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件)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课堂(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素养
1.数学运算; 2.直观想象
探究归纳 1 对基底概念的理解
【例】设 e1,e2 是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则下列四组向量 中,不能作为基底的是( )
A.e1+e2 和 e1-e2 B.3e1-4e2 和 6e1-8e2 C.e1+2e2 和 2e1+e2 D.e1 和 e1+e2
B 解析:选项 B 中,6e1-8e2=2(3e1-4e2),∴6e1-8e2 与 3e1 -4e2 共线,∴不能作为基底;选项 A,C,D 中两向量均不共线,可 以作为基底.故选 B.
解: A→B=C→B-C→A=e1-e2,因为 D,E,F 依次是边 AB 的四等 分点,
所以A→F=34A→B=43(e1-e2),所以C→F=C→A+A→F=e2+43(e1-e2)=43 e1+14e2.
将不共线的向量作为基底表示其他向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运 用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对所求向量不断转化,直至能用基底表示为 止;另一种是通过列向量方程或方程组的形式,利用基底表示向量的 唯一性求解.
两个向量能否构成基底,主要看两向量是否非零且不共线.此外, 一个平面的基底一旦确定,那么平面上任意一个向量都可以由这个基 底唯一线性表示出来.
给出下列三种说法:
①一个平面内只有一组不共线的向量可作为表示该平面内所有
向量的基底;②一个平面内有无数组不共线向量可作为表示该平面内
所有向量的基底;③零向量不可作为基底中的向量.
2.已知 e1,e2 是不共线的非零向量,则以下向量不可以作为基 底的是(C )
A.a=e2,b=e1+2e2 B.a=e1-2e2,b=-e1-2e2 C.a=3e1+3e2,b=e1+e2 D.a=e1-3e2,b=6e1+2e2
第二阶段 课堂探究评价
素养目标
1.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了解向量的一组基底的含义. 2.会应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解决有关平面向量的综合问题.
数学(人教版) 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6.3.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第一阶段 课前自学质疑
感知新课 确定重点
素养导学 我们在物理中学过力的分解,已知两个分力 F1 和 F2 的大小和方 向,则任一力 F 在两个分力方向上的分解是唯一的,即存在唯一的 一对实数 λ1,λ2 使 F=λ1F1+λ2F2(F1 与 F2 不共线).在数学中,是否 也存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a,b,使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用 a,b 来表 示?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学习的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预习关键词
基底、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夹角、垂直
深度预习 分步思考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1)定理:如果 e1,e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v 向量,那么对
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 向量 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 a=λ1e1+ λ2e2.
(2)基底:若 e1,e2 不共线,我们把{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 所有 向量的一个基底.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平面内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作为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
底.
( ×)
ຫໍສະໝຸດ Baidu
(2)零向量可以作为基向量.
( ×)
(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中基底的选取是唯一的.
(× )
预习验收 衔接课堂 1.如果 e1,e2 是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那么(A )
A.若实数 m,n 使得 me1+ne2=0,则 m=n=0 B.空间任一向量 a 可以表示为 a=λ1e1+λ2e2,其中λ1,λ2 为实数 C.对于实数 m,n,me1+ne2 不一定在此平面上 D.对于平面内的某一向量 a,存在两对以上的实数 m,n,使 a=me1 +ne2
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B 解析:只要两个平面向量不共线都可以作为基底,所以①错 误,②③正确.
探究归纳 2 用基底表示向量
探究题 1 已知▱ABCD 中,B→P=32B→C,若A→B=a,B→C=b,则P→D
等于
(用 a,b 表示).
31b-a 解析:P→D=P→C+C→D=31B→C+C→D=13b+(-A→B)=13b-a. 探究题 2 在△ABC 中,点 D,E,F 依次是边 AB 的四等分点,设C→B=e1,C→A=e2,试以{e1,e2} 为基底表示C→F.
在▱ABCD 中,A→B=a,A→D=b,A→N=3N→C,M 为 BC 的中点,则
M→N=
(用 a,b 表示).
41(b-a) 解析:∵A→C=A→B+B→C=a+b, 又A→N=34A→C=34a+34b, A→M=A→B+B→M=a+12b, ∴M→N=A→N-A→M=-41a+14b=14(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