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科院自然地理.

合集下载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高等教育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和亮点。

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机构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理所),其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博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进入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普遍的去向。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毕业生在保持学术研究深度的同时,也能够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他们可以作为独立研究者或合作团队的核心成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发表。

同时,他们还可以担任导师或讲师,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做出贡献。

二、科研院所和行业实践除了国内高校,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士毕业生还有机会进入科研院所和行业实践。

科研院所如国家地理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是地理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机构,博士毕业生可以在这些机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

另外,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士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就业进入相关行业,如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为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做出贡献。

三、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士毕业生也有机会选择进入国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他们可以通过国际交流项目或自主申请,前往世界著名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

这些机构拥有先进的研究设备和资源,对于博士毕业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良好平台。

在国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博士毕业生可以与世界顶尖学者和专家合作,开展前沿的科研工作,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四、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除了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士毕业生还有机会进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

随着国家对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重视,这些领域对地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地势起伏度分级标准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地势起伏度分级标准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地势起伏度分级标准中国地势起伏度是指地表相对高度的不均匀程度,是地形形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根据地势起伏度的大小,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分级标准,以便于研究和应用。

中国地势起伏度分级标准主要按照海拔高度差进行划分,根据高程数据,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级别:非常不起伏、不起伏、稍起伏、起伏和极起伏。

非常不起伏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泛滥平原和部分盆地,海拔高度差一般在10米以内。

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坡度较小,地势起伏度非常小。

典型的非常不起伏区包括长江三角洲和华南平原。

不起伏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前丘陵和部分砂漠地区,海拔高度差一般在10-100米之间。

这些区域地势较平缓,起伏度较小,坡度也相对较小。

典型的不起伏区包括内蒙古的沙漠地带和华北平原。

稍起伏区域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和低山丘陵地区,海拔高度差一般在100-500米之间。

这些区域地势较为起伏,坡度适中。

典型的稍起伏区包括山东半岛和江淮丘陵。

起伏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地和高原地区,海拔高度差一般在500-1000米之间。

这些区域地势起伏明显,山峰相对较高,坡度较大。

典型的起伏区包括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

极起伏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海拔高度差超过1000米。

这些区域地势极度起伏,山峰异常高大,坡度非常陡峭。

典型的极起伏区包括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中国地势起伏度分级标准的划分对于地形特征的理解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各地的地貌特点,还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控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这也为地理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博水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整理2_流域产汇流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博水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整理2_流域产汇流

一、流域水文模型简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应用问题水文模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各有哪些作用?论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二、流域产流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我国南北方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不同?三、径流形成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试述河川径流中的基流分割主要方法及研究基流的意义。

径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条件。

四、下渗影响下渗的因素由哪些?五、蒸发能力何为流域的蒸发能力?干旱和湿润地区的实际蒸发和蒸发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实际蒸发与蒸发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何计算?六、水文循环如何理解水资源可再生(可更新)性?其意义是什么?试述水量转化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试述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及其科学问题。

论述流域水文循环和水量转化过程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七、水文学科理论你认为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水文学的基础理论问题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八、人类活动对水文影响试述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及其研究方法?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九、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论述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其对策。

论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对策?十、区域水文分析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径流、地下水排泄,以及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如何理解湖泊、沼泽的水量平衡与调节作用?十一、新技术方法一、试题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我国南北方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不同?Horton产流理论1935年,Horton指出,降雨强度(i)超过地面下渗能力(f p)和包气带缺水量(D)得到满足,即下渗到包气带中的水量(I)与其蒸发量(E)之差超过其缺水量(D),是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

Horton断言1.当i≤f p,I-E≤D时,无径流产生,河流处于原先的退水状态。

2.当i>f p,I-E≤D时,河流出现尖瘦且涨落洪段大致对称的洪水过程线,它是由单一的地面径流形成的。

协力奋进 探秘自然 护育家园——记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

协力奋进 探秘自然 护育家园——记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

协力奋进 探秘自然 护育家园—记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本刊记者/王圣媛 刘红伟羊卓雍错考察留影(2006)青藏高原是地学、生物学领域的一座宝库。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关注目光。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为了系统地积累青藏高原的基本科学资料,探索高原自然界的奥秘,为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国家先后多次组织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科学考察和调查。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当时青藏科考队伍中的一员。

1966年以来,他先后20多次进藏,参与了对珠峰地区、西藏自治区、横断山区、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将自己的人生与遥远而又神秘的青藏高原,与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

这个人就是郑度,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学科带头人。

他曾主持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等研究任务,在青藏高原研究、土地退化整治和生态建设研究、自然地域系统综合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自然地理科学的发展。

走上自然地理研究之路郑度,祖籍广东大埔,1936年出生于广东揭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郑少怀,曾任聿怀中学董事长,当时在汕头基督教会中有很高的名望。

聿怀中学创办于1877年,最初是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宗教学校,是汕头市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

学校名为聿怀,主要是因为基督教会希望藉此学校,让更多的汕头人“回到天家上帝的怀抱中”。

1948年,郑度入读聿怀中学。

少年时的郑度学习刻苦,勤奋努力,各科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尤其十分钟爱数学。

“当年母校的老师们教学水平很高,也很负责任。

教数学的姚一新老师,一笔就可以画一个圆圈,而且非常圆。

”几十年过去了,郑度对中学时代的记忆仍然是历历在目。

1954年,郑度从聿怀中学毕业要考大学了。

“高考时我们是先报志愿后考试。

我当时第一志愿填的是中山大学数学系,因为我自认为数学学得较好,地理系是第二志愿。

自然地理学重点笔记摘抄(3篇)

自然地理学重点笔记摘抄(3篇)

第1篇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摘抄: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场所。

2.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5. 地理环境规律性:地理环境规律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呈现出的规律性,如地带性、垂直性、周期性等。

6. 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内部的热力、构造运动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7. 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演化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二、自然地理要素1.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具有保温、调节气候、提供氧气等作用。

2.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组成的系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具有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塑造地貌等作用。

3. 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

岩石圈具有塑造地貌、提供矿产资源等作用。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等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对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影响。

6.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招生简章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招生简章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招生简章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招生简章
为推动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中科院地理所现面向全球招收博士研究生。

招生专业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多个领域。

招生方式:
1.独立招生
申请人需具备硕士研究生学位或同等学历,通过中科院研究生院或地理所直接申请。

2.硕博连读
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可以提前考取硕士研究生资格,顺利毕业并完成导师要求的科研项目后,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学习环境:
地理所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科研设施,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并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此外,学生还可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项目走出国门,拓展学术视野。

奖学金与待遇:
招生过程中,地理所将为优秀申请人提供全额或部分奖学金,以供学习、生活和科研用途。

对于有多篇高水平文章发表、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学生,地理所将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学术机会。

申请流程:
1.详细阅读中科院研究生院和地理所的招生资讯。

2.在规定时间内在线提交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获得的荣誉和奖励、学术成果等。

3.如通过初审,将有机会参加面试和/或笔试。

4.如录取成功,入学后需完成一定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并定期提交学术论文和进展报告。

联系方式:
如对招生信息有任何疑问,请发邮件至**********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尽快回复您的咨询。

自然地理学中科院博士就业

自然地理学中科院博士就业

自然地理学中科院博士就业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

在中国,科学研究的最高学府是中国科学院,其旗下包括许多研究所和实验室。

作为中国最高科研机构之一的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学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学博士毕业生可以在许多领域找到工作机会。

首先,他们可以选择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作为自然地理学博士,他们在研究自然环境变化、气候演变、生物多样性保护、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知识和专业背景,可以为高校的地理学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高校工作不仅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自然地理学领域,还可以培养未来的地理学人才。

其次,自然地理学博士毕业生在科研机构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科研机构通常设有许多研究项目和实验室,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的博士人才。

在科研机构工作,自然地理学博士可以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开展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合作,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此外,一些环保和自然保护机构也需要自然地理学博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自然地理学博士可以在环保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规划、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为保护环境、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另外,自然地理学博士也可以选择从事工业界和地质勘探行业的工作。

工业界对地质环境和资源开发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地理学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来进行地质调查、环境评估和资源勘探等工作。

自然地理学博士可以在工程公司、石油公司、矿业公司等单位找到相关的工作机会。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学中科院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在高校、科研机构、环保机构还是工业界,他们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

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逐渐增强,自然地理学博士将会在这些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1.天文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中科院2024地学分析

中科院2024地学分析

中科院2024地学分析首先,报告指出地球科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地球科学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和环境的保护,还对资源勘探、自然灾害防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报告强调了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呼吁加强地学科学研究力量的建设。

报告还对地质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地质历史等内容。

报告指出,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我国地质学研究存在着资源分散、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因此,报告呼吁加强地质学研究的组织和规划,提升地质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此外,报告还就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科学,而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及其与地表相互作用的学科。

报告指出,地理学的发展应注重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加强全球变化、资源与环境的综合研究;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应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加强对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的研究。

此外,报告还对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大气科学主要研究大气的动力学、物理化学、辐射传输和大气环流等内容,而环境科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等。

报告指出,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应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加强对环境污染控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最后,报告还提出了未来地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报告认为,未来地学研究应加强学科交叉合作,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应注重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建设,提升地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应加强国际合作,拓宽地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中科院2024地学分析报告全面总结了地球科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地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

这对于推动我国地学科研的发展,提高地学研究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自然地理》第十五章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与地理区域

《中国自然地理》第十五章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与地理区域

中科院方案
第一步:根据中国地貌,气候总差异,划分三大自然区域
第二步:根据热量条件,划分热量带(共六带一区)
第三步:在相同热量条件下,根据水分条件,划出若干自然
地区(或亚地区),作为第一级单位(共18个自然区和亚地 区)
第四步:根据相似水热条件下反映出的自然界水平分异规律,
划分第二级单位(共28个自然地带)
纬度地带性:决定着气温南北差异 干湿地带性:距海远近、海陆位置、地形 大地貌分异:三级阶梯的大地貌和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
中国自然地理
第十五章 自然地理区划 第三节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1954 罗开富 中国自然区划草案 1958 黄秉维 中科院方案 1961 任美锷、杨纫章方案 1963 侯学煜方案 1984 去昂过农业区划委员会方案 1985 赵松乔 中科院方案
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1、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的原则 2、发生学原则 3、区域共轭性原则 4、生产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自然区划的方法
部门叠置法:将部门的区划结果直接叠加,比较机械,但是
排除了主观性。
主导标志法:依据主导因素原则,以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进
行地域划分,如在高级区划中采用气候指标,在低级区划中 采用地貌指标。
地理相关法:在地域分异规律基础上,通过分析各个地理要
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区域划分。
景观制图法:比较各类自然现象的分析图、分布图然后指定
划分依据。
定量分析法:运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区域
划分。
中国自然地理
第十五章 自然地理区划 第二节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点
中国地域分异特点
中国自然地理
第十五章 自然地理区划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中科院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中科院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2一、名词解释1.地貌2.生物圈3.沉积岩4.季风环流5.壤中流二、简述题1.气候和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2.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三、论述题1.地理因子对气候的影响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区域分异的相互关系2002一、名词解释1.冷洋流与暖洋流2.气团与锋3.岩溶峰林与溶原4.黑钙土5.顶级群落6.土地7.地域分异二、问答1. 太平洋中低纬度的洋流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2. 秦岭对气候的作用、影响?3. 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有哪些特征?三、论述1.分析说明如何进行自然区划?2.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的影响。

2003一、名词解释1.大气环流2.洪积扇3.土壤结构4.沙漠化5.植物群落6.定振波7.俯冲型板块8.干洁空气9.雪线10.潜水二、简答1.地球的圈层构造2.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3.简述地貌的成因4.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5.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三、论述1.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2004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2.气候3.太阳辐射4.降水5.径流6.风蚀作用7.植物群落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地域分异规律二、简答1.气候变化2.基本地貌类型3.水量平衡4.成土学说5.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三、论述1.地带性学说2.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05一、名词解释1.矿物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3.季风4.河流5.地域分异规律6.生物群落7. 对流层8. 土壤9.10.二、简答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自然区划原则3.土壤的物质组成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5.影响地貌的形成因素三、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以及各学科的关系2007一、名词解释1.变质作用2.风化作用3.大气环流4.季风5.降水强度6.流量7.河流阶地8.土壤质地9.生物多样性10.纬度二、简答1.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2.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3.植被类型4.温室效应5.主要成土过程三、论述1.地理地带性2.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08一、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2.风蚀3.降水4.径流5.气候6.生物圈7.太阳辐射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植物群落1.地域分异2.风蚀3.生物群落4.对流层5.气候6.生物圈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回归年二、简答题1.成土学说2.基本地貌类型3.气候变化4.生态系统组分5.水量平衡三、论述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2.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10一、名词解释1.纬度2.对流层3.季风4.河流5.地下水矿化度6. 地貌7.土壤质地9.生态平衡10.地域分异规律二、简答1.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土壤的一般形态3.自然区划的原则4.气候变化原因5.水循环三、论述1.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011一、名词解释1.地轴2.河床3.雾凇4.生态系统5.风化作用6.大气环流7.土壤剖面8.变质作用二、简答1.水量平衡2.生物群落分类3.基本的地貌类型4.土壤的组成5.自然区划原则三、论述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中国自然地理特征2012一、名词解释1.矿物2.太阳辐射3.洪积扇4.季风5.降水强度6.水位7.植被演替顶级8.土壤9.生物多样性10.土地二、简答1.水情要素2.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4.生态系统的组分5.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三、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2.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研究陆地表层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研究所,是我国地表过程与要素相互作用基础科学研究的引领机构和资源环境基础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建设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9月,依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部署,由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中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

在上述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方面做出了社会公认的、不可替代的贡献,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的方向与水平。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有职工600人,其中科技人员452人,研究员119人、副研究员和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1人。

研究员中,拥有孙鸿烈、阳含熙、刘昌明、郑度、陆大道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石玉林、李文华、孙九林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设地理学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地理学一级学科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生态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培养点。

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17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8人,硕士生导师95人;在学研究生597人,在站博士后126人。

连续多次被中国科学院评为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发展规划,研究所逐步建成了由7大重点学科领域构成的科研组织体系,包括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研究部、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等“三个研究部、三个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研究中心”;在各重点学科领域内,依据目前的优势研究方向,共组建有26个学科团队(研究室、中心、站)。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博考研历年真题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博考研历年真题

自然地理学(博士)2017 年试题一、简答题1.岩溶作用2.土壤的物质构成3.自然区划的原则二、阐述题1、天气的形成2、生态系统的功能3、水分循环的过程2016 年试题一、简答1、地球表面的基本特色2、土壤的一般形态特色3、生态系统的组分二、阐述题1、天气变化的原由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2015 年试题一、简答题1.天气形成的地理因子2.成土学说3.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特色二、阐述题1、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2、地球水散布,水的大循环及水的更新周期3、我国自然地理特色2014 年试题一、简答1、地球表面的基本特色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水量均衡二、阐述题1、中国的天气及其特色2、中国植被的散布规律3、试阐述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内容2013 年试题一、简述1、地貌成因有哪些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3、生物群落的分类二、阐述1、阐述天气形成的原由2、阐述大海资源与大海环境保护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2012 年试题1.简答1)基当地貌种类2)季民风候3)生态系统的组分2.阐述4)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及各学科的联系5)试述水量均衡6)中国自然地理特色2011 年试题 ( 博)1.简答1)天气形成的地理因子( 伍 P150)2)主要成土过程( 伍 P338)3)生物多样性意义( 伍 P448)2.阐述4)中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黄秉维第十四章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5)我国地貌特色( 赵济第二章地貌P4)6)综合自然区划的内容( 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二节自然区划P482) 2010 年一、简答1、土壤的物质构成2、水量均衡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二、阐述1、生态系统的功能2、天气系统的构成及特色3、我国地理地带的主要特色2009 年试题 ( 博)1.简答1)土壤的一般形态( 伍光和第六章土壤圈P315)2)水情因素 ( 伍光和第四章大海和陆地水P205)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 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P463)2.阐述4)中国植被的散布规律(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5)天气变化及其主要原由( 伍光和第三章大气与天气P165)6)我国重要自然灾祸及其应付策略( 见北京师范大学第四章中国自然灾祸及防灾减灾2008 年试题 ( 博)1.简答1)自然地区区分原则( 赵济第十五章自然地理区划P176)2)成土学说 ( 赵济第六章土壤地理P82)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色( 伍光和第一章地球P40)2.阐述4)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类( 伍光和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P429) 5)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伍光和第一章地球P25)6)中国的天气特色( 赵济第三章天气P15)2007 年试题 ( 博)1.简答:1)水分循环 ( 大海和陆地水 )2)生态系统结构( 伍光和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P414)3)简述影响成土过程的因素( 赵济第六章土壤地理P82)2.阐述4)我国地貌特色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赵济第二章地貌P4)5)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内容(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P)6)我国季民风候的特色和对我国的影响( 大气与天气 )2006 年试题 ( 博)1.简答1)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圈 )2)群落分类 (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3)喀斯专门貌 ( 地貌 )2.阐述4)我国地理地区分异的特征(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5)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 大海和陆地水)6)天气变化及其影响( 大气与天气 )2005 年试题 ( 博)1.名词1)土壤质地 ( 土壤圈 )2)生物多样性 (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3)水量均衡 ( 大海和陆地水 )2.简答和阐述4)温室效应和全世界变暖 ( 大气与天气 )5)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6)地区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7)相关区划 (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8)相关生态需水方面9) LUCC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2004 年试题 ( 博)1.简述1)简述地貌成因( 地貌 )2)生态系统的构成(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3)天气的影响因素( 大气与天气 )2.阐述4)我国水资源问题( 大海和陆地水)5)中国自然地理特色(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6)人地关系与可连续发展( 环境保护和可连续发展)2003 年试题 ( 博)一、名词1)基当地貌种类( 地貌 )2)温室效应与全世界变化 ( 大气与天气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二、简述和阐述4)自然地区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5)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20 分)6)干旱区水文特色和资源利用问题( 黄秉维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2002 年试题1.简述1)流水地貌 ( 地貌 )2)水循环(或土壤地带性)3)生态系统(或生物多样性)(注,因是不一样的人回想的,有点差别,你都看看)2.阐述4)简述我国自然地理地区性特色5)阐述我国主要土地退化6)阐述我国水问题2001 年试题 ( 博)1.简述1)种群、群落2)地理地带3)水量均衡4)结构地貌5)成土过程2.阐述6)LUCC 内容与进展7)我国自然地理基本特色8)温室效应与全世界环境意义2000 年试题 ( 博)1.简述1)对于自然地理学科发展;( 黄秉维第二章面向2)西部土地退化有哪几种种类。

考研自然地理学专业院校

考研自然地理学专业院校

考研自然地理学专业院校学科门类:07理学一级学科:0705地理学专业名称:070501自然地理学1、北京:(10001)北京大学(10022)北京林业大学(10027)北京师范大学(10028)首都师范大学(8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8510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天津:(10065)天津师范大学3、河北:(10094)河北师范大学4、山西:(10108)山西大学(10118)山西师范大学5、内蒙古:(10135)内蒙古师范大学6、辽宁:(10165)辽宁师范大学7、吉林:(10200)东北师范大学(80062)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0203)吉林师范大学8、黑龙江:(10231)哈尔滨师范大学9、上海:(10269)华东师范大学(10270)上海师范大学10、江苏:(10284)南京大学(10290)中国矿业大学(10319)南京师范大学(10320)徐州师范大学(103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80061)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1、浙江:(10335)浙江大学(10345)浙江师范大学12、安徽:(10370)安徽师范大学13、福建:(10389)福建农林大学(10394)福建师范大学14、江西:(10414)江西师范大学15、山东:(10445)山东师范大学(10447)聊城大学(10451)鲁东大学16、河南:(10475)河南大学(10486)武汉大学(1049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0512)湖北大学(10511)华中师范大学(80057)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7、湖南:(10542)湖南师范大学18、广东:(10558)中山大学(10574)华南师范大学(11078)广州大学19、广西:(10603)广西师范学院20、海南:(11658)海南师范大学21、重庆:(10618)重庆交通大学(10635)西南大学(10637)重庆师范大学22、四川:(10616)成都理工大学(80063)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0626)四川农业大学(10636)四川师范大学23、贵州:(10663)贵州师范大学24、云南:(10673)云南大学(10681)云南师范大学25、陕西:(10697)西北大学(10710)长安大学(10718)陕西师范大学26、甘肃:(10730)兰州大学(10736)西北师范大学(80076)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7、青海:(10746)青海师范大学28、新疆:(10762)新疆师范大学(80102)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凯程教育张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

自然地理学考试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考试名词解释

中科院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现代自然地理(中科院自己编的)名词解释:1、宇宙天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恒星日太阳日恒星年回归年岁差章动极移纬线经线经度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2、地壳克拉克值矿物岩石解理断口岩浆岩沉积岩层理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围岩的交代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沉积构造地槽型建造过渡型建造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质构造水平构造丹霞地貌倾斜构造单面山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火山喷发地震板块大洋中脊地缝合线地质年代相对年代法绝对年代法3、大气气溶胶大气成分干洁空气大气常数温室效应对流层辐射平衡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水平温度梯度气温直减率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露霜雾凇雨凇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冰晶效应对流雨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变率湿润系数水平气压梯度摩擦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层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埃克曼螺线大气环流行星风系信风季风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气团锋气旋反气旋气候厄尔尼若沃克环流南方涛动南方涛动指数ENSO 降水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辐射径流土地退化4、水分循环水圈海洋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潮汐潮流回转流往复流波浪波浪的辐射沿岸流洋流摩擦深度风海流倾斜流密度流水团河流水系流域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水位平均水位相应水位流速流量薛齐公式满宁公式巴普洛夫公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变率径流系数河流的年正常径流量湖泊定振波沼泽地下水总矿化度硬度溶水性容水度持水性持水度给水性透水性地下水的动态线性渗透定律非线性渗透定律饱水带包气带潜水面潜水潜水湖潜水流承压水冰川成冰作用雪线5、地貌山地平原风化过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风化产物风化壳块体运动崩落滑落蠕动倒石堆流水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溯源侵蚀流水的搬运作用流水的堆积作用坡积裙河谷地貌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河漫滩牛轭湖离堆山河口三角洲洪积扇河流阶地河流袭夺准平原山麓面哈斯特作用哈斯特地貌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斗羊背石终渍堤纹泥彭丘。

(整理)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整理)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1、溶沟与石芽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其断面呈“V〞型或“U〞型。

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

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拟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2、径流系数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局部水量那么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3、沙尘暴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

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4、泥漠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

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

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5、地域分异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根底,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

〔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同的自然带:〔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

〔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

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毕业要求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毕业要求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毕业要求中科院地理所作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地理研究机构,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中科院地理所对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也十分严格,旨在培养出优秀的地理科学人才。

下面将就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毕业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一、学术要求1.在学术研究方面,中科院地理所要求研究生掌握扎实的地理学理论基础,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需要通过系列课程和学术讲座,全面系统地学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在学术论文方面,中科院地理所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能够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

3.中科院地理所还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术道德要求1.中科院地理所强调学术诚信,要求研究生遵循学术规范,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不得在学术研究中出现造假等行为。

2.研究生需要尊重学术权威,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发扬科学家的职业精神和品德。

三、学术活动要求1.中科院地理所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研讨,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专业水平。

2.中科院地理所还要求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际调研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综合素质要求1.中科院地理所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除了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外,还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科院地理所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普宣传工作,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普意识,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地理科学人才。

中科院地理所对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全面严格,旨在培养出德才兼备、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实践能力的地理科学人才。

希望研究生能够扎实学习地理学理论,加强科研创新能力,为我国地理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科院地理所数据目录datalist

中科院地理所数据目录datalist

中科院地理所数据目录datalist1.4GHz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甚大阵巡天星表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各亚三角洲体发育图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数据1944~1997年珊瑚荧光光谱数据1954-1979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径流泥沙测验资料1971-2000年浙江省1:25万累年平均地面温度空间分布图1971-2000年浙江省1:25万累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图1971-2000年浙江省1:25万累年月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月平均极端最高气温、月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图1977年至2003年福建省分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1979年浙江省仙居县数字化地质图(1:20万)1980s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1986-1987年中国第3次南极考察长城站潮位测量数据1987-1988年中国第4次南极考察纳尔逊冰帽雷达测厚数据集1996年浙江省1:25万数字化土地利用现状图1999-2002年南极法尔兹半岛苔原温室气体浓度数据1999年中国第1次北极考察表层沉积物硅质生物丰度分析数据集19世纪以来中国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数据库1:100万江苏地震(1980s)与旱涝灾害数据集(1950-2000)1:100万江苏省基础地理和生态环境数据集(1998、1999、2000)1:100万青藏高原交通图1:100万青藏高原植被图1:400万中国土壤图1:400万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图(1993-1995)1:50万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地质与第四纪地质钻孔数据集(1980s)1:100万青藏高原水系流域图1:400万县界图2000年4月7日至2004年12月31日时间分辨率为16天空间分辨率250米的浙江省MODIS-EVI数据2000年4月7日至2004年12月31日时间分辨率为16天空间分辨率250米的浙江省MODIS -NDVI数据2001-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阿德雷岛沉积物16S rDNA序列2001-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区地图2003年中国第2次北极考察海冰生态样品分析数据集AC2000.2星表ACE卫星电子与质子微分通量数据集(2002-2007)ACE卫星高能太阳质子通量数据集(2002-2007)ACE卫星太阳风等离子体参数数据集(2002-2007)ACE卫星行星际磁场强度数据集(2002-2007)ACT参考星表AVHRR_PathFinder_NDVI中国子集(1981-2004)BATC大视场多色巡天图像BATC大视场多色巡天星表Bonner Durchmusterung星表HDE 星图: 位置、自行HD星表及其扩展IRAS 暗源表 2.0IRAS 点源表 2.0MSX红外测光星表NOAA-AVHRR气象卫星数据(2004,8-2006,4)SAO星表SOHO卫星探测数据集(2005-2007)SPIDR中国镜像站数据集(1950-2006)SSMI中国子区亮度温度(1994-2007)UBVRIJKLMNH光电测光星表uvby-beta测光星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社会经济统计数据(1986-2003)北极海冰考察地点A海冰表面气温梯度观测数据北极海洋综合考察海冰厚度和海冰底部形态特征图北极考察ADCP测量数据北极考察CNIS7长期冰站雪面变化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FSI-MCTD数据北极考察GPS阵列海冰漂流观测数据集北极考察XBT、XCTD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北冰洋及其邻近海域CFCs测定数据北极考察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样品测定北极考察高空大气观测数据北极考察各冰站海冰厚度钻孔直接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海水224Ra样品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海水234Th样品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海水营养盐和溶解氧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海洋综合调查数据北极考察极区水文气象自动监测浮标观测数据北极考察加拿大海盆浮冰区域MCTD数据北极考察气溶胶样品离子色谱仪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气溶胶样品铅同位素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气溶胶样品中子活化分析数据北极考察统一站位登记表北极考察西北冰洋海水CO2体系参数测量北极考察雪龙船走航气象观测数据北极考察样品原子吸收分析数据北极考察直升机红外遥感表温观测数据北极考察走航CO2测量数据北极考察走航表层温盐测量数据集北极科学考察CTD采水层资料北京明陵地磁台1996至2006年地磁变化分均值数据集北京十三陵地磁中心台地磁数据藏药数据库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人口统计数据集(1999-2002)长江三角洲地区田野考古数据(新石器时期和隋唐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剖面数据集(1980s)长江三角洲洪涝灾害数据集长江上游1:100万植被类型数据长江上游1:100万植被类型图长江上游1:25万道路交通分布数据长江上游1:25万水系分布数据长江上游及其典型区DEM长江上游及其典型区DEM数据集(200m空间分辨率)长江上游及其典型区域界线数据长江中下游河道、河口地形数据集(1963,1972,1985,1992,2003)(1980-2003)长江中下游遥感影像数据库(1980、1990、2000)长武大气边界层通量观测系统观测数据川中丘陵区不同集水区径流水土流失的比较研究(1982-1993)川中丘陵区小气候数据(1985-2003)川中丘陵区紫色土旱地农田水分、养分动态数据(1986-1991)川中丘陵无林区不同台位土壤持水动态(1983-1987)大安碱地站长期定位背景数据集(1986-2000年)大豆品种资源性状鉴定表(1978-1992)大气考察近地层大气综合观测数据_冰站记录地磁暴事件记录数据集(1969-2001)地磁指数数据集(1978-2007)地基遥感观测网络、大气气溶胶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综合数据库第谷II星表第谷参考星表第谷输入星表集(修订版)东北草地资源(1993)东北地区畜牧业数据库(1978-2004)东北黑土理化性状数据集东北区域土壤水分特征和土壤属性数据集东北区域土壤养分级次数据集东北区域土壤障碍因素数据集东北森林资源数据集(2000年1:10万)东北沙漠化数据集(2000年1:100万)东北湿地数据集(90s-2000年)东北土壤分类数据集(1980年1:100万)东北盐碱地数据集(1990年1:50万)东北植被数据集(2000)动物资源概况(分省)(1991)风云气象卫星数据(2004,8-2006,4)福建长汀禾田、三明莘口生态因子观测数据福建海岸带若干典型站气候数据福建省1:10万地形地貌数据福建省(各地市)自然灾害数据库福建省地热资源福建省动植物名录福建省港口数据福建省海岛数据福建省矿产资源数据库福建省路网数据福建省莆田市农业资源与区划数据福建省森林资源数据福建省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福建省水资源数据库福建省土壤数据福建省乡镇土地利用数据福建省行政区划数据库福建省野生动物、植物、中草药福建省自然保护区数据福建省自然灾害数据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数据福建沿海主要景观生态数据冈底斯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岗日嘎布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高空大气数据集(1965-1985)高频多普勒观测数据集(2006-2007)贡嘎山地区脊椎动物数据贡嘎山地区生物地球化学数据集(1987-1988)贡嘎山观景台地下水位数据(1995-2003)贡嘎山站成果档案数据1985-贡嘎山站定位观测资料1988-贡嘎山站气象观测数据集(1988-2004)贡嘎山站生物调查、观测数据(1998-2005)贡嘎山站水分观测数据(1999-2003)贡嘎山站水文观测数据(1990-2005)贡嘎山站土壤观测数据(1995-2005)贡嘎山站文献档案数据(1922-1995)贡嘎山站元数据贡嘎山周边地区背景资料(1952-1983)贡嘎山周边地区气象数据(1952-1993)国内区域电离层特征参量数据集(1964-1976)过去14万年全国代表性海域海表温度过去250万年~13万年西部地区有机质含量过去360万年西部地区风尘通量过去700万年~250万年黄土高原地层年代学数据过去700万年~7万年西部地区磁化率数据过去700万年~7万年西部地区剖面粒度数据过去700万年~7万年西部地区剖面同位素数据过去8万年西部地区铝通量数据哈勃空间望远镜导星星表V2.2哈勃空间望远镜导星星表(GSC-ACT版)海伦粮食产量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气候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人口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市农业区划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市土壤类型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市畜牧业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螺沟水文数据航天器故障异常事例记录(1970-2000)合成变星总表合肥激光雷达观测站钠原子数密度数据(2005-2006)河南1:10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2003)河南省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河南省1:150万农业资源、土壤背景数据库(1988)河南省1:20万分县土壤类型图(1988)河南省气候资源数据集(1949-1999多年平均)河南省行政区划历史数据库(1820年、1911年)黑河流域 Aster L1B黑河流域观测数据黑河流域基础数据黑河流域遥感数据黑河流域专题数据黑龙江省山产品资源(1980)黑龙江省中药材资源(1980)黑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成因(1991-1995)黑土分布数据集soil黑土农田化肥氮素去向和磷肥残效研究(1985-1990)黑土农田作物生物量观测(1990-1994)黑土区农田蒸散力与蒸散量、光能利用率观测(1993-1995)黑土土壤水分长期定位观测数据集(1990-1994)湖泊水化学成分图怀柔太阳观测数据黄河历史文献和图片数据集黄河流域1:100万交通数据库(2005)黄河流域MSS(1970s)黄河流域近2000年来旱涝灾害水文气候数据资料黄河流域遥感图片(1980-2002)黄河流域影响区(津、冀、苏、皖)1:100万交通数据库(2005)黄河三角洲1:20万地貌数据(1980s)黄河三角洲2002、2003、2006年野外土壤采样数据集黄河三角洲2004-2005年野外定点观测数据集黄河下游河道基础地理数据集(2003)黄河下游山东省土壤要素数据集黄河下游湿地数据库(1987,2002)黄河下游主河道变迁空间数据库(1855-2005)黄河影响区域数据库(2005)黄河中下游SRTM整理数据库(2005)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气候要素图黄河中游流域1:400万土壤侵蚀系列图(1955)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数据集黄土高原-秦岭植物数据库(1970年-1985年)黄土高原/黄河流域1:100万土壤侵蚀系列图(1956)黄土高原1:100万土壤系列图(1956)黄土高原地区1:50万资源与环境遥感系列图矢量数据集(1987-1990)黄土高原地区500M分辨率资源与环境遥感系列图栅格数据集(1987-1990)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坡度分级数据集黄土高原地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数据(1985年)黄土高原分省区地理概况数据集(2004年汇编)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武站生态要素长期监测数据集(1998年-2005年) 黄土高原沟壑区旱作水分产量潜势与水肥效应研究(长武站,1986年-1995年)黄土高原沟壑区轮作与土壤培肥定位试验研究(长武站,1985年-1994年)黄土高原降重要水文站次降水数据库(1950年-1990年,177个雨量站)黄土高原丘陵区安塞站生态要素长期监测数据集(1998年-2005年)黄土高原视频数据集(重塑黄土地,1995年前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988年统计数据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图黄土高原土壤地球化学数据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数据集黄土高原延河流域1:10万系列图(1980-2000)黄土高原综合研究文献摘录数据库(1960年-2000年)黄土与环境数据集极光全天空电视摄象机数据近250万年来全国代表性区域同位素数据近500年西部地区径流量重建数据近800年西部地区温度重建数据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流域水文数据喀喇昆仑山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开封城墙历史资料历史人口与环境变迁数据库两微米全天巡天(2MASS)全天暗源星表亮星星表第5版陆地卫星MSS/TM/ETM+(1973-2003、覆盖全国)美国海军天文台A2.0星表美国海军天文台B1.0星表美国斯隆数字巡天SDSS DR6光谱密歇根HD星星表(第四卷)密歇根HD星星表(第五卷)密歇根HD星星表(第一卷)民国河南省数字历史地图数据末次冰期以来中国东部环境演变数据集漠河地磁台地磁数据南极长城湾潮间带底栖硅藻数量南极海水化学主题数据库南极考察ADCP预处理数据南极考察CTD数据南极考察XBT观测数据南极考察长城湾初级生产力测定数据南极考察长城湾生态调查采样站位图南极考察长城湾水环境记录表南极考察长城湾微生物分析记录表南极考察长城站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南极考察长城站近岸水域叶绿素测定数据南极考察队内拉湾冰下水柱盐度、pH、DO数据南极考察队内拉湾冰柱-水柱上层温度数据南极考察浮游动物52GG网样品记录数据南极考察浮游动物IKMT样品记录数据南极考察浮游动物高速采集器样品记录数据南极考察海水颗粒有机碳样品分析数据南极考察海洋化学海水营养盐样品分析数据南极考察环南极及普里兹湾海区大磷虾生长状况及丰度数据南极考察环球重力测量分析数据南极考察民防湾CTD测量数据南极考察南大洋CTD站位登记表南极考察南大洋磷虾数量调查数据南极考察南大洋铁加富试验测量数据南极考察南极磷虾体长、性期、眼径测量分析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MARK-III CTD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海鸟25-CTD测量数据站位表南极考察普里兹湾海水细菌生产力测定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海水氘含量测量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叶绿素含量测量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营养盐、DO数据南极考察乔治王岛环境综合调查样品分析数据南极考察物理海洋学CTD站位登记表南极考察物理海洋学长城湾海流观测数据南极考察小红蛤的生理生态研究数据南极考察雪龙船雷达冰山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常规天气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臭氧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海冰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南极考察走航表层温盐数据南极考察走航冰山观测数据南极考察走航气溶胶样品采集站位图南极考察走航气象观测数据南极科学考察XBT、XCTD数据南极中山站2002年地磁变化分均值数据集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南极中山站磁通门磁力计数据南极中山站地面气象要素月平均值南极中山站扫描光度计数据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滑坡、泥石流数据泥石流观测数据(1966-2003)念青唐古拉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欧洲南方天文台SciSoft 天文软件集普里兹湾测区CTD站位登记表普里兹湾浮游动物摄食实验数据气象与气候研究数据青藏地形地貌背景数据青藏高原1:100万生态系统分布图青藏高原TM影像青藏高原冰冻圈数据集 QZPLAT青藏高原哺乳类动物数据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主要畜种生态结构数据集青藏高原草地资源(分省)青藏高原草地资源(分县)青藏高原草地资源物种营养成分数据集青藏高原草甸、高寒草地、森林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分布图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数据集青藏高原地貌地质文献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概况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数据青藏高原地区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分省)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人口数据(分省)青藏高原地区人口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分县)青藏高原地区土壤背景数据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灾害青藏高原分区域气候数据青藏高原风景名胜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气候因子数据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CO2,CH4,N2O排放数据集青藏高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省)青藏高原湖泊分类分布数据集青藏高原环境文献青藏高原环境污染青藏高原蝗虫数据库青藏高原交通背景数据青藏高原交通运输数据青藏高原考察研究成果信息数据库青藏高原两栖类数据青藏高原鸟类数据青藏高原农田系统生态因子数据集青藏高原其它文献青藏高原气候数据青藏高原气象、气候资源文献青藏高原区划图青藏高原人口、农业、工业主要指标数据集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森林土壤CO2,CH4,N2O排放数据集青藏高原森林资源数据(分省)青藏高原森林资源数据(分县)青藏高原森林资源数据集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系统生态因子数据集青藏高原生物基础研究数据青藏高原生物文献青藏高原数值模拟试验青藏高原水分、水文研究数据青藏高原水文、水资源文献青藏高原水资源数据(分省)青藏高原土地资源青藏高原土壤、土地资源文献青藏高原土壤研究数据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数据青藏高原鱼类数据青藏高原植被背景数据青藏气候背景数据青藏水系湖泊背景数据青藏自然区划背景数据青海1:25万乡界图清代河南省赋税数据库区域基础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区划(1996)全国1:100万主要牧草空间分布图集全国1:400万耕地质量数据(1980s)全国1:400万宜农荒地数据(1980s)全国1km网格分行业产值数据集(2000)全国1km网格人口数据(1995,2000,2003)全国1km网格生活用水数据集(2000)全国1km网格水资源数据集(2000)全国1km网格土地利用数据(1980s,1995,2000) 全国AVHRR植被指数数据库(1998-1999)全国modis产品系列数据集(2002-2006)全国草地类型及其分布数据(1980s)全国草地资源数据库(分省,分县,80年代)全国多年平均干燥度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积温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降雨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湿润指数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分省草地等级数据(1980s)全国分省草地类型数据(1980s)全国分省土地利用面积属性数据库(1980s,1995)全国分县草地资源数据(1980s)全国工业经济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80,1985)全国公里网格GDP数据(1995,2000,2003)全国公里网格风能数据(1951-2000)全国公里网格光温生产潜力数据全国公里网格历年月平均气温数据集(1951-1990)全国公里网格年太阳总辐射估算数据(1950-1980年均)全国公里网格农田光温生产潜力(1980s,2000)全国公里网格气候生产潜力数据全国及西南典型区域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空间分布数据集全国及西南典型区域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空间分布数据集全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全国近代降水数据库(1840年-1950年,1181个站)全国能源资源数据库(全国,分省1986-1998)全国农业经济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80-2000)全国人口统计数据(分省、市、县)全国森林生物量碳密度图(2003 1km)全国森林碳密度变化数据(1km)(1970s-1990s)全国森林样地主要森林类型数据(1970s-1990s)全国森林植被分布图(1km)(2000、2005年)全国森林资源数据库(分省,1950-1993)全国社会发展其他指标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90-2001)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分省:80年代,1987-2001;分县:80年代)全国土地资源数据库(分省:80年代,1987-2001)全国乡镇界线数据全国综合经济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90-2000)全新世全球风场模拟输出全新世全球海平面气压模拟输出全新世全球降水模拟输出全新世全球温度模拟输出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变化数据集三江湿地系列数据集(1949-1991年)三亚地磁台地磁数据森林资源数据集(1934-1980)山东1:10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2003)山东省、河南省乡级行政单元人口、社会和经济地理数据库(2005) 陕西安塞纸坊沟流域1:1万系列图陕西省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神舟系列飞船(二、三、四号)大气成份探测数据集神舟系列飞船(二、三、四号)大气密度探测数据集石羊河流域基础数据石羊河流域遥感影像石羊河流域专题数据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水土流失数据四川省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台湾三维固体地球结构数据集太湖流域数据集太阳光学观测数据集(2003-2007)太阳光学耀斑事件数据集(1996-2007)太阳黑子观测数据集(1818-2007)太阳活动区观测数据集(1996-2007)太阳射电流量观测数据集(1932-2007)太阳手绘太阳黑子图数据集(1999-2006)太阳质子事件数据集(1976-1995)唐古拉羌塘高原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土壤梯温仪与玻璃曲管地温表测定土壤梯温对比试验数据(1983-1985)土壤养分观测数据集(1990-1994)位置自行星表(北天)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变化综合数据集西北大气化学性质观测数据西北气溶胶实时观测数据西北气象观测数据西藏部分河流的水文数据西藏草地分布面积、类型、经济特性数据集西藏土壤数据库西藏乡界图西藏盐湖的经济矿床数据集西藏盐湖的理化成分数据集西藏盐湖分布图西南三省一市1:10万环境数据(土地利用/覆被、冰川、土壤侵蚀、湖泊、沼泽湿地)西南三省一市1:10万冰川分布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10万湖泊分布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1986,1995,2000)西南三省一市1:10万土壤侵蚀等级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10万沼泽湿地分布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25万行政界线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25万栅格地形图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50万地质类型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50万地质类型数据集西南三省一市TM影像数据(1986,1995,2000)西南三省一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集喜马拉雅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雅鲁藏布江地区气候资源考察研究数据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资源数据雅鲁藏布江主要水文站数据盐亭县气候观测数据(1985-1994)盐亭站定位观测资料1988-盐亭站旱地水分、养分动态观测数据集(1985-1994)盐亭站土壤理化实验观测数据集(1983-1995)盐亭站土壤侵蚀特征观测数据集(1982-1993)盐亭站文献档案数据(1975-1998)盐亭站小气候观测数据集(1997-1998)盐亭站有林区、无林区不同台位土壤持水动态数据集(1982-1987)盐亭站有林区、无林区农田生态系统区域径流动态数据集(1982-1992)盐亭站有林区、无林区小气候观测数据集(1985-1994)延安示范区降水量图沿中山站至Dome 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考察数据遥感影像中国西部ASTER遥感影像中国西部ETM(2000年左右)遥感影像中国西部TM(90年左右)依巴谷和第谷星表依巴谷输入星表集第二版宇宙线观测数据集(2005-2007)云南省东川市蒋家沟泥石流观测数据(1966-2003)云南省东川市蒋家沟泥石流录像数据浙江大学华家池实验小区农作物中澳合作考察南极戴维斯站近岸水域考察数据中国1:100万地貌图(1980s,2000)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数据(1980s)中国1:100万植被数据(2000)中国1:400万草地资源图(1980s)中国1:400万地貌图(形态)中国1:400万全要素基础数据(1970s-1990s)中国1:400万资源环境数据(中国地形)中国1:400万资源环境数据(中国沼泽分布区)中国1:100万沙漠数据集中国1:10万冰川编目数据集中国1:10万沙漠分布图(2000年左右)中国1:1500万土壤侵蚀图和中国水土保持图中国GIMMS NDVI数据子集(1981-2003)中国长序列地表冻融数据集(25公里分辨率,1994-2004)中国城市建设数据库(分城市:1949-1998)中国的黄土堆积数据集中国地区时空连续NDVI数据集中国地区时空连续蒸发散数据集中国地区植被物候数据集中国地震目录数据(4000多年时间跨度)中国典型地形冰川数据集中国冻土数据集中国分省、分地区、分县区域发展社会经济数据库(1980、1985、1990-2005年)中国风电场装机台数/容量统计(1980-2004) 中国风沙地貌专题数据集中国公里格网土地适宜类数据集(1980s)中国公里网格多年平均风速(1951-2000)中国公里网格土壤氮分布(1980s-1990s,多年平均)中国公里网格土壤碳分布(1980s-1990s,多年平均)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80年代综合调查数据中国海岸带基础地理数据中国海岸带遥感影像2000年镶嵌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填空、选择题(20分,每小题5分)
1、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此时北纬30度的某地的昼长( )夜长,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 )度。
2、逆断层是指:①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②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③两盘沿着断层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
3、阶地类型主要有:( )三种。
1、泥石流滑坡的成因,分布规律的原因
2、森林的作用方面的论述
新疆所2003年
一名词解释
大气环流
洪积扇
土壤结构
沙漠化
植物群落
定振波
俯冲型板块
干洁空气
雪线
潜水
二简答
1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简述地貌的成因。
4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5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论述
1试述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
3、土壤中的水分存在形式
4、冰川作用
三、论述
1、从全球变化和人地关系方面,论述青藏高原冰川研究的意义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区域,然后试述本区域内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东北所2004年硕士究生入学试试题自然地理学
一、分析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0分)
二、简述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30分)
三、举例说明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30分)
1、气候系统
2、成冰作用
3、河流的补给形式
4、地域分异规律
三、论述
1、冰川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作用
2、论述气候变化的原因
青藏所2007年
一、名词解释
1、沉积岩
2、断层
3、第四纪
4、潜热
5、季风
6、对流雨
7、海水盐度
8、径流系数
9、洪积扇
10、???
二、简答
1、大气分层及各层特征
2、河流的补给形式(06年已经考过)
四、简述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30分)
五、简述河流补给的形式及各自特点。(30分)
东北所2005
一、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途系统的调节作用
2、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在水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
新疆所2005年
一、名词解释(60分)
克氏力
起沙风
蛇形丘
辐射雾
河流袭夺
悬移质
灰化作用
锢囚锋
顶级群落
石环
土地结构
三角洲
土壤肥力
LUCC
二、简述
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5分)
2.简述水量平衡的通用方程及假设条件(15分)
2.基本地貌类型
3.气候变化
4.生态系统的组分
5.水量平衡
三、论述题(25×2=50)
1.论述自然地理学说的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
2.论述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
青藏所2006年
一、名词解释
1、逆温层
2、季风
3、海陆风
4、反气旋
5、内陆湖外流湖
6、雪线
7、冰斗
8、河流阶地
9、土壤腐殖质化过程
10、生物群落
二、简答
土壤机械组成
滑坡
假整合
二、改错30分
1、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2、关于山地气候的问题3、关于土壤侵蚀因素的问题4、季风的概念5、地震的概念6、成冰作用的问题
三、简答60分
1、西南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特征
2、垂直地带性的概念及中垂直带谱的名称
3、台风(热带气旋)的概念、形成及分布,并说明其带来的危害
四、论述30分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二)安全预评价范围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现状。
三、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基本内容
B.环境影响登记表
意愿调查评估法(简称CV法)是指通过调查等方法,让消费者直接表述出他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或者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在很多情形下,它是唯一可用的方法。如用于评价环境资源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5.主要成土过程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地理地带性
2.试述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
地理所2008/2004
一、名词解释(5×10=50)
1.地域分异规律
2.风蚀作用
3.降水
4.径流
5.气候
6.生物圈
7.太阳辐射
8.土地退化
9.土壤剖面
10.植物群落
二、简答题(10×5=50)
1.成土学说
4、土壤粘化过程主要在( )气候条件下发生,壤粘化作用明显的土壤是( )和( )。
三、问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太平洋中低纬度的洋流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
2、秦岭对气候有哪些作用、影响?
3、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有哪些特征?
四、分析论述题(21分,两题中任选一题回答。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符合逻辑,综合运用知识)
新增加的六个内容是:风险评价;公众参与;总量控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水土保持;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总经济价值=环境使用价值+环境非使用价值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山地所2006年
一、名词解释30分
河流
梯度风
生态系统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以及各学科的联系
地理所2007
一、名词解释(50分,每题五分)
1.变质作用
2.大气环流
3.风化作用
4.河流阶地
5.季风
6.降水强度
7.流量
8.生物多样性
9.土壤质地
10.纬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2.植被分类
3.土壤的一般形态
4.温室效应
3.简述经向地带性10分
4.简述河漫滩类型及地貌特征10分
5.简述群落的参数特征(15分)
三、论述
1.土地荒漠化的特征及原因(20分)
2.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25分)
地理所2002年
一、名词解释(28分,每小题4分)
1.冷洋流与暖洋流
2.气团与锋
3.岩溶峰林与溶原
4.黑钙土
5.顶级群落
6.土地
7.地域分异
1、分析说明如何进行自然区划
2、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地理所2005
一、名词:
1.矿物
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
3.季风
4.河流
5.地域分异规律
6.生物群落
7.对流层
8.土壤
9.
10.
二、简答: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自然区划原则
3.土壤的物质组成
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5.影响地貌形成因素
三、论述:
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2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
新疆所2004年
一名词解释
承压水
雅丹
林德曼效率
准平原
3S
ENSO
生物圈
种群
土地
流量
干燥度
泥石流
非地带性
牛轭湖
二简答题
1、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
2、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4、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
5、简述风蚀作用的过程
6、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