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生的朗读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进行小学生的朗读训练
作者隔屏望春天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学生要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离开了读,那将一事无成;只有在学生自己实践中,逐步理解并掌握基本规律,形成良好的朗读技能技巧,才能打好读的基本功,实实在在地提高朗读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首先要正确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要求流利地读。再从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呢?我认为:
首先,必须明确朗读训练的功能和要求。
朗读训练的功能总的来讲有四个方面:第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第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第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思品教育和审美教育。功能明确了,才能对学生在朗读前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训练:身体坐正肩放平,双手拿书一尺远,
发音正确响亮,表情自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姿势,又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生理、心理方面自觉得到调整,进入最佳朗读状态。
其次,抓好几个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第一、强化语言、发音训练,使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朗读要正确、流利,达到基本的技术要求。其训练重点是语音和发音。语音教学要突出一个“准”字,扎扎实实地打好朗读基础。培育认真读书的习惯,首先得从“读准”抓起。所谓“准”,就是要求学生音准,不任意添字掉字,特别注意不可拖长尾韵,还要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变调、儿化韵、轻音、语气助词等的变化。为了真正做到读准,一定的齐读是必要的,但更应注意学生的独立朗读培养,反复训练,力争做到“字字咬真、字字咬准”。从严要求,持之以恒,为今后提高朗读能力打好基础。
第二、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得有感情,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其训练重点是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
要抓好“标点、句子结构、关键词语”三个环节,注意朗读的节奏与重音。在读准的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看标点的习惯。根据标点的不同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这就必须指点学生分清每一句话的标点,
掌握好停顿。逐步地让学生建立起初步句子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每句话总可以分为若干短语,它们之间又可读出短暂的停顿,这就是所谓读的节奏,如“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一句,教师可以设问:1、小白兔干什么?
2、在什么地方?
3、怎样割草?就可以引出几个部分,读出节奏。
教师可以通过找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读出逻辑重音,如“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地工作”,在这句话里,“很深”、“还”、“紧张”是关键词语,表达句子的内容重点,突出了周总理忘我工作精神,因此,要用重音读出来。
第三、朗读训练形式多样化。每位教师要注意采用多样的朗读训练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展现语言,不断培养语感。
1、范读,感受语言美
范读就是示范性朗读,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小学生对外界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读书同样如此,一篇文章要读出滋味,精彩的范读是一条佳径,它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有一篇课文《孔子游春》,文章第2自然段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和比喻句描写了春天泗水河畔的美景,文中的好词佳句更是值得学生品味和积累。指导朗读时,教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段,让学生凝神倾听。读完后,教师问道:“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们纷纷说好。接着教师又说:“其实很多同学能读得比老师还要好,谁愿意试一试?”这句话更是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有教师的示范朗读,又有教师激励性的话语,学生很容易就能读出这段文字的韵味。
当然,在范读之前,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引学生把心放进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感悟,去理解,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深切地感受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将范读的作用发挥至极处。
2、细读,领悟语言美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情景意境,引起情感共鸣,读出文章韵味。当然反复朗读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它是一个伴随听、说、思、写交替运作的过程。
课文《烟台的海》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
烟台一年四季不同的海景,文中词句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学习“冬天的海”这一段文字时,教师要求学生一遍遍地细细品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小山似的涌浪不断撞击堤岸是怎样一幅壮观的画面;边读边用笔在书上做批注、画出重点词句,例如“暴怒的狮子”、“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数丈高”、“雷鸣般的轰响”等;边读边想这些重点词句怎样才能读好。经过一遍遍地细读和品味,最后再次朗读这“蔚为壮观的景象”时,学生更是声情并茂。
细读可以使学生逐渐融入到情境中,从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细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组合方式,逐步训练语感;细读还可以使学生渐渐学会如何透过语言文字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鉴赏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借助细读去领悟和感受,逐步训练语感,培养读书能力。
3、演读,展现语言美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这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一个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分析,借助表演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朗读才能。
课文《大松树和小松树》的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对话:“山上的小松树对山下的大松树说:‘喂,朋
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松树说话时的语气会怎样?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又会怎样?然后要求同桌之间互相试着表演,在表演的时候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一年级的孩子天生就有出众的表演才能,只见他们一个个煞有介事地表演着,歪着小脑袋,手不住地比划着,仿佛自己真的就是小松树一般。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有兴趣,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朗读才能和表演天分。
课堂上不闻琅琅读书声,听到的都是教师烦琐的分析,长此以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水中捞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把朗读放到应有的位置,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书,切实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声情并茂的琅琅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