—榆林段、榆林—天水段和天水—腾冲段。
1、爱辉—霍林河段此段处在偏高纬度地区,45°-50°N。
“胡线”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则为大兴安岭。
“胡线”两侧形成了明显的地势差异,由此造成两侧平均温度相差4-10℃。
但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差较小,为100-200mm。
此段“胡线”的稳定存在,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
由于地形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来说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它对人口分布的制约也是稳定的。
2、霍林河—榆林段此段处在中纬度偏北地段,即38°N-50 °N。
该线两侧降水差异明显,东部为半干旱偏湿地区,西部则为半干旱偏干地区,因而在植被景观上,表现为森林草原或灌丛草原(南部)与干草原的不同。
地势差异为平原、丘陵与高原的差异。
温度差异为5-6℃,不及爱辉—霍林河段大。
此段“胡线”的存在主要受降水制约,其次是地形。
人类虽然发展了灌溉技术,在该线以西的平原地段(如内蒙古河套、后山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但由于本区干旱化趋势,仍然使“胡线”随不同时代呈现明显的向东延伸。
即便如此,“胡线”仍然被限制在350mm左右的地段,即在年降水量300-400mm之间摆动。
由于自然降水的年际波动,使得此段“胡线”两侧形成了明显的草地退化和风蚀沙化现象,给本区的农业生产和工矿开发造成严重障碍。
由于此段降水在波动中显示出干旱化趋势,必将影响此段“胡线”趋向东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暗示了此段“胡线”受降水的控制是一种长期的自然现象。
3、榆林—天水段此段整体处在中纬度地带,即35°N-38°N。
“胡线”东部为大面积黄土丘陵沟壑区,西部则为现代剥蚀山地、风沙高原与黄土丘陵的交错分布区。
正是由于地貌类型的交错分布,特别是黄土分布直抵湟水谷地、乌鞘岭一带,使此段“胡线”显示出明显的向西推移。
87年前画的这条线,到今天仍然未能打破!1935年,时年34岁的
87年前画的这条线,到今天仍然未能打破!1935年,时年34
岁的
87年前画的这条线,到今天仍然未能打破!
1935年,时年34岁的胡焕庸徒手搜集数据,将能找到的全国与各县人口数据一个个抠下来,以每个黑点代表1万人,将当时全国4.58亿人口用4万多个黑点代替,诞生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度。
读了中国大历史后,发现和400毫米降雨线几乎重合,两者有一定内在关系。
400毫米等降雨线,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
放到现代,降雨量和生活的关联也是根本性的。
和黄仁宇先生提出的15英寸等雨线吻合。
好眼熟,我们初中地理好像看到过,第一次看到“瑷珲”这地名印象深刻
400mm等降雨量线昆明-海拉尔 [黑线][黑线][黑线]。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第二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第二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胡焕庸现象”即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
读我国“胡焕庸线”和省级行政区空间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人口分布存在“胡焕庸线”的最根本原因是A. 自然环境差异B. 经济水平差异C. 社会文化差异D. 人口政策差异2. 随着我国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胡焕庸线A. 以西地区人口占比升高B. 以东地区人口占比升高C. 以西地区人口数量减少D. 以东地区人口数量减少3. 下列举措可能会加剧“胡焕庸现象”的是A. 巴西开发亚马孙雨林B. 越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C. 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地区D. 中国开放沿边地区参考答案:1. A2. B3. B 1. 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胡焕庸线”两侧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导致农业自然条件差异大,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农业很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即使现在,人口的分布依然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我国人口分布存在“胡焕庸线”的最根本原因,选A。
2. 我国“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人口增长缓慢,但总人口多,以西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以东地区,但以西地区总人口少,地广人稀,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小,随着我国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出生率会有所上升,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人口多,会使得人口占比升高,选B。
3. 巴西开发亚马孙雨林,会促进落后的雨林地区经济发展,使得落后地区的资源及产业分配趋向于协调,减弱“胡焕庸线现象”;越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使得经济发达区域愈发的进步,区域差距加大,加剧“胡焕庸现象”;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会使得俄罗斯的人口、资源分配趋于合理,减弱“胡焕庸线现象”;中国开放沿边地区会使得沿边贸易频繁,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减弱“胡焕庸线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博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提出了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对李克强总理的提问,中央主流媒体以李克强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的“李克强之问”[1]为题进行报道,使得如何打破“胡焕庸线”一时之间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段子渊、李培林等学者赞同打破“胡焕庸线”的观点,并对“李克强之问”提出了诸如“倡导以若干产业创新主导的城市为枢纽,加快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新型产业主导的枢纽――网络结构”[2],“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有望打破胡焕庸人口线这个规律”[3],以新型城镇化来打破胡焕庸线[4]的对策建议。
另一些学者则对“打破胡焕庸线”的说法存疑,在科学网等处发出质疑声音[5]。
我以为,赞同“打破胡焕庸线”也好,反对“打破胡焕庸线”也罢,还是得回到“胡焕庸线”本身及其背后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上来。
否则,无论持“打破”或“不打破”的观点,可能都容易沦于“口水”之争。
“胡焕庸线”两侧的地理与人口胡焕庸教授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的第三部分“人口分布”中写道:“今试自黑龙江之瑷珲(今爱辉),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这就是后来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的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从原文可以看出,“胡焕庸线”的原义应该是对“瑷珲―腾冲线”两侧地域与人口的综合比较,既涉及地理因素,又涉及人口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地理因素与人口因素两方面来回顾“胡焕庸线”的内涵,再来看当今的打破“胡焕庸线”的争论。
今人在引用论述“胡焕庸线”时,往往笼统拿今日中国版图中的黑河(即旧时瑷珲)―腾冲线东南半壁/西北半壁或径直称之为“胡焕庸线”东南半壁/西北半壁,与当年“胡焕庸线”两侧进行比较,这样忽略疆域的变迁的做法其实是有一定问题的。
因为,胡焕庸教授绘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密度图》时,中国的版图与当今的版图是不一致的。
当年胡焕庸教授所用中国行政区划地图,包括28个省,蒙古和西藏两个地方,南京、上海、青岛、西京、北平等五个直辖市,威海卫、东省两个特别行政区,广州湾、九龙、旅大、金州等租借地,以及汉口、天津等租界,当时中国面积达1100万平方公里,呈“秋海棠”型。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地图,是“雄鸡”图,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另外,从《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所附的《全国人口统计表》来看,当时也没有包括中国台湾省的人口。
因此,“胡焕庸线”当年“秋海棠”型版图中东南半壁/西北半壁的面积比重大致为36%、64%,而现今中国版图中,“胡焕庸线”东南半壁/西北半壁的面积比重大约为44%(43.71%)、56%(56.29%)。
当今学者所谓的“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与当年胡焕庸先生地图中的“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其实也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另外,今人在引用论述胡焕庸线时,往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对比的部分非常感兴趣,即瑷珲―腾冲线“东南部人口计四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
后来的一些学者据此为标准,以“四普”、“五普”或“六普”时,我国东南半壁人口与西北半壁人口的比例来说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
比如,有的学者论述,“1982年和1990年我国进行的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自1935年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没变。
以东南部地区为例,1982年面积占比42.9%,人口占比94.4%,1990年人口占比为94.2%,经历了55年时间,东西部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6]也有的学者认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胡焕庸线以东人口占全国的94.2%(包括台湾省),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只占全国的5.8%。
”[7]但值得注意的是,胡焕庸教授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所述,东南与西北人口分别占96%与4%也只是一个约数。
根据《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附表所示,不包括台湾人口在内,中国人口总数是458915439人,用舍入法是“四万五千九百万”,而按“东南部人口计四万四千万,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来计算的话,人口总数为“四万五千八百万”。
如以当时的“秋海棠”型的疆域而言,“东南部人口计44000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18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
如果大致仅以当今“雄鸡”型的版图而言(剔除掉蒙古等地的人口数,补上台湾省人口数),以当时1935年的人口数据,东南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近97%;西北部之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多一点。
打破“胡焕庸线”之争或许是伪命题一般来说,研究者是以“胡焕庸线”东南与西北的面积占比与人口占比的情形来作今昔对比,并得出胡焕庸线稳定性的结论,如“即便到了80年后工业文明的今天,“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但考虑到“胡焕庸线”从提出至今,其东南、西北部分的地理和人口含义其实都有所变迁,因此,笼统地论述胡焕庸线是否能够/可以打破,这样的观点还是不够准确的。
首先,无论是相对数还是绝对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状况都有了不小的变动。
考虑到疆域变迁的因素,如果按今日中国“雄鸡”型的版图情况来看,在1935年的瑷珲―腾冲线东南加上台湾省的人口,在西北部分减去蒙古地方等地人口,可能胡焕庸线西北地区人口占比仅在3%左右,而在“四普”时,西北地区人口占比已经上升到5.8%左右,到“六普”时,这个比例甚至达到6.3%左右(计算方式不一,有的专家计算的比重为6%稍欠一些)。
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人口所占比重在“四普”、“五普”和“六普”等各次普查中虽有区别,但总的来看,西北半壁人口占比越来越高。
从人口占比相对数的变动来看,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人口占比能有三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已经是不小的突破了。
再以人口的绝对数来说,现在与1935年左右的中国来说,人口变化也很大。
1935年前后,全国人口为4.589亿人,其中胡焕庸线西北部分面积700万平方公里,人口仅1800万左右,而据近些年的情况,仅新疆地区的人口数就在2000万以上。
因此,从绝对数来看(尽管相应版图面积有缩小),胡焕庸线西北部分的人口早已超过1800万,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迁移增长都不小。
其次,是否打破胡焕庸线,缺乏合适的量化标准。
前述可见,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状况都有了不小的变动。
那这算不算“打破”了胡焕庸线的规律呢?迄今为止,就笔者所读文献来看,并未见到有研究者就何谓“打破胡焕庸线”及“打破”的标准是什么明确定义过。
国内人口学者也对怎样才算打破“胡焕庸线”莫衷一是。
回到“胡焕庸线”背后的真问题总的来看,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去提是否“打破”胡焕庸线。
主要原因是,“胡焕庸线”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东南半壁面积占36%/西北半壁面积占64%,东南半壁人口占96%/西北半壁人口占4%),而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
它只是当时中国人口分布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描述,而并非某种“规范”。
因此,不能把“东南与西北人口分别占96%与4%”看成是“胡焕庸线”的主要内涵,而由于地理疆域的变化,也绝对不能把“东南与西北人口分别占96%与4%”当成是一成不变的规律或规范来看现今的人口分布是否有所偏离。
实际上,近些年对“胡焕庸线”的两侧东南与西北人口的占比,是依据常住人口的数据来计算的。
如果以户籍人口的数据来计算,又将是另外一种结果。
考虑到中国省级人口迁移中“孔雀东南飞”(“麻雀也东南飞”)的现象,“胡焕庸线”西北地区的户籍人口占比要比常住人口的占比更高一些,似乎离1935年“胡焕庸线”西北地区人口占比4%的距离更远一些,但其实这种“人户分离”现象也不意味着对“胡焕庸线”的打破/不打破。
世易时移,本来就不太能简单直接比较,何必勉强!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回避对“胡焕庸线”的讨论。
我想强调的是学界不要太多强调“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占比的升降及达到什么样的门槛或依据什么条件,才能打破“胡焕庸线”的问题,而应更关注“胡焕庸线”背后所涉及的科学问题。
实际上,在提出“胡焕庸线”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所探讨的主要是“中国人口是否过剩?国境以内,是否尚有大量移民之可能?”的问题。
由于“打破”/“打不破”的标准殊难准确界定,因此,有必要回到“胡线”背后这个更根本的学术问题上来。
我国边疆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人口密度较低,这样的事实人尽皆知。
但针对是否可以向边疆地区大量移民,则有不少争论。
20世纪的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均有过是否可以向西北地区大量移民的大讨论。
《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认为,“多数不明地理事实之言论家,往往以为我国东南人口虽密,然西北各省,地广人稀,大有移植开发之可能,不知此乃似是而非也”。
解放以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基本的人口迁移方向是由东南向西北、由沿海向边疆、由城市向农村、由人口稠密区向人口稀疏区、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迁移。
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却出现相反的迁移方向,出现移民的回流。
由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双重作用,目前我国西北半壁的人口绝对数已在7000~8000万人,远超“胡焕庸线”提出时候的不到2000万人。
如果将胡焕庸线的含义不机械化地理解为“东南半壁面积占36%、人口占96%,西北半壁面积占64%、人口占4%”,而是稍作简化为“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格局;则这种大尺度上的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并不见得是人口分布的不合理。
胡焕庸先生在1984年发表的《怎样理解人口生态、怎样考虑移民西北》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平衡应该是指人口与经济的平衡,人口与生态的平衡;合理也应该是指资源的合理开发,生态的合理安排,而不是说人口密度必须各地一样,才算平衡,才算合理”。
目前,我国西北的人口压力已经日甚一日,大规模的移民可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生态上都是不太合适的。
因此,在现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忘记地理实际与生态环境空泛谈平衡、谈合理。
否则,所谓打破“胡焕庸线”就可能引起人口与生态失去平衡,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
注释:①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d025)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