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合集下载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艺术是一种以材料塑造形体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风貌。

在中西方的艺术文化中,雕塑作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发展。

本文将从材料的使用、题材的选择以及风格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一、材料的使用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以大理石、铜、铁、铸铜等金属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优越性能使得西方雕塑在比例、纹理、质感等方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中国雕塑则以陶瓷、玉石、青铜等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使用重点在于形似,神像形体以及事物本身的形状等,因此中国雕塑的形态常常比西方雕塑要复杂得多。

此外,在雕塑的材料选择上,西方雕塑多呈现出抽象、现代化的特征,而中国雕塑则强调象征、附会的含义。

二、题材的选择在题材的选择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强调对人体的雕塑表达,以人物雕塑和人体雕塑为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而中国雕塑则强调对自然的表现,被称为“自然主义”。

这种表现形式强调的是雕塑作品的附会式含义,即通过对物体、事物的脱离、变形等方法,把他们作为象征、形式的表现阐释出来。

因此,中国雕塑往往运用动物、植物等自然图像来诠释生命之美,尤以龙、凤、狮为主的形象广泛应用,卓尔不凡。

三、风格的表现在风格的表现上,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雕塑的风格多呈现出现代主义色彩,追求线条感、形式感、未来感,强调的是现代和新的审美标准。

而中国雕塑的风格则更加注重表现传统审美价值。

不论是哪种题材,作品都呈现出古朴、流畅、优雅、端庄等风格,以及庄重、恢宏等的气势感受。

中国雕塑大多数都是建立在道德、哲学和文学上,注重意蕴和情感的表达,以具有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为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雕塑艺术都是后人们不断探索、发展得来的文化遗产,两者在艺术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着各具特色的独立性。

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

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

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摘要:雕刻是一种将艺术表现力与材料形态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雕刻艺术的技法、主题以及审美情趣,探讨其在形态之美上的异同。

中西方雕刻艺术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

第一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技法对比1. 中方雕刻技法中方雕刻技法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传统的中国雕刻技法包括刻、剔、凿、雕、鏤等多种手法,艺术家通过细腻的手工操作将形态之美呈现于材料之上。

其中,木雕、石雕和玉雕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这些技法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材料的利用。

2. 西方雕刻技法西方的雕刻技法注重精确的造型和材料的表现力。

西方雕刻艺术主要采用石膏、石材、金属等硬质材料进行创作,通过工具的运用和精确的雕凿手法来表现出形态之美。

除了传统的手工技术,现代西方雕刻艺术还融入了数码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得创作更加精确和细致。

第二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主题对比1. 中方雕刻主题中方雕刻主题以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为基础。

中国古代雕刻作品常常以神话、历史故事和诗词等为主题,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哲学思考。

例如,常见的龙凤雕刻以及佛教和道教的雕塑作品都是中国雕刻艺术的重要内容。

2. 西方雕刻主题西方雕刻主题更加多样化,包括人物、动物、自然景观等各种题材。

西方雕刻作品常常以宗教、历史、神话和个人经历等为创作基础,注重对人类情感和社会问题的表达。

例如,古希腊雕刻作品中的神话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刻作品中的人物主题都是西方雕刻艺术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审美情趣对比1. 中方雕刻审美情趣中方雕刻强调内涵和意境的表现,追求深沉、含蓄的审美情趣。

中国人崇尚自然之美和意境之美,注重雕刻作品的神韵和内在的美感。

中国传统雕刻作品常常通过隐匿的手法表达出诗意和哲理。

2. 西方雕刻审美情趣西方雕刻注重视觉效果和材料的感觉。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一、题材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题材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雕塑主要以神话传说、人物、动植物等为题材,强调表达中华文化和思想。

而西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研究和表现,以及关注历史和宗教等主题。

二、审美观念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雕塑更注重的是神韵、动态和意境的表现,强调含蓄、内敛和神秘感。

而西方雕塑更侧重于精确的解剖结构和立体感的表现,追求逼真和理性。

三、材料和技术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在材料和技术上也有所区别。

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常常使用象牙、石料、木材等天然材料,并采用手工雕刻的工艺。

而西方雕塑则更多地使用金属、铜、铁等材料,同时也运用了更多的机械、电子等现代技术。

四、艺术风格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风格也有不同。

中国传统雕塑强调陶瓷文化和佛教造像的风格,注重静态和宗教氛围。

而西方雕塑艺术则包
含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展现出更多的历史、社会和个人表达。

中西雕塑艺术在题材、审美观念、材料和技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的不同,也丰富了雕塑艺术的多样性。

在艺术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雕塑艺术有何不同?

在艺术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雕塑艺术有何不同?

在艺术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雕塑艺术有何不同?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艺术作品也逐渐跨越国界,不断地交融、吸收、创新。

在这个进程中,不同国家的艺术特色也逐渐显现出来。

其中,雕塑艺术一直都是一个吸引众多人们关注的艺术门类。

那么,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雕塑艺术上有何不同呢?一、审美特色不同在塑造形象上,中国的雕塑着重于形神兼备、内涵丰富,不仅关注形体的逼真、写实,还追求神韵、文化价值、思想深度等方面。

这种审美理念与西方雕塑的写实主义风格截然不同。

西方的雕塑作品更注重形式美,靠精湛的造型技巧来体现人物形象的美感。

二、制作材料不同中国传统雕塑作品以青铜、陶瓷等为主要材料,这些材料质地精细,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和象征意义。

而西方雕塑大多以大理石等石材和铜、铁等金属为主要材料,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和造型效果。

此外,现代雕塑艺术家们还尝试使用非传统材料来制作雕塑作品,如塑料、玻璃等,创新性较强。

三、创作风格不同中国传统雕塑强调的是文化内涵和气质特色,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着丰富而深奥的思想内涵。

而现代西方雕塑作品,则更加注重表现作者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和生命力,效果更为纯净、简洁、灵动和现代感十足。

四、寓意象征不同中国古代雕塑作品多有象征意义,寓意深刻,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而西方雕塑作品多注重人物的个性及形象的美感,追求立体效果的完美呈现,对象征寓意不太重视。

总的来说,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雕塑艺术领域存在着不同之处,体现出各自独特的审美观、雕塑风格、文化传承等特点。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借鉴各国的雕塑艺术成果,有利于造就更多优秀的雕塑作品,为整个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从雕塑艺术谈东西方文化之比较

从雕塑艺术谈东西方文化之比较

从雕塑艺术谈东西方文化之比较作者:刘侠孙美华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摘 ; 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加拿大等地雕塑艺术品的参观,再结合作者多年来关于石雕、玉雕等古今雕塑艺术品的收藏体会,对东西文化做出几点比较。

认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座标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相对在缩小,而南北差异则相对在增大。

同时,源自世界东西南北方的文明,各具特色,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关键词:雕塑;艺术;文化;文明;比较中图分类号:J30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12-04一、引言是年初秋,我们造访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在女儿刘凝霜的引导下,我们首先参观了她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母校——杜克大学,被这所世界最顶尖级名校的220栋古典建筑群和大量人物铜雕、石雕、其他雕塑艺术造像深深吸引着,特别是被杜克大学纳希尔艺术博物馆(Nasher Museum of Art Duke University)的来源于世界各地古今雕塑艺术藏品强烈震撼着,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东西方艺术的精华所在,最后我们还专程去了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和纽约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以及尼亚加拉历史博物馆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马蹄型瀑布维多利亚女王公园参观,可谓吃了顿世界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的饕餮大餐,受益匪浅。

总的体会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坐标中,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愈来愈小,而南北差异则显示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二、中西古代雕塑之表现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其次,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审美情趣,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更是文化、历史和思想的传承。

本文将通过比较西方和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独特之处。

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古典主义时代。

典型的西方雕塑作品以强调人体的解剖结构和比例感为特点,塑造出带有丰富动态感的形象。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展示了男性的肌肉线条和激情表情,形象逼真且富有力量感。

西方雕塑追求对人体的精确描绘,注重表面细节和肌理,体现了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的美。

而东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心灵境界的表现,强调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

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就是东方雕塑的代表之一。

佛教雕塑追求的是灵性的表现,凝聚了佛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寓意着超越尘世的追求。

佛像常常被塑造得庄严肃穆,身体线条流畅,面部表情安详,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东方雕塑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与平衡,以静止和空间感为主导,给人以深思和冥想的感受。

此外,西方雕塑注重个体的塑造,强调塑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多纳泰罗通过雕刻《大卫像》,将他塑造成青年英雄的形象,展示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和勇气。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协调,强调作品与环境的融合。

中国的石刻在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石雕以巧妙利用自然材料和整体布局而著称。

如世界文化遗产——大禹庙石刻,通过整体的石雕构筑出庄严肃穆的场景,给人以庄重和庄严的感觉。

在表现题材上,西方雕塑更为多样化,以历史、神话故事、宗教主题等来展示内容。

西方雕塑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寓意和象征意义,常以动物、植物和自然元素等为主题,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西方和东方的雕塑艺术在风格、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雕塑注重外在的形象及表面细节,突出个体的特点和个性化;而东方雕塑则注重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追求的是内心的和谐与超越。

东西方雕塑风格比较

东西方雕塑风格比较

东西方雕塑风格比较雕塑,在人类社会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而雕塑也有很多种不一样的风格.例如东方的雕塑和西方的雕塑在风格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时间方面,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而西方的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 希腊它是从公元前800年,一直发展到公元1世纪,差不多希腊艺术就是这样的。

在比较短的时间,但是发展得非常地快。

在中国古代其实是很少纯粹的艺术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

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

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

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

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

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

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

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

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

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

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

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

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

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

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通过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美术知识,如中西方绘画,书法,雕塑等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中西方雕塑艺术作品的赏析,让我获得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

我最喜欢的两幅作品是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和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现在我通过这两幅作品来谈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

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

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总体而言,所有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

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

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

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再来谈谈罗丹的雕像《思想者》,它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

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

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

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

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

这幅作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雕像要体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这应当是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

而与站姿相比,将身躯、肢体折叠收缩起来的坐姿,更有重量感、体积感,沉稳厚重,更适于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第二,采用这样一种俯身低头的坐姿,是因为雕像在《地狱之门》这件巨雕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与处于其下方的群雕有一种交流、呼应乃至统领的关系,而这种俯身低头下视的姿态自然是最合适的。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比较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比较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比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中,雕塑一直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雕塑以其独特的造型、手法和风格,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化内涵。

与之相比,西方雕塑在表现形式、艺术观念和技术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创作动机、主题选材、风格特点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进行比较。

一、创作动机古代中国雕塑往往是为了纪念重要人物、宣扬政治理念或供奉神明而创作的。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帝陵墓中的陪葬品,目的是维护秦始皇的统治地位和彰显其永恒的权威。

另外,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像的创作成为重要的宗教艺术形式。

而西方雕塑常常是为了美学追求或者装饰而创作。

在古希腊,雕塑是为了表达美的理念和体现人体的完美而存在的。

雕塑家借助于雕塑技巧和材料的特点,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高度真实感和比例完美的人体雕塑。

二、主题选材古代中国雕塑的主题选材广泛。

其中,人物题材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古代,尊奉先贤和历史名人是中国雕塑创作的常见题材,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勇精神和高尚品德的礼赞。

此外,动物、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等也是中国雕塑的常见题材。

相比之下,西方雕塑的主题选材相对较为狭窄。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体雕塑是主要的题材之一。

这些雕塑以展现人体的线条和比例为主,强调对肌肉、骨骼和神态的准确表现。

此外,西方雕塑也涉及了宗教、神话和历史等方面的题材。

三、风格特点古代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丰富多样。

从技艺上看,中国雕塑注重细腻的雕琢和自然的造型。

在艺术表达上,中国雕塑追求的是气韵生动和神态自然。

这种风格特点在汉代的石刻和唐代的石窟造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中国雕塑中还注重表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而西方雕塑的风格特点则更多地呈现出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追求,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模仿和描绘。

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们借鉴了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传统,使雕塑作品更加精确地还原了人体的形态和动态。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我们将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世界——雕塑。

雕塑就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雕塑的物质基础。

明显中国的雕塑材料要比西方的要丰富许多。

中国人的雕刻对象有土、玉、石、木、铜,可见中国人对于各种自然材料都可以产生艺术化的创造,不分对象。

但是明显西方的雕刻对象要单调一些,基本都是以石雕为主。

看来在对这种材料的应用上中国人是要技高一筹的。

但是,中国雕塑习惯吸收绘画上线条色彩的特点,在雕塑上进行绘色描线,也就让雕塑更接近二维绘画的艺术,而缺少对三维空间的把握和展现。

这一特点我们之前在绘画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在几何透视中没有西方人先进。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色彩的恰当应用,也让雕塑呈现出光彩绚丽的效果,更显华美,算是弥补了空间真实感不足的缺点。

而相反,西方雕塑家则尽力排除绘画技巧的使用,他们不上色,直接由石头本身的肌理,加上立体的雕刻,让雕塑呈现出纵深感、立体感、真实感。

石刻单纯的色调更加展现出古朴的艺术魅力。

那么不论是雕塑材料还是外表饰色,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肤浅的物质基础。

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另一重要区别就是创作题材。

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陵墓雕塑。

像最为知名的秦始皇兵马俑。

陵墓雕塑是中国传统思想厚葬的流行产物,是中国人对于礼教的推崇的产物。

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于是那些统治阶级就妄想着去世后仍旧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就成了陪葬品,寄托了一种贪恋的帝王梦,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终极物欲梦想。

而且我们会观察到像秦始皇兵马俑这种陵墓雕塑群,气势宏大,给人神圣、庄严、崇高的敬畏感、威慑感。

这也是中国在2000年封建王朝统治下一直强调的王权思想,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念。

不同于中国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西方的雕塑则更多的为活人欣赏。

而且不管是比较原始的古希腊雕塑、古罗马雕塑,还是后来中世纪雕塑、文艺复兴的艺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雕塑、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西方的雕塑一直核心的主题就是人。

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异同

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异同

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异同
“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雕塑艺术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既努力保持各自特色,又互相借鉴,共同丰富和发展了雕塑这一艺术门类。

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自的传统上,作为一门艺术,雕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华的影响,也由此产生了审美观的不同。

一、雕塑的展现方式
二、雕塑的艺术追求
西方的雕塑是“写实”的,中国的雕塑是“写意”的
三、雕塑的内容
西方雕塑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并且基本上全是神话和英雄人物;中国的雕塑内容以人物为主,兼有动物和事物的雕塑,种类繁多,而人物雕塑既有大量的佛像、鬼神,也有众多的普通老百姓形象。

四、雕塑的使用性质上
中国的雕塑有很大一部分放置在陵墓和宗教场所里,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西方的大量人像雕塑放置于广场和街道,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

五、在雕塑的选材上
西方的雕塑主要以大理石为原料,兼有少量的铜质雕塑;而在中国,雕塑是“泥塑木雕”的简称。

联系与对比:西方和东方瓷制塑像的艺术差异

联系与对比:西方和东方瓷制塑像的艺术差异

联系与对比:西方和东方瓷制塑像的艺术差异瓷器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方和东方在瓷制塑像的艺术创作方面各自拥有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西方和东方瓷制塑像的艺术差异,并对其联系进行对比。

首先,我们可以从西方瓷制塑像的艺术风格入手。

西方瓷器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已开始制作,并在中世纪时期进一步发展。

西方瓷制塑像通常注重于形态的真实性和比例的准确性。

西方的雕塑家重视解剖学知识,追求身体的解剖结构和比例的完美。

他们致力于创造逼真的人物形象,以展示艺术家对人类身体的深入理解和塑造技巧。

另一方面,东方瓷制塑像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时期。

东方的瓷制塑像注重于对形象的简化和象征性的表达。

中国瓷制塑像通常将人物的面部、服饰和手势等特征抽象化,并通过姿态和动态表达特定的意境。

这种风格凸显了东方文化中对抽象和象征的追求,传达了深厚的哲学和审美理念。

联系与对比西方和东方瓷制塑像的艺术差异,首先可以从主题和表现手法入手。

西方瓷制塑像主要以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和宗教题材为主,尤其在基督教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而东方瓷制塑像往往体现了道德教化、宗教信仰和自然景观等方面的主题,重视表达深邃的哲学和道德思考。

其次,可以从材质和技术上进行比较。

西方瓷器通常采用陶瓷材料,以其质地坚硬和质感光滑而受到推崇。

西方瓷制塑像的制作技术相对复杂,包括陶瓷的制作、雕刻、绘画和釉料的施加等多个工序。

相比之下,中国和日本的瓷器以瓷土为主要材料,釉面细腻光滑,呈现出独特的透明度和质感。

东方瓷制塑像的制作技术注重捏塑和雕刻的技法,以及独特的装饰手法,如景泰蓝和铜纹等。

另外,西方和东方瓷制塑像在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瓷制塑像追求逼真和自然主义,注重对细节的描绘,力求创造出具有真实感的形象。

而东方瓷制塑像则更强调抽象和象征性,以简洁、线条流畅和姿态优美的方式表现出故事和意境。

东西方雕塑艺术的比较研究

东西方雕塑艺术的比较研究

东西方雕塑艺术的比较研究一、引言雕塑艺术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东西方各有其独特的雕塑艺术风格和传统。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东西方雕塑艺术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得到了独特的发展与传承。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差异及共同点,以期加深对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

二、东方雕塑艺术的特点1. 传统文化的影响东方雕塑艺术受到了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的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的雕塑作品多以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为题材,注重表现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印度的雕塑作品则常常表现宗教主题和哲学思想,充满神秘和宗教色彩;日本的雕塑作品则注重自然主题和优美的形式,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2.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东方雕塑作品风格多种多样,既有唐代的金碧辉煌,也有宋代的朴实清丽,以及印度的雕塑作品更是以细致、精美著称。

东方雕塑注重形式的变化和细节的表现,追求形象的逼真和感情的表达,表现出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3. 材料与工艺技术东方雕塑作品多使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工艺技术注重手工制作和传统技艺的发扬。

中国的石刻作品精美细致,充满神秘色彩;印度的铜铸雕塑则以铸造工艺见长,形象逼真;日本的木雕作品更是将传统手工技艺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独特的木雕艺术。

三、西方雕塑艺术的特点1. 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方雕塑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对西方雕塑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西方雕塑作品多以人物、神话、历史题材为主,注重形象逼真和解剖结构的准确性,强调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2. 艺术风格的经典主义西方雕塑艺术追求经典主义和现实主义,注重形式的规范和结构的严谨。

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以男性裸体雕像为主,强调人体比例和肌肉结构的完美;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则常表现出神圣和尊贵的气质,形象栩栩如生。

3. 材料与技术的革新西方雕塑作品多使用大理石、铜、青铜等材料,工艺技术注重创新和现代化。

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作品以白色大理石为主,表现出古典和简洁的美感;文艺复兴时期的铜雕作品则追求形象逼真和雕刻技术的完善。

中西方雕塑艺术赏析

中西方雕塑艺术赏析

中西⽅雕塑艺术赏析雕塑艺术是为美化城市或⽤于纪念意义⽽雕刻塑造,具有⼀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刷的⼀种,是⼈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体来说,中西⽅雕塑在雕塑⼿法,雕塑材料,雕塑题材有相似点。

⽽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作⽤⽅⾯则有所不同。

中国的雕塑⼿法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传神性;西⽅的雕塑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注重形象的逼真性。

⼈始终是西⽅雕塑的和西⽅⽂化的主题,⽽中国雕塑较多的是动物像、佛像,却鲜见纪念性⼈物雕像。

中西⽅雕塑究竟有何区别,针对这个问题本⼈进⾏了探索和研究,现谈⼀下⾃⼰的⼀些看法。

本⼈在选择古罗马雕塑和汉雕塑这两个作为切⼊点,是因为他们当时属于那个历史阶段最强盛的两个国家,分别位于亚欧⼤陆的两端,如果将⼆者作为⽐较,并⼒图发现内在的⽂化含义,可以知道中西⽅⽂化的差异。

罗马时期代表作品为罗丹的《思想者》。

《思想者》——青铜,198×129.5×134厘⽶,法国雕塑家奥古斯迪·罗丹创作于1880-1900年,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个强有⼒的劳动男⼦。

这个巨⼈弯着腰,屈着膝,右⼿托着下颌,默视下⾯发⽣的悲剧。

他那深沉的⽬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种极度痛苦的⼼情。

他渴望沉⼊“绝对”的冥想,努⼒把那强壮的⾝体抽缩、弯压成⼀团。

他的肌⾁⾮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且沉浸在苦恼之中。

他注视着下⾯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类,因⽽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盾的⼼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诗⼈但丁内⼼的苦闷。

这种苦闷的内⼼情感,通过对⾯部表情和四肢肌⾁起伏的艺术处理,⽣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使双⽬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曾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

这种表⾯沉静⽽隐藏于内的⼒量更加令⼈深思。

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的美学内涵-最新资料

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的美学内涵-最新资料

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的美学内涵引言在雕塑艺术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不同民族审美趋向和哲学气质的影响,中西方雕塑在其各自的发展脉络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审美风范。

从雕塑艺术的美学内涵上来看,西方雕塑艺术有其特定的艺术规则和创作方法而中国的雕塑艺术则表现出与儒释道精神的密切融合。

中西雕塑艺术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呢?它的美学内涵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一一进行探究。

一、题材和文化上的不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决定了中国的雕塑题材的广泛性。

在中国的雕塑题材中,不仅有植物、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神话性的动物(女娲、伏羲等)、还有自然山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生活器物等。

在中国早期的雕塑艺术中,题材非常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并且没有主次之分,直到宗教的传入打破了这种封闭的艺术形态,宗教雕塑开始兴起,由此以佛像、观音像为主要内容的人像雕塑开始得以充分的发展。

总体来说,在中国古代的雕塑中,以动物、植物等为题材的雕塑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图腾文化的发达和崇拜自然的自然主义精神。

尽管题材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中国古代的雕塑却体现出非常封闭的一面,因为不管是动物、植物雕塑还是人像雕塑,他们出现的地区不是埋入陵墓中作为一种陪葬品,(如秦始皇陵墓中陶俑)就是被放置在陵墓前作为陵墓的仪卫(如霍去病墓前石刻),即使是宗教雕塑也是被封闭的放置于洞穴或石窟中,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深受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创立了宗法制,作为国家的管理体制。

为巩固统治阶级已取得的权利和地位,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规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这种具有等级性的各项制度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特有的礼乐制度,在这种文化体制下,在一切生活中的行动必须按规定的礼节和仪式去作,表现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等一系列活动上,都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其实质意义是为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工具。

中西方雕塑对比

中西方雕塑对比

转轮经窟
(又名心神车窟)
转轮经藏窟,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位于大足石窟北 山佛湾中部,编为第136号,是一个平顶长方形大窟。 窟高4米,宽4.7米,深7米。造像具有保存如新,典 雅优美,个性鲜明,民族风格突出的显著特点,曾被 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女士赞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 上的一颗明珠”。
玉印观音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 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 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 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 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 治者思想和教义。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 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 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 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代表性的石窟为:敦 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中国雕塑
中国雕塑是指具有中国特色且原产于中国的 雕塑艺术品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分别是陵墓雕 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 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 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 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 人们的重视。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 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 土。
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 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雕 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 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 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 《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

东西方写意雕塑的比较及其在中国当代的发展-社会科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东西方写意雕塑的比较及其在中国当代的发展-社会科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东西方写意雕塑的比较及其在中国当代的发展-社会科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写意精神与写意雕塑写意特质一直流淌在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学与其他艺术的血脉之中。

写意说源自元代画论。

写意,从狭义的概念上,特指狂放而不求形似的简笔绘画(彩墨或者水墨),与工笔相对。

而从广义的概念上说,写意则是一个美学概念,是一种天人合一、直抒胸臆的意境。

写意处于写实与抽象两者之间,它既不会给人以简单明了的感觉,也不会令人感到艰涩难懂;写意是一种既熟悉又模糊的感觉,并借此吸引观者细细品悟其中的意境。

意境的审美与中国传统哲学审美有着很大的联系。

参悟自然界的事物,是东方人的一种精神训练。

道家的大象无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传统哲学观念影响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思超越世俗,达到一种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

可以说写意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观。

钱穆云先生说过:中国人重德不重业,尊品不尊位。

尽在抽象虚无处着想,不在具体实处用力。

又说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

何谓一天人?天指的是自然,人指的是人文。

人生在大自然中,其本身即是一自然。

了自然,又哪里有人生。

则一切人文,尽可谓之自然。

自然人文会通和合,融为一体,故称一天人。

何谓合内外?人生寄在身,身则必赖外物而生存。

如食如衣如住如行,皆赖外物。

若谓行之赖两足,但必穿鞋,鞋亦即身外之物。

使无身外之物,又何以有此一身,故称合内外。

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造就了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以情感表达为第一要务的写意艺术。

起源于中国绘画的写意理论亦可以适用于雕塑创作。

只要是充分表达主观精神性的雕塑,都可称为写意雕塑。

有人认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雕塑就是写意雕塑。

这只是对于写意雕塑的片面理解。

写意雕塑对于精神性的表达,决定了它没有拘泥于严谨的构思和计算,使作品更接近于最自然的状态;写意雕塑对于观赏者悟的要求,决定了它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朦胧意境。

中西方雕塑的差异与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雕塑的差异与产生差异的原因.

• “造像梵相
• 宋齐间皆厚唇
• 鼻隆 目长 颐丰
• 挺然丈夫之相”

——道宣
• 这时还挺明显看 出佛像是个颇有 福相的男子汉。
• 过渡期
• 从这张可以看到 佛像的面目还是 颇威武的男子相, 可身材上却显现 一些女性特征, 比如腰线,和柔 美的手势。
• “自唐来
• 笔工皆端严柔弱
• 似妓女之貌
• 为了给人以神圣的崇 拜感,宗教雕像都造 得无比巨大,需要人 仰视,这一点是中西 都不例外的。
• 波兰有51米的耶稣石 雕,我国最有名都当 然是71米的乐山大佛 啦。
2. 精神追求上的差异: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 相通、感性与理心中所要抒发的东西,都能在 宇宙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并以其恰当的方式表 达出来——以物喻人,“天人合一”,例:汉代 霍去病的陵墓的伏虎等。
• 坐姿
• 坐姿中最常见的是 正跏坐,因为佛教 认为这种坐法最安 稳,不容易疲劳, 且身端心正,因此 修行坐禅者经常采 取这种坐法。相传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 下进入禅思,修悟 证道,采用的就是 这种坐姿。
• 睡姿
• 睡姿乃指释迦牟尼 在菩提树下涅槃, 从此进入超脱轮回 跳出生死的境界。
• 西方宗教雕塑中男女之分通常一望便知, 但在中国的佛教雕塑作品中却常常没有明 显的性别特征,难以分辨男女,更有趣的 是,观音出家前本为印度小国王子,在中 化中竟变作了女儿身。
石刻山——拉什莫尔山
黄河母亲像-----大型花岗岩雕塑
• 2.基本形式:中西方雕塑均有三种基本形式—— 圆雕、浮雕、透雕。
• 3.创作形式:中西方雕塑的创作形式极其相似。
人 民 英 雄 纪 念 碑 浮 雕
4. 表现的内容:均表现自己的文化、愿望、 信仰、精神等。

论东西方雕塑的异同

论东西方雕塑的异同

一、论东西方雕塑的异同。

西方雕塑艺术有其特定的门类规则和创作方法,而中国的雕塑表现出与绘画艺术的密切结合,如所谓“塑容绘质”。

中西雕塑艺术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呢?主要是在地理环境、文化源流、哲学品质等方面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雕塑艺术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传统表现除了继承与发展的态势,几乎无断裂的痕迹,西方文化则不断否定又不断重建,很多学者认为,这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从地理的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一对矛盾的范畴。

从地理条件中的气候条件中去分析中国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了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是文化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情况,中国的历史中的动乱、衰退时期的气温变化都是比较大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一些盛世、和平时期气候是比较温和的,这不仅仅是偶合的现象,而且是与气候的变化相适应的。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地理环境封闭,其文化特征有较强的自我圆融性,闭塞的地理环境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

在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西高东低的阶梯状,从资源分布上也为牧业、农业、农牧业做出了明确的地理划分,为黄河、长江中下游成为古代文明的摇篮奠定了客观的条件,同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重要依托。

中国的地大物博决定了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

尤其在早期雕塑艺术中,各种题材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也无主辅之别。

但其封闭性也着重的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中国的后期雕塑中,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

以景致、动物、植物等为题材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我们将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世界——雕塑。

雕塑就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雕塑的物质基础。

明显中国的雕塑材料要比西方的要丰富许多。

中国人的雕刻对象有土、玉、石、木、铜,可见中国人对于各种自然材料都可以产生艺术化的创造,不分对象。

但是明显西方的雕刻对象要单调一些,基本都是以石雕为主。

看来在对这种材料的应用上中国人是要技高一筹的。

但是,中国雕塑习惯吸收绘画上线条色彩的特点,在雕塑上进行绘色描线,也就让雕塑更接近二维绘画的艺术,而缺少对三维空间的把握和展现。

这一特点我们之前在绘画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在几何透视中没有西方人先进。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色彩的恰当应用,也让雕塑呈现出光彩绚丽的效果,更显华美,算是弥补了空间真实感不足的缺点。

而相反,西方雕塑家则尽力排除绘画技巧的使用,他们不上色,直接由石头本身的肌理,加上立体的雕刻,让雕塑呈现出纵深感、立体感、真实感。

石刻单纯的色调更加展现出古朴的艺术魅力。

那么不论是雕塑材料还是外表饰色,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肤浅的物质基础。

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另一重要区别就是创作题材。

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陵墓雕塑。

像最为知名的秦始皇兵马俑。

陵墓雕塑是中国传统思想厚葬的流行产物,是中国人对于礼教的推崇的产物。

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于是那些统治阶级就妄想着去世后仍旧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就成了陪葬品,寄托了一种贪恋的帝王梦,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终极物欲梦想。

而且我们会观察到像秦始皇兵马俑这种陵墓雕塑群,气势宏大,给人神圣、庄严、崇高的敬畏感、威慑感。

这也是中国在2000年封建王朝统治下一直强调的王权思想,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念。

不同于中国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西方的雕塑则更多的为活人欣赏。

而且不管是比较原始的古希腊雕塑、古罗马雕塑,还是后来中世纪雕塑、文艺复兴的艺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雕塑、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西方的雕塑一直核心的主题就是人。

不像中国陵墓雕塑群的群体性之美,西方的雕塑更侧重展现个体的美。

从古希腊时代,就有“人,乃万物之尺度”,所以西方雕塑不管是单个的人像,还是组合的人像,他们一直就在肖像雕塑上狠下功夫。

像这张古希腊人创作的《掷铁饼者》,力量感、运动感、健美感,都带给人深深冲击。

身体肌肉的收缩伸张,都如同一瞬间绝佳的捕捉,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体育竞技的推崇,对于强大力量的推崇。

而且像这种裸体的雕塑,在西方很常见,但在中国雕塑中却绝对找不到,因为西方欣赏这种健美、强壮、魁梧的身体美感,而中国人更愿意从更加含蓄婉转的角度来诠释。

再比如这张古罗马时期的《奥古斯都像》。

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主要都是皇帝,奥古斯都就是当时的一位伟大君主,从雕塑中也流露出他帝王的崇高气质和雄健刚毅的品格,极具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

这座雕塑也体现出古罗马喜欢炫耀他们的丰功伟绩,崇尚征服,崇拜权威。

这种对于强权力量的崇拜,对于英雄主义的崇拜,至今仍旧存在于西方文明之中。

像这幅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文艺复兴代表作,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对人体的赞美,也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正符合文艺复兴所宣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到雕塑,不论东西方,都不得不提和宗教的联系。

中国虽然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但真正发扬光大的还是外来的佛教。

而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教义,也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安抚民心的工具。

中国对于佛教的宣扬的艺术手段最主要就是石窟造像。

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佛像宁静、洒脱、安详,寄托了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向往。

而西方
的基督教题材雕塑更多的体现在了建筑雕塑上,像哥特式教堂,最常见的雕刻对象就是圣母圣子。

其实西方这种基督教雕塑最多出现在中世纪,也就是封建统治时期,所以和中国一样,封建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宗教来束缚子民的思想。

中西方雕塑的另一重要区别就体现在表现手法上。

西方雕塑在空间掌握能力上很强大,能够巧妙地凭借光线和阴影就打造出形体的空间实在性,他们对于人体解剖学、透视几何学的学习运用在艺术创作中,使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真实感。

像这幅古罗马时期创作的《卡拉卡拉像》,我们可以看到一张性格鲜明的脸:卷曲的头发,络腮胡须,脸庞棱角分明,眉头紧缩,双目多疑、暴躁而凶残。

卡拉卡拉历史上就是一个暴君,而这座雕塑也准确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这种细腻写实的刻画,让人叹为观止。

而中国则更多的地激发观赏者的联想、想象,有种虚实相生的感觉。

比如这是霍去病陵墓里的一座雕塑《马踏匈奴》,要说栩栩如生的话,还真算不上,但就是用寓意的方式让我们轻松感受到了这位大将军如同这匹傲然屹立的战马一般击败匈奴,英姿尽显。

这就是中国人机智的地方,用比喻等各种婉转含蓄的方式让你感受到作品的寓意,使作品具备视觉美感之余,又具有文学美感,更有咀嚼的味道。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雕塑是科学的空间构造方法,是模拟造型,而东方的雕塑是神似的意向造型。

无论是二维平面的绘画艺术还是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归结起来,中西方的艺术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西方的艺术作品更具有科学、理性,而东方的艺术作品更加意象、感性。

所以最后套用雨果对东西方艺术的评价:欧洲艺术是理想的,东方艺术是幻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